中国气象标准信息网

2022-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气象标准信息网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一、引言

目前,气象信息化建设面临若干突出问题,如:资料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共享不畅、系统建设不集约等。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放到了优先位置。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保障气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国家标准《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而标准体系框架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线,有助于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领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从而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因此,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先要从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入手。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其他行业和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现状

信息化标准对于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确保业务运行安全和可靠至关重要。而作为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得到了各行业、各部门的普遍重视。

2003年6月,水利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提出了由水利信息化基础标准、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信息发布服务系统规范、水利信息化管理标准等部分组成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框架,推进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2004年8月,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发布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及其他标准等框架性内容。2009-2010年,海关总署陆续发布了《海关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出了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部分构成的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2013年4月,交通运输部编制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表(2013年)》,提出来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工程等五部分组成的标准体系框架。至今,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水利、教育、建设、交通、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等诸多行业都开始或者已经制定了本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其中,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等已经成为行业标准。

(二)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历史和现状

2007年3月26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当年制定了《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由术语子体系(包括气象数据和档案管理术语、气象通信网络术语、气象计算机应用术语)、气象信息传输类子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格式、气象信息传输业务、气象信息传输技术)、气象数据管理子体系(包括气象元数据、气象数据处理、气象数据存储管理、气象数据服务)、气象档案管理子体系(包括气象档案保护拯救与数字化、气象档案归档管理、气象档案馆建设)、通信网络子体系(包括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网络应用、通信网络管理、通信网络保障)、计算机应用子系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存储系统建设、计算机系统管理、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气象信息安全子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7部分组成(图1)。

《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的制定,对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标准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气象现代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有待扩大,气象信息化已不等同于传统的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其涉及面更广,与业务的融合度更高;框架结构有待调整,需要借鉴、吸纳国家和外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内容有待细化,以期更具体、有效地指导气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比较分析

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虽然各具特色,但通过比较分析,也不难发现它们具有的共同之处和规律性,这是由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自身规律性决定的。

总体而言,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一般都包括总体标准(或称为:总体框架标准、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术语标准(或称为术语和主题词表等)、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或称为:信息网络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或称为:应用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等)、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或称为:信息化管理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等分系统内容。其中,总体标准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等各类词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用于规范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技术架构、设备特性和接口标准等,信息资源标准用于规范数据格式、质量和共享等,信息应用标准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信息安全标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一)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先要从构建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模型入手。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气象信息化标准进行抽象概括,一方面规定了气象信息化标准所涵盖的范围及对象,另一方面也直观地展现出各类信息化标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参考模型,结合气象信息化的特点,设计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标准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以及通用性、基础性的信息化术语定义。基础设施标准为气象信息网络、软硬件设备、机房场地环境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确保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标准为各类气象业务和行政管理数据资源提供数据类型、分类、编码/代码、元数据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应用标准为各种气象信息系统提供技术设计、数据交换、系统接口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以及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互操作机制、软构件等应用支撑的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标准是确保气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信息化管理标准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手段和措施方面的标准规范,是气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框架模型各部分相互之间是紧密关联的。总体标准分体系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层,为其它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标准分体系贯穿于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应用标准分体系之中。

(二)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在上述框架模型的基础上,细化设计出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个分体系(一级类目)和29个二级类目构成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1. 总体标准

总体标准分体系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和气象信息化术语2个二级类目。

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的目的是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和框架。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项目表等总体性标准规范。

气象信息化术语标准的目的是统一气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词汇,避免引起对它们的歧义性理解。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表等相关标准规范。

2. 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包括网络环境标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电视会商系统标准,以及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等5个二级类目。

网络环境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广域网、局域网及互联网接入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求。它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设备、IP地址和域名分配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通用计算和存储设备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包括通用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相关外设等硬件,操作系统、商用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气象云中心基础资源池建设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设、使用和评测等方面技术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建设和利用外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资源相关的资源管理、测试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电视会商系统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电视会商系统建设和运行所需遵循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确保各级各单位的电视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它主要包括气象行业电视会商系统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等。

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对机房场地、机房安全、防火、防尘、防静电、温度和湿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相关标准。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施工以及综合布线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3.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数据获取标准、数据元和元数据标准、文件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等7个二级类目。

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的目的是把气象信息按其属性和特性进行归并,科学划分类别和级别,并按规范的符号体系赋予代码或符号,作为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交换的共同语言。它主要包括气象资料、要素、预报数据和产品、服务数据和产品,以及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注:行政管理信息在“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部分)的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规范。

数据获取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气象、相关行业及社会数据的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内部综合观测、国际间交换数据、其它部委共享交换数据,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数据等多来源数据获取的标准规范。

数据元和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数据元是指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数据元字典列出并定义相关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全球天气、气候、水文、地球环境以及气象业务和服务相关等领域的海量数据资源,为提供标准便捷的数据服务打基础。它主要包括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气象服务产品元数据、气象应用元数据、气象云数据资源业务元数据规范、气象档案元数据规范等标准规范。

文件格式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数据采集、通信、存储和处理提供一致的文件格式标准,为以文件方式进行气象数据交换、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文件命名、文件内容格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数据库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业务和服务采用的数据库内容和结构,为以数据库方式进行气象数据管理、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数据库和表结构、字段命名、要素格式、数据库应用接口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标准的目的是提供气象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和评估方法等技术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基本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算法和气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规范。它主要包括行政、财务、人事等电子政务相关领域的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等标准规范。

4. 信息应用标准

信息应用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交换共享标准、应用系统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专业算法标准和运行维护标准等5个二级类目。

信息交换共享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气象部门内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交换机制。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数据中心开发所涉及的标准规范。

应用系统标准的目的是规定各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性能、设计规范、接口标准,以及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互操作机制、软构件等应用支撑的技术要求。它主要包括观测应用、预报预测应用、服务应用和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业务流程标准的目的是对有必要保持一致并相对稳固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抽象化和规范化。它主要包括气象行政许可操作流程、主要业务数据流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专业算法标准的目的是规定各类气象数据和产品加工处理算法等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整编、多源数据融合、数据再分析算法以及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算法标准规范。

运行维护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信息化系统可靠运行所需的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系统监控、运行管理、系统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5. 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总体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主机安全标准、应用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等7个二级类目。

信息安全总体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总体框架。它主要包括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和总技术要求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物理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物理设备的安全和设备的运行环境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网络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例如,安全协议、网络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和密钥管理等。

主机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主机和操作系统的安全、密码技术、电子签名、抗抵赖机制、鉴别机制和信息安全产品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应用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电子邮件安全、Web安全和域名系统安全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涉密、敏感数据相关的密码技术、密钥管理、应用限制等标准和规范。

安全管理包括与系统安全管理、测试与评估和等级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6. 信息化管理标准

信息化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标准、信息化评价评估标准和信息系统资产管理标准、气象云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等4个二级类目。

工程项目管理标准的目的是气象行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标准。它主要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监理、测试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信息化评价评估标准的目的是科学衡量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水平定性和定量评价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信息系统资产管理标准的目的是提高气象信息系统投资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益。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形资产投资、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气象云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的目的是加强气象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公有云、私有云或专有云的设计、建设、监控和运行。它主要包括气象云基础设施标准、公有云数据管理规定等内容。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7年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加速了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为了适应气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研究、修改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细化并编制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并以行业标准或管理规范的形式下发执行,同时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二)加强气象信息化标准制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涉及业务、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涵盖信息网络、资料业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等多领域,影响国家、省、地、县等各级气象部门及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建议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的统一管理下,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部门内、外技术、业务和管理专家分组、有序、并行推进标准制定工作。

(三)重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相关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成果和工作经验。国际上,世界气象组织(WMO)设有多个专家组,对《全球通信系统手册》、《编码手册》等气象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不断进行修订和补充,其成果可供借鉴和引用。在国内,我国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比其他一些部委起步晚,可供借鉴的成果和经验较多,只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加速发展。

(四)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继续推荐和派遣有关专家加入WMO气象信息技术专家组,参加WIS、表驱码、元数据以及各类资料格式相关业务技术标准规范的起草、制定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保持和扩大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其他部位标准化管理机构和专家组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

五、结束语

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目前,气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集中于通信规程、数据格式、软件开发等业务技术领域,缺乏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而且,气象信息化标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和基本框架,可为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参考,进而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气象信息化工作组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信息化标准工作组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取得的成果可供今后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国内其他部委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参考。

作者:周勇 刘东君 马锋波

第2篇: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动态演变?体系对比和发展展望

摘要 采用中國气象标准化网公布的2000—2018年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方法和文本挖掘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0—2018年整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增加迅猛,2007、2015和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增长峰值,分别达到42、59和67个,中国气象行业标准需求在未来将进一步稳步增加。中国不同领域气象行业标准相差较大,尤其是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防灾减灾类的标准发布相对较多,反映了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增加。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在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其他单位较少。气象行业标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下亟须兼顾国内和国外大局,以气象行业标准助力国家战略和建设,促进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软实力。

关键词 气象行业标准;时序变化;标准体系;标准对比分析;发展与展望;“一带一路”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ynamic Evolution, System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from 2000 to 2018

WANG Yi fei, CUI Xiao jun, CHENG Xiu hu et al

(Meteorological Cadre Training Institut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Sequential variation;Standard system;Standard comparison analysis;Development and outlook;One belt and one road

近年来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1],气象行业标准得到了长足发展[2]。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关行业和领域对气象事业的依赖度与日提升,气象行业发展出现新的机遇[3-6]。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不断参与其中,势必对气象行业标准产生较大需求[7-9]。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10-13]。《中華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强调要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因此,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对于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统一气象工作的技术和规范,加强气象信息的共享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4-18]。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起点低,气象标准化工作则更加滞后。1998年前,只颁布实施了1项气象国家标准。1998—2003年,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稳步开展,共有14项气象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40余项气象标准列入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2004年以来,气象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气象标准体系,中国气象局从战略、规划层面加强了领导,气象标准化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19-22]。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23-25]。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26]。根据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http://www.cmastd.cn/)关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数据,从2000年开始,截至2019年3月26日,共查询到2000—2018年间发布的455条气象行业标准数据,根据该网站对上述标准进行的所属标准体系的分类,455项气象行业标准分布在13项标准体系类别中,这13项分别为气象影视、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卫星气象与遥感应用、气象基本信息、农业气象、雷电灾害防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鉴于此,笔者基于上述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2000—2018年的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数据,分析其时序变化特征,并对标准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为中国气象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可能的参考与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的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标准化与科技评估室业务运营的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网址:http://www.cmastd.cn/)。该研究采用的气象行业标准数据包括标准编号、标准中文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所属标准体系、归口单位、起草单位和标准简介,共计8个字段的455条数据。所有上述数据上传网站时均通过业务审核,数据一致性良好,并服务于日常标准化业务,在业务中得到了检验。

1.2 计算方法

1.2.1 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

对于样本量为n的某一序列yj,用tj表示所对应的时刻,建立yj与tj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j=a+btj(1)

式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出a和b,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b=nj=1yjtj-1n(nj=1yj)(nj=1tj)nj=1t2j-1n(nj=1tj)2

a=1nnj=1yj-b1nnj=1tj(2)

回归系数b的符号表示变量的线性趋势。b>0表明随时间增加呈增加趋势;b<0表示随时间增加呈减少趋势。b的大小反映了变量增加或减少的速率。将回归系数称为变化趋势值,即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倾向程度。

1.2.2 词云图分析。该研究采用的词云图分析主要是利用Sina·MData微舆情的在线文本挖掘数据功能,对气象行业标准的相关字段和内容进行分析。凭借自身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及专业的报告分析能力,微热点(微舆情)已成为政府、企业、个人的大数据服务品牌。该研究采用词云图分析气象行业标准,可以反映当前气象行业标准的相关内部结构与功能特征。

2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年际趋势性变化特征

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年际变化来看,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整体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增加趋势达3.457 9个/a,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图1),尤其是2010年以来增加尤为迅猛。2000年中国气象标准的发布数量仅为1个,2018年则增加至67个。

分段来看,2000—2006年中国发布气象行业标准数量非常少,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查询到的子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仅为28个。2007—2014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了197个。与2000—2006年相比增加了603.57%。2015—2018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230个,与2007—2014年相比增加了16.75%。其中,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几个峰值的年度分别为2007、2015和2018年,分别为42、59和67个。

2007年,为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加快气象标准化工作步伐,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气发〔2007〕473号),随着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当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了迅猛增长,达42个。2009年中国气象局印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气发〔2009〕266号),该文件提及“加快气象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以数量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气象标准的效益,力争每年颁布实施气象国家标准 20 项左右,气象行业标准40项左右。2012年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强调“气象标准数量少,覆盖领域不全面、不平衡,特别是面向社会、行业实施管理和开展服务的支撑标准数量不足”的现状,提出“要以需求牵引,应用为本,力争到 2015 年气象行业标准总量达到 300 项”。

从图1可看出,2015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为59个,在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上查询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为284项,基本实现气发〔2009〕266号和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所期望的目标。2018年发布气象行业标准67个,创历史新高,这与2017年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有关。《“十三五”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列明14个领域共计212项标准计划中140项是行业标准。在气象行业标准高需求的牵引下,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必然顺势而来。

综上统计数字的结果表明,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气象行业对气象行业标准的需求呈现增加态势,气象標准颁布数量不断增加,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3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体系类别的对比分析

3.1 气象行业标准的总体发展态势与对比

气象标准体系对界定气象标准化工作范围和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厘清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有的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将不断充实、深化、拓展和完善。从不同体系标准的数量来看,2000—2018年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少,仅为6个;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达83个,两者相差77个,后者是前者的近14倍;整体来看,除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外,发布标准数量排名前3的有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分别有64、63和46个(图2)。上述4行业标准发布数量达256个,占所有行业标准的56.26%。

3.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图2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具体来看,我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分布如下:观测仪器装备相关标准达30个;观测方法与产品领域标准达10个;观测规范相关标准共计32个;观测业务技术保障类标准共计11个。

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发布的历年情况来看,2007年以前发布的28项气象行业标准中属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共计20项,占2007年以前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的71.4%,这表明仪器类的气象行业标准业务需求相对迫切,关于仪器的使用及观测规范亟须统一,所以在气象标准制定最早期就有了仪器类的气象行业标准。2007年发布的42项气象行业标准中,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共计26个,占2007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的61.9%。由此可见,2007年在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气发〔2007〕473号)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最先得以较大规模和数量制定和发布实施。2007年以后,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这与业务实践中需求不断增加有关,也与国家和中国气象局的气象标准领域工作重点有关。

3.3 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2000—2018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发布的行业标准数量是继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数量之后排名第2多的标准体系类别。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象灾害应急及其他分领域,其中关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分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较多;而气象灾害应急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则较前2者少。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在2016年以前仅累计颁布26个,2016—2018年发布数量达38个。因此,近60%的防灾减灾领域的行业标准发布于这3年。

随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成为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化解重大风险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防灾减灾领域标准被社会各行业高度重视,且多次在国家层面和中国气象局层面的政策文件中被提及,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理念的体现,而且也是气象部门助力实现国家“十三五”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着力点。

在2012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服务被列为重点和急需领域;在2015年《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发〔2015〕71号)中,气象灾害等级和预警标准作为重点推进的领域被再次提及;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中,提出“重点研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类的技术和服务标准,提升我国防震减灾和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性。气象防灾减灾作为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多数灾害大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高度重视气象行业防灾减灾标准正逢其时,也势在必行。”

3.4 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2000—2018年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位居第3,共计63个。从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的时间分布来看,从2007年开始才开始出现该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2007年以来该领域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相对平均,且波动不大。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主要涉及雷电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雷电防护服务和市场监管、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及雷电监测和雷电预警等分领域。其中,涉及雷电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2个分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达33个,占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的52.38%。雷电防护服务和市场监管、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2个分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国气象行业防雷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防雷检测已成为气象行业相关公司或部门继续完善和调整的领域,而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行业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改革形势做出必要的更新和调整,仍有待于在具体业务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3.5 农业气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部门的重点业务之一。农业气象领域2000—2018年期间共发布气象行业标准46个,主要涉及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方法和产品;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农田土壤墒情及灌溉预报、发育期预报、产量预报、农用天气预报、自然物候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流程、效益评价;定期综合评价规范、气象条件评价产品与指标、土壤墒情评价方法与指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区划、利用等气象行业标准。

中国农业气象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也是从2007年才开始出现,2007—2018年该领域气象行业标准年发布数量较平均,波动不大,涉及水稻、油菜、冬小麦、大豆、茶叶、番茄、富士系苹果、玉米、设施蔬菜、烤烟、烟草、柑橘、枸杞、枇杷、夏玉米、春玉米、荔枝、淡水养殖、龙眼、香蕉、杨梅、橡胶共20余种农作物相关的气象行业标准。可以看出,农业气象标准主要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作物,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标准规范与指导需求是农业气象标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6 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和空间天气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除气象影视标准外,我国其他3个发布标准数量最少的为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和空间天气,分别有9、9和11个,上述4者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为35个,仅占所有行业标准的7.69%。排名前4的标准总数是排名后4的标准总数的约7.3倍。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气象影视行业标准的需求最少,所以该领域标准的发布数量就少;风能太阳能资源领域包括在风电场、太阳能、风力发电、核电等领域气象标准的检测规范、技术导则、观测规范、预报方法等,由于以上领域范围较窄,新能源利用率尚未普及,所以发布的行业标准也较少。

气象基础与综合领域的标准主要是关于气象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单位评估,气象工程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等,气象人才资源管理,从业资格,教育培训等和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立法、执法,标准化基础等相关标准。这类规范类的标准需求有限,且制定出来一项往往具有普适性,因此发布的标准数量较少。

空间天气领域涉及太阳活动、太阳质子事件、电离层、地磁活动等标准,受气象行业对空间天气的研究进程的局限,该领域的标准数目目前仍较少。

4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分析

不同归口单位气象行业标准的数量统计表明,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最多的归口单位,数量达83个,除此之外,排名前3的为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分别为52、34和30个。数量为10个以下的有23个归口单位。10个以上且34个以下的有8个归口单位,除此之外,还有14个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标准化网站上未查询到归口单位。

5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文本挖掘分析

进一步采用词云图挖掘起草单位相关信息,结果显示在气象标准化网站查询到的455项气象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的文本数量共计9 617个字,起草单位词云图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部门中,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包括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所参与起草的标准占气象行业标准总数的80%以上。在省级层面,各省(区、市)的气象科学研究所、气候中心、探测中心、卫星中心在气象行业标准起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参与气象行业标准起草的省份来看,东部省份较西部省份参与起草的标准较多,尤其是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图7反映的起草单位相关联系程度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从标准名称词云图分析来看,455项气象行业标准名称的文本数量共计5 983个字。中国气象行业标准中除气象和规范2个词外,与“气象规范” “气象观测” “气象数据” “卫星” “地面监测”“农业气象” “气象灾害”等相关的标准较多(图4)。总体来看可以大致分为3类,即气象数据类、气象观测等级类和气象术语与可行性分析等。

从标准简介词云图分析来看,455项气象行业标准简介的文本数量共计34 440个字。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名称中除气象和标准2个词外,与观测仪器和方法、气象数据、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气象卫星相关的词频最多(图5),进一步表明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需求的提升。

6 结论

(1)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整体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2010年以来增加尤为迅猛。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7、2015和2018年出現增长峰值,发布数量分别达到42、59和67个。在气象行业标准的高需求的牵引下,气象行业标准的需求呈现增加态势,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必然顺势而来,气象行业标准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2)在不同行业标准类别上,2000—2018年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少,而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分别为6和83个。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气象观测服务与防灾减灾相关标准出现增加态势。

(3)在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分别达83、52、 34和30个。

(4)该研究对气象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标准名称和标准简介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是气象行业标准最为主要的起草单位,其次是各省份气象局的气候中心与研究所。东部省份相比西部省份参与起草较多。在标准名称和标准简介上,与气象数据、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相关的标准占据多数,这表明当前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需求增多,相关气象行业标准呈现增长态势。

7 讨论与展望

该研究在统计分析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时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气象行业标准工作发展的讨论和展望有如下5个方面:

(1)气象行业标准的分类体系的讨论。根据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当前对气象行业标准按标准体系分类,分为13类,分别为气象影视、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卫星气象与遥感应用、气象基本信息、农业气象、雷电灾害防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依然沿用《气象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根据气象工作职责和领域对气象标准体系划分为13类的标准,这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 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的气象标准体系划分为14个专业领域略有不同,见表1。该研究以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标准的界限讨论为例。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标准的界限还不十分清晰,存在部分交叉,因此在气象行业标准的体系分类中可能存在重叠。中国气象标准化网中没有生态气象这一分类体系,将其归入农业气象等行业标准体系中。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蓬勃发展,气象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对生态气象标准的需求和依赖度将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将农业气象标准和生态气象标准明确地划分开来,一方面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厘定气象部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气象行业标准走向全球的展望。“一带一路”气象行业标准亟须健全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好的机遇。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多数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检验,为了提升中国气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亟须推动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加民心相通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中国软实力。

(3)气象行业标准在国内发展的新机遇。气象工作专业性很强,标准渗透于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气象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防雷管理体制改革、气象信息服务市场放开、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各个方面要求既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也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责,同时还要做好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强化气象工作趋利避害的作用和功能,这都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专业领域业务科研及标准化骨干的共同努力下,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气象信息化、气象仪器装备、气候资源评价以及防雷减灾监管、气象信息服务监管、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等各个领域的系列标准陆续研制出台,不断让标准贯穿于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全流程,为气象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保障。各地气象部门也积极在标准化工作上贯彻落实创新、改革、绿色、合作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4)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存在管理交叉。分析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在归口单位中存在上下层级不对等,甚至交叉重叠的现象。这在一层面上导致气象行业标准的对外管理存在多级重复管控的可能,也不利于气象行业标准形成统一协同的共享管理平台。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拓展,气象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气象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气象工作跨领域、跨专业、基础性、共享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气象标准和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也日益凸显。利用标准和标准化所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气象技术、服务和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对于加快推进我国气象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气象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废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已有的气象行业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出现迟滞或不适应的现象,亟须修订或废弃并重新制定新形势的气象行业标准,以提升标准与业务服务的融合度。气象标准化工作需要继续坚持紧贴需求、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立足民生,面向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完善气象标准化制度,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推进标准信息化进程,探索标准应用实施的有效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萍,高学浩.面向质量目标的课程设计概念模型研究:以气象行业继续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2018,32(3):58-60.

[2] 范雯杰.澳大利亚的气象行业培训[J].职业教育研究,2017(9):89-92.

[3] 李坤玉,王秀荣,王维国.决策气象服务相关标准的应用分析和改进措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4):432-438.

[4] 张鑫,凌敏,张玥.“一带一路”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1):81-87,91.

[5] 丁雪松.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6] 郁万文,郑尔宁.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6(25):146-148.

[7]《气溶胶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等19项气象行业标准发布[J].中国标准导报,2015(9):9.

[8] 臧强,孙宁,叶小岭.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224.

[9] 荆国栋,邹立尧.气象行业“慕课”规划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繼续教育,2014,28(9):52-54.

[10] 王毓,王洪涛.浅谈新形势下的气象行业台站管理的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7):201.

[11] 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74-883.

[12] 李英梅,张薇.浅析气象行业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C]//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广西卷).南宁:广西档案学会,2010:4.

[13] 张钛仁.加快气象标准化步伐 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标准化,2009(11):29-31.

[14] 王凤梅.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全面加强气象行业管理[J].新疆气象,2004(6):42.

[15] 吴友法.我区气象行业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新疆气象,1999(6):42-43.

[16] 吴友法.气象行业管理的任务及其必要性[J].新疆气象,1999(1):44-45.

[17] 郝克俊,董国涛,林丹,等.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8(10):85-88.

[18] 熊千其,万贵珍,黄越,等.完善气象地方标准体系有关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8):115-116.

[19] 赵建峰.《公众气象预报规范》地方标准解读[J].大众标准化,2018(7):12.

[20] 梁淑敏,胡葳,严家琼.关于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质量探索,2018,15(1):26-30.

[21] 李社宏.气象领域深度学习知识体系框架及前沿应用[J].陕西气象,2018(1):21-25.

[22] 曹之玉,张明明.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合理性浅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7,7(6):191-193.

[23] 郑祺.行业质量标准在气象工程项目评估业务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9):201-202.

[24] 陈晓静.气象观测标准应用的经验与问题[J].农技服务,2017,34(19):148.

[25] 马锋波. 提升气象标准化工作 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C]//中国标准化协会.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8.

[26] 李坤玉,王秀荣,王维国.决策气象服務相关标准的应用分析和改进措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4):432-438.

作者:王一飞 崔晓军 成秀虎 吴明亮

第3篇:朝阳气象信息

【2009年5月31日】信息第16期

拨打电话121

21免费咨询气象信息

六月上旬天气预报

预计6月上旬降水略少,为10~20毫米。旬平均气温较常年略高,为21~23℃。旬极端最高气温为32~34℃。

主要天气过程:

4~6日:阵雨或雷阵雨。 7~9日:阵雨或雷阵雨。

(气象台)

夏 季 气 候 预 测

五月下旬天气述评

5月下旬天气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少,日照偏少。

旬平均气温为21.6℃,比历史同期高1.3℃,旬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4日为30.5℃,历史同期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出现在1974年5月27日。旬极端最低气温为7.9℃,出现在23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4.4℃,出现在1972年5月27日。旬内出现二次降水过程,降水量为5.6毫米,历年降水量为15.3毫米。旬平均相对湿度为42%,比历史同期少3%,旬平均风速为3.3米/秒,比历年小0.6米/秒,旬日照时数为92.7小时,比历年少4.8小时。(编辑部)

天气展望与回顾 (本期责任编辑唐萍)

预计2009年夏季(6~8月)我市降水量总趋势较常年偏少 1~2成,大部分地区为255~319毫米。降水阶段性明显,6月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盛夏(7—8月)大部分地区降水略偏少,发生伏旱的可能性较大。预计2009年夏季(6~8月)我市平均气温较常年(23.6℃)偏高1.0℃以上,可能有短时低温时段,但发生较大洪涝的可能性较小。具体预报如下:

各月降水量及平均气温预测: 6月: 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7月: 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8月: 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朝阳市2009年6月各站降水量及平均气温预报表

朝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 防雷系统论证会在朝阳召开

完成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等五方面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提出要求。吴景林局长5月27日,辽宁省气象局在朝阳市组织召开了《朝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系统》论证会。会议由辽宁省气象局业务处处长赵大庆主持,朝阳市气象局局长吴景林致欢迎词。

由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和朝阳市气象局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朝阳气象雷达站进行了现场考察,听取了辽宁省防雷技术服务中心关于《朝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系统设计方案》的介绍。与会专家就设计方案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质疑讨论,一致认为设计方案在充分考虑朝阳气象雷达站特定的地理、地质、地貌和环境等条件下,总体设计基本合理。专家们还结合设计方案提出增加机房屏蔽保护网等改进建议。辽宁省气象局巡视员刘万军作总结讲话,他强调朝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系统工程一定要按标准和要求建设好。(姚维华)

市气象局召开汛期气象

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4月28日召开的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全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确保全市汛期气象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5月25日上午,市气象局召开了“全市气象部门2009年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市汛期气象服务进行动员部署。会上,市气象台介绍了今年我市夏季气候趋势预测意见,孟广义副局长结合朝阳气象工作实际从加强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坚持不懈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决策和公众气象服务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敏感性和针对性、加强灾情调查上报灾害评估及服务总结工作、全面

在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吴景林局长就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面提升汛期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领导等三个方面进行强调并提出工作要求。

市气象局领导、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市气象局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和有关业务及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各县(市)区气象局领导、预报及服务工作人员通过电视电话会商系统参加了会议。(常中波)

●朝阳市气象局在2008年度全市软环境建设社会评议中受到好评,位居中、省直部门(单位)前十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姜红)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表示市直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份真情,在“端午节”到来前夕,市气象局副局长刘云辉,带队前往市气象局领导干部所帮扶的建平县三家乡富合村,走访慰问帮扶的四户贫困家庭。与帮扶户进行了座谈,研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送去了节日礼品。

(张荣繁) ●5月20日,龙城区气象局和大平房镇政府领导对大平房、八棱观两个防雹作业点进行作业前检查。要求作业点加强对防雹高炮的维护和保养,保证炮弹存储、运输、使用安全,并发放了《龙城区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规章制度汇编》。(杨学强)

●根据气象部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统一部署,朝阳市气象局成立了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治理小金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对治理小金库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苏华)

第4篇:凉山州气象信息专报-州气象局

凉山州农业气象旬月报

第8期

凉山州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 2018年2月1日

[内容提要] 2018年1月我州气温正常~偏高,州内大部地区月降水量偏少、月日照时数正常。1月上旬后期~中旬初期、下旬后期我州出现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小春作物生育进程有所减缓,但强降温及低温有利于抑制小春作物营养生长期的旺长和病菌虫卵的滋生、蔓延。月内其余大部份时间我州光热条件较好,可基本满足小春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

一、我州2018年1月天气概况及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下旬平均气温:普格、西昌、德昌、宁南4县市为10~12℃,州内其余13县为1~9℃,与多年同期相比,越西、金阳、会东、盐源、昭觉、雷波6县正常,美姑、德昌、甘洛、会理4县偏高0.6~0.8℃,州内其余7县市偏高1.2~1.7℃。

月平均气温:除西昌、德昌、宁南3县市为10~11℃外,州内其余14县为1~9℃,与多年同期相比,普格、会理、西昌、宁南4县市偏高0.7~0.9℃,布拖、冕宁、喜德3县偏高1.0~1.5℃,州内其余10县正常。

下旬降水量:全州无降水或仅有微量降水,与多年同期比较,州内17县市偏少8成~1倍。

月降水量:除越西、会理、会东3县为12~26毫米外,布拖、西昌、喜德、盐源

4县市仅有微量降水或无降水,州内其余10县为1~6毫米,与多年同期比较,除德昌、越西、会东、会理4县偏多5成~1倍,甘洛1县正常外,州内其余12县市偏少2成~1倍。

下旬日照时数:除雷波1县仅有16小时外,金阳、甘洛、昭觉、越西、美姑5县为40~67小时,州内其余11县市为79~98小时,与多年同期相比,除雷波1县偏少12%,盐源、金阳2县正常外,州内其余14县市偏多11%~50%。 月日照时数:西昌、会理、会东、木里、盐源5县市为202~233小时,雷波1县仅有54小时,州内其余11县为110~198小时,与多年同期相比,除甘洛、金阳、美姑3县偏多14%~16%,盐源、喜德、冕宁3县偏少12%~15%外,州内其余11县市正常。

我州1月上旬后期~中旬初期、下旬后期出现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其中州内大部地区连续累积降温幅度1月6日~10日为8~13℃、1月24日~31日为6~12℃。强降温及低温天气使小春作物生育进程有所减缓,但对其正常生长无大碍,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小春作物营养生长期的旺长和病菌虫卵的滋生、蔓延。月内其余大部份时间我州气温多在常年均值附近及以上波动,日照时数多在5小时以上/天,光热条件基本满足小春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月内我州大部地区降水较少,旱地及未适时浇灌的田块土壤湿度继续下降,据我局六次观测,西昌旱地耕作层0~20cm相对湿度均在60%以下,土壤气候性干旱呈轻旱向中旱过渡的趋势。

二、2018年2月天气趋势及对策建议:

预计2月平均气温,州内大部地区以正常为主,州中部、南部略偏高;月降水量州内大部地区正常略偏少。月内有1~2次较强冷空气活动,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小麦孕穗期有1~2天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低温冷冻天气。2月主要天气过程:2~3日,州内大部地区阴天有小雨,高海拔地区有小雪,局地有中到大雪,平均气温下降3~5℃。4~5日,州内大部地区阴天,局地有小雨或小雪。8~9日,州内大部地区阴,局地有小雨或小雪,平均气温下降3~5℃。10~12日州内大部地区气温下降5~7℃,有小雨,高寒山区有小雪。18~20日州内大部地区气温下降5~7℃,有小雨,高寒山区有小雪。25~27日州内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6℃,有小雨,高寒山区有小雨夹雪。为此建议:

1、各地应切实搞好小春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浇灌、适时施肥,确保其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水肥之需,同时切实搞好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将其消灭在萌发状态,减轻其对小春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危害。

2、做好烤烟的适期播种和育苗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低温及大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

3、2月份,我州大部地区气温逐步上升、风速增大、空气干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管理工作。

4、2月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出现霜冻的机率较大,应切实做好果树、花卉、蔬菜、高山牲畜等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防范冷、冻害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5、扎实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其蓄水、保水能力。

第5篇:气象信息员培训

培训气象信息员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一直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区,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减灾规划的实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气象监测网络逐步完善。虽然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是社会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应用有待提高。

从以上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出发,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既是解决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化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社会应用气象服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气象信息员的基本要求

1、热爱气象公益事业,热心为群众办事;

2、熟悉当地农牧业生产状况,了解当地地形地貌特征;

3、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经培训后能掌握相关防灾避险常识;

4、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准确及时,务求实效。

气象信息员的确定

气象信息员的确定,由盟市、旗县气象局根据气象服务工作的需要,提出需 要设置的气象信息员数量,报请属地地方人民政府,政府会同苏木乡镇提出拟定 人员,气象局对拟定人员进行审核,乡政府以文件形式确定。

气象信息员的主要任务

1、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能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灾害防御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指导社会公众科学避灾;

2、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技能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本区域可能发生的各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及相关防灾避险知识;

3、负责本区域内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鉴定工作;

4、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本区域内气象设施的日常维护及安全管理工作,发现设备被盗、损坏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5、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宣传;

6、收集当地气象服务需求信息及合理化建议,反馈气象服务效益。

气象信息员的操作流程

1. 预警信息传播

在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通过有效的手段如广播、电话等及时进行广泛传播预警信息告知周围群众在常规通讯手段失效时也可采用敲锣打鼓等方式及时将企业等,应尽可能利用农村牧区学校、车站、农贸市场、医院、公共场所等人员集散地,传递预警信息,使之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2、气象灾害防御

在气象灾害来临时,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灾前防御准备,指导帮助群众开展防灾抗灾。受气象灾害影响时,及时将灾情信息经初步核实后报告当地气象部门。灾害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灾情调查核实工作,迅速上报受灾情况。走访周围群众采取的主要防御措施和取得的效果,为今后防灾积累经验。收集并向气象部门反馈服务需求、服务效益情况,对影响大、服务效益显著的事例,应及时进行宣传,提高周围群众的防灾减灾信心。

3、灾情信息反馈

气象信息员得到灾情信息后,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报告当地党政领导,同时报告当地气象局。

4、气象设施巡检

定期巡查所负责区域内的气象设施,对气象设施外观、运行情况、周边环境进行巡查,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初步确认问题所在,有条件的可进行现场拍照,以备存档。简单情况现场处理,无法解决的应尽快通知当地气象部门。

气象基础知识

作为气象信息员,云等基本要素的概念,与气象的区别和联系,好地开展后续工作。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气象知识,如温度、降水、风、常见天气现象的名称明白我区的气候概况、强度等级的划分,理解天气。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可以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

常用基本气象要素概述

气象要素是指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以及某些对大气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主要有:气温、降水、风、云、气压、湿度、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等。

气温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日常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位于气象观测场中1.5米高度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在我国,气温用摄氏度(℃)表示。气温有定时气温、日最高、日最低、日平均气温等。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 3点钟,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前。

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才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表示,单位为毫米((mm),取一位小数。1毫米(MM)雨水相当于1亩地浇了667公斤(KG)的水。固态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混合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称为雨夹雪。降雪大小用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样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将承接到的降雪融化后量得的。积雪深度是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直接用尺子量出来的,单位是厘米(cm ),简称雪深。冰雹以个体的直径表示,单位是毫米(mm)或厘米(cm)表示。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风以风向和风速两个参数来描述,分别表示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风速就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时((km/h)等速率单位表示。在天气预报中常用如果风是从北方吹来就称为北单位以米/秒(m/ s )、公里/小“级”(蒲氏级)表示风速,8级大风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当于时速60-70 公里,10级风相当于时速90多公里。 地面凝结现象

地面凝结现象包括露、霜、雨淞、雾淞四类。

露: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

雨淞:过冷却液态降水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题乏冰层,呈笠曼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也称冻雨。

雾淞: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卫卫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现象主要有雾、吹雪、雪暴、烟雾、霆、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八 类,它们的定义是: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习尺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能见度是指人们视线所能弃互伸的显巨离。雾按照水平能见度可分为四个等级,

轻雾:水平能见度1000米一小于10000米;雾:水月民能见度500米一小于1000米; 浓雾:水平能见度50米一小于500米;强浓雾: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 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声几遨经行,并上王不能判定当时夕泛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00米。

霆: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一使习反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霆使五退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准仁微带蓝色。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月子能见度小于10000米。浮尘

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扬沙:由于卢几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尘暴: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雷电

雷电一般有雷暴、闪电、极光等三种,其定义为:

雷暴:为积雨泛受中、乏受间或乏女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也可能只听见雷声而看不见闪电。

闪电:为积雨乏女中、泛受间或乏女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极光: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可偶见)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

其他天气现象

其它天气现象有大风、地线、龙卷、积雪、结冰等。

大风: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 O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声逻过8级)的风。

抛线: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强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办几,从外观尾拿,导从不只司万币于底澎奢肺库寿可万目全的一个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积雪:雪(包括霞、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冻结成冰

气象常识

天气是一定区域内短时段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多年)的天气特征,是较长时期内各种天气过 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

气候异常是相对气候正常而言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异常就是不经常出现的,如过冷、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等。气候异常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气象与农村牧区经济建设的关系

大气永无休止的运动,导致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反常的天气气候引发的诸如干旱、洪涝、风暴、冻害等自然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各级党政领导、经济生产部门都十分关心天气气候,要求气象部门提供气象预报情报服务,以便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安排生产工作,并及时掌握.陇灾抗灾主动权,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气象与农业

农业生产的对象主要是在露天条件下生长的书氢物,其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风等大气环境因子。可见生命活农业生产是受大气环境条件影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受影响最大的产业部门,而气象条件也就成了影响农业生产诸多。气象条件良好时则会导致农业丰收;气象条件恶劣,则会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挥当地光、温、水、气的优势,应是现代农业一条很有希望的发展途径。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水在农业中的 特殊地位。水对植物具有重意义: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内都含有60%一80%的水分,有的甚至高达99%以上;浏限又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的条件,植物依靠月限制造有机物质、输送养分;植物将吸收的水99%用于植物蒸腾,以维持植物体的工巳常体温。可以说,水是一切植物的生命之源。

作物的一生,由种子发芽出苗,开花结实,直到成熟,所消耗的省邑部水分为作物需水量。作物的需水规律是少一一多一一少。一般栽培作物从播种至拔节期,是作物营养生长阶段,植株较小,需水量较少;拔节至开花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植株体积和重量都快速增加,需水量也急剧增多,是作物需水关键期,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水分的多寡对作物产生很大影响;开花之后,作物体积不再增大,有机体逐渐衰老,需水量逐渐减少.

风在农业上的地位,人们往往认为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拔树毁稼,断网翻船,使农业受损,使草原沙化。然而,风对农业的有利作用却是不声不响、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它的丰功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气象因子。没有风,就没有绿色原野、锦绣山川;没有风就没有农业。这些丝毫也不夸张。

风是某些植物寻求“配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媒介,故此有“风 媒”一说。凡是借助于风力的帮助进行花署导官传粉授精的植物,风媒植物能随风票风扬到“外地”去“成家立业”,为植物在异地留下后一代。如松树就是靠风力作用,将种子传到远方,不断扩大繁殖区域的。这对森林采伐更新,荒山荒地造林具有现实意义。

“阳光普照,五谷丰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与太阳的依存关系。 绿色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携带能量的多种有机物质。这些种类繁多的有机物质被人类、动物和其他生物所消耗,同时将热量放散出去,又源源补充了原来在光合作用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如此往复循环。由此,光合产物所蓄积的化学能,不仅对绿色植物本身,而且对不具光合能力的其他生物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

林业与农业一样,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同样离不开天气气候对它们的影响。林木的更新在林业生产中,林地的选择,林种的选择和搭配,大面积植树造林,,还有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都离不开气象的保障,需要使用温度、湿度和风等资料 就拿温度来说,温度在林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林木的光合、呼吸、蒸腾以及林木的生长发育、物质积累等都要求一定温度的持续时间。在热量资源充足(即温度高)的热带,林业生产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

交通运输的发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对气象条件的依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其中陆上丘遏输的主要形式一一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月永。影响铁路主经输的不利气象条件主要有洪水、雪、大风等;影响汽车安产羞全丘遏输的不利气象条件主要有低温、积雪、泥石流、积积冰、’低能见度等;

飞行员则最怕低能见度、雷暴、低空风切变等。航空事业的发达要求了 解机场与航线的天气条件,保正飞行的安全。

人工影响天气

1、人工增雨要实现降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气流及足够的凝结核。人工增雨是在有利于降水的天气条件下,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在自然降雨之外再增加部分降水的一种科学手段。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飞机向云体顶部播撒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剂,或用高炮、增雨火箭,将装填催化剂的炮弹等发射到云中,并在云体中爆炸。对局部范围内的云层进行催化,增加云中的冰晶;能够让云中的小水滴相互凝结,使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不住增大后的水滴时,这些水滴就会从天而降,于是就形成(或增加)了降雨。人工增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

2、人工消雹其实只是对雹起到了“以大化小,以小化了”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向云中施放碘化银或碘化铅等催化剂,它们会使云中冰晶数目增多,冰晶形成雹胚时会消耗大量的过冷云滴,结果使所有的雹胚都无法长大。雹块下降时有的会融化,这就形成了水滴,或者缩小成小冰雹,于是消雹的目的就达了。消雹可以利用飞机、高射炮、火箭等,在雷达的监测下,利用高射炮、火箭发射人工成冰剂。人工消雹也可以采用空中爆炸作业的方法。爆炸发生后,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大冰雹会粉碎,过冷却泛女就会直接冻结下降。

3 .人工消雾使用人工播撒催化剂、人工扰动空气混合或在雾区加热等方法,从而使雾消散。人工消雾分为消暖雾和消冷雾前有三种消暖雾的试验方法: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扰动混合法。

第6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2017] 第01期

龙州县气象局 签发人:李中国

下周气温偏高,有利甘蔗生长

一、前期天气回顾

自3月以来,我县平均气温18.3~19.5℃,较历年偏低0.2~0.5℃,降水量为69.7~140.5毫米,偏多1~3成。3月份低温寡照天气较多,对甘蔗的播种、出苗和健壮生长不利,长势偏弱;进入4月以后,平均气温20.0~21.6℃,较历年同期略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甘蔗的生长。

二、天气预报

预计,下周(9~15日)周前期以多云天气为主,周中期有一次降雨天气过程。周降雨量偏少,周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12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降幅7~8℃。具体预报如下:

今晚到明天,多云,最低气温22~23℃,最高气温32~34℃; 10日,多云,最低气温23~24℃,最高气温33~36℃; 11日,多云转小雨,最低气温20~22℃,最高气温28~30℃; 12~13日,小雨,局部中雨,最低气温17~18℃,最高气温22~24℃;

14~15日,阴天间多云,最低气温18~21℃,最高气温25~28℃。

三、生产对策和建议 下周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有利于甘蔗苗期生长和分蘖;要做好甘蔗田间管理工作,蔗地要及时中耕松土,及时开垄,查苗补苗;要勤除草、通风,以提高光合效率。

联系电话:8824068 2017年4月8日

报: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送:防汛办、农业局

(本信息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内部参考)

第7篇: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展概况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0年08月06日 15:08:00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基层一直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气象局召开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在农村组建民办气象机构。按照“自愿、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在人民公社建立气象哨,在生产队建立气象组,承担观察记载、天气预报传播、灾情收集和开展气象知识普及和宣传等任务,为农业生产服务。可以说,当时气象哨的工作人员就是现在气象信息员的前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曾多次分别就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同年9月,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回良玉副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建立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加强气象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协助组织和指导群众采取科学避灾措施”。为进一步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07年底,《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477号)提出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在城市各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设置1名气象应急联系人。在各乡镇建立1名兼职气象协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设1名气象信息员”。当年,部分省已经开始尝试乡镇气象协理员、村屯信息员队伍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气象局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铺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灾害防御队伍的管理和培训,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气象信息员主要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以及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协助开展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协助完成本地气象设施的维护,协助观测和报告本地特殊天气现象,参与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协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协助开展气象灾情调查评估,协助收集反馈气象服务效果、需求和建议等工作。此外,安徽、四川、陕西、贵州和甘肃等省的部分信息员还协助传播农业气象知识,为当地农经网收集各类信息;山东等省具有资质的部分信息员还协助当地完成气象执法检查, 协助进行本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安全检测、防雷工程竣工验收等项工作。

目前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十分迅速。但是,如何让这支庞大队伍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增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气象意识,提高他们的气象科技素质,发挥他们在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气象部门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思路,取得明显实效。

一是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机制。气象信息员队伍松散、庞大,特别是各乡镇和村的信息员大部分由乡镇、村干部担任,属于外部门编制,没有约束力,管理上存在难度。为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各级气象部门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凝聚各类群体力量,发展壮大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把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建设体系,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壮大队伍。中国气象局正在出台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各地气象部门为规范对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制定了地方性管理办法。北京等24个省(区、市)气象部门已经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制定了省级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吉林、贵州、云南和青海4个省正在制定或修改完善中。

二是加大气象信息员培训力度。各省(区、市)气象局已相继启动培训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员培训。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气象信息员接受培训的比例约在28.2%左右,仅辽宁、上海和云南3省市的信息员培训比例达到90%以上,但上海和云南的信息员人数较少。而吉林、江苏、山东和湖北4省区气象信息员人数都在2万人以上,但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一般不足20%。为配合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工作,中国气象局组织统一编写了《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和《气象信息员知识读本》培训教材;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还专门编写本地气象灾害及防御知识的培训教材。国家财政部划拨了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专门用于2009年10个试点省(区、市)的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随后,各地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的防灾减灾特点,编写地方培训教材,开展气象信息员的轮训。

三是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激励机制。气象信息员选用基于自愿原则,是完全义务的,没有固定报酬。为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各地已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定期对信息员进行评比考核,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信息员以更高的热情去开展工作。各地对信息员的考核和奖励方式主要有:(1)对认真负责、工作成绩突出,及时传递预警信息、主动报送气象灾害情况的信息员,向当地政府推荐给予表彰并直接给予物质奖励;(2)根据信息报送量给予适当的通讯和交通补助;(3)定期评选优秀气象信息员,颁发荣誉证书;(4)免费提供天气预报短信,赠送《气象知识》和《中国气象报》等;(5)向当地应急办推选优秀志愿者;(6)按照灾情上报的次数进行奖励,提供有价值灾情有报酬;(7)提供学习气象知识、观摩气象现代化建设及参观工作流程的便利等。目前对气象信息员的工作主要是以奖代补,调动整个信息员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气象信息员队伍。

四是探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新方式。当前,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必须有效整合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联合各个部门,实现多站合一,充实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机构,把信息与防灾减灾、信息与农业生产、信息与科技、信息与文化、信息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集约化发展。2008年,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合作参与、气象部门具体实施的原则,以安徽农网、安徽先锋网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等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各类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充实农村信息服务内容,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建设多站合

一、一站多能、一人多责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这一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逐步推广应用。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今后,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加大力度,组织、管理和培训好气象信息员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员队伍,照亮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第8篇:全国系列气象科普活动-中国气象学会

2014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系列气象科普活动

气象科学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

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圆满结束。围绕科技周“科学生活

创新圆梦”的主题,5月17至26日,中国气象学会联合11个省(区、市)气象学会,分别在北京、山西、上海、福建、江西、湖北、广西、西藏、陕西、青海、大连11个省(市),开展了“气象科学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专家以展示、讲座、互动、咨询和培训等多种形式,针对气候变化、应急避险、健康生活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气象学会认真策划活动方案与活动内容,积极为活动地点联系专家,并向相关学会赠送近2万份《如何应对气象灾害》、《气象防灾减灾防御指南》、《四季与健康》、《气候变化小知识》、《人与气候》、《雾霾知识—你问我来答》等10多种气象科普资料,有力推动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活动概况

(一)北京

1.进学校。5月

17、19和26日下午,中国气象学会邀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专家分别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苹果园中学和101中学,以“聊聊气象卫星那些事”为题,为700余名师生讲解了什么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分类、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状况、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中发挥的作用、气象卫星能否监测雾、霾、沙尘暴等问题。师生们高兴地说:“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们了解了许多原来不知道但又很感兴趣的问题,长了许多知识”。

2.进农村。5月20日在美丽的京郊平谷,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学会的领导和专家走进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北寨村,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中国气象学会冯雪竹副秘书长、北京市气象局领导和北寨村党支部书记分别讲话并向村民赠送了气象科普书籍。北京市气象局的专家向近50位村民普及了“认识雷电灾害及预防”的科普知识。

北寨村地处山区,经常发生雷电灾害和雹灾,专家向村民讲授了雷电防御知识之后,村民将专家团团围住,询问防雷防雹的种种问题,专家一一耐心解答。活动结束后,专家和领导参观了北京市气象局在平谷北寨村设置的人工影响作业点,据人影负责人和村支书介绍,该作业点每年实施作业20余次,在防雹和增雨方面为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和利益,受到村民们的广泛赞誉。

专家向学生介绍气象卫星知识

(二)山西省

1.进学校。5月21日,气象科技工作者走进太原科技大学,省气象台副台长赵桂香为大学生作了“探索大气科学的奥秘”的主题宣讲,得到大学生的好评。

2.进企业。5月21日,气象专家深入太原市东山煤矿,省气象台副台长赵桂香为煤矿工人作了题为“气象科学与煤矿安全生产”的主题宣讲,受到矿工的热烈欢迎。

这两次活动共有350名矿工和大学生听课。在互动环节,大家提问踊跃,现场气氛热烈。现场发放《气象知识》专刊、《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应对气候变化小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小知识》等相关科普资料共计2000余份。

气象专家向矿工讲解气象科普知识

(三)上海市

1.开展知识竞赛。上海市气象学会、普陀区教育局、普陀区科委科协、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上海市恒德小学联合举办气象环保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营造气象、环保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科普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本次活动自3月27日启动以来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吸引了50余所学校的近1万名学生参加,很好地宣传普及了气象环保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5月26日,在网上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6所学校,派出代表在上海市气象局进行决赛。通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上海市普陀区恒德小学、北海中学分别取得第

一、第二名。

开展气象环保知识竞赛

2.进学校。5月19日下午,上海市气象学会徐建中秘书长作客上海市金盟学校讲坛,为该校学生作了主题为:“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象科技专题讲座,讲述了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的危害、环境治理等科学知识。并给同学们出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我了解的灾害天气”、“叙述你家乡的气候特点”等四个思考题。诗坛互动热烈,受到学生的好评。

5月23日下午,徐建中秘书长走进民办蒲公英小学,为该校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观云识天气”的科普知识课。他通过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同学们介绍了天气的“语言”——云的形成和种类,并重点讲解了暴雨、台风、雷电、龙卷风、干旱、沙尘暴、雾霾等恶劣气候的成因与预防,要求同学在遇到灾害性天气时要懂得自救自护。徐秘书长的讲解通俗易懂、形象有趣,不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四)福建省

1.进学校。5月15日,气象科学使者走进福州市第三中学,高二文科班的全体同学认真听取了“福建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预警与防御”科学报告。气象专家刘锦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的基本特征,生动的讲解和准确的气象数据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特别对于冰雹、高温、雾霾等近年来多发的气象灾害,更是赢得同学们的密切关注,许多同学聚精会神听讲并做笔记。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问题多多,就为什么气象预报会有偏差、哪些手机APP能够及时获得气象预警信息等问题不断提问,对此,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答疑解惑,同学们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2.进农村。5月16日,气象科学使者来到连江县东岱镇。福建省气象学会组织省局和连江县局农业气象专家将讲座设在了镇政府和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们进行农业气象科普宣传。东岱镇是连江县葡萄种植集中区。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陈家金首先为葡萄生产者进行了“葡萄与气象”的科普讲座,详细介绍了连江农业气候及农业气象灾害概况,重点讲解了葡萄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关键生育期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应对措施,并与葡萄种植大户进行了广泛交流。讲座结束后,省、县气象专家还深入葡萄园进行实地指导。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及田间指导,使葡萄生产者受益匪浅,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为福州市第三中学作科普报告

(五)江西省

进农村开展咨询和培训。5月23日,江西省气象学会组织10余名气象专家,深入湖口县武山镇科技服务站,开展气象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面对面了解服务需求,为该镇种养大户和村民送去气象科技大餐。这也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今年科技活动周“气象科学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日上午,气象科技培训和现场科技咨询活动同时在科技服务站进行。该省农业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王保生,雷电防护技术总工、高级工程师易高流,为来自当地30余家种养大户的能手和部分气象信息员,分别讲授了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其他气象专家则忙着为前来科技赶集的农民朋友分发气象科普材料,接受现场咨询。

江西省气象学会还为当日的活动带去了两份特别的礼物:从气象出版社征订的50余种2000余册气象科技图书,作为科技服务站的藏书供农民朋友借阅;详细了解当地水稻、棉花、蔬菜等种植业和生猪、家禽、水产等养殖业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问卷,为促成气象专家与当地种养大户“结对子”帮扶奠定基础。为此,参加活动的气象专家专程走访了该镇部分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基地。

据了解,于2013年9月在武山镇建设的江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服务站,是该省首个学会组织建设的科技服务站,以此为依托,江西省气象学会通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气象科技咨询、气象信息服务、实用技术推广、气象技能培训、气象知识普及等科技服务,有效促进气象科技与该镇广大农户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江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服务站为农民送“科技大餐”

(六)湖北省

1.进学校。5月22日,湖北省气象局、气象学会联合洪山区教育局、洪山区科协开展的“气象科普大使进校园”活动走进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湖北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知名主持人围绕今年科技活动周“科学生活 创新圆梦”的主题,通过讲解、分析、互动、体验等方式,给大家传授了很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小常识。同学们在了解气象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了自救互救的能力,学会了运用气象知识科学生活。

根据安排,“气象科普大使进校园”活动还将于年内陆续在武汉市十二所中小学展开,以更好地促进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提升气象科普防灾减灾、服务社会的能力。

“气象科普大使进校园”活动走进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为校园气象站揭牌。5月13日,由湖北省气象局与南望山小学共建的校园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谭建民与南望山小学全体师生参加了气象站的揭牌仪式。活动现场,谭建民副局长代表湖北省气象局向南望山小学赠送了气象科普资料,为第一批优秀气象小主播们颁发了荣誉证书。省气象学会和省气象局团委还邀请气象专家为师生讲课,组织师生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力求与学校联手使气象科普教育成为该校小学课外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3.开放科普基地。5月20日,湖北省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对外开放,南望山小学四年级50多名小学生到省局参观了气象台、保障中心、影视中心等,听取专家讲解大气探测、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制作等知识,体验当一回气象主持人,亲身感受气象科技的魅力。

4. 送书下乡。5月23日,省气象学会秘书处还将气象为农服务书籍送到了黄冈市浠水县。

(七)广西自治区

举办气象山歌擂台赛。5月24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文化广场举办了气象灾害防御山歌擂台赛,虽然天气很闷热,但擂台赛仍火热开唱,吸引了许多热爱山歌的市民前来观看。

气象山歌擂台赛主要以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为主,包括低温冷害、雾霾、暴雨、干旱、冰雹、气候变化及灾害防御、应急避险知识等。赛事分为攻擂对唱和表演对唱,其中攻擂对唱设三个擂主,两个汉语歌和一个壮语歌,每个擂主迎接两轮攻擂,表演对唱设两组男女对唱。比赛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表演者们把气象知识巧妙的融入到歌词中,赢得观众们阵阵笑声和掌声。评委评分时进行了观众互动环节,市民们踊跃参加,上台一展歌喉,为比赛增添不少乐趣。

气象山歌擂台赛不仅给喜欢唱山歌的市民们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也让观众们从表演中了解到许多气象灾害防御的知识,活动得到许多市民的赞扬。

气象山歌擂台赛

(八)西藏自治区

1.进学校。5月13至22日,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组织防雷中心科研所专家,先后走进拉萨市实验小学、拉萨市吉崩岗小学开展防雷气象科普讲座。5月21日和22日,在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和拉萨市一中,开展《探秘天机

保护家园》的科普讲座。气象学会为各校赠送了价值叁万余元的《气象知识》、各种气象科普图册、光盘、自制的《气象科普笔记本》和挂图等资料共计4000余份。共计6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对于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避险知识,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进社区。5月22日、23日气象学会组织专家在拉萨市雪新村居委会,气象局退休基地所在地额吉塘居委会进行科普宣教活动,赠送科普资料、宣传挂图等,并通过基层干部向社区群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互救自救知识,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九)陕西省

进社区。5月22日,由陕西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联合举办的“科技周气象科普直通车进社区”活动在西安市凤城四路世融嘉城小区举行。一场猜灯谜般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有奖答题”,为社区居民送去科普知识大餐。

活动现场30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展板一字排开,一百余道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问答题分为难、中、易三个区域悬挂。居民们熙熙攘攘,或驻足观看、或窃窃私语讨论、或静坐答题。咨询台的专家们和身披气象科普志愿者绶带的科普导读员不时被居民的各种“气象问题”所包围,展板前挤满了寻找答案的大妈大爷们,答题兑奖处更是人头攒动,场面红红火火,甚是热闹。居民杨先生说:“你们这种宣传科普知识的方式真是太好了,今天参加活动使我对气象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防灾减灾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居民王女士说:“我不认字,你们给我一些科普宣传材料,我拿回去给儿子、媳妇看,好让他们也增长一些防灾知识”。100多道气象科普题被居民们一一取下作答,防灾减灾的常识也在这答题、询问之间如细流般融入居民心里。

进社区活动在西安市凤城四路世融嘉城小区举行

(十)青海省

1.进学校。5月18至23日,青海省气象学会组织专家先后进入湟源县第一中学、西宁市二十一中学、青海省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的校园,围绕“青海气候及变化趋势”、“雷电灾害及防御”、“气象科技服务联系千家万户”等选题向1000余名师生进行了气象科普讲座。在校园展出100余块系列气象科普展板,千余学生驻足观看。并向中小学生散发《人与气候》、《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等科普挂图和20000余份《天气预报揭秘》、《天气预报用语简介》、《呵护气候,从点滴做起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公共气象服务天气图形符号》等科普折页、气象科普口袋书,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气象意识。

2.进农村。科技周期间,青海省气象学会组织专家走进湟中县扎麻隆村,在乡村广场摆放100余块气象科普展板,向400余名村民发放1000余本《气候与农事》、《节气与农事》、《农村生活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常识》、《农村生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常识》、《农村四季天气与养生保健》、《家禽家畜养殖与气象》《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气象科普书籍和口袋书,对增强村民防灾减灾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向村民开展气象科普宣传

(十一)大连市

1.“气象科学使者”校园行。大连市气象局、大连市气象学会联合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中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大连“气象科学使者校园行”活动。针对气候变化、应急避险、低碳生活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气象科学使者小分队开办了气象大课堂,做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科学生活,有效‘躲’雷”、“天气预报节目是怎样制作的“等科普讲座。

气象科学使者进入校园

少儿频道“小小气象屋”的主持人晓东哥哥的粉丝见面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的?”、“怎么躲避球形闪电?”,百余名小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主持人和气象专家们耐心地为孩子们和老师们解答了每个问题。大连市气象学会还为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中心赠送了气象科普挂图、宣传图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图书等资料。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们关注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的意识,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优秀小气象观测员”评比颁奖。为激发青少年学习气象科普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的意识,大连市气象学会、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联合开展了“保护环境,关注大气,争做小小气象员”活动。沙河口中小学共有33所学校、165名学生代表参加了这项活动。

科技周期间,进行了“优秀小气象观测员”评比,并举办了颁奖仪式,33位学生荣获“优秀小气象观测员”称号。

3.开放气象科普基地。科技周期间,大连市气象科普基地组织向社会各界预约开放。来自市政府老干办、教育学院附中等多个团体单位共计250人来此参观。市气象台、观测站、影视中心、气象科普馆以发放宣传资料、播放专题片、实地参观、模拟操作、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学院附中的学生多为来连务工人员子女,平常很少有机会走出教室,气象科普基地的开放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气象科学的窗户,学生们认真了解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天气预报发布和制作流程,饶有兴趣的模拟“人工增雨”,争先恐后争当小主持人。

教育学院附中盛校长表示:这次开放活动办的非常好,没想到连我都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希望以后领更多的学生来参观,让孩子们都开开眼界,长长知识。

科技周期间,大连市气象局利用电视气象节目、报纸气象版、微博微信平台、“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开展了面向公众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宣传。官方微博密集宣传科技周主题,实时转播“气象科学使者校园行”活动情况,共发布微博14条。一系列的宣传使科技周气象科普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二、经验与体会

1.创新活动内容。学会秘书处在如何将科技活动周做出新意方面作了认真思考,依托省级学会,精心策划了“气象科学使者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相关省市积极配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如广西开展的气象科普山歌擂台赛、上海举办的气象环保科普知识竞赛、江西为种养大户和村民送去气象科技服务、陕西开展的社区居民气象科普知识猜谜、大连举办的优秀小气象观测员评比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组织保障得力。为向公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认真做好活动总体设计策划,积极联系专家,设计宣传展板,并向活动地点免费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科普书籍、挂图、宣传折页等资料,受到各地气象学会和受众的普遍好评。相关省市学会积极配合,并根据当地特点组织各具特色、更有针对性的活动,上下联动,为活动造势。

3.加强媒体宣传。各地开展活动时积极联系媒体,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局网站多次报道了相关活动,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

本次活动受众面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活动内容丰富。通过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活动,有效提高了青少年、农民、企业工人和居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象科学素质。中国气象学会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多方联合行业和社会力量,更好地结合实际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帮助人民群众理解气象服务产品,用好气象服务信息,掌握科学方法,有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猴年微信朋友圈祝福语下一篇:公正廉洁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