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

加强部门职能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在机构编制管理中,职能管理是基础和前提,居于首要地位。当前,各地在机构编制考核评估、监督检查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机构和编制的管理上,而对职能管理却往往有所忽视。从现在机构编制工作发展的趋势和依法行政、科学执政的高度看,要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加强部门职能管理才是关键所在。

一、职能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职能管理的重要性是由它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其一,职能是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基础,核定职能是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的基本前提。比如,在机构编制事项调整中,首先要考虑职能的核定和划分,只有职能核定后,才能根据职能的性质、权责轻重、任务量大小,确定机构的设置形式,以及使用编制种类和数量。其二,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机构和编制虽然重要,但它作为职能的实现条件,实际上只是职能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机构编制工作中,职能是“灵魂”和“生命线”。如果职能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混乱,在运转过程中出现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关系不顺等问题。

其次,加强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所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等文件明确规定,凡职能调整等机构编制事项,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审批,并要求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制定、完善各级党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中央编办《“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也对探索和加强职能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目前,机构编制部门在职能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制定、轻落实”问题,“三定”文件制定后,很少跟上对照、检查,使得职能落实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职能管理的现状,亟需机构编制部门转变管理理念,抓紧抓好这一份内的工作。

再次,加强职能管理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机构编制部门是负责改革的部门,必须加强对部门职能配置的研究。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因此,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需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准确把握中央指示精神,明确目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好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方面,及时调整部门需要取消、转移、下放的职能,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促使部门准确地履行职责,切实管住管好该管的事。

综上所述,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根本,如果忽视或舍弃这一根本,把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和编制简单的增增减减上,就会偏离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向,就会贻误工作,贻害事业。

二、职能管理的主要内容

职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三定”文件的制定、执行、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评价监管,重点查验部门职责履行的行为过程,同时兼顾行为结果。本文设计了“核定了没有”“落实得怎样”“怎么落实的”“成效如何”四个层面的管理内容。

“核定了没有”,主要评价部门履职的文件依据是否制定,核定的职能是否科学、全面、清晰。实践证明,历次机构改革制定“三定”规定,其中“定职能”工作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职能核定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职责调整,包括取消、划出、加强、增加的职责情况;二是主要职责,为主体部分,核定的职责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改革要求,符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等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三是协调分工,指一件事情由多个部门管理的,应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在非改革期间,机构编制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保持良性互动,积极为调整完善部门职责搞好服务。在评价部门职责核定情况时,主要通过查验有关法律法规和改革文件,党委、政府或编委印发的“三定”文件等途径来完成。

“落实得怎样”,主要评价部门履行职责的全面性。包括是否全面履行了“三定”文件核定的各项职责,新增的职责是否按要求承担起来,加强的职责是否得以强化,牵头、配合类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划出的职责是否按要求取消、下放、转移出去,是否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否建立,部门内部机构之间职责分工是否合理等。在评价落实情况时,主要通过查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等途径来完成。比如:取消、下放、转移的职责是否在工作计划、目标中体现;全部职责是否纳入了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安排中;部门之间、科室之间是否建立协调配合机制等。

“怎么落实的”,主要评价部门履行职责过程的规范性和法定性。包括是否建立工作制度和责任考核体系,是否将全部职责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是否围绕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举措,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运转是否顺畅,履职的行为和方式是否符合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等。在评价职能履行过程是否规范时,主要通过查验工作制度、办事流程、工作部署文件、会议材料、审批或执法记录、政务公开、工作创新、相关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等途径来完成。比如:召开了哪些会议,制定出台了哪些文件,开展了哪些活动,工作开展是否规范,党委(政府)督查、法制、监察、信访、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反馈的单位履职信息等。

“成效如何”,主要评价部门职能履行产生的效应。包括职责配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当前工作实际,职责是否需要调整变化,职能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管理或服务对象满意度如何,是否融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实际贡献如何,机构和编制配备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等。在评价职能履行取得的成效时,主要通过查验年度总结、表彰或批评、行政复议、来信来访、管理或服务对象满意度等途径来完成。比如:在履职中获得了哪些表彰奖励,受到过哪些批评或出现过哪些重大失误,行政复议和来信来访案件过错情况,“条”“块”内的考核位次,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评价意见等。

三、职能管理的实现路径

职能管理具有综合性、抽象性等特征,不像机构和编制那样直观、明了,很难简单地通过量化处理,得出部门职能履行状况的结论。因此,职能管理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设计了以下监管方式。

1.建立评估机制。开展评估工作,是掌握机构编制事项审批决策后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临朐县根据工作需要,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工作机制。我们在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时,一般将“职责履行情况”设计为占总分值的40%-60%,其中新设机构评估为40%;评估内容分解为职责调整、落实、履行过程、履行效果4个大项20多个小项。总体上看,这一设计比较符合工作实际,履职情况分值相对较高,也体现了职能在机构编制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场评估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完成后,机构编制部门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履职情况档案,并将评估结果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和部门考核结合起来,作为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实施绩效考核。开展绩效考核是保证部门正确履行职责,推进工作落实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职能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却一直未参与到年度绩效考核中。2011年,临朐县积极争取,首次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镇(街道)、县直部门的工作实绩综合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中,部门履职方面的分值占20%左右,主要涉及履职是否全面到位,是否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是否擅自调整职责、变更职责范围,是否超出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等。为多层面查找问题,现场考核采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总体上看,这次考核履职方面分值偏低些,主要是由于职责考核比较抽象,同时信息采集渠道较少,考虑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以后再逐步提高分值比重。

3.强化日常监管。日常监管是以实现职能常态化管理为目标,对所有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开展的普遍性、常规性管理。日常监管的途径:一是自查汇报。参照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的模式,设计一套能反映部门工作开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要求各部门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机构编制部门。二是询问函调。对工作中发现的不清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向被监管部门电话询问、书面函调的方式,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三是参加会议。积极争取参加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通过列席会议等方式,参与议政决策,发挥好对职能管理的作用。四是开设热线。为拓宽监管渠道,与政府部门开设的公开电话或服务热线平台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从中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信息,以便掌握部门履职的社会效果。

4.加强部门协作。职能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仅靠机构编制一个部门管理远远不够,而党委(政府)督查、法制、纪检监察、信访、群工等部门开展的执法管理、效能监察、行风评议、社会管理等工作,无不是以职能为依据,且以推动部门准确履职为目的。因此,机构编制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将职能管理融入到相关部门相对完善的考评体系中,利用现有的平台和设备,开展部门履职情况的分析研判,从外围获取有关信息。机构编制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定期通报情况,适时对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5.实行动态调整。机构编制部门应注重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握好部门职责运转的状态,适时调整部门职责配置,为部门科学、高效履职提供保证。比如,对部分未明确职责的单位,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及时予以核定;对职责任务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要进行修订调整;对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争议的,要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要求,及时予以化解。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按照规范的程序和办法,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参加,对职责配置情况进行评审论证,拿出调整规范的意见。

6.其他方式。积极寻求与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等方面的协作配合,一方面取得理解和支持,提高社会各界对职能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影响力,为开展部门职能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部门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一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的综合性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加以完善。因此,各级机构编制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职能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任务的艰巨性;其次要在行动上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扎实推进,将这一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同时,也希望上级从顶层设计层面,修订完善有关职能管理的政策规定,确定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为各地开展职能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作者:临朐县编办

第2篇: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摘要】本文从政府管理职能的角度对部门会计制度形成和废除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 我国分部门制定会计制度的做法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其经济管理职能对企业实施直接管理, 拥有所属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权, 这是形成部门会计制度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后, 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废除部门会计制度、形成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和可能性。 对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发展变化过程的梳理分析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有助于提高对会计发展与改革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部门会计制度;发展演变;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企业会计制度

在新中国会计发展史上, 曾有过企业会计制度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多种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经历。 这段历史往往被简单地说成是由计划經济体制造成的。 这种说法虽然不错, 但仅停留在如此笼统的解释上, 似乎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本文尝试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角度对这一历史过程做出解释, 探讨会计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新中国的企业会计历史发展提供新的认识。

一、部门会计制度的形成

由于不同行业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方式不同, 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天然地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和部分资产的处理上。 人们习惯于将带有行业特点的会计处理称为“行业会计”。 一般意义上的“行业会计”与本文讨论的历史上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不同。 为了行文的方便, 本文将分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称为“部门会计制度”。

1. 新中国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胜利之前提出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设想中, 已经明确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将是国家对国有经济实行统一和计划管理: “新民主主义经济之不同于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 还在于新民主主义的国民经济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组织性与计划性的经济。 由于国家的重点经济命脉如大工业、大运输业、大商业及银行、信贷机关与对外贸易等, 均已掌握在国家手中, 由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有力的领导, 即实行某种程度的国民经济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是完全可能的和必要的。[1] ”

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计划管理,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党中央即已酝酿建立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由其统一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 1949年5月31日,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 要求成立专业财政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及各部委的前身)。 1949年9月,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成立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负责指导政府财经各部门、人民银行及海关总署等一切有关经济部门的工作, 简称“中财委”。 中财委之下设立财政部、贸易部、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利部、劳动部、人民银行总行、海关总署等机构, 分别负责对各行业经济工作的管理。 按照中财委及各部委组织条例的规定, 当时中央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远超过旧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政府, 更接近苏联, 对国有企业(大部分为接收的国民党政府所属企业、国民党官僚私人企业和外国在华企业, 也有小部分原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实行直接管理[2] 。

新中国建立之初, 解放战争尚未结束, 军事开支浩大, 连年战争使本就十分落后的经济雪上加霜, 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政府必须尽快恢复经济, 安定人民生活, 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固。 扭转经济困难的局面, 需要改变由于原各革命根据地独立管理和各地解放时间不同而造成的财政经济分散管理的局面, 集中有限资金统一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财力的作用。 1950年3月, 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确定实行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配、统一现金管理。 统一财经工作后, 除铁路、金融系统由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外, 对其他国有企业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办法。 这里的“条”指的是上下级政府之间业务内容相同的职能部门, 如中央政府的纺织部与地方政府的纺织厅(局); “块”指的是拥有各种职能部门的各级政府, 如中央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 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办法, 国有工业企业分为三类: 中央所属企业, 中央所属委托地方代管企业, 地方所属企业。 在商业外贸领域, 成立了全国性国内外贸易专业公司, 这些公司在各大区、省和市设立分公司和机构, 其投资、经营管理和收益归中央所有[2] , 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级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 即政府直接经营的企业。 这样,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承担了按行业(部门)管理国民经济和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双重职责[3] 。 如此建立起来的国家经济统制和政府分部门构成了此后三十年分部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经济管理体制基础。

2. 最初的部门会计制度。 推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必须统一会计制度。 在《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发布的同时,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0年3月9日发出《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财经计字第1033号)。 该训令基于《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中有关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其行业国有企业的要求, 规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权限: “由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 分别就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草拟各单位统一的会计制度草案, 及有关的章则和账簿、报表、单据的样式……由财政部设置专门机构统一加以审查”, 明确地规定了采取由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制定所辖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的管理方式。 “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在会计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时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全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结合本部门会计工作的实际, 制定适合本部门的会计制度, 推动本部门的会计工作发展。[4]”

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 财政部于1950年4月25日成立了“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 负责审查国务院各部上报的会计制度。 重工业部等13个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送了各自草拟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至1950年6月20日审查批准了其中9个部门的会计制度并报财政经济委员会核准实施, 1951年上半年审查批准了其他4个部门的会计制度。 这些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企业会计制度, 并从此形成了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部门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在“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的统一指导和要求下, 各企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在内容、结构上基本一致, 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要求也大体相当, 各部门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别不大。 以“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为例, 该制度与其他部门会计制度相比, “比较特殊的地方”主要有: (1)为防止基本建设资金和经营生产资金的混用, 将基本建设基金与经营生产资金划分两套账处理; (2)设置成本计算类的“生产支出”科目(相当于“生产成本”或“基本生产”科目); (3)计算各部门发生的成本支出; (4)损益区分为“生产损益”与“营业损益”; (5)折旧、大修理不直接冲减资产原值[5] 。 但在这之后, 随着经济活动复杂化、部门管理习惯甚至部门利益形成, 部门会计间差异逐渐扩大。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 部门会计制度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财经统制, 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直接管理形成的。 部门会计体系形成后, 我国财经管理方式几经调整,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一直保留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权, 只不过主管部门所管辖的企业范围、权限大小有所变化[3] , 使得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长期拥有和行使制定会计制度的权限, 部门会计制度也就长期存在。

3. 部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部门会计制度, 改变了旧中国会计落后、散乱的局面,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改革开放以后, 分部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显露, 人们认识到应该放弃部门会计制度, 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部门会计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在会计制度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分头制定的做法下, 会计制度的制定分四类: (1)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工业会计制度、基本建设(含对外承包)会计制度、三资企业会计制度; (2)财政部预算司负责制定预算会计制度, 农财司负责制定农业会计制度; (3)有部门特点但又不限于这个部门所属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 由财政部和相关主管部门联合颁布, 如商业会计制度、粮食会计制度、外贸会计制度、交通会计制度等; (4)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企业的会计制度由主管部门制定, 报财政部批准后发布执行, 如银行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等[6] 。 当时一位全国会计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曾这样描述多部门分头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 “现行会计制度大约四十多种。 这四十多种制度, 从部门来讲, 几乎是一个部门就有一个会计制度, 除工业外, 同样是搞商品流通的, 物资一个制度, 供销一个制度, 粮食、外贸、供销社、新华书店、医药商业、石油商业、烟草商业等, 分别各自有各自的会计制度。 现行的会计制度管理体系, 基本上是一个部门一个会计制度, 结果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说不上话, 部门封锁, 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也不符合《会计法》(指1985年公布的《会计法》)的要求。[7] ”多头分别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注重本部门管理的需要和行业特点, 且因长期以来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明确的可供共同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 各种会计制度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 不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 以20世纪60年代简化会计制度时期的情况为例, 主管商业企业的商业部和主管工业企业的财政部对所属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分别是: 1964年商业企业需向商业部上报的会计报表为利润计划表、分行业分专业亏损计划表、饮食服务企业利润计划表、流动资金计划表和商品流通费计划表5种; 而1965年工业企业需向财政部上报的报表为财务成本主要指标表、利润表、销售商品成本表、流动资金表、固定资产表、专用基金表6种。 在报表的格式与内容上, 两个部门的要求也不相同。 前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纪琬先生曾对此批评道: “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指的是1992年以前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制定的部门会计制度)说是统一, 实际上很不统一。[8] ”

形成部门会计制度之间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门会计核算要遵从本部门财务制度的规定。 各部门要完成所承担的经济任务, 就要制订相应的财务计划, 每个部门的会计制度无论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还是会计报表格式和项目设置上, 都要满足编制和考核计划的需要, 而各部门的财务计划、财务要求不尽相同, 这就导致了部门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 二是囿于本部门的习惯做法。 各类企业坚持采用本部门习惯使用的记账法、会计名词、核算方法、报表格式等, 而不愿与其他部门的做法一致。 以记账方法为例, 工业企业采用借贷记账法, 商业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法, 金融机构采用收付记账法。 三是基于维护部门利益。 如某中央部门曾要求设立“国内账项结算” 科目单独核算本部门范围内的易货贸易业务, 单独计算盈亏, 以盈补亏, 收益不计入利润总额。 这种维护部门利益的做法, 显然不符合利润核算原则[7] 。

综上,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主管部门按计划统一安排, 资金很少在部门之间流动。 企業之间, 特别是跨部门的企业之间少有相互了解会计信息和进行信息比较的需要, 会计信息按部门系统上报, 为部门计划服务的做法并未对社会经济运行形成大碍。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

废止部门会计制度, 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一致性的改革是分阶段完成的。

1. 推行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 财政部在1991年公布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中, 第一次提出了改革部门会计的设想: “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原则,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根据《会计法》关于‘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的规定, 各级财政部门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要逐步实行统一管理。”“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以《会计法》为依据, 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准则。” 依据上述会计改革设想, 财政部于1992年11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先后公布了十三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可称之为“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 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配套制度。

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在管理方式上与原来的部门会计制度有明显不同:

就制度的数量而言, 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不再按照部门划分, 而是依据业务特点和核算特点分设, 将原有的四十多个部门会计制度合并为十三个, 减少了会计制度的数量。

就制度的规范性而言, 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改变了过去部门会计制度对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会计处理、不同的解释, 提高了会计信息可比性。 实际上, 由于处在同样的经济环境和秉承同样的经济理念、会计原理, 各部门会计制度原本有着很大的共性, 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的差异并无天壤之别, 主要是在成本核算和部分资产的处理上不同, 没有必要各自设置独立成套的会计制度, 大幅度合并部门会计制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例如, 虽然各部门会计的会计科目名称不一, 但统计结果表明50%以上的科目是相同的, 不同的会计科目中, 也有很大部分可以合并; 各部门会计的大多数资金占用、资金来源项目的划分和核算相同或接近; 各部门会计的会计报表格式也完全可以统一。

就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而言, 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集中于财政部, 放弃了过去分别由主管部门制定后报财政部批准的做法。 这是因为如果沿用原有的制度制定权限, “就打不破部门、所有制的界限, 行业也没办法重新划分, 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报表还统一不起来, 就保证不了《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6] ” 实际上, 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还很大程度地起到了统一政策、避免部门利益割据的作用。

2. 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新兴经济体逐步兴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①; 我国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提速, 使得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协调更为急迫。

1992年实行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后, 原有的会计信息缺乏统一性的矛盾没有完全消失, 与新形势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 其一, 除了行业会计制度, 还同时存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等多种企业会计制度, 不同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标准有差别, 各企业执行不同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情况仍然存在。 其二, 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仍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 如果一个企业集团既生产和销售产品, 又从事旅游、饮食服务, 甚至进行房地产开发, 就要同时执行几种行业会计制度, 不便于对企业会计数据的统计、考核, 也给企业编制合并报表增加了难度。 其三, 不能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兴企业的需要。 无论怎样划分, 行业类别总是难以覆盖所有的企业类型, 比如网络公司、软件公司、高科技企业等新兴经济体就难以套用某种行业会计制度。 其四, 经济贸易日益国际化、资本国际流动, 特别是我国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和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需要我国的企业会计规则与国际会计标准相互协调, 而多样、各异的行业企业会计制度难以与国际会计标准对接。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先后两次修订的《会计法》(1993年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2000年)等法规和政策文件一再强调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 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2000年12月29日, 财政部发布了各行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一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统一性, 除了金融、保险企业和小规模企业, 不再区分行业, 所有企业一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对各行业核算的特殊需要, 采取出台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及少量特殊行业会计制度予以解决。

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的准则体系, 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准则应用指南、准则解释。 具体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类准则三类: 一般业务准则规范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的核算; 报告类准则规范财务报告的列报; 特殊业务准则规范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业务核算, 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等。 这种强调统一和兼顾特殊核算需要的企业会计规范模式一直执行至今, 这也是很多国家处理会计规范统一性和特殊性关系所通用的。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 以国际通行的方式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企业会计制度多种多样、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局面, 最终完成了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

三、历史的结论与启示

1. 統一企业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 可比性是国际公认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指的是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状况做出比较, 其目的在于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帮助。 多年来, 各界一直重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这是因为一旦失去可比性, 会计信息便失去了经济衡量的作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这样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必要性: “有关一家企业的信息, 倘能与另一家企业的类似信息相比较, 倘能与本企业其他期间的类似信息相比较, 其有用性将大大提高……因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在企业之间进行财务比较的困难, 是许多年来人们认为需要建立会计准则的主要理由。[9] ” 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无不将可比性作为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一, 国际会计准则长期致力于各国的会计协调并努力建立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核心准则, 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当前, 尽管存在单边主义、封闭对抗的噪音, 但贸易和资本壁垒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 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仍然是主流, 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统一会计制度依然是世界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2. 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必备前提和基本条件。 新中国会计史上的部门会计制度既然是由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而形成的, 那么就应该从根源上, 即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探寻废除部门会计制度, 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责和负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运行职能等, 本文的分析只涉及其中的经济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担负的职责和负有的功能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是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形成的, 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社会需要, 形成了不同的政府职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是“全能型”的, 其职能是对社会经济的全面管理, 包括对企业全方位的直接管理。 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后, 政府职能必然发生转变。 通过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人们逐渐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 “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即哪些事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 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10] ” 转变政府职能先要改革政府机构, 这是因为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 政府是通过其机构的工作实现职能、发挥作用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 不同的机构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制定有着不同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分别于1958年、1959年、1960年和1982年进行过四次政府机构改革。 这些改革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特征和目标, 主要是改变由于权力收放导致的政府机构循环反复的数量增长, 没有涉及政府职能转变, 一直保持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所以对会计制度的制定基本没有影响。

党的十三大报告(1987年)中使用了“转变职能”一词。 1988年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 第一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力图强化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淡化其微观管理职能, 将政府部门从对经济和企业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 但后来由于一系列原因, 预期的改革被部分搁置, 对会计制度的制定亦无影响。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奠定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职能转变的总基调。 按照十四大的战略部署, 1993年实行的又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次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作为机构改革目標。 但由于多种原因, 改革之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合并、撤销的少, 保留、增加的多, 被称作是一次“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的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与推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同时进行, 是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行政管理体制背景。 当时已经有了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设想②, 但终究没能把分散的部门会计制度全部统一起来, 而是保留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 为什么在意识到了分部门制定会计制度的弊端之后, 仍然不能即刻将分散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起来呢? 财政部会计司原负责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 “行业会计制度是在40多个部门制度的基础上合并后形成的, 向着会计制度的统一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如果会计改革不分行业制定会计制度, 很难统一。 因为我们是计划经济的基础, 部门多, 这么大的面, 各主管部门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宏观管理, 这样一来, 制定大行业会计制度是唯一选择, 所以, 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在会计准则之下制定行业会计制度。” 这道出了当时尚不能做到企业会计制度完全统一的原因, 即各主管部门在继续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依旧负有对行业内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责任, 仍要求单独获取部门会计信息, 因此只能保留分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进行的新一轮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 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改革。 这次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年)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的要求, 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 以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为目标, 其历史性进步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进展。 这次机构改革的方案说明分析了当时政府机构设置的问题, 指出: “现有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 是在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突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 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 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政企不分必然导致政府包揽属于企业的事务, 大量设置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展开, 国有经济的规模日益扩大, 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该方案把“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 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列在了机构改革原则的第一位, 并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都要实行政企分开, 切实转变职能, 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作为国务院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的首要措施。 这次机构改革撤销了几乎所有的专业经济部门, 从根本上断绝了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为2000年实行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奠定了必备的经济管理体制基础, 使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如果没有这次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 没有对专业经济部门的大规模撤销和废止这些部门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不可能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 也不可能形成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更无法实现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 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必备前提和基本条件。

以上对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发展变化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这些启示有利于对会计发展与改革的理性认识。 第一, 会计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 脱离了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谈会计, 不可能对会计有完整的认识; 脱离了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会计改革, 一定不会成功。 第二, 会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哪几个人、哪几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 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只有多方协调、形成合力, 才可能取得进展。 第三, 会计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时机, 有时甚至需要必要的等待, 一蹴而就的情况很少; 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 会计改革就难以推进。

【 注 釋 】

①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8%, 1995 ~ 1999年国有企业1300万下岗职工中的近1200万人在民营企业中就业,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② 如1991年《会计改革纲要(试行)》、1993年12月修订的《会计法》均提出了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0.

[2]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现代经济出版社,2009:71 ~ 86.

[3] 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2.

[4]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

[5] 祁田.介绍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 J].新会计,1952(2):3 ~ 10.

[6]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0.

[7] 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3 ~ 5.

[8] 杨纪琬.当代中国的会计改革[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制度改革[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88.

[9] 美国会计学会著.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86.

[10] 习近平.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要篇目[EB/OL].新华网,2018-12-29.

作者:付磊 陈杰

第3篇:试述高校保卫部门的教育职能与实现途径

摘 要:高校保卫部门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其主要工作职能一是维护稳定,二是安全防范,三是安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卫工作在方法上要以建立安全文化理念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大安全观的培养与教育,使安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实现;途径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创设安全、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和培养教育学生是学校保卫部门的神圣职责。高校保卫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以真正达到“预防为主,确保稳定”的目的。

一、对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的认识

培养人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培养人才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也是全校各部门的共同职责,高校保卫组织是高校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职能部门。因此,育人工作也是高校安全保卫组织的神圣职责,就是说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在履行职责,做好保障学校及师生的安全工作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学校安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师生,维护学校安全工作的主体和依靠的基本力量也是师生,这就要求保卫组织在安全管理和服务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强调严格管理,同时要强调周到服务,更要突出育人作用,不能就管理而管理,就服务论服务,而是要寓育人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在为师生提供安全防范方面的服务时,要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尽最大努力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师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让广大师生员工把学校的安全当成自己的安全,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师生共同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师生理解和配合安全管理工作,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保卫组织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职能,都是围绕学校的育人工作目标进行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

二、高校保卫部门发挥教育职能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由依附于打击防范的被动型,逐渐向独立的授课方式为主的系统型转变,为保卫工作面临新形势,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里程碑的意义。

1.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而其中不容忽视是高校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参政意识强,有热情,但年轻气盛,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加之集体居住容易引起意识、行为上的共鸣,因此历来是国内外对我国渗透、颠覆、分化工作的重点。必须对学生开展主动、经常性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国家强盛关系的教育,防止学生中冲动过激行为引发社会动荡。其次从高校的发展趋势看,已经由传统的封闭的管理模式,逐渐向开放式办学、联合办学、面向社会办学方向发展。学校也不是独立的世外桃源,和社会已经融为一体,学生的成分也不再是单纯计划统招生,成人教育已成为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部分外国专家、留学生等等。成分极其复杂,除此之外,随着学校和社会交往增多,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校园安定的一大因素。第三,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深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也由以往的义务本位观、注重奉献,向权利本位观、注重个体价值实现转变。学生权力意识增强的同时,个人利已主义,享受主义也相伴而生,对校园的安定又形成了新的隐患。

2.提高保卫工作地位的需要

高校工作与公安机关不同,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工作职能如果简单沿用公安机关面对社会不法之徒的工作方法,难免会加深两者间的矛盾。因此,保卫工作要提高地位,转变形象,必须转变单纯以办案为主的打击职能,建立独立的以讲授课和思想教育为主的教育职能,这样才能从师生的对立面转化到师者行列,保卫工作由简单的服务保障地位过渡到兼有教学、科研的主体地位。

3.改变“重管轻教”现状的需要

现行体制下学校是有“围墙”的,日久天长,学生认为在学校安全,学生家长也认为学生在学校放心,忽视了法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教育。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中,忙管理,轻教育,忙处理,少规划。平时注重校园外在的安全防范和管理,对学生的安全保卫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更没有制度化。一旦出现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事故的处理,而忽视事故教训的吸取,未把学生进行安全保卫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导致治标不治本。

三、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

1.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观念、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和道德都有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就是要把正确的价值体系、观念和言行的准则,灌输到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日积月累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法律代表的是国家人民的意志,是由国家或国家机关所规定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其严肃性、强制性。因此,学校保卫工作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对法律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大学生文明守则等文件的学习,以增强教育功效。如我校通过举办新生寝室长消防安全培训、发放拒绝邪教读本及新生安全须知、创办保卫处宣传网、设立消防安全专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杜绝和减少学生无知违法和知法犯法行为。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仍有较大的可塑性;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安全知识与防范意识、技能较差。目前学校治安情况整体上良好,但学生的的违法乱纪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不仅是高校保卫组织的职责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应遵循“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基本方针,通过“以案释法,以事警人”,“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将安全素质教育纳入新生军训课程等有针对性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防盗、防火、防骗、防食物中毒、防抢劫、防滋扰、防事故、防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能力,确保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3.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高校应抓好保卫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类保卫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保卫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还要让保卫人员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懂得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时机的把握、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得心应手,使保卫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等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刘雨凡

作者:周忠昌

第4篇:售电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董事长对公司整体的发展设计战略布局。决策公司的发展方向总经理对公司的运营进行日常的监管工作。处理公司运营中遇其他工作综合部职能

1、负责制定公司日常工作计划,协调日常工作。

2、负责公司员工考勤、考评、技术职称审报、劳动工资、职工培训、职权范围的人员任免、录用、调配、交流等人事管理工作。

3、负责公司的文秘、会务、档案管理,办公设备及用品采购,资料管理,资料印刷,各式文稿起草,机要保密工作。

4、负责公司的各类资产管理工作。

5、负责公司文化的宣传工作。

6、负责公司的接待工作。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1、对政策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解读,包括省政府、发改委、经信委、能监办、电力交易中心的文件,在第一时间了解电改新政策。及时的让公司了解最新的政策。

2、跟政府部门做好沟通,及时了解政府动向财务部职能

1、负责公司日常财务核算,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2、根据公司资金运作情况,合理调配资金,确保公司资金正常运转。

3、搜集公司经营活动情况、资金动态、营业收入和费用开支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定期向总经理报告。

4、组织各部门编制收支计划,编制公司的月、季、营业计划和财务计划,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5、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督促财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6、负责全公司各项财产的登记、核对、抽查的调拨,按规定计算折旧费用,保证资产的资金来源。

7、参与公司及各部门对外经济合同的签订工作。

8、负责公司现有资产管理工作。

9、经营报告资料编制。单元成本、标准成本协助建立。效率奖金核算、预算资料汇总。

10、收入有关单据审核及帐务处理。各项费用支付审核及帐务处理。应收帐款帐务处理。总分类帐、日记帐等帐簿处理。财务报表及会计科目明细表。

11、统一发票自动报缴作业。营利事业所得税核算及申报作业。营、印税冲退作业及事务处理。资金预算作业。财务盘点作业。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到的问题。具体工作技术部具体工作市场营销部职职能能

1、负责制定公司技术管理制度;负责建立和完善技

1、组织编制公司年、季、月度销售术规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计划及销售费用预算,并监督实施标准及制度。 (为销售部设计指标);

2、组织和编制公司技术发展规划。编制近期技术提

2、对公司售电价格和竞争对手的售高工作计划,编制长远技术发展和技术措施规划,电价格在市场上销售情况的调查,综并组织对计划、规划的拟定、修改、补充、实施等合客户的反馈意见,组织市场调查分一系列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析,开拓新市场;撰写市场调查报

3、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工作的计划、实告,提交公司管理层;施,确保产品品种不断更新和扩大。

3、制定本部门相关的管理制度;

4、合理编制技术文件,改进和规范工作流程。

4、对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考

5、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核;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

5、组织建立销售情况统计台账,定

6、负责制定公司产品的企业统一标准,实现产品的期报送财务统计部规范化管理。

7、及时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8、负责编制公司技术研发计划,抓好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技术队伍的管理。有计划的推荐、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业务培训和管理工作。

9、按时完成公司领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开展能效服务,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通过效

1、开展电量的销售;寻找合适的电源率提升共享收益。(电厂)和用户。

2、开展电能服务,为企业提供消缺、故障检修、

2、开展能效服务销售;合同能源管理项托管等服务。目、节能项目、余热利用项目等。

3、电力需求侧工程服务,通过基于价格和基于激

3、电力需求侧工程项目销售。励政策的补贴,增加收入。

4、电力工程的服务销售,为企业提供电

4、电力工程的服务,为企业提供电力工程的咨力工程的咨询、设计和施工的服务。询、设计和施工的服务。

5、配电网建设服务,随着公司的不断壮

5、配电网建设服务,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我们大,我们可以进行小区域的配电网的建可以进行小区域的配电网的建设,将用户绑定在我设,将用户绑定在我们的服务范围内。们的服务范围内。

6、开展碳交易,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

6、开展碳交易,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备优化、备优化、需求响应等方式减低用电企业需求响应等方式减低用电企业成本,达到节能降耗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的目标。

7、开展新能源建设服务,比如分布式光

7、开展新能源建设,山西现阶段电力交易不是全伏建设等。电量进行交易,所以有一部分电量还需从国网进行购买,所以我们通过新能源来补贴这部分不能参加电力交易的电量。“新能源+售电”助力企业发展。

8、开展大数据分析,包括电能服务数据分析和电力交易数据分析

第5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适合贸易_进出口公司2

XXXXX国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

1、 与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关的岗位人员: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仓库管理员、

进口食品购销员。

2、 各岗位人员职责:

1) 总经理:监督各岗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职责的履行,保证安全质量管理

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任免调配人员,提出、审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安排;带头学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知识和相关规定,带领全体员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意识。

2) 办公室负责人:对进口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健全

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保证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进口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整体情况。

3) 仓库管理员:对食品存放仓库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时做好仓库

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的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负责监督仓库的卫生环境,确保存放食品的质量;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应立即解决,或向办公室负责人报告。

4) 进口食品购销员:严禁采购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认真查验出

口商的商业登记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其他出口国相关证书,以及出口国的检验检疫证明文件等。确保所售出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的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同时向办公室负责人报告。

XXXXX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3年1月23日

第6篇:团委组织部部门职能(推荐)

组织部部门职能

务。

团日活动 委组织部是协助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组织部,要严格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团员证的注册和管理工作,做好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以及每学年初对于新生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工作。为了丰富学校党员,团员和学生的校园生活,组织部也会积极策划团组织生活风貌的主题团日,开展时事政治讲座,举办各类知识竞赛等等,并且完成院团委交办的其他任以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的一系列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有益于德智发展的活动,这就是主题团日活动。团日活动的现实意义是团结支部成员,增强凝聚力,促进支部间的交流,扩大支部影响力,加强支部与社会的联系,提升成员的整体素质。好的团日活动可以让成员体验乐趣的同时收获一定社会认可,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开展团日活动的过程,也是支部的组织优化的过程,所以说团日活动包含的内容绝对不仅仅是活动本身,从活动前的活动计划拟定,可行性分析,外联,经费预算,活动动员,到活动结束后的活动总结,每个步骤都包含许多技巧,想要开展一个出色的团日活动,方方面面都要估计。团日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是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和党的政策学习为中心,包括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教育,比如“重温光荣岁月”主题团日活动),亦或是公益活动(以绿化祖国、美化生活、服务人民、方便社会为宗旨的不计报酬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做件好事给党看”主题团日活动。),也可以是体育活动(组织青年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帮助青年增强体质,比如“清山行”主题团日活动)。当然了,在大的主题下团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那这次活动必然是丰富多彩,成果颇丰!

五四评比 为深入推进我校共青团“五十百千”评优创建工程,选树基层团组织先进典型,展示优秀团员风采,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奋发进取、立志成才,院团委在每年“五四”期间,集中表彰“红旗团支部”、“特色团支部”、“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并择优推选部分先进集体和个人参加学校团委的五四评比。各年级团总支按照通知要求,结合本年级特点,认真研究,精心组织,通过申报评选,形成正确导向,调动广大团员、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五四评比这项活动,在全院掀起了一阵学习党团知识、学习优秀团员、学习优秀团干部的风潮。同学们的学习工作激情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全院的学风建设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工作目标,在活动中得到实现;我校共青团“五十百千”评优创建工程建设更上一层楼,获得了各方的嘉奖和支持!

团学菁英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优秀团员、团员干部的综合素质,院团委在每学期的上半学期都会举办针对团员干部的团学知识教育、团支部组织能力培训等各方面的“团学菁英”教育活动。活动之前,院团委组织部策划参加人员、活动形式、活动目标等具体事宜,对具体活动事项进行分工;之后,按照分工,组织部成员完成邀请老师、活动场地安排等准备事项;培训开始前,我们将进行一个必要的点名仪式;活动开展后,组织部组织各团支部进行活动交流总结,团员干部分享收获。通过“团学菁英”教育活动,我院各年级的团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各团支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我院团员素质、团员管理情况得到很大改善。院团委组织部的这一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院领导的一致认可,也发展成组织部的一项常规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组织部将把这一活动进行创新,向校青马计划的具体要求靠拢,完成这一常规活动的革新!

国旗班

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为了负责好学校的国旗升降工作,成立的学生机构。国旗班每年都由14名同学组成,分工负责每天国旗的升降工作。无论寒冬酷暑,总会让国旗飘扬在紫金的晴空之中。对于大家而言,是对国旗的尊重,对于国旗班的全体成员来说,更有精神的磨砺和意志的考验。站在国旗下,让国旗在自己手中升起,是一件多么荣耀,多么自豪的事情。

团情统计

为了帮助老师和领导更好地了解各支部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展开工作,做好关于全体学生团支部人数的全面统计工作,包括各支部团员人数,非团员人数,党员人数,以及年级总支部和全院支部的总数等数据的活动。此项活动有助于后期工作诸如收团费,以及爱心募捐等活动的开展。

回顾2013-2014学年的工作,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与我们组织部成员间的努力和配合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组织部有时需要做一些数据统计等一系列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同时,注重宏观把握和细节思考的统一,在重大活动中有全局观念,注重分析影响工作的各个要素,让我们举办的活动达到整体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在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方面存在着新闻稿缺失或新闻稿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在下学年的工作中,我部将本着打造“参与创新型,思想建设式”优秀部门的工作理念,发扬服务广大学生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改善自身不足,把组织部的工作做到更好!

院团委组织部 2014年7月

第7篇:团委学生会组织部部门职能

组织部部门职能

1. 协助院系团委老师抓好院系团委的建设工作,对团的活动、组织生活提出计划安排,检查、督促本单位各团总支和团支部的工作。

2. 了解院系团圆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 负责指导团支部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

4. 负责院系团费收缴,向上级团组织上交团费,按照规定和管理使用好团费。

5. 做好院系团员团籍注册和团员统计工作。

6. 具体负责院系团支部的达标考核工作。

7. 具体负责院系团学干部和团员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院系业余团校和团学骨干培训班的筹备、实施和组织管理工作。

8. 了解院系入团积极分子的情况,负责对青年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向团委提出新团员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具体办理发展新团员的有关手续。

9. 具体负责院系团学干部和团圆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院系团的评先,创优,奖惩工作。

10. 及时查看校团委网页,了解学校共青团工作动态,完成好校团委交办的各项工作。

11. 负责保管好各种文件和档案资料。

12. 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8篇: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文件110112(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文件 东裕司发〔2011〕1号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关于印发组织架构和 各部门主要职能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公司组织架构及各部门主要职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和各部门主要职能

一、公司组织架构图

二、各部门主要职能

1、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办公室 负责公司领导的日程管理、会议安排、重要会议讲话稿起草,公司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外事管理、保密管理、公司级印章管理、会议室管理、政策研究等办公室事务。负责政府和媒体公共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公司对外重大和日常参访接待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公司形象宣传业务,危机管理以及参与公司重大活动的筹备等公共关系事务。负责公司办公场地的分配、基本办公设施及日常办公用品的配置维护、劳保和办公用品库房管理、公务车辆管理、员工通勤管理、食堂管理、工厂保卫、交通安全、职工宿舍管理、工业卫生、通用劳保用品、工厂绿化、环境卫生、文体中心管理及体育活动的安排、办公区域的清洗和保养、文体生活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等后勤保障事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相关工作。负责公司合同管理工作、审计工作,协调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关系,向公司各决策机构通报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化,协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参与公司重大合同谈判等各类法律事务。负责公司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信息设备管理、网络建设和管理,各类电子信息故障的排除及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相关业务的配合及协调等信息管理事务。

2、质量管理部 负责提出产品质量目标、全公司质量政策,确定为达到目标采用的办法;负责确定质量目标、衡量质量绩效,保证向总经理做质量汇报;确保落实合资公司的质量政策,以吸引现有和未来的每一个客户为长期目标,采取必要行动,保证产品、服务达到相应质量水平;充分掌握会影响所销售产品和服务各方面的质量以及最终结果的质量的所有操作运行方式;根据市场、用户对质量的期待,制订汽车开发和批量生产阶段的质量目标、重点攻关项目,及时呈报总经理。通过对比竞争对手车型,评价我方车辆的质量水平,将所得讯息与各运作部门共享;在公司内部或供应商处,对质量结果以及可能影响质量的运行方式的控制进行审核;实施用户质量调查(产品,服务);审批现生产项目车辆的商品化(商品化的批准),决定授权的用户处返修的实施;承担对合资公司质量职能领域的运行许可;与研发总部、制造总部、采购总部通力合作,共同保证外协件质量;品质保证部总监签署生效初始样件。

3、企划部 商品企划负责汇总分析国内汽车市场数据(注册数据和销量数据、销量、价格、配置等)并形成基础数据库;提出公司中长期产品战略规划(整车、动力总成等)建议,组织和参与技术、工业可行性和可赢利性的研究;牵头进行品牌及市场竞争力分析,包括竞争对手产品和产能规划比较;跟踪竞争对手营销网络、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与营销总部一起,牵头实施品牌形象调研;牵头进行汽车市场预测,包括中长期市场和各级别市场的预测;牵头进行价格分析,包括汽车市场价格跟踪分析,降价率分析,公司及竞品新车型的价格分析;与研发总部通过进行公司产品技术竞争力分析(主要是与竞争对手产品技术比较,市场销售最好的竞争车型的性价比分析),并结合市场调研及竞争对手产品规划等,综合分析汽车市场关于造型、性能及装备等技术特点和演变趋势;负责商品开发预算管理、收益性管理及提出收益改善对策;消费者未来趋势、消费者需求及消费者VOC收集。 事业企划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开展企业中长期事业计划编制;负责宏观经营环境研究(跟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和法规演变,相关研究机构报告收集研究),提出公司应对策略和建议;企业项目报批,总平面规划及投资方向规划;审查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进展并管理投资计划;项目投资优化及进度管控;企业年度目标达成状况反馈及追踪;公司KPI制定和考核;负责公司组织设计、议事规则、管理流程的设定、优化及调整;企业CI规范与管理;董事会会议事务。

4、财务部 制订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负责财务预算管理,组织财务预算方案编制、分解落实、偏差分析、过程控制;参与公司事业计划编制;负责公司资金调度和管理,根据公司资金运作情况,合理调配资金,确保公司资金正常运转;负责组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资本性支出的综合管理,对其形成、使用、报废、转让等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全过程管理;负责成本管理工作,提出成本控制目标,对各车型成本进行分析,协助降成本工作和商务政策的制定;协同价格管理;负责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组织会计核算及会计报表工作;分析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接受审计、稽核、税务和有关上级领导部门工作检查。

5、人力资源部 制定和完善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任职资格体系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规划,公司薪酬福利体系的研究和设计,人员预算管理、人工成本和人事效能分析,人力资源数量与结构规划。负责公司人员招聘、薪资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工伤事故、劳动纠纷处理,组织公司员工的职称评定工作,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负责新员工识别证办理,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说明书的编写及定岗定编工作。 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培训序列,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进行培训效益分析;开发管理培训课程,评估、筛选培训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特殊工种、关键要害岗位的人员变动以及特殊工种的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负责公司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使用等管理工作,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台派人员相关服务工作;员工户口的管理;员工定期体检;配合股东干部管理部门做好派驻员管理工作。

6、研发总部 车型开发及投放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开发质量、期限、成本、性能等方面的管控;产品法规认证工作,包括产品公告申报及型式认证试验、3C认证、环保目录、生产一致性审核等;企业产品标准化工作;产品BOM、图纸及数据管理,包括更改管理及技术文件发行;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开发,参与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产品开发能力评估、发放产品图纸及标准等技术文件、陪伴供应商的产品开发全过程活动、产品验证认可;产品开发的试验验证;产品试制工作;产品质量改进、提升,售后质量问题处理快速反应;整车布置协调、性能指标确定,竞品分析工作;产品生命周期中年型、改型演变的产品造型、设计开发工作,符合国家法规的产品演变开发,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研发。在合资公司建立初期,研发资源可借助母公司资源,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参与商品企划工作;研发中心建设,包括组织、体制、流程、人力资源、设施等建设和完善,提升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力。

7、制造总部 编制乘用车整车与发动机生产计划(年度的、周期的),与销售部门协调,保证订单与排产的一致性,准备公司产销会议;按照生产计划,保证整车制造的及时交付,同时保证品质的符合,根据公司中长期事业发展计划,制定整车品质的不断提高;负责公司日常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管控、评价,包含公司物流布局、仓储、运输、包装等相关物流业务管理与实施;负责公司调达物流、内部车间物流、整车物流、备件方案的制定、实施及管理;制定本部门的质量发展与提升规划,建立健全本部门质量管理体系、方法、标准,负责公司整车、内外制零部件质量检查、分析和评价;负责公司生产安全、消防安防管理;负责工业设施的维修,确保其经常保持所期望的功能和质量水平,以完成生产计划;负责整车与发动机生产设备管理与设备日常检修和故障维修以及备件的管理,保证生产正常;制定年度改进改善计划,推进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以及现场改善,保证各项经济指标与人力资源的改善与目标的达成;负责公司职业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日常运行管理,同时在清洁生产、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建立健全体系与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加强员工的教育与培养,逐步形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推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建设。

8、采购总部 负责公司采购制度、流程文件的编制;负责以全球最优惠的条件(价格、质量、期限、服务)实施工业设施、汽车生产零部件和物料、生产外物料包括办公设施和办公消耗品以及服务的采购。 按照公司确定的地产化目标(包括零部件的选择),组织和推进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地产化;帮助和监督供应商严格遵循由公司制订的有关供应质量和物流方面的规格及标准,确保供应商的供应安全性;确保与负责产品规划中列出的汽车和总成的开发项目小组之间的有效合作,并充分履行所承担的职责;负责各类采购项目的成本研究,推进车型年度降成本目标的实现;负责公司进出口业务;积极研究中国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办理进口设备免税工作。

9、营销总部 制定和执行年度销售计划并达成年度销售目标;对销售网点进行日常销售管理;负责大宗客户的开发及管理;负责制定和执行产品销售中长期年度事业计划;负责对全车系媒体广告进行规划与管理;负责制定并完成营销网络发展计划;负责制定汽车生活馆的销售流程及管理标准并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制定网络培训计划并执行;负责品牌发展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负责客户满意度目标的管理;负责售后服务政策、标准管理制定及推行;负责顾客投诉处理及追踪;负责备件销售营收及获利管理;负责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的制定和管理。

10、党委工作部/工会工作部: 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合资公司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和保证合资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稳定公司大局、营造和谐环境、凝聚员工队伍、促进公司发展。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策划与推进;负责公司纪检监察工作;负责公司共青团工作;负责公司统战工作;负责公司妇女工作。 通过发挥工会的维权能力,使员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障;通过发挥工会的协调能力,保护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依法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稳定的中间力量,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公司鼓励员工自发组织和参加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价值提升的社会活动和社团组织。

11、工厂能力建设部 负责公司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零星工程、维修工程、技改工程),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负责办理基建项目相关报批、报建等工作。代表公司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协调处理各方工作。 负责工程进度及工程量的审核,并办理相关验收、结算、付款工作。参与公司基建类计划、预算制作及固定资产管理等。负责公司水、电、气等节能方案评估与实施。

12、商用车事业部 (1)综合部 战略规划及事业计划;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运营目标管理;调研、文书、秘书、档案、机要、公共关系;行政总务工作及安全保卫;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薪酬分配、员工培训管理;组织系统、业务流程、机构岗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内部监审、法律、工商事务;投资(资产)管理;财务预算;会计核算;成本、价格与收益管理;经营统计与分析;资金及应收帐款管理;安全、社会综合治理管理。 (2)研发采购部 商品企划;产品开发;新产品试制、试验、认证;制订技术及工艺标准;商品目标成本分析、设定与成本控制;产品信息、文件管理;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工装、服务支持采购与采购降成本管理。 (3)制造部 制造资源规划;产品生产制造、生产计划、组织、协调与车间管理;制造技术管理;设备、工装及动力管理;基建、技改与技措管理;安技环保管理;质量体系规划与管理;整车及零部件质量控制;市场品质管理;供应链及供应商平台管理;物流及仓储管理;成品车、备件管理及发运。 (4)营销部 市场研究、市场推广、品牌传播及产品危机管理;销售网络及经销商管理;销售及相关资金的回收管理;售后服务;水平事业开发;海外业务。 (5)党委工作部 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管理;宣传、教育;纪检、监察;统战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女工作。 主题词:体制 架构 职能 通知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2011年1月12日印发

第9篇: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部门职责

一、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1、感染管理小组

院长:段廷波 副院长:王益强 赵萍 护理人员:赵新梅 彭江娥 陶其磊 李春梅

二、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的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组织实施并及时向院领导报告。

5、参与药事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定期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

动态,并向全院各科通报。

三、医务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部门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统筹协调感染科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开展感染调查与控制的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

六、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1、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员调配。

七、总务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1、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2、负责组织污水的处理、排放工作,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3、监督医院膳食科的卫生管理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

八、药剂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1、负责本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

2、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3、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

九、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1、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2、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十、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十一、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加国家、省(部)、市(局)的培训、学习,每年不少于15学时。

2、对新分配到院医务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在院人劳室、科教科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学时,并进行考试。

3、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及科室监控小组成员会议,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新知识、新进展、法律、法规;通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信息;制定和修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处理医院感染应急事件

等。

4、不定期地对全院医务、管理、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培训内容: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

管理知识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专业知识包括: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相关的管理知识、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等。

十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岗位职责:

(一)科长职责

1、在主管业务副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的日常工作。

2、制定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3、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对医院环境污染情况、消毒药械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并提出考评意见。

4、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监测资料,并按要求上报。

5、向全院反馈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检查、监测结果。

6、制定目标性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7、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的变动,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

8、完成每年的培训计划和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

(二)副主任护师职责(健康教育)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领导下,具体负责实施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和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2、起草制订本院全面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健康教育活动。

3、对本院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4、收集和整理健康教育的文字图象资料,协助制作全院有关健康教育的各种标牌、标志,并参与和指导悬挂、张贴。

5、定期检查病区宣传栏、黑板报内容。统计、汇总健康教育的各种资料。

6、每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

7、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会议和组织的有关活动。

8、检查、督促全院各科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并汇总相关疫情的资料上报疾控。

9、做好目标性监测的具体工作。

(三)主管护师职责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领导下,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感染

管理、传染病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2、定期到检验科查看细菌培养情况,然后到相关科室查阅病历,判断是否属于院内感染,并督促科室填报院内感染卡。

3、定期对消毒药械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4、定期对重点科室和重点项目进行监测,包括空气、物表、手、 灭菌物品、消毒液、洗手液、消毒或灭菌腔镜、透析液、紫外线灯等。

5、掌握多重耐药菌株的分布,对科室进行监督、指导。

6、掌握输血病人名单,督促科室进行输血前必检项目的检查。

7、通过查门诊日志、病历,了解院内感染、传染病是否漏报。

8、做好目标性监测的具体工作。

9、向市疾控报告肠道门诊的病人数和大便培养数、每月25号门诊日志和挂号数、艾滋病检测数等。

质控科及病案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通过监控病例,每季度对以下内容进行登记

1、在抽查病例过程中,对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病例及抽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进行登记(住院号、姓名、感染部位)、统计。

2、每季度对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发生及死亡原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直接、间接、无关)进行登记、统计。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及围手术期用药情况监督抽查。

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职责

1. 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拟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报院长和分管副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持续改进工作。

3. 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和反馈,进行医院感染状况调查、统计分析,做好医院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以及传染病医院感染控制等工作指导。

4. 负责对各部门、各科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提高医院感染报告率,降低医院感染率。

5. 负责对医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和指导。

6. 负责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控制和改进措施,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7.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控和管理。

8. 根据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基本建设和环境改造规范提出合理建议。

9. 负责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准入使用进行审核与监管。 10. 负责本科室人员的组织管理、业务学习和综合考核,并对本科室人员的晋升、奖惩提出具体意见。

11. 完成上级和院长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12. 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协助科长负责相应的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职责

1. 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 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 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主管院长报告;

4. 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报告,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5. 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6. 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7.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8. 参与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9. 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10. 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11. 从医院感染管理的角度对医院的改扩建提出合理建议;

12.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管理工作;

13. 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14. 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15. 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措施

目前,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有关感染知识的培训,病房空气、护理用品、非医疗器械的消毒及监测制度的落实等,对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管理措施为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同时,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教育,如病房内达到的配餐员、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

2.病房的空气消毒

临床监护室、抢救室一般都安装紫外线灯并定时消毒,而普通病房应备有移动紫外线灯,并不定时的进行消毒;在夏、冬季要注意开窗通风,2次/d,0.5h/次;物体表面、桌椅、门窗、墙壁及地面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试,1次/周;平时每日用清水擦试。减少或控制陪侍、陪护人员;做好病房空气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护理用品的消毒

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但还有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要落实到位。湿化瓶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1次/d,清洗凉干备用。血压计、听诊器在每个患者使用后用乙醇擦试,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使用后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试;体温表应每人专用,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后擦干备用。

4.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用流动水清洗,双手充分浸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肥皂均匀涂抹手掌、手背、手指、指缝,按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5.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其主要是床单元的消毒。床上用物如床单、被罩、枕套等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床头桌、床、地面等用0.5%有效氯溶液擦试,彻底清除感染,通风换气使空气新鲜,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6.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有关规定,每个科室都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感染科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环境,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检测室内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监测1次/月;紫外线灯的监测每季度一次,对不合格的紫外线灯立即更换。控制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它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体现医院管理水平。

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

1、 消毒灭菌与隔离

①、 医院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所有需要消毒和灭菌的物品都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②、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压力蒸汽灭菌(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干热灭菌(油、粉、膏);不耐热、不耐湿物品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灭菌(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人造移植物等)、2%的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首选煮沸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

③、 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杀菌谱、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用于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视不同情况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④、 甲醛不能用于空气的消毒,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不能用于灭菌,消毒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法。

⑤、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周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氧气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无菌水。

⑥、 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A、 洗手设备要求:

1> 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2> 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

3>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B、 洗手方法要求: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净。

⑦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1>、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洁净;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

2>、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洗净、消毒、再晾干。

⑧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或保护性隔离。

2、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管理

①、 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管理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并对购入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②、 医院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或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

③、 医院采购部门每次购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定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贷款汇寄帐号与生产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一批号产品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及失效期,随机进行产品生物及热原抽检。

④、 医院采购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定货与到货时间、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失效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⑤、 严格保管,库房库存,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存放于地板架上,离地面20公分。

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部门。

⑥、 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购进、更换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应计划领取,使用前检查单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⑦、 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物理性、化学性变化,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留下样本,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临床表现、处理结果;所涉及一次性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及时上报。

⑧、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等无菌医用器具用后,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 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① 建立健全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网络,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② 根据本院用药特点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③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有针对性的培训。

④ 医院应指定一名抗菌药物专家或有抗菌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咨询。

⑤ 对各级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要求:

1>、上述人员应主动学习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

2>、医师应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理论知识,用药前应送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经济学等,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3>、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

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提醒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原则上都应送细菌培养标本。

4>、药房应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

5>、管理部门按照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查与信息反馈;微生物室要定期公布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⑥ 医院应对抗菌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应用率应逐年降低,力争低于50%。

⑦ 有条件的单位应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科研工作。

上一篇: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下一篇:汽车租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