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工作压力源表现状况的调查与应对对策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现况调查及应对措施。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定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本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作为观察对象,于研究开始时通过自拟工作压力源量表对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评定,再针对其工作压力源给予其团队心理辅导,并于研究结束时对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状况再次进行评定,比较前后两次医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缓解情况。结果数据提示我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在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外部环境及医患关系等维度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医师压力主要来源前3位分别是工作负荷(3.46±0.86)、医患关系(3.16±0.85)和外部环境(2.94±0.81)。经群体心理疏导干预后,研究结束时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各维度数据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前临床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通过针对性群体心理辅导干预能够有效帮助一线精神科医师释放工作压力,促进一线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调查;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因此整个社会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精神障碍不仅会造成患者言行紊乱,自知力缺失,还会影响患者的家庭与社会关系。一线精神科医生作为直接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一类特殊人员,其工作状态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工作本身的影响[2]。基于此,本次研究展开分析,对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现况调查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起止时间分别选定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本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作为观察对象,于研究开始时通过自拟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其所有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评定,再针对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给予团队心理辅导。本次研究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55岁,年龄最小25岁,平均年龄(36.36±0.65)岁,住院医生17人,主治医生30人,副主任医师13人,在研究进行期间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生无人事变动,全程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3:①年龄&18岁,&60岁;②性别不限;③身体健康,无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④本人自愿参与研究;⑤近1年内均于医院精神科内工作。

1.2方法

1.2.1评价量表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SOSC)对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进行评分[4-5],该量表共设有38个条目,包括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外部环境以及医患关系7个维度,按照非常不符合(1分)、有点不符合(2分)、有点符合(3分)、非常符合(4分)4个等级评分,对各条目总分进行计算,分值与医生的工作压力呈正相关。

1.2.2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量应对措施①团队心理辅导:建立集体心理小组,每组8~10人,定期开展集体心理治疗活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首先帮助各一线精神科医生相互了解,使其形成团队性意识,使团队内各成员了解各自的压力状态,然后在小组成员相互了解的情况下,指导各成员学会角色扮演、合理疏泄等应对压力的方法;再指导各成员学会掌握自我情绪,维持健康心态,排遣负面情绪等,最后创建各成员间的心理支持网络,使一线精神科医生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学会相互交流、沟通,减轻工作压力6"。②提升精神科医师自身素质。a)重视培训教育,提高精神科医师的专业治疗水平。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工作年限的精神科医师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计划。b)鼓励精神科医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学课程,帮助精神科医师学会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冥想、放松训练等自我放松技巧;学会掌控自我情绪、排遣负面情绪等,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树立客观职业观,加强意志锻炼。③关心精神科医师的工作和生活。a)院领导应重视精神科医师群体的人性化管理,改变排班模式,减少医师的倒夜班次数。b)正视医师的工作感受,关心其思想动态,加强沟通,尽力为临床一线精神科医师排忧解难,引导其积极面对在精神科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借助医疗、法律等尽力帮助临床一线精神科医师解决实际问题。c)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晋升,提供合理深造机会。d)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将考评与一线医师的薪酬、晋升、评优等相结合,尽量在薪酬分配中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d)业余时间积极组织一线精神科医师参加娱乐体育活动,做到弛张有度,保持良好工作心情。

1.3观察指标

对比前后两次医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缓解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21.0软件包予以核验,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可以判定本次实验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神科医务人员压力主要来源

研究开始时通过对医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进行统计,数据提示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在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外部环境及医患关系等维度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医师压力主要来源前3位分别是工作负荷(3.46±0.86)、医患关系(3.16±0.85)和外部环境(2.94±0.81)。见表1。

2.2精神科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源量表各条目得分及前10位排序

担心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不合作、与家属发生冲突、治疗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患者病情过重、领导和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是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的最主要压力源。详见表2。

2.3对比前后两次医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缓解情况

经群体心理疏导干预后,研究结束时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各维度数据明显下降,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研究开始时通过对医院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进行统计,数据提示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在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外部环境及医患关系等维度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综合医院实际情况,笔者分析[8-9],担心患者突然死亡成为精神科医师最主要的工作压力源,考虑是因为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的出台以及实施,人民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精神病患者大多处于严重的病态思维下,常出现冲动伤人、无自知力、拒绝治疗,甚至是自杀等行为,患者一旦因自杀或者是其他意外死亡,不仅给家属带来极大痛苦,同时医院由于家属索赔带来很大损失,进而导致精神科医务工作人员长期承受很大的压力。患者不合作在医师工作压力源条目中居第2位[10-12]。精神病病人常受妄想、幻听、冲动、易激惹等行为支配;不安心住院吵闹出院,常常出现暴力或者是自杀等冲动行为;无自知力的精神病人拒绝治疗时也会有暴力行为倾向。尤其是在上班人员少的夜班,一旦出现暴力行为,可导致医师致伤、致残、死亡。在高风险的精神科工作环境中,医师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科医师是在封闭式环境中工作,又无法与患者正常有效沟通。由于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易冲动等,精神科医生除了日常的查房,制定治疗方案,整理病案等工作外,还需要时刻提防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使得一线精神科医生工作时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13-14]。并且有研究指出,当个体长期处于焦虑、应激、疲劳等不良状况下,自身身心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繁琐,工作人员较少,患者原因的影响下,一线精神科医生很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精力消耗以及各样的躯体不适[15-16]。

本次研究针对一线精神科医师进行群体性心理辅导,经群体心理疏导干预后,研究结束时该60名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源各维度数据明显下降,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群体性心理辅导是一种应用于团体情景下的心理辅导措施,其通过团体性动力学知识,加速团体间的人际活动,帮助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使一线精神科医师个体学会自我辨识,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精神科医生舒缓来自工作的压力,更好的服务于患者[17]。

综上,当前临床一线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过大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甚至对医师自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针对性群体心理辅导干预能够有效帮助一线精神科医师释放工作压力,促进一线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天飞.精神科医生工作压力状况调查及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0):322.

[2]杨程甲,张胜军,钟天平,等.精神科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医师工

作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2):279-282.

[3梁炜,张迎黎,张红梅.精神科医师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906-3907,3910.

4徐莉.精神科医生心理压力源分析与干预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026(8):94-95.

[5李志刚,邵新月,曹楠,等.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科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

(6):982-984,987.

[6苑杰,张雄,曹洋洋.精神科临床医生工作量的实证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5):174.

[7杨超.云南省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感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卷宗,2019,9(32):170.

上一篇: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解决下一篇:五音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手术后病人的热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