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1年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逊( xùn)执拗(niù) 真谛(tí)文绉绉(zōu) ....

B、佃户(diàn)禁锢(gù)锃亮 (chéng)颔首低眉(hàn) ....

C、迁徙(xǐ)迸射(bèng)繁衍 (yǎn)广袤无垠(mào) ....

D、稽首(jǐ)睥睨(bìnì)蜿蜒(wānyán)期期艾艾(yì) ......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海誓山盟长嘘短叹千山万壑晟气凌人

B、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拖泥带水犹然而生

C、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明状冥思暇想

D、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油光可鉴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姚明成功的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与难以想象的付出。 ....

B、学习不仅需要牢记,更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

C、“鸟巢”的建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宏伟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

D、云南百年大旱发生后,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十分关注灾情,全力援助灾区,众志..成城,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

4、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2分)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_,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切中控制探索B、刺击中控制探寻

C、扎击中抑制探寻D、扎切中抑制探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B巴金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C我国的鸟类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先后在贵州高原的鸟类多达417种。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2分)

A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B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C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D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7、小明家住白洋淀,家里比较困难。暑假里他的同学王刚来白洋淀旅游,一切费用

由小明家里出。在旅游的时候王刚提出要找一个导游的不合理要求,如果你是小明,

该怎样得体的拒绝王刚找导游的要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①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分)

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

是,。(2分)

③《马说》中运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意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9、赏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3分)

10、谈谈你对“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

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1)____________,久而乃和。寓逆

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__________________,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

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 宋明臣言行录))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

两种(事物)。

11、按原文填空。(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 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______________② 录毕,走送之走:_______ 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26分)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

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

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

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

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

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

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

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

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

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

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

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

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

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

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罢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

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

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5、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16、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7、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18、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19、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3分)

手帕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20、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21、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22、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3、你对划横线的句子是如何理解的?(3分)

24、读完本文,相信你思绪万千,一定我许多感触,你难道不想对你的母亲或父亲或爷爷、奶奶说什么吗?(3分)

五、作文(5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从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作文。

(1)十五六岁的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乎许许多多:一朵花的开落、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因为在乎,我们懂得珍惜;因为在乎,我们变得成熟„„

请以“在乎”为题,写一篇文章。

(2)榜样给我们力量,榜样给我们震撼。

请以“________的榜样”或“榜样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如果选择第二个材料先把题目补充好

第2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八 下 历 史 期 末 试 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内。)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你能说说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A. 56个 B. 55个 C. 54个 D. 50个

2、中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A.中共成立时 B.筹建新中国时 C.制定第一部宪法 D.中共“八大”

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发展

4、我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 A.5 B.6 C.7 D.34

6、长年居住在平均海拔4千米的高原上,喜食糌粑和青稞酒,献“哈达”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礼节。这个民族是

A.回族 B. 哈尼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7、人们用这样的一幅挽联来悼念他,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他是: A.雷锋 B.周恩来 C.辜振甫 D.孔繁森

8、西藏地区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1年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初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第_____橡胶基地。 A.一 B.二 C.三 D.四

10、“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瘦也不胖;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这首民歌由 创作。

A. 维吾尔族 B. 蒙古族 C.彝族 D.高山族

11、高瞻远瞩,首先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2、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分别于 年签署。 A、1997和1999 B、1985和1986 C、1987和1984 D、1984和1987

14、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1999年回归祖国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15、右图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某代表团入场,这个代表团是 A.中国体育代表团 B.中国香港代表团 C.中国澳门代表团 D.中国台北代表团

16、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17、“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所适用的范围是

A. 沿海经济特区 B.台、港、澳地区 C.各地开发区 D.少数民族地区

18、有关“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 B.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C.首先在香港地区得以实现 D.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

19、“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佑任的哀歌《望大陆》反映了台湾人民希望:( ) A.反攻大陆

B.葬于大陆

C.祖国统一

D.台湾独立

20、孙中山说:“统一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句话现在对

地区来讲仍然是真知灼言。( ) A.香港

B.澳门

C.西藏

D.台湾

21、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是在20世纪的 A.50年代中期 B.70年代后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初期

22、常言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两岸关系上,提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朱德

23、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 改革开放后 C. 澳门回归后 D.香港回归后

2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结束了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这一隔绝状态开始于: A.1895年 B.1945年 C.1949年 D.1956年

25、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在

A.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 “汪辜会谈”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26、第一次“汪辜会谈”的举办地是

A.台湾 B.北京 C.香港 D.新加坡

27、在“汪辜会谈”中,汪道涵的身份是

A.台湾海协会会长 B.大陆海基会董事长 C.台湾海基会董事长 D.大陆海协会会长

28、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得;③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9、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

B.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C.日本对台湾的暗中支持

D.台湾当局阻挠台湾商人到大陆投资

30、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不属于八项主张内容的是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C. 针对台独分子的活动,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最佳方案 D. 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去年,我们隆重举行国庆60周年大典。下列事件均发生于60年前的1949年,其先后顺序是 ①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②北平和平解放 ③举行开国大典 ④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2、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3、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A.1949年、1951年B.1949年、1952年 C.1949年、1954年 D.1949年、1956年

5、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6、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出席APEC会议 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9、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索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马文革 ②刘援朝 ③张跃进 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1、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发射第一枚进程导弹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12、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13、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施“863”计划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15、1980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邓小平的肖像。标题上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幅照片和文字的寓意是

①美国新闻界希望中美关系尽快实现正常化。②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③中美关系已经正常化。④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地区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废除了毫无人性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国家主人

②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对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从物力、财力、人力给与了支持,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

④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公路,现在又将青藏铁路修到了西藏,使其由过去的封闭到完全和祖国各地相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7、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8、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作为合作学习的伙伴,和他一起共同完成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十五大”召开 D.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19、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祖国的坚强柱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名称各不相同。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名称与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有

A.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 B.长征——中国工农红军

C.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D.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材料解析题:

32、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82年 9月 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 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

材料二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这期间发生人为制造的**,“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回归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周南《他才是中英谈判的首席代表》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②邓小平所说的“单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单方面作出宣布?

③通过谈判,最后中英双方于什么时间达成了什么协议?

问答题:

3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什么?请你用一二句话进行说明。

34、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四、分析探究题(14分)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回顾历史】

(1)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4分)

【总结成就】 (2)“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2分)

(3)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三点)(6分)

【展望未来】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2分)

第3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你能说说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A. 56个 B. 55个 C. 54个 D. 50个

2、中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A.中共成立时 B.筹建新中国时

C.制定第一部宪法 D.中共“八大”

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发展

4、我国已建立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

A.5 B.6 C.7 D.3

45、跳板同秋千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 妇女喜爱的一种以蹬跳为特征的全身运动的传统体育项目。(见右图)

A.蒙古族 B.朝鲜族 C.藏族 D.傣族

6、长年居住在平均海拔4千米的高原上,喜食糌粑和青稞酒,献“哈达”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礼节。这个民族是

A.回族 B. 哈尼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7、人们用这样的一幅挽联来悼念他,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他是:

A.雷锋 B.周恩来 C.辜振甫 D.孔繁森

8、西藏地区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1年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初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第_____橡胶基地。

A.一 B.二 C.三 D.四

10、“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瘦也不胖;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这首民歌由 创作。

A. 维吾尔族 B. 蒙古族 C.彝族 D.高山族

11、高瞻远瞩,首先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2、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分别于 年签署。

A、1997和1999 B、1985和1986

C、1987和1984 D、1984和1987

13、下图是一个让亿万炎黄子孙激动万分并将记过铭记在心的历史时刻,它发生在

A.1945年 B.1982年

C.1997年 D.1999年

14、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1999年回归祖国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15、右图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某代表团入场,这个代表团是

A.中国体育代表团 B.中国香港代表团

C.中国澳门代表团 D.中国台北代表团

16、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17、“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所适用的范围是

A. 沿海经济特区 B.台、港、澳地区 C.各地开发区 D.少数民族地区

18、有关“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

B.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C.首先在香港地区得以实现

D.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

19、“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佑任的哀歌《望大陆》反映了台湾人民希望:( )

A.反攻大陆B.葬于大陆C.祖国统一D.台湾独立

20、孙中山说:“统一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句话现在对地区来讲仍然是真知灼言。( )

A.香港B.澳门C.西藏D.台湾

21、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是在20世纪的

A.50年代中期 B.70年代后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初期

22、常言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两岸关系上,提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朱德

23、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 改革开放后 C. 澳门回归后 D.香港回归后

2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结束了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这一隔绝状态开始于:

A.1895年 B.1945年 C.1949年 D.1956年

25、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在

A.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 “汪辜会谈”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26、第一次“汪辜会谈”的举办地是

A.台湾 B.北京 C.香港 D.新加坡

27、在“汪辜会谈”中,汪道涵的身份是

A.台湾海协会会长 B.大陆海基会董事长

C.台湾海基会董事长 D.大陆海协会会长

28、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得;③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9、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

B.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C.日本对台湾的暗中支持

D.台湾当局阻挠台湾商人到大陆投资

30、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不属于八项主张内容的是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C. 针对台独分子的活动,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最佳方案

D. 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气东输工程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项浩大工程将把我国西部新疆等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长江三角洲。

材料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4年多,(青海)海东地区130多万农民群众,是西部大开发的受益者。„„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2001年以来的3年,海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 年的增幅分别为11.53%、11.64%和11.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11.24%、11.27%和11.23%。

①材料一中提到的西气东输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项目?

②结合材料二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32、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82年 9月 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 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

材料二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这期间发生人为制造的**,“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回归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周南《他才是中英谈判的首席代表》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②邓小平所说的“单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单方面作出宣布?

③通过谈判,最后中英双方于什么时间达成了什么协议?

问答题:

3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什么?请你用一二句话进行说明。

34、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D 7D 8C 9B 10A 11C 12D 13C 14D 15B 16D 17B 18D 19C 20D 21A 22A 23B 24C 25C 26D 27D 28A 29B 30C

31、①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等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以至民族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32、①以主权换治权,继续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②单方面宣布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收回香港)。因为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被侵占。③1984年底,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3、指的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一下,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4、提示: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少数“台独”分子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少数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极力阻挠中国统一,纵容“台独”势力。但统一不可逆转,在“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强劲势头和两岸要求直接“三通”的呼声就是民心向所。“台独”不能得逞,统一必将实现。

第4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潘丽丽

一、试题的基本结构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共有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10题 30分,组合列举题3题36分,解答题2题22分,活动探究1题12分。

2、考查的内容。

本学期学生的学习内容一共有七个单元。本张试卷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多,除了最后一单元没考查,其余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在试卷中都体现出来,并且对第

四、五单元作了重点考查,通过两道材料题体现出来,其它单元的考查放在选择题和组合列举题中。

二、主要试题的特点及命题意图

1、考试内容全面、突出主干知识。

试卷考试内容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必考范围内,题目容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试内容覆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同时,本次考试注重突出了主干知识。

2、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查。

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如材料题15题。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材料题14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活动探究16题。

3、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和社会。

本次考试试题的编制既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的社会实际,加强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参考人数99人,优秀率19.2%,及格率50.5%。最高分94,最低分0分,80分以上人数19人,不及格人数49人。

四、教学中不足

1、少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端正,字迹潦草,涂改严重,不在规范区域内填写,多字漏字现象严重,错别字较多。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概念不清,凭感觉答题。

3、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4、学生对教材的宏观把握上欠缺,导致不能很好地将各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

5、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审题能力训练不够。

6、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知识点复习不到位,影响考试效果。

五、教学启示

1、教学要规范:教师书写要规范;准确整理考点;上课、练习坚决避免知识性错误;在讲解历史专有名词时要规范,要进行强化训练。狠抓学生

书写规范,做题规范,强调练字,坚决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012年7月4日

第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会太好。这是没考试之前我就料想到的,因为这几个月以来,一直往前赶进度,没给学生巩固的时间,更没给他们复习的时间。但我没想到的是结果会相差那么大,我感到很不自在,很有必要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了。为此我作了如下的试卷分析与反思:

一、试题评价

从分数统计和卷面分析来看,本次八年级期末试题力求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思想,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试题覆盖面较广,题型多样。本次试题题型有选择30分、综合30分。

2、注重积累。《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列入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本次质检题注意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的考查。

3、基础知识占得比例较大,除个别题之外,基本做到了难易适中,不偏不怪。

二、试卷分析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图表的识读等。对于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等知识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好的掌握。 存在问题:

1、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基本概念的表述不精准;知识混淆。如:主要粮食作物答成经济作物,作物熟制、耕地类型等。

2、部分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较差,反映出学生上课参与活动较少。

3、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进取精神,没有应有的紧迫感、压力感。

4、多数学生忽视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科能力和答题技巧有待培养和提高。

5、读图题,部分学生还理解不够,运用能力不强。读题不认真,审题不清,表达能力不强,不会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见解。

6、书写。不少学生书写马虎,个别字写错,如牦牛的牦写成耗、秦岭的秦写成泰等,必须加强。

三、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试卷分析,我们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课改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向课堂要质量,抓好课堂时间,学生能展示出来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准备去展示,充当好学生预习、展示的助手。

2、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展示都应该在清晰展示结论时更应注重介绍得到结论的方法、思路。切忌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3、教师的每一堂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如教师形象、语言、课堂设计、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案等)等,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一样去对待。

4、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书写习惯。

5、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

6、认真钻研教材,钻研课标,抓好学生的读图、用图等基本功训练,教学中应强化练习。

7、注重培优补差工作,扩大优秀面,重点抓后进生的辅导,对于不写作业的学生,及时与其沟通,督促其进步。

第6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今年八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正是在去年基点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2013.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