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美育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第一篇:美育教育论文

探究学校美育新样态,以美育成就教育期待

学校美育是“五育融合”育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德智体劳四育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探索学校美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和本土化特征的学校美育建设体系,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如何让学校美育工作的抓手多起来?如何使学校美育育人评价机制更有效?如何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美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学校美育的新样态,以美育成就教育期待。

以“四大抓手”推进美育工作

蔡乔中:首先,需要明确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抓体系化建设。美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完整的美育教学体系,就要着力抓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建设。

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美育工作的关键,也是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美育教师的思想觉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决定了美育工作的实效性。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构建系统性美育课程体系就是要将感性素养、美学原则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高度贯通起来,既要体现在艺术类课程之中,也要渗透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能力着手,全面渗透并扩展到培养学生追求诗意人生和人文品格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取向。

教材建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幼艺术教育一直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尤其是高等艺术教育与基础艺术教育严重脱节。抓体系建设,就要抓大中小幼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评价机制是“指挥棒”,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改进和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就要确保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只有紧紧扭住美育评价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才能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生根本性转变。

再次,抓平台建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各校)美育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搭建平台,有利于打通学校各部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通道,促进美育资源的整合、联动与共享。如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地区性学校美育教育联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美育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专业工作坊、艺术创作中心和艺术展演交流平台的建设。

最后,抓景观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美学倾向,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倡导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主旨,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的设计,使学校的“亭台楼阁、廊舍管所、树木花草、山水湖墙”等,都融入学校景观教育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情境、一种人文土壤、一种家国情怀的文化认同。

搭建适切平台,培育现代“美青年”

林添才:安溪沼濤中学是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为促进办学理念的落实和美育特色的深化,学校着力开展了以下工作——

创建有校魂的特色学校。学校努力构建两个教育支点——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探索切合学生的素质起点和个体特长的教育方式,建构适切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分层、精准、有品质的教育。全校师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融合,形成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怀兴业之志,共尽创业之责。

构建尚美德育育人体系。学校致力推动初、高中三年德育梯度目标(站直、走稳、跑起来)的实现,站直是一种人生姿态,走稳是一种行动准则,跑起来是一种价值取向。树立全员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探索德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着力唤醒学生心灵自觉,积极建构内驱力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打造尚美特色教育。学校以美术教育为主轴,进一步完善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出台《沼涛中学美术能力等级考试制度》,开设教师国画班、涛中画室、写生基地,并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对接,建立美术素养评价标准等,为师生品行打上深深的“尚美”烙印。

其一,形成“美+”教育体系。学校积极拓展美育的内涵与外延,将“美”的内容分为五大类(即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教学、美的活动、美的课程),并将其作为美育工作的指向标。其二,探索“美+”课程建设。学校在原有的“赏美、创美、健美”三个层面上,建构以“校园文化形象课程系统”“学科课程审美化系统”“综合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系统”为主的三维课程系统,开发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文学类等校本课程。其三,探究“美+”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实效生本课堂,开展“1+6”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展星级教师及教学能手邀请课、骨干教师邀请课、新教师点课等学科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提炼“美+”课堂品质特征和表征,凸显“美+”课堂特色,构建“美+”课堂教学。其四,建立“美+”导师育人制。学校出台《涛中学子行为标杆》,围绕“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走好自己的路”三个梯度,力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五,建设“美+”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突出“美”字,把学校建成“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突出“特”字,将学校建成“精神特区”。

我校美育工作的目标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向美而行,培育现代“美青年”。

以美育课程规划统整美育行动

罗兴琴:我校始终将美育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做美的教育,办美的学校,塑美的教师,育美的学生”办学愿景,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美育师资建设。通过教师培训活动,如礼仪培训、音乐会欣赏、书法沙龙等,打造教师的外在美、修炼教师的内在美;提升全学科教师的美育课程意识,各学科与美育特色深度融合,发掘学科的内涵之美;培训艺术类专业教师,提升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美育环境建设。建设美的视听环境,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视听觉感知力,发挥“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积极作用。比如:利用班级文化墙,展示各班独一无二的班级文化;利用艺术长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不定期举办来自重庆美术馆、市区美协书协的作品展。

美育课程建设。

课内——美育学科课程。我们的美育主张是“课堂立美 美育童心”。一方面,我们以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实施美育,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指向以美的专业技艺育人、以美的文化育人,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美感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发掘不同课程蕴含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启迪和浸润。

课外——美育活动课程。将学校的活动进行整合、提炼,达到美育活动课程化。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各有侧重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活动。如: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艺术节开展木雕展、蜀绣展、书法作品展、美术课堂作业展;每年迎新活动开展写春联送祝福、拓印年画、陶艺等美育体验项目。

校内校外——美育生活课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师生共建美的学习生活空间。学生发展部牵头进行校园公共区域“行为美”班级考评。学校还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美育课程。学生的彩墨画、书法作品、京剧节目走进多个社区进行展演,联动社会呈现艺术之美。寒暑假布置“三个一”美育家庭作业(看一场电影、欣赏一场音乐会、看一次书画展)。此外,由家长委员会组织每班每学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感受自然美、社会美。

营造“乐·创”校园文化,构建“乐·美”美育课程

万莉:环境熏陶,在美的殿堂里涵养天性。美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不只存在于课堂内,而应浸润整个校园,让学生行到之处、看到之处皆是“美”的教育引导。我校营造了富有美感、阳光向上的“乐·创”校园文化,让建筑设计凸显美育文化特色元素,对人文景观进行美学空间再造,将公共空间设计成学生美育成果展区,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课程引领,在美的认知中汲取美好。学校在“乐·创”文化顶层设计下,构建“乐·美”美育课程,实施美育课程化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抓落实。

其一,艺术特色引领。以艺术教育引领美育,凸显美育育人价值取向。成立艺术团,打造“向阳花”艺术教育品牌,全面推行“艺术长短课”;普及形体课、舞蹈课、戏剧课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发现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每年通过教研鼓励舞蹈、合唱教学作品原创。

其二,开发美育校本课程。除开齐开足国家和地方美育课程外,学校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了舞蹈、合唱、管乐、戏剧、朗诵、口风琴、捏塑、剪纸、书法等数十种个性化美育社团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其三,實施美育与学科融合项目,创新美育实践。整合课程,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增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如:通过实施主题课程,探索“美育与学科融合”新路径;挖掘历史、文化、民俗中的美育资源,汲取中外美育课程的精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美育的协同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活动体验,在美的释放中陶冶情操。以体验净化心灵,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搭建平台,面向人人,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音乐厅聆听大师声音、参观画展、办学生个人书画展等;艺术季,举办一个都不少的“校园小达人”艺术展演;合唱节,班级分声部展演、举办个人音乐会、聆听欣赏交响乐团、话剧院的高水平表演。让学生在各类活动的美育影响中,形成阳光、向上、自信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样态。

将美的元素融入生命成长

严卫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了美育在“道”与“术”两个层面的地位,美育不再是副科,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学生核心素养之必备品格。美育是素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加强中小学美育已成为时代的共识。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于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描述——美是心与物的融合。罗店中学将美育定位于审美教育,以生命发展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依托,以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美育融入“艺味课堂”建设,在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改进美育评价,以美育融合德育,推动体育与劳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突出美育对人的全面塑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罗店中学的办学理念为“艺术见长, 尚美成人”。所谓“艺术见长”就是以音乐、美术、舞蹈、心理戏剧、健美体操、民俗文化等为载体开展多元艺术教育。所谓“尚美成人”就是将美的元素融入德智体美劳的全过程,去成就人、成全人,培育“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全人”是朱光潜先生提出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审美力”即感知、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罗店中学并没有把美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上,而是致力于全体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这种素养教育,不仅仅为升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审美素养会成为学生未来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生命的张力与心灵幸福的能力。

最后,谈谈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区别。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载体,通过艺术的欣赏与创造迁移至鉴赏美、创造美,具有可操作性,但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依托可见的技能,而美育融入内在的修养。有些艺术未必能显示美,有些美育载体也不一定具有艺术性。美育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美育是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人类对人性与人格完善的一种追求。

朝阳向美,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王小涛:培养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必然要求。朝阳中学通过课程建设、学科融合、优化环境等路径,实施学校美育,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建设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教授说:“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的智慧、创造性和自我净化等本质力量的显现;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提高自身和社会生活精神内涵的教育。”在赵教授的指导下,学校聚焦艺术规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依托学校“starry”合唱团、“声动我心”声乐社团、美术社团、版画社团、“朝阳舞社”舞蹈社团、“染艺坊”蜡染社团等开设艺术选修课程,着力挖掘传统经典艺术和美育精神的内涵,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高中课堂美育,推进学科审美化教学。倡导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我们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然包含美育成分,有其美学力量。在赵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高中语文、英语、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都在推进审美化教学,通过审美化教学促成教师教得精准、学生学得精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美的理想,健全美的人格。朝阳中学英语选修课“英语影视歌曲赏析”,已成为市级精品课程。

着力建设美育中心,大力营造美的氛围。美的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是灵魂与生命的关系。朝阳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自强、厚德、合作、创新”的朝阳精神构建起来的校园核心价值追求,是朝阳中学独有的、培养具有朝阳气质的朝阳人的审美实践。

依托新校区,我们建成了美育中心,着力推进校园美育氛围的形成。学校的美育中心大楼成了朝阳学子练习吹拉弹唱、浸润琴棋书画、攀登艺术高峰的殿堂。校园的主体文化色彩“朝阳红、梦想蓝、幸福黄”是美的,每周一“学生正装日”是美的,“蓝花楹剧场”是美的,“我和蓝花楹有个约定”诗书画摄影活动是美的……学生们在朝阳校园中感受自然之美、成长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性之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审美的情趣和格调。

心向和美,做美育教育的歌者

刘旭光:从三维目标、五位一体、核心素养的教育架构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无不蕴含着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完善而系统地提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明确了新时代美育教育的独特作用。对“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么做”,都给予了充分的意见说明,同时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为提升全民素养找准了突破口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实现办学水平的创新与发展,回归教育原点,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以文化人,以创新和美育,不断加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命教育。在这一过程,美育教育在不断内化、衔接和润泽着学校整体教育架构。2015年,我校加入全国和美联盟,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学校以“做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善性、有精神、有信仰、有担当、有美感的教育”为办学思想,将美育教育融于和美体系之中,倡导美美与共的和美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

2018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和美论坛上,我做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命教育”的演讲,受到中央教科院专家王磊的高度评价。我认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必须从课程和育人体系上做足文章,定位“生命之美,致敬生命”的办学理念,聚焦国民素养提升的前瞻方向。

首先,充分认识并落实《意见》的实施路径。其次,做足规定动作,内化形式,走进学生心灵。比如上好开学第一课,办好开学典礼等,开展唱红歌、诵古诗等活动,使美的东西得以流传。再次,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下功夫,使美育教育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课程高度融合,构建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高效课堂、平安校园、家校关系、社会实践的和美关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真正让美育教育落地。

《意见》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生命之钟,让我们将生命质量、生命品质、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目标,开启多彩的教育人生,做一名生命的歌者,在多彩的生命教育中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享受自由、健康、向上的人生。

“线上+线下”,未来美育新样态

李丁:四川天府新区第三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尽兴致乐 悦美悦心”的美育理念,并构建起三级美育课程体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书法等国家课程;开设管乐、陶艺、扎染、古典舞、艺术体操、国标舞、剪纸、古筝、小提琴、数码钢琴等20余门拓展课程;定期开展校园音乐会,举办各种美术展,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积极组织合唱比赛、班级啦啦操联赛、校园剧、古诗文诵读等活动。

疫情之下,邂逅云端美育。“停課不停学”期间,我校艺术学科教师积极开发居家学习艺术课程,推出一系列艺术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绘画、陶艺、超轻黏土等作品为抗疫英雄加油助力;又通过“玩转打击乐”“乐团云训练”等活动为学生带去居家学习的美好体验。

云端美景,初探未来美育。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我们架构起“一心两线三维”的美育教育新样态,即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追求为核心,线上线下双驱动,“线上+线下”课堂、展演和竞赛三维并行。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周末或假期,教师运用云端推送微课,学生通过微课获取新知、自主探究、积极实践。日常教学以线下为主、云端为辅,双轮驱动、取长补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线上观看微课,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再回到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探究、巩固技能,最后回到线上将学习成果以视频和图片形式进行展示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实现及时的多元多方评价,提升了学习效果。

乐思促行,开启美育新样态。思考一:“线上+线下”的美育教育新探索,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思考二:“线上+线下”的美育教育新探索,使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化为新技术的实践者、双线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思考三:未来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学习场域去中心化、学习时间弹性化。云端美育通过微信、QQ、网站、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广泛呈现,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泛在,学习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未来,我们会通过搭建智慧教室、5G课堂、创建课程资源包,运用AR、VR等技术手段为美育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域。思考四:未来美育的学习内容逐渐去标准化,更加凸显时代特征。教学内容除了常规的美术、音乐课程之外,捕捉全球话语、社会热点、民生焦点将成为课程建构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生命保护意识、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全人培养的理念,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接班人。

作者:王喜凤 彭瑞敏 李香玉

第二篇:以美育引领美术教育 以美术教育践行美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从来不单是技艺或理论概念的传授,而是在文化学习与审美体验中获得美的知识,体验美的感受,认识美的规律,实现美的创造的一个过程。作为学生美育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美育课程主要以艺术学科为主,各学科中渗透融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以发挥美术课程的美育育人功能为目标,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性。二是通过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广和世界观。三是让美术基础知识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让学生的作品情感起来。四是改变传统评价观念,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审美素养;美术素养;美育中考

在过去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美术教学是重在于美术技能传授,还是美术理论知识普及,以及以什么来对学生进行艺术测评。就在自己的教学处于瓶颈期时,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出和“2020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以及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性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将艺术全面纳入中考改革,推进艺术评价改革,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上说到,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2]这些不仅让我的困惑找到答案,也让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探索。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从来不单是技艺或理论概念的传授,而是在文化学习与审美体验中获得美的知识,体验美的感受,认识美的规律,实现美的创造的一个过程。美的知识与美的感受来源于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深化,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构成美育的来源与引导。作为学生美育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美育课程主要以艺术学科为主,各学科中渗透融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以发挥美术课程的美育育人功能为目标,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性。

我面对的是已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小学时期更强、更深,因而在课堂上把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重要思想传达给学生,同时也给他们列举已将美术纳入中考的试点学校,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也会像体育一样在中考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美术不再是兴趣而是必修,美术课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是对他们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的全面培养,从而让他们能重视美术课的学习,能以崭新的姿态来对待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美术重要性的讲解,课堂上学生们也开始认真听讲了,变“不学”为“想学”,变”苦学”为“乐学”,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通过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美育进中考,美术能力的考核不仅仅是实践能力,还应包括鉴赏能力,因为从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中,可以对学生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体系的程度,以及艺术感知,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评价和衡量。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通过培养提高,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很多时候只能说“漂亮”、“美”、“好看”,甚至很多学生对于“美”还是“不美”都不能做出评价,所以让他们说“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就更难了,这不仅是我们帮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自我反思的问题。

反思以前在欣赏课时,只注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感悟强加转移到学生大脑中,而忽略了让学生在接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经过感受体会而产生自己的见解。在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中认识到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靠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能感悟美术作品中寓于的深刻道理,通过对美的感悟融入道德的修炼,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达到文化品位、判别美丑能力的提高,以实现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观念。

(一)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一是从了解作品的内容入手,理解美术作品表现的立意和主題。在欣赏《江山如此多娇》中,让学生说出画中描绘的对象,有从东方升起的一轮红日,有远处连绵不断起伏的山峦,有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有近处一片青绿的丛山,似乎描绘了五岳,又不完全像,通过远中近景的观察,让学生说说描绘这些对象的作用,反映出怎样的主题,通过这些引导学生都能说出这幅画展现的是祖国幅员辽阔和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再如罗中立的《父亲》,在未出示作品名称时,先让学生说说画中描绘的对象,有的学生说是一位农民,有的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当学生能对描绘对象初步感知时,再通过画面中细节描绘,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人物,头裹白巾,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皱纹,深陷的眼睛,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粗碗在喝水,干裂焦灼的嘴唇,以及手指甲里还存有的泥土,让学生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后谈谈此时的感想,有的说:“这是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年农民”,有的说:“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的老农民,”有的说:“这是一位淳朴憨厚的老农民”,当听到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时,我告诉他们在读画面内容时,不仅要有整体的感知,还要有细致的观察,才能让我们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才能品出作品的灵魂。二是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美的形象总是耐看的,总是令人过目不忘的,令人激动的。在《初踏黄金路》作品中从画面里两位美丽的藏族妇女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的形象,让画前的观众感受到她们正沿着洒满金色阳光的大道,满脸欢笑着向自己走来,[3]整个画面洋溢出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让观众有着强烈的欢快感。欣赏《说唱佣》时让学生从说唱佣的衣着、动作、面部表情中去感受说唱者说唱表演中进行到精致之处的场景,甚至有学生还模仿起说唱者的动作表情,让其他学生都开怀大笑。而当同学们看到《说唱佣》会有置身于说唱情景,还有同学们会因同学的模仿而轰然大笑,这也就是作品使观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三是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有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每一门类通过它使用的物质材料、工具以及不同的造型手段,又可以分成不同风格的美术种类,如绘画,可分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画种;雕塑,也有圆雕和浮雕等多种形式。其次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色彩、构图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第三,通过了解作者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线条、明暗、体量、空间、色彩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理论支撑达到审美的升华。

我们让学生掌握欣赏方法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受到高尚、纯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正能量的熏陶和沉浸,并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联想,而达到与作品的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极大的审美愉悦,达到个人品味、个人修养的提高。

如梵高的《向日葵》让学生从美术的表现形式手段、作者创作的背景去分析后,对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那种既炽热又悲伤,既发狂又孤寂,既绝望又渴望的心理情绪,有了深刻的体验,虽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象到梵高悲惨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向往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欣赏中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解读和联想,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让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让学生的作品情感起来。

加强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技能,让美术技能成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若没有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支撑,学生即使有很好的想法也不能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我的好伙伴》中需要学生抓住人物的动态特征,但是在绘画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很差,尤其是在人物的动作描绘上还停留在涂鸦状态,所以在美术课堂上一改以往只听听美术知识的讲授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还要用脑想,用手记,要将美术知识系统的掌握牢,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认识成果,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纹样》一课,先让学生了解掌握什么是纹样,纹样的题材,纹样的组织形式,纹样的构成形式,再让学生掌握纹样设计的方法后,才去设计一组纹样。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拿起画笔也从容多了,少了胆怯和不知所措,虽然学生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才完成作业,但最后呈现给大家的纹样设计特别精彩,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评和互评,最后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纹样,感受藏族纹样的美,并能将这种美进行再创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双基”的学习,而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让他们的美术作品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是有情感的作品。

四、改变传统评价观念,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综合能力。

(一)学生参与评价,在自评、他评中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提高美术技能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欣赏课上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写评述小短文,分了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评述的内容:一是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是通过描述作品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三是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在这一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地对作品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方寸钤记——藏书印》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说自己的作业好与不好的地方,再让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开始有几个学生只能说好与不好,就不知道怎样评价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告诉他们从章法、刀法、书法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听后立即围绕这几点仔细观察自己和同学的作业积极思考,几分钟过后,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观点,站起来不再是“好”、“不好”就没话说了。我们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这一过程中应尊重信任学生,通过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在评价中提高美术素养。《方寸钤记——藏书印》课例:课堂中通过藏书印知识的讲解,制作过程的演示,学生的实践,作业的评价(自评、他评、教师评价),让学生了解了藏书印的发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初步了解了我国篆刻艺术的要点,体会了传统篆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并学习其刻制方法,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情趣。

(二)设计美术成长档案袋,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学习有纵向比较,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持续发展。

由于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美术作业经常是不会完好地保存,一学期下来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作業,更不要说通过三年的学习后了,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为自己设计美术成长档案。美术成长档案主要是收集学生的美术作业,记录学生的美术成长历程,为学生美术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提供证据。通过美术成长档案袋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存放和收集材料的能力,还能在收集、保存作业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珍惜每一次学习成果,从而调动他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并通过成长资料进行纵向比较,进一步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提供可持续的发展。

(三)通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考试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出将美术纳入中考后,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记笔记,归纳知识点,写评述小短文,通过美术期末测试检查学生美术学习情况,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美术课的有效性。在期末试卷测评中以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实践活动的题型考察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结合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4]在美术教育中这句话更为适用,我们不能简单以学生的一副画、一件手工作品……来判定一个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优劣,或决定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成绩,我们应该多元化的、多维度的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让他们能用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装饰美术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上要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为目标,要将美术教学提升到美术教育,让孩子的言行美、品格美成就一生。今天,做好美育工作不仅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更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须臾不可懈怠的使命与担当,我将继续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3] 四川百科全书.《初踏黄金路》

[4] 罗曼罗兰.经典语录

作者:匡芬

第三篇: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初探

摘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教育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七)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总十庄镇胡士庄小学)

作者:葛胜华

第四篇:美育教育与音乐课堂

艺术来源于生活,品质决定高度。高质量的课堂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而艺术课堂本身就是一种与享受有关的课堂模式,创建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更会让人感受到心灵与灵魂的冲洗,那么,如何创建高品质的艺术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有深度、有高度、有难度这几个方面去着手、去准备。

高品质的艺术课堂首先要有深度,一堂有深度的艺术课堂,会让人觉得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无法自拔,越往前走,探索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够激发起人的求知欲。那么,一堂有深度的艺术课堂应该如何去构建呢?仅仅是在知识方面有深度就足够了吗?当然不是!有深度的艺术课堂应该是“艺术的享受”、“美的享受”与“知识的享受”融合在一起,只有这三方面统一并且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才会让人对艺术课堂念念不忘……,“艺术的享受”在艺术课堂中是最基本的东西,一节音乐课首先面对学生的应该是让人流连忘返听了还想听的音乐,一节美术课首先面对学生的应该是一幅幅让人觉得惊叹的美术作品,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艺术课堂的必不可少的,没有了它们,也许,连艺术课堂都算不上。一直以来,“美”和“艺术”好像都是联系在一起,有艺术就应该有美,有美的东西就应该和艺术挂上钩。美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所以,高品质的艺术课堂应该是一堂与“美”有关的课堂,可以是音乐室的布置让人感觉很美,可以是美术室的打造让人觉得很美,也可以是教师的教态让人觉得很美,甚至可以是教师的教具很美。总之,一堂高品质的艺术课堂应该有让人觉得很“美”的东西,不管哪方面,有美才会有艺术,艺术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是美的!

在如今的教育大环境下,美育、德育无时无刻不充斥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在美育背景下,艺术课堂似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人就片面的把美育教育与艺術教育混为一谈,认为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可以划等号,然而,他们并不能简单的划等号,但也不能说他们毫无关系。艺术课堂在美育背景下更容易发挥出优势,而我们的美育教育,也应该在艺术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何构建高品质的音乐艺术课堂?是不是就像很多人认为的,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你能精通乐理知识,你也能在各种唱法之间游刃有余,这就能说明,你所接触的音乐课堂就是高品质了吗?那么,音乐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呢?音乐是审美还是逻辑呢?我认为,音乐发展到当代,仅仅从它是否“悦耳”来评判,已经不准确以及不科学了。因此我们初中阶段的音乐艺术课堂,虽说不再是“启蒙”阶段了,但是却也对一个人一生的艺术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品质的艺术课堂除了上面所讲的应该有“深度”,还应该做到的是有“高度”,高度不仅仅指的是莫扎特,高度也不仅仅指的是巴赫,高度更不是简单的一句“这个曲子我听不懂,我不喜欢”的粗浅言论。因此,音乐艺术课堂的“高度”,就更应该在我们美育的大背景下,体现出它的艺术性、专业性。《礼记》《乐记》中说:“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这就说明,在两千多年前,音乐的深度就已经被大家所认知了,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懂得必须是要有艺术的音乐,才能实现人类精神追求。而如今,在大力倡导美育教育的环境背景下,高品质的音乐艺术课堂变更能体现真正的艺术,更能追求真正的至善、至真、至美,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能将美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得到一种新的体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虽然漫长、虽然学无止境,但是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每个阶段应该侧重的东西,在我们的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能够喜欢音乐这门艺术,这一点肯定是最基本的。我们的音乐教师就应该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己对音乐深入骨髓的爱,去影响学生,去熏陶学生,让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敏感度越来越强,从而追求到精神上的解放,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够拥有艺术的生活、拥有艺术的灵感甚至是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感受到自己就是为音乐而生,让他们的“音乐艺术之路”能达到诗和远方!

高品质的音乐课堂一定除了有深度、有高度,它也一定是有难度的。纵观如今的音乐课堂,一般的模式都是音乐课本上的任务完成,乐理知识讲解一二,必唱曲目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唱出来。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样,音乐就不能称为艺术,这样,音乐和美育也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了。高品质的音乐课堂是有难度的,它的难度就在于我们作为艺术的直接传播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教育观,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不仅仅是会唱歌,首先要在思想上感化他们,从而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去探索音乐世界。有难度的音乐课堂就在于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本身就是美育教育的传播者,我们更是传统音乐的补充者。音乐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有更大更宽阔的想象空间,而不是简单的照谱弹曲。这便是音乐课堂的“难度”所在。同时,音乐的欣赏也是有难度的音乐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看见美丽的世界;让他们在繁杂的环境下,能够忘我的律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欣赏到音乐的价值,从而让他们对音乐的美感,能够与生命的律动联系起来!做到这点,高品质的音乐艺术课堂就已经完成了一大部分了。

音乐的世界很大很大,音乐的世界充斥着各种无限的可能和未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最终目的一定都是:“以音乐的名义,进行爱的教育”。

作者:黄俊 刘献宇

第五篇:浅析小学语文美育教育

摘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七)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

作者:段华

上一篇:泌尿外科护士论文下一篇: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