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零售

论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突围

摘要:通过对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提出影响传统零售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新零售时代具有代表性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做法,提出了传统零售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及途径,对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应如何进行突围而出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零售;商业模式;开创性

一、引言

阿里巴巴马云2016年10月份在阿里云栖会议上首先提出新零售概念。新零售是什么?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在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如何面对电商的挑战,传统零售企业如何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传统零售企业必须创新自身的商业模式。

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类即生产制造类和零售类,而关于零售类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今年来趋势增多,但对传统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国内较少,如李飞等通过对海底捞研究分析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顾客界面、供应商界面、内部界面和综合界面,但因所选择案例为餐饮行业与传统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差别。另也有彭虎锋通过对苏宁云商研究分析提出在新技术环境下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本文拟通过对多家零售企业实证研究分析,提出新零售时代零售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途径,为传统零售企业在新零售时代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抓住市场机会、迎接电商的挑战。

二、影响传统零售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创新驱动力的驱动,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文献不多,根据王鑫鑫对以往研究总结,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主要分为:新技术推动、需求来动、竞争逼迫、企业领导创新精神和企业系统机制。

(一)新技术推动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现代支付手段提高了零售业商品精准性、服务便利性、降低了服务成本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传统零售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当外部技术环境变化了,企业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例如现代支付手段的导入,当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在携带现金或银行卡出门时,如果传统零售企业不能做出相应调整,必然会丧失客流销售额下降。再如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企业与顾客的沟通就必须采用现代的媒体沟通手段如微信、QQ,企业如仍停滞不前将被消费者忽略。总之,新技术发展将从外部要求企业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创新。

(二)需求拉动

消费者的伴随着其收入、知识和意识的改变不断的发生改变,作为零售企业也必须能够跟随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够生存。德勤资源公司2002年对15家企业调查研究后发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来源主要是满足消费需求变化。例如:7-11公司的24小时营业、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生鲜传奇、提供好吃水果的百果园、提供休闲生活方式迪卡侬等。

(三)竞争逼迫

IBM(2006)对全球765个CEO或高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约40%的企业CEO或高管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前景,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引领或加入这种创新。例如2002年苏宁推出网上销售平台后不就,国美电器也推出了自己的国美在线平台:迫于竞争的压力沃尔玛、家乐福纷纷在中国推出社区店:迫于沃尔玛1号店的压力大润发也推出了自己飞牛网。总之,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是迫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原动力。

(四)领导创新精神

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创新的成功离不开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Linder和CantreH对70名企业高管的访谈和二手资料研究表面,企业高管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

(五)企业内部机制

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离不开一个创新型的组织。一个创新型组织将能够从企业内部推动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日本罗森、安徽乐城等。

三、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向

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商业模式要素的创新。关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Horowitz(1996认为)价格、产品、配送、组织特征、技术;Timmers(1998)产品、服务、信息流建构、业务行动者及角色、行动者收益、收入;Donath(1999)客户理解、市场策略、公司治理、企业的内部网络、额外的网络能力;Chesbrough和Rosenbaum2000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内部价值链结构、成本结构金额利润模型、价值网络、竞争战略;Gordijn等2001行动者、市场分割、价值提供、价值行为、股东网络、价值界面、价值传递、价值交换;Rayport和Jaworski 2001价值簇、市场空间提供物、资源系统、财务模型,等,但对零售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的构成少有接触,我国学者彭虎锋和黄漫宇认为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核心要素为零售业态创新、零售活动创新和治理机制创新。而笔者认为传统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吸收以客户价值主张为中心的理论,认为商业模式传销可以从客户价值主张、营销模式、内部治理、供应链价值创新和新技术运用。

(一)客户价值主张创新

消费者随着消费者收入、意识和知识等因素的变化消费者需求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传统零售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对消费者需求的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客户价值主张,这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客户“痛点”问题。作为零售企业将不能仅仅局限于商品组合、价格、商品陈列、服务、沟通、选址和环境,而跟多的從满足消费者生活方式改变、生活理念改变。例如:便利店不仅仅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跟多的是满足人们对快捷生活方式的需求如快餐、代缴生活费用、快递服务,也就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会超越“传统”零售范围。笔者认为对客户价值主张的创新可以从根本上进行传统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如超市发公司关注1公里内优质顾客餐厨需求,如钱大妈关注人们对肉类新鲜度的需求提出不卖隔夜肉价值理念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方所将文化活动与图书、服饰、美学产品、咖啡等业态结合,实现逆行业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37.6%。

(二)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传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如2013年红星美凯龙启动“服务口碑项目”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红星美凯龙从环境管理、服务和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和价格管理四方面进行创新。新加坡知名连锁品牌“面包新语”导入神秘顾客制度,显著提升了企业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

(三)营销模式创新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转变消费习惯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企业要围绕消费者需求中心开展营销模式创新探索。宏图三胞旗下乐语打造以健康为特色的CRM平台,仅一年时间注册用户300多万,通过平台带动乐语实体门店智能硬件产品销量30多万销售额达9000万元。通程集团整合集团各业态的优势资源,开展跨平台、跨业态、跨产业协同合作进行跨界融合营销创新。

(四)供应链整合创新

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创新,如果不影响甚至扩张自己创造的客户价值的情况下,能够在新建立的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份额。这意味企业将获取更多的客户价值,企业业绩将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美通过重新构造生态圈,整合国美来购、国美管家、安迅物流、异业联盟打破企业与外界的壁垒,加速供应能力、售后资源、物流能力的输出与社会价值的引入,以此延伸生态链,扩大价值边界,国美实现了连续十四个季度盈利,年增长率17.3%,为行业的两倍。

(五)新技术运用

新技术的运用是传统零售企业升级的重要一步,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提升客户体验价值、适应消费者消费升级需要并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合肥百大集团成功推出百大易购线上APP及线下跨境直销中心融合发展,提升用户消费新体验,取得销售额1000万,线上APP有效注册用户60万,通过融合可以利用企业内部员工、储值卡、积分及门店资源进行商品销售,可以说是互联网+”运用的代表。

当然,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向选择不是孤立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是系统的进行,几个方向同时运筹最终取得突破。

四、传统零售企业创新途径

在过去的研究中,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大多数只关注顾客价值主张发现(李飞)和企业价值创造,本文作者认为要实现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升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做好零售商业模式创新方向战略选择。传统零售企业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途径如下图所示:

五、企业创新动力打造

在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相比较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在外部网络资源的获取方面处于劣势。而激发企业内部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和拓展网络关系以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并将网络能力作为企业今后高度重视和大力建设的重点。企业外部资源获取能力提升能否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创新型领导、创新型组织、创新型员工。

(一)创新型领导培育

企业领导者自主创新精神及意识是领导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推动力。提升企业领导者创新精神及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引进行业标杆企业的领导者或跨行业的优秀领导者;(2)完善企业创新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绩效奖惩制度激励领导者创新;(3)建立领导者同外部环境的沟通渠道,鼓励企业领导者对外交流。

(二)创新型组织建设

第一、企业重视创新性组织建设,传统零售企业需建立高效组织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新零售时代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互动,增加互动频率、提高互动有效性,例如:促进员工非正式的聚会活动,培养员工间及部门间相互信任关系。

第二、企业应通过制定相应规范制度,推进企业内部共同目标和责任的形成,让组织内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形成共同愿景,解除知识分享的心理防范,创建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弱,尤其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可以集群的方式,拓展外部网络规模,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资源的了解和利用。

第三、进行创新性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努力建设创新性企业文化,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企业因建立健全员工创新激励制度,企业应适当对员工适当授权使员工具有充分自主权。

六、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突破口选择

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突破口的选择可以是以一个方向为主其他方面为支持,也可是多方向系统整合创新。在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口选择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建立自己核心资源之上的创新,比如钱大妈、百果园、苏宁云商等。传统零售企业在新零售时代如何实现商业模式五个方向创新?笔者通过对国内传统零售企业的调查分析,具体可以选择以下突破口:

(一)在客户价值创新方向

传统零售企业在进行客户价值创新是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我的潜在客户现在有什么“痛点”?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我们要弄清楚我们可以服务于谁?我能如何解决问题?传统零售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传统零售企业可以选择跨界融合,比如方所、7-11,企业通过对客户需求挖掘提炼出适合企业解决非本行业消费者需求点;(2)传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发觉挖掘消费者“新痛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安徽乐城公司总经理及领导层通过对日韩生活超市的考查调研率先在国内提出提供人们餐厨解决方案的概念,旗下生鲜传奇率先定位于1公里内优质顾客的餐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门店内外部设计时尚有品味、对门店商品重新组合,放弃低价策略,再两年里就开了40家店,单店年销售额达千万元;(3)解决消费者在新技术条件下可以解决“旧痛点”,如个性化服务。

(二)管理创新

随着互联网+、人工职能、大数据技术发展和管理手段改进,企业利用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传统零售企业运营效能方面存在着大量机会。传统零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企业运营流程,创新销售与服务流程。如企业运营时间、销售方式;(2)客户管理流程,创新客户管理流程,加强客户粘性;(3)创新流程方面,完善企业创新制度,建设创新性企业文化;(4)社区和环境流程,企业创新,企业可以利用新技术将企业核心资源转化为更易共享的数字化知识。借助外部资源或公共资源来代替企业自己开发资源,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如乐城公司内部会议联系采用微信和QQ。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应以满足客户价值创造情景为中心,在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通过对自己核心资源提炼,建立能够发货自身核心资源优势管理模式。

(三)营销模式创新

传统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在新零售时代将改变以往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盈利。在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三类开源效应:摸瓜效应、体验效应和搭桥效应,创新企业营销模式改变获利方式,来改变企业获利的范围、时间、方式和对象。

(四)供应链整合创新

在新零售时代,供应链整合首先就是改变未来合作者对市場机会的感知方式,向未来合作者阐述本企业拟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完成合作信心培育。传统零售企业供应链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共同构筑平台携手共赢:(2)统采统配提高供应链效率;(3)应用大数据技术空间管理创新。

(五)新技术应用创新

传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率先运用新技术使企业取得领先地位,树立企业形象。空间布局、供应链管理、商品陈列、销售分析、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渠道和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

七、结语

新零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核心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打造创新动力,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为企业创新突破口,建立企业优势。

作者:褚先文 蔡逸群

第2篇: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新零售”方向选择

摘要:对美国零售协会2016数字峰会上进行经验分享的沃尔玛(Walmart)、完美鞋子梦工厂(Shoes of Prey)等创新领先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在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基础,价值主张创新是目标,渠道通路、关键业务、客户关系创新是手段,在技术创新、竞争驱动、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零售企业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整体创新;国外领先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出渠道全面化、零售无间隙化、无边界化、零售体验化、服务增值化、个性化、定制化、透明化、社会化以及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主流趋势,这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即实现“新零售”目标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中国零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以學习借鉴的经验依据。

关键词: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新零售”;扎根理论

一、引言

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于2016年10月13日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新零售”在国内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传统零售企业又应该怎样应对?马云提出,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的物流,才能真正创造出“新零售”。需要注意的是,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所说的“电子商务不等于新零售”,是针对从事电子商务的业内人士而言的,而对于广大实体零售商来说,应该认识到没有电子商务,更不可能实现“新零售”。

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新零售”是进一步发展“新零售”的前提,考察当下国外领先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这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新零售”的实际意义,发现实现“新零售”的方法和途径,也有助于丰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在美国零售协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2016数字峰会上进行经验分享的创新领先企业作为样本,对它们的创新经验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希望找到上述企业创新过程的具体特征与内在规律,为我国零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依据,同时利用基于扎根理论的理论生成方法构建起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目标、路径、过程和结果相关理论,为丰富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做出贡献。

美国零售协会由来自美国和其他45个国家的零售商组成,是全球最大的零售行业协会,2016年9月在美国达拉斯(Dallas)举办了零售商年度数字峰会(Retail’s Digital Summit)。在这次数字峰会上,主办方提出电子零售创新是零售商生存的关键,并指出“具有速度、便利、体验和更高价值、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迅速与消费者达成交易的、以数字技术为中枢的无边界零售模式,已经为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们彻底颠覆整个传统零售业打通了道路”。将之与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认为在数字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巨变的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零售商业模式必将全面颠覆旧的模式,无论是传统的实体店商还是单纯的线上电商,都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数字技术革命的大潮,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实现新的发展。

就像POS机的出现使自助购物的超市经营模式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与物流配送使连锁经营的优势得以显现一样,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同样,新商业模式的成长与发展也需要新的技术支撑才能得以实现。诞生并发展于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可以为零售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零售业的创新实践也可以为丰富商业模式理论做出贡献。

二、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正在重塑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数字生活空间、数字经济、数字资源。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需要首先界定商业模式概念,只有在准确界定零售业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讨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问题。

(一)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综述

商业模式作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管理学概念,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迈克尔·莫里斯(Morris)等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指出商业模式定义可分为三类,即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经济类定义将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的经济模式,用以揭示企业“赚钱”的根本原因,即利润产生的逻辑,构成要素包括收益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和利润等;运营类定义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问题,构成要素包括产品或服务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等;战略类定义涉及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构成要素包括价值创造形式、差异化、愿景和网络等。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特瓦德、皮厄涅、图奇(Osterwalder,Pigneur & Tucci)提出的9要素商业模式概念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奥斯特瓦德等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具体可以由9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加以描述。这9个要素(也称为构造块)分别是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客户关系、渠道通路、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合作、成本结构和收入来源。可以将上述除了价值主张之外的其他8个要素划分为供应界面和顾客界面两个部分,其中顾客界面包括目标客户、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收入来源4个要素;供应界面包括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合作、成本结构4个要素。由于上述概念既从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的本质上揭示了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同时,又通过9个要素模块及其关系的阐述规定了商业模式的内在结构与概念外延,相对比较全面准确地规定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将以上述9要素商业模式概念为基础,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析探究。

(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在商业模式概念、结构与要素理论逐步成熟的同时,商业模式创新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将现有研究划分为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过程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三个领域。

1.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在这方面,受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相关理论的影响,现有研究通常将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划分为来自企业外部和源于企业内部的两类动力因素。

(1)在外部动力方面,蒂莫尔斯(Timmers)等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随后,法伯尔(Faber)、伊万诺夫和哈扎匹斯(Yovanof & Haza-pis)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推动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此外,威廉·施泰因、瓦尔克和梅乌斯(Willemstein,Valk & Meeus)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由此可见,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作用在多个领域得到了证实。

外部动力的第二个来源是消费需求。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 Research)在对15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后发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长期存在但被忽视或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而进行的努力。例如,星巴克提供的是消费者可承受的奢侈和能够放松、交谈的聚会场所。此外,一些学者也在研究中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仅仅是由技术推动的,有些商业模式创新根本就没有利用新技术,而只是提供了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外部动力的第三个来源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是迫使企业开展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原动力。IBM对世界范围内765个首席执行官(CEO)或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40%的CEO或高管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前景,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参与和掌控这种创新。基于竞争逼迫视角的研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因素。

(2)在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林德和坎特雷尔(Linder & Cantrell)通过对70名企业高管的访谈和对二手资料的整理表明,企业高管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接受调查的70名高管把他们30%左右的创新努力放在了商业模式创新上,有些甚至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传统创新之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没有区分高管们的创新背景,是主动创新还是被动创新,该研究结论存在不确定性。

2.创新目标与创新路径。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三类不同研究视角与观点:一是关注企业如何创新价值主张,认为应该以价值主张创新统领商业模式创新,代表人物有阿米特、卓德、迈尔斯(Amit,Zott & Miles)等。二是侧重研究具有不同实力和不同市场地位企业的创新目标选择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现实市场地位与实力。例如,奥斯特瓦德等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新的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新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三是基于商业模式要素探索创新目标与路径的观点,代表人物有韦尔和谢尔顿(Weill & Shelton)等。

3.创新实施过程。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时借鉴了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的部分思路和成果,形成了基于战略规划、持续改进和IT变革视角下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的不同思路。例如,奥斯特瓦德等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德勤咨询公司也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三阶段(即机会分析、模式设计和计划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在详细说明实施步骤时,他们重点强调了高层管理者在商业模式创新尤其是实施中的作用。

在持续改进的观点方面,莫里斯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的過程。他们定义了商业模式基础层、专有层和规则层的概念,并指出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切斯布鲁夫(Chesbrough)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基于6种不同阶段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相对而言,基于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风险小,适用范围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企业IT系统升级改造是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的基础和关键。蒂默尔斯(Timmers)等学者都谈到了IT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IBM和SAP等公司更是详细阐述了利用IT系统改进商业模式的方法。基于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由于能够得到IT企业产品的支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由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和格拉斯(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开发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

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是近年来工商管理领域的新兴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成熟理论不多,特别是针对零售业这样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被广泛认可的数量较少,采用质性研究有利于避免前期理论研究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与理论研究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成果丰硕。在网络经济与数字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下,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风起云涌、高潮迭起,无人售货、人工智能辅助销售、增强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新技术、新模式的零售业创新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于现实经验资料基础之上、基于实践事实建构理论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美国领先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际资料,借助以事实为基础的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避免理论研究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寻找和发现现实中零售业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及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样本

为了更好地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客观地了解和发现美国领先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过程、特征与内在规律,本研究以参加美国零售协会2016数字峰会并进行经验分享、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零售协会网站提供的各种相关数字资源作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本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要求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

本研究重点选择协会网站提供的2016年数字峰会与会者的主题演讲文稿、人物专访记录以及相关的纪实性新闻报道和专题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力求使选取的样本能够充分呈现领先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特征和总体轮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规定了详细的样本筛选条件。第一,必须是参加2016年美国零售协会数字峰会,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经验分享的代表性零售企业高层管理者公开发表的文章、会议演讲稿或新闻专访。第二,文章标题必须涉及数字技术应用与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并且是近两年内在协会网站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资料内容包含样本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可供深入挖掘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和范畴。

(三)资料收集

从2017年1月至5月,研究团队在美国零售协会网站上收集样本资料。除了2016数字峰会所征集的专题论文和相关新闻采访与报道资料之外,研究团队同时以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并合数字技术革命(Digital Technolo-gy Revolution)为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搜索,进一步收集样本企业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发现,沃尔玛(Walmart),CK(Calvin Klein),完美鞋子梦工厂(Shoes of Prey)等一些在数字峰会上进行经验分享的创新领先企业的高管以及相关的零售技术服务提供商,大多在协会网站上发表过与商业模式创新特定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章。所以在通过数字峰会选择样本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上述企业高管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专题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上述两项筛选条件对初步选出的样本材料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符合条件的样本文稿32篇。

四、数据分析

(一)开放性译码

开放式译码是扎根理论分析的首要环节,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初步范畴化的过程。首先对选出的32篇样本文章进行翻译,在翻译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划分段落和类别,并按照不同类别对每篇文章的各个段落提取概念,同时对概念进行命名和编码。在概念命名的过程中,为保证准确反映原文含义,均使用了原文中出现的直接翻译词汇作为概念名称。通过对32篇样本文章进行概念提取和编码,研究团队总共得到154个相关初始概念。通过剔除出现频次少于2次和缺少实际意义的初始概念,得到选择频次达到3次及以上的初始概念106个,在充分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范畴化,并得到52个初始范畴。上述开放译码过程如表1所示。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在开放式译码提炼出范畴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独立范畴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对范畴进行整理归类,并按照反映范畴关系的典范模式,即因果条件一现象一脉络一中介条件一行动或互动策略一结果的分析框架,把各个相关范畴联系在一起,以确立范畴之间更加明确的逻辑关系的过程。主轴译码的具体过程如表2所示。

结合文献综述中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对开放性译码获得的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畴进行充分的分析比对,得到与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密切相关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4个主范畴以及反映4个主范畴性质特征的30个副范畴,主副范畴之间的具体关系如表3所示。

(三)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在阐明故事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补充概念、范畴以及完善范畴间的关系,并在概念和范畴达到理论饱和的基础上形成扎根理论的过程。

本研究在开放译码和主轴译码基础上,结合研究基础中提炼出的理论线索,将包含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4个主范畴以及反映4个主范畴性质特征的30个副范畴按照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内在逻辑形成如下故事线: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是在特定动力影响因素下,按照企业选择的创新目标,通过特定的过程和步骤有序进行,在经历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创新过程之后,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结果得以显现。上述故事线中的各个主范畴与其副范畴的具体关系可以分别表述如下:

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主范畴的内涵包括零售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移动网络及设备、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新型社交平台与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零售业技术基础逐步形成,并且这一新型技术基础正在成为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动力,发挥着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其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技术基础改变了传统零售企业的销售模式与营销模式,出现了大量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应用程序建立的新的销售平台、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第二,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为零售业提供了全新的、功能更强大而成本更低的具有多重优势的虚拟销售通路与展示平台,为零售业建设虚拟空间的销售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移动网络定位和移动支付技术的结合促使实体零售企业开发出多种新型无人销售模式、人工智能咨询服务模式、新型定制化体验服务模式等等,新模式在简化实体零售交易过程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水准,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创新目标主范畴包括获取先发优势、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需求、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改变與目标顾客接触的渠道通路、提高营销效率、改善售后服务质量以及提出新的价值主张8个副范畴。

创新过程主范畴包含商业模式结构要素创新过程、经营产品类别创新过程和模式创新过程的沟通与营销3个副范畴。在商业模式结构要素创新过程中,零售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和满足目标顾客需求等战略目标驱动下(价值主张、目标顾客),积极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核心资源)。由于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运作问题与组织问题,从而引发了对组织中与新技术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进的需求,这样与新技术应用相配合的运作模式、组织结构乃至新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断被提出和实施(关键业务、渠道通路、客户关系、合作伙伴),从而使与新技术相配合的新的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同时,上述体系在实践的检验中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趋于完善(收入来源、成本结构)。

在经营产品类别间实施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对于具有不同特征的商品实施效果并不一致,往往需要对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进行分类,选择出最适合新技术的产品类别进行模式创新,通过先易后难、分类实施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和效果。

多个研究样本中包含了以顾客为中心开展营销的概念和范畴。零售企业的模式创新同样需要营销与宣传推广,而且需要采用新媒体习惯下的多种营销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推广,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模式的各种优势。

创新结果主范畴包括在新技术应用背景下零售业呈现出的渠道全面化、零售无间隙、无边界化、零售体验化、服务增值化、个性化、定制化、透明化、社会化以及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11个副范畴。

这样,通过对故事线的阐述,以及对样本中提取出的概念、范畴以及范畴间的关系进行再次分析比对,本研究确定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可以概括和包含研究样本全部主要概念和范畴的核心范畴。根据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生以及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4个主范畴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依据主副范畴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将研究得到的大部分概念、范畴有效衔接。

五、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提炼出了国外领先零售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过程三个主范畴方面所具有的内涵与特征,验证了国外零售企业正在进行中的商业模式创新,在上述三个方面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中所揭示的内涵与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为零售企业实现“新零售”的路径选择提出具体的理论指导;其次,在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在创新结果方面呈現出渠道全面化与零售无间隙化、无边界化、零售体验化、服务增值化、个性化、定制化、透明化、社会化以及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几个方向的变化趋势,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即实现“新零售”目标选择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方向指导。

(一)“新零售”的路径选择——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目标与创新过程的内涵与特征

通过扎根理论的译码过程我们发现,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可以划分为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其中外部动力又可以划分为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其中,间接动力包括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直接动力包括消费者消费行为与需求偏好的改变,新型挑战者的出现和竞争压力与竞争形式的改变,零售业内部、零售业发展价值主张的变化,技术基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零售业商业模式要素(价值主张、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收入来源、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伙伴和成本结构各个要素)所发生的变化。而上述诸多直接动力因素的产生均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动力,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推动创新的间接动力。

综合译码过程,可以将样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概况如下:在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基础,价值主张创新是目标,渠道通路、关键业务、客户关系创新是手段,在技术创新、竞争驱动、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零售企业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整体创新。

(二)“新零售”的方向选择——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结果与创新趋势

研究发现,美国领先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出渠道全面化与零售无间隙和无边界化、零售体验化与服务增值化、个性化与定制化、透明化和社会化以及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等方向的变化趋势。

1.渠道全面化与零售无间隙和无边界化

资料显示,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无论是亚马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电商还是沃尔玛之类的实体店,都在努力拓展与目标顾客的沟通渠道。例如,亚马逊、谷歌这样的电商代表,不断地通过收购兼并或自行开设实体店等形式拓宽零售渠道通路。而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传统实体店商,则纷纷通过加强网站建设、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APP,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强化网上销售渠道。正如马云所说,传统意义上的电商或实体店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实体店、网店、微商等各种渠道齐备、各具特色的新型全渠道零售商。

特别是伴随着AR/VR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移动通信技术在零售领域的应用,一个全新的虚拟无边界零售通路开始呈现在顾客面前。例如,谷歌的Tango平台所支持的智能手机,无论顾客在哪里,都能够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所处的物理空间。同时,伴随管理系统智能化联网升级,在任何地方退换货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事实上,全渠道的概念已经为国外领先零售企业所鄙视,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无间隙和无边界的新零售概念。可以这样说,领先零售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由创新与合作驱动、全无人为障碍的世界,在这里零售商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可以为顾客提供一种没有间隙、没有边界的购物天堂——无边界零售。

2.个性化与定制化

在众多基于新技术开发的零售服务系统中,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是一个共同的特征。例如,完美鞋子梦工厂(Shoes of Prey)的顾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工具直接参与设计和定制自己的鞋子。这个系统为顾客提供不同的材料、脚型、鞋跟和其他制造完整鞋子的各个组成部分,使顾客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想象中的鞋子变为现实,并直接下订单将它们生产出来。互联网男装定制龙头品牌Indochino,顾客购买定制西装,只要输入自己的尺寸、选择款式和面料就可以了,西装在几周内就会送到顾客门上,而且价格比传统的定制西装还要便宜。

3.零售体验化与服务增值化

在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同时,众多零售商的定制化服务系统给顾客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的兴奋体验,使顾客感受到将心中所想由图纸变成真实产品的神奇过程。这种顾客深度投入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可以大幅提升顾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Indochino首席执行官格林(Green)说:“体验非常重要,我们的业务就像出售产品一样出售体验”。由此可见,在Indoehino,服务体验已经具有了与有形产品同等重要的地位。丝芙兰虚拟艺术家(Sephora Virtual Artist)通过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为化妆品顾客提供24小时实时美容顾问式咨询,将美容咨询专家装人顾客口袋,同时还可以让使用者尝试超过3000多种口红和100多种假睫毛的效果,而这在没有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商店是不可能做到的。宜家也已经整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让消费者可以“体验”重新装修房间,甚至可以打开抽屉、从孩子的角度看空间等多种体验功能。样本企业的资料说明,零售体验化与服务增值化正在成为新型零售业的潮流和趋势。

4.社会化与透明化

利用社交媒体建立新的沟通和销售方式是“新零售”商业模式社会化与透明化趋势的一个具体体现。利用社交方式让消费者在社交活动中了解产品,培养消费信心的同时,在社交平台直接提供销售链接,通过简化销售过程直接为消费者提供销售服务,节省顾客购买时间和精力。例如,耐克利用社交平台,根据顾客整合上传的健身数据,为顾客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在为其提供教学视频专业指导的同时,推荐相关配套的产品。

信息沟通更加便利是促使零售业透明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零售业透明化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定制化带来的设计制造过程趋向透明、产品性能功效质量趋向透明,同时也体现在产品成本和价格及企业管理成本的透明化。

5.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定制化模式使顾客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和自行下订单,将减少大量的产品设计成本和销售人力成本,同时,订单式生产模式使商家既可以拥有无限的库存产品而同时又没有闲置的库存,因此,在提供同等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销售成本。此外,社交化与透明化等发展趋势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所以,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新零售”商业模式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趋势。

作者:齐严

第3篇:新零售: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的融合共赢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时代,零售产业面临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首先叙述了电子商务融合传统零售的意义,即使零售商收益、为零售业添翼和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然后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电子商务背景下,各大电商对新零售的布局"展开了讨论,讨论对象包括阿里、苏宁和小米。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使新零售模式得到应有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零售;融合共赢

引言:在互联网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今社会,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概念被提出,新零售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几年,无论是在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还是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新零售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将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的优势在于,消费者无需出门就能够完成购物的全过程,由此可以预测,商务模式、经营方式和消费习惯都会受到新零售的影响,本文所研究内容具有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一、电子商务融合传统零售的意义

(一)使零售商受益

对零售业而言,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应为成本与利润,在传统零售产业的背景下,商品往往需要经过不同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才能被送至消费者手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运输、储存成本增加。新零售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商品提供了更加直接的销售渠道,无论是供应商、经销商还是运营商,都与消费者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消费所必须的采购、销售以及支付环节,因此变得更加单一,营运成本自然随之降低[1]。与此同时,一旦决定对某件商品进行购买,消费者会选择在网上下单,零售商业可以通过网络对消费者需求具有更加系统化的掌握,对消费者资料进行全面、及时掌握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对零售商而言,这样做能够使自身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消费要求加以考虑,再以此为依据对消费产品加以提供,赢得大量忠实的顾客。对新零售而言,获取利益的来源主要是成本、技术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为零售业添翼

集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与一体的新零售,在优化并推動零售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其一,零售商往往选择信息技术作为开展业务的辅助工具,大量交易数据因此而集中在网络平台,通过对交易数据进行整合的方式,很容易得到自身所需的供求信息,对决策部门而言,由交易数据转化获得的供求信息,是保证所制定决策科学性的关键,最终结果对资源配置优化、运行效率提升等方面,也具有相应的指导价值;其二,存在于电子商务平台之上的商品以及交易信息,都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传统零售产业的通病——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也能够得到应有的解决;其三,新零售不再受到空间的制约,拥有了比传统零售产业更大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零售商可以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商品进行展示,并获取国外商品的反馈信息,为新零售向国际市场进军提供机会。

(三)为消费者提供方便

当代消费者追求的主要是个性和效率,新零售的出现,很大程度的满足了消费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消费要求,它将传统的商品流转机制进行了更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并且直接的浏览方式,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商品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线上进行下单购买,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路途的劳累,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效率,由此可以看出,新零售具备传统零售产业所不具备的高效性[2]。另外,新零售之所以具有比传统零售业更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即使亲临现场,也无法实现的目标。

通过对新零售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理论上来说,新零售能够对商品进行无限陈列,消费者只需要挪动鼠标,就能够对销售相同商品的商家进行浏览。除此之外,新零售模式还突破了线下实体店在时间方面受到的制约,消费者只需要在自己具有消费需求时,浏览商品信息并点击购买,就可以在家中等待商品被送达,作为超越时空的消费模式,新零售将消费者具有的消费观进行了充分体现。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各大电商对新零售的布局

作为新零售商业格局的领导者和现行者,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在云栖大会上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以新零售为代表的“五大新”,即新零售、新能源、新金融、新制造和新技术,必然会对各个行业产生冲击。在这次会议上,马云还指出,只有将线上、线下和物流进行结合,才会产生新零售,而随着新零售的产生,无论是纯线下还是纯电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新零售的概念在这里第一次被提及,马云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的概念都不再会被提及,新零售成为发展的主旋律。2017年,百联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共识,决定从六个层面展开合作,这六个层面分别是物流、支付、会员体系、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以及全业态融合。未来,双方将致力于对全新的零售业态进行构建,该零售业态具有以下优势:消费者能够完成可服务、可识别、可洞察以及可触达。这也间接表明,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将新零售视作最主要的发展方向,集团新零售版图也逐渐蔓延到了超市、购物中心等多个方面。

除了上文提到的阿里巴巴集团外,作为传统零售商业的龙头企业,苏宁也在巨额资金的支持下,向新零售商进行了转型。同样是在2012年,苏宁发布公告,公告内容称其打算以合格投资者为对象,发行约100亿元的债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募集的资金,将被用于对运营资金进行补充,或是对公司债务进行偿还的方面。2012年至今,苏宁云商通过对债券和股票进行发行的方式,募集了多达490亿元的资金,其中,通过定向增发及IPO募集的资金数额至少为400亿元。对苏宁运作资本的历程进行分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与苏宁的联姻,这也是促使苏宁成功转型的关键[3]。2016年,阿里出资约280亿元,通过参与定增的方式成为了苏宁的第二大股东,反观苏宁,则出资约140亿元成功入股阿里。阿里与苏宁的合作,涵盖了物流、电商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自阿里成功入股苏宁,苏宁股价大幅度下挫,定增处于浮亏状态已经成为必然,除此之外,将非经常损益进行扣除后,至少三年,苏宁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但这并不能代表苏宁在新零售方面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苏宁云商以用户体验和需求为对象,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为后续商品反向定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苏宁集团的董事长——张近东先生曾提出了智慧零售的概念,所谓“智慧零售”,是指对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加以运用,通过感知消费习惯的方式,对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为后续生产制造提供指导,提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或是多样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经过多次巨额融资的苏宁,能否使阿里有关于新零售的理念得到落实,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

小米作为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在新零售方面,同样结合自身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定义。新零售是指通过将线下与线上互动进行融合的方式,在实体零售中充分发挥电商优势与经验,在改善购物体验的基础上,提高流通效率,保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均满足货真价实、质高价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消费进行升级的零售模式。小米始终以自身在电商零售方面具有的经验为依据,对线下的实体门店进行改造,正是因为如此,才实现了加强融合、完善体验的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即便如此,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相融合并走向共赢,已然成为了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零售业的主要变革方向最终定格于同时涵盖线下与线上的新零售模式,我国正逐步迈进新零售时代,对各大电商而言,针对新零售具有的特点调整自身布局就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游茜,宋莎莎.家具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线上销售的融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3):66-68.

[2]邓小军,刘蓉,沈雪.促进成都传统零售与网上零售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04):92-96.

[3]石磊. 传统零售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战略转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4.

作者:夏孟丹

第4篇:新零售背景下校园零售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广大高校已成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大学生消费支出逐年大幅增加,互联网的普及使消费方式改变,传统的零售模式日益凸显弊端,校园零售企业已经成为零售商关注和竞争的目标市场之一。新零售的出现给传统零售企业带来了重生的机会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该文以四川师范大学天猫校园为例,分析新零售背景下传统校园零售企业的现状,阐述了新零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和新零售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借鉴,力求传统零售企业能够切实满足消费者之需,新零售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安全化的服务。

关键词:校园零售企业;新零售;机遇;挑战;天猫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年轻、时尚、追捧潮流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购物体验,传统的校园零售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马云在2016年10月首次提出“新零售”的观念,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的出现或许刚好能够弥补传统零售模式的缺陷。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2万亿元,其中商品零售额达到29.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89%。2017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其中零售企业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27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典型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0%和7.1%,特别是实体零售逐步回暖,2017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6.2%、3.8%和2.4%。

而目前我国有2631所高校,2695.8万在校大学生。每名大学生花费在零食、日用品等快消的支出计为400元,则全国大学生消费能力在1000亿之上。

二、校园新零售企业发展机遇

新零售给传统零售企业带来强烈的竞争。2017年天猫仅在双十一成交总额达1682亿,等同中国最顶尖的20几个购物中心一年的销售额,电商的销售额是中国所有购物中心销售额的2点几倍。对校园零售企业经济而言,如何优化传统校园零售企业如下问题发展是摆在中国校园零售企业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1.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消费主力走向年轻化、分散化。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90、00后一代,生活消费习惯转变、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越来越倾向于体验和场景化,对生活用品和零食等商品需求也随着变化。而传统的校园零售企业由于校园市场的垄断性,存在着店面规模小、场景单一、商品种类选择少、价格高昂、体验感不佳、排队付费时间久、无送货上门等问题。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时代消费需求,逐渐流失消费资源,走向关门。

2.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良好的店铺管理和客户忠诚度管理对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产品销售量和利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零售企业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独特的校园背景,无形的形成校园市场的垄断,致使校园零售企业超市没有竞争压力,也没有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和升级。产品销售上以销定量,仅凭产品的销售量和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和增添产品数量,对于发展的市场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完全的的受制于现有市场的控制,对未来市场发展缺乏主观性的判别。

服务上没有听取客户的心声,不注重学生的满意度和回头率,缺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常过多地注重利润盈利,而忽视顾客的满意度。产品管理上由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导致员工在清点产品数量时容易出错,新旧产品摆放不合理,学生不能在短暂的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所以传统校园零售企业在管理模式亟待改进创新。

3.电商发展的冲击

O2O是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使得传统零售企业利润下滑。由于店面租金成本、人力成本、水电开支等逐渐攀升,产品利润空间缩小,传统零售业市场销售份额减少、营业收入大幅缩水,利润明显下降。当学生的需求在校园超市无法得到满足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喜欢选择在网上购物消费,这对校园零售企业超市而言是不小的冲击。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业态中,共有22家公司关闭了41家店铺,歇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传统零售企业正在收缩发展规模。

三、校园新零售企业发展挑战

首个引入天猫校园点的高校是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4月9日,学校引入了包括天猫超市、大润发、天猫国际在内的阿里供应链体系。店内每月更换主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互动式消费体验。新奇功能如交易流程简化等服务上,天猫校园店摒弃了传统的收银台,设置“自助结算终端+人工结算通道”。这些智能化的新零售场景和即时性配送正在切入全国高校生态,渗透到学生生活各方面。天猫校园店的应运而生,或许可以解决传统校园零售不能满足需求、不能收集数据的弊端,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和担忧。

1.校园新企业设施投入成本大

新零售企业发展涉及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管理、智能定位、移动支付、社交互动等先进科学技术,在运作手段、购物场景和消费服务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零售企业,而却加大了经营者的资金投入。因此现阶段部分校园零售店仍然是处于微利经营或者亏损经营状态,面对新零售的冲击,部分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转型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困难重重

零售企业转型到新零售企业,不仅是投入成本低,在店铺规划、商品组合、零售促销、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转型升级,而许多校园因为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零售企业在校园形成了地方化模式。一旦启动转型就意味着环境、硬件和软件均要转型,对于大部分校园实现整体性转型面临重重困难。战略转变,人才先行,如经营管理者经营理念更不上新零售的需要,新技术的引入,需要专业的经营人才、设备维护人才、数据管理等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零售企业相关人才匮乏,难以发挥出新零售的优势。

3.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大

新零售的核心在于“数据”,学生通过新零售端口进行购物、支付、消费等均在网络上留下了许多自己的数据足迹。新零售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收集消费者的消费数据,从而进行大数据分析、预测、以销定产。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消费服务。而当消费者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成了有迹可寻的大数据时,消费者的隐私也越来越透明。如这些具有相关性的数据被不法分子收集整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新零售如何做好数据保护与挖掘并重,是新零售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结束语

零售企业是校园经济中的主体,如何更好发挥好零售企业的作用势必会带动校园经济的发展。在新零售时代,校园零售企业应结合自身店铺条件,从店铺规划、商品组合、零售促销、经营理念等各个方面,注重学生的需求,加强商品的体验感和购物愉悦感,让学生网民走进线下,回归生活的本真。

新零售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将被重新定义,校园零售企业在新零售背景下需瞄准时机转变,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理性的选择合作电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做好消费预测和洞察,让校园零售企业有机会逆袭线上业务。当线上电商平台在线上流量红利稀缺时,可以通过线下的实体化消费来获得更多客流,为校园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安全化的大数据零售服务,推动零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我国零售企业早日实现数字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丽.新零售环境下实体零售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经济市场,2018(02):112-113.

[2]五百米资讯.2017年传统零售行业现状和变革方向分析[EB/OL]. 2018[2018.5.20].

[3]TechWeb.新零售开到宿舍楼下 全国首个天猫校园店花落四川师范大学[EB/OL],2018[2018.5.20].

[4]走進零售新时代--深度解读新零售[J].中国连锁,2017(10):54-57.

作者:何承洪 李福建

第5篇:“新发展 新零售 新智能”

3月14日下午,“新发展 新零售 新智能——中国家纺家居影响力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指导,《中国纺织》杂志社、《家纺时代》杂志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共同主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原会长杨东辉,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峻,《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徐红,江苏传澄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澄,苏州琼派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奕强,中国家纺网总经理单鹏飞等有关领导、专家和家纺企业代表、采购商、代理商及主流媒体代表1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主持。

“三个新”传递家纺正能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原会长杨东辉在论坛上致辞。对于此次论坛主题“新发展、新零售、新智能”所涉及的三个“新”,杨东辉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如今这个时代,如何谈新,都不为过。”他表示,家纺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的新发展,也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立密切的关联;“新零售”包含于更大范畴的新渠道当中,如今不仅有线上线下这些渠道,还有如微商、微供等多种形式,新的消费模式变得个性化,这就需要企业将视野更加放开,使新营销模式适应新业态;“新智能”随时随地都在改变,家纺的智能化需要贯穿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领域。

2017年,家纺行业平稳中有增长。2018年,家纺行业又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不断适应已变化的市场需求,从此次主题所涉及的三个“新”的角度,调整经营思路,实现稳步发展,都是我们的家纺企业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峻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也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各项事业赢得“新起点”、走向“新高度”、开创“新局面”的希望之年。

新的变化对行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全方位加强环保建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纺织工业还在全力加速“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系统正经历全面升级,劳动力竞争优势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数据成为重要资源,纺织材料价值含量不断提升,性能、功能、性价比、可获得性、经济型、环保性持续改善——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家纺领域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环节,从上游面料到终端渠道销售,再到品牌等,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新时代都对其提出了新要求,接下来,家纺企业关注热点将主要集中在消费、模式、科技三个方面,智能化、新零售、提质量都将成为家纺行业的发展关键词。本次三个“新”(新发展、新零售、新智能)中国家具影响力气论坛可谓恰逢其时,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我们本土品牌,提升中国家纺行业企业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也是本次论坛的意义所在。

江苏传澄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澄作“社交经济下的新零售”主题演讲。朱澄深入浅出地分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拥有足够多的群鱼,要成为带领群鱼的大鱼,就要有能够把这些小鱼集合起来的能力和方法。“微商+连锁+电商”=社交电商,这样的新模式要一步一步来。朱澄认为,社交电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消费需求升级。在时代的风口上,要把握住这些机会,现在正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企业要分析自己的拳头产品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然后将这些产品和价值卖出去,分享给对应的消费人群。这就是社交带动及转化的力量,也是当前一种最强大实际的力量。

苏州琼派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奕强作“中国家纺智能制造挑战与机会”的主题演讲。刘奕强从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变迁历程、工业4.0的发展历史讲起,分析了柔性生产的生产模式以及赢利模式。同时介绍了智能工厂的订单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细节,并分享了机器换人的研发成果,以及当前定向开发案例的实际效益转化情况。从“制造”到“智造”,从理论指引到企业实例,刘奕强给出了具备差异化个性化价值的经验分享。

25项大奖花落谁家?

随后,论坛上公布了2018年度“中国家纺家居品牌传媒影响力大奖”和“中国家纺家居行业智能设备最佳品牌奖”获奖名单。本届奖项从立项、调研、初选到终评历时一年时间,深入市场进行走访研究,全面调查中国家纺代表性品牌,并在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指引下,在由协会组织、业内外专家及50多家行业媒体、时尚媒体等组成的专业评审团的监督下,从品牌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消费喜好度等多个指标综合打分,最终评选出25家获奖企业。

其中,荣获“中国家纺家居品牌传媒影响力大奖”的是23家。这些企业凭借各自的独特优势,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殊荣。他们分别是:罗莱家纺、博洋家纺、恒源祥家纺、红豆家纺、富安娜家纺、蓝丝羽家纺、紫罗兰家纺、宝缦家纺、蓝铂家纺、金太阳家纺、大唐家纺、北极绒家纺、梦兰家纺、辑里丝绸、无印良品、龙头家纺、亚光毛巾、孚日毛巾、三利毛巾、永亮毛巾、洁丽雅毛巾、高阳商贸城以及传澄家居。23家企业能获此大奖,不仅是品牌多年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文化的沉淀与升华,更是对其产品质量的信赖与消费理念的认可。另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设备的科技创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作为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实现“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推手。这次,通过媒体综合评审,评选出了2家“中国家纺家居行业智能设备最佳品牌奖”企业,他们分别是:TPET、圣瑞思。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相信“新发展新零售 新智能”——中国家纺家居影响力论坛是建设美丽大家居时代的一个新起点,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沿着创新的脚步,开启新的辉煌。

作者:盖佳

第6篇:“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

摘要:“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是建立在技术革命之上的金融业态创新,具体是指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驱动力,通过对金融用户、营销渠道、金融服务三个核心要素的重构实现金融业全方位革新的新兴金融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高效金融服务、个性化用户体验、多场景全渠道展业和科技驱动运营。“新零售”背景下,传统金融想要向“新金融”转型,在实施路径上关键要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合作渠道”的多元化营销模式拓展目标客群,以服务主体间资源合作为基础通过轻资产运营模式重构业务链条,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全流程智能化风险管理,同时在“新金融”生态系统中对线上线下各方参与主体进行创新整合,有效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规避潜在风险,助力实现精准营销和转型升级。但是,“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仍存在一定的发展隐患,如消费场景的选择和创新问题、同业间的恶性竞争问题、新兴发展模式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及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未来应增强优质场景的选择能力与开拓力度,建立简洁有效、合规健全的消费信贷业务操作机制,改革并创新金融监管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监管科技”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推动“新金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零售”;“新金融”;场景消费;金融科技;消费金融

一、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全面步入新常态阶段,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新零售”业态开始兴起并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发展日趋成熟。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非接触性经济”进一步助力了“新零售”的暴发性增长。从形式上看,“新零售”是线上、线下业态和物流有机融合的创新零售模式[ 1 ],具有技术驱动、客户导向、多元渠道整合、场景化营销等特征[ 2 ];从本质上看,“新零售”表现为“人、货、场”三个核心要素的重构,围绕成本、效率、体验核心理念而进行[ 3 ]。“新零售”业态的出现与壮大催生出了巨大的线上贷款服务需求,直接冲击着消费金融①领域并暴露出传统金融业态的缺陷和不足[ 4 ]。在“新零售”模式推动下,为适应新兴市场需要与消费者贷款需求,需要与之匹配相对应的金融发展形态以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新金融”应运而生。

随着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传统金融机构逐渐将服务触角向互联网渠道延伸,而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来说线下模式的业务开展同样必不可少,没有落地的互聯网金融是虚拟经济,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民生。现阶段,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天然场景优势和巨大流量入口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实现线下体验和线上获客相结合。同样,作为消费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发力互联网化,依托信用卡和消费贷款拓展金融应用场景,例如工商银行不仅自建“融e购”线上商城引导自有客户消费,还联手中国银联、支付机构推出银联“云闪付”布局移动支付领域。未来,只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便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才会更具竞争力,是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新零售”模式作为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为消费金融业态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章乃云[ 5 ]认为“新零售”下支付方式、人工智能、零售场景带来的变革需要金融机构与行业结合创造出新的金融生态,具体表现为具备场景连接、大数据分析、流量获取以及科技支持等能力;石国鑫[ 6 ]指出在固有零售领域金融服务基础之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衍生出的智慧型零售金融模式支持在线支付、数字化销售、采购、服务等活动;鄂春林[ 7 ]主张与生活及生产场景紧密结合是互联网金融进行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并实现转型的重要方向;刘晓艳等[ 8 ]从注重客户体验、加强消费金融跨界合作、强化数据风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模式发展策略;王志峰、杜娟[ 4 ]认为在科技驱动下,消费金融具有“电商平台+金融服务闭环”“产业集团消费场景+金融服务覆盖”“持牌金融机构+助贷合作”等五大创新发展模式。

那么,“新零售”背景下,消费金融企业如何充分结合新技术、新场景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如何拓宽获客渠道、提升服务效率、增强客户体验以实现“新金融”业态转型都值得深入探究。对此,本文以“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新金融”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并对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策略建议,这对于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零售”下“新金融”的理论架构

(一)“新金融”的内涵

“新金融”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是相较于传统金融活动而言的,其表述常见于大众媒体[ 9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马云在2016年提出的阿里“五新”战略之“新金融”。在“新零售”这一背景下,“体验式消费”的时代发展趋势为“新金融”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深刻满足消费者追求便捷、个性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增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与零售业进入“新零售”时代相对应[ 10 ],消费金融行业也即将跨入一个新时代。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新金融”的表述并未有严格明确的定义[ 9 ]。黄钫[ 11 ]认为“新金融”包括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金融;李卫利[ 12 ]认为“新金融”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普及和新技术发展的创新金融模式,科技驱动是其主要特征;汪可等[ 13 ]提出“新金融”涵盖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新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金融机制、金融业态、金融工具和功能。上述说法虽各不相同,却有共识之处,即“新金融”泛指一切依托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活动创新。

本文所研究的“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内涵,主要指新时代下消费金融的新业态,它不再局限于金融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更多的是一种体验经济,通过对金融功能和属性的深度挖掘实现一系列金融服务的增值。具体而言,“新零售”下的“新金融”是指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驱动力,通过对金融用户、营销渠道、金融服务三个核心要素的重构实现金融业全方位革新的新兴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一场技术革命之上的金融业态创新。“新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改变的只是金融的实现形式,随着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持续渗透,新的金融业态将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14 ]。

(二)“新零售”下“新金融”的主要特征

“新零售”为传统消费金融在发展理念、展业渠道、运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创新提供发展机遇,能够让其在重新考量自身缺陷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对此,“新零售”下“新金融”的发展意义在于充分利用技术拓展业务运营规模、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业整体服务效率、为用户带来优质贷款体验,以获取最大化竞争优势。

1.高效金融服务

“新零售”为金融业带来了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使得金融机构需要本着分工协作的思路,在业务环节寻找更为专业化的伙伴加入进来,通过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向轻型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合作日益加强,消费金融机构能够快速识别用户身份进行精准营销,并通过信贷全流程互联网化实现秒级审批、实时授信放款和随时还款,突破传统贷款服务程序烦琐的困境,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让金融更有温度。以掌众金融旗下产品闪电借款为例,截至2018年2月,该产品平台累计撮合笔数超过3 800万笔,累计借款用户超过400万人。

2.个性化用户体验

“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端“千人千面”的特征逐渐显现[ 15 ],消费金融的发展理念开始从单一追求“价差为先”向兼顾“用户体验”过渡。为打造体验式贷款服务,挖掘用户再次借贷的需求,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洞悉客户背后的消费需求并根据需求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定制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在贷款产品上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不同期限、不同额度、多种授信方式和还款方式的选择。用户复借率是衡量消费金融用户体验水平的重要指标,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趣店、爱财、卡卡贷的复贷率均在70%以上[ 16 ]。

3.多场景全渠道展业

“新零售”的全渠道场景化营销带来了场景消费金融的崛起,消费场景越来越成为决定金融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 17 ]。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移动支付技术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打通线下消费和线上金融服务的通道并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体系,使得消费者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渠道都能灵活、快捷完成在线贷款交易。据艾瑞数据统计,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覆盖场景交易规模占移动支付消费类交易规模的58.5%[ 16 ]。金融与场景的跨界合作进一步加快了内外联动全渠道展业方式的形成并最终带来体验价值的整体提升。

4.科技驱动运营

“新零售”背景下现代科技的投入与应用成为“新金融”的必要支撑,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的金融科技(Fintech)颠覆了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框架和业务形态并为其新模式的诞生提供活力源泉。近年来,金融机构紛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不断开发多样化消费场景,并在具体场景中灵活定制金融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18 ],同时在后台打造智能化风控体系,利用数据建模技术识别欺诈用户,保障交易行为、交易数据和客户隐私安全。据艾瑞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前沿科技资金投入为675.2亿元,其中消费金融业务前沿科技资金投入达到93.6亿元,占消费金融业务资金总投入的59.4%[ 19 ]。

(三)“新零售”下“新金融”的表现形式

“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旨在为更多用户群体提供全渠道、多品类、优体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思维、新渠道、新服务和新技术(具体参见图1)。

首先,金融用户是“新金融”企业业务流程中最为关键的参与要素,产品研发、服务优化乃至整个运营模式创新都需要基于用户做出决策。对于贷款群体而言,质优价廉的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需求和体验的满足是真正的内在价值创造[ 20 ],传统金融机构要想向“新金融”业态转变,势必要从根本上转变并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价值中心,注重客户忠诚度的培养,通过主动挖掘不同客户背后的差异化诉求为其提供相适配的金融产品,以期最大化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长久积累。

其次,展业渠道是“新金融”企业的着力重点。“新零售”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正逐步从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合作渠道”的多元化营销模式转变。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线上为主要获客渠道的金融服务因突破时空限制、操作便捷等优势受到客户青睐并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很多涉及强体验场景的信贷业务则在线下渠道开展更具优势,因此不仅仅是单纯地开拓线上渠道,线上线下还需形成合力,实现取长补短和彼此融合。这样一来,新兴金融企业通过在线上完成贷款审批、授信、发放与管理服务,在线下提供产品讲解、咨询和体验功能,不仅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同时,金融产品的场景式嵌入加快消费者向金融用户的即时转化,增强客户黏性。

再次,随着金融科技持续投入和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完善,金融服务运营端也在不断重构,主要包括金融产品、风控体系与管理手段的创新。“新零售”背景下的新兴金融企业通过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优化客户贷款体验,在产品设计上越发以客户为中心、以便捷为中心,通过对不同场景内消费群体特征的深入分析灵活定制金融产品,使客户能够按需选择多种额度、期限并自由选择分期付款方式,实现精准获客与营销。“新金融”模式下,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金融业固有的风险经营与管理特质同样是核心所在,充分利用科技并结合运营实现整体创新是金融业转型的最终目的[ 21 ]。新兴金融服务主体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风控核心流程智能化和管理体系数字化,降低重复性人力成本,规避潜在风险并提升运营效率。此外,众多实力强劲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还通过和金融机构在资金、数据、技术、场景等方面进行业务合作加强优质资源积累,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三、“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发展模式探究

在消费升级和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9年末,我国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达到13.91万亿元,较2015年提升了约135%[ 22 ],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长最为迅速,从2014年的0.0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8万亿元[ 23 ],增幅近400倍,发展形成了银行、持牌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内的多元主体竞争格局。随着行业分化与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消费金融需要加强外部资源聚合能力、合作伙伴服务能力、生态场景整合能力等合作能力建设[ 24 ],在前端不断开拓金融服务展业渠道,获取场景、客户、资金等优质资源,同时在后端利用科技手段创新风险管理体系,打造“新金融”服务生态闭环。

(一)“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运营模式

1.全渠道营销模式

早期的个人信用贷款采用线下渠道营销居多,一方面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线下网点,具备直接触达客户的先天优势,更重要的是线下销售团队地面推广的作业方式有利于对客户身份及申请资料真实性的把握,能够规避潜在风险。但随着金融互联网化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新零售”市场中,线上渠道开始获得市场认可并占据主要地位,金融机构逐渐从线下展业向线上平台延伸并利用科技打通线上和线下,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据壹零智库统计,从渠道营销模式上来看,在我国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16家,其中中邮、招联、苏宁和海尔消费金融兼具O2O模式[ 19 ]。在线下渠道,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贷业务开展多依赖于和线下实体商户的场景合作,通过自建团队或将店内销售人员培训为金融产品推广人员的方式在线下商户驻点办理消费贷款;在线上渠道,线上消费场景凭借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精准获客优势也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持续保持在200%以上[ 16 ]。

在和商户的场景合作模式下,新兴金融企业将消费场景和客户贷款需求紧密相联。一方面,场景方提供了天然获客入口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客户流量;另一方面,由于“新零售”浪潮的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及渠道的打通融合加快了金融营销渠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新金融”企业以线上支持高并发的支付结算体系和线下快捷的电子支付渠道为基础设施,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互通的消费支付渠道实现一体化的资金、数据和信息流通闭环[ 7 ]。具体流程是,首先需要对合作商户进行认证并关联商户信息,然后分别为线上线下商户匹配对应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和收款二维码以实现双方支付通道对接。这样一来,当消费者在线下合作商户卖场内支付货款时,直接在现场进行线上贷款业务申请并实时审批授信,再利用消费金融自营APP扫描商家二维码,便可进行在线付款;在线上合作商户购物的消费者则利用平台场景服务中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入口(API接口)进行贷款申请并付款(具体参见图2)。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消费场景结合日益紧密,消费金融企业开始意识到获客渠道的重要性并深入线上线下渠道布局金融服务入口,除了场景合作、广告投放、短信营销等客户获取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移动端APP、微信、H5页面(可植入各大流量平台PC端与移动端的交互式页面)等线上渠道和电话、社交等线下渠道触达客户并嵌入相应的金融服务,逐渐形成了“新零售”下的全渠道金融创新营销模式(具体参见图3)。例如,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在线上业务方面依托“中邮钱包”APP,并结合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等流量平台推广核心金融产品;在线下依托邮政集团和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触达客户,同时还与众多合作商户推出产品“邮你购”,涉及家居、装修、教育、旅游及线上商城等多场景下的消费分期贷款服务[ 25 ]。未来,消费金融只有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消费场景创新金融产品,拓展获客渠道推广金融服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2.轻资产运营模式

传统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偏重资产,近年来资产获取线上化成为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实力较强的电商平台大规模进入消费金融市场,平台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流量价格一路攀升,而且依托网络小贷公司展业的各流量平台正面临资金合规性问题,行业监管日益趋严,对此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利用合作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和获客能力。现阶段,360金融、京东数科、趣店、乐信等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均与众多金融机构在资金、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以趣店为例,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趣店开放平台机构资金占比②为65.7%,且截至2019年6月30日,趣店共与10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有合作关系,合作资金余额增至287亿元,同比增长91.8%[ 26 ]。

“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由助贷和联合贷款两大业务构成,发展动力源于资金方和资产方的信息不匹配。银行、持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客户覆盖能力有限,科技水平较低,但资金实力强,而互聯网金融企业正好拥有长尾客群的获客渠道和风控技术,能够弥补其在用户、场景、数据、科技方面的短板并增强自身企业公信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的助贷机构具备获客、风控、用户管理、个性化定价等多项能力,并通过双方核心资源的输送与优化配置提升消费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充分体现了“新零售”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对于助贷业务而言,资金方作为整个助贷业务的主导负责贷款发放和全流程风险管控,可获得全部风险溢价[ 27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助贷机构本身可能并无放贷资质,利用多年累积的客户资源、消费场景与科技实力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其业务范畴只限于获客引流、征信审核、贷后管理等部分环节;而对于联合贷款业务而言,其区分助贷业务的典型特征是合作双方均需具有放贷资质及相关业务能力[ 27 ]。该业务起源于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获客入口进行贷款申请,经互联网企业初审通过后交由银行二次复审,最后由合作双方联合出资、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并按照出资比例获得合理分配的风险溢价[ 28 ]。合作双方均是整个贷款业务的核心,但一般而言银行会因其资金成本低、风控体系成熟作为主要出资方与风控方。目前联合贷款业务共有两种参与模式,除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外,还有持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放贷,后者运作流程与前者类似,只是原先互联网企业的角色由银行所替代(具体参见图4)。

(二)“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风险管理是业务的核心和持续经营的根本,特别是个人零售金融业务,随着金融互联网化趋势越发显著,“新零售”背景下消费场景的复杂多样、客户的体验性需求、线上运营的特殊性都对消费金融的技术水平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各种新业务模式,新兴金融企业利用科技重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风控模型来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29 ],改善传统人工风控模式下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的弊端。基于技术和数据驱动的风控模型贯穿消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全生命周期,并在用户画像、反欺诈、信用评分、贷中监测、智能催收及自动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参见图5)。

在贷前获客阶段,申请用户身份的识别问题是金融机构需要防范的主要风险。传统业务采取的工作人员面签方式能够较容易确认贷款是否由客户本人申请,但线上业务由于申请流程简化、信息共享不足、金融科技应用等问题易发生用户欺诈行为,甚至引发黑色产业链风险。“新零售”背景下,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成为消费金融越来越普遍的业务选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仅需要对C端用户进行贷前精细化风险管理,场景、渠道等B端的风险控制同样不可或缺。“新金融”企业将风险管理和具体场景相结合,构建“B+C”风控模式,一方面加强对B端消费场景的筛选能力,选择有资质且合规的合作机构,另一方面提高对C端用户欺诈、信用等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与场景端、用户端的信息共享,深层挖掘并高效整合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历史征信数据、互联网使用痕迹、场景方信息以及场景方提供的特定消费场景中与贷款用户相关的数据,进行联合建模并构建精准用户画像,给出获客评分。若评分高于金融机构标准分数线,则获得平台放款资格。

而在贷中和贷后阶段,用户行为监测和催收管理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关键与核心所在。从贷中阶段来看,需要对已放款用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追踪,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并对信用异常用户发出预警信号,以防范因贷款人信用变化而导致逾期行为发生。同时,后台系统会综合多方信息给出贷款用户行为评分,并根据评分相应调整用户贷款额度与贷款利率。最后在贷后阶段,消费金融机构应做好贷后催收和存量客户的管理工作。对于逾期客户,后台系统会依据其在贷前、贷中的风险价值评估做出催收评分并确定客户风险等级,按照重要性程度将客户进行群体划分和智能排序,构建智能客服系统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用户实施差异化催收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更高效、智能化地处理客户问题,同时机器人固定话术有效改善了因传统人工暴力催收而造成用户体验差的弊端。同样,对于优质客户,可以通过建立会员体系与奖励机制来吸引客户复贷,进而提升消费金融整体业务规模。整个风控模式能够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控人力成本,并提升用户贷款综合体验。

(三)“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生态系统

在“新零售”环境推动下,消费金融互联网化实现快速发展,并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过渡。从目前的创新业务实践来看,多方合作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变得愈发重要,由于资金端与资产端之间的线上线下业务对接中涉及获客、征信、风控、催收等多个核心环节,因此由这些环节所细化出的各种功能模块使得许多专业化服务机构纷纷涌现,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新金融”生态系统[ 30 ](具体参见图6)。在这个生态闭环里,数据、场景、科技资源是关键要素,便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是主要优势,用户服务体验提升是核心目标。资金供需方、渠道合作方、征信服务方、风控服务方等共同参与“新金融”生态建设并扮演重要角色,每个参与主体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业务优势,协同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兼顾成本、效率和体验需求的消费金融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各主体的参与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前端展业平台,传统金融正逐步打通线上和线下之间的支付和服务渠道,加强线上线下信息互通,并整合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与客户流量,提供更为高效且体验化的消费贷款服务;在后端风控系统,大数据征信公司、催收服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服务机构充分利用技术整合与创新为消费金融提供涉及欺诈排查、征信审核、预警、催收等多个方面的专业化外部支持。消费金融企业应将风控深入到消费场景之中,采用线上风控和线下风控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差异化风险管理。在這一生态体系中,需要所有的参与者不断提升合作与创新能力,做到多个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经营,从而实现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发展优势分析

当“新零售”走进消费金融领域,这不仅是对传统金融经营理念的创新,更是对消费金融整体行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新零售”催生出的金融新模式对金融业实现精准营销、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优化整体服务水平都具有推动作用。

(一)实现精准营销

由于需要服务大量客户,传统消费金融的营销模式是通过开发标准化金融产品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导致差异化服务优势难以形成,影响用户贷款体验和复贷率。在“新零售”模式冲击下,新兴金融企业从被动获取用户信息向主动洞察转变,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深层挖掘多元化消费者信息(如个人基本数据、交易数据、浏览历史等各类消费者行为数据),形成客户是谁、客户需要及需要什么的认知,再以数据为基础形成用户画像并进行群体细分,这不仅可以为每位贷款用户提供符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的金融服务,实现精准营销,同时有助于企业自身对用户进行差异化风险评估与定价。例如,同一消费场景内消费者需求类似,消费能力相当,且贷款特征较为一致,向此类用户提供贴合场景的贷款服务能够充分利用场景黏住客户并深入挖掘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此外,“新金融”企业还积极利用科技改善贷款用户关系管理、持续跟踪评估营销效果,以期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风控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命脉,风控成效是否显著取决于数据的获取能力。消费金融业务因覆盖客群中涉及大量长尾人群,本身即面临着较高的贷款逾期风险,而且现阶段只有银行与持牌金融公司可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其他中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征信缺失问题,信息不完善将进一步加剧风险隐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数据来源,除内部用户数据之外,还可获得外部征信数据、场景消费数据等各项动态数据,充分拓宽贷款用户的风险评价维度,再利用数据建模技术进行集中处理与深度分析,并基于信用状况对不同用户实施差異化授信[ 31 ],可以有效预测并识别潜在风险。例如,工商银行建立的多渠道智能金融风险监控系统经过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末,累计拦截欺诈交易超过16万笔,避免客户损失近6亿元。此外,在场景合作模式下,“新金融”企业利用与商户建立的支付通道直接将货款代付给商户,资金全程不触及个人,且场景中客户资质、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等信息可用来判断贷款用途真实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和风险可控。

(三)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消费金融贷款本金小、利润微薄,金融机构往往采用提高定价的方式来获取收益,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新零售”背景下,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其降低综合成本、扩大客户群体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多元渠道拓展与融合,消费金融的各项成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首先,线上业务平台的运营可以减轻消费金融传统线下渠道的人工成本;其次,与各类商户的场景合作为消费金融提供了天然消费场景支持,不仅能够降低场景构建与管理成本,同时加快特定场景下消费者向贷款用户的转化,进一步降低获客成本。此外,助贷和联合贷款业务模式也通过取各家之长来弥补自身缺陷,让获客能力强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去拓展客户,擅长风险管理的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对方优质资源降低自身获客、风控等各项成本。“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更好地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为更多客户群体提供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近年来,我国消费贷款渗透率显著提升,由2016年末的20.2%上升至2018年末的34.6%,真正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

五、“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零售”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不断创新升级之中,新兴发展理念与模式的渗透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消费场景的相关问题,同业间恶性竞争、创新发展模式引发的各种风险与监管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消费场景的选择与创新问题

不同的消费场景下不仅业务模式不尽相同,其风控方式也会有明显差异,很多场景由于非优质或不合适使得金融机构在展业时陷入困境,例如近年来3C场景中套现问题频发,与此类场景合作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场景选择是新兴金融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其次,单一、特定的消费场景带来的客户规模终归是有限的,而且大部分主流、优质场景已被头部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占有,场景争夺日益激烈。对于新进入的初创企业来说,单单依靠场景复制只会导致业务模式同质化严重,并不能带来营销业绩的规模化增长。同时,某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场景方还会选择自建金融板块,自主提供消费金融业务,例如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样就会进一步压缩其他金融机构的场景拓展空间,消费金融亟待寻求新兴场景。

2.同业间的恶性竞争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和正规军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但随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多样化服务主体快速入局,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业间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各参与方都以抢夺客户资源为首要任务。银行以信用卡为主要消费信贷产品,但由于其产品类型与提供的服务区分不够明显[ 32 ],大多依靠价格战相互竞争,利用免手续费、加码优惠、折扣返现、攀比赠送等信用卡促销手段吸引客户,同时部分银行还会为了获取更多收益主动提高贷款额度、放宽贷款审批和还款标准,加大银行的风险担负压力[ 32 ]。银行间过度竞争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截至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4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63亿元,近五年间不良贷款余额涨幅超过200%,不良贷款率从1%上升至1.86%[ 33 ],而最终央行为其埋单的行为将会进一步引发通胀危机。

3.助贷与联合贷款业务带来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近年来,助贷与联合贷款业务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相关监管的缺失加快了其潜在风险的不断累积,截至目前,我国并无出台专门针对这两种业务的法律法规。对于助贷模式而言,部分助贷机构借助贷之名行放贷之实[ 34 ],为覆盖高额获客成本越界开展放贷业务,这样一来风控环节薄弱的助贷机构很容易将风险放大并转移至资金端;对于联合放贷模式来说,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监管的空白会导致双方权责划分出现不确定性,进而发生部分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超越其合规框架、风险管理等核心业务直接外包给合作方等各种问题。2017年,北银、中银等十余家消费金融公司就因为贷款审查不充分、违规开展业务等原因受到当地银监局处罚,合计罚款高达1 800万元[ 35 ],可见助贷与联合贷款业务中风险管控不到位的现实情况。

4.新兴金融业态引发的操作风险

银监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36 ]。由于“新零售”背景下新兴发展模式的应用,操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使得“新金融”企业在展业时极易出现漏洞,进而引发风险,例如在管理方面会出现操作不当、操作错误、信息泄露等问题,而在服务方面会发生劝诱性宣传、违规催收等隐患[ 37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的大力投入与应用,数字化是金融业转型的重要表现,数据因而成为风险发生的核心因素。随着信息获取渠道逐渐宽泛,过度收集、滥用、处理用户数据均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严重时危害人身安全,同时科技融入带来的网络连接快速性、节点密集性特征还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风险[ 38 ],且风险更为隐蔽,传播更加迅速。

(二)应对策略

1.关于场景选择与创新的应对方案

在场景选择方面,场景所对应的市场规模、用户特征、金融产品渗透的难易度与普及度是金融机构在进行合作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同时,该场景下客户群体特征是否符合金融机构发展方向、金融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嵌入场景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着其业务开展;在场景创新方面,新兴的金融机构、平台需要进一步挖掘不同消费领域的金融需求,积极开拓各个未被应用的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拓宽服务广度,打造综合型场景生态体系。如果开拓的行业场景众多,势必会对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产品差异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其不斷提升自身硬实力以应对挑战。随着金融业在更多场景内深入渗透,多元融合的综合场景将会是发展之道。

2.针对同业间恶性竞争行为的应对方法

对于同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为,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合力实施监管方案。首先,外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营销秩序的严格规范。央行作为金融宏观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39 ],规范其经营行为,严禁一切为抢夺市场资源、盲目扩张业务规模而造成的恶性竞争行为,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准入条件、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其次,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内部监管,完善各部门规章制度,建立起简洁有效、合规健全的消费信贷业务操作机制,有序开展并开发优质客户[ 40 ],杜绝因各种不正当营销行为带来的风险隐患。

3.基于助贷与联合贷款业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助贷与联合放贷业务的风险复杂性主要在于因政策不明确而导致的各参与主体间职责界限不清,因此在立法与监管层面,应加快明确助贷机构的法律地位,健全相关配套的法规制度以增强其监管效力。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规范自身行为,在合作开展放贷业务时具备主动承担风险管理的能力,切实履行贷款流程中的主体责任,不得将核心风控环节外包。合作双方需明晰各自展业范围,规范展业流程,并划分各方权利与义务的边界。随着金融机构不断加强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的贷款业务合作,未来银行还需建立起自身的获客、运营与风控能力,避免其底层客户只对合作互联网平台存在黏性。

4.基于“新金融”操作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操作风险,首先,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其次,从监管方面来看,现有监管能力已无法匹配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我国应完善消费金融创新业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加快“监管科技”(Regtech)体系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服务金融监管需求,进一步发展贷前、贷中、贷后监管方式,打造一体化的监管科技生态圈。未来,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金融监管需更具前瞻性、适应性与包容性[ 41 ],以多方位、全流程的监管方式实现风险规避与金融监管效率提升。

六、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新零售”背景下的“新金融”业态进行重点探讨。首先,在顺应消费升级背景与时代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新金融”的内涵、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其次,基于架构搭建深入挖掘“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的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系统性剖析“新金融”生态系统,其发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实现消费金融精准营销,提高风控水平,助力金融普惠化发展;再次,指出“新零售”背景下“新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之提供解决方案。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新金融”深耕科技、渠道、客户所带来的业务精细化运营尤为重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贷款需求,才能在以体验为中心的“新零售”时代脱颖而出并走得更远。展望未来,我国“新金融”业态的发展方向有以下趋势。

(一)业务开展智能化、数字化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面对挑战,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大力发展“无接触”式金融服务,通过线上全自动化运作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助力消费复苏。同时,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已成为驱动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关键力量。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由2008年的15%提升到34%[ 41 ],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42 ]。现阶段,金融领域已全面开启互联网化,并且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都可以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入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将不仅仅是展业渠道的线上化,更为重要的是风险管理方法以及营销方式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未来,新兴金融企业应具有线上线下并行开展、联动营销的能力,利用数字化思维与手段挖掘消费者背后真正的服务诉求,借助大数据风控和智能分析全方位评估潜在风险,通过获客、运营、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优化打造更加完善的金融生态体系。

(二)实现市场与客户全面下沉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兴起推动了信贷群体规模的扩大,但是市场拓展还不够深入,目标人群覆盖不够全面。2020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着力建设城乡融合的消费网络,为消费金融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未来,“新金融”企业应在“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重点发力。从广度来讲,随着消费结构的深层次改变,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区域、农村区域都拥有着巨大贷款需求,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短期、小额类消费贷款将会持续扩张,加快市场和客户全面下沉;在深度层面,企业需要持续深耕营销渠道,通过与多元场景的深度融合将金融业务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更多具有贷款需求的消费群体提供有效、适当的金融服务。

注释:

①消费金融是零售金融市场的重要分支,在本文中指面向个人提供的具有短期、小额、高频特征的消费性贷款。

②机构资金占比指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撮合贷款总额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比例。

参考文献:

[1]赵树梅,徐晓红.“新零售”的含义、模式及发展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5):12-20.

[2]周蓉蓉.我国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动力机制与升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40(2):52-55.

[3]王宝义.“新零售”演化和迭代的态势分析与趋势研判[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0):13-21.

[4]王志峰,杜娟.科技驱动消费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9(12):73-74.

[5]章乃云.新金融与新零售融合发展[J].金融电子化,2017(12):103.

[6]石国鑫,赵宇.我国零售领域消费金融发展新态势及预期[J].商业经济研究,2020(15):169-171.

[7]鄂春林.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8(3):85-92.

[8]刘晓艳,于延良,栾双军.谈“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J].商业经济研究,2019(12):39-42.

[9]彭绪庶.新金融企业的创新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3):71-79.

[10]赵树梅,门瑞雪.“新零售”背景下的“新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3):40-49.

[11]黄钫.新常态下“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2016(3):37-41.

[12]李卫利.新金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6):13-14.

[13]汪可,吴青,聂秀华.我国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2):37-44.

[14]易观.中国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专题分析[R].北京:易观国际,2018.

[15]陈红梅.消费金融:模式变迁与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6]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R].北京:艾瑞咨询,2018.

[17]崔莹,杨汝尧.场景化消费金融的主要模式和未来趋势[J].当代经济,2017(33):120-123.

[18]文巧甜.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51-53.

[19]零壹财经·零壹智库.科技赋能力: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19[R].北京:零壹财经·零壹智库,2019.

[20]吴丹红,张敏.新零售中管理创新的策略:基于价值创造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21-24.

[21]狄蓉,曹静,赵袁军.旅游“新零售”背景下在线旅游运营模式——以携程旅行网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7):45-52.

[22]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2020.

[23]光华管理学院,度小满金融.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R].北京:光华管理学院,度小满金融,2019.

[24]赵卫星.数字银行如何融入新金融生态圈——从“三大板块”能力建设入手[J].中国银行业,2019(11):23-25.

[25]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推动产融联动——中邮消费案例分析[C]//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2018:49-52.

[26]布谷新金融.8家上市互金公司财报解读:多家业务大幅增长,机构资金占比提升[EB/OL].(2019-09-16)[2020-08-25]. https://www.wdzj.com/zhuanlan/guancha/17-1278 5-1.html.

[27]中国普惠金融研究课题组.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2019.

[28]亿欧智库.2019消费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报告[R].北京:亿欧智库,2019.

[29]金融城,麻袋研究院.消费金融风控创新白皮书[R].北京:金融城,麻袋研究院,2018.

[30]欧阳日辉.打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生态[J].银行家,2016(8):34.

[31]信和研究院.新零售,新金融,新生态——信和研究院新零售系列报告[R].北京:信和研究院,2018.

[32]岳子薇.A银行H省分行不良贷款成因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33]新华网.银保监会: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EB/OL].(2020-02-17)[2020-10-09].http://www.xi? nhuanet.com/fortune/2020-02/17/c_1125588296.htm.

[34]朱太辉,龚谨,张夏明.助贷业务的运作模式、潜在风险和监管演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11):50-67.

[35]新浪财经.消费金融罚单最全梳理[EB/OL].(2020-07-16)[2020-10-09].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7-16/doc-iivhuipn3328127.shtml.

[36]程雪軍.互联网消费金融:科技、金融与监管[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

[37]程雪军.论我国场景消费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8(9):9-17.

[38]尹振涛,程雪军.我国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防控研究[J].经济纵横,2019(3):55-62.

[39]周敏.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63-64.

[40]邢志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7):164-165.

[41]李丹.科技赋能新金融——记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J].中国金融家,2019(12):53-54.

[42]邢桂伟.运用新科技打造新金融、新中行[J].金融电子化,2018(12):45-47.

责任编辑:林英泽

“New Finance”in the Context of“New Retail”

LI Jia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Key words:“new retail”;“new finance”;scene consumption;fintech;consumption finance

收稿日期:2020-09-10

作者簡介:李佳(1982—),女,山东省青岛市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智慧物流。

作者:李佳

第7篇:新零售,零售的新体验

在以亿62.93亿港元向股东Kofu及CGC收购大股东吉鑫19.9%股权,私有化银泰商业后,阿里巴巴20日又宣布投入约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获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高鑫零售由此成为阿里新零售战略在港股市场的第二颗棋子,并有望成为阿里布局海外市场的重要跳板。

至此,阿里的新零售版图已聚齐银泰商业、苏宁云商、三江购物、新华都等实体商业公司(包括综合零售和百货商超),此外还拥有百联集团等战略合作方,以及盒马鲜生、无人店等创新业态,各有侧重又彼此呼应。阿里可以参与到高鑫零售的发展中,是阿里巴巴推进新零售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零售,以人为本

新零售的解读,除了线上线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零售业不可能脱离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导致了生产关系的改变。

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他们已经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军。不同环境下的消费者,造就了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有很多解读,但最主要的是消费的人群更加年轻化,而这个人群是跟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购买习惯很可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

京东最近推出来一个新词叫无界零售,就是没有边际的零售。消费升级,就是无界零售。消费升级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只要是能够跟客户接触的部分都可以做零售,都可以产生消费。新零售需要跨界以及构造混合业态,要去真正满足客户的一站式的采购的需求。

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

消费的核心其实就是消费者。零售业考虑的就是如何降低获客成本,以及增加客户黏性,让客户买的更多,提高顾客的重复购买率。

新零售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改变,一种线上流量与线下体验相融合的商业模式。解决消费者的问题、降低获客成本,需要用到互联网科技的力量。互联网的重构,不仅是技术的升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重构。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运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种能力——数据力,即从数据看趋势,改善经营。包括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数据里面优化品类;从数据里面去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这就要求有一定的数据规模,从数据里面获得巨大的价值。

迪迪逛客——新零售,新体验

新中产时代,文化、创新、体验、情怀和价格对消费者同样重要。通过精准化、体验为主的模式,去了解消费者,满足并引导消费需求,达到消费升级。迪迪逛客与中科院合作,自主研发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收银系统,刷新现有商户的支付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

逛客派——应用强大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通过区块链技术跨界整合,打造一个全新的区块链新商业生态系统。以大数据为支撑,提供精准的定向邀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互动式购物体验。 同时,“逛客派”的区块链供应链体系可以提高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安全性,能够为消费者们促进形成一种诚信氛围。

逛客派,共享新体验

新零售下,共享是基础创新,磁云想打造一个共享平台,提出了"五级共享"模式,即人才共享、技术共享、数据共享、金融共享和模式共享。

迪迪逛客通过会员管理、门店管理进行全渠道融合改造,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开拓新客,沉淀老客全面提升营业收入。同时,迪迪逛客为中小实体商家提供一个共享平台,为小企业提供数字资产服务。

共享时代下,消费是无界的,商品是社会化的,经营是平台化的。“逛客派”以一种跨界新玩法,用大数据收集与运营,解决传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体验。未来的迪迪逛客将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人、货、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和共赢。

第8篇:什么是新零售?让你秒懂新零售!!!

想了解新零售?一文让你秒懂新零售!!!

近年来,虽然电商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根据《2016电商消费行为报告》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电商只占社会总零售额的10%左右,绝大部分的流量和消费仍然在线下。

同时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互联网上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电商零售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寻求转型与升级成了商家们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而随着“新零售”被提出后,很多机构和创业公司都开始研究:如何用“新零售”来更新和改造自己当下的业务,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新零售,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什么样的新零售可以长足发展? 什么是新零售?

简单来说,就是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新科技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升级,来改造零售业形态。 先来聊聊零售业和电商现状:

线下门店中,最先被电商化的产品是图书。图书作为高利润和高标准化的产品,是最早适应电商的,当当就是以图书作为切入口迅速壮大,成为国内首个在海外上市的消费类电商。紧接着,3C、服装和美妆类产品等具备“高利润和高标准化”特点的产品也逐渐被搬到线上。

品类快速扩充的同时,也在凶猛得地蚕食着线下门店。 因此,电商中能够获取较利润的产品几乎都被做遍,每个平台都在想办法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想产生新的电商平台已经几乎没有可能了,在部分垂直领域还有少量机会。而更适合线上购买的产品:如上文提到的3C、美妆等,由于商品同质化严重,想要吸引更多用户,只能不断降低利润。线上电商的困境也愈发明显。 线下门店的问题不仅仅是局限于租金上涨和客流减少,更多的是缺少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和对消费者的触达能力,同样,新的竞争者、新的业态、新的技术以及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都给零售业带来极大挑战。

流量问题。线下门店的流量成本相当于“房租”,流量越高的地方,租金也越贵。但线下门店的流量几乎是每日持平的(同时也在日益衰减),并且由于库存和产量,售卖的频次也不会有很大差距,但可以通过扩大用户购买品类和客单价来提升利润空间;而电商的流量成本在这几年中则变得越来越贵,BAT等几大巨头把手着流量关口,显然,未来流量会更贵。

因此,新零售不仅是对线下门店的升级改造,对线上的倒逼,也是对企业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能力的新考验。 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 新科技带来的变化

新科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提升用户体验、运营效率,以及改变用户的消费场景。

通过零售业的三个场景分开说:

在消费者端,新科技可以大幅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例如亚马逊的无人超市,不用排队,也无需等待结账;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例如二维码扫码支付,大大缩短了收银时间;纯线上的会员体系和卡包体系,例如很多连锁购物店都支持微信公众号在线绑定会员,并享受优惠折扣。

在产品后台,新科技可以帮助软件和硬件系统升级,将所有的企业内部系统转化为更便捷的云端模式,如客户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货品管理系统,各大门店管理系统等。

在运营侧,则更强调供应链管理和营销运营。利用新科技来监控市场动态和各个门店的消费习惯,确定供应链运营策略,加强精细化运营。

此外,在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电商用户的消费路径也一直在发生转变:曾经是从线下延伸到PC,从PC转移到移动端。

但现在,消费路径已经延伸开始到直播平台、智能家居上面:很多实体品牌开始和当红主播合作,在直播中产生销售;接下来,用户的消费路径将延伸到VR/AR平台上,甚至会延伸到智能家居中。 用大数据加强对消费者触达。 传统的实体零售店最大的痛点是不能有效收集、监控消费者行为,无法精细化运营,但电商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进行精准的商品推送、关联,通过大数据检测用户的购买行为,优化营销方案。 但很多同时开展电商业务的零售商,其线上线下的数据并没有打通,这也造成了很多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缺失,难以建立精准用户画像。

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提升产品品质。

广东利全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互联网购物、采购、配送、物流配送、营销培训、批发零售、同城项目、资源整合为一体的综合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公司旗下拥有中央特价采购仓、物流配送部、培训管理部、市场运营部、电商运营部、公共事务管理部、营销策划部等。我们志在联合各大商超实现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生态平台,帮助更多商家建设互联、互动、互利的商业生态圈。打破传统商业模式,重塑新商圈、新零售、新商业体系,通过创新、突破、超越的精神做便民、利民、益民的事业。我们与多家大型连锁商超企业深度合作和密切配合下,帮助他们在业绩提升,团队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深受合作商家的肯定与信赖。我们将用三到五年打造成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大家看了这篇文章了解新零售了么?

上一篇:意见和建议下一篇: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