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文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研学旅行作文

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述评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研究者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以往研究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课程建构、课程实施方法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策略;评价;研究方向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以往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文献,“重点总结了以往研究者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课程建构、课程实施方法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一、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发展历程及内涵

1.从研学旅行活动到综合实践课程,专注于“游”,突显活动性

2014年5月,丁运超的《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文标志着研学旅行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江南文化探寻”课程(中学),有明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研学旅行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有“研”和“学”特点,侧重于“行中学”;有行前课、行中课、行后课“三阶”学习范式。

2.构建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课程,重“游”轻“研”,突显德育性

2015年,高校研究开始引领学术发展,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逐渐清晰,课程的德育性逐渐突显。昆山市的“探寻水乡古韵,传承江南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德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亲近自然、社会实践、生存体验、科学探究”,课程形式突出“游”[1]。此阶段,70%以上的研究文献,都会谈及“游”中的德育,而忽略了“研”中的德育。

3.构建较完整研学旅行课程,“研”“行”结合,突显综合育人

2016年,各地制订课程方案,开发研学基地,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林卫民从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教育观、教学观的角度,探究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意蕴和实施策略[2]。于书娟则分析了研学旅行“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评价单一”等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3]。曲小毅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系统阐述了课程研发的操作路径。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拟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促进了研学旅行课程化发展。2016—2020年,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研究研学旅行课程的较多,成果较丰富。大多数学者站在学科角度,开展了案例研究,强化了操作层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逐渐清晰,树立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领学生贴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发生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实现生命的成长。从综合实践活动到德育主题活动,再进入课程计划,以课程标准指导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特点渐渐显现,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质量逐渐提升。

二、对研学旅行课程理论基础的研究

“教育在真实意义上发生在学校之外,只是偶尔发生在校内”[4]。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了学生在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运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研学旅行课程框架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理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更关注课程的过程。朱洪秋将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有机结合,为研学旅行课程的人文化、精神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1.课程设计

综合来看,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一是结合地方自然景观、文化特色设计课程。如宜昌的“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课程,以及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等。

二是根据活动项目,依靠校外拓展基地设计课程。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做豪迈的中国人”励志研学旅行课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智能硬件與安全”项目式研学活动等。研学旅行围绕一个主题,借助各种教育资源,主要完成一项研学任务,此类课程设计占70%以上。

三是从学科教学角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体现学科特点。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直接观察地理、历史、政治等现象或事理,以提高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东洞庭湖研学实践活动、河西走廊研学旅行、山东省沂河滨河湿地研学、江苏“地理大发现”课程等。

四是根据德育学段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如贵阳市花溪区第九小学的研学旅行课程,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学段目标,分年级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2.课程实施路径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是按照课程设计思路,执行课程计划,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活动经历式,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式,依托校外基地的教育资源,与地方课程结合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课程模式。如李春花提出的“三段九环式”实施模式,首师大附中“探寻圆明园”课程等。

二是合作探究体验式。根据研学旅行合作体验特点,进行课程实施。例如,严万云探寻了“四步深入”(探、学、游、思)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目标实现式。一些学校根据泰勒课程论,围绕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构建研学旅行实施模式。如常运用项目式课程设计进行课程实施,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特点,采用“前置性学习—探究性体验—拓展性成果”的操作模式。

此外,刘璐等学者根据不同活动专题,梳理了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主要包括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四种类型[5]。

3.评价机制

卢立涛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对整体课程的描述和解释,致力于向课程决策者提供教育过程的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他们学习过程的信息[6]。华中师大的胡向东博士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研学旅行评价问题。对研学旅行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成果。

一是评价原则和标准。有代表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方位、多主体、重实效、顾全面”四原则,按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體验六大类,分别制订了相应的研学旅行内容评价标准和活动指导建议[7]。

二是课程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有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效果的评价。华东师大周维国教授使用CIPP课程评价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应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为课程评价内容的研究提供了有效信息。此外,赵永攀认为过程评价应从行为和能力评价两方面进行,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价体系。

三是课程评价形式。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均可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连云港的许梅副教授将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发言人”“设计师”“践行者”“评价者”,主要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

四、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问题

1.“研”与“游”缺乏有机结合

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基本上是一场“说走就走”旅游,缺乏必要的“研”。而有的学校与此相反,主要将研学旅行当成研究性学习,重视问题的生成与探究,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材料收集、整理、逻辑演绎推理等 解决问题,缺少了“游”的特点。

2.学科教学偏向较严重,丧失了“旅”的乐趣

据统计,约65%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从学科目标角度设计课程,用学科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缺乏综合实践课程应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周建东从重视青少年研学的身体属性的角度,提出应加强研学旅行的身体活动的强度和趣味性[8]。但很少有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案例。一切为了目标的实现,而追求研学结果和方式的一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研学旅行就是“换一个地方上课”,少了“行走”的特点。教师安全压力重,不愿意参与;学生背负研学任务,也不喜欢参与。如此,研学旅行就缺乏了开放性、灵活性,丧失了“旅”的本来乐趣与价值。

3.课程意识不够灵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课程生命活力

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少数学者探寻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型建构。但几乎没有文献探讨教师研学旅行的课程意识。此外,少有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整体体系,有的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研学旅行课程,但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未能体现时间推移、师生变化的特点,缺乏课程的灵活性。

五、研究展望

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得到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研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整体构建学校课程生态,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综合育人价值

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良好课程生态,是实现综合育人的前提。对此,要站在综合育人高度,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探索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结构性;从“五育并举”维度出发,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结构框架之内,加深与学科课程整合,体现课程整体性;立足活动课程的角度,让研学旅行有趣味,课程设计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不同学生个性成长需要,体现课程的活动性。

2.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我发展特性

学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体,应深度参与到课程的研发、实施、评价等全过程。课程目标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现状以及学生自我需求,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自我选择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自愿完成研学任务,彰显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应尊重学生兴趣,顺应儿童“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大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形成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最终树立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逐步形成勇于担当、回报社会等优秀品质;优化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共生、共存、共进,持续发展。

要促进学生成长的主体性自我实现,创新“育人模式”[9]。一是实施文化育人模式,建立文化传承新方式。学校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置身文化情境,感受文化魅力,得到文化洗礼,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探索“自我发展”育人模式。研学旅行遵循“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拓展与升华”的程序,从系统设计、有序实施、多样评价等角度,建立一种以自然生态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的体验样式,创新育人模式,帮助师生建立“自我发展”的系统,使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3.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多种教育技术,体现个性化育人

图书馆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资源。研前,开展准备式阅读,阅读与旅行地相关内容的书籍,了解路线特点,激发兴趣;研中,进行体验式阅读,滋润精神世界,强化认知;研后,进行拓展式阅读,升华对旅行的认识,丰富研学成果。学校与研学旅行基地建立协作关系,共建共享,满足各类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个性化研学旅行。

此外,利用互联网,多层次、多维度整合研学旅行资源,探索研学旅行路径,实现信息、旅行、研学三者深度融合。王宁教授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供给层面信息化、需求层面精准化和服务层面专业化机遇,学校应积极践行“互联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业态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尝试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研学旅行体验教学;用“互联网 +”便捷地采集到研学旅行教学、行程、心理及情感体验相关数据,进行多元评价[10]。同时,研发服务平台APP,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智能服务;尊重学生个性,使研学旅行课程更切合学校、学生实际。

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但相关研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未来,学者们应以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站在更高的角度,不断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蒋立红,杨建国,王振宇.“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师,2017(5):33-36

[2]林卫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7(2):11-12.

[3]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7):11-13.

[4]派纳等.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1.

[5]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36-140.

[6]卢立涛,王泓瑶,高峰.治理视域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模式、问题及反思[J].中小学管理,2019(7):5-8.

[7]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袁书琪.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J].地理教学,2019(8):4-8.

[8]周建东,王玉华.研学旅行切莫忽视青少年的“动商”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01.

[9]唐斌,艾小凤.生态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价值探析[J].辽宁教育,2020(14):68-71.

[10]王宁.“互联网+”背景下研学旅行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8):131-13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唐斌 辜超 李慕鸿

第2篇: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

摘 要: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初步回答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研学旅行需求的研究角度单一、对研学资源开发还局限于景点研学基地开发,缺乏全域旅游的大研学理念、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缺乏行政监管及质量监控、研学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综合性等,这将是学者们下一步的研究探索方向。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究综述;研学探讨

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31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在不同学习阶段乡情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17年5月,在“中国研学旅行联盟成立大会暨红旗渠研学旅行论坛”上成立了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发布了《研学旅行基地设施规范》《研学旅行基地服务规范》等一系列倡议书,研学旅行登上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研究

研学旅行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已久, 是其青少年教育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们称之为“教育旅游”[1]。从对国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来看, 主要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要求, 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 学习自然文化知识, 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旅游是一项以团队形式外出学习实践的旅游项目,代表性的学者有Gunay Aliyeva[2](2015)、Samah AA[3](2013)、Ritchie BW[4](2003)等。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起步于2013年,有“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两种提法。国内学者分别从旅游和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研学旅行的内涵探讨。如朱立新(2014)认为研学旅行就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5];丁运超(2014)认为研学旅行是一门以学生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他们分别从旅游和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研学旅行的内涵。其实,研学旅行应该是学习与旅行的深度融合,既要强调行程中的学习性,又不能忽视旅行的本质特性——游的乐趣。要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来研究,用“旅游+”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研学旅行,强调研学旅行中旅游与教育的深入融合,要以旅行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来组织研学旅行,充分体现研学中的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和游乐性。

(二)研学旅行需求研究

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需求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目标及要求,希望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主动探索、沟通合作、实践操作、创新创造等能力,代表性学者有刘静[6](2018)、陶轶敏[7](2017)、郑金嵘[8](2017)、申红燕[9](2017)等。其实,研学旅行的开展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学生息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研学旅行有着总体规划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学校根据自身地方区位和办学特色对研学旅行有具体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研学旅行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应从政府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家长不同层面研究研学旅行的需求,综合考虑他们对研学的诉求。而目前学术界从学生、家长角度来研究研学旅行需求的很少,对四个层面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暂未进行。

(三)研学旅行资源研究

对研学旅行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上,如杜丽卿[10](2015)对浙江金华的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了开发设计、赵壁[11](2015)对湖北省地质类研学旅行资源进行了开发研究、赵艺辰[12](2017)等对安徽合肥对非遗园的研学旅游产品进行了体验式提质研究、邱悦[13](2017)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了开发、王丽莉[14](2017)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对江苏 直水乡进行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与设计等。他们都是对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但对基地应该提供哪些研学项目缺少研究,且对基地的建设集中在单个基地建设上,缺乏对多个研学基地进行线路组合研究,更缺乏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建设全域研学区。

(四)研学旅行组织及实施

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李东和[15](2016)认为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及满意度与其对研学旅行的行为意向具有正相关关系;刘珂、张原诚[16](2017)认为研学旅行中学生亲身感受是否满意是影响研学旅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夏可军[17](2017)认为出行安全、经费保障、协调资源、效果评价、现场指导等因素对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陈光春[18](2017)认为影响研学旅行实施的三大因素分别为出行安全、资源协调以及效果评价。二是对研学旅行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有:陈慧婷[19]提出了构建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和辅助支持系统三大支持系统来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封安保[20]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建设研究。三是对研学旅行的实施进行实践研究,如朱洪秋[21]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指导策略;郭建、郑长宏[22]结合都江堰地域特点,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陈颖[23]从互联网+的角度对海南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在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中,研学导师、旅行社资质、政府对研学旅行的行政监管等方面也至关重要,特别是研学导师、研学组织旅行社的准入和评级机制尚未建立,这将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质量保障,研学旅行的发展急需建立相关的准入和评级机制。

(五)研学旅行服务平台研究

劉芳[24]、樊习习[25]对研学旅行云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但其主要是基于研学目的地为研学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及在线服务来建设,侧重于为研学者提供信息服务,其创建的目的也是为相关企业开展宣传营销服务,而未对研学旅行需求调查、满意度反馈、研学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构建在线板块,也未将政府部门的监管纳入进来。针对目前我国研学旅行服务质量亟待改进的现状,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个平台可以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平台搭建后由政府部门组织相关企业(旅行社、研学基地、学校)进行信息的后台建设,这将是一个综合性的研学旅行服务系统。

综上所述,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初步回答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从不同主体来研究研学需求、对研学资源开发还局限于景点研学基地开发,缺乏全域旅游的大研学理念、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缺乏行政监管及质量监控、研学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综合性等。

二、研究方向探讨

目前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的涵义和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中小学生研学费用过高、研学基地资质参差不齐、研学质量监控制度缺失、学校组织流于形式等问题;研学旅行组织尚不规范,存在重游轻学、主题模糊、路线规划随意、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研学旅行实施尚不完善,存在研学导师缺位、活动缺乏探索性、教育内涵缺失等问题。而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多集中在背景介绍、政策解读、安全保障、实施困难、教育意义以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方面, 对研学旅行需求研究角度不全面,对研学旅行尚停留在景区基地建设阶段,未能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对研学资源进行全域综合开发与构建,对研学旅行实施的人员保障、企业质量监控机制等缺少研究,对智慧化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更是亟待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实践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学旅行标准构建

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旅游过程中践行校外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研学旅行加强对中小学生乡土乡情教育、市情国情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等,让学生在旅行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学习知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构建研学旅行的学校教学标准、旅行社服务标准、基地服务标准等完整的标准体系,规范研学旅行服务。

(二)研学旅行基地创建

要解决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全域化的基地创建必不可少,也是研学旅行有效开展的基础。研学旅行基地不是简单地在现有旅游景区上挂上“研学旅行基地”的牌子,而是要根据研学目的精选旅游目的地,对每个旅游目的地参观的景点、组织的活动、研学导师的讲解组织等都要重新进行规划,突出其教育目的。各地要将本地区适合开展研学旅行的景点进行组合,挖掘其教育内涵,编制研学旅行基地手册,指导研学旅行的开展。

(三)研学旅行智慧服务平台构建

分别对研学市场需求、研学资源开发、研学媒介服务、研学服务质量监控等进行研究,研究创建学生、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家长“六位一体”的研学旅行服务平台APP,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智慧服务,对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实行动态、实时监控,解决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供应与需求错位、重游轻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也是促进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鉴于目前研学旅行实施中存在重游轻学、主题模糊、组织涣散等问题,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组织和研学产品质量。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研学产品、研学导师、研学基地、旅行社四方面的质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研学旅行将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双轮驱动下顺利前进,研学旅行理论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实践实施也将会越来越完善,研学旅行将会是引导中小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的一种高效的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6):13-19.

[2]Gunay Aliyeva,Impacts of Educational Tourismon Local Community: The Case of Gazimagusa,North Cyprus[D].North Cyprus: Eas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2015.

[3]Samah AA,Ahmadian M. Educational tourism inMalaysia: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J].Asian Social Science,2013(11):17-23.

[4]Ritchie BW. Managing educational tourism[M].Lon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3:11-13.

[5]刘璐,曾素林.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8(2):8-12.

[6]劉静.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8):72-77.

[7]陶轶敏.研学旅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J].教学与管理,2017(23):20-22.

[8]郑金嵘.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127-128.

[9]申红燕.研学旅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71-73.

[10]杜丽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金华为例[J].中国商论,2015(24):98-100.

[11]赵壁,等.利用湖北优势旅游地学资源推进地学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S1):43-46.

[12]赵艺辰,王文秀.基于体验式教育视角的研学旅游产品提升研究——以合肥非遗园为例[J].现代商业,2017(11):189-190.

[13]邱悦.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东南大学,2017.

[14]王丽莉. 直水乡古镇专题研学旅行产品研发研究[J].科技视界,2017(36):187-188.

[15]李东和,等.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5):103-109.

[16]刘珂,张原诚.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管理科学,2017(3):113-115.

[17]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3):48-49.

[18]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37-40.

[19]陈慧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研学旅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2017(11):126-128.

[20]封安保.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A].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台办.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交流文集[C].2015.

[21]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 (12):16-20.

[22]郭建,郑长宏.立足本土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行走的课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26-29.

[23]陈颖.“互联网+”思维下海南研学旅游开发研究[J].经贸实践,2018(9):221+223.

[24]刘芳.研学旅行云平台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1):162-163+166.

[25]樊习习,刘芳.基于Android技术开发研学旅行服务平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2-60.

作者:李先跃

第3篇: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省思

【摘 要】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研学旅行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社会实践学习的有效载体。“天姥山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的设计实施、课程的实践省思三个方面,探索基于地域资源优势的校本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之路,使之成为一门特殊的、独立的课程,一场跨界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一批专题研学旅游路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设计以文化为考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历史视角,实现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信。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人文旅游线路,诗歌文化古道。天姥山山麓的新昌县,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成为这条不朽诗路上的重要地标,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渠道,是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天姥山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是指挖掘天姥山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以天姥山唐诗为小圆,以新昌乡土文化为大圆,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大背景,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纳入本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开展校本化实施并实现其育人价值的课程。该课程来源于“唐诗之路”,也彰显了唐诗文化的独特价值。

“天姥山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根本目的,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教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引领五、六年级学生用两年的时间“游历”新昌20多个文化地,了解与此有关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了解“天姥山唐诗之路”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新昌在整个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形成爱乡爱国的观念,在游历探究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思想,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习得“创”文化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课程定位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课外、校外的空间和资源。本课程要尽可能地创造与现实生活交汇的机会,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使得情境学习始终与研学课程相伴。二是综合的学习内容。本课程有明确的“研学”目的,从策划到组织,从实施到管理,从总结到评价,课程突破了学科界限,将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三是整体的能力培养。本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手脑并用,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智力、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程的设计实施

“天姥山唐诗之路”课程建立了“学生广泛参与、组织管理规范有序、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采用“定点学习+营地体验+特色课程”的全程体验式教育模式。

(一)课程流程

学校从组织、物资、制度、理念等方面组建课程的开发系统,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课程板块

1.“研学点”体验课程

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常会产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认识偏差。为此,学校编制了《天姥山唐诗文化游学手册》,列出了近20个“研学点”。如大佛寺、真君殿等历史名胜,达利丝绸园、大佛龙井茶园等现代生产基地,沃洲湖、穿岩十九峰等自然景观,梅渚古镇、董村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甄完故里、梁柏台故居等名人纪念地,以及历史、艺术博物馆。这些精心挑选的“研学点”有着丰富多元的意蕴,游学手册根据其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指导学生在行走的课程中体验唐诗文化,感受人世变迁。

2.“营地”研究课程

新昌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学校以此为依托建设知识科普、考察体验、自然观赏、文化寻根四类营地,以新昌古诗为线索开发“营地”课程。以“新昌茶文化”为例,学生以唐诗为引,收集有关茶道的图文资料,创作关于茶道的诗文,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成视频和图文并茂的PPT进行汇报,感受和分享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

3.“大课堂”专题课程

有关新昌的唐诗,多描写的是当地丰富的特色文化,如“佛教礼仪”“茶道文化”。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系列专题课程以了解家乡唐诗文化。如詩词专家讲授新昌乡土诗词知识和欣赏方法,文史专家开讲“新昌的山水文化”“大佛寺的书画艺术”等专题讲座,解读诗人笔下的新昌古迹、民俗知识。

4.“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学校利用新昌古诗,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昌古诗所描写的地理风光、古迹名胜贴近学生生活,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李白与天姥山”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诗歌朗诵、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小导游等形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展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历史文化之情,促进各项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实施策略

1.以项目模块改变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参观体验为主。体验式项目模块,可以增强课程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设计出“有趣、有料”的体验性实践系列项目,形成可供学生选择的旅行课程模块,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效度和可持续性。[4]如博物馆设计的“寻找木化石”体验项目。学生听完讲解后,可以在学习区查阅木化石的资料,尝试测量其直径、计算其年轮。这些体验项目的设计突破了浅层学习的屏障,不再只强调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把实践探究、动手解决问题放在了第一位。

2.以游学手册实现管理和评估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多发生在户外、校外,相比于传统课堂,在管理和评估方面存在无规律、不可控、非连续性的问题。一方面,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需保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研学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效度的评估,使课程目标不偏离,始终指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活页式的游学手册为支架所构建的管理和评估体系,有效地指导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该手册包括游学信息、学习资源包、游学记录、游学展示四方面的内容。

3.以“三段四课”构建操作模式

“天姥山唐诗之路”课程,是一门由多种课型组成、具有延续性、超越学科边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主题方法指导、研学旅行体验、成果整理汇报三大板块,形成“三段四课”操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段”,是指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角度,把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学(课前阶段),提前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有所疑问和期待,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活动;游学(课中阶段),是校外实践的重点,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预学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延学(课后阶段),为学习的延伸提供途径和指导,研学旅行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四课”指的是四种课型:“项目初探课”重方法指导,意在引发学生对唐诗文化的兴趣,为研学做准备;“研学探究课”重方案制订,旨在指导学生为研学旅行做好知识、技能的储备;“旅行体验课”重体验所得,使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知行合一;“汇报升华课”重成果分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分享感悟。

4.以“研游营”形成合作机制

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经费收支、安全保障、资源运用、家校沟通等诸多方面,学校依靠家长委员会、共建单位、教育志愿者,共同建立“研游营”,形成长期合作机制。“研游营”包括课程中心、基地联盟、服务中心三个机构。课程中心负责全面统筹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做好课程的前期调查论证、策划,师资培训等;服务中心负责收费、食宿、安全等后勤工作,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基地联盟则负责争取政策和资源支持,社会单位的课程开发,社会人士的专业指导,家长义工的参与等,形成校内外协作的课程开发平台。

三、课程的实践省思

(一)“有”与“无”的抉择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外教育形式,实施中存在难以把握、安全隐患、经费来源、功利选择等问题,特别是还没有建构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的情况下,“有”与“无”成了一种对教育良心的拷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解决家长、教师的认识问题,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和地位,明确这是校本必修课,且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是师生自己。其次,要解决研学旅行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问题,以团队合作、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课程的开发。

(二)“游”与“学”的冲突

研学旅行课程不是简单的“旅游”,它包含“研”“学”“游”的内容。若过度强调“研”“学”,学生会背着“包袱”去旅行,任务过重,兴味索然。若只强调“游”,没有“学”,课程的意义何在?因此,处理好“游”和“学”的冲突,使研学旅行课程=学+游=好玩的任务,实现“自主学、自主游、自由体验”的深度融合,让研学旅行回到课程的本质。研学旅行课程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点”与“面”的矛盾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春游、秋游活动,是以旅行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在课程实施中,处理好“点”与“面”的矛盾尤为重要。“点”指浅层体验,“面”指深度学习。小学的研学旅游以真实场景体验为主,但不在于经过的景点和风景,而在于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学习所获得的深度体验。课程应该以系列活动为“点”,学习“研”“学”方法,就此连接成“面”,点面结合并不断扩展,以达到实践性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四)“学”和“导”的融合

研学旅行中,学生是“学”的主体,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着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是“基于学”的主导,即制定规则、提出要求、保障安全和学习指导,将教育目标和设计意图蕴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之中。旅行时,教师当导游,周密安排衣、食、住、行;“研学”时,教师当导师,精到指导调查研究,起到“脚手架”的作用。

(五)“纵”与“横”的交错

“横”指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是多元的,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课程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如团队合作、公关礼仪、沟通交流等,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训练和提升。“纵”指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包含行前课程、行中课程和行后课程。行前课程,应统筹规划,做好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行中课程,应强调观察体验,积极参与,审视生活;行后课程,应注重汇报、评价、反思,将书中所见和眼中所见结合,产生新知。“纵”“横”交错的意义在于,研学旅行课程不仅仅是学科教育的一种资源,校内课程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课程,是一场跨界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Z].201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公报〔2017〕6号)[Z].2017.

[3]刘颖.中小学将推“跟着教材去旅行”[EB/OL].http://Jiangsu.sina.com.cn/Education-Ifxyxusa4773328.shtml.

[4]張帝,陈怡,罗军.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7(23).

(浙江省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312500)

作者:舒义平

第4篇:三年一班 研学旅行作文

研学旅行有感

红旗小学 三年一班 刘伟琦

秋天天高云淡,我怎么能错过和同学们一起旅游的好机会呢?在飞驰的大巴车上,伴随着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大家一起踏上了研学之旅。经过了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丹东。

首先,我们到了丹东河口看朝鲜族歌舞表演,朝鲜人的歌声多么美妙,舞姿多么优雅,我仿佛置身在欢乐的海洋里。接着,我们乘坐一艘游船,穿行在鸭绿江上。我看到了鸭绿江的水是那么的绿,我还看到了鸭绿江的对面是与我们隔江相望的丹东。

我们吃过了午饭,来到玻璃栈道,我的心里既害怕,又激动。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我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科技人才。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 了解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情况。在那里,我看到了毛主席的雕像,看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电影,还看到了火车头和当年的断桥残骸。听导游讲解,我知道了当时铁路随炸随修,有一部影片将当时的情景再现,每一次敌军炸毁铁路,我军就开始抢修铁路。听到这些,我深刻的体会到革命先烈们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研学旅行很快接近尾声,这次旅行,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更多的是让我们接受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研学旅行!

指导教师:傅丽君

我的研学旅行

红旗小学 三年一班 李筱楠

今天是10月27日,天气晴朗,空气格外的清新。我终于盼来了难忘的研学旅行,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是丹东。早上,我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红领巾高高兴兴地出发了。经过了2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第一站,我们观看了朝鲜族大姐姐们的歌舞表演,她们的服装是那么的华丽,歌声是那么的动听。大姐姐们用朝鲜语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赢得了阵阵掌声。她们还用中文唱了两首歌曲,最后还拉着我们中的一些小观众到台上,大家手拉手,跳起舞来,这是多么愉快的时光啊!

第二站,我们坐船进行了一次朝鲜内河游。听着导游给我们讲解朝鲜的历史,我感受到我们中国比朝鲜先进了几十年,我为生活在中国而感到自豪。

中午,我们来到环境优雅的餐厅吃午饭,小伙伴们互相谦让,非常友好。

下午,我们参观了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一位导游大哥哥为我们介绍了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时战况特别紧急,每次铁路被敌军炸毁后,中国抗美援朝士兵第一时间就去抢修铁路。博物馆里有好多投影,像电影一样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看着这些画面,听着那些炮火声,我仿佛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那个年代。革命先辈是多么令人钦佩,由此我想到我们新时期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丹东。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体会到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遇到困难,要勇敢克服,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直到胜利的彼岸。希望学校以后多组织研学旅行,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中获得知识。

指导教师:傅丽君

铭记历史,努力奋发

——记一次研学旅行 红旗小学 三年一班

李敏

“哈哈”“哈哈哈”……愉快的笑声从大巴车里传出来。今天是10月27日,我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乘坐大巴车去丹东参加研学旅行,在车上我们说说笑笑,十分开心。这次研学旅行,我印象最深的是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

听导游大哥哥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间一支以铁锨和扳手为武器,由铁道兵和铁路职工组成的特殊部队既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在抗美援朝期间,各地广大铁路职工纷纷响应号召,一批批铁路职工义无反顾的走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他们驾驶机车、抢修铁路和桥梁,作为突击力量,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正是这支特殊的部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誓死保卫了铁路运输线,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急需物资、运送伤病员。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顺利的进行。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正是他们创造了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的战争奇迹,在我国的革命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走出博物馆,我沉重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

指导教师:傅丽君

研学旅行的感想

红旗小学 三年一班 傅佳鑫

这学期,我们学校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赴丹东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大家参观了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上河口19号国门、玻璃栈道、辽东学院等地方。

来到辽东学院——这一学子心中的神圣之地,徜徉在银杏树叶铺成的“黄金大道”上,每一缕呼吸,似乎能感受到那弥漫在林间的学术气息。大学生并不是我以前想象中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学究模样,开始有些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校园内。辽东学院给我一种踏实厚重的感觉,不浮夸,不刻意高调,我感受到了这所大学校园的沉稳之美。

站在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前,我就感受到了博物馆庄严的气息,我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进入了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反击敌机的高射机枪,气势恢宏。听导游大哥哥讲,1950年11月原铁道部与东北局、东北军区在沈阳成立东北铁路沈阳临时指挥所,1950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东北军区组建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9月又建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和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统一指挥战时交通运输。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去的时候,满载着期待;回来的时候,深藏着不舍。那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学校园,记录着历史的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都让我依依不舍。丹东之行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引领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在这里,我们心怀理想,带着汗水与微笑,留下了美好的足迹。足以让我怀揣着一生的憧憬,慢慢地回忆。

指导教师:傅丽君

研学旅行有感

红旗小学 三年一班 王淼

10月27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到达了我们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丹东。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极具特色的“朝鲜族歌舞表演”。这是一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朝鲜族大姐姐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服装,载歌载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表演即将结束时,大姐姐们邀请了我们中的一些小伙伴到舞台上和她们互动,每个同学的脸上有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下午,我们怀着向往的念头走进了辽东学院,一座座耸立高大的教学楼衬托着蓝天白云,来来往往的学子有说有笑,这就是大学生活。我相信看到这一幕的同学们心里都在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为了自己的大学梦。 研学旅行接近尾声,我们也要和这个让我们受益匪浅的地方告别了。再见,我的研学旅行!

指导教师:傅丽君

第5篇:研学旅行

我校于今年第一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作为带队老师,我有幸全程参与其中:早上5:30从学校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研学首站雨花台景区,午饭过后,相继参观了大屠杀纪念馆和中山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晚上赶到芜湖休息,第二天游玩方特(4期)景区,让学生体验3D和4D科技,下午4点返程。这一行,让我感受良多,在这里我对此行进行一下总结。

以下情形仅限本组,并不代表全部,或许会有缺失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先来看看我印象深刻的一些情节:

1、出发之前大部分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了许多的零食,而之前老师并没有提醒零食的种类和数量(基于旅途长短所需),我们的孩子同样也不知道该如何分配自己的进食时间,上车就开始吃,由于车厢是封闭式的导致车厢异味严重,垃圾遍地。

2、旅途过程中,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在吃东西、玩手机,即使劝解多次也没有效果,导致许多学生刚出发不久就开始到处喊着怎么充电,拍照当然是不行了,与家人联系都困难。

3、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晕车是有所了解的,但却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对此做了准备,没有做预防措施的同学一人呕吐,一车的人都难受。

4、出行之前没有对旅行过程进行了解,对所进入的景点并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禁忌,需要自己做些什么,丢掉的不仅仅是个人是素质,也有名族的尊严。如:在大屠杀纪念馆景区喧哗、打闹、嬉笑,甚至有学生说“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在外围的时候走在非路面区(可能受其他游客的影响),提醒多次也无效。如果是娱乐项目尚可,敬畏之处如此所为让人对名族的未来感到担心。还有同学在中山陵景区的中轴线上边走边吃瓜子„„

5、第二天的游乐项目暴露了大家缺乏团队精神,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不感兴趣的项目区别很大,由于是团队行为,完全不考虑其他成员的感受,只顾自己的一时爽快。至于此行的目的完全抛弃在脑后。

6、结束的时候很多学生和老师都缺乏时间意识(这一点上部分老师比学生表现的更突出)。

基于以上这些现象,我觉得研学旅行起到了如下作用:

1、出行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说走就走虽然很好,但是基本的旅行常识都没有是肯定不行的。如:中途只需要带少量的食物(以水果和无异味的零食为主),尽量少带现金及贵重物品,部分同学行程中丢失现金、钱包、手机就是例子;车上时间应该以休息为主,保存体力好游玩,手机等存好电量用于拍照和与家人联系;了解景区禁忌,免得出现尴尬和意外。

2、培养学生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在异味严重的车厢里面呆着大家都不好受,自己其实也是受害者,司机后来不让带任何食品进车厢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惩罚,我想大家的印象是深刻的)、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团队意识和时间观念,与同时研学的其它学校进行比较就能看到我们的优点和差距,利于学生和老师自我修养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那些路上一直喊累的同学来说,知道了体育锻炼的好处:即使是旅行也是要足够的体能的。

3、给学生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体验。住宾馆时不会开门,不是很了解宾馆是如何运行的(如:如何插卡取电、空调电视等的开关、陈列物品是否可以使用、哪些物品损坏或丢失需要赔偿、离开时落下自身财物、出去玩却不关门或者没拿房卡„„)。

4、对学校将来进行其它活动是一个参照。对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的把控、应急事件的处理等都是一次实战考核,对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总之,通过一次实际的、真实的行为过程,体现出了它本应该有的最真实的一面。学生的优缺点展现无疑、教师在其中表现出的控制力以及学校组织一次活动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体现。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其中,即使出现各种问题,也要看到大家通过一次活动一起提高的过程和结果。

汪光运2017年5月15日随笔

第6篇:研学旅行

高二三班 翟光远

六月末,学校组织同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在渭南桥南卫星观测中心里的军旅生活中,同学们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次的目的地是桥南卫测中心,桥南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长寿塬秦岭北麓,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素有杂果之乡,畜牧强镇的美誉。

一大早我们便聚集在学校,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帐篷睡袋背包等着徐徐驶来的军绿色大卡车。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旅途后我们到达了卫测,在此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

同学们过上了封闭的半军事化生活,并接受的相应的国防与安全意识教育。激发起热爱和平的激情。

第7篇:研学旅行心得

优质文档

别样的课堂,不同的收获

——2017年秋季研学旅行感受

沣东新城三桥五一小学

张巧荣

2017年11月23日,经教育局批准,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学校四至六年级学生,到张裕瑞纳城堡酒店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此次实践活动,全体师生不仅从中学到了一些有关葡萄以及葡萄酒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校之外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别样情谊。

一、实践中认知、探寻

这次活动中,经导游的介绍,我们认识了许多葡萄品种,知道了许多有关葡萄的秘密。比如,我们知道葡萄分为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以及这两种葡萄的特点,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葡萄品种:赤珠霞、蛇龙珠、美乐、霞多丽、金手指、维多利亚等,这些都是不曾听说过的;还知道了葡萄的生长周期和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知道了如何区分酒的颜色,知道了为什么在每一行的葡萄地里种一株月季......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

同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葡萄的相关知识,也了解了“张裕”这个民族企业的发展史,从这个企业的百年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探寻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领略中国人酒文化的魅力。这对于我们每个师生来说都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别样的课堂,不同的感悟

在这次活动中,学习知识是一个方面,我感悟最深的是我们师生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之间和生生之间那份深深的情谊。

平时,我们在学校,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事无巨细:安全、劳动、学习,而且学习为多,我们见到孩子们不是怕他们捣乱,就是怕学习不好,师生之间总有一些距离。可走出课堂,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份纯真让我很是感动。

每到一处,当我为他们照相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有的学生在学校见到我就躲,怕我问他的作业,可到了这里,他们一路上不时地和我谈导游提出的问题,拉着我照相,跟我开玩笑......我们之间不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而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

尤其在我们吃中午饭的时候,学生们都把自己带的零食拿出来和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吃完饭的时候,我带的被他们瓜分,而我的背包里又多出许多。大家围在一起,互相给对方嘴里塞吃的,互相谦让,同学之间也没有了任何间隙,一张张笑脸是那么地生动。我拿起手机,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的是我们美好的时刻..... 这时候我就在想:这才是孩子们本真的童年,却常常被我们平时的教育抹杀掉了,我值得反思。

三、拉近家校关系

在这次活动之前,如果说有个别家长对我们持怀疑态度,那么活动之后,这种怀疑则变成了感激。活动中,我们随时拍下照片,发到班级群里,随时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状态,了解我们的活动情况,家长的回复非常迅速,当看到孩子们在美丽的爱神雕塑前的照片时,当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甜美的笑脸时,当看到孩子们的涂色作品时,家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长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他们与我们老师的距离拉近了,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结果吗?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正是为孩子们开辟一个新的课堂,引导他们从中有新的收获。

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人挪活树挪死

2017年11月

第8篇:研学旅行游记

—跟着春天去旅行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勃勃生机。而我们,将会在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下,踏上让人最难忘的旅行。

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太阳的笑脸挂在天幕,十分地耀眼。我们乘着快乐的大巴,来到了旅行的第一站:科技馆。一走进科技馆,给你带来便是科学的芬芳。淡淡的化学药剂味,如同一剂兴奋剂,刺激着同学们神经,我们匆匆地跑向一个舞台四周。原来,这是专门为我们定制的科学大讲堂,在这个课堂里,老师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例如:洗甲水可以快速溶解泡沫。液氮放入水中,会产生“爆炸性的冲击。”我们边听边走,不觉中,就来到了勇者长廊。一条绕科技馆半周的纯玻璃走廊,果真名不虚传,因为在上面的感觉能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心惊胆战”。只有那些胆大的同学,才敢通过。

从科技馆门口出来,我们又参观了自然馆。一走进自然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只巨大的霸王龙,屹立在自然关门前,远远地便向我们招手,还用吼声来表示对我们的欢迎。走进门,一只只昆虫标本,让我们眼花缭乱,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翅膀震动的声音,有金色的金龟子,有美丽的光明女神蝶,还有细细的沼泽蚊。参观完了“昆虫王国”,我们又来到了濒危物种保护区,里面摆着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濒危物种的模型,上方的资料卡也证明了他们在地球有多重要,如果地球没了他们,那整个生物链将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多善待他们。最后我们走进了恐龙化石展示区,那一个个完整的骨架,那骨架上的一处处伤痕,是它所遭受灾害和千年沧桑的见证。

“嗷吼~”霸王龙用它那整天动地的吼声送我们上了车,同学们都恋恋不舍的望着它,不舍离去。但最后一站还是如约到来了,那就是植物园。走进门,一股浓浓的牡丹香便扑鼻而来,在斑驳的树影下,果真找到了几朵盛开的牡丹,用香气点缀着这美丽的植物园。我们在植物园里见到了美丽的紫藤花,金黄的迎春花和美丽的睡莲,还买了肉乎乎的多肉植物,最后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采下了美丽的回忆,便乘车而归。

一次愉快的旅行,便在笑声中落幕了。

六年级2班

闫如钰

第9篇:研学旅行感悟

又是新的一天,阳光照耀着大地,微风吹拂着花草,白云悠悠。我们来到了农业嘉年华。

跟着导游,我进入了第一区,蔬朗星空。嘉年华内,扑鼻而来的是果蔬的气息。微热的温度,清新的空气。我看到了砍瓜、红果仔、蛇丝瓜······香炉瓜具有极高的观赏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过了一个个区,眼前出现了五彩的植物。一些高大的绿色的树,叶子很大。紧接着,闻到了薄荷的味道,一些同学将手抚过植物,笑称自己的手为“香手”。最喜欢的是那一片薰衣草,紫色的在摇曳,芳香溢满心田。

我为看到这样多的植物,学到了这样多的道理而开心,但我同时也陶醉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出了校园,大家在公交车上唱歌、聊天,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纷扰,有的只是欢乐。我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看到了微笑。我们在自由活动的时间,与同伴们玩耍,拍照,吃冰糕、零食。抛开了烦恼,去微笑。大家寻找着沿途看到的新娘,大家一起在热气球周围拍照,大家共同分享零食。这一刻,我们这的只是个孩子。我看到了小学的同学,看到了与往常不同的老师,不一样的活跃,一样的欢乐。

好喜欢这次旅行,喜欢旅途中的风景,喜欢学到的新知识。更喜欢与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在一起的微笑。有玩的时间到了,大家恋恋不舍的离去。公交车上,我相信,每个人都期盼着,时光倒流,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