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调查问卷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研学旅行调查问卷

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留学生研学旅游产品调查分析

[摘 要]文章以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研学旅游产品为样本,通过对上海中小旅行社研学旅游产品和目标市场的分析,分析来华留学生选择研学旅游产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市场和产品调查及分析,总结出研学旅游产品在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场现状,提出深化留学生研学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旅游市场;留学生;旅行社

1 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市场概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机会增多,中外留学交流开始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生接收国之一。在此背景下,众多旅游机构纷纷切入研学市场,留学生对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所以,目前我国的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研学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并亟待开发。

(2)市场环境。①政策环境。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不断下发鼓励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发展,对于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形象、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助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②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的留学生市场规模、层次不断加大,来华人数和出国人数的增长速度同步,我国成为了亚洲地区最有潜力的留学目的地国及全球最大的留学出境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中,研学旅游产品亦被视作未来旅游投资的十大重要领域之一,而留学生研学旅游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1]。

2 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留学生研学目标市场分析

(1)目标市场划分。根据合作院校发布的留学生研学旅游的相关通知进行活动安排,对于不同年级和年龄层次的留学生研学旅游设计不同的研学旅游产品,利用不同景区的各自优势开展职业或兴趣研学,为留学生提供多样式的产品选择,采用的目标市场计划有所成效,但由于市场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及留学生对市场已经产生了新的需求,旅行社采用的市场划分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2)目标市场策略。旅游企业目标市场确定以后,就要站在战略高度考虑采取何种营销策略。概括起来,旅游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主要有无差异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差异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及集中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三种。

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采用无差异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将研学旅游市场视为一个目标市场,针对各高校只用一系列特定的研学旅游产品和固定的营销组合来开拓市场,这样可以减少公司的产品开发成本,节省了市场调研和广告促销的费用,实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3)市场定位策略。旅游企业在选定了目标市场后,还需要在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对企业进行市场开拓和营销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旅行社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中采用迎头定位策略,凭借其市场和产品优势一直在和其他行业竞争者进行正面竞争,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由于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入的竞争对手实力较强、推出的产品和目标市场相近,这一策略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3 上海市留学生研学旅游产品存在问题分析

(1)目标市场划分混乱。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在进行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划分方面虽然已经有所进展,但目前对于整个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发展前景方面探索不够明确,导致了其对目标市场的划分混乱。在市场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对市场了解的不足,促使在进行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建设和划分方面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进行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开拓方面,不注重市场调查,对市场了解匮乏,所制定出的相应市场划分策略无法充分满足上海地区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需求,阻碍了其进一步开拓市场。

(2)目标市场策略陈旧。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一直采用无差异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其优点是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实现成本的经济性,节省了市场调研和广告促销的费用。但这种营销策略只考虑旅游消费者在需求上的共性,忽略需求上的差异,只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是一种粗犷型的营销策略,容易引起模仿跟进者的竞争,造成局部市场竞争激烈,而其他市场却少有人问津的局面,同时当有其他旅游产品推出时很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企业无法有效地予以反击[2]。

(3)产品开发策略滞后。随着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旅行社仅靠着老旧的产品与其竞争,忽视了市场和群众的新需求,没有及时进行市场调研,未对其研学旅游产品进行正确的强化和改进,其主导产品策略已经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其在市场开发上没有形成合力,一直按照自己的固定模式去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特色,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4)产品定价策略不合理。目前,上海市大多数中小旅游企业都是以获取理想利润為目标,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迅速获取最大利益为定价目标,主要采用认知价值定价法,需要进一步合理制定产品价格,优化价格策略。

(5)产品市场推广投入不足。在旅游行业中,正确的营销推广宣传策略选择是其实现自身在行业中知名度提升的有效方式。上海市中小型旅行社对旅游留学生研学旅游产品的宣传,无论是渠道还是力度都非常欠缺。

4 上海市留学生研学旅游产品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市场调研合理划分市场。旅行社需要充分了解市场,找准上海地区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对整个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分析,之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划分工作,从而将市场合理划分,这样对留学生选择研学旅游产品动机的影响力度才会更大。

(2)制定有效的目标市场策略。旅行社在进行市场开发中要设计有效的目标市场策略,结合各高校留学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应采用集中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集中力量进入目标市场,实现专业化的旅游产品销售和服务,利用既满足留学生的消费需求,同时更有中国特色及企业自身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3]。

(3)明确产品市场定位。由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旅行社必须要进行一次内部反省,审视在新的竞争威胁下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游产品,采用重新定位策略,对产品进行二次定位,在进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应始终满足不断创新的需求,为产品注入活力,使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调整产品开发策略。研学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应为留学生提供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个性特色、针对性强的研学旅游产品[4]。因此,只有提供出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特色的产品,企业的研学旅游市场才会快速发展。

(5)调整产品价格策略。针对目前上海研学旅游市场高价高需的情况,旅行社应及时调整价格策略,在节约产品成本的同时提升研学旅游产品的质量,用更低的价格俘获各高校的留学生,同时用更优质的产品来增加他们对其研学旅游产品价值的认同,通过调整价格策略来提升产品认同感。

(6)加强产品市场推广投入。一方面通过加大产品市场推广投入,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手段开展宣传促销:加强产品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发展旅游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市内、院校周边等区域设立“研学旅游咨询服务现场”,加大宣传投入;另一方面应设置明确的推广目标,结合留学生的需求和行为特点设置交流平台,吸引从事研学旅游的专业人才和留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或者咨询的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相结合,提升旅行社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祝胜华, 何永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探索与践行“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成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33-34.

[2] 石美玉, 孙梦阳.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2-94.

[3] 胡忠江. 留学机构安徽市场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4.

[4] 胡晚. 重庆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开拓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33-34.

作者:阎昱宏 张鹏飞 何晓爽

第2篇: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述评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研究者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以往研究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课程建构、课程实施方法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策略;评价;研究方向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以往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文献,“重点总结了以往研究者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课程建构、课程实施方法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一、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发展历程及内涵

1.从研学旅行活动到综合实践课程,专注于“游”,突显活动性

2014年5月,丁运超的《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文标志着研学旅行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江南文化探寻”课程(中学),有明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研学旅行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有“研”和“学”特点,侧重于“行中学”;有行前课、行中课、行后课“三阶”学习范式。

2.构建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课程,重“游”轻“研”,突显德育性

2015年,高校研究开始引领学术发展,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逐渐清晰,课程的德育性逐渐突显。昆山市的“探寻水乡古韵,传承江南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德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亲近自然、社会实践、生存体验、科学探究”,课程形式突出“游”[1]。此阶段,70%以上的研究文献,都会谈及“游”中的德育,而忽略了“研”中的德育。

3.构建较完整研学旅行课程,“研”“行”结合,突显综合育人

2016年,各地制订课程方案,开发研学基地,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林卫民从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教育观、教学观的角度,探究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意蕴和实施策略[2]。于书娟则分析了研学旅行“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评价单一”等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3]。曲小毅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系统阐述了课程研发的操作路径。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拟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促进了研学旅行课程化发展。2016—2020年,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研究研学旅行课程的较多,成果较丰富。大多数学者站在学科角度,开展了案例研究,强化了操作层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逐渐清晰,树立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领学生贴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发生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实现生命的成长。从综合实践活动到德育主题活动,再进入课程计划,以课程标准指导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特点渐渐显现,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质量逐渐提升。

二、对研学旅行课程理论基础的研究

“教育在真实意义上发生在学校之外,只是偶尔发生在校内”[4]。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了学生在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运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研学旅行课程框架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理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更关注课程的过程。朱洪秋将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有机结合,为研学旅行课程的人文化、精神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1.课程设计

综合来看,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一是结合地方自然景观、文化特色设计课程。如宜昌的“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课程,以及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等。

二是根据活动项目,依靠校外拓展基地设计课程。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做豪迈的中国人”励志研学旅行课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智能硬件與安全”项目式研学活动等。研学旅行围绕一个主题,借助各种教育资源,主要完成一项研学任务,此类课程设计占70%以上。

三是从学科教学角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体现学科特点。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直接观察地理、历史、政治等现象或事理,以提高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东洞庭湖研学实践活动、河西走廊研学旅行、山东省沂河滨河湿地研学、江苏“地理大发现”课程等。

四是根据德育学段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如贵阳市花溪区第九小学的研学旅行课程,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学段目标,分年级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2.课程实施路径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是按照课程设计思路,执行课程计划,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活动经历式,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式,依托校外基地的教育资源,与地方课程结合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课程模式。如李春花提出的“三段九环式”实施模式,首师大附中“探寻圆明园”课程等。

二是合作探究体验式。根据研学旅行合作体验特点,进行课程实施。例如,严万云探寻了“四步深入”(探、学、游、思)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目标实现式。一些学校根据泰勒课程论,围绕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构建研学旅行实施模式。如常运用项目式课程设计进行课程实施,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特点,采用“前置性学习—探究性体验—拓展性成果”的操作模式。

此外,刘璐等学者根据不同活动专题,梳理了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主要包括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四种类型[5]。

3.评价机制

卢立涛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对整体课程的描述和解释,致力于向课程决策者提供教育过程的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他们学习过程的信息[6]。华中师大的胡向东博士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研学旅行评价问题。对研学旅行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成果。

一是评价原则和标准。有代表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方位、多主体、重实效、顾全面”四原则,按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體验六大类,分别制订了相应的研学旅行内容评价标准和活动指导建议[7]。

二是课程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有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效果的评价。华东师大周维国教授使用CIPP课程评价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应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为课程评价内容的研究提供了有效信息。此外,赵永攀认为过程评价应从行为和能力评价两方面进行,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价体系。

三是课程评价形式。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均可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连云港的许梅副教授将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发言人”“设计师”“践行者”“评价者”,主要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

四、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问题

1.“研”与“游”缺乏有机结合

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基本上是一场“说走就走”旅游,缺乏必要的“研”。而有的学校与此相反,主要将研学旅行当成研究性学习,重视问题的生成与探究,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材料收集、整理、逻辑演绎推理等 解决问题,缺少了“游”的特点。

2.学科教学偏向较严重,丧失了“旅”的乐趣

据统计,约65%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从学科目标角度设计课程,用学科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缺乏综合实践课程应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周建东从重视青少年研学的身体属性的角度,提出应加强研学旅行的身体活动的强度和趣味性[8]。但很少有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案例。一切为了目标的实现,而追求研学结果和方式的一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研学旅行就是“换一个地方上课”,少了“行走”的特点。教师安全压力重,不愿意参与;学生背负研学任务,也不喜欢参与。如此,研学旅行就缺乏了开放性、灵活性,丧失了“旅”的本来乐趣与价值。

3.课程意识不够灵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课程生命活力

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少数学者探寻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型建构。但几乎没有文献探讨教师研学旅行的课程意识。此外,少有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整体体系,有的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研学旅行课程,但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未能体现时间推移、师生变化的特点,缺乏课程的灵活性。

五、研究展望

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得到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研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整体构建学校课程生态,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综合育人价值

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良好课程生态,是实现综合育人的前提。对此,要站在综合育人高度,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探索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结构性;从“五育并举”维度出发,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结构框架之内,加深与学科课程整合,体现课程整体性;立足活动课程的角度,让研学旅行有趣味,课程设计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不同学生个性成长需要,体现课程的活动性。

2.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我发展特性

学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体,应深度参与到课程的研发、实施、评价等全过程。课程目标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现状以及学生自我需求,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自我选择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自愿完成研学任务,彰显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应尊重学生兴趣,顺应儿童“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大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形成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最终树立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逐步形成勇于担当、回报社会等优秀品质;优化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共生、共存、共进,持续发展。

要促进学生成长的主体性自我实现,创新“育人模式”[9]。一是实施文化育人模式,建立文化传承新方式。学校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置身文化情境,感受文化魅力,得到文化洗礼,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探索“自我发展”育人模式。研学旅行遵循“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拓展与升华”的程序,从系统设计、有序实施、多样评价等角度,建立一种以自然生态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的体验样式,创新育人模式,帮助师生建立“自我发展”的系统,使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3.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多种教育技术,体现个性化育人

图书馆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资源。研前,开展准备式阅读,阅读与旅行地相关内容的书籍,了解路线特点,激发兴趣;研中,进行体验式阅读,滋润精神世界,强化认知;研后,进行拓展式阅读,升华对旅行的认识,丰富研学成果。学校与研学旅行基地建立协作关系,共建共享,满足各类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个性化研学旅行。

此外,利用互联网,多层次、多维度整合研学旅行资源,探索研学旅行路径,实现信息、旅行、研学三者深度融合。王宁教授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供给层面信息化、需求层面精准化和服务层面专业化机遇,学校应积极践行“互联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业态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尝试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研学旅行体验教学;用“互联网 +”便捷地采集到研学旅行教学、行程、心理及情感体验相关数据,进行多元评价[10]。同时,研发服务平台APP,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智能服务;尊重学生个性,使研学旅行课程更切合学校、学生实际。

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但相关研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未来,学者们应以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站在更高的角度,不断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蒋立红,杨建国,王振宇.“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师,2017(5):33-36

[2]林卫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7(2):11-12.

[3]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7):11-13.

[4]派纳等.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1.

[5]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36-140.

[6]卢立涛,王泓瑶,高峰.治理视域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模式、问题及反思[J].中小学管理,2019(7):5-8.

[7]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袁书琪.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J].地理教学,2019(8):4-8.

[8]周建东,王玉华.研学旅行切莫忽视青少年的“动商”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01.

[9]唐斌,艾小凤.生态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价值探析[J].辽宁教育,2020(14):68-71.

[10]王宁.“互联网+”背景下研学旅行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8):131-13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唐斌 辜超 李慕鸿

第3篇: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

摘 要: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初步回答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研学旅行需求的研究角度单一、对研学资源开发还局限于景点研学基地开发,缺乏全域旅游的大研学理念、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缺乏行政监管及质量监控、研学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综合性等,这将是学者们下一步的研究探索方向。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究综述;研学探讨

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31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在不同学习阶段乡情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17年5月,在“中国研学旅行联盟成立大会暨红旗渠研学旅行论坛”上成立了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发布了《研学旅行基地设施规范》《研学旅行基地服务规范》等一系列倡议书,研学旅行登上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研究

研学旅行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已久, 是其青少年教育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们称之为“教育旅游”[1]。从对国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来看, 主要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要求, 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 学习自然文化知识, 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旅游是一项以团队形式外出学习实践的旅游项目,代表性的学者有Gunay Aliyeva[2](2015)、Samah AA[3](2013)、Ritchie BW[4](2003)等。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起步于2013年,有“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两种提法。国内学者分别从旅游和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研学旅行的内涵探讨。如朱立新(2014)认为研学旅行就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5];丁运超(2014)认为研学旅行是一门以学生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他们分别从旅游和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研学旅行的内涵。其实,研学旅行应该是学习与旅行的深度融合,既要强调行程中的学习性,又不能忽视旅行的本质特性——游的乐趣。要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来研究,用“旅游+”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研学旅行,强调研学旅行中旅游与教育的深入融合,要以旅行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来组织研学旅行,充分体现研学中的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和游乐性。

(二)研学旅行需求研究

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需求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目标及要求,希望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主动探索、沟通合作、实践操作、创新创造等能力,代表性学者有刘静[6](2018)、陶轶敏[7](2017)、郑金嵘[8](2017)、申红燕[9](2017)等。其实,研学旅行的开展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学生息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研学旅行有着总体规划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学校根据自身地方区位和办学特色对研学旅行有具体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研学旅行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应从政府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家长不同层面研究研学旅行的需求,综合考虑他们对研学的诉求。而目前学术界从学生、家长角度来研究研学旅行需求的很少,对四个层面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暂未进行。

(三)研学旅行资源研究

对研学旅行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上,如杜丽卿[10](2015)对浙江金华的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了开发设计、赵壁[11](2015)对湖北省地质类研学旅行资源进行了开发研究、赵艺辰[12](2017)等对安徽合肥对非遗园的研学旅游产品进行了体验式提质研究、邱悦[13](2017)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了开发、王丽莉[14](2017)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对江苏 直水乡进行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与设计等。他们都是对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但对基地应该提供哪些研学项目缺少研究,且对基地的建设集中在单个基地建设上,缺乏对多个研学基地进行线路组合研究,更缺乏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建设全域研学区。

(四)研学旅行组织及实施

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李东和[15](2016)认为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及满意度与其对研学旅行的行为意向具有正相关关系;刘珂、张原诚[16](2017)认为研学旅行中学生亲身感受是否满意是影响研学旅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夏可军[17](2017)认为出行安全、经费保障、协调资源、效果评价、现场指导等因素对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陈光春[18](2017)认为影响研学旅行实施的三大因素分别为出行安全、资源协调以及效果评价。二是对研学旅行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有:陈慧婷[19]提出了构建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和辅助支持系统三大支持系统来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封安保[20]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建设研究。三是对研学旅行的实施进行实践研究,如朱洪秋[21]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指导策略;郭建、郑长宏[22]结合都江堰地域特点,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陈颖[23]从互联网+的角度对海南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在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中,研学导师、旅行社资质、政府对研学旅行的行政监管等方面也至关重要,特别是研学导师、研学组织旅行社的准入和评级机制尚未建立,这将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质量保障,研学旅行的发展急需建立相关的准入和评级机制。

(五)研学旅行服务平台研究

劉芳[24]、樊习习[25]对研学旅行云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但其主要是基于研学目的地为研学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及在线服务来建设,侧重于为研学者提供信息服务,其创建的目的也是为相关企业开展宣传营销服务,而未对研学旅行需求调查、满意度反馈、研学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构建在线板块,也未将政府部门的监管纳入进来。针对目前我国研学旅行服务质量亟待改进的现状,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个平台可以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平台搭建后由政府部门组织相关企业(旅行社、研学基地、学校)进行信息的后台建设,这将是一个综合性的研学旅行服务系统。

综上所述,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初步回答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从不同主体来研究研学需求、对研学资源开发还局限于景点研学基地开发,缺乏全域旅游的大研学理念、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缺乏行政监管及质量监控、研学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综合性等。

二、研究方向探讨

目前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的涵义和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中小学生研学费用过高、研学基地资质参差不齐、研学质量监控制度缺失、学校组织流于形式等问题;研学旅行组织尚不规范,存在重游轻学、主题模糊、路线规划随意、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研学旅行实施尚不完善,存在研学导师缺位、活动缺乏探索性、教育内涵缺失等问题。而现有研学旅行的研究多集中在背景介绍、政策解读、安全保障、实施困难、教育意义以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方面, 对研学旅行需求研究角度不全面,对研学旅行尚停留在景区基地建设阶段,未能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对研学资源进行全域综合开发与构建,对研学旅行实施的人员保障、企业质量监控机制等缺少研究,对智慧化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更是亟待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实践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学旅行标准构建

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旅游过程中践行校外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研学旅行加强对中小学生乡土乡情教育、市情国情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等,让学生在旅行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学习知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构建研学旅行的学校教学标准、旅行社服务标准、基地服务标准等完整的标准体系,规范研学旅行服务。

(二)研学旅行基地创建

要解决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全域化的基地创建必不可少,也是研学旅行有效开展的基础。研学旅行基地不是简单地在现有旅游景区上挂上“研学旅行基地”的牌子,而是要根据研学目的精选旅游目的地,对每个旅游目的地参观的景点、组织的活动、研学导师的讲解组织等都要重新进行规划,突出其教育目的。各地要将本地区适合开展研学旅行的景点进行组合,挖掘其教育内涵,编制研学旅行基地手册,指导研学旅行的开展。

(三)研学旅行智慧服务平台构建

分别对研学市场需求、研学资源开发、研学媒介服务、研学服务质量监控等进行研究,研究创建学生、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家长“六位一体”的研学旅行服务平台APP,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智慧服务,对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实行动态、实时监控,解决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供应与需求错位、重游轻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也是促进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鉴于目前研学旅行实施中存在重游轻学、主题模糊、组织涣散等问题,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组织和研学产品质量。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研学产品、研学导师、研学基地、旅行社四方面的质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研学旅行将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双轮驱动下顺利前进,研学旅行理论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实践实施也将会越来越完善,研学旅行将会是引导中小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的一种高效的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6):13-19.

[2]Gunay Aliyeva,Impacts of Educational Tourismon Local Community: The Case of Gazimagusa,North Cyprus[D].North Cyprus: Eas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2015.

[3]Samah AA,Ahmadian M. Educational tourism inMalaysia: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J].Asian Social Science,2013(11):17-23.

[4]Ritchie BW. Managing educational tourism[M].Lon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3:11-13.

[5]刘璐,曾素林.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8(2):8-12.

[6]劉静.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8):72-77.

[7]陶轶敏.研学旅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J].教学与管理,2017(23):20-22.

[8]郑金嵘.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127-128.

[9]申红燕.研学旅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71-73.

[10]杜丽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金华为例[J].中国商论,2015(24):98-100.

[11]赵壁,等.利用湖北优势旅游地学资源推进地学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S1):43-46.

[12]赵艺辰,王文秀.基于体验式教育视角的研学旅游产品提升研究——以合肥非遗园为例[J].现代商业,2017(11):189-190.

[13]邱悦.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东南大学,2017.

[14]王丽莉. 直水乡古镇专题研学旅行产品研发研究[J].科技视界,2017(36):187-188.

[15]李东和,等.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5):103-109.

[16]刘珂,张原诚.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管理科学,2017(3):113-115.

[17]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3):48-49.

[18]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37-40.

[19]陈慧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研学旅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2017(11):126-128.

[20]封安保.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A].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台办.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交流文集[C].2015.

[21]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 (12):16-20.

[22]郭建,郑长宏.立足本土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行走的课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26-29.

[23]陈颖.“互联网+”思维下海南研学旅游开发研究[J].经贸实践,2018(9):221+223.

[24]刘芳.研学旅行云平台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1):162-163+166.

[25]樊习习,刘芳.基于Android技术开发研学旅行服务平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2-60.

作者:李先跃

第4篇:研学旅行调查问卷样表

关于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教师)

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

亲爱的老师:

您好!这份关于研学旅行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开展情况。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无关对错,请不必有任何顾虑。您的想法对我们很重要,谢谢您的合作! Q1:您对研学旅行的了解程度( )?

□ 非常了解  了解 □ 不太了解 □ 完全不了解

Q2:您是否带过学生去研学旅行( )?

 带过 □ 没有带过

□ 带过综合实践、夏令营、冬令营等类似的活动

Q3:您觉得研学旅行活动与普通旅游的不同之处是()?

□ 感觉不到什么太大的不同 □ 游玩为重,主要缓解学业压力

□ 以学为主,去哪儿、玩什么是次要的

 游玩和学习并重,既能玩好,又要能学到东西  1天 □ 2—3天 □3—5天 Q4:您认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时间最好是()?

Q5:您希望学生的研学旅行过程如何组织??(多选可补充)

 参观游览

 参加当地特色活动  评选交流

Q6:.您学校所在的位置有哪些地方适合研学旅行?请列举几个? 县市区:

合适的研学基地 :

第5篇:研学调查问卷

研学活动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您好!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校园墙上文化(包括装饰画、书法作品等等)的情况、以及各位同学们对他们的满意程度和了解情况的调查。为此我们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请认真选出您的选项。

1、性别:A.男B.女

2.自我感觉对校园墙上文化的了解程度()

A很了解B了解C一般D不了解E很不了解

3.是否认真欣赏过我校墙上文化?

A(∩_∩)是的B ( :-D )偶尔C (>_<)从未在意

4. 如果您认真看过我校墙上文化,您是否满意?

A、 很满意B、 满意C、一般D、不满意

5.您认为学校在墙上布置大量书画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是()

A、 营造出一种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B、向其他学校展示我校风貌,作出表率

C、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可以受到艺术熏陶

D、其他()

6.您喜欢的艺术风格()(多选题)

A、罗马风格B、哥特风格C、文艺复兴风格D、巴洛克风格E、洛可可风格F、拜占庭风格G、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H、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I、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J、波普艺术风格K、欧普艺术风格L、极限主义艺术风格M、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

7.您希望在校园看到的装饰作品的主要类型有()(多选题)

A、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B、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

C、语言艺术(文学等)D、其他(请明确写出)

8、您希望在校园看到的装饰作品的主要内容有()(多选题)

A、国内外时事新闻B、校园新闻

C、绘画、雕塑等大师艺术作品(复制品)D、同学们自己的艺术作品

O(∩_∩)O衷心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我们会尽力向学校反映您的意见,实现您心目中的美丽校园!

- 1 -

第6篇:研学调查问卷

您经常做体育运动吗?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您平时常喝哪种饮料?(可多选) ◽碳酸饮料 ◽果汁 ◽茶饮料 ◽功能性饮料 ◽咖啡 ◽酒精性饮料 ◽牛奶 ◽很少喝饮料

您有过骨折的经历吗? ◽没有 ◽有_____次

您经常晒太阳吗? ◽经常 ◽不经常

您经常吃以下哪类食物?(可多选) ◽蔬菜 ◽肉类 ◽海鲜 ◽豆制品 ◽奶制品

您有吃补钙药品的习惯吗?(如钙尔奇D等)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您的身体状况______SUPER GOOD__________

您的年龄___16____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小组成员祝愿您身体健康!

第7篇:济南市旅行社调查问卷

关于济南市旅行社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济南市旅行社问卷调查。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1. 贵旅行社开业时间 ()

A. 2年或以下B. 3~4年C. 5年以上

2. 目前旅行社主要属于 ()

A. 地接社B. 组团社C. 其它

3.贵旅行社的主营业务 ()

A.国内B. 出境C. 入境

4. 贵旅行社认为竞争激烈的原因 ()

A.旅行社多B.竞争无序价格低C.品牌影响力小D.其它

5. 贵旅行社认为现在从事产品创新所欠缺的条件是 ()

A. 研发资金B. 政府奖励C. 立法保护

D. 研发人力资源E. 其它

6. 贵旅行社认为目前旅游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

A. 数量多、规模小B. 从业人员素质低、培养管理问题突出

C. 价格竞争现象突出D. 策划力度不够、产品单一

E. 其它

7. 目前贵旅行社的主打品牌 ()

A. 观光旅游B. 红色旅游C. 民俗旅游D. 休闲度假游E. 商务会展F. 主题公园G. 文化旅游H. 其它

8. 贵旅行社发展的目标 ()

A. 期望做大做强B. 做好,不一定做强C. 做不强D. 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

9. 贵旅行社发展的期望 ()

A. 设分公司B. 设营业部C. 升级国际旅行社D. 转行E. 关闭

10. 旅游组团市场前景 ()

A. 商务B. 观光C. 公务D. 会展E.休闲

11. 贵旅行社的客源市场年龄主要集中在 ()

A. 少年B. 青年C. 中年D. 老年

12. 旅客停留的天数集中在 ()

A. 1天B. 2~3天C. 4~6天D. 7天或者以上

13. 贵旅行社认为旅游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是 ()

A. 国外游B. 国内偏僻游,西部C. 短期休闲游,所在地周边

D. 自驾游E. 其它

14. 贵旅行社认为怎样加强国内客源目标市场开发 ()

A. 加强旅游产品宣传B. 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

C.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D. 进行广告策划和网上宣传

15. 贵旅行社发展的理由 ()

A. 信心足B. 市场看好

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1

C. 竞争激烈但不至于转行D. 多种经营

16. 贵旅行社认为旅行社行业团队管理中突出问题有哪些 ()

A. 工作责权不明晰,工作没有激情B.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通

C. 工作氛围不融洽,工作没有激情D. 薪酬分配不合理,没有激励力E. 领导较集权,团队发展空间有限F. 成员缺乏团队观念

17. 倘若旅行过程中游客与导游之间发生冲突,您认为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从“三亚宰客事件”,您觉得旅行社在提供服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贵旅行社认为目前我省里旅行社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行社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旅行社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2

第8篇:温州市旅行社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温州市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该市旅行社如何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需求提出自己的业务特殊,所以展开了此次的调研。感谢贵旅行社相关负责人的支持与配合!

1、贵旅行社开业时间:()

2、目前旅行社主要属于()

A、地接社B、组团社C、地接社与组团社

3、目前贵旅行社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主打的品牌是()

A、观光旅游B、红色旅游C、民俗旅游

D、休闲度假游E、商务会展F、主题公园 G、文化旅游H、其他

4、贵旅行社认为当下老年人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是()

A、旅行社多B、竞争无序价格低C、品牌影响力小

D、客源较少E、新产品少F、其他

5、贵旅行社接待的老年人客源市场年龄主要集中在()

A、50~60岁B、60~70岁C、70~80岁D、80岁以上

6、贵旅行社任务老年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A、所在地周边的休闲游B、国内各地红色游

C、国内各地风景游D、国外游E、自驾游

7、贵社老年游客旅游的天数集中在()

A、一日游B、2~3天C、3~4天D、4~5天 E、6~7天F、一星期以上

8、贵旅行社是采取何种方式加强老年游客的市场开发()

A、加强旅游产品宣传B、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

C、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D、进行广告策划和网络宣传

9、贵旅行社认为目前旅游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A、数量多,规模小B、从业人员素质低;培养管理问题突出

C、价格竞争现象突出D、策划力度不足,产品单一

10、未来几年,贵社认为我省旅行社行业发展的趋势为()

A、朝着集团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B、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网路营销

C、产品升级转型,建立品牌产品

D、旅行社管理区域有序和规范化

E、以人为本,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员工激励F、跨区合作,实现旅行社连销经营

谢谢贵旅行社的支持与配合!

第9篇:研学旅行

高二三班 翟光远

六月末,学校组织同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在渭南桥南卫星观测中心里的军旅生活中,同学们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次的目的地是桥南卫测中心,桥南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长寿塬秦岭北麓,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素有杂果之乡,畜牧强镇的美誉。

一大早我们便聚集在学校,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帐篷睡袋背包等着徐徐驶来的军绿色大卡车。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旅途后我们到达了卫测,在此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

同学们过上了封闭的半军事化生活,并接受的相应的国防与安全意识教育。激发起热爱和平的激情。

上一篇:政府工作整改情况报告下一篇:体育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