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有感

2023-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有感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感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

“爱”是教育的永恒,“爱”是老师的基本。读沈新丽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从中读到了沈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在对学生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呈现的。

爱学生应从“尊重”学生开始。我们经常喜欢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为我们争取了荣誉。而实际上,在将来,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却是那些“差生”。在未来,卖菜给我们的、给我们收电费、给我们开出租车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认为是“差生”的这些学生。由此我想到在一所初中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估时,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我在反馈会上说到“我们是在培养我们学校的未来家长,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我们学校以后生源的质量,因为那些优秀学生大部分不会在本地生活,基本上都会外迁到其它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而留在本地工作生活,为本地服务的基本上是那些我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

真正的尊重学生时对学生是不分差异的,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心。师道尊严是必须的,对于犯错的学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让学生知道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中确立秩序。 尊重学生我们要学会“忽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难免会犯各种小错误,如集会时间过长而导致站姿不佳、学习中的一些不认真、不严谨等等。只要不是太严重,我们都可忽略。每一个儿童都是从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有时犯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尊重学生我们应有边界意识。有时我们为了让孩子树立孝顺长辈意识而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如拥抱父母、为父母洗脚等等。这些作业有时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试想,一个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或没有父母的家庭学生在做这些作业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有时真的不能管得太多太多。我们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称呼也要适当,赶时髦或不择口都是一种禁忌。

尊重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是师生交往、学习的主阵地,做为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氛围、形成高效。

尊重学生就要在班级生活中践行平等。与学生相处时用第一人称,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不培养优秀学生的优越感,不给后进生“特殊待遇”。引导学生理解并包容不同的人与事。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希望他人对自己礼让谦和,孩子也一样。一个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的孩子——无论是在教师面前,还是同学面前,能慢慢学会平等对他人、尊重他人——不管这个人比他强还是弱。

爱学生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教师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这些专业素养就包含善于学习、自我反省,善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识别学生不同的学习、游戏、交往能力,并善于把观察的结果转化可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专业素养首先是专业的师生关系。在建立师生关系时要记住“师生不必成为朋友”,就如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说“我不是来这里跟他们做朋友的,我是来这里教他们的”。师生成为朋友,只能在学生长大成人后。学生喜欢不是目的。做老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目的明确的老师,即明确的教育目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

做一个“另类老师”也是老师的素养之一。做为老师,既要遵守上级的各项规定,但也要因事因时而宜。让孩子保持童年天性才能让孩子产生教育的幸福。在校园里、校园外,会有各种规范和安全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施展。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制约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是老师的一种专业素养。在严厉的安全制度下,让学生们体验到一些体验不到的经历可能会是孩子一生中难得的回忆。回顾刚参加工作时包车带孩子们外出春游,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一件胆大包天的严重事件,但是留给学生的回忆却是满满的,现在还有哪些学生有这样的回忆呢?大声朗读有时对声音是一种伤害,但我们有时就是乐此不疲,让学生默默阅读,既不影响别人也能保护自己的声带同时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但这要有一些风险,需要老师的“另类”想法。

做一个不轻易生气的老师。学生每天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否则就不是学生了。做为老师,不轻易生气也是老师爱心的体现。平常,我们对成年人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态度完全不同,这实际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不生气是对学生的一种敬畏。“不生气,是老师修养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是爱生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才能使老师成为一位优雅的老师,不生气,才是老师‘幸福校园生活’的起源。”

爱学生在妥协中坚持。学校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总会接到上级的各类评比通知文件,学校为了管理,总会制订一些规章制度以规范执行。做为老师,必须要执行文件精神和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些规定是一种妥协,在妥协以后,我们还能为学生做点什么呢?坚持点什么?

每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这种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我们就该坚持下去。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这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功能,只不过在现行功利教育下老师把这个功能给忘记了。沈老师能有这种想法,正体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

每一个错误都是有原因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耐心去去寻找和关注这个原因。我们老师有时只是一味强调所见的事实,而不试图去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从而使教育无效。努力去探究每件事的背后真相,解决真正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爱学生的表现,也是让学生看见老师的“爱”的方式。

“良知义务”是一种爱心的表达方式。1992年2

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法官以“良知义务”最后判他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这里,法官认为执行命令的时候,应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当我们在执行那些违背教育常识的指令时,我们不妨把“枪口”向上抬高一点点。

爱学生就要打造一间安静的教室。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有度。

打造安静教室首先要轻声说话。在教室里师生不大声说话,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修养,使学生明白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一如既往地轻声说话,这是最好的教材。教会学生适时地轻声表达,这是对他们一生有益的能力。只有师生都能静心,才能成功打造安静的教室。在一间安静的教室里,师生可以正常、有序且高效地教与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可以静心敛气,教育才会更加美好。

重视教室里的仪式感。仪式感,让每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变得更加闪亮。体验过某种仪式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之后的生活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重视入校的仪式,让学生礼敬校园。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从蒙昧走向理性的摇篮。孩子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参加适当的仪式可以更明确:学校不是跟家一样的地方,不是可以任性胡闹的地方,更不是可以耍泼撒野的地方。重视开始上课的仪式,让学生尊重课堂。重视收全作业的仪式,让学生敬畏作业。教师只有重视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并且通过各种仪式让学生知道对收作业的重视态度,他们才会重视你布置的作业,并及时去完成。重视颁奖仪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离座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传承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需要去做的。

教育,需要有教育的理念。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收获的并不只是某些学科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能力、品行的习得与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执行上级的各种规定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传递给学生。这些,需要老师的爱心才能去完成。

第2篇: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语文组

周春艳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好老师,其实那时所谓的“好”要做到哪些自己也不清楚,更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现在看来并非这么简单。

不管在哪所学校,进入校门的每一位学生“成人”是第一位的,这是赋予老师的重要责任。老师在做好学生人生和学习上的领路人的同时,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甚至是服务者。要想让学生听其师、信其教,喜欢老师、喜欢课堂,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一流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幽默的语言、较强的亲和力、有效的管理能力、敏锐的判断力和观察力,但更重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真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教育中,爱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的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

产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形成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是教育的前提,老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耐心说理,稳住学生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四、宽严相济,在表扬中有批评,在批评中有表扬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此外,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善于倾听是构建师生和谐的关键,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寻找机会让孩子积极说出自己

内心真正的想法,然后再依此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快速解决它,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优秀的教育者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强的分析力,艺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我坚信:学生无小事,重视他们的一切发展动态,用我的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思。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转,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构筑师生间互相沟通的桥梁,达到春风化人,夏雨育人的目的

总之,做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3篇: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推荐)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对于班主任来说,如果有永恒的真理,那就是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这种真诚的师爱,会化作无形的力量,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

师爱是一种大爱,然而,这种大爱只有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学生才能感受得到,那或许是一个手势、几句问候、一种牵挂。

严格中有温情

我所带的班,有严格的纪律,但是,我们的严格纪律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温情,正因为严格中有温情,这样的纪律才能执行下去。

给力的颁奖词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卡耐基也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的鼓励。”

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启发,我模仿着给受奖的同学写了一些颁奖词,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颁奖词都是个性化的,每次我都会设计赏识鼓舞学生心灵的文字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象家信一样娓娓道来,淌入人心。

2012年2月27日《德育报》学习摘抄

第4篇: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小孩子最不容易感到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照料,比如你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比如你衣食住行方面的精心,因为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有的,那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人们对任何习惯的东西都会看做当然性的而不加注意,所以他们“习惯了”、“不觉得”你们是在爱他,“养儿方知父母恩”那是后话。

小孩子最容易感受到不爱的是如下方面: 他想要你陪的时候你不在,经常不在; 他想要和你玩的时候,你不愿,或者他以为你不愿; 他想要的你不给; 他想做的你不许; 他觉得他的事情也是你说了算; 他想说的你不爱听,听了后批评他,谈后他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谈话对象; 他太少得到你的真心称赞,要么是称赞太少,要么是你的称赞都暗含目的(比如鼓励他、要求他更好、改善你和他的关系等) 他害怕你,你太严肃,或者太爱发脾气,或者对他的期望太高太强; 他感到你担心他,太多的担心,每一个担心都在关心之外搭配着不相信; 他犯错的时候,被你责怪,而不是被你体谅、被你帮助; 他失败的时候,被你贬低、问责或者被你催着做出保证,而不是被接纳和鼓励; 你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而不接纳和喜欢他本来的样子,比如性格,做事风格,喜好等; 他从你这里经常吸收到压力,很大的压力,有时候甚至能从你这里吸收到羞耻; ……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孩子就无法相信你爱他,就会觉得你不爱他,如果他这么认为的话,无论你多么爱他,你的爱都没有发挥作用。太阳是颗恒星,他的灼热和明亮是恒定的,可是阴天的时候我们就感不到阳光,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冷,而有些植物也会因为见不到阳光而死亡,有些动物因为见不到阳光而生病。爱就像阳光,无论你心里的爱多么强多么大,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就会觉得冷,就会处在阴暗中,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我们看到无数的家庭和个人,无论是成年人的自杀、抑郁、恋爱困难、夫妻关系、性冷淡、人际交往障碍……,还是亲子领域的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过分叛逆、学业困难、适应困难、网络依赖、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其根源都是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 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 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如何保护孩子的负性情绪

进电梯的时候,看到一家三口。可爱的小女孩,两三岁的样子。我走进去站在里面,小女孩迅速移动到妈妈身后。我对小姑娘说:“你好,你几岁了?”她把脸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腿上,一声不响。妈妈低头对女儿说:“别不好意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女儿躲藏得更深了。妈妈有点歉意地对我说:“她就是这么不大方,有点胆小。”旁边的爸爸也说:“快出来跟阿姨讲话呀!”直到他们离开,小女孩都没有开口。

10年前,我的德国老师西蒙教授在教学现场演示心理治疗。一位家长焦虑地向他求助:“我们7岁的女儿怕黑,不肯自己呆在房间里,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完全颠覆了我的理念:

“你的女儿很敏感,她很懂得保护自己。”然后,他翘起大拇指,对女孩子说:“你很棒!”本来缩在沙发上、紧张不安的小女孩子,脸色立即明朗起来,治疗结束时,居然兴高采烈的。我猜想是因为终于有人帮助她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她了。

西蒙所演示的,正是“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而电梯中的父母,以及我们通常所做的,则完全相反。我们常常批评、压制、否定、责备甚至呵斥那些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孩子。

其实,母亲在孩子刚刚降生的最初1年里,都做得非常好。当孩子哭闹时,母亲不是制止孩子哭,而是检查孩子是否饿了、冷了、尿了、受伤了。所有疑点都排除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哭,母亲就会送孩子上医院—负性情绪提示我们,人正处在不良状态中,或者很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克制情绪或者压制情绪,而是去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或者积极主动地调整我们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常常简单、“粗暴”地遏制这些具有保护意义的负性情绪。

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它会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危险。电梯中的母亲,发现孩子的躲避行为后,可以立即把孩子抱起来,给她直接的安全感,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认识这个阿姨,所以有些害怕。”然后,把孩子的情况和对方交流。当孩子观察到母亲可以轻松愉快地和这个“陌生人”交流时,她就会慢慢放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境安全感评估”后,孩子也许就敢尝试接近陌生人了。

学会用心理学安慰朋友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 其实,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

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

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第5篇: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的叛逆期,一直纠结于我的妈 妈为什么不爱我,她为什么不像别的妈 妈,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我想要的东西她一定不会给我买,我想做的事她也不让我做……我甚至怀疑她不是我的亲生妈 妈。其实妈 妈那一代就是在那样的教育中成长,她们勤俭、吃苦耐劳,又觉得孩子不能惯,所以,他们也会同样的对待我们。

深受其害的我,对儿子一直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儿子小的时候还不懂得回应,后来渐渐大了,总会神情的回应“我也爱你”。他知道我爱他,在我每天亲吻他脸蛋的时候,在我抱着他的时候,在我给他讲书的时候……因此,儿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强,孩子在外面就会表现得很自信,在社交中也表现得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我在让他做什么事的时候,都会告诉他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真的不同意,一般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所以,我家孩子一直是一个很懂事很绅士的孩子。注意,是“懂事”而不是“听话”,懂事代表他能够明白别人的意思,并自己做出判断,而听话只是单纯的顺从而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顺从,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很难得的了。我认为,只有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能快乐。快乐,已经是越来越稀缺的东西了……

我们如果能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生活,那么这得是多大的成功啊,并不是拥有财富才算成功的对吧。 现在,二宝就快要来了,我依然会依照同样的教育原则来进行,让他们在爱中自由的生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