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金融机构管理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第一篇:金融机构管理论文

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但是它对全球的影响到现在都没有退去。这次危机中美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让全球的金融市场受到不同程度危害。雷曼兄弟破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事实告诉我们这次危机影响是空前的,全球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受到重创。危机爆发后,需要国际间的精诚合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只有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时制定防治措施,才能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管理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宽松的信贷条件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期内带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辉煌成果,他果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在面临科技股泡沫和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得以迅速摆脱萧条状态。美国政府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这就是导致宽松的信贷条件,经济困难的人也加入到投资房产的队伍中。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期望过高,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形成巨大泡沫。他们没有考虑房价不再上涨的情况会是怎样。当房价不再像预期那样飙升,贷款者也就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这样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二)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以及存在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侥幸心理

美国近几年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日益加剧。一般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把按揭贷款作为一种优良的资产赚取利息及银行资本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获取利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这类产品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合在华尔街运作,直到按揭款通过证券化产生担保债务权证(CDO)后,它们才开始受到华尔街青睐。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因CDO的出现而更加细致。华尔街为最大化利益,对原始产品进行分拆组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根据不同投资偏好将其销售给了个人及金融机构,但在此过程中风险并没有被降低。后来的投资者只能根据投行的数据了解这些金融产品,难以判断其质量如何。投行、商行以及保险机构都大量持有CDO 债券。无论是海外还是美国本土,都对此疯狂追逐。美国房地产泡沫也通过此类衍生品蔓延全球范围。

(三)监管机构的失职和政策失误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没有监控和限制次级贷款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其对监管的松懈和对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忽视都体现出其监管不力的问题。美国向来都主张宽松的监管政策。美国央行将抵押贷款标准降低,使得部分生存状况不佳或信用较低的人得以用低成本贷款买房。又由于美国监管机构没有严格监管市场评级机构,使得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次贷相关产品评级的大范围降低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使投资者更加恐慌,并最终蔓延到了全球范围。

(四)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

次贷危机之前,标普、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对次贷产品评级过高导致了次贷市场的过度发展。由于评级机构不需投资者负责,其收入完全来源于证券发行商,这便造成信用评级过高。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自身的使用率,而其定价及交易则依赖于准确的市场评级。一旦市场评级出现问题,则会立刻导致信用危机。对信用评级的信任使得投资者买入大量次贷产品。但是没想到曾经3A级的债券一夜之间变成了垃圾。

二、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逐步提升对外币债券投资的关注度

高风险外币债券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之一。现今阶段,一方面需要择机适当减少高风险债券的持有量以预防和缓解存量债券的投资风险,选取评级在投资级以上债券进行投资,对新增外币债券的风险进行严控;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长效的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对外币债券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二)不断进行新产品、新业务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虽然金融创新能使市场效率大幅提升,并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但如果是不加监管的滥用,就会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所以,金融机构应以此为鉴,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合理安排风险管理,尤其应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销售以及运行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加以重视。每次推出新产品前,都应先行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及监管措施。另外,还应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意重点的突出,重点评估高风险领域及其相关环节,并在相应的监管控制方面采取更严的措施。

(三)提高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关注度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看到的是短期利益,没有考虑在巨大利润背后潜藏的危机。正是因为高层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导致机构破产或者被并购的局面。因此需要吸引更多对风险管理具有充分认识的专业人员到金融机构来任职,有助于掌握各细节风险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四)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对宏观形势的预测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完善的内控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内控。要合理配置资产,做好流动性监测和风险预警。由于我们正在走向国际化道路,逐渐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国际环境进行科学的判断,特别要判断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各类宏观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由于各种风险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转换,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对各类风险相互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匿名.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世贸人才网.2009-06-24

[2]财政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和风险管理的意见.2009-05-31

[3]匿名.浅析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010-09-13

作者简介:马嘿克补(1986-),男,彝族,四川凉山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马嘿克补

第二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信贷业务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面临各种信用风险,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服务为经营模式,其核心资产为贷款所获得的资产。经营的质量取决于贷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这是对“三农”建设的贡献。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但我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承受能力,使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这些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也需要注意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风险意识不强,而且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逐步转变现有的经营方式,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性质。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盈利能力,需要进行彻底的风险分析,使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对风险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不力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后续责任制度,很难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带来的风险。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也很薄弱,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这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系统性防范风险的目标。

(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文化

目前,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大多缺乏扎实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客户主要是农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他们主要关注金融机构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因此,建立风险预防机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时,要注意和防范一切金融风险,还要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所拥有资产的特殊性和用途,在信贷过程中,不良贷款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二.当前农村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虽然金融机构比较重视处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问题,但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适当的机制和制度。首先,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具体。由于不同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条件不同,应当对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但一些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几乎一样,形式化非常严重的,不适合实际使用,缺乏核对能力。其次,管理不善。信用风险管理是机构、员工和应对措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都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人才的不足和应对措施的不足。最后,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监管的认识不够。当实践中出现信用风险问题时,出现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给信贷风险管理造成隐患。

(二)贷款三查落实不严格

第一,重主观轻现场。信贷员仅根据借款人的书面材料和口头叙述进行审批,没有进行现场审核,对借款人提交的文件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调查报告不完整,甚至直接使用借款人提交的材料。借款人提交的材料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信贷风险大大增加。第二,重收入轻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评价机制的影响下,一些信贷员不会考虑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足够,只要借款人有担保,有固定的月收入或投资项目具有发展潜力就会提供贷款。第三,重“实力”轻信用人品,有些贷款机构只关注借款人的主要资产,而对贷款项目的未来前景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分析。而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等决定信贷隐藏风险的关键因素,似乎是无用的“软”材料。第四,重发放轻管理,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第五,审查把关不严,工作控制薄弱。一些信贷员模糊了税收控制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很普遍。一些信贷员认为,在审批书的“审查”部分签字书面许可后,经借款人和担保人签字的有关文件就是真实有效的,导致贷款文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信贷业务操作缺乏规范性

现阶段,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的实际运作中没有做到规范化,信贷业务经理缺乏责任感,信贷业务人员工作水平不高,最终由于与客户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缺乏核实,导致难以收回贷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只有印章为依据,没有要求主债权人和担保人签字。由于无法保证合法性,无法保证贷款协议的有效性,贷款到期后难以收回。第二,部分金融机构规模小,盲目大量贷款。信贷员没有对贷款人的经营规模进行核查就进行放贷,一旦借款人后续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将对金融机构造成严重损失。第三,如果信用社盲目听取客户的建议,因贷款期限届满而无法偿还贷款,客户与信用社协商变更合同,变更利率,信用社缺乏审查会造成严重的资金风险。

(四)信贷投放结构相对单一

首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关注的行业主体大多是劳动工程、房地产、采矿和政府资助平台等,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次,贷款客户信息也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辖区内的一些大客户上。最后,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大多基于以往的管理模式,资金投资领域比较狭窄,甚至出现了一些空白领域。

(五)信贷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

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由于对信用风险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难以履行各项信用风险监管职能。一是信贷流程监管不严,未进行反复核查。二是信用风险感知薄弱。他们普遍不重视产业政策研究,不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对现代风险预警漠不关心。由于缺乏对信用风险的认识,没有随时应对风险的应急机制,无法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信贷风险。

三、不良贷款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对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在各家银行的业绩评价过程中,风控指标的权重为14%,而该指标主要是包括银行业绩在内的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退出等,最终评估结果是银行发放绩效奖金的主要依据。

(二)主要原因

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缺陷,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导致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增加。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粗放贷款管理的必然结果,再加上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贷款资产流失。信用担保安全水平低,权利、义务、利益受到侵害,信用整体资质水平低,一些员工的专业素养不足,都会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及违法行为。

(三)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借款人信用评级不高,无力偿债。很多人想要贷款,但不考虑怎样还款,或者没有坚定的还款理念。近年来,我国经济供需结构改革不断升级,以及中美贸易战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一些高成本、低技术、外贸型企业受到很大影响,经营非常困难,有些甚至破产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借款人受到影响,将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此外,我国目前对信用问题缺乏重视,需要加强对不守信用行为的惩罚。

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类,必须严格遵守业务流程,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将风险预警信息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并录入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实现信用风险的合理控制。通过建立机构董事局、机构监事会等农村金融机构组织,避免出现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以防止金融机构的资产盗窃、滥用等行为。通过优化自主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方法、应对措施和控制机制,改进评估和披露机制以确保自我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划分相关部门岗位和职责,及时彻底处理行动中出现的风险,防止其扩散和升级,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也在扩大,对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现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下运作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这些机构内各部门的活动和监督,促进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监督效率。在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控制措施,将内部控制与员工自主相结合,加强对机构的独立内部控制,强调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辅相成,提高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经营风险。首先,必须在开始工作前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强调法律规范和电脑技能重要性。其次,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严格把关信贷人员的权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财务素养,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政环境。提高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商业风险。还可以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任务的员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获得适当的补偿。可以采取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的形式,奖励人员工辛勤工作,提高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忠诚度,调动工作热情。相反,未能正确执行管理任务的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管理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管理任务,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

信贷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训,端正信贷员工工作态度,明确工作风险防范。提高行业敏感度和认知度,及时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内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研讨,对外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让农村信用社员工明确信贷管理需求和发展现状,优化薪酬待遇。制定员工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和自主性,明确工作职责,激发员工积极性,积极参与高素质团队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学习商业银行各种预防金融犯罪的经验和做法,在日常业务管理和健全业务流程中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在日常业务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业务流程的授权和信用制度,监督平衡不同岗位,在金融犯罪发生前定期进行内部自查和不定期账户监管,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多种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漏洞,坚决不为不法分子提供机会,形成从中高层到普通员工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轮岗制度。通过垂直轮换和异地交叉轮换,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中的舞弊和漏洞,防止员工利用熟悉的操作程序,违反规定,或利用工作制度的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和培训财务法律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标准。最后,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推广应用,运用先进手段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提高金融犯罪防控水平。

(六)落实信贷权限管理

根据目前农村信用社维权管理的现状,市/县级合作社,要遵守结构性协议权限,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审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序加强农村信用社决策过程的规范化管控。部分域外信贷业务要求不同主体联动相互核实,成立贷款审核小组,做好审议工作。此外,对相关机构管辖范围外的特殊任务,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及时报告,确保业务安全、顺畅运行。

(七)做好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优化和精简信贷结构,有效实现管理目标,这是金融机构有效应对信贷风险的保证。一是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范围、重点、具体科学性方法。二是准确评估客户信用状况,保证按时偿还贷款。三是提高信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把握客户动态、收益和贷款动机。四是要优化贷款结构,明确贷款重点,防范新条件下的贷款风险。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在部分业务中积极引进信用贷款系统软件,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提高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控制来自不同系统和环节的信用风险的能力,实现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增强信用风险对主观动态的抵抗力,提高风险保护水平。

(八)提高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加强银行分类监管,优化实施现场监管所需资源配置,充分结合网络监管,关注农村财政状况和信贷风险程度。在建立一系列外部监督制度的同时,重点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巡视员,开展实地巡视,纠正违规现象,防止超出职责范围。管理和加强外部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与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制定并签署信息系统数据库报送协议,明确规定责任、要求和报告程序以及贷款发放程序,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

结 语

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且不限于区域发展框架,经营发展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在当前业务发展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信贷业务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以及相关理论的整合。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现有信用管理体系的效率,适用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需求,從而加快企业发展。

作者:李琛

第三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摘要】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关键词】 金融创新风险 管理 风险防范

一、金融创新风险

1、金融创新风险概述

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不同于产业创新风险。首先,产业创新风险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及潜在收益的获得程度上,而金融业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风险,还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金融创新在追逐利润时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其次,金融创新无法申请专利,具有广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只有通过被模仿和推广的活动,创新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否则将会由于市场规模不经济、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过小、创新成本过高,从而发生市场缺损、作用缺损以及价值缺损,使得创新者很难获得全部潜在的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金融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金融创新风险要比产业创新风险具有更广的影响面和更大的影响力。

2、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1)设计风险。设计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是指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是不同的。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

(6)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和约错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

(8)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9)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10)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于操作失误,不按时履约,违反相关法律和法规或其他原因,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金融创新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首先,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职责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商业银行则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金融创新以后,这一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诸多与活期存款类似的新型负债账户就具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利用电子资金转拨系统开办支票账户、可转让存单、电话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来创造货币,虽然其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及商业银行,但它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增加了银行控制信贷的难度。在利益驱动下,银行与非银行机构还会不加限制地扩大信贷,使货币供应量增多。

其次,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电子化是金融创新的特征之一,金融机构应用电子技术使其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动转账服务、银行电话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显缩减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2)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数次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奥兰治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股灾等等,都是金融风险过大,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当局,都普遍推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把风险防范和保持稳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种类明显增多,各式各样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对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加之持续不断的各个金融领域的创新,促进了跨国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机构业务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传统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金融监管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机构,还要监管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仅要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还要监管跨国性金融机构;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业务,还要监管新兴业务。这样就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来看,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制定的。然而,金融机构为了摆脱或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便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构成威胁时,政府或金融当局又会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预措施,于是又引发新一轮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监管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从而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1、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国内外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行为体系。该体系由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目标、防范主体、防范客体和防范方法这四个要素组成。

第一,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也就是构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外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和可能带来收益减少的损失和成本增加的损失。

第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承担者,包括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创新者。在风险防范的实践中,这两个层次的主体是难以分开的。

第三,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是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作用对象,也就是金融创新风险,它包括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投机风险、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四,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是指对金融创新风险客体实施控制的技术措施,这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在金融创新中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和防范,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损失。

(1)金融创新风险的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创新主体能够准确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以及对客观存在风险的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

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风险,而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回避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回避应该是一种策略性、艺术性、技巧性的回避。当金融创新主体的自身实力无力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确实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时;当金融创新主体有多种项目、领域可供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当金融创新主体没有必要去涉足某领域或是冒险时,均可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2)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风险分散是同一投资主体投资于不同的项目,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多数企业通常采取投资组合、项目组合、多元化经营这三种方式来分散风险,而用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则可采取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经营这两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首先,投资组合。金融创新由于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远远大于普通的金融业务,因而可能的投资收益也大于普通业务,创新者正是看中这部分超常收益而宁愿承担较大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次,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优点在于减少了利润的波动,因此金融创新主体应力争作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创新主体应选择在价格上是负相关的创新组合,这样就有利于分散风险,而高度相关的创新组合不利于分散风险。但是,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不仅分散了用于金融创新的资源,而且它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就会提高创新成本,导致金融创新的失败。

(3)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分摊不同于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是多个投资主体参与同一个项目的投资,使风险在多个投资主体中分摊。显然,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递减的。不仅如此,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总体风险也是递减的。

风险的转移是指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风险的转移可分为风险的财务转移和非财务转移。风险的财务转移是风险活动的承担者不变,只是财务损失主体发生了转移,譬如采取投保或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风险的非财务转移即实体转移,是风险活动连同其财务责任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转移到另一个承担主体,譬如采取委托、发包、招标或出售的方式来转移风险。然而,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风险转移,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多数是通过金融衍生物来实现的。

(4)金融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是确保金融创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监测可能产生金融创新风险的动向与征候,可以及时为金融创新提供决策依据,阻止金融创新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金融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主要是预警预控指标的选取和预警预控系统的操作。

金融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领域,无任何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能事先预测出风险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并及时化解风险,就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可以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预警子系统相结合的垂直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其中,宏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宏观金融风险,即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和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中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国内各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一定金融环境下微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三个预警子系统要协调动作,自上而下地实行监控。

2、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首先,完善立法。对金融创新活动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其次,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再次,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出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指标,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传统的监管机构基本是国家化的,各国政府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制定金融政策,由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大规模投机资本为了寻求套利套汇,频繁出入各国的金融市场,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协调货币政策,从而把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第一,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使他们明白,在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中,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只有面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二,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急于求成。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第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作出正确的风险预测。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保证本系统内信息的上下畅通,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存在的漏洞。

第四,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二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对金融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

三、结论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也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基本的立足点,以市场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或引进国外的创新成果,避免一刀切。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因此在金融创新之前,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为创新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向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会计,2008(8).

[2] 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6(5).

[3] 王丽、杨斌: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08(11).

[4] 楼文龙: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J].经济管理,2007(2).

[5] 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杜,2007.

[6] 李社环:整体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M].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文斐)

作者:董晓艳

第四篇: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多新风险,却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下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我国的金融行业及其体系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但是与其有关的金融监管体系却缺乏相应的改革,使其难以有效解决金融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应该考虑国情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金融机构在监管制度演变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度下国家的相关机构管理监督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通过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监管金融机构产品的数据,以减少金融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并对金融机构中的风险进行判断和规避。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类别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的产生和交易使整个金融环境变得复杂,潜在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金融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的联系紧密,出现一个风险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反应,产生难以估量的风险,扰乱市场秩序。如流动性风险很容易引发信用性和生产性风险。这些风险彼此联系、相互结合,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破坏作用,也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在监管制度演变中一定要重视对金融风险的管理。

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防范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带来损失大,如果金融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很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控制不力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使国家的金融行业和经济实物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重视和防范,加强金融监管。

2.调节市场

金融市场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现象,这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很可能会产生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就很可能导致经济体系崩溃,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督促金融市场中的监督人员工作的规范化,使其能够为金融企业提供正确、对等的信息。金融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应用正确的信息,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金融风险。此外金融市场的机制还存在着很多错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就很容易产生并扩大风险,因此政府要对其监管并进行干预,纠正金融市场机制中的错误。

三、如何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下的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要想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灵活性、有效性,国家的有关部门就应该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金融行业监管体系的相关法律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产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这个体系,使其具有监管能力,从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产品发展速度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但是针对金融产品的法律还不够健全。这就迫切的需要我們完善相关的法律,通过法律的完善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并使我国的金融交易的权威性增加。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获得足够丰富有效的有关于金融产品的信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日益创新复杂的金融产品,很容易陷入“投资陷阱”。有的金融产品销售者通过对金融品的不当陈述来误导消费者,甚至出现欺诈行为。这种情况不但使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制定了《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金融产品销售者在销售金融品时有告知说明的义务,这种方式打破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减少了市场中的欺诈行为,改善金融市场的发展中的不规范。

2.建立合适的监管模式

建立以金融产品为监管主体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监管机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有效管理,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如我国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在改革开放时期是混业经营,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这是因为在当时“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的影响下,五大国有银行都开办了证券、租赁、房地产等业务,这时的经营模式是“混业经营”。但是这种方式的自律性和监管力度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潜在的风险不断加大,出现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金融业进行了改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分业经营并不是绝对的分离,而是有限的分离。这种经营模式可以促进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控制经营市场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存在着很多风险。我国目前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自身缺陷在不断暴露,难以对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使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增加,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结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章恒明.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6):251.

[2]罗书章. 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78-87.

[3]汤雁冰.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9).

作者简介:

王雯祺(1997—),女,安徽省宿州市,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风险金融与监管。

作者:王雯祺

第五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国外金融机构入驻本土,对我国原有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面对此种形式,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经营管理,创新风险管理能力。该文将从此出发,深刻立即金融风险的内涵以及意义,并为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在金融活动中,有各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导致金融活动发生不稳定的变化,发生金融风险从而致使行为人遭受损失,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金融风险本质上是客观存在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的损失,但是却无法消除。金融风险的根本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交易的多元化、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等原因造成。

2 金融创新风险简述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所做的创新措施无法顺利实施,使得创新收益遭到损失,這种可能性称为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风险由金融创新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遭受的风险这两部分组成。金融业之中有产业创新的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风险,除此之外, 在追逐利润时,金融创新也会制造出新的风险。由于金融创新不能申请专利,因此可以模仿并加以推广,而只有通过这两种活动,社会大众才能接受创新,以免出现因接受程度低等、市场规模不经济等而致使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小、创新成本高而产生的市场、作用以及价值的缺损,从而使得创新者收益小,利润低。金融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金融创新风险也因此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风险由不同的方面组成,如市场风险、设计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投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伙伴风险、经营风险等10部分,其中,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称为设计风险;衍生交易中的如果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为信用风险,或者称履约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为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一系列错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为经营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这样所造成的风险为流动性风险;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为市场风险;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称为法律风险;由于违反相关法律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的风险为声誉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为投机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为伙伴风险;

3 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实意义重大。我国经济社会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作为我国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国民经济发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为金融机构自身提供发展的动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形势,以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其他经济实体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4 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现象日渐增多,公司内部的控制弱化问题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种不良情况一方面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因素增加,而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健全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金融机构在组织上以银行为中心,而在治理上,必须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前提原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必须要妥善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构建和谐合理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环境。各个内部机构的职责应当明确,使得股东、公司管理层、监事会、董事会各部门相互制衡,以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中降低公司的管理风险。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必然要与其相互融合,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资本市场遇到某些风险。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极易遭受到市场投机力量的强烈冲击。为降低金融机构的的风险,必须正确认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重视金融监管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立法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强大金融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规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行为,严厉惩处金融机构的违规活动。为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和投资者的利益提供安全保证。

金融机构主体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转变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将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及时传达给员工,帮助员工树立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直面金融环境日益变化以及风险不断增大的现实,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当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安排独立部门和专业人员管理和监控关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的各种风险,并作出适当的回应和得当的处理,以有效降低风险。

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变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风险控制,首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如定期安排讲座学习、或者通过分发金融机构的内刊、员工手册等方法宣传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另外应当根据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不同其次,对症下药,建立如风险权限管理、风险识别机制、风险报告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控制责任制度等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全面地防范和控制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机构的风险。为切实实施风险管理,应当将风险控制责任制度作为重点制度进行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使下属各单位在重大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明确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和责任归属。

建立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流程风险都是影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利害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称之为企业的经营风险。为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风险,金融机构必须从自身做起,建立健全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做好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评估工作:首先风险控制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跟踪各经营管理活动流程,及时对因新情况而来回引发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新工作和新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次,应当加强各经营管理活动执行部门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意识,及时将所观察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告知风险控制管理部门,以便及时进行风险的处理。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由多种风险交织,形成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对金融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应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成功地进行创新。

作者:贺奇俊

上一篇: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教学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