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级工程师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各位代表: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法院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一篇:高级工程师论文

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匹配度实证研究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影响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课题组以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内容设置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岗位能力需求关系、职业定位显性指标和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数据关系,并定量化处理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匹配度关系,这一研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合理选择课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职业定位;匹配度

[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層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我国教育部2009年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截止到2010年已设置40个领域。2012年开始推行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政策[2]。据统计,2010~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1万 、14.8万、18.7万、21.7万、23.7万、25.2万,占比从23.31%上升到43.93%,从这6年间招生趋势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总体招生人数在小范围增长。这个发展变化反映了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同时也对其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培养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系、导师指导等环节仍效仿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工程师)的要求[4-5]。目前已有学者根据相应学科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吴志强[6]提到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邬庆儿[7]强调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确定实训和理论教学内容,并提出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原则。谢育兵[8]根据相应学科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探索如何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方面做了相应研究。但通过检索文献发现,以往研究并未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对课程体系的改革缺乏数据支撑;培养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匹配度关系,以往研究中也并未明确指出。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利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将岗位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课程体系作为解释变量(此处需说明:必修课作为一类必不可少的课程群,其内容多为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是高级工程师所必备的能力,本文假定必修课对岗位能力的匹配度差异为零,即文章中的课程体系指专业选修课),根据其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划分等级,进行排序,探讨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和职业定位的贡献度差异,并依据所需的特定岗位将课程体系细致化,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回归社会,为社会所需。

一、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安全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的界定

安全工程师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不受破坏,包括预测、识别与评价危害状况,开展危害控制设计,研究危害控制方法、程序和方案,为其他人员就危害控制和危害控制方案提供建议,测量、审核和评价危害控制和危害控制方案[3]。基于对安全工程师的职责范围分析,其岗位能力可概括为安全检查与评价能力、安全工程设计能力、安全研究与开发能力、安全管理与组织能力、事故应急救援与指挥能力、事故分析与调查能力。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制订了安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部分构成,知识涵盖了政治、数理以及安全学科有关专业知识,根据国家标准中对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按照类别和知识领域分为五类,分别为安全评价类、安全工程设计类、安全研究类、安全管理类、实践教学类,其中安全评价类包括安全评价与预测、矿山评价原理与方法、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工程设计类包括矿井网络最优化技术、高等流体力学、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安全科学方法、高等热工学;安全研究类包括矿山岩体力学、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开采沉陷、高等流体力学;安全管理类包括安全科学方法、现代安全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实践教学类包括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本文所列举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分类,尤其在专业教育部分,选修课程群的设置符合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具有代表性。

二、实证研究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着力于研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以及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匹配度关系,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首先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为了找到岗位能力分别与职业定位、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设置了两份问卷,在最终形成的问卷中,将职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作为被解释变量,岗位能力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下设六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第一份问卷的每题均为职业定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程度,第二份问卷中的每题均为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的贡献度差异,本研究的问卷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表示非常小,2表示小,3表示中立,4表示大,5表示非常大),即每小题下设五个选项。

(二)数据来源

第一份问卷由安全高级工程师填写,所选择的高级工程师样本特点为在不同行业(矿山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等)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安全检验检测,监督监察,评估认证,事故调查分析与预测预防,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等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完备的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其结合自身学习及工作经历,对职业定位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共发放调查问卷157张,回收157张问卷,有效问卷145张,有效回收率92.4%。第二份问卷由毕业三年内四所综合性高校的安全专业研究生填写,主要包括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这四所高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质量较高,具有代表性,让他们对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差异进行打分,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91.3%。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采集中,我们发现有些研究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但是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在数据采集分析中将升学忽略不计。

(三)模型修正拟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阐述研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以及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匹配度关系,由此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模型。采用Cronbach's Alpha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621,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信度,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且本文选用经过验证的成熟量表,问询了相关专家,数据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数据分析

首先对第一份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将各调查问卷内容转换成数据表格,导入spss22.0软件中,我们对这145份調查问卷进行基本的统计方法处理,得到全部调查问卷数据的算数平均值μ。所得算数平均值最高为5,为了使数据差异更明显直白,将数据转换成百分制,最终得到反映职业定位与岗位能力间关系的数据表格3。

为了得到岗位定位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将岗位能力作为中间变量消去,具体处理过程为:根据表1的数据确定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程度最显著的解释变量X,再根据表2的对应数据进行排名,取其中前五名列入表中,最终得到如表5的匹配度关系。

(五)结果分析

1.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对于岗位能力的提升存在差异性。

通过问卷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对于岗位能力的提升存在差异性,以安全评价与预测、矿山评价原理与方法为代表的安全评价课程群对评价能力的匹配度为 85.4,它侧重于培养学生将问题系统化,通过各种指标的建立,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安全评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评价能力。以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高等热力学、矿山岩体力学、开采沉陷学等为代表的安全工程和安全研究课程群对研发能力的匹配度为 85.5,这类课程专业性质较强,一方面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有显著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对于提升岗位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践教学类课程对于多项岗位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心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实践教学类课程作为安全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在近年逐渐成为安全专业的重要教学载体和组成部分。这类学科恰好满足了安全专业学生把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这类课程所包含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课程,对于安全检查与评价能力、安全工程设计能力、安全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的提升作用明显。而这些能力需求也恰恰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就业较为集中的职业定位(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咨询、安全评价等)的高级工程师的能力需求相对应。因此,实践教学类课程虽然在安全专业中属于“专业性”不强的课程,但与就业能力需求指标匹配度高,对安全专业研究生未来工作和适应职场作用直接显著。

3.根据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的匹配度研究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职业定位是安全工程师选择的不同就业形式,通过上述数据分析,由表3不难发现不同的职业定位需要的能力不同,将职业定位考虑进培养模式中,有利于专业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选择课程群以及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了消除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时的迷茫现象,进一步构建职业定位与课程体系的匹配关系,研究生只需根据研究方向以及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定位选择适合的课程群,同时在学位论文中也依据自己所选课程方向进行有方向性的选题研究,从而达到培养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根据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排序有利于研究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而不是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需求趋势,以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研究发现,高级工程师的不同职业定位对岗位能力需求存在差异性,同时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每一类选修课都与其对应的岗位能力相匹配,且匹配程度较明显,而不同类别的选修课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匹配程度较差,这种匹配度的差异性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本研究定量化地分析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在调控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占比、增加实践类课程等方向上努力,从而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专业岗位需求的衔接更为紧密,有效增强专业研究生相应的岗位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云鹏,王福生,郭力娜,王月红. 基于工程师职责的专业硕士生培养探索——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5(7):101-105.

[2] 蒋复量,李向阳,叶勇军.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5):66-68.

[3] 曾繁华,黄小芳,徐刚.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以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16(28):120+83.

[4] 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78-80.

[5] 张圆圆.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2012(4):21-25

[6] 吴志强. 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24-125.

[7] 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5-7.

[8] 谢育兵.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9-70 .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音 程卫民 刘震 辛林

第二篇:忆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袁宝华同志长期担任我国工业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熟悉中国经济情况,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系统成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袁宝华同志是我国职工教育的开拓者,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人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讲政治、顾大局,善协调、讲奉献。工作中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和艺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复杂和棘手问题。朱镕基同志曾评价道:“他的这种非凡能力,来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使命感,来源于长期的工作历练。他的经历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方面,也造就了他的卓越才干。”
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袁宝华同志早年参加革命。他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北大分队组织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北京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袁宝华同志受党的派遣,参加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回家乡河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南阳中心县委委员,中共豫西南特委(地委)委员。他按照党的指示,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领导了7000人的抗日武装。1940年底他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1年3月在中央组织部任秘书处干事,从事干部调配工作。经过延安整风和对马列主义理论系统的学习,他的政治觉悟更加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强。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还是中央机关纺线比赛第一名。
担任乾安县委书记时期的袁宝华(左一)

抗日戰争胜利后,袁宝华同志赴东北开展工作。1946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乾安县委书记和洮安县委书记,中共嫩江省分委宣传部部长。在剿匪和土地改革工作中,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农村蹲点调研抓典型,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在他的领导下,乾安县和洮安县为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输送了大量人员和大批物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很好地完成了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的任务。

1949年6月,东北地区刚解放,袁宝华同志就开始参加经济建设工作,他先后担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处长、秘书长,为刚刚解放的东北地区恢复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为争取抗美援朝的胜利夜以继日地工作。他领导计划处编制的东北工业生产和建设计划是新中国最早的经济建设计划。他把编制计划的方法和经验讲给东北局各工业管理部门,讲给参加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人员,为成功编制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8月,他参加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率领的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谈判援建项目,这次赴苏谈判确定下来的项目为141项,加上此后追加的15个项目,就是后来的“156项工程”。他代表中方在民用项目援建协议书上签字。在长达9个月的谈判过程中,他考察了苏联工业企业,学习研究了苏联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计划编制的理论与具体做法,这些经验对领导开展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953年6月,袁宝华同志调中央重工业部工作,先后担任钢铁局副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办公厅主任。冶金工业部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冶金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副部长,主要负责“一五”计划实施,并分管冶金生产和计划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对每个建设项目都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设计和施工。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戈壁山川,为我国五六十年代重工业项目特别是钢铁项目的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0年5月起,袁宝华同志先后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经委物资管理总局副局长、局长,1963年5月兼任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局长。1964年9月起任国家物资管理部部长、党委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开创了新中国物资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针对当时物资流通领域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以及生产资料产需脱节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抓典型、搞试点,使之逐步得到解决,并建立起新的规范的物资流通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提供了物资保障。

“文革”开始后,袁宝华同志遭到冲击和迫害,1968年10月受到周恩来总理保护出来工作,1969年11月,任国务院业务组生产组常务副组长(组长是军代表)。1970年7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生产组组长。在当时国务院经济主管部门许多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下,在林彪、“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生产组承担了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计划安排和调度指挥任务。袁宝华同志带领大家为维持国民经济运行和建设,排除干扰,呕心沥血,通宵达旦地工作,被称为全国的“总调度”,为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艰苦奋战。

“文革”结束后恢复国家经委,1978年6月,袁宝华同志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1年2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2年5月,任职能扩大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积极组织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在企业整顿和企业改革、企业法制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职工教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建经济领域社会团体组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企业整顿、改革和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先后担任国务院企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国企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组织领导了我国企业整顿和企业改革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百废待兴,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他先后率团考察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企业和经济组织。1978年11月,他率中国经济代表团考察日本,回来后向华国锋、李先念等国务院领导汇报时建议要扩大企业自主权。经国务院同意,他立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起草了“扩权十条”。后来又起草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经国务院审议批准后正式颁发。这是我国最早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从此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序幕。

1978年以后,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他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恢复性整顿。通过恢复性整顿,到1981年实现了工业企业的拨乱反正,恢复了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为企业的全面整顿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1982年1月,他组织起草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后实施。经过全面整顿,到1985年,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面整顿的同时,他组织推动了工业企业扩权让利、质量管理、企业升级、企业承包责任制及经济责任制改革。
在莫斯科谈判“一五”计划援建项目。左起:袁宝华、陈平、王士光、李富春

他高度重視全面质量管理,先后组织多次“质量月”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组织起草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全面质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1980年,他组织起草《关于加强现有工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暂行办法》,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在他的建议下,1982年机构改革后在新组建的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了技术改造局,负责全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1981年,他组织起草了《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在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1987年由包干制改为推行承包制。1986年按照国务院部署,他组织开展企业升级活动,评选国家特级、一级、二级及省级先进企业。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企业最终成为市场主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文革”结束后,袁宝华(中)率中国经济代表团访问美国大通银行

袁宝华同志积极推动我国企业法制建设。1979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下简称《企业法》)起草小组,袁宝华同志任副组长(彭真任组长)。在起草过程中,他先后带队到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企业干部和工人、地方党政领导、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的意见,克服重重阻碍,为该法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在《企业法》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向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汇报和说明。历时十年《企业法》起草完成,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袁宝华同志开拓了新时期我国的职工教育工作。他提出职工教育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他提出要对职工进行“双补”(补文化课和技术课),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高职工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1980年,中央决定成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袁宝华担任主任。他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使职工教育工作得到全党、全国的重视,有了明确的方向。他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工作,仅用不到五年时间,完成了全国3000多万职工的“双补”,并对全国经济部门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培训,组织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考试,还在一些重点省区市建立了一批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培训中心,培养出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全国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他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要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使之成为经济工作的强大动力。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要与时俱进。他是1983年初成立的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创建人之一,并从1989年3月起任会长。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他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给学员讲课,多次召开企业党委书记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研究他们提出的问题,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大力推动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他长期在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对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袁宝华论企业家修养》一书,是他对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长期观察实践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企业家,要从观念、法制、体制等方面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企业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关心企业家队伍建设,召开50多次厂长经理座谈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他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建设职业化企业家队伍的意见。他多次讲要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企业改革和企业家队伍建设。1991年12月他在与《经济日报》记者谈话时指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文化素质的构成,应该是非常丰富而具体的。这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较高造诣、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规的充分掌握,同时也包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涉猎。

袁宝华同志是我国经济领域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的开创者。他组织创建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后来又成立了中国企业家协会,并亲自担任会长。经国家批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激励和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企业家,是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改革开放初期还成立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包装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这些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组织,在为政府和企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在领导社团组织20多年的工作中,他发表了40余篇搞好社团建设的文章和讲话。他主张社团组织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要“自立、自治、自养”。他的这些观点是我国社团组织建设的宝贵财富。


努力开创中国人民大学新局面
国家行政学院(筹)第一期培训班全体学员合影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袁宝华同志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党组书记。他带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极左思潮,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迅速推进人民大学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开创了学校发展新局面。在任期间,袁宝华同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积极探索我们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模式与道路,着力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袁宝华同志始终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鼓励学术研究面向实践、面向改革开放主战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学校影响力大大提升。袁宝华同志始终尊师重教,坚持民主办学,经常深入广大师生听取意见和建议,与教师谈心交友,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被人大师生誉为“我们爱戴的老校长”。

袁宝华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人民大学发展,并始终为人民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袁宝华同志还十分重视国家行政管理干部的教育,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把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在他的提议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和行政管理学院。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央决定组建国家行政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筹建工作,他任筹备组组长。他带领筹备组积极推进全面建设,确定培训方案,制定章程,选择校址,招揽专家学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建成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袁宝华同志还是我国MBA教育的开拓者,提出“中国也要发展技术型的工商管理硕士”,曾担任第一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强调理论学习要与改革实践相结合。1987年6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理论工作会上指出:第一,要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第二,理论问题,尤其是经济理论问题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第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舆论阵地的正确方向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舆论宣传工作。1995年1月,他在与《中国企业报》编辑部的同志讲话中说:我一向重视报刊宣传工作,也很喜欢阅读一些报纸杂志。人活在世上,总要知道天下大事。不读书不看报,就不能补充新的知识,不知道新的情况。我以前讲过“三点论”,即报刊宣传要注意抓三个“点”:一是注意反映大家关心的热点;二是善于在诸多的热点问题中抓住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三是作为企业的报刊,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就没有生命力。今天,我想强调的是,守住这一阵地,必须坚持并发扬“三个精神”。报纸要弘扬主旋律,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企业。《中国企业报》的宗旨就是“面向企业,依靠企业,为企业服务”。当前,国际上有些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就是不愿看到中国富强。我們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就会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爱国主义的旗帜什么时候都要举得高高的。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企业家通过艰苦创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他们拥有亿万资产,但并不奢侈,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而我们有的厂长(经理),企业的日子刚刚好过些,就互相攀比,搞高消费,这与我们的国情不符,值得深思。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永远传下去。

1995年9月,他在听取中国企业管理宣传(报刊)工作委员会汇报后指出:企业管理报刊当前应在“特、实、高、新”四个字上下功夫。一要“特”,以前我讲过企业管理宣传工作要关心当前的热点,抓住工作的重点,突出企业报刊的特点。这个“三点论”的核心是“特”字,即企业管理报刊必须突出企业管理自身的特点。二要“实”,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出发,反映中国的、本地区的、本行业的、本企业的呼声,介绍企业管理经验,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企业宣传工作中去。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事求是。三要“高”,杂志的内容质量要高,文章的写作水平要高。每期可以在“报屁股”处搞点企业以外的小文章,但内容要高雅。四要“新”,这是办好报刊最重要的一点。办报刊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新的思路。要反映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精神、新经验,要介绍先进人物的新成绩。
袁宝华为纺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题词

1998年1月,他在接见中国企业报社全体人员时讲:办好报纸,要讲真话、讲实话、讲明白话。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报纸或刊物总讲老话不行,总讲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行,总讲空话更不行。而避免讲老话、讲含糊话、讲空话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要及时了解、反映职工和企业的思想、看法、呼声与要求。报纸要办出特色的根本是着眼于创新。办报只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而创新是报纸的灵魂。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注重经验总结

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袁宝华同志一直在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总结实践经验。对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他在1991年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本框架,关键问题在于确立国家、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在国家、市场、企业这个大三角中,国家与市场之间应该是条实线,即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来调节和监管市场;市场与企业之间,也应该是实线,即企业除了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外,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市场的变化引导着企业产品生产的变化;国家与企业之间,则应是虚线,即国家对企业的影响,除了计划指导外,主要是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要确立这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核心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92年12月,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外国人对中国有兴趣,是因为你有一个大市场。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个大市场;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个潜在的大市场。所以这个市场是不能分割的,封锁和保护很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不仅应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尽快形成的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有秩序的和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从这个要求出发,首先,要打破条块的封锁和保护,反对垄断和非法的经营活动。其次,市场的管理需要立法,现在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条例都不健全。现在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在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很大漏洞。为什么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管理不严。

他还说:要发展各种商品市场,不仅要发展消费品市场,还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更重要的是市场应向高级发展,即建立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树立“小政府、大社会”,也就是“小机构、大服务”的观念,就是要由“管”字当头转变到服务上来。那么,政府应该管些什么呢?新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有四项任务:一是总量基本平衡,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调控市场,给企业搭一个“舞台”;四是配套改革,包括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应精兵简政。目前政府机构过于庞大臃肿,“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国家难以承受。

1993年5月15日,他在烟台市和大连市厂长(经理)座谈会上强烈呼吁要注意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特别强调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说: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而且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在精神上也要富裕起来。对这个问题不能作片面的理解。现在,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其他都无所谓。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俊遮百丑,这是认识的误区。其实,就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搞上去了,也还有两种前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使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其前途是共同富裕;只抓物质的,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其前途是两极分化,富了少数,穷了大家,到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会失去,搞上去的经济也会滑下来。所以,我们既要不遗余力地抓物质文明建设,也要不遗余力地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强调发展经济、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提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积累精神财富,从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双富有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要树立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市场经济要讲市场道德,企业要讲行业道德,职工要讲职业道德,这都是市场规则得以贯彻执行的思想基础。职工不讲职业道德,企业不讲行业道德,市场经济不讲市场道德,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袁宝华同志高度重视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1996年11月,他在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赴欧访问总结会上指出: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只有几十年,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在不断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还要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济的好经验、新方法。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到现在并有所发展,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来激发经济。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与借鉴。

第一,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建立起的一套监督、管理企业的办法。就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它的核心是坚持私有制。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它们的许多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资本主义开始时是由家族企业起家,企业由家族成员管理,进而聘请专业人员替代家族来管理。现在有的发展为股份制,不仅吸收了更多的资金,而且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监督。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它们这一整套监督与管理方法。

第二,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多年来不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资产重新组合的经验。资源配置、资产组合,在经济发展中很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闭,又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出现,资本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存和发展的。而我们的企业是能生不能死,使得一些长期经营不好的企业拖了我们的后腿,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这方面的经验。

第三,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维护其制度生存、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福利”带来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用高福利笼络人心,使福利的增长超过生产发展的可能,造成国家沉重负担而陷入困境,我们要认真研究。

第四,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经验。

第五,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和推行科学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最后,他说: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企业管理方法,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我们的方针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历者和参与者,袁宝华同志非常注重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科学总结。2001年6月,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小平同志带领全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確的。虽说也经过了一些波折,可最后还是找到了,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我们党几十年来的探索过程,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始于毛,成于邓”这六个字。这正是我们认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曲折过程得出来的结论。我们党内的老同志都清楚地记得,毛主席早就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道路,他很想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他没能完全找到这样一条道路,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总结我国多年探索才找到的,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顾这个过程,看看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

袁宝华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凡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和同志,无论是普通工作人员,还是领导干部,无论是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企业家,一提起袁老都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他们称赞袁老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勤勤恳恳,廉洁奉公,品德高尚;称赞他工作作风严谨,实事求是,一身正气;称赞他学识渊博,能力非凡,记忆力惊人。

朱镕基同志曾在袁宝华领导下工作。他在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上说:“1951年夏,我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工作,当时宝华同志担任计划处处长,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对人谦和,从不疾言厉色,总是使你感到他对你的信任、肯定和支持,让你敢于大胆地去工作。我们总是称他为‘宝华同志’,不称官衔。我们谈到他的时候叫他‘宝华’,在亲切感情中更透露出充分的信赖。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来源于他的真诚。他的真诚发自于内心,表现于对人的关爱,是真心实意的关爱,是从不为自己,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关爱。宝华同志博闻强记,勤奋刻苦,批阅文件从不过夜,而且看得很仔细,常常勾出报告中的错误数字。批语观点明确、言简意赅、让人知道该怎么去做。他讲话不看讲稿,论点鲜明、数据翔实、逻辑井然、语言生动,大家都爱听。”

袁宝华的外交风度和感染力使他结交了很多国际友人和企业家。1992年7月,他应日本首相竹下登邀请访问日本。其间应邀在日本自民党总部对自民党国际交流特别委员会讲演。在没有任何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袁宝华即席发表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的演说,并回答了一些国会议员提出的问题。半天的讲演赢得到会议员的高度赞赏,他们对袁宝华的讲演纷纷表示敬佩。讲演结束时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表示感谢。

1993年5月,袁宝华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会议休息时参观奈良市唐招提寺。大家看到寺内有一口类似中国故宫院内的大水缸,上面铭刻近百个中文字,纷纷揣测这口缸的来历。晚上日方宴请时,他用秀丽毛笔字将缸上近百个中文字一字不漏地抄录在饭桌的纸面上。那时他已77岁高龄,有如此记忆力,使在场的日本企业家们都惊叹不已,并称赞他是书法家。
1996年11月8日,袁宝华(中)在日內瓦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左)合影

1996年11月,袁宝华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劳工组织举办的“企业论坛”。听闻消息,本打算到埃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特意推迟一天行程,专门在日内瓦设宴迎接他。在宴会上施瓦布先生热情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我认识的名人很多,但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人并不多。袁宝华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识渊博。”

袁宝华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自己。他思想敏锐,工作勤奋,正直宽厚,淡泊名利。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丰功永存,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的品德,学习他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才能。他的革命精神是一座丰碑,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编辑 杨琳)

作者:袁宝华 曹明新

第三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代院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法院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五年,全省法院在省委、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监督和指导下,在省政府、省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要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五年来,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199件,办结14091件,诉讼标的额254.26亿元。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457155件,办结2452361件,诉讼标的额1701.83亿元。其中2007年受理541901件,办结541069件。全省法院年均结案49万余件,居全国第四位,法官人均结案数居全国省区第一。

 

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全面强化审判职能

 

五年来,全省法院始终把保障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立足法院工作实际,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审判工作服务于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创新型省份以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等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法院紧扣大局,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宽严相济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危害国家安全、故意杀人、抢劫、贪污、受贿等重大犯罪案件4718件,上升19.2%,其中2007年审结1049件。为配合死刑案件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的重大改革,在省委的领导下,增设刑事审判第三庭,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从2006年6月1日起在全国省区率先实现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同年9月1日起在全国省区率先实现全部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

各级法院五年来共受理一审刑事案件252882件,审结252843件,分别上升32.9%、32.57%,判处罪犯364190人,上升49.55%,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死刑的50280人。2007年审结56935件,判处罪犯87151人。五年共审结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犯罪案件155件258人;审结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案件80577件127011人;审结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和金融诈骗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8179件12938人;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804件1337人。加强反腐败斗争,审结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案件4030件4431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335人。对因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民间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能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或适用非监禁刑。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为40858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指定了辩护人,依法宣告192名被告人无罪,其中自诉案件144人。公诉案件48人,另有1360件因证据不足由公诉机关撤回起诉。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司法宣传;精心审理未成年人犯罪34316人,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积极参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缓刑少年犯帮教基地等方式,促使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

 

(二)调判结合化解纠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五年来,全省法院共审结各类民事一审案件1289438件,2007年审结280966件。五年共审结婚姻家庭、继承、损害赔偿、财产权属纠纷等案件557324件,劳动争议案件39264件,国有土地出让转让、商品房预售、建设工程合同等案件37039件,买卖、运输、担保、承揽、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364797件,企业改制、公司诉讼、股东权纠纷等案件3010件,借款、融资租赁、信用证、证券等金融纠纷案件279039件,知识产权案件4859件,海事海商案件4106件,涉外民事案件2260件。我省法院审结的浙江海纳科技股份公司破产重整案和百事可乐“蓝色风暴”商标权纠纷案,入选法院系统2007年全国最受关注的“维护平安和谐,伸张公平正义”十大案件。

进一步贯彻落实“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加强司法调解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覆盖诉讼全过程的调解工作机制,推动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审结的一审民事案件中,调解撤诉率达到57.06%,其中2007年为56.25%。人民法庭调解撤诉率在70%以上。

 

(三)依法化解行政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五年来,全省法院共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20798件,上升32.72%,2007年审结5283件。五年来撤销、变更行政行为或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无效的12.39%;维持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42.49%;因法院加大行政争议协调力度,或行政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等原因原告撤诉的33.61%;终结及其他方式结案的11.51%。审结国家赔偿案件221件,审查行政非诉申请执行案件83294件。

积极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实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达436人,同比上升13%,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试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力,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和推广。去年8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预防化解行政争议工作会议后,召开了第五次全省行政审判工作会议,进一步健全行政争议协调、和解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二、推进审议、执行机制改革,认真落实“三项承谱”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省高级人民法院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出了“努力做到不使有诉求的群众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不使有理有据的当事人因没有关系打不赢官司,不使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执行不力、不公得不到保护”的“三项承诺”。两年来,省高级人民法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机制,推进改革,出台53条具体措施,制定了37个规范性文件。经过全省法院的共同努力,落实“三项承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进一步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做到有诉必理,努力让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落实司法便民措施,全面加强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有54个法院的立案接待大厅被评为“文明窗口”,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推行接待导诉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切实降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2006年以来缓、减、免收诉讼费5779.17万元。全省法院于2006年底全部建立了司法救助基金,总金额达到4868万元,截至2007年

底,已对2722名当事人发放救助金1708.01万元,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在法院工作环节已基本解决。为方便当事人诉讼,调整民事案件级别管辖,基层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上限标准,自去年4月起提高到150万元至500万元;对涉及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等11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案件,无论标的额大小均由基层法院一审。针对案多人少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全面推行案件繁简分流,推广简易案件速裁机制,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结的民事案件达79.87%,及时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案卷移送、鉴定评估等非审限用时,严格审限延长审批手续,使诉讼活动更加便捷、经济。

进一步创新审判管理机制,实现公正司法,努力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一审案件除有法定情形外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同时提高二审案件开庭率,增强裁判文书说理,实行判后答疑释理,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审判业务规范性文件通过门户网站“浙江法院网”等形式全部向社会公布,裁判文书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扩大公开范围,还选择典型案件尝试互联网直播庭审。建立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案例指导制度,严格限制和规范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案件请示,并就规范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正确适用证据规则、加强合议庭工作等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指导性文件,最大限度地做到“同案同判”。推行随机滚动分案,防止发生人情关系的干扰,审判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坚持内部监督和接受外部监督并重,普遍成立办案质量检查机构,实行量化考核;推行院庭长办案、旁听庭审等制度,强化案件监督管理职责;认真实施《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积极推进司法民主建设,五年来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128163件,参审人员143698人次;认真接受法律监督,全省法院五年来审结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3124件,其中刑事抗诉444件,维持223件,改判123件,发回重审35件,以其他方式结案63件;民事行政抗诉2680件,维持1018件,改判481件,发回重审30件,调解422件,以当事人撤诉等其他方式结案729件。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落实,有理有据打得赢官司的胜诉机制进一步完善,办案质量有了新提高。2006年以来,刑事和民事案件上诉率分别为8.26%、6.82%,92%以上的案件经一审程序即已息诉。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为10.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全省法院信访中申诉和申请再审数量明显下降,2006年同比下降17.39%,2007年又下降50.83%。

进一步创新公开执行、协助执行机制,力克执行难,努力让胜诉的当事人及时实现合法权益。在法院内部着力防止执行不力不公现象,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执行工作体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16项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行制度体系。加强执行权的制约,全面实行执行实施权与审查权分离;增强透明度,实行执行公开和告知制度;规范财产评估、拍卖的委托程序,实行委托评估拍卖事项与执行机构分离;不断拓展执行手段和方法,采取申报财产、公开曝光、悬赏执行、搜查、强制审计等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注重审执兼顾,在立案、审判环节依法做好财产保全等工作,为生效裁判的顺利执结打好基础;加大考核力度,榴继开展了争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法院”和“破解执行难优秀法院”评选活动,重点考核以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是否全部执行完毕为主要指标的有效执结率和自动履行率。在外部积极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认真贯彻省委批转的《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与省委政法委联合召开了全省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会议,与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公安厅等联合下发文件,加强法院与公安、工商、房产、国土资源、建设、金融、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信息交流共享,在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前,依法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投资、招投标、出境、注册新公司、高消费等,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组织纪律等手段,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在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协助执行工作纳入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有80%的法院建立了执行联络员制度。五年来,全省法院共执结692513件,执行标的金额736.54亿元,2007年执结143709件。2007年案件有效执结率由上年的40%提高到65%,涉及执行工作的信访量同比下降56.85%,在民事案件结案上升8.1%的情况下,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反而下降了1.22%,当事人自动履行率已有所提高。

“三项承诺”的提出和实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和省委赵洪祝书记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国法院和本省各地各部门学习和推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情况的报告并给予充分肯定。

 

三、加强基建设,夯实法院工作基础

 

五年来,全省法院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为动力,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基层建设。

2004年,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工作汇报,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2004~2008年全省法院基层建设规划》和与之配套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两庭”建设等三项规划,提出了加强法院基层建设的具体目标。同时,各中级人民法院加强工作指导,尽力为基层建设服务,帮助基层法院解决审判、执行以及人、财、物保障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功夫下在基层,成效体现在基层。巩固“五好法庭”争创成果,开展争创“模范五好法庭”活动,212个人民法庭中已有199个达到了省级五好法庭标准,32个被授予省级模范五好法庭称号。我省法院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和推广。

五年来,积极稳妥推进人民法庭设置调整,适度合并了一些案源少、力量分散的法庭,人民法庭的布局和审判资源的集约化配置更加合理。同时,各基层法院普遍实行法院和人民法庭均可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双轨制”,并对确有需求的群众许可口头起诉;在不设法庭的乡镇,建立373个巡回审判站(点),开展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就地化解矛盾,五年共巡回审判案件52355件。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两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五年来,各地用于“两庭”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建成符合标准的审判法庭的法院77个(占总数74%)、人民法庭104个(占总数的49.1%)。所有人民法庭都配备了汽车,安装了电子签章系统。去年10月,为缓解《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给法院经费保障带来的影响,在中央和省财政的支持下,决定补助我省基层法院1.87亿元。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与财政厅

出台了《关于制定基层人民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切实加强基层法院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要抓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司法

 

五年来,全省法院坚持不解地把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司法公正树形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大力加强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廉政建设和形象建设。

扎实开展理念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紧密联系法院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认清国情,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上级法院加强干部协管,做好班子调整和换届工作,全省法院院长调整交流达81%,本科以上学历达94.1%。五年来,全省法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共有735个集体和1487人次受到记功表彰,有15人次被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人民的好法官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贾建平、魏剑明同志还光荣当选“浙江骄傲~200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规范司法行为,完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制定《2006~2008年全省法院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要点》,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着重规范司法礼仪、程序运行、裁判文书,并分别制定指导性意见,分年度进行重点考核验收。目前,2006年规范司法礼仪和2007年规范程序运行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并拍摄制作、编写出版了全国首部《法官司法礼仪规范》电教片和《裁判文书制作指南》。

推进廉政建设,纯洁法官队伍。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法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每年对机关和各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及“一把手”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实施检查考核。切实加强案件督查工作,严格追究违法审判责任。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选择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全省法院干警违法违纪数量比前五年下降62.63%。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对全国基层法官进行全员轮训的要求,大力开展法官在岗培训,国家法官学院浙江分院共举办培训班134期,培训人员13605人次。去年10月全省法院4800多名基层法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及格率达到99%。目前,全省法院审判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0.42%,大学本科以上占78.83%;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3.17%,本科以上学历占88.49%。一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调研成果在全国获奖,省高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2006年度调研工作先进单位。

 

五、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改进法院工作

 

五年来,省高级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实人大决议和决定,切实改进各方面的工作。

 

(一)主动报告法院工作部署和重大案件的审判执行情况,认真接受常委会及其他专门委员会的监督。2004年,省高级人民法院就贯彻刑事诉讼法情况向省人大内司委作出报告;2005年,就减刑假释工作情况作出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2006年、2007年分别就全省法院开展专项整改活动和落实“三项承诺”等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后又及时召开贯彻审议意见的专题会议,逐一落实工作措施,并将整改情况专题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二)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络。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络机构。成立督查联络办公室,制定工作制度,完善批评、意见和建议的办理程序。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省高级人民法院共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转来的建议、提案43件,全部在规定期限内办复;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备专门委员会陆续交办的296件代表来信和涉诉信访案件,已办结277件。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视察工作和旁听庭审等方式,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在省人大代表工委、省政协办公厅的支持下,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9次安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庭审,并多次邀请省、市、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法院工作,增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了解。

 

(三)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及时向“浙江人大”门户网站报送法院工作信息,在“浙江法院网”门户网站上专门开设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箱”;在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过程中,主动将有关材料汇编成册,分送全体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受监督。

各位代表,五年来。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是省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及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长期支持法院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法院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法院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司法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司法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有些法官审判理念、司法作风方面还存在不足,审判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案办案、机械司法、忽视社会效果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克服;五年来干警违法违纪数量同比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有111人受到查处,严重损害了法院形象;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不够及时有力。同时,随着收案多年持续高位攀升,以及诉讼收费制度改革,物权法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等的实施,还将呈现新的诉讼高峰,案多人少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物质装备虽有改善,但仍有一些法院经费不足,装备落后,制约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法院人难进、人难留,法官断层现象较为突出。对此,我们将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六、今后工作打算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法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关注涉案民生为重点.以落实“三项承诺”为抓手,宽严相济惩治犯罪,调判结合化解纠纷,维护公平正义,力求案结事了,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优化审判监督管理,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为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促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各项工作。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坚决执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更加注重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落实到法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加注重维护事关民生的涉案合法权益,更加注重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全面加强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刑事审判要坚持宽严相济,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坚决依法严惩,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维护社会安宁;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有依法从轻情节的犯罪,体现政策,从轻处理。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确保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后相关办案程序的规范和质量。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事审判要坚持调判结合,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积极推进基层法院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在立案接待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构建纠纷分流处理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把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化解在基层。依法制裁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大司法保护力度,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妥善审理好涉外、涉潜澳台案件,提高浙江法院涉外审判的国际公信力。行政审判要坚持监督、维护、协调有机统一,严格依法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注重通过协调的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增进人民群众与行政机关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坚持“一手抓审判、一手抓息诉”,注重源头治理,切实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维护重大活动特别是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

三是坚持法院改革,深化落实“三项承诺”。“三项承诺”的提出和落实符合浙江法院工作实际,适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围绕司法为民。充分发挥立案接待大厅功能,进一步加强立案环节的导诉和法律释明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优化便民方式,切实保护诉权;认真执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进一步做好诉讼费减、缓、免、停、退工作,加强与法律援助机关的沟通协调,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围绕审判公正,进一步强化制约和监督,健全审判委员会、院庭长、合议庭成员、法官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维护公正与效率;继续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裁判文书的改革;积极应对实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科学配置审判资源,继续扩大基层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范围,优化上级法院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围绕执行公正,以维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执行异议权和申请复议权等为重点,加强对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大执行力度,落实被执行人强制报告财产,强化立即执行、审计执行、曝光执行、提级执行、交叉执行等措施的适用,有效发挥协助执行、联动执行新机制的作用,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实现。

四是加强基层建设,夯实法院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基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始终把加强基层法院建设作为人民法院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睹性、根本性任务来抓。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审判经验,加强对基层法院的指导,确保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新颁布法律的全面、及时、准确实施。深化“五好法庭”、“模范五好法庭”争创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工作整体水平。把便民诉讼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着力点,扩大巡回审判站(点)的设置范围,开展巡回审判,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继续抓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及省委《实施意见》的落实,在干部任用、人员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加大对基层法官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司法能力。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强院”战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审判方式方法,扩大审判公开范围,建立案件流程监管体系,提升法院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五是加强法院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司法。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养,消除少数法官存在的特权思想,切实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加强队伍业务建设,在组织法官轮训的同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自修。新进法院人员。原则上安排到基层锻炼,增强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各级法院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政治坚定、作风务实、率先垂范、能抓善管的坚强集体。主动争取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法官断层、审判辅助人员紧缺等突出问题。把法院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完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法院惩防腐败工作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保持队伍纯洁。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为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振奋的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法院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齐 奇

第四篇:高级智能网技术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通信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起着促进、制约经济发展的作用。智能网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技术的演进和标准化的实施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外的电信网络也已广泛使用,并且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完成电信业务的创新和维护以及提供的任务,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的各运营商也在建设自己的智能网,且已开始提供各种新业务,国内智能网产品研究和开发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走上产业化的阶段。

关键词: 智能网;程控数字交换;INAP协议;CS-1/CS-2

1 智能网基本概念

智能网,是在现有的交换与传输基础的网络上,以快速、便捷、经济地为目的来提供电信新业务,而设置的一种附加型网络结构。智能网所提供的新业务,其突出的优点是既可以做到快速,又能达到经济和便捷的效果。智能网的最终目标也是要为所有基础通信网络提供服务,包括公共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移动通信网以及未来将实现的宽带网络。

到现在为止,智能网的应用已经普及,几乎所有的电信营运商都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并且提供了极受用户欢迎的新业务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就美国来说,它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网体系,每年单就智能业务的收入就以10%的速率增長。而我国智能业务的收入,在各运营商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智能网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2 智能网基本特点

2.1 业务控制、交换功能的分离

程控数字交换机自问世以后,它所采用的存储程序和控制方式、数字传输和PCM技术,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各个网络所用的交换机基本都是程控交换,这是电话网数字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传统业务的提供方法。

按照这种业务提供的方法,对每次电话呼叫的基本呼叫控制和对新业务的特殊控制都是由网络上的交换机承担,控制和交换是不可能分开的。而智能网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对业务的控制从交换机中分离出来,也就是将智能化和交换功能分离开,改由附加的智能网络层来完成业务的集中控制。这是即程控交换之后又一场网络革命。

交换机除负责基本呼叫和接续控制之外,还需支持业务的控制点(SSP)。业务控制点保存有控制业务执行的软件,称为业务逻辑,并且设置了专用的数据库来存放各个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所以,不论是增加新业务,还是撤销业务,只要增加或撤销SCP中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即可,完全不用修改交换机的程序。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智能网设置了用来生成各种新业务逻辑、业务数据的业务生成环境(SCE),设置了负责把新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加载到SCP上的业务管理系统(SMS)。由于控制都集中在了SCP上,这样也就可以在网络上灵活地设置SCP,以实现网络的智能化。

2.2 智能网业务的快速实现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支持快速生成业务。与传统的某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新业务软件控制方法不同,智能网技术是以业务的需求为出发,归纳并定义了一些基本网络功能,如运算功能、如比较功能和转移功能等。这些功能和具体业务无关,具体的业务都可以使用这些基本的功能去控制业务的执行,这些基本功能则被称为与业务无关的构件(SIB)。就像在设计硬件时所采用的最基础的门电路,它所构成的触发器、寄存器以及更为复杂,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一样,SIB是业务的最小单位,是智能网中可重复使用的单元软件。SIB拼接业务逻辑再加上业务数据,就可以控制业务的执行,这就与传统的业务构成方法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而智能网能快速提供业务的秘诀是把过去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业务程序的方法转变为可重用的标准SIB来组成业务。根据智能网模型的概念,每个标准的SIB功能都会映射成智能网中各功能实体的内部动作,并触发功能实体之间消息的传递。这个映射机制是由IN系统的内部软件来完成,对业务设计人员来说则是个黑盒子。设计人员只需要理解每个SIB的功能,以及接口的数据要求,就可以按照业务的控制和需求来用SIB构造业务逻辑。

2.3 标准化的通信接口

智能网作为新型的网络结构,其各个IN功能的实体(SCP、SSP、IP等)之间都要通过消息的互相交换来协调各自的动作。这些消息流集合构成智能网的应用协议(INAP),是专门用于IN功能实体之间通信。而ITU-T则是根据智能业务的发展,相继推出的CS-1和CS-2两个阶段INAP协议。是实现多厂商智能网设备之间的互连基础。每一种IN设备,只有符合INAP标准的通信接口,才能通过国家电信机构的测试入网,才可与网络上其他IN设备进行互联。在完全通过了INAP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后,才可称为是标准化的IN设备,此时才具备开放通信接口的能力。

3 下一代智能网研究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下一代智能网在克服传统智能网缺点基础上,用户可以以各种接入方式来访问智能业务,并能够根据自身特殊的要求来配置原有的业务,可以支持快速业务的开发和设置。总而言之,下一代智能网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3.1 开放性

开放式智能网确切的定义,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达成共识。它应具有哪些特点,至今还有不同的观点。下面列举几个较为流行的看法:

3.2 开放式智能网应支持第三方业务的开发商

与Internet上的应用比较,当前电信网上增值的业务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传统智能网是个专用的系统,业务的逻辑和业务平台的执行环境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只有业务平台的供应商才能开发基于他们自己业务开发平台的业务逻辑。而实际上,独立的业务(软件)开发商并不使自己的业务开发受限于别个智能网业务平台上。所以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尽管业务平台的供应商提供了相应工具SCE,并加快了业务开发的进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支持第三方业务开发商的问题。SCE本身也是一种专用的系统,用一个供应商提供的SCE开发出的业务逻辑也只能在该供应商的业务平台上运行。所以,SCE仅仅是解决了设备供应商或者是设备运营商本身开发业务的问题。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利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先进技术(像面向对象的技术和面向构件的技术),在通用的集成开发环境上,补充SCE需要功能,开发与增值业务相关的构件;2)统一业务的执行环境,使它尽量的简单、通用(比如说采用普通的商用操作系统或Java虚拟机)。

3.3 开放式智能网必须具有的安全性

网络的开放性和安全性好像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二者只能取其一。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安全的开放式网络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只有绝对封闭的网络才不需要考虑外界的安全因素。只要有一定开放性的网络就必须有相应程度的安全性做保障。

开放式智能网应该坚固的安全有两个方面:1)从网络安全域以外访问网络资源,必须要经过身份认证,并在业务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各种访问控制功能;2)普通用户进行业务客户化过程中,禁止他们对核心业务的构件进行修改,并且吸收第三方提供的业务构件时,也要经过严密的安全测试。

3.4 开放式智能网必须具有一致性

开放式智能网的一致性含义是:新业务配置和网络安全域以外网络资源的访问,不能影响既有的增值业务运行,并且要有业务冲突监测和处理机制。在传统的智能网中业务平台和增值业务都是同一供应商提供的,业务的种类不多,配置新业务之前都需进行严格的一致性检查,而在开放式智能网中实现这一点,困难还很大。

目前推进智能网演进主要的动力来自未来网络环境对提供更多新业务能力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智能网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如:计算机领域中,新软件的开发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出现与平台无关的编程语言Java、分布环境下的软件集成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等等。这些都为智能网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办法。

智能网技术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是对原有智能网标准的继续研究,定义新的能力集,并按照新的需求对原有功能实体进行调整,但不牵扯到对智能网整体结构的变动,这项工作现在由ITU-T组织来进行。这种渐进方式的好处在于保证了智能网发展的连续性,弊端是,标准的制定往往会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智能网固有缺陷;2)探讨智能网新一代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的演进方式。参与此类研究的国际组织有很多,目前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或建议。

相信智能网技术今后会更好地服務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放春、孙其博编著,《智能网技术及其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廖建新编著,《移动智能网》[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晓峰编著,《智能网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薛涛 王华 刘向锋 何文娟

第五篇:日本安桥CE事业部出口业务总经理荒木健先生、工程部高级工程师河田芳道先生访谈纪要

本刊记者

今年4月上海音响展期间,日本安桥公司CE(消费电子)事业部负责出口业务的总经理荒木健先生,以及CE事业部旗下的工程部高级工程师河田芳道先生来到上海,本刊副社长梁舒、编辑叶新海借机对他们二位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访谈纪要。

安桥的产品原则上是全球同步的,但也会考虑到地区的特殊需要而作调整

梁:请问安桥今年下半年在整体的产品结构和销售方面有哪些计划?

荒木:是这样,在整个中国大陆,我们安桥的销售都是由安桥(中国)公司来负责的。作为我们日本安桥——安桥的总公司,我们非常看重中国这样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市场,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另外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音响当作一种文化,我们也想为中国的音响文化的发展进一点绵薄之力。作为一个厂家,他如果只想做一些市场上卖得好的产品,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安桥不愿用这样的想法来做市场。我们是要尽量做一些真实的、比较实在的东西来推向市场。最近就有一个新1000系列推出来。关于销售方面,对于中国市场,接下来的下半年怎样去运作,具体你可以向安桥(中国)公司了解。

梁:安桥在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产品开发和销售的计划是不是同步的?比如你刚刚提到的1000系列,在中国刚刚上市,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否也是同步运作的?

荒木:原则上安桥尽量让全世界销售同样的产品。当然每个地区可能有它特殊的地方,所以在安桥也会针对各地的特殊需要做一些特别的产品来提供给它们。举个例子,象我们的AV功放,这是个全球性的产品,各地都是一样的。但对于CD机,在日本销售的是单碟机,在美国则是多碟换盘机比较好销,所以多碟机主要是为北美市场设计的,我们会考虑这种地区和国家的消费差异而做出应对。

关于TX-NR1000型功放的特点

叶:刚才荒木先生提到的1000系列,这次展会上我也看到了。我想问问,新的1000系列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比如TX-NR1000型AV功放,它跟原来的989有哪些不同呢?

河田:TX-NR1000是在过去989的基础上开发的,它相比989确实有许多改进。首先,它充实了数码连接的功能,即资料上介绍的i.Link接口,也叫IEEE1394接口。有了它,就可以和SACD、DVD-Audio进行数码方式的连接,而过去只能用模拟方式连接。第二,TX-NR1000配备了最新的HDMI(高解析度多媒体接口),通过HDMI,TX-NR1000能以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与周边的音、视频设备通讯,最高可达5Gbps,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音响/视频效果。第三,从机器的后面看,它采用了接插模块,这也是TX-NR1000一个突出的特点。

叶:好像是第一次看见安桥有这样设计?

荒木:对,第一次。接插设计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将来有新的技术出现,你可以选择新设计的功能模块插上去就行了,这是从客户第一的原则来考虑的。因为现在的软件更新比较快,软件更新,你的硬件也必须做相应的更新,接插设计能保证我的硬件将来也可以升级。

叶:就象电脑的插卡一样?

荒木:对,我们这个想法和电脑升级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接下来会有什么新技术出来我们尚不清楚,我们就为这个新技术的产生作一些准备。

梁:我提一个问题:我周围一些朋友买了安桥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安桥的功能很多,遥控器上的按键太多,让一些用户很头大,特别是那些“电器盲”,很多功能都没发挥出来。这是我朋友告诉我的。我说,早晚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安桥的设计人员。如何让用户简单地使用安桥的多功能遥控器,同时功能发挥到极限。请问安桥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叶:我插一句,这不是安桥一家的问题,好像很多日本的产品都是这样。

梁:但是日本的任天堂游戏机操作就很简便。

荒木:其实设计一个遥控器跟设计一个小的功放是差不多的,遥控器因为用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所以在设计时可能覆盖不到100%的人,也就是拿不到满分。安桥在设计时尽量让更多的用户满意,让操作尽量简便。不过在某些方面要照顾所有人的要求是有一定的难度。

安桥拟用数码纯功放取代模拟双声道纯功放

叶:安桥的功放在两声道时代就做得非常出色。这些年我注意到,安桥的产品目录上都是AV功放,不知安桥在传统的两声道纯功放方面有没有新的计划?

荒木:非常遗憾,现在两声道纯功放的市场很小,凭安桥公司这样的规模来说,它没有办法再去实施纯功放这样一个计划。但是我们也知道,功放的技术性能非常的重要,安桥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提高AV功放上的技术。

叶:也就是说,安桥打算用它精心设计的AV功放来同时满足纯功放和家庭影院的用户了?

荒木:对。但是在我们的消费群中,还有一些客户是非常喜欢原来两声道纯功放的,他们不买AV功放。对这部分客户群的要求,我们准备用数码纯功放来取代原来的模拟纯功放。

叶:哦,是这样。那么安桥现在有没有数码纯功放推出呢?

荒木:正在开发之中。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数码功放出来,但有些是很廉价的“低保真”产品,形象非常的差。安桥不一样,它开发的数码纯功放是以一种很高的标准去做,完全要达到原来高级纯功放的性能。

梁:在欧洲和亚洲同时推出的1000系列,价位和原来的高端产品相比怎样?

荒木:比较贵。为什么会很贵呢?因为1000系列是针对最高端的市场用户设计的。这部分用户群数量不算大,但相当稳定。他们不在乎钱,只追求最好的性能。为了满足这种需求,1000系列在设计上就会不计较成本,而是用最好的技术、元器件和工艺来做最高端的产品。最贵的价格(的产品)跟最低价格(的产品)有相当大一段距离。作为安桥来说,我们做的产品一定要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第一位,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

梁:其实第一有技术上的第一,也有性能价格比的第一。安桥是怎么来协调产品线中的高、中、低端产品呢?

荒木:我们是按金字塔结构来考虑的。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最高级型号,譬如1000系列的产品,不可能有很多产品,可能就一两个型号,用来树立形象的。随着金字塔往下,产品的型号会越来越丰富,性能相对会有所妥协,当然价格也越来越低,用户群也在加大。在金字塔的底端是入门级产品,这部分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也最容易销售出去。

关于汽车音响

梁:据我观察,现在的音响领域还有一个和家庭有关的东西那就是汽车音响。汽车音响最近两年在大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跟一些行业人士交换过看法,在未来5年,汽车音响改装市场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对此,不知道安桥在汽车音响的功放方面是否有所考虑?

荒木:汽车音响不论在日本也好,在美国也好,随着汽车销量的增长都是在不断增长的。对这块市场,安桥其实有另外一个事业部在做,是专门做扬声器单元的,为那些比较大的汽车音响厂家提供专用的汽车扬声器单元,此外也直接给丰田、本田、通用以及欧洲一些有名的汽车厂提供扬声器单元。由于我们是提供汽车扬声器单元的,如果我们再做汽车音响(功放或主机)的话,那等于把我们的客户(汽车音响厂家)变成了竞争对手,成敌人了。(笑)随着汽车音响这块市场的增长,其实我们也是受益的,因为我们提供扬声器单元。

作者:本刊记者

上一篇:风景园林论文下一篇:茶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