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

26.《孟子》二则

《富贵不能淫》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具体见ppt):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 “此”代指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4、文章的写作特色:

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重点文言字词:

丈夫、戒、淫、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教学反思:

大丈夫。

第2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孟子》二则 富贵不能淫教案 语文版

富贵不能淫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讲解本文。

孟子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

3、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3篇:这个规矩不能有三下第十课教案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彭总逛公园发现公园闭园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

1、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要和大家一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生字卡片;彭德怀的有关照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10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对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彭德怀,使学生能对彭德怀做初步了解,也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令为什么要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句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1、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老师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3、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字形。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 “鬼”注意字形,,指导书写。

4、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彭总逛公园发现公园闭园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例。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认读生字。

2、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细读感悟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你认为彭德怀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学生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穿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她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

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我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位,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二、总结延伸

1、学过这篇课文后,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2、你还想了解彭德怀的其他事情吗?请大家再收集有关彭德怀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彭德怀

“规矩”?——闭园接待首长

为什么?——不搞特殊化

11一条大鱼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4、学会7个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扎”的读音。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通过读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7个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扎”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死海的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死海的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

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读课文,提出问题。

三、巩固生字,进行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认读,读准音,认清形。

2、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记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师范写“旋”

5、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设疑

1、师: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4、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 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出示:“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 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 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 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

汤姆:a 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 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 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 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 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 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1、一条大鱼 爸爸 赞赏 不情愿 汤姆 惊喜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12、诚实和信任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注意多音字尽“的读音。 2.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

3.通过朗读,复述或讨论,搜集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方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与红色小车的主人三次对话是阅读的重点,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注意多音字尽“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深夜里,有一个人开车回来。哪天,天非常黑,又有点雾,看东西特别模糊,快到家时,他不小心把停在路边的一辆小轿车给撞了,四下无人,这时,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音。

2、 再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三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被撞车的车主的几次对话,用“ ”画下来。

三、 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1-3自然段。 思考:①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②责任在谁?作者是怎么做的? ③你怎么看待作者的做法?

2、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思考。(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3、 指名学生谈想法。(抓住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4、 指导朗读。

四、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

2.通过朗读,复述或讨论,搜集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方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三次对话(1-9自然段) 第一次对话

1、 指名分角色朗读。

2、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从他们的这次对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 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反光镜坏了是谁的责任?

5、 作者在双方都有责任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怎么看?

6、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7、 面对作者的坦诚,车主专门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到底谢作者什么? 学生练读有关句子。 第二对话

1、 指名读对话。

2、 “无人知晓的情况“是指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3、 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又怎么看? (作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能坦然

面对自己的过失,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

4、 当车主发现这一字条时,心里会怎么想? (他会想:对方多么诚实,对我多么信任!)

5、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的诚实和对他的信任,使车主的心灵受到震撼,他深深地被感动了!

6、 学生练习浪粗这一对话。 第三次对话 出示第三次对话。

1、 指名朗读对话。

2、 听写这次对话,你想说什么?

3、 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4、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诚实和信任的理解。

三、 教师总结。

第4篇:25课公开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谈话导入:你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来学校学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

1、齐读课题,解释“之”,“崛起”。

2、我们的总理周恩来在他的随笔中提到,十二岁那年,他到沈阳读书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那时,让他立下了坚定的信念:(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

1、在沈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立下此誓言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词(先自由读后指名分组读)

1、(1)沈阳东北东关模范学校(把第一组词语排队后改为:东北 沈阳 东关模范学校)

(2)租界洋人巡警(解释“租界”)

(3)欺凌训斥耀武扬威

(4)妇女衣衫褴褛哭诉轧死

2、师:联系课文内容读三四组词,从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由此引出第

7、8自然段

四、学习

7、8自然段

1、再读

7、8自然段,思考:哪一幕刺痛了少年周恩来的心同时也刺痛了你的心呢?把你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在旁边用简单的词写出你的体会。

2、汇报交流: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这句话中哪个词首先跳入了你的眼帘、刺痛了你的心呢?) 师:我们知道这个妇女哭诉是因为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请看这一小段话(出示第2句),这儿哪里又刺痛了你的心?又让你伤心、又让你难过、又让你气愤了呢?….指望中国巡警帮她伸张正义,为她讨回公道,为她报酬雪恨。。。。。

(2)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原指望谁?指望他干什么? 从“训斥了一通”你读出了什么?想想妇女的悲伤,想想巡警的可恨,你能把这小段都读读吗?)不但。。。而且。。。

不幸的妇女。(你能读懂此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吗?从哪看出他们的气愤?紧握的拳头表达的仅仅是气愤吗?还有无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不敢。。。只能。。。

(4)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耀武扬威的巡警。(中国人的地盘上站的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环境描写’等,读出气愤等)

3、出示不平等条约。

4、师:这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在我们的国土上妇女在哭诉,中国的巡警在那里欺压百姓,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这是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5、周恩来明白了:引读最后一句话。你们明白了吗?----中华不振啊!这种种现象就想利剑一样刺痛周恩来的心,像重锤一样敲打着他的心!他思绪万千,为此,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一生奋斗的目标;他立下了一生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说;让我们像周恩来一样再次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周恩来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5篇:形体课公开课教案

课题:字母歌(节奏练习) 授课班级:国际7班(三年级) 授课教师:贺姣君

教学目的:通过用肢体发挥想象展现出不同的字母,分组的节奏把握。

教学重、难点:不断的打乱顺序进行分组节奏训练,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每个孩子集中精力。

教学方式:口传身授教学法 教师教学准备:

CD机、CD碟、U盘、舞蹈鞋 学生学具准备: 舞蹈鞋、舞蹈裤

一、 组织教学

1、整队集合,检查人数及服装,安排见习生 a 整队要迅速,做到“快、静、齐”

b 组织队形,反应练习一横排到体操队形 c 认真听讲,服从指挥

2、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功训练

1、勾绷脚

目的:增强腿部肌肉的收缩能力,独立完成脚面的控制练习。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毯上,双臂置于体侧,手指尖点地。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拍,双脚勾脚面,做第2---4拍,第5拍双脚绷脚面,做第6---8拍。2×8拍动作同1×8拍。3×8拍第1拍,右脚勾脚面,左脚绷脚面,做第2---4拍。第5---8拍两脚交换。4×8拍动作同3×8拍,第8拍双脚绷脚面。5×8拍的第1---2拍双脚勾脚面,第3---4拍双脚尖向外分开至最大限度。第5---8拍双脚尖从外侧画圆至双脚并拢,绷脚面。6×8拍动作同5×8拍,方向相反。

注意:做动作时,应加强紧臀、立腰、立背的控制,双腿并拢伸直,踝关节动作幅度要大。

2、前压腿

目的:增强腿部力量及柔韧性。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上,立腰、立背、头向上顶,双手曲臂放在大腿面上。

动作方法:用4拍完成上体前倾。一拍一压,1×8拍的第1拍前半拍,上体前压,后半拍略抬起。反复练习4×8拍。前压至最大限度。

注意:做动作时,应控制好双腿并拢、伸直、绷脚面的形态。前压时稍抬头,用胸、腹部尽量贴近大腿面,两小臂贴近地面。

3、压胯

目的: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柔韧性。

预备姿势:上体直立、双膝侧屈、脚心相对地上,双手扶双踝关节。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4拍,上体前压,第5---8拍保持不动。2×8拍的第1---4拍,慢慢恢复成预备姿势,第5—8拍保持不动,头向头顶。3×8拍第1---4拍,挺胸抬头前压,头贴近双脚。第5---8拍控制不动。4×8拍动作同2×8拍。反复练习4遍。

注意:做动作时,上体前压时保持好挺胸、立腰、立背形态,使腹部尽量贴近地面。含胸卷头下压时,下颚贴胸骨,头顶部贴近双脚,使颈椎和脊柱充分拉开。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班是哪个班啊? 师:既然是国际班,那孩子们是不是都有英文名啊?(点个别人说出自己的名字) 师:老师想问,你们的英文名字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孩子们,还记得那首字母歌么?(齐唱)

师:还记得写么?老师想你们用身体变成一个字母,可以么?孩子们起来试试。 教师示范1---2个字母,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每个孩子摆出两个字母,教师进行巡查个别纠正。

(二)新授

1、学习字母歌的统一动作 (1) 双手斜上位 (2) 双手搭头顶 (3) 双手点肩 (4) 双手叉腰

2、教师数节奏,练习四个动作

3、把孩子分成4纵队,进行分组,教师数节奏。(学习第一段) 1---2拍,1纵队双手斜上位 3---4拍,2纵队双手斜上位 5---6拍,3纵队双手斜上位 7---8拍,4纵队双手斜上位

依次类推,四个单一动作进行听节奏分组练习。

4、学生边做边自己唱字母歌进行熟练动作。并加上两个字母的展现。

5、合音乐,8个8拍的动作,分组。(3遍)

教师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注意高度集中,比比看哪一纵队做的最整齐。

6、在动作的熟练情况下,增加难度。将4纵队调换。目的为了让孩子熟悉每一个位置的音乐。并且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7、练习,合音乐。教师不做节奏的提醒。学生自行完成。

8、动作上增加难度,在原地的四个基本动作上都加上并脚跳。(学习第二段)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数节奏。

9、合音乐,教师要求边唱边跳。动作到位,节奏把握。

四、 结束部分

(一)调整呼吸

1、立半脚尖

2、双腿屈伸

五、课堂小结

第6篇:公开课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初级形式和方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

每一个游子心中最重的行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 作家身影,解读情怀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 、《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 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自由读,不断体会诗歌内容。

3、听范读,加深体会。

四、 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全体同学)

2、

3、 第

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A)组同学 再读1—4节,加深体会。

五、 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B组同学)从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来?(C组同学)

2、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意象)中?(A组同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体同学)(教师小节)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再读感知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诗词中关于写“思乡”、“愁”的诗句

2、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上一篇:重油库管理制度下一篇:建设美丽中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