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典型

2022-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致富典型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摘要:小农经济前提下农民收入增加变得困难,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发展“产品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土地”三位一体现代特色农业模式,同时在创立基地、创业基金、劳动力和农业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保障农民发展致富。

关键词: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新型

1 前言

中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小农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农民收入增加变的困难,因此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同时这种小农经济也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现代特色农业模式,即“产品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土地”三位一体模式。并且建立相关的基金和完整的产业链。

2 发展阻力

2.1 小农经济本身的约束和限制,小农经济可以解决农民自给自足的温饱问题,所以一直十分普遍,但小农经济规模太小并且模式过于单一,严重限制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2.2 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创业资金较少。

2.3 农村地区对市场经济认识度普遍较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2.4 农村人口数量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新农村力量匮乏。

2.5 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文化教育途径受条件制约。

2.6 在一贯的农业模式下,农民思想普遍较为保守,不愿尝试创业。

3 发展途径

3.1 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

“产品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土地”三位一体模式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前端,以企业为领导,以农户为基础,这三者通过农业合作社进行联系。从家庭经营变为合作经营再到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新型农业合作社是三位一体模式的核心。在合作社中,农民作为社员控制自身收益, 联合其他社员共同管理土地并且联系农货品公司。社员按照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股份制, 按股划分利益。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制度,可以参照小型公司管理体系。

3.2 创立农业龙头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是农业的龙头基地,它可以作为现代区域农业的特色标志。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应包含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育种中心,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不同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可以相互交流,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改善,形成完整的农业链。

3.3 建立农民创业基金

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农民创业资金往往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向政府申请设立创业基金会,从社会筹集资金供创业农民使用。或者通过企业注册资金,在农业创新的初期,企业占有一定的股份。在农业创新成熟起来后,企业进行股权转让退出 , 将资金重新投人新的农业创新中,如此循环,帮助和鼓励农民创业。政府和企业在农民创业、农业创新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很好带动创业农民积极参并且提高自信心。对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创新,创业基金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4 增加农村劳动力

目前农村人口主要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号召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建设新型现代农村。通过宣传和鼓励,劝说这部分人留下来发展现代农业。这既可以消除农村劳动力缺乏现象又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紧张,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

3.5推行农业教育

统计称我国农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9%,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未受过教育的占7%,只有5%的农民受过农业现代教育。接受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收人增加,因此农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行。可以通过创办农业资料馆,供大家学习和查讯资料。开展现代农业职业培训,更好的学习和交流。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获取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4 综合推动

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当领导带头作用,设立农业基金,推行农业现代教育,积极宣传,鼓励年轻劳动力建设新农村;企业要有所贡献,资助初期的农业创新项目,实现企业-合作社互利共赢;农民要突破传统思想,敢于进行农业创新,积极尝试新途径,在农民致富之路上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国农村科技,2012

[2]王文生.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瓶颈.中国农村科技,2012

作者:刘永常 刘文举 刘文佳

第2篇: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张明君,男,1958年11月生,辽宁省北票人,北票市宏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以来,张明君的公司带动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地区发展肉鸡养殖户3500多户,其中贫困户2700多户,企业直接或间接安置城市下岗职工近3000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4月,被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张明君怀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以“服务三农、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不断强化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加大对养殖户特别是对贫困养殖户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肉鸡产业的发展。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肉禽加工、饲料生产、雏鸡孵化、种鸡饲养、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在创业之初,为大力发展养殖户,更好地带动农民依靠饲养肉鸡脱贫致富,张明君采取先动员公司班子成员及亲属、朋友进行养殖,然后再以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由点到面、由面成片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种形式、两头连接、三环相扣、四化格局、多元互动”的产业发展道路。为刺激生产发展,公司专门成立了肉鸡生产服务部,为养户提供“送鸡雏到门、送饲料到门、防疫灭病到门、技术指导到门、回收毛鸡到门”的“五到门”服务。同时,公司还派员工到外地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次,参加培训人数达1.8万多人次,提高了养殖户的饲养水平和防疫治病能力。

张明君真抓实干、苦心经营,目前,公司有肉鸡加工厂两处,肉鸡加工能力8000万只:肉鸭加工厂一处。加工能力1500万只:饲料厂一处,年生产能力15万吨;孵化厂一处,年孵化能力6000万羽;种鸡场3处,种鸡存栏30万只。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更多的贫困养殖户脱贫致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3篇:引领产业发展 带动农民致富

东营市东营区麒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是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育种、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销售、信息交流、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社员出资额达625万元,现有社员1300余人,聘有技术人员12人。合作社拥有占地面积3.3公顷的试验示范产业基地,建有标准化厂房5.2万平方米,拥有菌种机械化菌包生产线5条,食用菌包装生产线2条,年产菌种300吨,菌包1000万袋,加工食用菌7000吨,全过程实现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目前,合作社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7公顷,年产量达10000余吨,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为社员户均增收5多万元。合作社先后被确定为东营市残疾人创业扶贫基地、东营市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东营区现代农业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市级示范合作社、市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

一、依靠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发展

当地历来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多以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为主,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认识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和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生产安全、营养、保健的食品,才能适应市场。一是实行了“合作社+基地+成员”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合作社重点规划和建设了4个,共计5.2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和基地管理制度,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菌包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消除了社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使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推行“菌包工厂化生产”模式。合作社引进国内先进的液体菌种菌包生产线,改造了接菌车间,将集设备设施密集的菌种菌包生产阶段进行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既解决了当前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分散混乱、效率低下的问题,又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

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

合作社注册了“麒麟美尔”食用菌品牌,通过建立食用菌产品展柜,开发“盐水液体型菌类山珍”、“黑木耳礼盒”等精包装产品。通过统一包装,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麒麟美尔”食用菌品牌,合作社统一使用“麒麟美尔”品牌销售成员产品,改变了长期以来采用竹篮、塑桶、塑料袋等简陋、粗糙、不规范、形象差的包装,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增加了社员收入。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木耳、平菇、香菇、灵芝等产品统一使用“麒麟美尔”品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品牌,并占据了银座超市、胜大超市食用菌销售份额的60%~70%。

三、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合作社运行

一是完善章程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在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发展的前提下,对原有章程、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印发到每个社员手中,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完善合同内容。按照经济合同法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社的服务内容、社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以交易产量和实际入股资金进行二次分配,明确双方责任,确保了合同得到及时结算兑现。三是建立会计核算制度。财务问题是社员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如实反映合作社经营服务的财务收支和资产变动情况,做到了公开透明,确保了社员知情权不受侵害,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牛庄镇是东营区传统农业大镇,农业废弃秸秆一直是困扰农村环保的主要问题。合作社成立以来,利用秸秆4.6万多吨,栽培黑木耳、银耳、金针菇、双孢菇、灵芝、平菇4000万袋,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农户1300余户,每户菇农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比种植其他蔬菜增收3万元。同时合作社还安置残疾人就业100多名。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使菇农获得了可观收入,还学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作者:陆仁

第4篇: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70户,人

口1830人,耕地2100亩,村两委成员10 名,党小组9个,党员38人,村民代表32人。近年来,XXX村针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把发展蔬菜种植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该村坚持把发展蔬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党支部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来抓,充分利用广播、公告、明白纸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深刻领会到发展蔬菜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绝经,调动群众认可、支持、参与蔬菜种植的积极性。

2、工作上大胆探索。在发展蔬菜过程中,该村坚持高标准、高规划,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强迫,不脱离农村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运用“4+2”工作法,科学解决规划、占地、发展方式等重要问题,每个环节经党员、村民代表充分讨论、逐人签字,使蔬菜发展在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愿的格局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13、规划上着眼长远。在蔬菜发展中与坚持与村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配套跟进,按照“规划思维超前,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 “三个一体化”:即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投资资金50万元,修建道路3公里,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40眼,疏浚路沟2000米;投资50万元用上了地埋线,形成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格局,为蔬菜基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发展上服务支撑。在发展蔬菜中为保证发展蔬菜旺盛生命力,该村依托现有的蔬菜种植优势,成立了蔬菜种植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为蔬菜种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成立原阳县黄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组织蔬菜种植的实施,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投资80万元,建成了占地80000平方米的富民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同时由蔬菜种植合作社牵头,与XXX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确保了种殖户的后顾之忧。及时提供蔬菜的品种、肥料、农药信息,通报蔬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帮助群众规

避市场风险。提供全程疫病监测服务,邀请省、市、县蔬菜专家对种殖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种殖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发展蔬菜中该村用足用好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发展蔬菜种植户,优先解决用地,租金为现行市场最低标准。同时明确规定,凡来该村投资从事蔬菜种殖的农户,除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为菜农提供5000元的启动、3000元的发展资金,并可在贷款、生产经营、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群众发展蔬菜创造基础条件。

二、取的成效

1、探索了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加强党支部对蔬菜种植的领导,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统筹难题,架起了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致富的新桥梁,把党支部活动渗透到蔬菜发展的各个环节,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政府“包”不了、村组“统”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在蔬菜种植中,群众有了困难,党支部出面帮助克服,党员出面协调解决,打造了“党建服务蔬菜发展、蔬菜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搭建了创先争优的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种植

蔬菜、出售优质无公害产品、维护产品品牌声誉,做到新技术党员带头学、新品种党员带头试、新设施党员带头用,营造了党员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结对帮扶活动中,党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00多条,传授技术10多项,解决各种疑难问题100多个。

三是开辟了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该村通过党支部协调资金5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30多座,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辐射周边村及邻乡3000农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8000亩、大棚温室500座,而且带动了蔬菜运输、流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领域,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成为XXX的重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该村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先进党支部”、 “原阳县五好村党支部”、“原阳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

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全县一流的高标准蔬菜温棚,总占地200余亩,所需整地及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大棚建设正在施工。基地建成后,年可生产蔬菜100万公斤,实现利润130多万元。

第5篇:失地农民返乡创业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回乡创业照样能致富!”这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40岁,家住**县经济开发区**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xx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回乡创业的消息,**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 “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xx年6月份,**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xx年底,**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 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xx年,**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 “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第6篇:扎根农村致富农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临汾市霍州市三教乡杨节村党支部委员杨智平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此。我叫杨智平,中共党员,现任霍州市三教乡杨节村党支部委员。自2009年担任大学生村干部以来,我认真学习,埋头苦干,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有以下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业富民”必须认识先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村干部要实现“创业富民”,必须在思想上有高度的认识。要明白“创业富民”是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所在,要做好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任何创业富民都不是一两年的事,很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一定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业富民”必须考证先行

“创业富民”不是想发展什么项目就发展项目,必须因村而宜,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结合自己来自农村,接受过农村锻炼的长处,利用一个月调查摸底,我对所服务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对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了详细地考证,认真分析了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我们村山沟纵横、水好树茂的特征,我配合村“两委”为我村制定了“耕地搞大棚、荒坡绿成林、沟中养牲畜、树下喂

特禽”的经济发展思路。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实施当中。

三、“创业富民”必须示范先行

我们村是偏远山村,村民们思想比较传统,没有鲜活的例子示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了引导他们解放思想,逐步走上致富道路,我决定先自己带头实践。今年开春后,我在原打算种小麦的两亩地里种上了西瓜。由于我村没有供温条件,在催芽这块就遇到了困难。我立即上网查资料,学到了人体催芽法,把西瓜籽捆到自己身上,如同进入恒温箱,白白的小芽一个个破壳而出。在随后的整地、铺膜、翻苗等程序上同样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我都不辞辛苦,逐一解决了。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我的西瓜终于有了收益,我挣到了3000元。这可比种植小麦增收了2000元。村民与我闲谈时都说:“还是种经济作物划算”。

在种植西瓜的同时,我在村里承建了一栋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为了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我只身一人到山东寿光看人家的大棚种植情况,学习人家的技术。回到家后,我又与本地大棚专家进行了思想和技术交流,了解了市场收益、前景等因素后,我决定种植黄瓜,预计今年能收益2万元。

四、“创业富民”必须有动力支撑

光靠一个人创业富民是行不通的,必须有多方协作与支持。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后,市、乡、村三级给予了我大力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我在承建大棚蔬菜初期,遇到

了资金和技术难题。在市委、市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沟通协调下,我争取到了一年期免息的贷款,争取到了3万元的村干部创业资金,同时还得到了专家的技术指导,我从思想和心理上得到了有力支撑。希望这样的支撑能再多点,再广泛一点,使我们大学生村干部能够更加安心地争取项目,创业富民。

以上是我在创业富民方面一点体会与感想,下一步工作中,我决心把这次论坛作为一个新起点,在个人示范的基础上,如何辐射带动广大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文章。

谢谢大家!

第7篇:农民的致富之路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迈过农业产业化这个坎,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县情,长治襄垣县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可见其意义重大。

襄垣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59万亩,宜林荒山80万亩,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襄垣县的蔬菜大棚发展的如火如荼。为此,襄垣县切实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借鉴全国各地种植的成功实践,结合襄垣人们的种植习惯及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当前襄垣县实施“农业产业化”要重点抓好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这三大板块,这是襄垣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抓手。如果集中精力把这三大农业板块搞好,也就有了规律,有了规模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效益。

从实际效益来看,据长治百姓网编辑考察今年大棚青椒的价格不错,基本保持在一块钱以上,老百姓的收入很好,目前有的已经拉秧,准备再种白菜、西葫芦,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据考察,今年一个大棚可收入一万多元。如果一个普通的农户一家种两架大棚,收入就是两万多元,再加上玉米的收入,可民说一个普通的农户可望收入

三、四万元,这就是蔬菜大棚所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民产品规模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并且要注重管理。

总之,广大农民群众要善于抓住和用好当前的良好机遇,早准备,早行动,最终实现大增收。传统农业的弊端主要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的收入非常有限。如果广大农民还停留在那种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上,那么今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将很难拓展。

第8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农民致富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总面积为284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97万,辖31个乡镇(街办)。全市耕地面积132.93万亩,林地119.54万亩,牧草地8.28万亩,可养殖水面15.03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省“鹅、鸭工程”重点实施县(市)之一。盛产粮食、蔬菜、茶叶、甘庶、大豆、花生、油茶、西瓜、芝麻、荸荠等。2006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246.7万亩,粮食总产达88.49万吨,生猪饲养量达125.35万头,其中出栏77.3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350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达2650万羽,水产品达7.6万吨。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市有31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民间流通协会,528个村成立了农民流通组织,从业人员达3.4余人,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0余户,年贩运水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150余户,年外销蔬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余户,年外销畜牧、水禽、水产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200余户,其主要形式是:乡村社区服务组织、公司加农户、民间集贸市场、能人牵头的运销联合体。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提高干群认识,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历年来,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重生产,轻流通,为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我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舆论媒体,以及通过会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通过参加合作组织发展致富的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我市先后成立了袁渡蔬菜流通协会、秀市葛根流通协会、水禽养殖协会、隍城黄桅子运销合作组织、杜市蚕桑协会等组织,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稳得住,我市积极引导这些合作组织向实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做到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并为守诚信、懂经营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绿色通行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了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我市以农村信贷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运作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农产品协会提供一定的信贷额度。例如:为一品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45万元的信贷;又如筱塘乡、淘沙镇成立信贷担保中心,分别为水禽养殖协会和沙田柚协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确保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能够正常运转。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的效果

1、干群观念得到了转变。过去乡村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爱用行政命令指导农民生产和经营,忽视市场的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要发展生产,一定要把重视流通作为大事来抓。

2、产生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我市粮食生产88.49万吨,销售40万吨,占45.2%。生猪125.35万头,销售30万头,占23.9%。家禽3350万羽,销售1675万羽,占50%。水产品7.6万吨,销售4万吨,占52.6%。水果6万吨,销售3万吨,占50%。蔬菜60万吨,销售32万吨,占53.3%。

3、建了一批生产基地。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我市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提供“助推器”。我市先后在张巷、淘沙、杜市等乡镇建立了4万亩的标准粮田基地,在杜市镇建立了千亩蚕桑基地,在段潭乡建立了5000亩的荸荠基地,在小港镇、拖船镇、袁渡镇、白土镇分别建立了万亩蔬菜基地,在孙渡、石滩、剑南等乡镇(街办)建立了水禽养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深远意义和有益启示

1、深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

2、有益启示

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干预。

二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创办合作组织积极性。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开辟“绿色通道”

转变观念,加快发展步伐。

二OO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让农民真正丰城市农工部(农办)

第9篇:养鸡致富典型

——两家子镇养鸡大户周永波事迹材料

周永波是两家子镇街道居民,现年45岁,家中三口人,原先生活非常贫困,靠打工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摆脱贫困,发家致富,1999年,周永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肉食鸡饲养业,依托安大牧业有限公司搞肉鸡代养生产,在安大公司的扶持下,周永波的肉食鸡饲养业搞得红红火火,从1999年至2006年,年平均出栏1万只左右,纯收入2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不但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为两家子镇非常富裕的户。2007年,周永波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投资9万元,新建一座6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一次性可入雏5000只,现在已出栏2批肉鸡,纯收入3.5万元,预计年前还可以饲养一批鸡,收入2万元左右。今年周永波养鸡可收入5.5万元。他致富不忘乡亲,带动周边村屯农户养殖肉食鸡,养鸡户有什么生产难题,他都随叫随到,受到了养殖户好评。2008年,他还要扩大生产规模,预计一次性可饲养肉鸡1万只,带动农户50户养只肉鸡,仅养鸡一项年收入达到10万元。

上一篇:小校长岗位职责下一篇:师德师风培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