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后消费群体需求的精准扶贫地区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80后群体消费需求特点

1.1 消费途径网络化

80后作为中国第一批智能手机和淘宝的主要应用人群, 很早就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有了全面的认识。当前, 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互联网之间也紧密联系。例如网上购物、订餐、购票等。

1.2 消费需求品质化

大多数80后对于商品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1], 他们希望通过商品的品质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1.3 消费偏好个性化

80后群体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 习惯突出自我,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个性化的追求。

2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产品营销情况

2.1 农产品营销现状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制定了完善的扶贫措施, 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已经陆续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打通了销路[2]。日渐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为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创新和营销范围的拓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现代化营销观念淡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系统的再加工环节, 更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使产品缺少质检、流通等标识, 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能进行局部销售[3]。

3 精准扶贫地区农产品营销策略

3.1 转变农产品生产营销理念

要联合高校做好知识下乡活动, 使农民了解到先进的农产品生产科技, 现代营销和产品包装等方面的知识, 并聘请销售、农业种植、包装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定期到农村举行讲座。为产销一条龙和系统化农产品销售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优化产品包装设计

优质的包装设计能够为80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而吸引他们对产品进行首次消费体验。要带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人员深化对农产品社会文化属性的提炼, 结合当今80后群体既彰显个性又倡导回归自然的消费情感需要, 为农产品设计出与其产品属性相符的个性化包装。

3.3 丰富产品类型

农产品之所以没有在80后群体的消费意识中占据一定地位, 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类型单一, 极大地降低了80后群体对于农产品消费的兴趣。因此, 应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需求开发出多样化的农产品。以此来形成农产品对80后生活的全覆盖, 使其对农产品消费形成固定的习惯。

3.4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依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特点, 以村为单位,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帮助农民建立网店, 为其解决网店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通过对各村农产品类型、规模、生产能力等各方面信息的汇总, 将本地区农产品生产情况放到各类批发网站上, 在短时间内将本地的农业生产信息发布到全国, 为当地农业增加商业合作机会。

构建农家乐数字展示平台, 对农村的美景、美文、美食进行全方位展示, 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吸引更多的80后群体到农村游览, 以此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带动经济发展。

摘要:对80后群体的消费特点进行了分析, 就农产品营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精准扶贫地区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80后消费群体,精准扶贫,农产品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吕宁.我国农产品消费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 2017 (12) :82-84.

[2] 时元宁.农产品“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 2018 (19) :181-182.

[3] 胡昌龙.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 (1) :17-24.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失衡与现实诉求下一篇:浅谈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