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学生体育小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体育公共服务既是城乡小文化广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一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小场地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

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质的使命。不仅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还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美学教育密切合作,为全面培养人才而开展教育方针。我校地处临夏市中心,操场面积小,学生多,面对场地受限等因素往年早操时间只做广播操,在阳光体育改革后,学校实行全员“回形跑”,巧妙解决了场地小人员多的问题,也使得全校师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存在着同样的现象。也就是说,学校的体育空间虽然很小,但同时体育课也很多,这给普通的体育老师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冲突,学校必须整体安排学费的使用。在准备学校的时候,必须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内容和学校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全面审查不同班级的课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土地变得越来越紧张。我国中小学学生人数众多,场地和器材短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无法开展的尴尬局面普遍存在,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在短期内,增加对体育的投资、购买体育器材和扩大比赛场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成功地在中小学实施体育教育,大多数体育教师都需要通过组织培训和组织场所来动脑。现场采用适当的体育课非常重要。

如跳绳比赛、灵巧入场、轮渡比赛、三级跳远、竞走等,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所有人的团结与合作。这种游戏打破了传统,违反了阶级界限。红色、黄色和蓝色团队的孩子可以一起工作,互相学习。通过比赛,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团队合作,什么是荣誉或耻辱。结合这项工作,通过一次军事和特色运动会,孩子们可以保持健康,快乐地参与运动,体验合作、规则和斗争的真正重要性。小场地教学使用游戏方法如下:

1 跳绳游戏教学法

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开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强化体力和智慧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学生的智力只靠单方面的发展,是无法帮助学生成长的,而且可能会带来負面影响。此外同一班教材的内容要尽量交替安排,体育课的教育时间要尽量安排。同时上课越少越好。因此,跳绳教学在实用性上来说,非常适合小场地教学。

跳绳不仅能让身心愉悦,还能使用。受到小学教育教师的关注。那不仅是体育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的体育教育中,运用激励教育法使学生对跳绳产生兴趣,提高跳绳教育的效果。小学是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内容和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在提高学历、创新教育工具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跳绳为例,教师应在推进日常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困难,提高跳绳成绩,基于学生对跳绳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跳绳。促进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小学体育教育中提高贫困学生跳绳成绩的策略。

小学生的天性喜欢玩,好奇心强,贯彻“快乐体验”的理念,突出和体现“新”字“改变”一词意味着每个人都喜欢运动,每个人都在进步,每个人都很健康。利用现有学生经验,组织活动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展示沟通,提高学生信心,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小学体育老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举行一些源自学校现实的“跳绳”训练活动。学生们希望玩得自然,好奇,想赢。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利用学生心理来激发和维持学生行为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成为中心主体,让主体进行自己的教育。在“跳绳”课上,笔者运用了脚本训练法、提问法、演讲法、实践法、激励法、小组竞赛等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激发兴趣的方法和奖励的方法,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鼓励学生模仿兔子、袋鼠等动物跳舞,然后学习小动物跳绳,学习比所有任务都快,让学生可以自由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良好基础的学生由老师提出示范。为了保持学生的实践兴趣,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跳绳,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成为不是由小老师教的学生。当发现学生进步不大时,依然不能错过表扬的时间,如做出惊讶的表情,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们对跳绳感兴趣,课内跳,回家跳,课间跳十分钟。学生们一看到我,就拿着跳绳跑过来让我数数。学生的进步,不仅使学生感到自豪,同样也带给教师成就感。

体育方法一个接一个地演变,包括情境教育、良好教育方法、竞争游戏方法、动机转移方法、成功技巧、创造性思维方法、兴趣训练方法等,简而言之,学生可以实现本课程的教育目标。独立、合作和研究性学习允许学生管理不同的绳对绳方法,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技能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自信。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肌肉柔韧性较弱,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发育不足。虽然他们不熟悉跳绳,但一些学生已经接触过跳绳。学生在学习跳绳时可能会犯错误,例如跳绳和跳腿的姿势,协调能力差的学生在合作手脚时也会犯错误。此外,学生们可能会厌倦在课堂上跳绳。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他们有时模仿跳舞跳得好的学生,有时向老师提问,有时放弃。

因此,教育应该因人而异。跳绳在小学体育课的教材中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如果想让学生掌握跳绳技术,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让学生努力练习。有些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信息技术,应该及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在闲暇时间和家庭时间得到帮助。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练习。恢复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延伸活动,可以挖掘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巩固,鼓励学生创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自主锻炼身体的习惯。

2 仰卧起坐游戏法

通过各种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大脑的氧气供给,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热心学习开发强大勇敢的优秀品质。

发展仰卧起坐锻炼力量速度耐力。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全学年水平开始监测学生的体格,为青少年和儿童开发法的管理基准构建了数据库。结果显示,中国的青少年和孩子们的体格近年来出现了下降。近视、肥胖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发展。这不仅是让国家困惑的问题,亦是家庭和学校困惑的问题。幼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他们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而改善学生体格的主要位置则落在学校。第一,在软实力方面,学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保护;第二,在硬件方面,有专门的会场和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从这个观点来看,学校有时间条件为学生组织体育活动,最后同年龄层的学生聚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先天性的条件。在小学,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建议通过学生的体格监测指标直接行动。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活泼,有玩心,有习以为常的练习方法,对腹仰卧起坐感到无聊,所以他们抵抗这种游戏,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被动的运动。训练的结果比预想的要少得多。仰卧起坐着眼于学生体格改善的初心,目的是结合传统游戏和游戏的心理特征、主动性强的竞争心理学,以游戏和竞技的形式进行训练,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传统的无聊训练。而小组训练的学生通过游戏和竞争模式进行训练后,就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并且,训练效果开始出现,比赛时,按脚的同学计数,一人发令并计时间。听发令开始比赛,听统一口令结束,十数周的训练后学生的静坐能力得到了改善,基本没有抵抗性和负面心理。学生运动活动的实践是为了消除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无聊,所以学生会有抵触和负面的现象。

3 因地制宜细安排法

在参加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和同行合作,提高小学生的对人技能。而且,体育活动常常具有竞争力。因此,通过加强小学体育运动,可以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合理运用体育器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做好骨干工作。例如,实例并成为体育委员。它还可以在校外发挥社会作用提高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放学回家。家长应该监督学生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帮助作用。此外:学校管理者认为锻炼和学校体育很重要,成为他们的有力支持,因此,开发和利用必须以体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

体育教学中,其实“小”不是最重要的,比如操场有小树。我们可以沿着一棵小树慢跑,放松身心,同时利用身体,或者靠着墙,男生可以倒立在墙上,这些都是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当其性质发生变化时,它能更好地改善学生的情绪。运动量也很容易管理和适应。组织结构不容易混乱、生动活泼、自然、灵活而不匆忙。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学生能理解到自己不需要田径跑道,也不一定需要一张完整的乒乓球桌才能展现自己的体育技能,只要他们能随时使用,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也是新体育课程的标准要求。

此外鼓励學生,通过修正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调动热情,精力感情用事,可以积极地参加体育指导活动。教师的行动演示是体育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通过特定的行动演示来确立他们希望在心里学习的行动表达方式,以便理解他们所学习的行动结构和要点的方法。因此,体育课上的正确行动证明,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直接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创造情境,激活课堂

首先,有效的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创造多样化的情境对体育教学非常重要,并给体育课注入活力。创造情境的教育方法是课堂“灵活性”的一个新因素。首先激发有趣的话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必须使用语言问题吸引学生,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呈现最佳情境,其次,游戏的使用,引人入胜。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的作用是让年轻人学习知识,理解许多真理,同时引导他们,学生提高了参与性,游戏也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课堂上有合作和交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既需要教师,也需要学生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加强关系,促进共同进步。必须引导教师让学生学习学生们,让学生们学会合作,在交流中成长。体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体育锻炼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不可或缺的课堂,因此应与以下活动结合起来:合作交流无疑是培养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校长,主宰课堂。最后,联系生活,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理论也是必要的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在信息社会,体育也必须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游到海边学习,而不是被束缚在狭窄的教室里。所以,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使教材复杂化、抽象化、虚拟化。简化知识,使体育课在课堂上具有灵活性。

体育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它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体现就是体育竞赛,这也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对“小”场所的限制,大型体育项目可能无法进行,但不同的小型体育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特色。通过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因地制宜,以改善传统教育的短板。

课题: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小场地条件下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862。

(作者单位:临夏市西关小学)

作者:马彩霞

第二篇:例谈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将好的教学经验做法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中交流与传播,使广大教师筛选已有经验,认识教育规律,将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一个集教科研于一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学校教科室主任,近两年带领区、校体育教师成功立项并结题50余项,本文将以《美国SPARK体育课程理念在我校球类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下文简称《SPARK应用研究》),浅谈一下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撰写的格式与注意事项。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实的填写,后四项为教育主管部门填写。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这一板块研究者应当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样的帮助,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的范围。如《SPARK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0个年头,在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研究氛围、学生体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落差,部分教师消极应对,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上球类体育课等问题(研究原因)。为此,通过全面了解我校体育课球类单元教学现状以及分析SPARK课程理念,发现目前我们的球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SPARK课程中球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运用SPARK课程理念,创设本土化的SPARK球类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以何桥中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2.课题的核心概念

每个小课题表述中所用的词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学校名等,对于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体的解释,它们已经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研究者只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准确的阐明所要研究问题中包含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如《SPARK应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阐明什么是SPARK课程:SPARK课程(Sport,Play,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SPAR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McKenzie,2009) ,是以追求“健康第一”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在美国一线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深受追捧和热爱。SPARK课程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历经20多年在7所学校反复试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耐力、运动技能的发展、学习成绩、肥胖症的减少、课程内容和教师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糊不清,需要进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阐明在本课题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为一些小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各个击破,达到解决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目的。

如《SPARK应用研究》这一小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SPARK体育球类教学模式。那究竟如何分解呢?研究者首先应当清晰的了解本校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以及SPARK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即这一问题的背景;其次研究者根据这一现状探索本土化SPARK体育球类教学设计;最后研究者根据学校现状及新的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组织和实施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逐个解决,本课题研究目标也将迎刃而解。比如,《SPARK应用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我校体育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2)了解SPARK课程的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3)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4)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还没有研究,我如何知道研究的内容呢?其实这里有个窍门,在第一部分第三板块我们已经阐明了课题研究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不就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吗?具体怎么撰写?大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每一个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个动宾短语:了解某某、探索某某,将它们转化为研究内容,即去掉前面的动词,后面加上“研究”二字。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内容为:(1)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2)美国SPARK课程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的研究。(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4)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研究。

2.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会提高研究的效率,提高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如果选取的研究方法不正确或不恰当,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束还不能说明研究的问题,一切要从头再来。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文献资料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的时候,需要详细阐述针对本研究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做法。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认真学习阅读关于SPARK课程理论的书籍杂志,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对学生关于球类体育课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当前我校球类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SPARK体育课程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校本化SPARK体育课堂的评价,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4)课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收集和积累典型的SPARK球类体育课课例,写出课例研究报告。通过对特定课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探索SPARK课程理念在我国农村中学体育球类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5)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全校体育教师交流和分析,反思校本化SPARK球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完成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读书学习计划

研究者需要阐明伴随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阅读的书目、保障条件及具体时间。可以在百度上搜索所研究的小课题中的关键词,那么相关的书目就会呈现出来,读什么书一目了然。如《SPARK应用研究》,大家可以通过将“SPARK”和“球类教学”输入到百度上搜索,撰写出本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天半小时(2012、2—2012、4)。

(2)读学校体育类杂志相关球类教学设计及SPARK课程的系列文章,每天半小时(2012、5—2012、9)

(3)读《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每天半小时(2012、9—2012、11)。

(4)上网查阅SPARK的相关文献资料及他人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2.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所谓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就是研究者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规划,对研究的具体阶段、安排等做出设计,一般小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研究者需要在这一板块阐述清楚每一阶段的任务、方法、措施和具体活动安排,即每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和研究方法的撰写一样,时间安排切忌太泛。如《SPARK应用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找有关资料,召开本校教师座谈会,编制球类体育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观摩SPARK球类课录像,全面地调查和了解目前我校球类单元教学的模式,并对利弊进行整理分析,确立此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结合前期座谈记录、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所呈现出来的教师在球类单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通过校级理论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剖析、反思交流等方式,梳理出如何灵活运用SPARK课程理念,让教师认识到运用SPARK课程理念进行球类单元教学的价值,研写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探索出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在实验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本土化SPARK球类课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把它们形成文字。撰写结题报告,整理实验的相关资料及实验成果,为实验的全面验收做好准备。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

这一板块研究者需要阐明对研究成果的预设,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读书目的所思所获以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指最终成果形式及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以什么模式来表现,一般有论文、研究报告、课例等。读书笔记撰写的规范格式为:阅读《XXX》、读《XXX》有感或所思或所获等,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阅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成“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的反思”读书心得,完成时间2012年6月。其他研究成果的规范撰写格式为:《XX》论文或课例或研究报告,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完成《当前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完成时间2012年9月。研究者在预设这一板块时往往很难准确的预设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里也有一个小窍门,在课题方案第二板块中我们已经预设出了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的预设完全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推算出来,如:研究内容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对应的研究成果就可以预设为:完成《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至此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就算完成了,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是取得研究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则是将已经确定的开题报告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课题开题报告都要固守这一模式,本文所介绍的这一模式是笔者长期从事小课题开题立项过程中总结出的最为规范的一种模式,希望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小课题立项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作者:朱浩

第三篇: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既是城乡小文化广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依据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提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框架以及建立管理、文化导向、政策支持、投资运行、文化供给等机制的发展策略,并提出制定广场公共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议,以期促进城乡小文化小广场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构建;发展策略

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能为社会城乡居民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还能使其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权益,并为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山东省自2013年开始建设城乡小文化广场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和社会力量兴办等措施推动下,至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城乡小文化广场1.9万余个,2014年在建和筹建数目将达到5.3万余个,为2015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76000多个行政村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然而,现行的体育公共服务已不能完全适应城乡小文化广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趋于滞后以及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广场体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结合当前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省情、村情的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小文化广场多元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保证服务质量,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及体育公共服务环境,将城乡小文化广场打造成可以满足居民身心健康需求的民生工程,已成为当前城乡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热点问题。

1山东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存在的问题、原则、意义

1.1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在体育社会学界尚无定论。因此,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已成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体育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内涵进行过探讨,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其中李恒江等认为社会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关服务于人民体育的各种服务[2];李万来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3]。本研究结合已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比较与理解,认为城乡文化小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政策规范下,以行政村文化广场为基本单元,以广场体育设施为依托,以村(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村(庄)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提高村(庄)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的基本、均等的体育产品公共服务。

1.2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列为山东省城乡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以来,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农村文化小广场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扎实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进行。随着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进程的加快,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目前,城乡小文化广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化,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基层部门,没有将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真正纳入到广场文化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还存在着对广场体育文化建设轻视甚至忽视的现象,许多乡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大多以文艺、科技活动为主,相比之下有层次、有水平的体育文化活动下乡较少甚至没有,体育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导致广场体育文化供给缺失,造成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体育文化需求与健身体育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2)体育公共服务简单化,管理体制不活。导致广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缺失,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效果较差。部分农村小文化广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在体育文化的管理、组织仍处于“两无”状态,“重建设、轻服务”的思想导致部分广场的利用率不高、文化效能更低的局面产生。3)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化,服务缺乏个性。许多城乡小文化广场缺少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规划,局限于纯“乡村化”或“被城市化”,导致大众积极性缺失、参与度不高,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体育文化项目或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缺乏力度。4)硬件建设软式化,缺少服务条件。广场的体育基础设施品种、数量严重不足,依旧是“老三样”的露天休闲场地、健身路径、篮球场,导致广场体育设施单一、内容单调、利用率低,缺乏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动力,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健康需求。5)服务效果功利化,服务效益短期。由于广场管理者对体育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识仅停留在功利主义式的关切,重形象文化建设,轻长远发展,导致体育文化建设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

1.3构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空间,也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体育交流、运动技能学习、健身知识获取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和全新的场所资源,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福利,改善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娱乐、休闲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环境,丰富了乡村体育文化内涵。构建并完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区域性的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满足城乡居民改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的基本需求,保障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科学、健康的发展,促进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拓宽城市广场文化向乡村广场文化的延伸的渠道,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的有效衔接,提升农村体育文化层次与水平,激发城乡体育文化的创新动力,推动城乡体育文化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1.4构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原则

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城乡居民体育文化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多元化体系,既具有体育公共服务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的服务特性。为加快实现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思想,在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灵活多样、区别对待、兼顾重点、服务大局基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益性、惠民性、便民性”。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主体及个人等利用广场的体育公共资源作为服务平台,以提供惠普性、大众性的均等化服务和体育文化产品为手段,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体育文化基本需求为宗旨。因此,广场的公共服务要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便民、惠民、利民”为主题,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最大接受度、满意度为落脚点,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层次的村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构建成为覆盖性全、健身性强、参与性广、供给与需求合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2)“重点性、高效性、时效性”。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公共服务不但要优质,更需要在服务的精细、持续高效的基础上,把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成为体育基础设施覆盖面大、包容量广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设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公共需求变量,做到短期变化有措施,长期发展有规划,不断改善体育人文环境,开发广场体育文化潜能,培养城乡体育文化内在创新能力,为大众提供实时、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服务配置最优化和服务效能最大化,满足公共服务主体的基本需求。3)“基础性、多样性、保障性”。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从形式上看存在着需求同质性,但实质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需求差异,呈现出需求主体的民俗、民间、地域特殊性和不同群体需求的复杂性。城乡小文化广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多个主体的聚合,公共服务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性、层次性的特点。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要充分考虑需求者的同质性和特殊性,从需求者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区别地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架构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可变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力求体现全面、客观、公正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价值。

2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基本框架

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立足于促进城乡居民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的保障服务系统,也是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保障体育文化供给、改善城乡体育健身环境的运行机制。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含着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范围,具有共享性、非盈利性和社会效益居于首位的特征[6]。随着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的扩张式的建设新形式,构建以山东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成为实现山东城乡小文化广场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借鉴相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服务主体的政府性、社会性、经营性、运作性等视角,提出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基本结构,达到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完善结构的目的,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3城乡文化小广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发展策略

3.1打造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小文化广场管理机制

创新农村文化管理服务体制,建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組织保障机制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党和国家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工作[7]。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公共服务的建设工作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广场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才能从组织上保障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做到1)健全政府负责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广场领导管理机构,建立民主、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职责。在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决策、组织与实施系统的组织管理领导的体系中,村委是广场实施操作的主要管理机构,也是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明确村委体育领导机构的职能是管好、用好广场体育文化的关键,健全村委行政管理、自治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责是关键之关键。目前,广场的体育活动“官办”现象依然严重,地方特色不突出;管理者的管理经验欠缺,人数较少;与组织管理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广场管理不到位。而政府作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要发挥公共服务体系中主导作用,在加强广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村级机构的执政能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强化政府服务为主的监管机制建设,健全监管机构、配备监管力量、落实监管责任的长效监管机制,借助人民团体、舆论机构的社会监管力量,实时对城乡小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效果进行督导,提高监管效能,真正将文化广场的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到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2)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分工协调机制、协商互动机制、统筹发展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明确服务内容和实施范围,形成有“党政领导、多方参与”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的体系,是一个城乡体育文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体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提供多元服务的体系,各个主体的参与权、协调权、管理权、监督权的融合度,关系到广场公共服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此,要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各个主体的参与意识,建立科学合理、有利运作的广场体育建设协调网络。3)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体育服务、组织建设、场地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等相对应的规章、条例等规范性的法规体系,形成支撑广场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框架。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制度、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群众意愿、体育文化基础等因素,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优先建设群众所需、所急、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尽力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延续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体育文化元素的同时,综合发掘城市体育文化和城乡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等有效资源内在联系,发挥一场多用、一场多能、一场多效的作用,规划好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定位,处理好文化主题与普及的关系,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处理好短期文化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保障文化广场体育文化有序、持续性发展。4)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的绩效评估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广场资源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更好地履行服务于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职责。利用绩效评估的有效管理和纠偏功能,加大人民群众满意度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和建立行之有效激励引导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全面、动态实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强化示范意识,共享优秀经验,利用竞争和舆论压力,创造良好有序的体育文化发展环境,以达到全面、准确、公正的衡量、评估、修正服务效果的目的,以此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2建立具有保障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支持机制

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在准确把握核心方向、提供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均衡供给的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框架,建立以惠及城乡居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政策供给结构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供给制度全面化的综合供应系统,充分发挥政策对城乡小广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引导、调节作用,不断提升政策产品供给品位。在确认政府政策支持取向和责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地方性政策,发挥管理部门、群众体育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性群众的职能,做到权利“收”、“放”有度,稳步有序地建设广场体育文化,实现山东城乡小文化广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提升城乡体育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导向机制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核心是“广场文化”,“文化”是广场的主题,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必须围绕“宣传、传播现代文明、科学文化、先进文化”的主题做好文章。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乡村体育文化氛围,提升人们的体育文化和健康水平。1)加强体育思想文化建设。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涉及的地域较广,民俗民间文化相对繁杂。因此,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立足于“百姓舞台”,突出文化魅力,强调文化引领,增强文化自觉,着眼于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城乡群众体育文化的需求,突出文化塑造,提升文化素养,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体育文化,增强城乡文化小广场体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2)加强体育环境文化建设。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环境文化是体育文化建设重要的层面,也是城乡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精神物质化的具体体现。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文化的热情,也是推动城乡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建设。城乡小文化广场是普及体育文化知识、推广体育健身技能和组织中小型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重要场所[8]。要充分利用好小广场的文化环境优势、文化辐射优势、文化传播平台优势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4)加强广场的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文化广场的体育活动具有参与人员、时间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对文化广场涉及的娱乐、健身、休闲项目认同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广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培养群众的爱好、兴趣,而且对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4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公民等多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行机制

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是以政府财政公共投入和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其建设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行动计划,更是惠及城乡居民的民心工程,需要公共财政投入作为基本保障,需要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个主体投资作支撑。因此,公共财政在承担起投资主体前提下,采取社会筹资、个人捐赠、企业赞助、共建共享等融资机制和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多方有效资源解决广场建设过程中资金瓶颈问题,合力推进城乡小文化广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健身条件的改善。山东省2014年将文化小广场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工程,计划财政投入1500万元,扶持命名300个全省优秀农村文化小广场,扶持贫困地区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对500个小广场每个给予3万元资金扶持的建设投入计划。山东省泰安市在加大城乡小广场建设投入的同时,从2013年开始投入50万元用于人才培训、设施建设、活动开展、表彰奖励等项目。莱州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建设资金渠道,采取专项资金扶持、企业、个人捐赠,乡、镇、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先后建起城市中心文化广场27处,村镇文化广场700多个[9]。由于山东省对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财政投入加大,使得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形成以泰安市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龙头的全省乡村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3.5建立“以民为本”的体育文化供给保障机制

政府、各级部门、村委作为供给主体所提供的服务是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的有機整体,是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结构,也是影响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一体化也成为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农村体育文化也呈现出需求的多样化和体育公共服务结构的动态化。因此,广场的体育文化供给要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满意”的前提下,科学融合多位主体,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文化精神食粮。1)利用体育文化下乡、乡村体育文化进城的文化互动方式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形成城市体育文化拉动城乡文化发展,民俗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传承的互动共享的新格局,促动城乡文化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使体育文化内容、活动形式保持新颖度,增强群众对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2)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要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传统资源、乡村资源,提供行之有效的、群众易于接受的具有地方特色、城乡特色、时代特色的广场体育文化服务,建立城市广场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城乡小广场文化的交叉发展、相互渗透的联动发展机制。3)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常态化的开展广场政府指导性文化、企业赞助文化、民俗、民间和民族文化的活动,着力发展具有适合大众的、可接受度高的小广场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增大广场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度。4)创新广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发挥“体育能人”团体、协会、俱乐部、志愿者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带动广场文体活动深入开展。

4结论与建议

4.1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均等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和惠普性的特征,决定着供给主体要从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出发,以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娱乐、健身需求为重点,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实效、可接受性的体育服务。体现供给、改善和满足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核心价值。目前,我省城乡小文化广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重建设、轻服务”,“重形象,轻内涵”的现象依然存在,广场文化服务的核心地位不突出,脱离了广场“文化”建设的宗旨。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工作范畴,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城乡特色的公共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和供给方式,为群众创造品质优良、品种齐全的广场体育文化软环境,使城乡小文化广场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强劲推力,促进乡村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P]

4.2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城乡体育文化发展的“大舞台”,是政府行使文化服务职能的平台。构建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配置城乡体育公共资源、实现服务质量最优化、效能利用最大化、服务范围最广化,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广场带来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优势的社会服务。在我省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的高速发展期,体育设施建设不足已成为影响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建议各级政府要抓住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的发展机遇,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广场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采取一切措施推动城乡体育事业的全面、平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德文.找准群众最需要的给群众最想要——山东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N].中国文化报, 2013-09-25(7).

[2]李恒江,蔡立健. 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8):46-46.

[3]李万来,闵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3.

[4]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32(4)66-71.

[5]曹锦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六个关键环节[J].江海纵横,2009,(1):52-53.

[6]平永忠.乡镇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202.

[7]“小”广场“大”民生——莱州市政协积极助推城乡文化广场建设[N].联合日报.2013-08-13.

作者:平永忠 郑骥飞

第四篇:体育文化建设在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中的作用

摘要:论证分析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表现形式;探讨面向大众、准确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资源、与时俱进,横向发展、纵向协作,兼顾重点、便民惠民的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原则;提出强化政府职能、利用广场优势、融合文化资源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体育文化;城乡小文化广场;作用;发展策略;山东省

Effect of spor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urban and rural small cultural squares in Shandong province

PING Yong-z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Shandong,China)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micro culture square;sport culture;effect;development strategy;Shandong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4-04-2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山东省街镇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3CTYJ10)。

作者简介:平永忠(1962-),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城乡小文化广场作为文化书屋、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升级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娱乐、休闲、健身环境,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福利。目前,空前活跃的城乡小文化广场所形成的广场文化,成了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的大文化,小广场也成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大舞台。城乡小文化广场作为新兴的农村文化场所,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健身、休闲、娱乐的公共平台,也为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由于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尚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在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体育文化促进城乡小文化广场文化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够,发展策略的研究有待深化。因此,体育文化能否与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公共文化建设相协调,真正把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成为“利民、便民、惠民”的体育文化场所,已成为当前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现状

山东省现有县级单位140个,街道460个,乡277个,镇1194个,76000多个行政村,9500万人口。自2013年开始建设城乡小文化广场以来,已建成1.9万余个,基本完成了30%的建设目标;2014年计划完成60%的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有5.3万多个,为2015年实现全省乡村的基本覆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的同时,山东省制定和细化了城乡小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其主要内容为:行政村建设一个小型文化广场,为每个行政村培养一支文化活动队伍,为每个行政村配备安装一组文化器材,为每个行政村培育一个当地的文化品牌项目,建立一套文化运行机制的“五个一”的建设工作任务[1]。由于山东省对城乡小文化广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大大加快了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速度。目前,以泰安市城乡小文化广场为代表的广场建设,已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整体推进格局。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山东体育科技第36卷总第150期2014年第3期平永忠体育文化建设在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中的作用No.3 20141.1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文化建设

山东省地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把城乡小文化广场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去抓。2013年山东省将“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作为城乡文化建设重点,制定了相关政策、落实了资金,扎实地推进这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在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考核指标,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的积极性。

1.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013年山东省投入21.8亿元用于文化惠民实事建设,其中省财政3.2亿元,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18.6亿元[2]。2014年山东省将农村文化小广场覆盖列为重点工程,计划每年财政投入1500万元,在全省扶持命名300个全省优秀农村文化小广场,扶持贫困地区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对500个小广场每个给予3万元资金扶持[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建设资金渠道,采取地方资金配套、企业赞助、个人捐赠、乡村自筹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确保了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进度。

1.3创新广场文化建设机制

目前,山东省在加快小广场覆盖率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建设与服务均衡发展工程,做到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提升,机制保障逐步完善。一是健全了建设工程有领导分管+配备专门组织机构+具体的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和研究决策机制;二是完善县市扶持+乡镇自筹+社会捐助+整合资源+对外对上争取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三是构建政府、乡镇、文化、体育、群众团体齐抓共管的部门分工协调机制;四是建立了政府投资+村民集资+富裕户捐赠+群众投劳的建设机制;五是构建了城乡小文化广场管理使用、文化计划、活动开展、维护保养、文化准入的广场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六是构建了面向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发展民间组织、文化扶持的文化发展机制;七是构建了城市广场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城乡小广场文化的交叉发展的联动机制;八是建立了小广场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九是强化了文化资源共享、城乡、村村文化交流的文化引导机制;十是健全了以 “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覆盖率为重要考核内容的评优、评先的鼓励机制。

2山东省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地域性城乡体育文化

山东省的历史文化、大众文化、区域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使不同地区的城乡存在着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小广场体育文化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人文、风俗、民间、民族文化特色。如潍坊市昌乐县是山东省西瓜的主产地,当地群众把西瓜文化同体育娱乐联系起来,创编西瓜舞,并组织附近村庄广场西瓜舞比赛;青州市弥河镇的云河回族村,民族传统项目的花式毽球、摔跤、武术是广场开展的主要项目,都体现出地方独有的体育文化特色。地域性体育文化也成为当地城乡小文化广场的龙头文化。

2.2乡村与城市融合的休闲体育文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加快,都市文化也影响着乡村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和文化传播渠道的便捷化,乡村文化已逐步向城市文化靠拢,城市的休闲理念也影响着乡村群众生活观念的转变。因此,人们在繁忙的劳作之余,把休闲、娱乐、健身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从体育活动内容看,多数城乡小文化广场综合了乡村和城市大众性的体育活动项目,乡村腰鼓、扭秧歌,城市现代舞、广场舞、街舞、轮滑、太极拳、太极剑等等,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群众文化基础,兼顾到了群众文化可接受性的需求。

2.3政府组织与部门推广型的小广场体育文化

小广场作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以及乡、村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当地政府开展各种培训、推广文化和体育项目系列活动的中心。如今,体育知识讲座、文体表演、体育竞赛、体育技能培训等都在不同的时期没有不同的主题,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

2.4商业推广型的小广场体育文化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商用价值也为众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他们利用小广场地缘优势进行产品宣传、展示和促销活动,运用组织、赞助、冠名等文体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虽然广场的文化活动掺杂了许多商业色彩,但也应该看到,企业产品的宣传、促销活动,也给广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必要的物质、资金和先进文化支持,达到了双赢效果。

2.5节庆性体育小广场文化

许多乡村依托广场的资源条件,在传统节日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将节庆性活动用文化、体育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如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组织的联欢、文艺演出、文体活动、各类民俗的庆典活动;有关部门举行的主题性社会活动日,如艺术节、音乐节、舞蹈节、“全民健身日”等活动,都在小广场上举行,充分体现了小广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得节庆性体育文化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3城乡小文化广场在城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建设不仅是为城乡居民搭建的“草根小场院”,更是为城乡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大舞台。广场的中心性、便捷性为城乡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传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1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城乡小文化广场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窗口”、“标签”,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小广场作为乡村的公共空间,所打造出的自然环境文化、家居绿色文化、生活环境安康文化都会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和温馨家园的建设。如潍坊市昌乐乔官镇下庄综合文化广场,现有休闲健身区、健身路径、门球场、棋牌桌椅、篮球场等体育场地和设施,并为老年人设置了专用会场,在加大广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广场周围栽植苗木400多株,设置了休闲区和休息区,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广场环境。

3.2完善居民生活方式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根本上的转变。城乡小文化广场所开展文体活动不仅起到了焕发村民的精神,还起到了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完善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广场的人群聚集效应,显现出文化传播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广场文化的大众性、文化交流的可接受性,参与者和观赏者的一体性,都为文化的传播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城乡文化小广场的建设也为高雅艺术和城市文化走向乡村架起了桥梁,拓宽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通道,时尚、文明的广场文化也成为了城乡居民的重要的生活方式。

3.3丰富居民余暇生活

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城乡居民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赏。小广场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参与者和观赏者,都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缓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在积极的休闲和娱乐中得到释放,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走访得知:建有文化广场的乡村喝酒、赌博的少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多了,串门闲聊的少了,关心国家、镇上、村里事的多了,群众自觉不自觉到广场 “求乐、求知、求技”,广场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的生活方式。

3.4促进居民的社会交往

城乡小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得大多数人走出家门在小广场上聚集,在祥和、热闹的环境中娱乐、休闲、健身,成为群众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主要场所。兴趣、爱好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为广大人民群众增进交往、交流感情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了村民团结、互助、合作观念,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广场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彻底改变了过去乡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局面。小广场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文化氛围,感染、吸引着众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自觉不自觉的成为广场活动中的一员,也为每一个活动参与者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现自我价值的平台[3]。

3.5提升居民文化素养

城乡小文化广场不仅是文体活动的场所,也是乡村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美德“大讲堂”,引导着城乡居民建立正确的荣誉和道德观念。在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中,不自觉的净化了思想,不断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城乡小文化广场作为文化传承、文化知识传播的宣传教育基地,国家政策的宣传、文化知识的普及、各类技能的传授等都会在广场活动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突显出文化广场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对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4.1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则

4.1.1面向大众,准确定位

城乡小文化广场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舞台,其建设要秉承惠民、便民、利民的宗旨,以当地文化、经济、民俗、民情为基点,着力打造教育性、观赏性、可接受性的群众体育文化,营造适合大众的广场体育文化氛围。首先需要明确体育文化建设思路。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为繁杂,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建立一支群众基础好,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体育文化工作队伍。广场的各项活动采取“官”管民办、民管民办的方式,将广场文化活动推向社会、走向市场,做到广场文化的“社会化、群众性、公益型”,扩大广场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层面,活跃群众文化。第二要把握好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定位。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把文化广场建设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文化磁场。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处理好文化发展主题与普及的关系,把握好群众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保证文化广场活动组织有序化、安排周密化、内容健康化、形式多样化,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文化广场这块阵地,优秀的文化形式占领这块舞台,坚决抵制不健康、落后的文化和封建迷信活动进入广场,确保广场文化安全。第三要准确把握好文化服务管理定位。要发挥广场文化优势,做到广场文化活动的宏观指导与规范管理同步,建立职能管理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做到广场文化活动组织与协调、内容与形式、培训与推广的事务制度化、规范化。

4.1.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齐鲁文化是山东省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山东省的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山东省地域辽阔,56个民族齐全,风土人情各异,民俗体育内容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小文化广场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域、民族、传统、民俗等因素,挖掘地方体育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推广与发展现代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地域与都市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威海荣成市瓦屋石村的渔家歌舞队、渔家锣鼓, 潍坊市杨家埠的风筝、荡秋千等民俗文化,都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化,也是广场的特色文化,更是地域性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1.3整合资源,与时俱进

政府及各级部门、村委不仅是小广场的建设者、管理者,更应该是广场文化的传播者。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城乡文化建设工作,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为农村的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也不难看到“播种”式的文化下乡没能彻底改变乡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喂食”式的送文化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城乡文化差距依然很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文化差别,就要做到 “文化下乡”常态化,“文化交流”多元化,使现代文化与乡村原生态文化始终保持较高的融合度,才能进一步使乡村文化跟上时代的脚步,与都市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着力整合有效资源,不断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广场文化的影响力,增大文化广场的吸引力,使广场的文化活动成为文艺、电影、科技、卫生、法律、健身的重要场所。

4.1.4横向发展,纵向协作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文化“根在群众”,“根深叶茂”才是小广场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小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从当地居民的文化需要、诉求、基础和发展的支撑条件出发,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传统资源、乡村资源,发挥典型小广场的样板推动和乡村文化“中心户”、“带头人” 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城乡特色、时代特色的小广场文化,实现城乡和村庄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文化“能人”、农村体育文化形式的左右联动,促进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其次各级部门要在吸取和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努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下的体育、文化等有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开展政府指导性文化、企业赞助文化、民俗、民间和民族文化的纵向交叉、交流,使城乡文化互动最大化,文化资源利用效能化,增大广场体育文化的广度,拓展广场体育文化的宽度,加大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实现广场体育文化的上下联动,做到文化发展的优势互补。

4.1.5兼顾重点,便民惠民

广场的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必须把体育场地设施这个“硬件”建设好、使用好。第一要注重实效、实用。广场的体育配套设施既要做到设施项目易学易练,又要做到健身设施适合男女老少;既要有常用的健身路径、篮球场,又要有投资少,易于开展的轮滑、门球、台球的场地、设备,要充分考虑大众的需求。第二要注重广场健身区的布局和活动环境的合理分配。在充分考虑体育项目的数量、类别、开展涉及范围的大小、不同运动项目之间有无干扰、参加人数比例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广场的健身区域。同时还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按“动”、“静”项目分类,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安全化。

4.2城乡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发展路径选择

4.2.1强化政府职能

乡镇政府的职能不仅是领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全面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4]。首先,作为城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站在改变城乡体育落后面貌,提升我国农村整体体育文化水平的高度,按照利民的公益性、惠民的均等性的原则,构建惠及大众、利益共享、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其次,作为城乡小文化广场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必须履行好城乡文化建设和管理职能,真正把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小广场的主导性文化,乡村文化发展的主题性文化。

4.2.2利用广场优势

第一,要利用好小广场建设的契机,把风格各异的地域体育文化元素都有所展现,使其成为乡村标志与名牌;第二,要利用好小广场的文化环境优势,把广场建设成为体育文化传播、健身方法技能传授、健康知识普及的“体育特色板块”;第三,要利用小广场人群聚集优势,提升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使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自觉的成为广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自觉的实现由参与者到收益者再到传播者的角色转换,把文化广场建设成为“播种文化”的广阔天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第四,要利用小广场先进文化的引导优势,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培养人们的文明行为,树立确的人生观、生活观、道德观。

4.2.3融合文化资源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娱乐、健身需求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特征。小广场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各类文化设施联建共享,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第二,融合城市广场、街镇广场、乡村广场的优秀文化理念,以“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的运动项目为重点,构建具有惠普性、可接受度高的特色小广场体育文化;第三,建立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先进村带动相邻村的模式,常态化的开展“城市广场文化下乡”、“乡村广场文化进城”、“镇村广场文化交流”等面向老百姓的文化活动;第四,遵循“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原则,采取小型多样的形式,开展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第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的文化辐射效应,引导支持企业、社区、个体依法兴办文化、体育团体,调动农民体育协会、爱好者等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打造一支人员众多、土色土香的“草根”体育文化队伍。

5结论

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在促进城乡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平台,着力构建好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服务体系,满足群众体育文化交流、文化提升的需求。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民俗、民风融合到整个文化体系的建设布局中,加大资金投入总量和体育文化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度的同时,加大城乡体育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营造面向大众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城乡小文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品牌,实现“小广场—大舞台”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德文.找准群众最需要的给群众最想要—山东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N].中国文化报, 2013-09-25(7).

[2]把文化惠民落在实处——2014年山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解读 [EB/OL] http://www.ccdy.cn.2014-03-21.

[3]孙洁,赵东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湖北体育科,2010, (11):647-648.

[4]顾民杰.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3,(11):187-190.

[5]李刚.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成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38-42.

[6]刘梅英,王凤仙.社会转型中农村体育文化的非均衡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4(5):6-10.

[7]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1):35-38.

作者:平永忠

第五篇: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品质的策略研究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阳光体育大课间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不仅仅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疲劳,还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学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过程中,小空间学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了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基于此,笔者对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中面临的困难展开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正策略。

关键词:小空间;阳光体育;大课间;改进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75

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不高的现状,“阳光体育”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大课间作为落实“阳光体育”的重要途径,可最大限度缓解学习疲劳,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还面临诸多问题,难以保障大课间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必须要结合小空间、小场地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大课间模式,真正落实阳光体育的理念,不断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结合当前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需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恰恰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途径。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相比,阳光体育大课间内容更加丰富、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可促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等,最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是构建体育文化的需求。校园体育活动是以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等共同组成的活动。其中,大课间则是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从其内涵来说,大课间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体育文化。因为大课间的内容、形式比较丰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最大限度缓解学生的疲劳现象,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放松心态、改变不良情绪等,真正实现学生的劳逸结合。另外,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文化,真正实现和谐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目标。

第三,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中小学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体质、锻炼了身体,真正实现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1]。

二、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分析

(一)依据场地,合理规划体育器材

体育场地是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体育器材则恰恰是开展体育大课间的重要条件。在小空间、小场地的前提下,如何对体育器材进行合理地规划,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地划分。基于小空间、小场所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必须将学校内外各种体育场所进行整合、改造,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将其规划成为多个体育活动区域,包括公共通道、教学楼拐角处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依据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布置相关的体育活动器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同时,在布置体育活动器材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加强体育活动器材的管理工作,指导学生将其有序存放、摆放整齐,以免出现乱摆乱放、占据空间的现状[2]。

(二)结合小场地特点,设计丰富的大课间内容

在小场地、小空间的情况下,中学在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高品质展开。首先,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对学校重复性的课间体操不甚感兴趣,教师应立足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武术操、健美操、啦啦操等内容,将其作为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其次,还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等,选择与其運动规律相适应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再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内容。部分中学生基于场地小、体育设备缺乏等现状,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过程中,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最后,在选择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过程中,结合场地小的现状,应尽量选择轮换的方式,避免体育器材出现匮乏的现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需求。

(三)因材施教,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

基于小场地、小空间内的体育大课间现状,为了不断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必须要对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与小场地、小空间的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第一,构建“立体式”大课间活动模式。“立体式”大课间活动模式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相适应,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小、班级多、人数多而设计的体育课间活动形式。具体来说,这一体育大课间的主要形式是将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充分的利用,包括操场、教室、走廊、安全空地等,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同时运用的大课间活动体系。同时,在这一模式下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也从原来的广播体操进行转变,使其成为学生喜欢的武术操、健身操等,并引导学生在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内进行活动,真正适应了小场地、小空间的体育活动需求。第二,构建“循环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基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小、空间小的现状,可借助循环式的体育活动模式,指导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在每天不同时段参与不同的体育课间活动。第三,构建“小场地立体循环式”大课间模式。基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学校在创新体育课间活动形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立体式”和“循环式”结合起来,借助体育活动场地、时间、内容循环利用,努力构建一套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3]。

(四)因地制宜,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

基于小场地、小空间内的体育大课间开展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升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品质,学校在对其进行优化和更新的过程中,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学、合理安排体育大课间活动。第一,年级分开活动。面对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教师在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锻炼需求,对体育课间活动进行调整。第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体育课间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学校的台阶,指导学生开展跳台阶训练,发展和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还可以借助楼道的走廊等,指导学生开展俯卧撑训练,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第三,结合不同的场所,创新不同的体育课间活动内容。基于学校场地小、空间小的现状,在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品质的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活动环境,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

(五)强化管理、优化大课间活动品质

实践证明,面对小空间、小场地的现状,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学校应全面加强体育大课间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大课间管理工作进行划分,使其成为区域管理、跟班管理等。在进行区域管理的过程中,可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几个合理的区域,并分别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引导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特定的活动区域内展开相应的体育活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件活动中,出现乱占位置、影响其他班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象。跟班管理则是在学生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安全、有序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展开管理[4]。

三、结语

小空间、小场地是制约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关键性因素,直接降低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质量,难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的理念,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要紧紧围绕空间小、场地小的现状,对体育器材进行合理规划、丰富体育大课间内容、创新体育大课间形式、因地制宜开展大课间活动、强化管理等,不断提升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并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利平.运动处方在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中的运用和推广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7):144.

[2]   王政.阳光体育大课间实施体美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2):56.

[3]   唐菊红.阳光体育大课间中的拓展项目创新——简易攀岩在我校大课间活动中的恰当运用[J].体育风尚,2019(6):234.

[4]   吴玉红.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上),2018(8):27.

作者:查胜山

上一篇:直升机技术论文下一篇:中专护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