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促进厦门经济特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厦门市乒乓球集中进行研究,发现厦门市乒乓球消费具有:消费群体文化程度较高、收入水平中等;消费动机以健身需求、消遣娱乐为主;实物型与参与型消费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等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篇1:

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的培养

前言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裁判的现状进行综述,得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裁判理论知识与临场实践能力都相对经验不足,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针对以上几点本文提出有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裁判能力和方法:熟知乒乓球裁判规则,提高执裁能力,临场应變能力。目的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1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今学校要求培养的是多面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学生的裁判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学习竞赛规则章程和裁判法可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并且在学习乒乓球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和运用乒乓球竞赛规则,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竞赛当中。其次,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裁判能力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需要,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更应该认真全面学习裁判理论知识,虚心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培训,为今后更好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的方式方法

2.1熟知乒乓球竞赛规则

乒乓球竞赛规则,是乒乓球比赛的基本法则,是运动员在竞赛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法规.也是裁判员在竞赛活动中判断的准绳.随着乒乓球运动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规则的不断演变,而规则的的每一次修改,又促进了乒乓球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新规则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使参赛双方机会均等,新规则保证了比赛的连续性,比赛的连续性是各个项目的共同要求,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紧张 激烈。新规则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认真学习研究新规则可以不断提高裁判业务水平。

2.2.注重裁判法与乒乓球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裁判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是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基础。比如在乒乓球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球技术,正确的运用发球技术,了解乒乓球比赛的程序等等,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掌握乒乓球裁判技能奠定了基础。乒乓球理论课教学是乒乓球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又是乒乓球理论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与影像资料的运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调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其学习兴趣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教师可以把国内外乒坛比赛的实况录下来让学生能够观摩高水平裁判的执裁过程,让其学习和参考临场裁判的手势,应变能力以及肢体语言等。

2.3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在过去理论与实际运用有偏差,只在课堂上讲解规则但是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不到位,不透彻,以至于在实际运用中导致错判与漏判的情况出现。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竞赛的规则,更好的掌控比赛的顺利进行。在校内学校可以组织乒乓球比赛以此来锻炼学生对乒乓球竞赛规则的熟练程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可以去组织一些业余比赛参加其编排工作。体育学院也可以与当地体育局以及各体育协会联系为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体育学院学生有机会参加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乒乓球比赛,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提高的更快,学生裁判员更快的成长起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将理论充分的发挥出来,做到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制裁能力。

2.4提高乒乓球裁判的临场应变能力

乒乓球比赛场上千变万化,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会随时发生,如运动员受伤,乒乓球拍损坏,观众吵闹,灯光障碍以及运动员申诉等等。对临场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裁判员要依据规则妥善处理,这是应变能力,也反映出作为裁判员的独立作战能力。提高乒乓球裁判员的技能,进行临场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对乒乓球比赛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对乒乓球裁判员技能与心理的培养,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加强在校大学生乒乓球裁判的临场心理能力要从培养积极的思维和加强心理训练入手。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业余或专业的正式比赛的裁判机会,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后 可适当组织参加一些业余或专业比赛的裁判编排工作,或到赛场上进行执裁工作。从规则理论到执裁实践 再从执裁实践到规则理论 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学生执裁能力将会不断得到提高与锻炼。并且裁判员要始终贯彻“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八字方针,热爱裁判工作,认真掌握裁判规则和裁判方法,做到公正执法,准确裁判。

3 建议

3.1熟知乒乓球竞赛的规则,这是裁判员在竞赛活动中判断的准绳。

3.2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裁判理论知识与裁判法的教授,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3在熟知竞赛规则与裁判理论知识后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使理论与实战结合更好的掌控比赛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志敏 对培养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探讨[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50-51

[2]何旭初 普通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4)64-65

[3]吴建逊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裁判能力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4,25(6)110-112

作者:赵晓艾

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为促进厦门经济特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厦门市乒乓球集中进行研究,发现厦门市乒乓球消费具有:消费群体文化程度较高、收入水平中等;消费动机以健身需求、消遣娱乐为主;实物型与参与型消费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等特点。

关键词: 乒乓球 厦门市 消费现状

1.引言

厦门作为我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经济较发达城市,近年来乒乓球消费需求日趋扩大。随着乒乓球活动和乒乓球人口的逐级增多,乒乓球活动消费中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在分析把握我国乒乓球消费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厦门市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市民乒乓球消费状况的分析,力图研究把握厦门市居民乒乓球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提出更合理的消费方式并加快厦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厦门市六个区的乒乓球爱好者及部分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场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3.结果与分析

3.1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的特点

3.1.1厦门市乒乓球消费与当地人口文化素质有关

通过对厦门市多个俱乐部的调研,在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群体中,事业单位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50.3%,其次是企业单位人员占35.8%,因为这两类人群工作稳定,收入稳定,闲暇时间相对固定。其他占8.0%,其中学生占5.9%,表明在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群体之间职业结构是导致消费群体结构的原因之一。其次,文化程度的不同是影响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另一个原因。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占55.2%,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群体占36.5%。可见在这些消费群体中,学历较高者参与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居多,这可能与他们接受较多的学校体育教育及在学校里养成的兴趣爱好和健身习惯有关[1]。

可见乒乓球运动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从参与者的文化程度看,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呈现出高学历特征。从参与者所从事的职业看,有能力进行乒乓球运动消费的群体大多具有稳定的工作。

3.1.2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还是以健身、娱乐为主

体育消费的动机是指推动消费者从事具体的体育消费活动,以满足对体育消费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或者说是消费者对针对特定的体育消费目标而发出的一种内驱力或冲动[2]。从统计数据看,在乒乓球场馆消费的群体中,乒乓球消费动机的排序是健身需求(33%)、消遣娱乐(26%)、提高修养(16%)、比赛需要(13.2%)、健美需求(5.5%)、追求时尚(4.5%)、其他目的(1.8%)。这表明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群体到乒乓球场馆进行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健身需求”和“消遣娱乐”。

3.1.3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群体的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统计数据看,在厦门市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的月收入水平以3000元至5000元的群体最多,占34.1%,表明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收入水平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与在对厦门市参与乒乓球消费群体职业结构调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以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单位人员这两类群体为主。因为某些项目可能存在相对固定的群体比例,所以这两类群体对厦门市乒乓球消费产生的影响较大,是乒乓球市场消费的主要群体[3]。

3.2厦门市乒乓球消费水平现状调查

乒乓球消费一般由实物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构成。所谓实物型乒乓球消费,即各种与乒乓球运动项目有关的物质产品,如各类乒乓球器材、乒乓球服装、鞋类等。所谓参与型乒乓球消费,即各种与乒乓球项目有关的服务消费[4],如乒乓球培训、乒乓球陪练、各乒乓球场馆所提供的各类服务等。

3.2.1厦门市实物型乒乓球消费现状调查

从厦门市乒乓球消费者购买乒乓球、球拍及乒乓球运动服饰所统计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27%的消费者选择购买1元以下价位的乒乓球,53%的消费这选择购买1至3元价位的乒乓球,20%的消费者购买3元以上价位的乒乓球。这表明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喜欢购买两三元的乒乓球,其原因是这个价位的乒乓球质量中等且经济实惠。其次,在对乒乓球球拍的价位选择上,有30.6%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两三百元的乒乓球球拍,购买价位在50至100元的消费与购买100至200元、300至500元、500元以上价位球拍的消费者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分别是14.9%、19.8%、19.4%、21.9%和10.4%。而购买50元以下价位的消费者占2.8%,这表明在参与消费性乒乓球的群体中大多数人多愿意买两三百元的球拍,其原因是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既然选择了乒乓球运动就要买一个质量好耐用且价位适合的球拍作为长期运动锻炼时所用。再次,在对乒乓球服饰的选择上,有51.4%的消费者购买一两百元的服饰,有29.5%的消费者愿意购买200元以上价位的服饰,19.1%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一两百元以下的服饰。而在对球鞋价位的选择上,人数所占比例与选择服饰价位的人数所占比例相近。这表明大多数的乒乓球运动的消费者都喜欢购买中等价位以上的服饰与乒乓球运动鞋[5]。

3.2.2厦门市参与型乒乓球运动消费现状调查

由于公益性场馆在硬件设施、服务等方面与经营性场馆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乒乓球爱好者仍会选择到经营性场馆打球。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乒乓球爱好者认为经营性的场馆偏高,目前厦门市乒乓球场馆还是偏少,满足不了人们参与乒乓球运动的需求。而价格居高不下可以反映出厦门市经营性乒乓球场馆仍存在较大空间,因为多数场馆的经营不存在竞争太大而降价的问题。参与乒乓球健身运动中有意愿通过培训或聘请教练、陪练的乒乓球爱好者居多,但因为聘请教练、陪练的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乒乓球爱好者仍会选择通过和亲戚、朋友、同事打球或参与业余比赛提高自身乒乓球技术水平。

3.2.3厦门市人均乒乓球消费时间量现状调查

参与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锻炼频率以每周锻炼二次到三次居多,调查数据说明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每周参与乒乓球锻炼的频率适中,大多数乒乓球消费群体能承受起每周多次的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开支,但在“花钱买健康”的“花钱”与预期“锻炼价值”之间,他们会选择适宜的锻炼频率,而一周两次及一周三次是大多数乒乓球锻炼群体比较认可的锻炼频率,不定期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人占有一定的比重,他们是潜在的乒乓球消费锻炼者,当条件允许时,他们可能会转变为固定的乒乓球消费人群。

参与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的群体每次锻炼的时间以两个小时者最多,占52.1%,因此,消费性乒乓球锻炼群体的特点为每周锻炼的次数适中,且每次锻炼的时间较长,强度比较大,这与消费和项目特点密切关联。

3.2.4影响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的因素

由于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6]。影响厦门市居民参与乒乓球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依次为:健身需求、消遣娱乐、提高修养、比赛需要、健美需求、追求时尚和其他因素。客观积极因素依次为:乒乓球运动本身独特的魅力、受周围亲朋好友同事的影响、有充足的余暇时间、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受社会影响和其他因素。客观消极因素依次为:对于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消费者来说,乒乓球场地缺乏和乒乓球场馆收费偏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以下依次为乒乓球培训班收费太高、乒乓球器材价格偏高、教练、陪练人手不充足和其他因素。对于未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居民来说,乒乓球场馆收费偏高与乒乓球器材、服饰价格偏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4.结论与建议

厦门市乒乓球消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各类人群的乒乓球消费动机有不同趋向性,各类人群对乒乓球运动有持久的兴趣,消费群体稳定,但较多的人群满足业余爱好,接受专业指导的需求较弱;人群大多以固定的方式到乒乓球场馆进行乒乓球消费为主。

笔者建议应从以下方面促进厦门市乒乓球运动的发展:(1)结合厦门市市民目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制定出适合厦门市乒乓球消费者的收费标准,以吸引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使厦门市乒乓球运动和乒乓球产业得到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2)建议厦门市乒乓球俱乐部除了向会员推出一些传统、基本的服务外还可以依据消费者的需要,推出更多方面的服务。(3)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资金,加速修建更多的乒乓球运动场所,改善乒乓球运动场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秦小平.湖北省城市居民中年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6(07):1-3.

[2]陈雪梅,龚建林,关文明. 广州市乒乓球经营性场所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0(01):1-2.

[3]孔文清,陈卓源. 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7-8.

[4]刘志强,庚淼,省亮,史斌,赵江红.21世纪我国现代体育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4.

[5]沉林心,胡丽红.南昌市高校网球消费现状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03):8-10.

[6]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04):57-60.

作者:孙永生

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乒乓球文化的育人功能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在当今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讨体育学科乒乓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将体育教育乒乓球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研究乒乓球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确定中学乒乓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途径,为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校园乒乓球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建构途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学校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 中学校园文化渗透着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影响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建设校园文化,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提出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是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

立德树人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具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最高要求,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其主要体现了人们追求的人生崇高目标和理想。现代人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为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正是对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延伸。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欲树人先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立德要促进树人的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达到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

二、中学校园乒乓球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1乒乓球校园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它的英语官方名称是“Table tennis”,意思即“桌上网球”,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也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是一项以技巧性为主、身体体能素质为辅的技能型项目,全国校园基本都开展乒乓球活动,世界乒坛比赛冠军中国基本包揽。乒乓球知识包括: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打好乒乓球应掌握的基本技术与战术;最新的乒乓球比赛规则及裁判法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乒乓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乒乓球的知识、技能。

校园乒乓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乒乓球,了解乒乓球运动技能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因为乒乓球运动的本身也有很多的好处。现在的人们称乒乓球运动是“聪明人的运动”,据心理学家测试,我国部分省市优秀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智力水平、操作能力均优于普通学生,自信心、独立性和思维敏捷性较强。乒乓球运动集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校园乒乓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助于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其次,乒乓球运动能改善人们的机能状况,促进人体技能的发展,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呼吸系统的进一步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使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中,在学习紧张的校园里也会出现郁闷、紧张、焦虑等心情不好的反应,乒乓球活动则可以转移中学生心情不好的烦恼焦虑,使中学生从焦虑和紧张中摆脱出来。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紧张减少。

乒乓球活动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乒乓球比赛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对手的乒乓球水平较高、比赛环境陌生、比赛的紧张心理、担心受伤、渴望战胜对手、怕输想赢的心理等。乒乓球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淬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品质。

乒乓球运动还可以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3.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提高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当代社会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乒乓球文化在发展学生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首先,乒乓球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协作、交流,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乒乓球运动有多变性,在乒乓球赛中需要球员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球赛中的突发事件。再次,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团体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乒乓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社会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事态度、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人、对事的能力。中学生正值长思想、育能力的关键时期,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团体运动,只有团体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能取得胜利。

4.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提出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与全新动力。所谓“立德树人”教育精神,它的内涵是:现代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应试教育主导,智育占领重要的位置,要突破“应试教育,智育为主”的枷锁,在重视智育的校园提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其次,对中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要做到以体育乒乓球文化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

“德育为先”对中学生的生活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思想上重视,行为上约束,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乒乓球校园文化包括乒乓球的技能教学、乒乓球的比赛规则、乒乓球社团的组织和管理,这些乒乓球校园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通过学校制定的一系列乒乓球活动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形成一种正常的学校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软性约束校园人的行为。

三、中学校园乒乓球活动文化的构建途径

1.乒乓球校园文化的建设

乒乓活动文化在我校的推广与建设由来已久,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育人成效。场馆的设施完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练习技能的基地;校园的乒乓球板报宣传、乒乓球知识、技战术知识、乒乓球奥运冠军介绍、乒乓球比赛规则、乒乓球社团的建立、乒乓球的校园比赛开展,都促进乒乓球校园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且良好的氛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学生增多,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增强,使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2.体育课堂乒乓球教学和课外乒乓球体育锻炼相结合

乒乓球教学和课外乒乓球练习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把在体育课堂中学习到的技战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乒乓球实战中,学生能够提高兴趣和收获成功的喜悦。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将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乒乓球技战术运用到课外活动及各种比赛中,运用到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运用到课外乒乓球练习中,提高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锻炼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养成。

3.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乒乓球技术

体育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乒乓球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大容量的乒乓球知识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在学校的网站上登载乒乓球运动健身方面的常识、乒乓球技战术、乒乓球的心理训练知识供学生学习。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出学生在乒乓球技能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答案,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进行查询。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体育课堂,多媒体平台可以播放一些奥运冠军的乒乓球比赛视频,通过乒乓球技术慢放,让学生学习乒乓球技术,完成乒乓球技能的习得。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收获成功后变得自信,喜欢和同学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结论和建议

(1)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让体育文化、乒乓球文化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是目的,学习技能是手段,培养兴趣是关键。

(2)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构建途径使乒乓球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合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

(3)乒乓球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直被社会忽视,体育不仅可以健体,而且可以育人。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公民的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教基二,2014(4号).

[2]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3]蓝鹏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6).

[4]马书越.长春市高中生身体素质与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05).

[5]宋淑英.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 2010(7).

[6]徐国斌.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9).

[7]董文莉.三位一体,立德树人——试论乒乓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构建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1).

[8]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J].中国农村教育,2012(1).

(责任编辑斯陌)

作者:杨玉良

上一篇:法院行政处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团支部11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