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题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表达能力和提问艺术水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能真正上到学生心里,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七年级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提问艺术的含义、原则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并在深入分析七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提问艺术,谈了笔者切身体验中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润滑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 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 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 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 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 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 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 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 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 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 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 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 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才能使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更多智慧之花。

(责任编校:白水)

作者:石志华

第2篇:六年级语文知识综合测试题(七)

2013----2014学六年级语文

毕业复习卷

(七)

基础知识

一、拼音能手。

wān

yán

tōu qiâ

tiān fù

lún

tūn zǎo

fánɡ’ài (

)

(

) (

)

(

)

(

) línɡ

lïnɡ

tuî

xián qì

tǎn tâ bù ’ān

kuí wú (

)

(

)

(

)

(

)

(

)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举”字的部首是“兴”,“幽”字的部首是“山”。 ( )

2、“语塞、堵塞、塞外、闭目塞听 、 瓶塞”中的“塞”读音相同。 ( )

3、“智慧姑娘祝三个牧童好运,早日找到真正的幸福”这句中有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有两个多音字。 ( )

4、“舍已为人

理直气壮

高瞻远瞩

欣欣向荣”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

)

5、“仅 、 军、 许 、 寻 、 女、去、渠”这些字都是撮口音。

(

)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万古长(

)

千山一(

)

(

)色欲流

口(

)悬河

夸夸其(

)

(1)前三个成语是描写绿色的,其中_____是表示绿的生命;______是表示绿的形态;______是表示绿的范围。

(2)后两个成语是形容人说话的,其中______是褒义词,_______是贬义词。

(3)用“口若悬河”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上关联词。

读了《穷人》一文,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桑娜这个主人翁,( )他( )勤劳爱家,( )淳朴善良,热心帮助邻居。

五、用你平时积累的诗句或名言填空。

1、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在《七步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骨肉相残的悲愤之情。

2、教育孩子不能打骂,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时,常常和风细雨,正似“__________,___________”般滋润我们的心田。所填的诗句也是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如烟似粉,悄无声息。

3、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正如杜甫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句子创作室。

1、写一句话,用上“教诲”、“甜滋滋”、“和颜悦色”三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学校的花圃因为你的精心呵护而越来越美丽。请你为学校的花圃写一条张贴的标语,这条标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真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恬说:“妈妈,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很有办法,不会吃亏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意识:A、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B、觉察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我们班上的蓝玉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她关心集体,克苦学习,还注意锻练身体,因为,她被评上了三好学生的称号。语文对她特别感兴趣,经长“作文园地”投稿。

七、话中听音。

富人问乞丐:“为什么狗看见你就咬呢?”乞丐说:“如果我有几件好衣服,那畜生就尊敬我了!”

乞丐的话外之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一、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童年的发现》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 A、 插叙 B、倒叙 C、顺叙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二、根据课文内容或理解填空。

1、《赋得古原草送别》是__代诗人___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__的习作。它采用____的手法“_____”来表现自己与朋友难舍难分的感情。

2、《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选自__写的《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__________;“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____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____。

4、在小学语文第12册所学的课文中,有抒发人间真情的《 》;有赞扬公正执法、严守规则的《 》《 》《 》;有讲校园生活、畅想未来的《 》《 》;有歌颂老师、讲读书的乐趣的《 》《 》等。

三、课内阅读。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侯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老师的尊敬。

1、文中两次写到“笑”。刘老师笑着讲女娲甩泥造人,结果自己的腿也被甩掉了,表现刘老师的_________;教室里腾起了一片笑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泛起了酸涩的感情,这“酸涩的感情”是指________。听了刘老师的话,同学们更加尊敬刘老师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

考试

一天下午,担任思品与社会课的王校长宣布:明天早读课,对六(1)班的同学进行思想品德考试。

第二天一大早,王校长拿了一把扫帚横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等待同学们的到来。

第一个到教室的是小梅。她漫不经心地看了扫帚一眼,微笑着向校长问好,见校长脚行沉没不语,便赶快拿出《思品与社会》课本认真地读着。

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强哼着歌儿 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 对门口的扫帚照样置之不理 他见校长脸色严肃 忙说了声 老师早 便马上复习起功课来

不一会儿,刘敏来了。他匆匆走进门,被扫帚绊了一下,差点儿跌倒。他低头一看,怒从心头起,刚想飞起一脚把扫帚踢得远远的,猛地看到校长眉头紧皱,立即把伸出的脚偷偷地收回,赶紧问好后,溜到座位上,复习功课,准备考试。

全班45位同学陆陆续续来了44位,教室里书声琅7,而门口的那把扫帚依然横着。 最后到班的是小花。她刚要迈步走进教室,突然发现了横在门口的扫帚,连忙收住脚步,弯下腰捡起扫帚,走向“卫生角”放好,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读起书来。校长看了她一眼,脸上微微一笑。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校长郑重地宣布:“思想品德考试结束,只有小花一人得了优秀。”同学们听了莫名其妙,惊讶不已。校长见大家疑惑不解,便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家应该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品行,必须从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场特殊的思想品德考试。

1、为短文第4自然段标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从文中选择)

(1)突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 )

(2)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儿声香。 ( )

(3)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

(4)放在一边,对其不加以理解。 ( )

3、用“‖”为短文分段,并概括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抄文中体现校长神态变化的词语。

5、写出短文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六年的生活,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慨,或高兴,或自豪,或遗憾,或后悔,或困惑„„如果你能再做一回小学生,你将会怎样呢?请你以《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五、用“规”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共场所的( )、各行各业的( ),都是为了( )人们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各项( )。

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1、妈妈给玩具熊上喷(

)洒了一些香水,玩具熊闻起来喷(

)香喷香的。( 喷:pēn pèn )

2、工友们正在宿舍( )里喝舍( )得酒。( 舍:shè shě )

3、他俩( )那种小伎俩( ),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俩:liǎng liǎ)

4、她伸长了脖颈( ),像长颈( )鹿似的看着大家。(颈:jǐng gěng

)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 )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______ 瞬间——_______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___ __比喻为__ ____的宴席。用______的快餐比喻_____ 。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基础知识 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七年级数学综合测试

一、选择(每小题2分)

1.绝对值是2的数减去1所得的差是() 3

3A、B、1C、或1D、或1 33

32.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 600 000平方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96×105平方千米B. 9.6×106平方千米C. 0.96×107平方千米D.以上均不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1)小明用一枚均匀的硬币试验,前7次掷得的结果都是反面向上,第8次掷得反面向上的概率小于

(2)“熊猫有翅膀”是命题.(3) 如果直线l1与l2相交,直线l3与l1相交,那么l1∥l3;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如果内错角相等,则同旁内角互补;

(5)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1.

2A. 2个B. 3个C. 4个D.5个

24.如图2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

111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ABCD

5.长方形的一边长为3a2b,另一边比它大ab,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A. 14a6bB. 7a3bC. 10a10bD. 12a8b

6.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a+b)(-a-b)B.(a+b)(-a+b)

C.(a+b)(-a-b)D.(a-b)(b-a)

7.小亮截了四根长分别为5 cm、6 cm、12 cm、13 cm的木条,任选其中三条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拼成的三角形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如果yx2x5,当x为任意的有理数,则y的值一定为()

A.大于5B.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C.不小于4D.负数

9.某人从甲地出发,骑摩托车去乙地,途中因车出现故障而停车修理,到达乙地时正好用了2 h.已知摩托车行驶的路程s(km)与行驶的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3所示.若这辆摩托车平均每行驶100 km的耗油量为

22 L,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从甲地到乙地, 这辆摩托车共耗油

43A O2 l2 C

l

1图3图

4A.0.45 LB.0.65 LC.0.9 LD.1 L

10.如图4所示,直线l1∥l2,AB⊥l1,垂足为O,BC与l2相交于点E,若∠1=43°,则∠2的度数是

A.43°B.47°C.120°D.133°

二、填空(每小题2分)

11.(-2a2b)3=________;(12xy

3

412

21xy)(xy2)________ 26

12.(x+2y)+︱y-1︱=0,则x+y=

13.已知a=1999x+2000,b=1999x+2001,c=1999x+2002,则多项式a+b+c﹣ac﹣bc的值. 14.若9ama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15.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1)如果∠B=30°,则∠A=,∠1=,∠2=.

(2)如果AC=3cm,BC=4cm,AB=5cm,则AC边上的高为, BC边上的高为.Rt∆ABC的面积为________,CD为______.

1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40度,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__. 17.如果等式x23x2x1Bx1C恒成立,则B=,C=.

222

18.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1=∠2,∠3=∠4,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

19.有一系列等式:

1×2×3×4+1=52=(12+3×1+1)2, 2×3×4×5+1=112=(22+3×2+1)2, 3×4×5×6+1=192=(32+3×3+1)2, 4×5×6×7+1=292=(42+3×4+1)2, „„

(1)根据你的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写出8×9×10×11+1=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猜想n(n+1)(n+2)(n+3)+1 =____________________是哪一个数的平方?

20.一种商品按成本价提高30%后标价,又以8折销售,售价为208元,若设这种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32分)

21.计算:(1)(c-2b+3a)(2b+c-3a);(2)(π-3.14) + 2

(3)

22.(1)先化简,再求值:

当m1,n时,求代数式4mn(2mn

(2)已知xy10,xy24,求x - y的值;

2

-(

12

)+︱-2010 ︱ 2

2x15x1

1(4)(2x-5)(2x+5)-(2x+1)(2x-3) 36

13

22

5m2n)2(3m2mn2)的值

23.(本题满分6分)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

方向的长度DF相等,∠CBA=32°,求∠EFD的度数。

24.(8分)为了拉动内需,广东启动“家电下乡”活动,某家电公司销售给农户的I型和II型冰箱在启动活动前一个月共售出960台.启动活动后的第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I型和II型冰箱的销售分别比起动活动前一个月增长30%,25%,这两种型号的冰箱共售出1228台.

第4篇:七年级语文综合作业

(三)

说明:本试卷满分120分,共四大题,其中内容分115分,卷面分5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默写古诗文名篇中的名句。(14分)

①不必说,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七年级下册的古诗文中,我们学习了吴均在《山中杂诗》中“山际见来烟,”的有趣生活;王维在《竹里馆》中所体现的“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雅意境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传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乡之情。

③赵翼的《论诗》中,表明代代都有影响后世的人才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二、《木兰诗》默写填空:(原文填空)38分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

⑸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⑺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⑻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⑼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

⑽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⑾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

⑿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他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⒀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⒁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⒂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⒃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⒄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⒅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⒆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战斗的句子是

三、 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16分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⑧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意思是。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2分

《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时北方的一首。它与《孔雀东南飞》合成“”。3分

三、古诗文阅读9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

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36.诗中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的?试简略分析。

37.木兰在战争中战功赫赫,为什么她要执意辞官还乡?这样写对塑造木兰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用

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作文:以《留在心中的美景》为题,作文40分

第5篇: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综合测试题

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 B.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 9.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原理是 ( )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种子萌发需要避光 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D.防止风沙

10.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 )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细胞质

D.细胞核

1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的部位是 ( )

2、有一生物的排尿量少,甚至不排汗,则此生物可能生活在 ( )

A.草原地带 B.沙漠地带 C.温暖地带 D.寒冷地带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4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10×时,则在视野中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4、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的“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5、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外层,质地坚韧

B.细胞壁具有保持细胞内各种物质含量的稳定,维持细胞正常活动的作用 C.细胞壁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以及果胶、蜡质等

6、动植物在基本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动物细胞不具有 ( )

A.细胞壁、染色体、液泡 B.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C.叶绿体、染色体、液泡 D.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

7.下列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 ( )

A.皮下脂肪 B.皮脂腺 C.血液 D.真皮

8.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

A.细胞→器官→组织→人体B.细胞→器官→组织→体系→人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D.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A.根冠 B.成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2.木本植物的茎能够不断加粗,是因为有 ( A.筛管 B.导管 C.形成层 D.茎的全部

13.下列蔬菜中需要含钾无机盐较多的是 ( A.白菜 B.番茄 C.马铃薯 D.青菜

14.下列各项中是种子而不是果实的是 ( A.玉米粒 B.西瓜子 C.葵花子 D.花生

15.在叶的结构中,保卫细胞存在于 ( A.表皮 B.栅栏层 C.海绵层 D.叶脉

16.蒜的叶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主要是因为 ( A.叶内没有叶绿体 B.埋在土里的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C.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D.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形成

17.叶的下列结构中,能制造有机物的部分是 ( A.上下表皮细胞 B.叶肉细胞 C.角质层 D.叶脉

18.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 ( A.适宜的氧含量 B.充足的空气 C.适量的水分 D.光照

19.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依次是 ( A.氧和有机物、光能和叶绿体、水和无机盐 B.二氧化碳和水、光能和叶绿体、氧和有机物 C.光能和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氧和有机物 D.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氧和有机物

)

)

)

)

)

)

)

)

20.在做“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实验前要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27.有一次小强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

( )

A.使叶片内的淀粉消耗掉 B.使叶片内的淀粉贮存到叶绿体中 C.停止光合作用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21.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

A.只在种子里 B.只在叶片内C.只在根系中 D.在植物体的各个活细胞中 2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 ( )

A.只在白天 B.白天和黑夜都进行 C.只在黑夜 D.只在光下

23.为提高室内作物产量,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

A.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 B.白天适当降低温度,夜晚适当提高温度

C.白天和夜晚都适当提高温度 D.白天和黑夜都适当降低温度

24.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绿色植物的 ( )

A.吸收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

25.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作用的是植物的 (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二、 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下图表示叶的平面结构和叶在夏季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命活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图中曲线a表示的生命活动是 ,该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主要在图中[ ] 和[ ] 。

(2)图中结构[5]对曲线a所示生命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它 。 (3)曲线b与曲线a所表示生命活动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 (4)曲线a与曲线b所表示的生命活动具有 关系。

豆芽”,小强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 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 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分,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甲放在 下培养,把乙放在 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 绿,乙中的黄豆芽 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 28.下图是植物细胞分裂图,根据图回答:

(1)细胞分裂的进行顺序是 (用a、b、c表示)。

(2)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央的是 图;染色体位于细胞两端的是 图,此时两端染色体数目 ;已形成两个新细胞核的是 图。

(3)细胞分裂过程中 的平均分配,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29.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结构①的功能是控制 的进出,保持 的

相对稳定。

(2)结构②含有 物质,传递 。 (3)结构③ ,是进行 的重要场所。 (4)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是[ ] 。

第6篇:七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近名人

活动目标: 1 学会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收集资料。 2 学会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3 通过活动探究,对某位名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步骤:

(一) 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手头现有的资料确定所要研究的人物。

(二) 分组并初步拟订研究方案 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组,组员4-6人不等,确定组长、记录员。讨论:研究主题(越小越好);具体分工(侧重查找资料的分工);资料汇总时间(即下次讨论时间);成果呈现形式(如幻灯片、论文、采访、手抄报、表演„„);困难等。 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教师可根据方案进行建议和指导。

(三) 收集资料并阅读消化资料 根据讨论的分工分头查找资料。 教师可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查找资料,并下载到软盘上备用。 资料找到后应及时阅读,及时记下点滴感受。

(四) 整理、筛选资料 组内交流所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确立更细致的选题或研究角度,据此讨论资料的筛选和利用,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成果的形成)作具体分工。 形成第二份研究方案,教师进行建议和指导。

(五) 形成各类研究成果并展示。 手抄报可张贴;幻灯片可边讲解边演示,此外还可以进行“人物专访”、表演、论文宣读„„

(六) 评价 1 评价形式。可评出多种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深刻奖、优秀成果奖。 2 教师全面评价。对每一个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态度、方式、过程、成果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七)“走近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目标: 1 通过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 为本次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课前准备: 1 由于每位学生的起始能力不同,所以对每组同学的要求及期望值也应有所区别,对知识能力较低的小组,可鼓励他们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如出手抄报。并在课前贴出来展示。 2 经过2-3周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确定上台展示的顺序。可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民族魂——鲁迅甲:《童年鲁迅》(幻灯片) 乙:《鲁迅的友谊》(幻灯片、小品) 四 人物面对面 采访是了解人物的好形式,看看谁的“人物访谈”更胜一筹。 甲:《飞天英雄——杨利伟》(采访、幻灯片) 乙:《音乐巨星——贝多芬》(采访、幻灯片) 五 名家名作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还因为他有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作为语文学科,我们更关注他们的文学作品。 甲:《火柴天堂》 乙:《巴黎圣母院》 六 评价 1 请同学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 教师评价

每周任务:

周次 课程内容 备注

第6周

1、分组、分课题任务

第7周

2、汇报课题计划及修正

第8周

3、汇报任务进程

第9周

4、汇报任务进程

第12周

5、汇报任务进程

第13周

6、汇报任务进程

第14周

7、汇报任务进程

第15周

8、总结课题报告、交流

第16周

9、总结课题报告、交流

第17周

10、总结课题报告、交流 语文探究作业: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作者:吉俊

(第一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目标:

了解住家附近的环境情况

二、活动准备 :

组织学生利用假日去调查

将学生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我区人民广场美丽的环境拍摄下来,制成课件。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 课堂交流:

课堂上,通过交流,当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现象后,会当堂发出感叹:污染环境有害健康。当听到舒缓的音乐,看到美丽的鲜花,绿油油的草坪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啊,真美!

(二) 续编故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生想得开,有话可说。

(第二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向别人请教,了解现在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

搜集描画四季的图片,描写四季的儿歌等

三、学习内容展示:

1、展示交流:

现在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

2、搜集图片、找描写四季的儿歌

四、撰写成文

要求:

1、抒写四季为主题。

2、体裁:散文(记叙文)、小说等。

3、不少于700字,书写工整。

(第三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

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的内容。

三、学习内容展示:

我们看到,在一些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因为在信息社会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本上涉及到的每一位作家的有关信息,搜集整理出来。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作者。每位学生都行动起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比教师了解的要多得多。

【第四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 中秋节遐思

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搜集中秋节的由来、习俗、故事、诗词等,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

二、活动准备 :

学生通过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中秋节的内容。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 家乡的中秋节:

(二) 有关中秋节诗词 (不少于5首)

四、《中秋节遐思》征文:

征文要求:

1、以团圆为主题抒写中秋情怀。

2、体裁不限。

3、不少于500字,书写工整。

(7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奥运》

一、活动目标:

1、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

2、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

二、活动准备 :搜集北京奥运会的新闻图片、金牌榜,还有奥运会的来历,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展览搜集的图片,讲奥运会的来历,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

(二)写心得体会:

(8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来自地方文化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文化

2、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

1、组织学生开展《夸夸咱们的家乡》的活动,

2、调查我区齐国故都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

三、学习内容展示:

1、写调查报告。

(二)全班交流。

(9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来自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学习用事实说话,学会用事实推断结论的方法

2、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准备 :

1、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围墙使用的材料,围墙的样式,思考不同围墙有什么作用,使用在哪里最合适。

2、分小组测量不同围墙下面的温度。

三、学习内容展示:

1、把设计的围墙,画出设计图,配以文字说明。

(二)写出活动感想。

10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找秋天,赞秋天

一、活动目标:

感受秋天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

1搜集关于“秋天”的诗句。

2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 “秋天”的诗句大比拼。

(二)“秋游,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制作秋天,赞秋天”。

四、“找秋天,赞秋天”征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描绘秋天,感悟秋天,赞颂秋天。(11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

一、活动目标:

正确认识和书写汉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

教师给学生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商定活动的具体办法,写出实施策略。学生利用周

六、周日走向社会进行观察和调查,做好纪录。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大街上有些店牌和广告牌用的是错别字、不规范字,为了纯洁我们的语言文字,让同学们当“啄木鸟”,上街查找不规范用字。

(二)班级内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选出优秀的在班级内交流,根据学生的记录和交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评价。

四、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12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我爱我家”

一、活动目标: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二、活动准备 :

回顾《风筝》《散步》等文章,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四、记述父母的故事;回忆妈妈的唠叨,并写下来;家庭一定有你或家人所最为珍爱的东西,那一件珍品饱含着怎样的故事或者情丝,请你问一问父母,把那个故事写下来,把那份情意描绘出来。

(第十三周)初一语文实践作业:又是一年月圆时

一、活动目标:

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活动准备 :

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月亮的内容。

思考: 你对月亮有怎样的感觉?

三、学习内容展示:

(一) 你眼中的月亮,尽情描绘月亮的形状:

(二) 有关月亮的诗词 (不少于4首)

(三)专题活动课“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

(第十四周)初一语文探究作业:走进“清明”

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搜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传说、诗词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促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准备 :

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清明节的内容。

思考: 你们家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你还知道有关清明节的哪些传说?

三、活动过程 :

1、上网点击有关清明节的网站,了解有关内容。

2、给家人讲清明节由来,谈清明节习俗,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词。

(第15周)初一:“整编作文集”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巩固和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主题:整编作文集

内容:

第7篇:七年级语文测试题

1、把下面句子用正楷抄写在方格内。(4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根据拼音写词语,给加线的字注音。(10分)

A、后来发生了fén qí () ()

B、我的母亲又aó()过了一个严冬。

C、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D、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

3 、仿照句子,再续写一句。(7分)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4、默写古诗:(10分)

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绿水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赏读

阅读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短短一首小诗内涵丰富,既有现实中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

上一篇: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下一篇:结合团十八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