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行业展望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法律服务行业展望

贵州烤烟气象服务精细化行业化发展的展望

摘要 对贵州烤烟气象服务工作中涉及的气象灾害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回顾贵州省烤烟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重点探讨当前烤烟生产和气象科技发展形势下未来烤烟气象服务精细化行业化的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对烤烟生产构成威胁的气象灾害繁多,且有区域性、阶段性特点;但目前的烤烟气服务存在灾害性天气服务及时性和针对性不足、烤烟气象预报以面代点不够精细、服务形式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缺陷。未来烤烟气象服务发展呈现了精细化、行业化的趋势;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可用于烤烟气象灾害保障服务工作的气象手段和技术,为烤烟气象灾害监测提供了广阔空间;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不仅更为丰富,准确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更精细和丰富的烤烟气象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省级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构建自上而下各级联动的服务体系;最终通过建立基于省级气象综合数据库、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烤烟气象灾害致灾指标以及WEBGIS的烤烟气象服务系统,实现烤烟气象服务业务的行业化、集约化。

关键词 烤烟;气象灾害;精细化;行业化;气象服务;贵州

贵州省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优质烟生产,贵州烤烟以质量醇和、品质优良的山地烟而著名,是我国重点烤烟生产基地之一,全国80%的卷烟厂均使用了贵州烟叶。作为贵州主要优势产品,烤烟生产在近年来发展很快。贵州省90%的县(市)均有烤烟种植区,烤烟种植面积和质量均有稳步提高。

烤烟生产作为特殊的经济作物,是贵州地方农业经济的重点,也是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烤烟安全生产保障、烤烟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烤烟生产中,避免或减轻不利天气和气候对烤烟生产的影响,对提升烟农的种烟积极性、提高烟叶产量质量、提升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暴雨、冰雹、大风、低温凝冻、干旱等气象灾害对烤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仅2014年气象灾害就导致全省烤烟出现轻度到重度受灾甚至绝收的种植面积达2.09万hm2,对烤烟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烤烟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工作更是成为烤烟生产管理部门和生产者所关心的重点之一,也对烤烟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笔者在此对贵州烤烟气象服务工作中涉及的气象灾害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回顾贵州省烤烟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重点探讨当前烤烟生产和气象科技发展形势下未来烤烟气象服务精细化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烤烟气象服务工作的科研和业务提供方向和参考。

1 贵州烤烟气象服务所涉及的气象灾害

在烤烟的生长过程中,气象灾害所引起的烤烟品质和产量下降成为烤烟生产的重要威胁。贵州属典型的低纬高原山区,气候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贵州境内5个气候类型区内[1],烟草的生育期差别较大,各气候类型区内对烤烟生长影响较大且气候统计中较易出现的气象灾害如表1所示。总的来说,贵州的天气气候非常适宜培育优质烤烟,但对烤烟生产构成威胁的气象灾害繁多,且有区域性、阶段性特点。

烤烟是一种喜温喜热作物,影响贵州烤烟品质的主要是温度,其次是日照和降水。由于烤烟种植技术的改进,烤烟育苗基本均在温室大棚内或用地膜覆盖技术,受气温影响较小。但烟草移栽期以后,气温低于10 ℃烟草生长就会受阻。贵州的烤烟移栽期期间,海拔较高的地区仍有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的可能,长期低温会造成烟苗停止生长或受冻死亡。进入伸根期以后,虽然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5、6月也是贵州的降雨集中期,常出现连阴雨天气,使日平均气温维持在20 ℃以下。而烤烟大田生长期要求的温度较高,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 ℃,因此连阴雨天气造成的气温偏低对烤烟质量也有一定影响。高温(气温超过35 ℃)对烤烟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黔东南及南部烟区在夏季常出现高温天气,从而影响到烤烟质量。黔北和黔西北2个烟区的成熟采收期较晚,夏末秋初的气温下降快,因此这2个烟区在成熟采收期内,低温的威胁也不可忽视。

通常来说,贵州的烤烟生长大田期内,降水量较为充沛,非常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但由于雨量分布不均,贵州省西部地区容易发生春旱、黔北烟区容易发生夏旱,往往威胁烤烟生长和品质。尤其在7~8月烤烟生长后期的降水对烤烟品质影响较大,此时如果发生夏旱,对烤烟的危害是很大的。此外,在烤烟生长的移栽期和伸根期,适当的轻度干旱利于烤烟的根系发展和烟叶茁壮;但在此期间贵州省处于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连阴雨天气,过多的降水可能使烟苗的根系被过度浸泡,从而影响发育。连阴雨对烤烟的影响还在于日照时数的减少,而烤烟是喜光作物,充足而不强烈的光照更利于优质烟叶的形成。在旺长期之前出现阴雨寡照,会明显影响烤烟质量。

突发性、短时效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冰雹、大风,也时常威胁着烤烟生长。贵州的年降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暴雨天气频繁发生。贵州暴雨具有突发性较强、降雨强度较大的特点,往往造成山洪、塌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烤烟生长而言,暴雨造成的衍生地质灾害对烟田的水土保持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且突发性强,全省范围内均有发生的可能性,难于防范;另一方面,连续的暴雨天气会造成烟田渍涝,从而影响到烤烟质量和产量。贵州冰雹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黔西北、黔西南烟区是贵州省的多雹区,冰雹强度大。冰雹发生季节对应移栽期,烟苗还没有发育茁壮,冰雹灾害往往对烤烟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冰雹防御是黔西北、黔西南烟区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贵州的大风主要在春季,尤其在贵州省的西南部较多,很多大风天气伴随着冰雹发生,对处于移栽期的烟苗有一定影响。

2 贵州烟草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贵州省烟草气象服务开展由来已久,但服务比较零散,省、市、县三级均有为烟草部门提供不同服务内容,没有完整的体系。目前的烟草气象服务还存在灾害性天气服务及时性和针对性不足、烟草气象预报以面代点不够精细、服务形式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需要发展专业的烤烟气象监测

针对性的气象监测产品才能够提高烤烟气象服务的专业性。由于农业气象监测的特殊性,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监测方面的发展滞后于常规气象观测。目前与烤烟生产相关的土壤熵情、蒸发量、日照时数等监测资料,除了在干旱监测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产品外,其余大多还停留在科研应用方面,没有通过合适的产品和方法来业务化应用。另外,烟草部门收集的地貌类型、微地貌以及土壤特性等地理信息数据,对烤烟气象服务有着很高应用和研究价值,但由于部门壁垒的限制,气象和烟草部门双方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不足。

2.2 烤烟气象服务产品有待改进

目前,贵州省烤烟气象预报大多基于84个县级以上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天气预报。而烟草的种植区域相对较分散,如威宁县就存在3个种植区,目前的烤烟气象服务产品在空间精度上往往不能反应烟区的实际情况。在时间精度上,目前的烤烟气象预报在1~7 d的中短期时效内的产品较完善,准确程度也较高,但10 d以上的延伸期预报以及中长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程度还有待提高;短时临近方面,在人工防雹方面的服务较为及时,但突发性短时效的烤烟气象服务以监测为主,服务手段大多依靠人工,手段有待改进。

2.3 气象致灾指标的研究有待深入

在气象灾害致灾指标的研究方面,贵州过去主要针对电力、交通等行业进行了研究。由于行业差异的影响,相同的灾害强度对不同的行业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而针对烤烟在不同生育期的专项研究尚缺乏或尚待完善改进。由于缺少系统业务化的烟草生长发育期内气象灾害指标,使得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够。

2.4 烤烟气象服务业务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气象对烟草行业仅限于同级部门之间的服务,在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上下级之间的联动以及应急响应流程规范上较欠缺。各级之间的服务内容有所重叠,没有系统规划,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不高。

2.5 科研成果没有向服务能力转化

国内外在气象对烤烟的影响上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烤烟生产与气象灾害监测防御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2-7],贵州地区在烤烟气候区划、气象条件、气象灾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1,8-11],形成了科研理论基础,也提出了不少防御对策。但烤烟服务产品仍然停留在常规产品简单加工、突发灾害人工服务的阶段,出现了科研成果丰富和服务能力停滞不前的不均衡。必须要推动科研成果向服务能力的转化,系统化地推进烤烟气象服务的发展。

3 贵州烤烟气象服务的精细化、行业化发展趋势

随着烤烟行业发展中对烟叶种植风险的重视,以及在全省范围内烤烟和气象行业深入合作,对烤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气象科技的发展急需更新专业气象服务的手段、方法,也使得精细化、针对性更强、手段更及时先进的烤烟气象服务和保障工作成为可能。可以预见,以自动化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烤烟气象条件预报为依托,发展精细化、行业化的烤烟行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防御系统,是双方行业进一步合作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与烤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相关的气象科技现状和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和改进。

3.1 烤烟气象灾害监测有更多发展空间

针对农业气象行业特点的气象监测手段越来越丰富,为烤烟气象灾害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多可发展空间。随着传感器和信息技术日益完善,传统农业气象观测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荷兰、以色列、美国、德国等在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等方面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12]。近年来,我国也建立和完善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基于3S 技术构建了高空时空分辨率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了干旱、洪涝、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13-15]。贵州省现有的100多个土壤墒情观测站在观测密度和频次上均有所提高,可实现烟区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实时传输显示,连续土壤水分变化监测,实现区域性干旱预警等功能。2014年在凤岗设立的烤烟试验园区,率先建立了烟田小气候、生长期监测试验站,为实时全面的烤烟气象监测开创了先河。另一方面,在大风、冰雹、暴雨(渍涝)等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上,依托贵州省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平台、基于市县闪电资料、多普勒雷达和X波段天气雷达等实时监测资料以及降雹概率估算产品、SWAN系统的风暴追踪、山洪风险等先进的监测手段和监测产品,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3.2 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为烤烟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精细化天气预报能对农业种植地区的光、热、水、气等条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预报,这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6],对烤烟生产也是如此。目前,短临、中短期、延伸期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显著提升。气象系统内主要的预报参考——欧洲中心预报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并提供了025°×0.25°分辨率的精细化产品,准确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中国气象局引进的TWC(美国气象频道)精细化预报系统,不仅实现了15 d内逐小时、分辨率为1 km×1 km的精细化产品,还在延伸期(15~45 d)的预报上填补了空白。这些都使得针对烤烟的短临、中短期、中长期预报产品在准确程度上有较大提升,且为气象信息的精细化加工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研发更多切合烟草行业需求的产品成为可能。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也转变为精细化预报产品的释用[17],烤烟气象服务保障系统项目也是服务能力顺应趋势的优化升级。

3.3 科研成果需要系统转化为服务能力

现有成果要转化为专业气象服务能力,需要立足省级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及烟草部门与气象部门的深入合作。在毗邻贵州的云南省,在烤烟生产服务上,就有将科研与气象服务业务紧密结合的先进经验,开发了集成的烟草气象服务产品系统。因此集中科研成果优势,将冰雹、大风、暴雨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先进监测手段,以及干旱、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技术作为技术核心,尽力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的WEB分区自动预警服务平台,将科研实力转化为结合烤烟生育期的灾害防御对策、生产建议产品,是行业气象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烤烟行业的需求、为烤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主要手段。

3.4 烤烟气象服务业务的系统化发展趋势

烟草部门与气象部门的深入合作,推动贵州烤烟气象服务工作在服务流程、框架上有更深层次的改进。贵州省烟草气象服务工作目前在省、地、县三级均有开展,各有工作重点和优势,但难免有一些重复性工作和资源分散的情况。在贵州省烟叶管理部门和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建立省级合作的背景下,本着整合资源、发挥各级优势、打造行业气象服务优势的原则,建立基于省级气象综合数据库、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结合烟草管理单位需求,建设省-地-县烤烟气象WEB分区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在各级气象-烟草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视频会商系统,并健全会商流程和机制,提高应急决策、指挥、调度以及救灾的效率。

3.5 烤烟气象专项服务系统符合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作为最终的服务手段,建立针对烤烟行业的专项服务系统,实现烤烟气象服务业务的行业化、集约化。这也是未来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趋势。基于省级气象综合数据库、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烤烟气象灾害致灾指标以及WEBGIS,实现历史资料查询统计、实时资料监测分析、精细化预报显示、预警信息告警及发布,不仅使服务产品更为直观、及时,且更加客观,减少人工服务的工作量,提高服务效率。

4 结语

随着烟草和气象行业的深入合作,整合精细化行业化的烤烟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不仅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应,实现科研转化为服务能力,同时也能够提供更符合烤烟管理部门要求、更切合烤烟生产实际的精细化、便捷、丰富的烤烟气象服务产品,达到运用科学手段为烤烟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和保障的效果,从而产生更深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莫建国,汪圣洪,谷晓平.基于GIS的贵州烤烟种植气候区划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3):64-69.

[2] 李仁山,邓小华,陈冬林,等.湖南主产烟区烤烟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J].作物研究,2007(2):111.

[3] 韦金霖,安晓明.隆林县烤烟生产的气象条件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12):52.

[4] 刘礼峰,龚文静,张虎.气象灾害对宝丰县烟叶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4.

[5] 周荣芳,张晴雯.气象灾害对烤烟栽培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农技服务,2011,28(10):1490,1493.

[6] 辜义萍,蒋志聪,赵俊丽,等.四川省越西县烤烟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J].北京农业,2011(18):151-152.

[7] 许名山.旬阳县烤烟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347,4398.

[8] 莫建国.贵州优质烤烟栽培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贵州气象,1998,22(4):27-29.

[9] 李洪勋.贵州省铜仁地区烤烟生长的气象灾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89.

[10] 安承德,方标,汪元霞.气象灾害对石阡县烤烟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3953-3956.

[11] 李洪勋,莫建国.农业气候资源对黔西南州烤烟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151-152.

[12] 余卫东,杨光仙,张志红.我国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现状与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2):66-71.

[13] 王春乙,王石立,霍治国,等.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05,63(5):659-671.

[14] 邢素丽,张广禄.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174-178.

[15] 张佳华,侯英雨,毛飞,等.基于遥感的华北地区作物干旱时空监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2):255-259.

[16] 赵声蓉,赵翠光,赵瑞霞,等.我国精细化客观气象要素预报进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2,2(5):12-21.

[17] 王蕾,赵鑫,李晓东.精细化气象预报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71-175.

作者:宋丹等

第2篇:六十周年大庆,展望六大行业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就是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我国的主要工业部门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一百乃至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回顾历史,令人鼓舞和振奋!

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六十年的努力,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一个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工业体系。来自国家商务部消息,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934.5万辆,同比增长5.2%,超过美国的868.1万辆位居世界第二。

根据汽车产量增长情况、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基本特征的变化,可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建国后,由于国内汽车专门人才缺乏,重工业部于1950年8月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制造厂的整体设计工作。1953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这种全盘引进的方式不仅为一汽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且为中国学习和迅速掌握汽车生产技术、积累经验提供了捷径。一汽建成后,先后发展了4吨解放牌汽车、2.5吨越野车、红旗轿车等产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

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期间,全国范围企业下放,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热潮”。到50年代未,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1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汽车、特别是载货汽车产量迅速稳步增长,达到两万多辆的水平。中国各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具备轻型、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和各种专用改装汽车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多种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汽车工业投资的严重分散和浪费、布点混乱,重复生产的“小而全”畸形格局,为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另外,中国汽车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开发和研制汽车新产品的能力,零部件工业也比较薄弱。

摸索成长阶段

该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筹划,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不过,二汽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汽建设中所需的2万多套设备,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他均由国内自行研制生产,所以二汽的建设对促进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机床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后期,为满足重型载货汽车需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及一大批配套厂先后投入建设。进入70年代,在全国汽车供不应求和国家再次下放企业到地方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高潮。到1976年,全国汽车厂家增加到66个,专用改装车厂增加到166个,其中上海汽车厂形成5000辆以上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一批零部件和附配件厂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9年,中国汽车产量己达到19万辆,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体系。

不过,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孤立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的封闭发展状态,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以强调战备为代表的若干次重大决策失误的影响、汽车工业在总量增加,体系完善的同时,使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汽车生产厂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另外由于多数汽车厂选择在交通不便和无工业基础的山区,专业厂之间的布置也过于分散,不仅增大了建设成本,也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快速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调整、提高和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不但产品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产品结构也以中型载货车为主,“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注重了微型车、轻型车和重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一个微型车生产基地(天津汽车厂),两个装配点(柳州拖拉机厂和国营伟建机械厂)和四个轻型车生产基地(东北、北京、南京和西南),并集中投资建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天津夏利等具备15万辆或15万辆以上规模的轿车生产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载货汽车产量和品种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轿车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到九十年代,中国汽车生产能力比七十年代未增长了几乎10倍,全国汽车年产量1992年首次超过100万辆。1998年汽车产量162.8万辆,世界排名第10位,其中商用车生产112.1万辆,世界排名第3位;轿车生产50.7万辆,世界排名第14位。1992—1998年,全国生产汽车累计984.7万辆,其中轿车234.8万辆,基本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需求。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基本车型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的较完整体系,各类改装汽车、专用汽车750多种。基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局面。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基本从计划经济格局转变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开拓经营的市场经济格局。汽车工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从自律性行业管理入手,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网络和方便用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目前正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使用条件,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和服务功能,理顺和规范市场秩序。在此过程,汽车工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几经调整,正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里,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绝大多数年份,汽车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高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的增长趋势明显超前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趋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GDP增长速度平均约4-5个百分点左右。由于汽车工业本身产值规模较大和与前向后向产业关联程度很高,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发挥的带动作用是比较大的。

最后,汽车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职工人数400万人,相关制造业部门约225万人,能源及材料部门502万人,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劳动力总数占全部劳动力的4%左右。如果再考虑与汽车服务业有关的就业人数,这一比例还要大些。所以,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和劳动力的转移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大约20-25年,零部件技术力量尤其薄弱,轿车生产技术几乎是空白。此后,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不断加大R&D投资,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加快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近十多年来,通过直接利用外资,中国汽车工业先后引进国外技术300余项,其中整车26项,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主要总成25项,零部件153项,工艺、研究开发等79项。引进车型涉及除中型载货车以外的几乎所有车型。与此同时,300余家汽车工业的重点企业,还通过直接引进外资进行了技术改造。

到目前为止,中国汽车工业己基本具备除轿车外的多种重要车型和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

石油工业:撑起脊梁

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区区12万吨,而2008年达到1.9亿吨,60年增长了1583倍,居世界第五位。194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700万立方米,2008年则达到760.8亿立方米,60年增长了10868倍,居世界第九位。六十年,我石油工业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崛起的石油大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2009年7月份出炉的2009年世界500强,中国石油再创奇迹!经历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中石化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前10强,排名第9位;中石油首次进入前20位,名列第13位;中国海油由去年的第409位跃升至第318位。中国石油企业已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这仅仅是中国石油工业从落后走向强大的一个缩影。

原油储量增长是中国石油主业发展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就提出“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今年,中国石油根据国内能源需求的变化,适时提出了“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新战略。

东部老油田的稳产事关重大,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心。中国石油提出:原油生产重点要做好大庆、辽河等老油区的稳产工作,做好吉林、冀东油田的上产工作,使东部油区整体实现稳定。

大庆油田全面推行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等措施,主力油田采用新技术保稳产;外围油田力争上产,使产量达到530万吨至550万吨。辽河、大港、吉林、华北和冀东油田,尽管面临着不同的稳产和上产难题,但新思维和新技术给老油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特别是冀东油田勇于应用新技术,实现了储量的快速增长。渤海湾畔这一串串“明珠”,表明这里是“东部硬稳定”的基本资源区域之一。

3年前,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新疆油田,年产油突破了千万吨大关,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油气产量连年增长,于2003年攀上千万吨大关。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塔里木油田,也实现了年原油产量超过500万吨的目标。青海油田去年也跨过年产400万吨的关口。

天然气是21世纪的能源。中国石油经历了从油气并举到油气并重的战略发展历程。统计表明,上半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完成年计划的60%左右;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6%;陕京二线比原计划提前近3个月正式进气,增强了保障北京安全稳定供气的能力。

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克拉2探井获得了高产气流,标志着克拉2大气田的成功发现,其储量之大、单井产量之高国内前所未有。克拉2气田的发现与探明,为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奠定了资源基础,一条横贯全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由此诞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气田,资源前景良好,将对资源接替起到重要作用。

可喜的是,近年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深层也获高产气流,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目标基本落实;四川盆地川中天然气勘探也获得新成果,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气田已在掌控之中。

伴随着中国石油上游业务的发展,炼油与化工业务也在快速成长。

中国石油炼油业务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炼制能力。今年上半年,炼油加工业务在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努力增加加工量,加工原油同比增长10.4%,生产成品油增长10.8%。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业务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营销,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化工产品总销量同比增长10.6%。上半年,化工生产紧紧抓住市场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满负荷高效生产,努力增产厚利产品,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及效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石油的炼化基地和重点技改项目建设也顺利实施。大连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工作有序展开;长庆、大港、华北和克拉玛依石化500万吨年炼油改造项目步伐进一步加快。吉林、兰州和大庆石化乙烯改造项目全面开工。

中国石油的重点油气产能建设项目陆续铺开并取得积极进展。仅2009年上半年就建成原油生产能力49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35亿立方米,保证了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下游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炼油大国。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亿吨,并在现有基础上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石油下游产品乙烯产量已由1978年的38万吨猛增到2008年的1025.6万吨,增长26倍;2008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和2241.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5.1倍、22.2倍和153.3倍,已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电力工业:世纪奇迹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至1949年,装机容量只有1.85 GW;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2008年我国共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51万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253万千瓦,跃居世界第2位。

同时,从1998年开始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以此为标志,在中国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电力的局面,由此向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电力改革潮流一致。电力供应缓和的出现、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及电力市场的起步,是我国电力工业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两件大事。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特点是,电力的使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电力具有便于转换能源型式,能高度集中和无限划分,清洁干净和易于控制,可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等特性,使电力发展和应用的程度,即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成了衡量其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是在进入以信息、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从集中到分散,从等级结构到网络结构,从简单选择到多种选择的21世纪,电力将继续发挥其他能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电力的依赖程度将更高,对电力供应的数量和品质也将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很重。同时,电力的发展还要合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还将接受全球范围内电力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使之在技术上、管理上适应电力市场化体制和竞争需要;将迎接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挑战,使电网互联范围不断扩大。

2008年8月,中国最大的“风电巨子”国电龙源集团风电装机成功突破200万千瓦—这一风电规模,在亚洲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六。同年,中国风电总装机量突破1000万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从风电装机44万千瓦,到突破1000万千瓦,这一企业仅用了3年的时间。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透露,世界上首台使用AP1000技术的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将于2013年11月投入商业运行。

无论是龙源集团引领的“追风时代”,还是“国家核电”成立所折射出的崭新核电方略,都是中国电力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煤碳产量:增长明显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我国贫油、少气、富煤,在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62183.2 万吨, 同比增长 12.8%, 增速高于2002—2007 年年均增速,纵有豪情多壮志,艰难创业铸丰碑。六十年拼搏创造卓越,六十年奉献彪炳未来。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 50592 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翻开尘封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 60 年来,煤炭工业经历了一场如同凤凰涅槃般的发展历程。

作为世界头号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量和在一次能源需求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富甲全球,但 1949 年产煤只有 3000 多万吨,连国内基本用煤都不能完全满足。60 年风雨沧桑,60 年灿烂辉煌。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新中国煤炭工业以令人瞩目的步伐,从人工挖掘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开采,每一步都浸透着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饱含着几代矿工可歌可泣的付出。

中央在 1998 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从 2005 年到 2007 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发展的文件法令,使得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运输一体化经营的巨型煤炭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将向下游延展产业链,拓展电力和以煤炭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业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医药产业:今非昔比

在经历了2006年的行业低谷、2007年的反弹之后,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可谓全面复苏。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中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7486.79亿元,同比增长26.33%;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6909.14亿元,同比增长25.71%;实现利润683.63亿元,同比增长28.39%。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由13亿人口疾病治疗、保健康复、生育等必须的医药消费所带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年平均增长率17%的发展速度。

目前的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家左右。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生产总产量为43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还有中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中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中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2009年中国药物创新领域可能出现四大变化。一是随着中国新药临床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临床研究审批速度将逐渐加快,目前已经由原来的平均10—12个月缩短至6—8个月。未来一到两年内,有望将国际多中心临床的审批时限缩短到6个月以内。在加快审批的同时,政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能力也越来越强,正从事件性监管向系统性监管过渡。二是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制药企业投入的增加,本土企业创新药物研发逐步走向正轨,目前不断有创新药物申报,有些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中国正逐步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变。三是临床试验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国家不断加大研究投入,十分重视新药创制,对机构和研究项目的核查力度不断加强,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对全球同步的临床研究吸引力也日益增加。四是药物创新研究呈现出模块化趋势。过去药物创新研究或者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或者全部外包给CRO公司,而现在企业在研发中采用的模式越来越灵活:有时制药企业和CRO进行横向分工合作,制药企业和CRO各负责一部分医院的临床研究,或者监察同一个临床研究的不同部分;有时则进行纵向合作,制药企业将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筛选、临床试验监察与稽查等环节外包给CRO公司。

船舶工业:阔步前行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2881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29.5%,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同时手持订单量、新增订单量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已超过日本。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万吨级货轮到21世纪初年的30万吨级原油轮,从普通干散货轮到15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中国的船舶工业走过了六十年的奋斗旅程。尽管步伐并不是非常迅速的,但还是很有收获的。随着我国造船业的重组、竞争和发展,我们走路的样子,应该会从幼年的蹒跚而行变成充满自信的阔步前行!

我国船舶工业有了今天的成就是经过了由封闭到开放的曲折进程。

50年代引进苏联船舶产品技术,学习苏联的造船管理,改变了解放初期船舶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此时因技术科研差距较大,而无法立刻参与国际竞争。后来由于“文革”的冲击,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陷入了闭关自守,停滞不前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开放政策,指出了船舶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此时正追及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引发的造船热潮末期,我国的船舶科研能力也达到了相当高度并稳定下来,此时,凭借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我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份额。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船舶业的迅速应用,船舶修造技术产生了质的变化,我国船舶工业突然又失去了优势,市场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现代造船技术对我国船舶工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船舶企业都在努力学习、探索、应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式。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船舶业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奋斗时期,此时不仅仅是进一步努力开拓市场的阶段,更是努力学习掌握船舶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的新阶段。

2009年,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有助于我国造船业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63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5.5%;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9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7%。 而且,针对我国船舶工业存在的大而不强问题,提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等措施,既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升级和增强整体竞争力,更将加快我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

作者:金 名

第3篇:2011年会计行业回顾与展望

刚刚过去的2011年,这一年世界经济在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的阴霾中艰难前行。中国经济在寻找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全球经济期待着复苏的机遇与转折。会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改革与发展继续向广度、深度扩展。回首一段刚刚走过的路,我们梳理行业重大事件,迎接新年新挑战,开启新年新希望。

“十二五”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

回顾:2011年9月,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下称《规划》)。在总结“十一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会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对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保障经济信息质量和增强国内外投资者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会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大,会计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范围等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会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全球各国围绕会计技术、会计标准、会计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会计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2010年9月~10月,编制《规划》进入部署准备阶段,搜集相关资料;同年10月~12月为调查研究阶段,开展大量专题调研,就“十二五”时期会计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为研究起草阶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框架结构,确定“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任务措施;2011年1月~8月为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先后组织征求了省级财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部内相关司局的意见,并面向全社会充分采纳和吸收合理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规划》内容,最终完成了编制工作。

展望:《规划》的发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体系,具体包括会计管理体系、会计标准体系、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系、会计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体系、农村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规划》与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紧密衔接。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金有效流动、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需要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不断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规划》中的“完善企业会计标准,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完善内部控制规范,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等若干任务”,将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体系,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全面提升,有效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有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与行业规划和发展意见紧密衔接。《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战略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规划》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提出未来五年要健全以会计执业胜任能力框架为指导,能够全面提升会计队伍业务素质、诚信水平和结构优化的会计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体系,为实现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努力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结构优化合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大幅度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环境显著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注册会计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健全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适应,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执业领域不断拓展,能够持续提升行业社会公信力和诚信度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系的目标。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紧密衔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农村会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会计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应体现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有利于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会计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将使我国会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生命更加旺盛,活力更加充沛,魅力更加突显,发展更加和谐,将实现我国会计行业新一轮跨跃式发展。

小企业会计准则

回顾: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制定并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和附则十章。

国内目前通行的会计准则是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2008年鼓励大中型企业执行。

针对小企业另行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中,“经营规模较小”指《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标准。根据该暂行规定,符合标准的企业既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两者只能择其一。该项制度也只是表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执行”,并无强制要求。此外,全国部分省市明确要求,2009年以后所有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逐渐过渡至统一执行新准则,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也不予采用。

于是,许多中小企业选择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相当部分小企业为节省成本,对财务部门的设置十分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当它们按照以大型企业为目标定位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会计信息不得不付出大量编报成本。而进行简单生产、销售的企业参照复杂的新会计准则科目制作会计报表,这无形中增加了它们的负担。此外,聘请有业务经验的财务人员费用较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有限,要求过高会导致他们在财务上“无意犯错”,当小企业会计人员疲于应付填报各种没有多大意义的报表,也增加了不真实的信息提供的风险。

展望:《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为小企业提供了有序发展和有效管理的制度预期,既促进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有利于落实国家针对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措施。

考虑到小企业业务简单、人力资源薄弱等特点,《准则》采用了简化核算和报告体体系,对资产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自行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充分体现了成本效益的原则。发布实施《准则》,有利于强化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报税会计”的视角出发,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性指南,奠定了小企业会计信息精细化管理的坚实基础。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的原因之一是信用,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准则》在源头上破解融资“信用制约”,提高小企业基于正规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信用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对小企业风险评估的高成本瓶颈,为建立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必要前提。有利于推进国际动态趋同,无论是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方面,还是在会计机构和人员配置、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小企业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原则、方法与系统。专门制定适用小企业的会计标准,减轻小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成本,已成为国际会计界的共识。准则制定机构嫁接国际通行做法,培育符合我国小企业实际的会计准则,结出了国际会计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划定了小企业会计信息要求的准则边界,另一方面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对小企业审计的精准度。总体上看,将收到节约审计成本和合理保证小企业财务报告公允性的双重效果。注册会计师代理记账业务、企业秘书等财务外包服务也将惠及更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

“三公”晒账

则》,该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2008年鼓励大中型企业执行。

针对小企业另行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中,“经营规模较小”指《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标准。根据该暂行规定,符合标准的企业既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两者只能择其一。该项制度也只是表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执行”,并无强制要求。此外,全国部分省市明确要求,2009年以后所有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逐渐过渡至统一执行新准则,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也不予采用。

于是,许多中小企业选择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相当部分小企业为节省成本,对财务部门的设置十分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当它们按照以大型企业为目标定位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会计信息不得不付出大量编报成本。而进行简单生产、销售的企业参照复杂的新会计准则科目制作会计报表,这无形中增加了它们的负担。此外,聘请有业务经验的财务人员费用较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有限,要求过高会导致他们在财务上“无意犯错”,当小企业会计人员疲于应付填报各种没有多大意义的报表,也增加了不真实的信息提供的风险。

展望:《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为小企业提供了有序发展和有效管理的制度预期,既促进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有利于落实国家针对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措施。

考虑到小企业业务简单、人力资源薄弱等特点,《准则》采用了简化核算和报告体体系,对资产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自行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充分体现了成本效益的原则。发布实施《准则》,有利于强化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报税会计”的视角出发,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性指南,奠定了小企业会计信息精细化管理的坚实基础。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的原因之一是信用,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准则》在源头上破解融资“信用制约”,提高小企业基于正规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信用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对小企业风险评估的高成本瓶颈,为建立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必要前提。有利于推进国际动态趋同,无论是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方面,还是在会计机构和人员配置、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小企业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原则、方法与系统。专门制定适用小企业的会计标准,减轻小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成本,已成为国际会计界的共识。准则制定机构嫁接国际通行做法,培育符合我国小企业实际的会计准则,结出了国际会计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划定了小企业会计信息要求的准则边界,另一方面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对小企业审计的精准度。总体上看,将收到节约审计成本和合理保证小企业财务报告公允性的双重效果。注册会计师代理记账业务、企业秘书等财务外包服务也将惠及更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

回顾:2011年4月到8月,中央94个部委公开“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出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招待)的大幕陆续拉开。直到当年8月22~23日,国家外交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最后三个部委宣布2011年暂不公开“三公”,至此,备受关注的中央各部委首次“三公”公开告一段落。各部门公开的“三公”实际内容与公众的评价,给正在拉开序幕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91家中央部委所公布的“三公”经费详略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格简单甚至粗糙,注释说明寥寥无几,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百姓而言,过于专业晦涩甚至含糊,有的部门则公布总数、明细数字并进行必要说明。最早公布“三公经费”的科技部仅公布数字,没有任何说明,而审计署则用3个表格和1000多字,不仅公布了总额,更有出国次数、人数、事由,买了多少车、平均每辆车的运行维护费用多少等等详细信息。从这些部门的解释来看,当前公布的“三公”经费,很可能是混杂了大量科研项目和业务开支的经费在内,公众难以判断具体的数字是否合理,而根本原因在于对三公经费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政府会计设计与其对应。”

展望:“三公”经费仅是政府财务信息的冰山一角。需要透明的不仅仅是“三公”经费,还有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以外的整个政府的开支及其细节。总之,从根本解决政府财政透明度的问题,需要对财政透明度进行立法,还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不仅要涉及财政事务支出,还涉及资产负债、现金流、成本、政府绩效等各方面,“政府财政透明度”应该是“一揽子”计划。

较为理想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应具备如下方面:全面,无论哪种资金来源导致的开支都应有所体现,包括付现还是非付现在内以及形成的债务;系统,从分类角度来讲,要与政府的某些绩效指标对应,最终挂钩是要与政府治理、资产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对应;可理解性,目前政府披露信息还是粗线条,不知晓资金的来龙去脉,报表需要更加细化,增加辅助性信息,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更好理解数据,好比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附注。

未来公布的部门财务信息应细化分类,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更详细地反映收支情况。在保持现有的收入分类不变的情况下,可将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改为支出预算表,新支出预算表的内容应包括部门预算的所有收入,对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中支出功能分类的支出项目。新支出预算表应新增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中的支出经济分类并细化到款级的最小科目,即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支出经济分类中的款级科目相衔接。通过上述新增指标,可以有效揭示部门预算的具体资金用途,如基本支出可与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维修费、邮电费等款级相衔接,从而使预算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从原先的一级科目细化到款级科目。改变现行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的结构,在已披露的当年预算指标的基础上,新增上年实际、上年预算指标。对存在可比口径的支出项目,通过对上年预算与上年实际的对比,可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完成情况,部门预算在年度中间的调整情况,其中,重要的变动项目需要解释和说明,部门预算年中调整的理由需要解释和说明,实际执行数超过原先人民代表大会批复的预算数需要解释和说明等。通过本年预算数与上年预算数的比较,可以反映政府部门预算的整体和个别项目的变动趋势,对预算变动较大的项目需要解释和说明。对不存在可比口径的支出项目,也需要作出详细解释和说明。通过新增的指标,使支出预算表变成多栏式的报表格式,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分类信息指标。

而通过此次公开“三公”经费,对于正在拉开帷幕的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在于,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彻底变化或改造会计系统,则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优化这个体系根据社会的关注程度,选择较低的改革成本,找准切入点,做好一块披露一块,通过撬动一个点带动一定范围的面。

增值税改革试点

回顾: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此次增值税改革首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试点,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试点行业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延续,并根据增值税特点调整。纳入改革试点的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可按规定抵扣。

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以增值税为主。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税,与在最终产品环节征收的消费税和在工资等方面征收的、作为直接税的个人所得税不同,增值税是间接税。就我国而言,间接税的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增值税又在间接税中占大部分比例;直接税的收入则比重过小,直接造成国家税收更大程度依赖于增值税,除此之外,中国的企业还得缴纳所得税,进而造成企业税负偏重。

我国的增值税还是一种生产型增值税,进项税金不能充分扣除。比较全球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可作为进项税抵扣,且服务业也包括在抵扣范围内。生产型增值税由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虽然有利于遏制投资需求,但不利于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而影响企业对采用新技术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也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有免税规定,而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得不到抵扣,无疑使内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展望:此次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意义深远。从保证税制公平的角度,增值税扩围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为部分企业减负。从保增长、调结构的角度,增值税扩围为市场主体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与国家目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相匹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重、融资难、成本高的困难,此次增值税改革,对原增值税纳税人来说,由于抵扣范围扩大,税负势必降低。此次改革将明显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引导和帮助该类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对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困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生的民生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降低失业率和提高劳动报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缓解税收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但在考虑消除营业税弊端的同时,还应考虑税制改革对地方分享收入的影响、税负水平的设计和扩大课税范围的领域选择。

我国当前税制结构还产生了两种弊端:一是企业为保持竞争力,削减各种开支和福利,从而导致工资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资金减少,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并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政府税收主要来自生产和流通环节,来自于生产和贸易企业,各级政府关注的中心则是生产和流通类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发展经济使得财政因此带有“建设财政”的色彩。

增值税改革有助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回顾:2011年1月,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近日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其中,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

此次发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包括: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 除了年内启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试点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也都于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其中,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突破点有突出配比原则、协调财务管理、考虑了医院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兼顾了成本核算、协调预算管理。

展望: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对于医院加强自身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新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规范了收支核算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提出了医院要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活动,完善运行机制,有利于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进程。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这五项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控制,规范业务活动,促使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监管,避免机构的盲目扩张,从供给方加强医疗费用控制,缓解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推动医疗机构财务信息的阳光化;有利于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进程。

通过适当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增强医疗机构业务活动和成本构成的透明度,制约对患者的不合理收费和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缓解了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引进医疗机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快形成内外部监督相结合、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体系,促进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

回顾:2011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根据行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总体目标,详细规划了未来五年内的工作进度。

为实现新战略目标,《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任务:持续拓展审计鉴证服务,大力开发非审计服务,拓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服务,保障国家行业区域发展重点布局支持服务,创建一批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

长期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依靠法定审计业务生存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时间中,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这一单一业务模式下,发展速度仍以每年20%甚至更大的比率增长。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到拐点,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注册会计师行业非传统业务占全部业务的比重约为60%,而中国目前整个注会行业的收入结构中,传统审计业务收入比例占84%,非审计业务只有16%,与国外同行的优化比例相差悬殊。

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大幅度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推动大型事务所加速向高端型、高附加值、国际化业务发展。碳排放审计、安全生产鉴定、财务总监外包、企业秘书服务、医院财务审计……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亮点。

在2010年召开的中注协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新业务领域拓展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提出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使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5,使全行业的业务领域和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展望:根据《实施意见》的规划,2013年,注册会计师行业将实现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推介1000家执业质量好、专业素质强、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事务所,进入示范基地的任务完成过半,使得行业服务国家、区域、企业发展战略与重点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新型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快速增长,新型业务收入超过210亿元,占行业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7%。新业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过半,行业领军人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任务完成60~70%。事务所新业务领域重点服务任务得到落实,即形成10家左右大型事务所重点服务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跨国公司和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200家左右中型事务所重点服务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规范发展一批小型事务所重点服务小型企事业单位、基层和“三农”领域。新业务拓展的保障措施全面建立,拓展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2015年,全面完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各项目标和任务。通过新业务拓展战略的实施,使得行业发展结构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基本适应,行业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业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带动行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构、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结构、国内与国际业务结构、人才结构、大中小事务所结构基本合理,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显著加强,行业诚信水平、社会声誉和职业地位明显提高,并赢得社会的普遍信赖和尊重。

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

回顾:2011年12月23日,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规则与制度的全球化、趋同化。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日益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新形势下,包括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在内的信息技术规则问题,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国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或者形式上的系统改良、功能升级,已难以适应提高信息质量、满足信息需求、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监管效率的新要求。2008年11月12日,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09年4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未来5~10年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建立起我国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使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展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方面,任重而道远。我国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尚需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亟需健全,会计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台还未搭建,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有待培育,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尤需加强。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促进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平台,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促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会计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的机制保障,是提升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参与和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的桥梁和纽带。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的契机,对于夯实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思睿

第4篇:餐饮行业展望

【教学目的】对餐饮行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和描述,使员工了解餐饮这个行业,树立在餐饮行业发展的信心并以此为个人的职业方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枯燥的资料生动地讲解成行业前景的有力数据支持

【授课方式】面授/影像短片/图表

【课时】90分钟

【辅助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白板/

【教学内容】

P1

欢迎各位员工能在工作之余来参加我们的培训课程······(普通开场白)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餐饮行业的展望。

P2

课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P3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餐饮业的一些情况。

P4

280倍是什么概念?假如现在小福楼全年的营业额为500万元/年,按照这个大的发展速度,那么20年后,小福楼的年营业额就会是14亿元,而2009年小肥羊的营业额15.6亿,味千拉面19.85亿元,而中国的老字号——全聚德,才12亿元。20年足以成就一个大企业。尤其是对我们餐饮业,不用到20年就可以达到,小肥羊1999年8月成立,而大家熟悉的真功夫,1996年成立,至今才14年,2009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5亿。可以讲,在餐饮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20年绰绰有余。

我们来看个短片。

在短片中,大家也看到了,陶然居跟绿茵阁10几年前也是这么凭借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而成就起来的。我们小福楼也要一样,凭借今后餐饮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成长为一个大的连锁企业。

P5

有句话,刚才大家也听说了“时间成就伟大,时势造就英雄”。我们什么样的时势当中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个是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餐饮业全年零售额的增长率。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餐饮业每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8年更是增长了24.9%,全年零售额达到了15404亿元。在我国的其他行业每年的增长率只有5%左右,甚至是负增长。唯有餐饮业,是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

P6

根据预测,到2013年,全国餐饮业将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零售额达到3.3万亿元;培育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100家;全国餐饮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500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将建设800个 1

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6万个连锁化、标准化的早餐网点,规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各种餐饮业态均衡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居民餐饮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业发展格局。更新经营方式,拓展大众市场,建全餐饮业的“软硬”件设施,发展餐饮信息渠道是我国餐饮业应探索的主旋律。所以,社会化,科学化,集锦化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小福楼目前的发展适应了大的主题方向,以大众消费为主的产品设计体现了社会化的方向,而小福楼运营体系的构建,适应了科学化的主题。集锦化,就是各种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的各项长处得到有效的发挥,然后去“打仗”。社会化、科学化、集锦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我们构建运营体系,就是为了更好的挖掘大家的各项长处,实现集锦化的目标。

好我们来看短片。

P7

前面和大家一起看了全国餐饮业发展的一些情况,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广西餐饮业发展的概况。

P8

在讲广西的餐饮业情况前,先给大家看一下2008年中国前十名的省份的餐饮业零售额。细心的朋友有可能发现了,前十里面没有我们广西省,那么我们广西人一年要在餐饮业吃掉多少钱?

P9

这有个图表,之前我们说了,2008年全国的餐饮业零售额有15404亿元,其中我们广西有279.94亿元,占比数不高,但绝对值可不小,大家想一下,一年我们广西人要在餐饮业吃掉近三百亿人民币!

P10

三百亿人民币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20年前,也就是1988年全广西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这也意味着在二十年后,我们单是在餐饮业吃掉的就相当于20年前全广西四千万人民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工才创造了三百亿的价值!可见这是多么大的一块蛋糕!

我们再来看个短片。

大众餐饮,大众消费。我们小福楼是不是属于大众餐饮?我们迎合了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现在占300亿元这个大蛋糕的多少?假如今年我们小福楼的年营业额是3000万元,为了好算,我假设是3000万。那么,我们在广西只有0.1%的市场,才0.1%啊各位,还有99.9%的市场空间啊,而且300亿的这个数据每年都还在继续增长,假如说我们在不努力,我们连0.1%的立足之地都没有。

P11

毫无疑问,餐饮业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行业。

那在这样一个有着光明前景的行业里发展,我们在座的每位员工可能都忍不住要问,我的前景又是怎么样的呢?对吧!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我在餐饮业的发展前景„„

P12

首先我们先来看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餐饮整个行业的机遇:

1.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空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大力发展餐饮业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对餐饮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健康、环保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我国餐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建筑装潢业、制造业、教育培训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更好地发挥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的服务业连人家的平均值都不到,餐饮业一年的营业总额就达到1万多亿,假如我们的国家的服务业业达到了全球平均值,那么我们餐饮业营业总额会达到多少?具体会达到多少我们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中国富豪前五十强里面,肯定有做餐饮的。

3.餐饮市场的可进入性是餐饮业的一个很显著的业态特点。从投资角度看,餐饮企业一般投入的资金量不是很大,没有太大的资金壁垒。从技术条件看,餐饮企业并非高技术产业,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并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模糊性,所以没有很强的技术壁垒。从市场情况看,餐饮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总之,餐饮业是既有市场吸引力又具有很强的可进入性的行业。这一点,决定了餐饮业在未来几年内仍是投资的热点。

P13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我为什么要做餐饮呢?也就是说,餐饮业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什么优势让我们选择在这个行业发展呢?

在我看来,餐饮业同其他行业比最少有如下六个优势„„

P14

上面说的是选择餐饮业发展的理由,那再选择了餐饮业后,我们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呢?第一个不用说,MONEY,劳动报酬,对吧!报酬处理金钱之外,还包括多种福利待遇等,如酒楼以后发展壮大了,员工可以低价认购公司的股票,也许在座的各位有的还不知道股票这东西,就说小肥羊,在2008年上市之前,就曾经给他的员工认购过他的股票,虽然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他给员工认购股票的具体价钱是多少,但是按照惯例,可以肯定他给员工的价钱是很低的,以目前小肥羊的股价5块多来算,再加上这两年的分红和股息,当初小肥羊员工购买的股票至今至少赚了3倍!还有一个企业,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个企业——紫金矿业,他当初给员工发行的股票是0.1元,而目前他的股价是6元多,最高峰时,曾经达到22元,也就是说,当初你买了1万块钱的股票,最高峰的时候卖出,就是220万,你就是百万富翁!

P15.

第二个,就是我们自己通过在餐饮从业的经历,可以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其他行业得不到的专业的知识、特殊技能。而这些知识能力经过吸收、融会贯通之后都成为大家每个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重不重要?现在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时代,你不学习,或者不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你的能力,你就有可能被淘汰。也许大家会问:“那个XXX,也不见得他有什么文化和能力,也不是当上了经理?”我想请问大家,他既然能够当上经理,是不是说明老板既然信任他?能够得到老板的信任,是不是他的一种能力?能力分很多种,有分工作能力和处事能力之分。那么大家会说现在我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呢?在下面的培训中我们会给大家讲到,在这里就不讲述了。

P16

第三个我会在餐饮业得到的,是人际关系以及归属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最讲人情味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很多时候有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只有有人际关系办起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而餐饮业做为一个开门迎八方客的行业,时时都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不夸张地说,无论三教九流,只要吃饭的,我们在餐饮从业就都可能认识。同样的,在餐饮从业久了,加入固定的团队,爱上这个行业之后,大家就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归属感。

P17

同样,当你在餐饮业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得到社会上不同人的尊重,同事的尊重,朋友的尊重,上司的尊重,这是勿庸置疑的。有一句话,“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假如你自己都不尊重别人,想要别人尊重你,那是不可能的。

P18

最后,当你得到足够的尊重之后,你就可以放开双手,去追逐你想追逐的梦!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P19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动画)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说过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吗,没错,其实通过在餐饮业的发展,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满足我们各个层次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讲那么多的核心。

P20

小福楼在今后肯定会快速的发展,那么我如何在小福楼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一步就是:寻找个人自我发展规划,与企业理念、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企业和员工是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双方的发展相互依存。每个员工都会有自己的生涯设计,追求的可能是权力、财富或是工作的安定感,哪种人适合企业需要,企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自我目标,合作的潜力有多大,企业必须按照发展需要选择相适应的且真心在企业工作以实现自我的合适人选。

宝洁公司招聘新人时,通过一套完善的测试手段全面衡量应聘者的领导素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所聘员工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公司用人指标,便于进一步培养使用,这样员工与企业才可能真正达成“心理契约”。当员工加入到企业时,对其灌输以企业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观等企业规范,使其与企业所提供的职业方向、路径相一致,尽快的融入团队。 第二步: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自我提高。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员工认识自我、修正自我,进而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创新能力。

对于我们员工来说,与管理者的交流也可以使我们员工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清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员工谋求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企业为我们员工创造了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

好的,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所讲的课程„„

(休息)

第5篇:电力行业展望

电力行业展望:结构调整与电价改格将是长期主题 中国电力网 2010年3月19日09:32 来源:证券时报点击直达中国电力社区

电量恢复、煤价下跌、电价上调三大因素支撑发电行业2009年整体回暖。电力行业业绩分化,火电类公司业绩提升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盈利表现优于内陆企业。电网企业前八个月一直处于亏损,随着丰水期成本较低的水电供电量比例提高,以及11月20日销售电价上调,下半年电网公司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全年电网公司扭亏为盈,但利润总额较2008年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结构调整趋势不断强化。2009年电源投资有所放缓,电网投资近七年首度超过电源投资;火电、水电新投产机组数量趋减,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明显增加。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613万千瓦,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源形式,但一定时期内电网建设滞后仍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2013-2015年将是我国核电机组投产的高峰期,庞大的投资规模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成为两会热议话题,预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将在会后陆续推出。

预计2010年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速约7%,机组利用小时有望止跌回升,煤炭价格上涨约10%,发电企业利润水平基本与今年持平,电网公司利润较2009年将大幅增长。电价政策是煤电博弈的焦点,更是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2009年以来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出释放了电价改革正在朝着市场化方向推进的信号,其中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推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成为政策亮点。2010年电价改革有望在大用户直购电推广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核算输配电价、启动煤电联动、推出光伏标杆电价或将成为政策重点。 (电力行业分析师:韦巍)

第6篇:金融行业前景展望

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职业规划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赚到一点钱的企业或个人,他的金钱需要有个存放或运用的去处,金融业正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1998年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对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银行及相关证券、保险等行业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启了在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打破之后的新一轮对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人才举措,影响着所辖行业内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金融业就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1.在各行业的薪酬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

2.在全民市场经济的氛围中,金融业的从业者可以感受到正在从事着一份“体面”的职业。

3.每日都工作在完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中。

4.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得到快速的晋升。

5.优厚的待遇和休假福利。

6.低损耗率,行业平均志愿周转率为16%。

尽管全球经济仍未全面复苏,但中国金融企业在这次的冲击中却因祸得福跑到了整个行业的前茅,面对这新一轮的洗盘,中国的金融企业很可能因为走向世界的需要而扩大对于行业人才的招募。

---------------结论: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相信自己。专业现在并不是局限一个人求得发展的瓶颈了,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相信自己,不服从命运安排,努力奋斗的人!这样的人,不论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归也罢,专业在这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实际上大学所学的东西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脱节太大,大到根本无法照搬来用,不具有可**作性,那么最重要的显然已经不是专业了,而是对一个职业、一个行业的热爱、**、勤奋、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希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朋友们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第7篇:IT行业前景展望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无门,而另一方面(尤其IT产业)许多公司又难以聘到能够胜任工作的合格人才。据国务院专家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IT产业的政策分析,在未来十年,单就北京中关村IT产业的人才缺口每年就达两万以上。

未来十年,是中国努力实现“软件大国”宏愿的十年,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宏愿的关键。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是15万/年,预计很快会扩大到42.5万/年。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呢?是难得的好机遇!年轻人如能抓住这一机遇,从现在起参加焦点网络的培训课程,在未来2-4年内就有望成为IT软件技术人才,甚至是全面的行家。这里你必须树立一个全新的就业观念: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你光有学校中的优良成绩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先进技能。

软件类人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据调查,以北京为例,软件工程师每年需求50000人左右。据IT英才网数据显示:北京IT职场每月需求达5320个。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软件从业人员约12万人,是全国软件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但深圳软件产业发展迅猛,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5万人以上。

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大连市根据其整体产业规划以及目前企业发展速度,预计当前共需从业人员8万—10万人,到2010年整个城市的软件专业人才量应达到15万—20万人。但目前大连的从业者只有3万人左右,现实与需求反差极大。2005年预计大连本地高校IT专业人才的输出总数在4000人左右,即使这些人全部留在大连,加上其他社会办学机构提供的人才,实际供应能力与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第8篇: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童装产业 门槛渐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童装就像是穿在身上的童话,而探究起童装产业的发展,确实也如童话般充满了惊喜与活力。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价格同比增长19.9%,比上年同期加快7.8个百分点,其中童装类品牌服装价格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8.7%,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曾用“方兴未艾”来形容童装行业的发展势头,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衣消费的大规模涌现、品牌服装的逐渐成型,加之国内纺织服装发展的良好势头,使得我国儿童服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多品牌抢夺新战场

今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57个中高端品牌在儿童生活馆粉墨登场;而在石狮服装城设立的石狮名牌服饰联销中心内,也有40家童装企业正式入驻。这都标志着,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向童装市场发力。

总部位于石狮的鸿发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从今年开始加大了童装品牌的建设和产品开发力度。今年4月初,旗下的小毛虫品牌童装,举行了今年秋冬新品发布,其展示的5个主题的设计,在色彩和款式上散发着浓郁的童趣,具有国际时尚和品位,获得了业界好评。

而来自台湾的品牌ABC童装,则携手韩国研发机构,开启了国际化进程。该品牌负责人周建永表示:“韩国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的确有着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次合作是ABC童装研发的国际化、时尚化策略迈出的又一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ABC品牌的发展。”

如今的服装市场,早已不是资金实力雄厚者就能得天下那么简单,研发、营销、品牌、人力资源等系统工程缺一不可。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基础,在童装方面,品牌经营有其特殊性,儿童消费也有其复杂性,只有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才能踩准节拍来安排具体的童装品种、品类、价格、生产数量等关键变量。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的童装行业正处于洗牌的关键阶段,童装品牌经营正从粗放式经营向规模化、精细化经营转型;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手段竞争向产品研发竞争、品牌文化竞争、品牌服务竞争跨越,品牌价值高的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没有文化与创意难以做大

和成人服装市场一样,有越来越多的童装企业开始致力于企业运营和终端操作的精化,努力提高终端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终端营销模式创新也层出不穷,童装终端不但包含百货专柜、商业街街铺店、超市店中店,还出现了一线市场的“一站式购物”的生活馆形式,二三线市场的量贩式终端。

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国内将出现一些垄断的全国性童装品牌、一些强势的区域品牌、代理商品牌以及零售商品牌。有些业内分析师认为,几年后,童装市场将会出现由十几个品牌占有40%~50%市场份额的局面,到那时,中国的童装企业在市场上的位置才会得以稳定。在未来,一线市场将以国内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本土大品牌与外来高端品牌平分天下,从而打破目前外来品牌在一线市场上独当一面的格局。另一方面,二三线市场也会以较具规模的本土大众品牌或区域品牌为主要面孔,而批发市场上也将出现品质精良、注重品牌形象的批发品牌。

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主动地融入“低碳时代”,采用绿色的原、辅材料,努力让童装更环保、更健康。并主动研究儿童成长的生理、心理特征,努力通过品牌和产品来诠释儿童的需求。

这一切都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的打造和推广,不但通过在终端与消费者互动,还通过公关传播等手段来进行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形象力。同时,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对核心团队的建设,重视对学习型组织的打造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多品牌组合、扩大品类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做大做强。除了通过积累来壮大自己外,还研究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谋求与国际设计机构和国际级品牌管理公司的合作,努力提高品牌的制胜能力。

目前,中国童装消费需求量在23亿元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全国童装需求量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行业飞速发展、产量稳步上升的双重牵引之下,童装企业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9篇: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及明年展望:钢铁行业投资将

有所下降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钢铁行业也保持了生产、出口和效益的增长。但由于钢铁生产水平较高,国内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钢材价格一直在低价位波动,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企业虽积极调结构、强管理、努力降本增效,但行业盈利水平仍然较低,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随着天气转冷,钢材消费逐步进入淡季,钢铁生产环比不会有太大的增长。10月份的粗钢日产水平环比已明显下降,同比增速也有所回落。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受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全年钢材出口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由于钢材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后期钢材价格难有太大的上涨,总体仍将在低位波动。而钢铁生产成本出现环比上升走势,致使企业效益不会有明显改善。若第四季度各月的效益能保持10月份的水平,那么全年大中型钢铁企业效益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钢铁生产增速预计将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10月份,全国粗钢、生铁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65248万吨、59845万吨和8883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3%、6.5%和11.6%,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6.2、3.6和5.3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粗钢、生铁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6508

万吨、5875万吨和928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2%、7.7%和12.3%;平均日产粗钢209.94万吨,环比下降8.14万吨,降幅为3.7%。

从品种结构看,1月~10月份,重轨产量达到349万吨,同比增加93万吨,增长36.2%;长材产量为4.18亿吨,同比增长12.5%;中、厚及特厚板产量为5857万吨,增长2.7%;冷热轧板带产量为2.71亿吨,增长12.0%;涂镀板产量为4132万吨,增长8.6%;电工钢产量为686万吨,增长27.8%。

从分地区情况看,1月~10月份,河北省仍是产钢第一大省,累计产量达1.67亿吨,占全国产量的25.6%,同比增长7.5%;排在第

2、

3、

4、5位的是江苏、山东、辽宁和山西,产钢产量分别为6810万吨、5134万吨、4971万吨、3729万吨,分别增长11.1%、12.9%、16.0%和12.4%。

随着天气转冷,钢材消费逐步进入淡季,钢铁生产环比不会有太大的增长。10月份的粗钢日产水平环比已明显下降,同比增速也有所回落。若后两个月继续保持10月份的日产水平,预计全年粗钢产量约为7.81亿吨,同比增长8%左右。

明年,国家将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钢铁产能释放将受到抑制,但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钢铁生产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有所回落,预计增长5%左右。

钢企效益难以大幅增加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1月~10月份,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383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利润129.70亿

元,同比扭亏为盈;销售利润率0.4.%,同比提高0.57个百分点。

10月份,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91亿元,环比增长0.96%;实现利润17.16亿元,环比减少15.50亿元,下降47.46%;销售利润率0.56%,环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1月~10月份,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03.47点,同比下降9.58点,降幅为8.47%。10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99.34点,环比下降1.22%,已是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74%。

今年第一季度,钢材库存大幅增加,自4月份起持续下降,8月份以后降幅明显减弱。据对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统计,10月末的库存量为1336万吨,环比下降1.69%。钢铁企业库存在9月份、10月份略有增加,目前库存在1280万吨左右,高于年初200万吨左右。

由于钢材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预计后期钢材价格难有太大的上涨,虽然近期钢材价格略有回升,但总体仍将在低位波动。而钢铁生产所需的铁矿石、煤炭价格已明显止跌回升,钢铁生产成本也出现环比上升走势,致使钢铁企业经济效益不会有明显改善。若第四季度各月的效益能保持10月份的水平,预计全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00亿元左右,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明年,国家将加大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步伐,钢铁生产成本难以大幅下降,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费用、融资成本也有增加趋势,钢铁企业效益也难以大幅增加,仍会是低盈利水平。由于企业加大降成本、强管理工作,预计2014年整体效益水平能保持今年水平。

全年钢材出口预计增长10%左右

据海关统计,1月~10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197万吨,同比增长13.6%;进口钢材1162万吨,增长0.6%;进口钢坯46万吨,增长57.8%;进口铁矿石6.68亿吨,增长10.1%。10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07万吨,环比增加15万吨,增长3.05%;进口钢材114万吨,环比减少10万吨,减幅为8.06%;进口钢坯2万吨,与上月持平;进口铁矿石6783万吨,环比减少675万吨,减幅为9.05%。

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受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按每月出口500万吨、进口110万吨的水平测算,预计全年钢材出口在62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在10%左右;进口钢材1380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进口铁矿石8亿吨左右,同比增长8%。

钢铁行业投资将有所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10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434亿元,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回落9.9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4272亿元,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但比1月~9月份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投资有所减少,产能扩张态势得到一定抑制。

明年,国家将严格控制新上钢铁项目,并清理在建违规钢铁项目,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上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低,预计2014年钢铁行业投资会有所下降。

上一篇:医保局单位人员组成下一篇:创建文明部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