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我国首要的农业发展形式,对我国至关重要。信阳光山县是生态农业发展比较先进的示范地,通过对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积累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以下是在走访光山县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村庄:1、邬围孜村。该村是对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最好的诠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态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1:

3R原则与共生理论视角下台湾生态农业发展分析及其启示

摘 要:生态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农业发展模式。将3R原则与共生理论相结合,从3R原则与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我国台湾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阐述台湾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三种生态农业模式,指出目前大陆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和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利益、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开拓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几方面总结了台湾生态农业对大陆的启示。

关键词:3R原则;共生理论;生态农业;台湾

Key words: 3R principle; symbiosis theor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aiwan

“生态农业”是一种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培植及合理利用,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农业生态良好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1]。新古典經济学把劳动、技术等人创资本视为经济生产的重要因素,过度关注资源配置问题而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尺度问题。随着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制约和限制,人类社会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由此产生的生态经济学开始出现新的价值观,认识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关系[2]。只有把经济增长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以确保农业的顺利转型升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三农”发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现存问题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台湾农业所处地位和农业转型历程同大陆具有相似之处,分析台湾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将对大陆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启示。

1 3R原则与共生理论

1.1 3R原则

3R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3]。减量化原则是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稀缺资源的投入和废弃污染物产生的输出端方法,即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再使用原则是中间产品反复利用的过程性方法,即尽可能多次和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资源或产品。再循环原则属于废弃物资源化的终端方法,即把废气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中。

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使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本质上是为减量化原则服务的,3R原则的本质是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废气排放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基于3R原则,生态农业通过对生态原理和物质循环理论的应用,达到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性利用的目的。

1.2 共生理论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是一个用于研究生物演化过程中物种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生物学概念。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关系都是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我国农业现存问题是农业产业经济增长与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间的权衡取舍问题。基于共生理论,利用农业农村的舒适性资源和生命支撑功能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可以在对农业资源的非消耗利用中增加经济产出[4]。

1.3 3R原则与共生理论的结合

从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看,一方面,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性利用,在农业生产中以降低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排放污染物为代价获得一定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等产业,利用生态环境提供的游憩审美等舒适性资源和康养功能获得经济产出[5]。基于3R原则,可达到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性利用的目的;基于共生理論,可达到利用农业非消耗性资源使农业与相关产业互利共生的目的。通过3R原则与共生理论的结合,以3R原则和共生理论的视角看待我国生态农业问题,可以深度剖析我国在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性利用和非消耗性利用自然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 台湾生态农业发展特点

2.1 科技创新引领,产学研相结合

近年来,台湾把科技研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进。成立农业改良场,改良种苗品种,研究病虫害防治方式,通过农会系统推广研发成果;大学农学研究与农业实践相结合,通过科研经费的投入来鼓励农学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研究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办农业产销班,为农民提供农业的前沿知识,强化农民的生态观念,通过系统化训练培育掌握先进农作技术的专业农民[6]。凭借科技研发的引领作用,以及农会的培训推广,台湾的品种改良、食品加工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2.2 绿色生产理念盛行

随着台湾“农委会”施政主轴的调整,农业政策从传统方式向“健康、卓越、乐活”的农业方向发展。2009年台湾核定的《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和2013年推动的“黄金十年乐活农业”都将发展有机农业列为主要策略。近年来,台湾有机农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增长迅速,并呈倍数增长。有机认证面积从2006年不足2000 hm2发展到2016年超过6000 hm2,10年间增加了2倍;有机农业产值也由2009年的18.71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13年的35.71亿元新台币,5年间增加了近1倍。在台湾当局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绿色、健康、无害的农产品生产理念已经逐渐被农业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绿色农产品已形成品牌效应,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付费,为生态付费[7]。

2.3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共生发展

通过引入农事体验、教育体验、观光体验等体验活动,台湾农业生态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旅游产业,既突破了农业经济效益不足的局限性,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解决了传统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具有维护环境、保育自然的作用[8]。特色农业资源和农村风俗文化为农业生态旅游打造了特色品牌,解决了旅游业产品单一的同质性问题;生态旅游以“绿色经营”为核心,保证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诸如自然景观、地质、气候、植被、水体等不被破坏。两者在行为上构成了一种互惠共生关系。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耦合将农业资源与旅游开发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达到了优势互补,激活了农业的外部经济效应。

3 台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几十年来,为了摆脱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台湾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 有机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模式遵循减量化原则及经济与生态共生原理。有机生产方式不允许使用合成化学物质,强调水土资源保育与生态平衡管理。有机肥料的使用及农药的弃用,具有减少地下水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生产力、维护自然、保育环境等生态效益。完善的有机农业认证体系是台湾有机农业得以普及与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有机农业的资格认证、验证机构的资格审核,以及稽核员对有机农产的不定期检测,防范了农产品市场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道德风险[9]。

以有机茶叶为例,台湾有机高山茶生长在海拔1200~1800 m地区,通过种植产量低的非改良品种进行品种保护,有机茶园一年仅采摘一季,虽然降低了经济效益,但使茶树有更长的时间休养生息、自我恢复、积累养分。茶园没有农药和除草剂的污染,与茶树共生的各种花草蕨类成为茶园肥料的主要来源,人工除草后,杂草落叶覆盖到土地表面,腐化后形成腐殖层,为茶树提供自然养分。

有机农业亦有其独特的销售渠道。除普通市场、超市、专卖店的传统销售外,农民还可直接在检验组织设立的有机农夫市集上销售有机农产品。如台中市中兴大学有机农夫市集,位于台湾有机验证机构之一的中兴大学校园内,每周六上午8:00-12:00营业,主要销售有机水果、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茶叶、有机棉花等有机农产,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验所购买产品的种植农场、检验机构、抽测情况、责任人等信息,信息公开的透明化显著提高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业及有机品牌的认可度。

3.2 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遵循再使用原则及人与自然共生原理。通过农业与加工配送、休闲服务、文化创意等附加产业的交叉融合,延伸和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间信息流、物质流和客源流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共生和中间产品的再使用,带动了休闲农业整体向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和市场化发展。

以花莲县瑞穗牧场为例,瑞穗牧场于1987年由10户酪农组成,目前共占地30 hm2,饲养300多头荷兰品种乳牛,平均日产鲜乳20 kg,是台湾著名的鲜乳品牌。同时,瑞穗牧场也是花莲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瑞穗牧场经营项目如表1所示,生产、游憩、餐饮、住宿等业务流程的综合经营达到了产业间的互利共生发展;同时,牛乳加工制成的鲜奶馒头、乳酪蛋糕、牛轧糖等多种中间产品也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有效提高了牧场的整体收益。

3.3 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遵循再循环原则及农业与环境共生原理,应用现代先进的农作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与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如设置“禽畜堆肥厂”,将禽畜粪便制成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解决了排泄物污染问题;发展生物质燃料技术,以咖啡渣等农业废料为料源,利用快速分解技术,生成生物质油品替代部分工业燃油;建立分批式废水处理系统、污水净化系统、废树枝条重新利用系统等。

循环农业模式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放式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循环”的闭合式农业生产模式[10]。在这种物质和能量反复循环流动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废弃物成为放错位置的资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得以消解,“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实现。

4 大陆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人们生态意识模糊

当前人们生态意识整体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1)忽视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重大生态问题。人们普遍对食品安全、生活垃圾、噪音污染等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浅层生态问题较为关注和了解,但对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污染等农业相关的深层生态概念只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2)主观上建立了生态保护意识,但行动滞后,存在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行动不协调的问题,即虽然生态认知水平较高,但在生态保护的行动上采取消极的态度,依然会做出危害生态环境的事情。(3)过分看重政府的责任,个人生态责任意识不足。多数认为生态问题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宏观政策法规调控,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在生态保护中对个人定位不明确,导致我国生态保护缺乏群众基础。(4)生态消费观念淡薄。在日常消费中没有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大量购买高资源消耗及生产过程高污染产品,间接地助长了非生态友好型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1]。

4.2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制约我国大陆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良好的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带有稀缺性的经济财产,必须有偿获得,只有付出更多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良好的环境才能得以延续。尽管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都可以为人类社会和经营者个人带来利益,但由于经济利益属于个人,生态利益却是公共的,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获得公共生态利益的提升,不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还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农业经营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两者表现为互相竞争的替代关系,而非互利共生的互补关系。

4.3 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从长期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但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短期内生态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限制。(1)水土资源短缺。大陆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土资源占有量较低,水土资源严重不足。2015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播种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播种面积的1/2。(2)水质污染和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三废”向农村地区急剧蔓延,其中重污染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更是对农田灌溉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7.35×1010 t,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该年度环境污染治理总额达880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28%,水质污染和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3)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耕作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会破坏土壤酸碱平衡,导致耕地退化,粮食减产,更会严重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图1),由1978年的8.84×105 t增加到2015年的6.02×106 t,37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6.8倍,已严重超出合理的化肥施用量范围。

5 台湾生态农业对大陆的启示

5.1 加强生态观念培养,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研发

要使生态农业政策得到良好的贯彻与执行,必须先加强对农业经营者及消费者生态观念的培养[13]。台湾通过农会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农业产销培训班提高了农民专业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通过出版生态农业刊物向农民和消费者提供农业前沿资讯,增进农民及消费者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与支持,并通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使民众贴近自然、感受生态,在生态体验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生态观念的理解。

大陆可综合利用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科普生态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生态观念,鼓励绿色消费方式,从而在需求端增加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量,以需求改变供给,引导农民增加生态农业产品供给;并通过村委会、农业合作社等基层农村组织机构开展生态农业教育推广工作,协助农民以正确的方式方法经营生态农业。除了上述显性生态教育外,还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得游客在体验农村自然风景和导游解说中得到隐性的生态教育,在生态实践中感受到生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以绿色科技的进步降低生态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业的经济、生态双重效益。

5.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利益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经济与生态利益得以共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推进的制度保障。臺湾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弥补生态农业经营者为提升公共生态利益而付出的经济成本。台湾行政机构对有机农户提供近30%的高额补贴,“农林厅”在“农田永续生产力的培养计划”中,对维护地力的农民实行补贴,奖励采取休耕和绿肥种植的农户,并积极研制生物农药和中草农药防治病虫害。生态补偿机制使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两者互利共生,共同获利,实现双赢,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大陆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坚持稳步推进渐进调整。”尽管政府推出了生态补偿政策,但目前缺乏全面的农业生态补偿监督机制,应尽快完善生态补偿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综合利用资金补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义务培训等多元补偿方式,以政府补偿为主,社会资本投入和金融创新为辅,多种补偿客体并存,全方位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的利益[14]。

5.3 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开拓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

国际学术界认定农业农村具有四大职能,即农产品生产职能、农民居住职能、城市后花園职能(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城市养老产业发展基地职能。前两个职能是农业农村的传统职能,主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消耗性利用,后两个职能体现了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是对农业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我国近几年虽已开始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15]。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期间强调“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和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都需要开拓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综合利用农村的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和土特产品,吸引城市居住的老人去农村疗养和养老,必将缩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5.4 加强政策引导,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当前大陆在休闲农业及循环农业方面发展力度较大,发展水平较高,但忽略了“3R原则”的源头——减量化原则的关键作用。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归根结底是有机农业的延伸产业,不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污染源问题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台湾在发展生态农业初期与大陆存在类似的困境,但已通过一系列施政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1)在农村建立农田水利会以科学调配水资源,每个水利会设立监视站监测灌溉水质,防治水污染;(2)落实农产品验证标章制度,从2008年起以每公顷1377 kg的化肥施用量为基准,每年减少5%,从2013年起对违规使用农药者可处1.5万~15万元新台币,以此减少化肥施用量并加强对农业用药的安全管理;(3)推行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可完整追踪农产品生产、加工、分装、运输全过程的卫生安全情况,保证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16]。

因此,大陆应加大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工作,通过立法量化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奖励与处罚制度并存,奖励无化学投入品的耕作方式,处罚超过最高化肥农药施用标准的耕作方式,并以品牌化和标签化的方式将优质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保障绿色农产品的可识别性,维护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何琼,杨敏丽. 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7(2):21-25,36.

[2]高群. 国外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整合模型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03(3):375-384.

[3]赵国杰,杜翔,冯林安.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2006(8):109-111.

[4]曲亮,郝云宏.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71-374.

[5]PERMAN R, MA Y, MADDISON D, et al.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 4th ed.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1.

[6]刘唐宇,杨吴昊茜. 福建和台湾农民培育比较与合作机制构建[J]. 世界农业,2017(2):196-201.

[7] TSAY J C, LIN M C, TUNG S J. Life course, dietrelated identity and consumer choice of organic food in Taiwan[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15,117(2):688-704.

[8]杜兴军,陈曦.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9]陈彤. 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特点与启示[J]. 台湾研究,2013(3):35-38,43.

[10]罗喜英,高瑜琴. 资源价值流分析在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运用[J]. 生态经济,2015,31(9):43-47.

[11]ABRAHAMSE W, STED L, VELK C, et al.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aimed at household energy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5,25(3):273-291.

[12]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3]COOPER CHARLE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in the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ntroduction[J]. Science,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2013(11):1-18.

[14]于法稳. 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J]. 生态经济,2017,33(3):14-18,23.

[15]郑风田. 期待农业新业态异军突起[N]. 经济参考报,2017-02-13(02).

[16]单玉丽. 台湾生态农业发展及其借鉴[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51-156.

作者:王若男

生态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我国首要的农业发展形式,对我国至关重要。信阳光山县是生态农业发展比较先进的示范地,通过对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积累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以下是在走访光山县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村庄:

1、邬围孜村。该村是对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最好的诠释。邬围孜村是整个泼陂河镇发展较快的村庄,该村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是因为该村特别重视产业振兴与法治建设。通过光伏发电工程、发包租赁、入股联营以及国家投入来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多彩田园易地搬迁、危房改造、设立公益性岗位使村民受益来进行项目扶贫,使农民走向富裕之路。在法治建设中,该村实行“一村一警”专人进行治安维护与巡逻。在村支部设有法律服务工作站,并聘请专职法律顾问王建律师在每月第二周周六上午集中为村民们答疑解惑。村干部们化身人民调解员,对于村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邬围孜村制定了极具特色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邬围孜村的法治环境的建设。法治对乡村振兴极其重要,邬围孜村的巨大发展离不开其重视法治建设。

2、黄大塘孙楼。产业振兴是其特色。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村。刚进入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栋整齐统一的别墅楼。队员们非常吃惊,竟然有发展如此好的农村。深入了解后,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前,七户人家沿途乞讨到此,一起筑灶做饭,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七姓人家一家亲,共管、共建、共享、共谋美好新生活。该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及旅游观光、垂钓旅游经济。统一规划、统一调整土地、统一施工,统一建成25套别墅。成立红白理事会,破除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坏习惯。同时村民之间共享自治成果,村民不分彼此,一起过中秋、一起过春节。村民齐心建设美好孙楼。

3、黄涂湾。该村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在生态振兴上采用垃圾处理与厕所共改。黄涂湾村每户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垃圾桶分成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类,该村96户村民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共同建设生态村庄。同时又共改卫生厕所,改厕材料由县镇负责,村民自愿投劳进行安装。96户中除56户前期已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外,其余40户全部进行户厕改造。改造后卫生间干净卫生,环境优美舒适。同时引成功人士牵头创办豫牧香家庭农场和碧海通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另外,该村民俗文化资源众多,舞龙、舞狮、玩旱船、说大鼓书为其地方特色,皮影戏远近闻名,成立了皮影戏文化传媒。黄涂湾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4、东岳寺村。该村是对产业振兴最好的诠释。该村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颇具地方特色。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组织下,东岳寺村结合地方特色建立了写生基地,其从去年五月开始,现已接待上千人,并与多个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便包括我校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写生基地按照“中心+ 农户”的模式运行,与村中十多户人家签订协议,写生基地将前来写生的学生分配到合作农户家中,既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也提高了写生基地的接待人数。现在该写生基地可同时接待1000人,其为东岳寺村甚至是泼陂河镇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发展写生基地的基础上,东岳村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在古村落丁李湾的带动下发展旅游业。

我们也参加了泼陂河镇“实施拥河发展”暨“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文艺汇演活动。此次文艺汇演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全镇干群奋斗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深入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本次文艺汇演旨在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同时通过这样一个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来推进泼陂河镇的精神文化建设。文艺汇演的同时,也有农产品的展销会,各村将各自有代表性的農产品向大家介绍展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十几天的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信阳市光山县的巨大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无论从组织领导、产业方面,还是法治建设上,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在组织领导上,泼陂河镇非常重视党建,各种党的标志、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村务、党务、政务线上、线下双公开,以便推行阳光政务,使村民对政府的各项决定都知晓。在产业上,泼陂河镇的大部分村都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的合作社,发展专业化农业或者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每个村都有各自的支柱产业,比如农业观光、垂钓旅游。文化产业上,建文化广场、皮影戏、舞龙、舞狮、修缮名人故居、建设农耕文化园等来发掘传统。注重生态,垃圾回收利用、垃圾分类、改卫生厕所。在法治建设上,实行“一村一警”、设立法律服务站、制定村规民约、村干部化解调解员、聘请专职法律顾问为村民解疑答惑。

在人才振兴上,我认为泼陂河镇还需要不断去学习改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泼陂河镇普遍存在着基层干部老龄化以及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泼陂河镇是这样,在我国广大农村也普遍存在着干部老龄化的问题。与镇领导进行交流后,我们认为应从老村干部、年轻人以及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此问题。老村干部愿意继续为人民服务依靠的是党心。他们在基层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已经与群众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但他们知识老龄化,难以熟练操作现代办公软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青年人由于基层待遇福利低、工作压力大、经验较少,再加上基层干部社会认可度不高,而不愿留在基层工作。基层干部社会认可度不高,一部分是因为农村提留、计划生育等历史遗留问题,另一部分是干部自身原因,更重要的是群众对于基层事务不熟知,从而导致舆论风评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发展集体经济、基层干部转岗、引成功人士回归、动员老干部的子女担任基层干部来解决基层干部老龄化的问题。

泼陂河镇的巨大发展离不开无数基层人员的付出努力,他们为了人民幸福,为了脱贫能取得成效,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天加班通宵,有的甚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听完他们的讲述,我才真正明白了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的真正含义。泼陂河镇的巨大发展更离不开党的领导,还是党的政策好,做出的决定处处为人民着想,兼顾人民的利益,为干部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王转,1996.12性别女,蒙古族,籍贯河南,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王转

生态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3:

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中原地区衍生出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植物疫苗技术、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为重点的一系列生物农业技术、物理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形成了一套环保生态栽培技术体系,并在番茄、黄瓜、茄子、辣椒、莲藕、西瓜、甜瓜、草莓、油桃等一系列蔬菜瓜果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推动农业技术革命,服务了人民健康生活。

一、 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化学农业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大类新技术。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农业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新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原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漯河市澧滨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是最早应用此技术的园区,且成为河南省唯一能够综合运用这项先进生物技术的单位。

(二)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

目前,农业应用的化学农药分为杀菌剂和杀虫剂,经常大量使用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预防性杀菌剂。替代杀菌剂最好的技术是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中原地区尝试着引进电生功能水生产设备,经过探索,终于掌握了电生功能水在农业中的运用技术,中原地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把电生功能水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区域。

(三)遵循大自然碳氧循环规律的生态农业技术

中原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是气候自然资源优势,光热水同期的气候条件,使中原地区在春夏秋三季生产出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不低于农产品质量的各种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把它们变废为宝,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地区尝试用菌素、蚯蚓处理各种秸秆、畜禽粪肥,在土壤消毒与改良方面成效明显,减轻甚至杜绝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二、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如何让环保生态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

(一)树立品牌农业观念,增强服务人民健康生活的意识

1.完善市场主体身份,与社会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共谋发展。通过完善市场主体身份,拓宽技术应用渠道,丰富服务社会内容,树立农业品牌形象。

2.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全科普综合展示中心,用科普宣传栏、科普知识和大量图片,向社会各界宣传食品安全、农业科技的有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科普知识,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增强宣传品牌农业的观念。

3.建立配送服务体系。为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改变当前农产品层层收购、层层销售、不可溯源的状况,可直接从田间采摘后装箱配送到消費者餐桌,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生态农产品的质量魅力,感受到品牌农业的益处。

(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1.以技术和品牌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走产业革命。当前,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依靠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激素的化学农业已经给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其退出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情。中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是对过分追求所谓规模农业的纠偏。大量实践证明,过分追求规模农业的单位最终会变成大而弱,甚至倒闭关门。应以技术和品牌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区域农业由大而弱向小而强、由重规模向重效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发展,直至走产业革命的路子。

2.沟通上下游产业行业,促进中原地区农业实现快速崛起。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行业产业划分格局,沟通上下环节,整合左右相关,跨行业、跨门类、跨流程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环保生态农产品最终是服务健康餐饮业发展,以食品安全、餐饮消费健康水平提升拉动环保生态有机栽培农业发展,正在得到各方面的响应。

3.以服务大健康饮食产业为目标,以市民、农民为科普对象,宣传环保生态有机农产品的健康功能,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一条龙服务,融通环保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农产品快速检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餐桌食品安全、食品功能性营养健康于一体的科普宣传服务体系,为中原地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区分不同服务对象,开展有效服务活动。目标定位在服务大健康产业上,定位在生产上不用化肥、农药、激素的有机优质上,定位在能够解决当前慢性病暴发问题的健康营养功能性食品上。针对中老年慢性病高发群体,开展素食养生健康体验活动。针对育龄青年男女,开展关爱民族未来科普服务活动。在青年育龄人群中开展大健康科普活动,引导他们从日常饮食入手,摄取满足生育下一代需要的全面安全健康营养,开展知识性强的科普活动。针对婴幼儿和青少年学生,开展营养免疫强健体魄科普宣传活动。把保证健康的关口前移,从预防入手保证婴幼儿和青少年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开展田间科普教育活动,把健康的理念和知识普及到青少年中,为民族的强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广辉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化研究论文下一篇:老师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