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校共育案例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家校共育案例

家校共育:中学生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高效的家校共育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者,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们的左膀右臂,只有两者朝着同一个方向、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学生们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家庭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这种影响是很大的。其实现在学生们大都来自城乡,学生和家长素质很是不一样。所以说教育单单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是行不通的,家庭和学校在初中生养成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缺一不可。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校共育 初中德育 养成教育 问题 对策

前言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现在高校共育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现在的“双减”政策的实施,还有家庭法的颁布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现在的初中生教育已经成为现在的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初中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中的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观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完全重视、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和家庭教育这四方面进行分析;接着是当前加强中学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这两部分对中学生养成教育进行探究。处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中生具有可塑性,一定要抓住时机,迎接挑战。

1初中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1.1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足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者,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们的左膀右臂,只有两者朝着同一个方向、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学生们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家庭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这种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并不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根深蒂固地在老师与家长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简单,只是简简单单问一下孩子成绩,就拿孩子的成绩来判定孩子的各种行为,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比较简单,所以家长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学生在学校的真正的表现。尤其身处农村家庭中的教育,老师和家长的沟通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困难,因为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比较多,现在的家长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把重心放到和孩子的陪伴身上,不要为了眼前的金钱和失去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1.2教育观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完全重视

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教育的观念也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偏远的地区,教育的观念还是很落后,家里的孩子多了,就会有选择性的上学,根据现在国家教育的制度,国家也是担忧城市农村的教育观念不统一,会派大学生进行乡村支教工作,只有重视起来了教育的观念,学生才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所依靠的。然而,我国现在的教育观念并不理想。在传统的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依赖于老师们的讲解,老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讲授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下面进行听讲,有时可能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相反,现在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是大脑发达的最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兴趣,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不要有教育观念的落后,否则,学生主体本身就得不到重视,反而就是初中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1.3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

教育是一个很全面的事,包含了很多方面。让学生们全面的接受教育,养成教育。我们的教育教材反映的都是好事,宣传的都是善良,纯真,基本不存在丑恶行为。其实,真正的社会跟学校生活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教育学生认识考试的真正意义,是更好的查漏补缺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了解家庭情况,和家长积极沟通,要向家长普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式,学生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唯分数论,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积极的解决问题,弥补知识上的空缺,才是学习的本质目的意义。最后,希望学校和家长,实施家校共育,让学生打消学习上的顾虑,爱上学习。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落实好,很多学校根本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全追求成绩,不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自信,或者扰乱了个人脚步,不能根据孩子们的年龄阶段特征来制定与孩子们相吻合的方案,就很难掌握初中生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脱离实际必定造成不恰当的后果。

1.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作不够

一说起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期许无外乎是“共赢”,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就比如说,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地工作,而学校不能及时联系学生的家长,他们的协作不够,教育除了面对面还需要肩对肩,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在当前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太默契。比如,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家长不闻不问,甚至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互动。这就好比在问:你左腿重要,还是右腿重要?其实是两条独立的腿都不如能互动的腿重要,只有配合才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跳出优美的舞蹈。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是海绵还是石头;而学校教育决定了孩子能吸收的水分是多少。显而易见,能吸水的海绵最好,但也得看可供吸收的水分有多少。

2当前加强中学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2.1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沟通反馈

和老师沟通,一定是要明确两个目的:

1、和老师一起找到孩子在学校那些表现不足的地方,需要家长在家及时弥补的。

2、家长在家发现孩子的问题,需要明确在学校的具体情况的。

只有明确了这两个目标,和老师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彰显家校合作的优势。很多的数据都表明,有一半的家长希望从家校互动过程中,获得孩子学习成绩的相关信息,占比最高。而对孩子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孩子的综合素质占比只有10%。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和老师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成绩不是唯一的内容,孩子几乎一白天的时间都在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比较明确,老师可能会给出一个明确的建议;另一个目的就是,向老师及时汇报孩子的情况,也算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支持,帮助老师比较好的掌握孩子的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计划。所以一定要加强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沟通对于孩子们的情况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一个方法。家长和老师之间及时沟通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着重完善这方面的工作。

2.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

要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例如,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要坐下来慢慢和这位学生谈心聊天;性格外向的学生在犯错误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针对这种中低阶段的学生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

2.3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认知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为什么一直画蓝色的圈圈,了解其内心的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自己内心世界,让学生爱上美术的绘画,保护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教育工作者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上的问题,一定要保障课件的清晰程度。其次,了解学生感觉无聊的原因,网课的确是具有局限性,不能直观地接触到学生,不能和学生有很好的互动和反馈,这就更加具有挑战性。第三,学习更多的网络授课的技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积极和老师进行网上课堂的教研活动。要在课堂内外养成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认知。家庭也应该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家校共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认知。

2.4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要想加强中学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家庭却是一个学生一生中最启蒙的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共同体,一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开的,两者要互相配合好,而不是一方作出努力就可以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了学校里,学习的好与坏都是教师的原因,只是单方面认为是学校的问题,事实上,必须双方都一起协同配合才能加強中学养成教育。

结束语

如上文所述,养成教育离不开行政管理层面的引导,也离不开父母的教导。现在的21世纪,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现在的“双减”政策的实施,还有家庭法的颁布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现在的初中生教育已经成为现在的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初中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分别分析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观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完全重视、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和家庭教育这四方面;还从当前加强中学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这几点建议中学到了通过家校合作,共教共育,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韦凤利.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三”[ J ].础教育研究,2005(2)

[2]徐佩琴,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举措[ J ].吉林教育,2006(3)

[3]艾立奎、马成芬,谈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J ].黑河教育,2005(2)

作者:杨亮

第2篇:家校联合,共育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前些年,我们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社会教育,结果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尴尬现象。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施以有效策略,发挥家教优势,演好孩子学习管理上“最佳配角”的角色。那么,家长该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呢?

一、营造氛围,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静心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学习时应放弃自己的一些娱乐活动。因为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发展期,注意力容易分散,抗干扰能力较弱,喧闹的环境下他怎么可能静心学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呢?家长不仅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自己也要静心陪伴在旁。自己最好能看书读报,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2.尽心尽责,帮孩子肃清影响成长的不良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但可塑性强,最易受不良思想、行为侵蚀,如易迷上网络游戏,相互攀比物质享受,歪曲审美观点等,而一旦有这类倾向便很难自拔。家长必须引导孩子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正确安排节假日的休息和活动,从源头上帮孩子厘清交友圈,培养正确的爱好。

3.宽严相济,为孩子培植自信心成长的沃土。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往往思维活跃,记忆力强,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大都是品学兼优的、性格阳光的学生。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是家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生作业做错或成绩退步时切忌没有耐心,指责甚至打骂,以致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应该语气严肃、语重心长地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尤其要善于反其道行之,去发现孩子错误、失败中蕴含着的优点,予以表扬,同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懈努力、收获成功的故事,告诉孩子“存在问题不大,只要注意改正,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做好”,这样来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孩子肯定会收获下一次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会赋予孩子更大的自信,这样自信的沃土将深深植根于孩子心灵。马尔顿曾经说过,“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家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收获精彩。

二、凝聚合力,促成家校共哺的育人格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虽然育人的方式和特点各有不同,但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完全统一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双方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

1.要给予学校和教师足够的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责任心都比较强,除非个别孩子太不争气、屡教不改,教师不会轻言放弃,就是有时教育方式有所不妥,只要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应该淡然处之,不能揪住不放,小题大做,甚至惊天动地。事情过后,没那个教师再敢去教育你孩子,孩子却以为有家长撑腰会一错再错,最终酿成苦果。因此在孩子与教师有误会时,家长不应只听孩子一面之词(孩子的认识一般比较片面和偏激),而应主动联系教师,弄清问题所在,表现出公正和宽容,教师会因你对他工作的大力支持而更加细心地教育、帮助你孩子,有助于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2.应将多种交流、沟通纳入常态。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教师沟通。因为只有掌握孩子在校各方面准确情况,你才能适时地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搞好你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家校联系簿、电话联系等方式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当然最好还是经常到学校去跟教师面对面交流,既增进了理解,又方便共同制定对策,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在学习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例如,双方可交叉对孩子灌输父母和老师的伟大,让他们领悟到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成长真情付出,然后再互相配合要求孩子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能有效地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之自愿配合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学校里举行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家长不能认为可去可不去,应亲自前往,抓住这些机会和教师交流。同时,孩子也会因你的到来欣喜万分,今后对待学习之事就更加认真,这都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发挥了作用。

3.要将迎合学校教育的工作做到极致。孩子的众多知识和能力大多在学校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在学校养成,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家长,对孩子学习管理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孩子在校的好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发扬,各项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得到发展。这样,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引导相互补充,才能对孩子的学习推波助澜,一浪更比一浪高。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

作者:季锋

第3篇:家校共育,提高学生入学适应力

〔关键词〕新生;入学适应;家校合作

每年开学季在校门口或是教室门口,我们总会遇到与家长展开“拉锯战”的孩子:他们拒不进校门;哭着闹着想妈妈要回家;上课一刻也坐不住总是叫老师;在校期间手忙脚乱精神高度紧张,甚至顾不上喝水和上厕所……种种迹象表明,入学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是一年级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针对这一现象,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将“新生入学适应力”作为本校研究课题,通过“一项引领、三项跟进”的多维联动干预措施,努力搭建家校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好这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使其快乐融入小学校园生活,实现由“小朋友”到“小学生”的华丽蜕变。

一、专业引领,盘活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入学适应力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一扇发展的视窗。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德育科李静副科长非常热衷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且颇有建树。因此,锦华小学邀请她作为校外心理专家顾问,对我校学生入学适应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把脉问诊。每周三环翠区心理教育研讨活动,我校都会选派心理骨干教师张伟伟参与,让他与李科长以及区内心理骨干教师进行零距离交流。每学期,我校都会邀请李科长到校进行常态指导,并重点针对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这种常态化、即时化的指导,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同时,在校内引领方面,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团队。在环翠区教育局“心桥工程”的帮助下,学校现有14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3名,在职研修教师23名。在学校德育处的组织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专业团队得以组建并日益强大,对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三项跟进,家校合力同心行动

学校教育是合力因素发展的结果。锦华小学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三项跟进策略,让新生入学适应力的培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行动的焦点。

(一)家长跟进

早在入学前一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应邀赶来,参加学校的“入学准备期”培训。培训主要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新生面临的三大挑战”“家校双方应对的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强调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对家长提出了相关要求。

学校现场话题交流是每年九月开学前都要举办的培训活动,针对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话题式交流。这种近、小、实的培训方式,深受广大家长欢迎。

家庭网络沙龙交流是学校与新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的又一有力载体。学校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新生家长QQ群,在新生适应期内及时帮助家长答疑解难,加强家庭教育的有效跟进。一年级新生家长QQ群,由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组建,并由五位理念先进、热衷于亲子教育的家长担任家长群管理员,在群内定期组织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新生入学适应策略,引导家长及时反馈、献计献策,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第一期家长沙龙,小美(化名)的妈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上课不由自主走神,身体缺乏锻炼,食欲不振,各方面比一般小孩差,胆子很小,不善于表现自己……”问题一抛出来,立刻引起群里家长们的关注。有的认为妈妈太敏感了,一股脑儿就列举出孩子那么多缺点;有的认为肯定是被家长过度包办……小美妈妈承认照顾孩子照顾得过度了,到现在还是要喂孩子吃饭,当天早晨还因女儿不吃早饭动手打了她。谈到这里,张伟伟老师提醒群里的家长们思考:吃饭到底是谁的事情?吃不吃飯由谁来做选择?小美妈妈总是强制性、替代性地为孩子做出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会错误地认为饭是为妈妈吃的,自己不高兴了还会以不吃饭要挟家长。同样,学习、锻炼身体等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亲子工作坊活动已成为当下周末亲子教育的一种休闲活动模式。学校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亲子心理绘画、亲子沙盘、亲子拓展等活动。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运用心理辅导策略,引导家长运用技巧使孩子敞开心扉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当智慧型的家长,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入学后第二周,家长就和孩子们一起如约走进了锦华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在活动室,张伟伟老师先给家长和孩子们介绍了曼陀罗心灵彩绘。

曼陀罗有“自性圆满”的寓意,人们在绘制曼陀罗时,其循序渐进的图案和线条所产生的聚集作用能把当事人无形而抽象的潜意识表现出来,使人更了解自我,据此提升自我觉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人生的价值观。经常绘制曼陀罗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释放情绪、传递情感、提升创造力等作用。

家长和孩子们首先挑选自己中意的曼陀罗图案,再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填色。过程中色彩的搭配、画笔的细腻程度等都能反映出绘制者的部分心态。即使是同一个图案,不同的人绘制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活动最后,家长和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心得分享并向心理老师咨询。有位年轻的妈妈画完后感叹:“我在画之前非常焦虑,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完美,每涂完一个色块就想对称的颜色是什么,该在哪个位置涂,找不到自己理想的颜色时,我也会等待很久懊恼不已,后来发现别的家长都画好只剩下自己了,我就开始着急,情急之下随便找了几种颜色收尾。最后画出来的曼陀罗自己一点也不满意,总羡慕其他人的。通过张老师的引导,我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也是一样,总是期待他出类拔萃,上学前就给他报了各种特长班,给他定了很多要求,但现在却发现孩子其实很忙乱,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不说,还一点也不快乐,因此我也很烦躁,参加这个活动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活动结束,孩子们和家长们意犹未尽,都希望能多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

(二)教师跟进

班主任心理沙龙,是每年新生入学前,学校为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组织的沙龙活动。在活动中,由富有管理经验的骨干班主任为新一年级班主任分享带班经验,分析一年级新生的特点,讲解适应期内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入学一周后,学校会组织第二次班主任沙龙活动,新老班主任交流一周以来自己处理的各种典型案例,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如此循环反复,一个月下来,新班主任对一年级学生入学管理也就了然于心、轻车熟路了。

每年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量身定制”教学“过渡期”课程,内容涵盖《雅行第一课》《学习习惯第一课》。

为缓解新生适应问题,学校将每年九月定为一年级准备期,并引导教师将开学第一周的教学主题定为: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等。学校还引导班主任借助班队会组织孩子进行“情景小剧”表演,在每个真实重现的情景中,教会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指导学生模仿受欢迎同学的行为,例如向老师、小伙伴打招呼、微笑,主动分享,恰当的身体接触,主动交谈,赞美与支持等,老师作为引导者及时纠正、强化孩子的行为。每年九月底的一年级准备期展示以班级团体展示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规范自己,融入团队,升华集体荣誉感。

(三)新生跟进

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融入班集体,学校尝试在一年级开展心理沙盘课。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新学期,学校在一年级七个班级均开设心理沙盘课,由骨干心理咨询师张伟伟担任心理教师,隔周一次为学生上沙盘课。小组成员在参与沙盘制作时,会很自然地增加與他人的互动交流,成员间的内在冲突和相互吸引得到表达,默契和共感逐步形成,很多适应不良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同时,每年的开学典礼,学校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展新生祝福活动。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牵手祝福,校长的寄语祝福,还有每位新生人手一份的《启航护照》和《我的身份证》成长礼物祝福,引导着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成长,融入校园大家庭。

三、一种理念,建构多维育人体系

入学阶段是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对孩子小学、初中、高中生活乃至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学校如何结合“乐学善思·博雅笃行”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联动的“入学适应力”育人体系,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锦华小学,威海,264200)

编辑/丁 尧

作者:张伟伟

第4篇:学生拖延症家校共育教育案例

【案例概述】x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才刚刚进入小学半年的他是班里名副其实的“小蜗牛”。无论是理书包、整理桌板,或是写字,干什么他都会比别人慢上许多。每次老师、同学好心地催促他动作快点,他也总是一脸茫然,真让人替他着急。为了拯救这只“小蜗牛”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便和他的妈妈一起出谋划策,试图学校、家庭两手抓,早日帮助他养成做事不拖拉,写字不分神的好习惯。

【目标与内容】拯救计划的主要目标有三点:一、认识拖延症的后果。这一阶段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当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同时,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教师首先要帮助家长们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教师和家长都要让孩子认识到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和严重性。家长切不可给孩子任何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以任何的溺爱来对待这种不好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时间观念、效率意识。

一个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绝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方面,更多表现在生活与做事的方方面面。一个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但做作业慢,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时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而现在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溺爱,缺乏严要求,只会一味地催促、央求其快点完成。甚至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做作业时干扰孩子,这样日复一日孩子也就没有时间观念,更别提效率的概念。

所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反复沟通,形成合育联盟,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并给予指导,家长从自身端正态度并积极反馈孩子近况,双方合力研究制定教育方案,根本性地改掉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最终帮助他达成摆脱小蜗牛,成为飞毛腿的终极目标,助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好习惯从点滴抓起。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众多,又多是由家中老人照顾生活起居,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做任何事都容易依赖家长,最终导致动手能力差,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要指导家长改变传统观念,从生活习惯着手,尽量放手让孩子尝试自理,从而学会主动去做。

【过程与方法】拯救计划从第二学期初开始,根据三个目标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我是一只小蜗牛。方法:在班级中设立小蜗牛榜,将每天完成作业最后的几名同学学号上榜,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惩制度。动作快的三个小组敲星星章,动作最慢的小组减去星星章。

时间:一个星期。过程:事先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到家长平日教育的方式存在过分宽容、迁就的情况,在一番商量讨论后家长同意积极配合小蜗牛榜的设立,并改变过去的教育方法,与学校合作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于是在小蜗牛榜设立的第一天,x就“光荣上榜”了,他所在的小组也由于他的原因失掉了星星。尽管当天他的同桌、小组长不停地催促他快点,但似乎他的手脚就是快不起来,对于上榜的事情也不以为然。将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在家与孩子共同分析上榜原因。

第二天,学校作业一大早就布置下去,可是到了中午吃过午饭后,光是找本子的时间他就花去大半,结果一个午自修还是只写了一点,最后第二天也是“光荣上榜”。到了第三天有了些许的改变,或许因为前两天不仅自己失掉了星星,还连累了整个小组有点过意不去,当天他做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了,终于逃离了上榜的命运,但在放学理书包上又是最后一个完成。

经过了三天时间,我在课后和孩子进行了一次交谈。我先是询问他小蜗牛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就是指做作业做得慢的人。紧接着问他连着两天上榜的原因,他愣了愣,回答道:“每次想写得时候本子总是找不到,或者要写了就上课了。”再追问他当小组其他同学因为你的原因失掉了星星你怎么想的时候,他有点沉默了。“你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快点完成!”

阶段二:我每天都要往前爬、方法:先从生活习惯改进,在家培养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书桌的习惯,在校通过儿歌、规定等形式帮他规划好整理次序,从而提高整理速度。

时间:一个星期、过程:很多时候发现他完成作业速度慢是因为本子藏在桌肚里找不到,因为他的桌肚永远是最乱的。文具、书本的摆放十分随意,每次本子一拿到就是随手一塞,导致真正需要用时一时找不到,从而也就拖慢了他的速度。

所以我先在班级里规定了桌肚里摆放文具、书本的要求与位置,并在这个星期里每天课前随机检查,有时还会利用午自修加强训练。他也从刚开始的杂乱无章,到第五天有所条理。经过几天的训练、检查,他理书包和找出学习用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不少,这样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完成学校作业。

同时,我还和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指导家长在家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书桌、书包,给他一个规定的时间,要求他在时间内整理完学习用品。同时也开导鼓励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自理。所以这周结束后,家长也反馈到小家伙在家明显比以前勤快了不少,用好的东西也会主动去放好。

阶段三:摆脱小蜗牛,成为飞毛腿。方法: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内容继续提升要求,和家长采取联动机制,如果在校没有完成作业,就需要留在学校完成作业后再离开。如果在校上小蜗牛榜一次,在家取消一次休闲游戏的时间。如果在校上榜三次,就直接取消一次外出活动的时间。

时间:一个月。过程:通过前两个星期计划的实施,他开始认识到了自己动作慢的事实,也帮助他改进了整理书包、桌板的速度,这些都为了帮助他最终能够养成完成作业不拖拉的好习惯做下了铺垫。第三阶段计划的实施主要为了让他认清做事拖拉的严重性和产生的后果,然后主动地加快手脚,完成作业。

刚开始一个星期,他共上榜三次,于是反馈到家长,家长取消了一次外出活动计划。到了第二周星期一,我询问了他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他反馈到一直在家做作业,询问其理由,他也能清楚地认识到因为自己上周上了三次小蜗牛榜。“那么这周你的目标是什么?”“争取不要上榜!”

但结果第二周他还是上榜两次,其中有一次是因为之前作业订正的部分过多,导致作业量比别的孩子多而沦为了最后的小蜗牛。为此,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主要是之前订正的时候态度就不认真,如果之前订正过关,也就不会拖慢他完成作业的速度。于是我建议家长在家与孩子一起认真检查订正情况,保证作业质量。

第三周他上榜一次,因为当天桌板没有整理干净,本子一直被压在最里面而找不到,所以拖累到了做作业的效率。于是在第二天我又开始检查他的桌板,训练他找到学习用品的速度。终于到了第四周没有上榜。

【成效与展望】。一、大胆创新,奠定基础。在这次拯救小蜗牛计划中不仅首次试用了小蜗牛榜制度,还改进了以往家校合育模式。以前面对具有拖延症的孩子教师往往会选择单独进行教育指导,有时就会力不从心,而且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容易形成单打独斗的现象。而这次计划的实施不仅打好了教育拖延症孩子的基础,还在家校互动的过程中,为将来有效开展合作育人的模式奠定了基石。

二、互通互利,形成纽带。

过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连结点比较片面,只有出现问题才会沟通,而这次计划实施保持了一周三问询,即周末问、周中问、随机问。教师始终与家长保持沟通,一旦出现苗头就能及时发现,这样使双方始终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前行,形成紧密纽带,提升信任感。

三、家校联盟,其力无穷。

这次计划实施的成效基本上改进了孩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在校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布置的任务,在家能自己动手整理房间、书包。家长也反馈到在家明显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不会再为了催促学习而弄得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学生也反馈到,做作业速度快了,自己看书的时间也变多了!这一切的成效都是出自于家校联盟之手。这双无形的手只要紧密合作,就能挥出无穷的力量。

第5篇: 家校共育案例

我们都清楚,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构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

我利用家访、电话、校讯通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校外动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和错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任耐旭的爸爸妈妈希望他性格活泼,热情大方的和同学们相处。在校他很爱运动,操场是他最爱的地方。开放性器材栏上的每件东西他都可以一一的玩个遍,但是常常是哪里玩了哪里扔。他爱调皮,比如在排队集合的时候,大家喊着号子

1、

2、1一起往前走时,他会一蹦一跳往前走。站旁边的孩子就主动远离他。多数孩子和家长对他有意见,常常有孩子和家长向我反映他对其他小朋友动手。他的爸爸妈妈也常收到其他家长和小朋友的投诉,甚至有些家长要求他调班或转校。

然而,任耐旭也有另外一面。有一次,任耐旭玩石头砸了隔壁班上一名同学的头。当他看到闻讯赶来的妈妈一边忙着张罗送同学去医院、一边掉着眼泪跟同学家长道歉赔不是。任耐旭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掉了下来,一会儿去拉下妈妈的手,一会儿去帮同学擦下脸,既悔恨交加又手足无措。还有一次,班上组织体检活动,任耐旭一会儿帮助同学填表,,一会儿帮助维持队伍秩序。

通过家访,了解到任耐旭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任耐旭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奶奶照顾。一遇节假日,父母出于“补偿”考虑,都会带他外出旅游、参观展览或是参加活动,以为只要他“开心就好”。所以,任耐旭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善良有爱心,但不注重生活细节、不太会与他人相处。

掌握了这些信息,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针对性。一是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收集一些育儿注意、幼儿成长特点规律等知识,利用家校联系平台、校讯通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纠正日常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并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共同商讨引导教育的方法。二是帮助大家调整对任耐旭的视角。利用家长会、节日活动等时机,及时向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任耐旭的“另一面”,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的任耐旭,在任耐旭生日那天,组织全班同学在放学时,为他唱生日歌。三是加强日常培养锻炼。采取代表全班参加体育比赛,当班级旗手、维护活动秩序等办法,启发任耐旭的自我教育,增强他的自信心。一段时间下来,任耐旭只要发现班级共用书架乱了后,都会主动地把它收拾得非常整齐,时常在放学后主动留下来帮助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四是加强文化熏陶。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作为演讲的主要人物之一,征集《家风家训》重点让他来宣读自己的家风家训,并且做详细的讲解。培养班级互相关爱、团结向上的班风。

一个学期下来,任耐旭再也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小野马,被全票推选为“美言美行”优秀学生。 这个例子说明,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逐渐形成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

总之,教育问题学生必须家校联系,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当然,我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经验还不够丰富,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勇于实践,继续做好家校工作,与家长们共同为二十一世纪祖国的腾飞培育新苗。

第6篇:家校共育案例

【篇一】

【案例概述】

一天课间,我如往常一般刚踏进教室,就见几个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跑过来:“老师,xx的水杯摔坏了”“老师,地上都是水,走廊根本没法走”“老师,xx柜子里的书全掉在地上弄湿了”……而生活柜前,xx则一脸害怕,忙乱地不知所措。我走上前去,立刻把泡在水里的书本迅速捡起并且转移了摔坏的水杯。一阵打扫过后,我开始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原来,xx的生活柜里除了书包,还有书本、报纸、美术工具和小椅子,塞得满满当当,这才导致当她拉开柜门,水杯便不堪重负掉落的惨状。顺势地,我又随机检查了另外几个生活柜,情况虽好于xx,但也是杂乱无章。看来,我要想些好办法让这些生活柜变得井井有条。

【目标与内容】

1.分析事件原因,培养学生自理意识。

就今天的突发事件,利用午会时间进行指导教育。结合早上“水壶惨剧”让小朋友们帮助xx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小朋友都能说出是由于柜子不整洁,里面的物品没有放置妥当才会导致之后的诸多不便。接着,老师打开所有的生活柜,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生活柜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制定生活柜最佳摆放方案。

2.联系家庭生活,促使家长放心放手。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生活柜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回到家,孩子们是否也能自己整理家中的柜子呢?许多孩子往往在校的表现优于在家的表现,虽然在校整理得整整齐齐,在家可能两手一摊,等着家长动手去做。通过该项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独立观察,自行设计书柜合理的摆放方法和位置,将学校的好习惯进行家庭生活中的延续。

3.制作自理短片,家校共享学生成果。

经过孩子的建议过后,家长已经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书柜。与此同时,家长将孩子整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拍摄,不仅通过相机记录下孩子的点滴成长,并且增进家长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家长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视频记录,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家长的满足感与欣慰感将真正促使学生争做自理达人,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整理,加强自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因,制定方案,树立学生正确自理意识。

“水壶事件”后,我发现刚刚搬入低教区的二年级孩子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空间,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往柜子里一扔了事,不仅仅是柜子,课桌的整洁度也是大不如从前。于是,我利用午会课进行一次短暂的班会,主题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空间。班会上,我先问了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认为刚在xx的水壶为什么会摔碎?”小朋友们纷纷说是因为柜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柜子门一打开,里面的东西就全掉出来了。于是,我打开了所有小朋友的柜子,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哪些小朋友做得好,哪些小朋友在这一方面差强人意。有些孩子看到自己杂乱的柜子时,顿时没了声音,低下头来。接着,我让那些柜子干净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柜子的摆放方式和原因,其他孩子也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几轮下来,很快我们就制定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水壶靠右边,因为我们通常是右手拿水杯,很顺手;

小椅子竖起来,放在柜子的左边,这样中午走廊阅读时,抽出椅子又方便又不会弄乱别的东西;

书包放中间,并且往里放,每天只有放学时才需要拿书包,往里放可以避免包带掉出来。孩子们制定好生活柜整理方案后可兴奋了,一会儿就把柜子整理得井井有条。

整理不仅仅是生活柜,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整理。于是,我让孩子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整理,整理后又有哪些好处。孩子们思维活跃,一口气说了不少,也表示只有整洁的环境才会给生活带来便利。

2.走进家庭,提出建议,引导家长创设自理氛围。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期的过程。对于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却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班会过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孩子回家自己观察家里书柜的样子。通过这项任务,让学生重新树立小主人意识,观察在父母管理下的书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言行好比一面镜子,家长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知道学校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果然,不少家长当天就发来微信,表示孩子从前从未有过整理书柜的想法,今天竟然站在书柜前有模有样的针对书本的使用频率等要素说起整改方案来。在此过程中,家长虽然作为一个旁观者,但也不断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学生的言行,让家长逐渐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独立成长的空间,也是孩子自我提高中重要的一步。

3.实施建议,分享成长,激励家长关注自理能力。

制定好了方案,下一步便是实施。通过家长群,我鼓励家长将孩子整理书柜的过程和孩子对自己书柜摆放位置的方案说明录下来,制作成视频,在班级群中进行分享展示。提到“展示”两个字,不仅是孩子,家长的兴致也明显高昂起来,纷纷记录下孩子的整理过程。自那天后,班级群中便不断看到家长晒出孩子的整理视频,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欣慰与自豪。渐渐地,家长不仅开始晒孩子整理书柜,更出现了孩子整理床铺、整理书桌等视频。群里的家长们一边点赞,一边形成了良性的群体,对于学生生活自理方面开始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既满足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时间慢慢过去,教室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柜子杂乱导致杂物掉落的事故,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安排、整理,并养成了习惯。在家,也不再是一个两手一摊的小宝贝,对自己的空间有了责任意识和整理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成效与展望】

1.及时教育,切合学生实际。

生活柜摆放不整齐导致东西掉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的小朋友都切实感受到了由于不整齐环境对生活带来的不便。教师的及时教育可以把握住学生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态和状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更有效地将教育点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地帮助孩子建立自理意识。

2.形式新颖,培养学生及家长积极性。

真正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而是要融于学生家庭生活,渗透到学生日常的点滴之中。通过整理家中的书柜,将学校自理教育进一步延伸,将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家校合力。晒出整理视频,家长不仅收获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其他家长的做法,激励家长在日常中不断放手,关注孩子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成长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3.家校共育,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虽然教师在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此次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教育,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家长首先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真正放心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与孩子制作视频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渗透的开始。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篇二】

刚吃过饭,准备外出开会。xx跑过来着急地对我说:“吴老师,xx和xx打架了。”这两位是班级中一直比较活跃的学生,xx是班级中出名的调皮鬼,xx学习成绩不错,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但是平时心胸比较小,不能吃一点亏的。开学到现在,学生的状态一直挺不错的,现在突然两个人打架,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时,正好看见他扶着xx要去卫生室。我及时的叫了停,查看了他的伤势。只见他后脑勺有个包,手臂上有一个乌青的牙齿印。看来,他吃的亏还是挺大的。要了解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必须要让他们两个人来了解清楚。通过询问,我了解到,xx今天是值日,看到xx的桌子底下有一张纸,就把它当作废纸撕了扔进了垃圾桶。xx听说后就去质问,这是他的手工折纸,于是就开始骂他。xx不让,就推了他一下,xx就开始抱住xx猛打。这头上的包和手臂上的乌青都是xx留下的。我还同时询问了几位在场的同学。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同时教育了两个人。“xx扫地时看到垃圾丢到垃圾桶是应该的,并没有做错,撕掉就没有必要了,遇到后来xx的质问,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假如没有撕掉,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如果xx无理取闹,你可以直接告诉老师或请同学评理。”“xx,这几天经常把在家里折的手工拿到学校里来,老师已经在昨天提醒过了,建议你不要拿到学校来,可你今天还是拿来,又没有保管好,掉在地上,说明这个对你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有什么事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说,火爆脾气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因为急着要去开会,我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并请数学杨老师做了处理。

第二天,我得到的结果是双方和平解决,孩子之间的事原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大人们不介意,也就这样过去了。但杨老师告诉我,在相互道歉时,xx很诚恳,而xx却显露出十分不愿意的样子。其实在我看来,xx倒是那个更需要教育的孩子。

xx的妈妈很要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比较粗暴,经常是一有错误就要打,而且一旦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和她交流后,她必定会在事后问过xx后又另外的说辞,她会为孩子开脱。这样也造成了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事情,只要是自己有理由,就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这孩子下手太重,以前也发生过打架的事情,他会不计后果。虽然我没有看到这次他们的大家过程,但从xx的伤势和同学们日记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习xx真的是有点过分了。这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进行正确地引导,还要对她的家长进行分析利弊。

一、对孩子晓之以理,动用集体力量。

对xx来说如何正确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正视自己暴躁的脾气是首要的。通过讲文明小故事,开展文明礼貌用语大比拼在班级中开展文明礼貌的教育。开展发生事情不激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开展班级值日班长轮换制,让班级每天都有一位中心人物可以解决班级中出现的各类状况,让小事化无。定期进行班级现状分析,让大家来讨论班级中的事和人,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对错的能力。通过这些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二、

对家长预测未来,改变教育方式。

对xx的家长来说,改变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进行了家访。交流中,我明确指出遇到事情不能再以打一顿完事,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孩子也学会用暴力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价值观,等到长大后也是动不动就要动手打人,到那时可不是小事了,希望家长能引起关注。不妨尝试用其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得失,有时吃亏并不是坏事,不要抓住了尾巴就不饶人,让孩子试着用另一种角度去看事物。建议在家里时经常和孩子聊聊同学的优点,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思考,并做出正面的引导。对xx喜欢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这一习惯家长要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当然,首先从自身开始,妈妈在教育xx到的时候先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这样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有所改变。其次,平时对他的打人行为要进行严肃地教育,让他知道,不管是谁的错,文明人不能以打架来解决问题。

希望通过家校的合理,能使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向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位心胸宽阔,友善待人的男子汉。

【篇三】

案例背景

“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这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伴着些许无助、带有一丝颤抖的呐喊,来自于我班上的一位孩子——xx。这个孩子来自于单亲家庭,自小与爸爸、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虽然自小缺乏母亲的关爱,但家中老人与爸爸的陪伴也让孩子逐渐长成为一个大大咧咧,有些调皮的阳光小男孩。在过去三年的小学生活中,他经常与同学们嬉嬉笑笑,看似与其他孩子无二。

可是,自四年级初始,我却慢慢发现xx脸上的笑容正在逐渐减少,相比过往,更多的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即便是在他原本最喜爱的阳光体育课上也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呆在一边,看着别的孩子嬉笑玩耍,而与他相伴的更多的则是沉默。更有甚者,xx频繁地出现不完成作业、撒谎等现象。作为任课老师的我每每发现xx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便批评起xx来,而这时候他有别于过往的急于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站在我的面前,低头接受着批评。我原以为对xx的批评似乎见到了一些成效,毕竟他已不再执念于自己的想法,已经能够接受批评了,可不曾想,我逐渐发现我的这种常规式的批评难以改变xx的作业情况,反之,xx一日日地愈加显得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渐行渐远。

终于在一个周四的早晨,xx又一次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当我耐下性子来询问他为什么几天来都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时,他先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可当我不断追问他“爸爸最近有没有检查过你的作业?”时,xx不再沉默,而是近乎歇斯底里地哭诉,“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当我回顾xx这一阶段的表现,加之他那一声哭诉,我逐渐开始发现,xx异样的表现显然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而我自认为惯常的批评方式自然在他的身上是无法起到较大的成效的,反而只是让他把更多的心事愈发地压抑在心中,把自己闭锁起来。而与此同时,我也逐步了解到,在xx爸爸的家庭教育中,打骂即是教育,每每xx犯错或者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时候,xx的爸爸通常会以“棍棒”的形式展开教育。因而,当这个孩子后续又出现各种情况,诸如不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尝试着改变“批评”的方式,试图走进xx为自己营造的“闭锁圈”,把xx逐渐摆脱他内心的阴霾,让这微弱的光逐步重放光彩。同时,我也尝试着走近xx爸爸,让他也能够走出教育的误区,尝试放下“棍棒”的传统教育模式。

问题描述

其实,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难免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批评孩子,甚至是严厉地批评,这其中老师往往会强烈地指责孩子身上的问题,而部分家长会选择体罚孩子。诚然,批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以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而惯常可见的批评无非是把孩子出现的错误数落一番,或者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孩子默默接受这些批评后尝试改正自身的错误。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呢?是否通过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家中的体罚真的可以把问题根治呢?恰如在xx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因素让一个原本阳光、大大咧咧的男孩的性格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时候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由于家庭的情况发生行为变化的孩子,如果我们继续采用惯常的“批评”方式,可能只会把孩子继续推到深渊中,让孩子不断地用一些外在的方式,例如沉默来掩盖内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许严肃的批评可以掩盖问题的表面,但终究只是问题的一个遮罩,那么如何走入孩子的心中,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让“批评”成为一味良药而非手段,让慢慢变弱的光芒重新绽放光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程指导

走近家庭,了解问题的背后

伴随着xx一天天变得沉默,我已然发现他的问题早已不是学习的单方面问题,但我并不明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变化。显然,这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两种选择,或把xx严肃地批评一通,严厉指出他作业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正措施;

或者选择和xx平心静气地交流,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再试图结合原因帮助小杨。面对着xx的变化,我反复思考,担心批评只会让xx愈发沉默,不若尝试着了解xx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我选择了后者,选择走近xx和他的家庭。

面对xx的这种情况,我放下了作为学科老师对于学习所设置的第一地位,更多的是撇开了学习,与xx话起了家常,从衣食住行,到周末的娱乐活动,从每日上学路上的见闻到夜间所做的梦,事无巨细几乎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当我们聊到美食的时候,交谈的气氛愈加浓厚,xx的脸上也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偶有淡淡的笑容。

虽然回过头来看,我与xx每一次交流的内容似乎都与学习无关,“批评”的味道似乎完全没有体现,但恰是在这样轻松的对话中,xx逐渐放松下来,不再保持沉默。我也在这若干个课间的交谈中逐渐了解到,以前xx爸爸还是很关心他的,只是每次只要xx犯错,亦或是作业完成不好,爸爸就会抄起手边的木棍对xx痛打。可如今xx爸爸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并且也正在重新组织家庭,加之爸爸新家庭中小弟弟的诞生,爸爸更是无暇顾及xx,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只能由家中的老人一手包办。虽然生活得到了保障,衣食无忧,但是原本就无法获得圆满的父母之爱的xx,在这个月似乎也渐渐与唯一的爱之稻草——父爱渐行渐远了。

在若干次的交谈后,xx也终于开口告诉我他心底的秘密,“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她一个人去了外地,我很想妈妈,可是她每年最多只来看我一次……”、“爸爸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他根本不管我的作业,我只想爸爸陪我一起写作业,就算回来打我一顿也好!”、“爷爷奶奶经常为了我和爸爸吵架,我不想看到他们不开心!”“我爸爸只关心他的新家和小弟弟!”……

当xx诉说这些秘密的时候,他的眼神是充满忧伤的,自小失去母爱的xx,早已把父亲作为唯一的稻草,而现如今,这根唯一的稻草也似乎若即若离,而这种摇摇欲坠的不安的感觉让这个孩子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安,甚至恐惧。这也许就是xx发生变化的原因,他试图通过各种不正常的表现换取父亲的注意,希望父亲可以多关注自己。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xx逐渐发现父亲的身影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他渴求的爱也始终无法获得,他的内心愈发不安,原本开朗的性格也慢慢被隐藏起来,仿若一根原本燃烧正旺的蜡烛的烛光一点点减弱。

虽然我已经了xx的问题,但在走近这个家庭的时候,我还发现了孩子父亲身上的许多问题。作为单亲家庭,xx的爸爸负担起了xx的生活以及全部,无论是金钱的重担还是对孩子的关爱,都压抑着这个父亲。而每每遇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这个父亲往往会选择痛骂或者痛打xx,而面对父亲的责备,xx往往选择沉默。可如今,父亲就连往日的责骂、痛打都不再给予xx,孩子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对爱的缺失,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下一步选择了走近xx的爸爸。在几番沟通后得知,xx的爸爸目前是一位清洁工人,每天早晨3点多便起床了,工作辛苦但也并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经过一番沟通后,xx爸爸也在沟通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儿子的关爱:

“老师,我一个人带儿子,有时候真的是忙不过来,谢谢你告诉我儿子的这些情况。”

“老师,我的儿子什么脾气性格我知道,有时候我就是太气了才会那么打儿子的!”

“我以为小孩子不懂,现在我知道了,我会尽量改改我的脾气。”

“我最近是关心的比较少,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我会注意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仍有很多,从xx爸爸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儿子的歉意和无奈,与此同时我也愈发地发现,xx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父亲的暴力教育,一方面也来自于近期无法感受到父爱,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在xx爸爸一方面,其依然对孩子是充满了爱的,只是这位爸爸一贯不善于表达爱以及表达爱的方式有些偏激,加之家庭的变化,就更加让xx缺失了父爱。

携手家长,解开心灵的锁扣

自我了解到了xx出现问题的本因,xx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父亲之于xx的重要性。因此我与xx爸爸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面对面交谈,不再把交谈仅仅停留在微信上,告知他孩子近期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成因。在这次交谈的末尾,xx的爸爸沉思了许久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这一声感叹,“我还是关心地太少了,太少了……”,从他的言语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并不是一个对孩子无爱的爸爸,也感受到他在得知孩子表现后的愧疚,而这也为我之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存在。

在与xx爸爸的沟通后,我把xx的爸爸邀请到了学校,与过往的“请家长”不同,我没有在xx爸爸面前数落孩子的过错,而是告诉xx爸爸孩子近期有进步的地方,在那一刻,xx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而与此同时,xx爸爸的眼中也掠过了一丝欣慰。随后,我给予了父子俩近30分钟接触的时候,起初xx爸爸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但是我能够感受到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是浓厚的。在此之后,我请xx直接表述想要对爸爸说的话,许久没有见到爸爸的xx起初一言不发,只是一味地看着地面,而当一阵风刮来,xx爸爸下意识地为孩子扣上了衣扣,询问他“冷不冷?”的时候,xx才低声说了一句,“爸爸,我就想你多陪陪我。”xx爸爸看着孩子,发出了长长的嗟叹声,点头表示同意。当xx爸爸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我看到了xx的脸上露出了羞涩、久违而又真实的笑容。

与此同时,我私下与xx爸爸进行了数次的交流,当谈及过往的教育方法的时候,xx爸爸显然表现得有些羞愧:“我也不想打儿子,就是恨铁不成钢。我对我的儿子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xx爸爸的回答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内的,诚然,每个家长教育的孩子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但是xx爸爸的做法让xx不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故而即便xx的爸爸近期频频不回家,xx也不敢把真实的想法告诉爸爸。

在xx与爸爸进行了几次深入交谈之后,xx爸爸也多次发给了我这样的信息:

“老师,我家xx最近怎么样?”

“老师,今天xx校内的作业没完成,我和他一起分析了没做好的原因,xx也知道自己时间浪费了很多,你看我这样和孩子沟通行吗?”

“老师,我家xx今天和同学好像有点矛盾,我想让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看怎么样?”

之后的几天,xx竟然完成了全部的作业,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他的爸爸昨天检查了他的作业,并且还和他一起看了动画片,今晚还打算一起出去吃火锅呢!在xx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幸福,这份幸福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而在这一个月中幸福感的瞬间降低也恰是xx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本因,亦或者说,这就是xx心灵的锁扣。

走进孩子,叩开问题的大门

xx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爸爸的关心本就不多,虽然xx爸爸的承诺暂时打开了孩子的心门,但伴随着爸爸重组家庭的建立,xx的学习情况始终不甚稳定,这种不稳定也许就是由于孩子无法持续地从爸爸的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这种爱恰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与xx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因为我发现,自小对父母之爱缺乏的他,每每在课堂上遇到亲情话题的时候,xx总是选择一言不发,换言之,xx其实是非常渴望爱的孩子。因此,在课间的时间,我经常与xx进行交流,询问他近期有没有遇到有趣儿的事情、有没有和爸爸一起外出吃饭、有没有和哪位同学一起读了书……;

在课堂上经常表扬xx的爸爸,例如xx爸爸每天凌晨3、4点便起床工作,是一位十分伟大的爸爸,为了孩子的生活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xx爸爸的形象被不断放大,在xx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而xx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体会到父亲对自己无形的关爱。

通过这样的方式,爸爸的形象在xx的心中变得逐渐美好,在与xx的交流过程中,xx不再对爸爸充满失望,而是逐步能够关注到爸爸对自己关心的一面。在这对父与子的接触中,虽然爸爸依然难以做到每天回家,但孩子已然能够从平时的每一个细节中体会父亲的爱,例如当爸爸给他带回了某个小玩具,xx会得意带来学校,并告诉我“这是爸爸送我的礼物!”又如当爸爸在xx写作业的时候提醒他坐端正,xx第二天起便会非常注意书写的态度。

此外,xx的日常生活经常与爷爷奶奶为伴,虽然老人的唠叨时常让xx感到厌烦,但不得不否认的是,老人的关爱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地找回被关爱的感觉。

因此,面对xx的爷爷奶奶,相比过往对孩子的控诉,我更多的是在老人面前表扬xx,让老人知道孩子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老人慢慢地对孩子有了些许的肯定,在家中也更乐于表扬孩子。

慢慢地,我发现在xx的身上似乎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更认真了,也逐步回到了那个曾经的xx。也许,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纯净,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心的殇,一些外在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遮罩,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只看到这层遮罩,就会忽视了孩子内在的真正想法。

指导结果

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因为xx的各种错误而严厉地批评他,而是从孩子本身的想法入手、从家长的角度入手,去深入挖掘xx问题背后的成因。当我发现xx是因为父母之爱一个个接连缺失所导致的问题后,我选择了先走近xx以及他的家庭,再走进xx,用爱和疏导来让xx走出内心的阴霾。

如今,xx的学习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能够每天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更有甚者,xx的眼中不再只有父亲对自己的无爱,更多的是能够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陪伴的爱。而xx与我的相处也逐渐发生了转变,xx逐渐愿意把原本压抑在心中的话和老师分享,我与他的对话不再仅仅是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对好朋友的对话。

xx每天的变化也许是微弱的,作业质量的提升也是缓慢的,但孩子能够慢慢摆脱内心的“结”,而不是把这个原本的小结变成一团乱麻,而这远不是单纯的批评可以达到的,这应就是关爱的力量了。

案例反思

作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亦或是家长,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某些缺点、过错而批评孩子,无疑,这种批评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当我们振振有词地数落孩子身上的不足的时候,当我们严厉要求孩子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向家长们一次次叙述孩子所犯的错误的时候,又是否真正地深入思考过孩子这些错误、缺点背后的故事呢?

恰如我班上的xx,他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这并不是他可以选择的,而家庭的因素却导致了他经常在无意识中用一些手段来包装自己,或者说,是用一些方法来唤起别人的注意,例如用不完成作业的方式来唤起父亲的关注,又如用动手打别人的方式来换取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尝试了解问题的背后,而是直接“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进行一通“批评”,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孩子在老师的批评下完成了作业,看似改掉了坏习惯,但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我们的批评也许会让孩子用更多的方式来遮盖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批评”孩子之前先等一等,缓一缓,再缓一缓?是否可以先深入地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否可以多加思考,用更切实的方法来批评孩子呢?

记得曾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寺庙中的小和尚因为家中母亲病重,但碍于寺规,不敢在半夜出寺回家探望母亲,就在墙角搬了一把椅子偷偷翻墙外出。老禅师还是发现了小和尚的这个“不守规矩”的行为,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先询问了其他小和尚,然后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墙角。第二天凌晨,小和尚果然回来了,当他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踩到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一瞬间他非常惊恐。老禅师只说了一句话,“椅子太矮了,别摔着。老母亲的病好些了吗?”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是这个故事中的老禅师呢?同样的场景,也许有的老师会不由分说地批评小和尚半夜私自翻墙出寺的行为,更会在早会的时候进行“杀鸡儆猴”的教育,而有的老师则会像老禅师一样,先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再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那么两类老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我想要成为的,则是第二类的老师,希望用最真切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改变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很久前就听闻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谁没有挨过批评?凡是老师,谁没有批评过学生?”是呀,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们都可以抱以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相信我们对待不同孩子的批评也会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孩子背后的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我们可以由心出发,即便再微弱的光也可以重放光彩。

第7篇:家校共育案例反思

一、 学生情况 姓名:逄某某 性别:男 年龄:16岁 年级:六年 爱好:足球

二、在校表现及问题

(一)表现优秀方面: 1.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因为比同学们年龄略大,班级活动中比较有思想,有有一定的号召力。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二)存在问题:

1.性格倔强,遇事不冷静,对某些任课教师的教育不接受。 2.做事不计后果,情绪化,易冲动,不能正确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3.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旷课行为。

4.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认真的精神,较难的问题不肯动脑筋,凡事总为自己是正确的,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与老师对立,在同学间拉帮结伙的情况。

三、有关资料调查

这位同学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单亲家庭,父亲弃养,母亲无经济来源,常年外出打工,孩子寄养在姥姥家,农村家庭。孩子很小时因缺少父母关爱,姥姥过于溺爱,教育缺失,养成固执、偏激的性格,做事我行我素,

- 1

列题为“如何给孩子最高境界陪伴”的家校活动。

3.结合多种活动

让家教效果从实践生成

在我校倡导的“给孩子最高境界的陪伴”,家校共育思想的引领下,使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有了助力,孩子在赏识下有了自信。该生先后参加了县级秋季长跑赛,市级足球赛。

我校的自主编制的《家校联系手册》作为家校共育的载体,在对该生的教育中发挥了实效性:一方面指导家长在具体活动中开展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在陪伴中观察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给孩子以帮助指导,体会孩子的进步,给孩子以赞许。

4.谈话式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认识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与该生产生把共情心理,以强项淡化弱项,实实在在的表扬,认认真真的肯定。对于他性格方面的不足,借助自己及他熟悉的人的成长经历讲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明白生活中人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人无完人,理解宽容,包容是做人的美德。

六、教育效果呈现

1. 家校携手共进呈现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把握学生教育主体,让孩子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该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和孩子的成长保持同样的步速。该生在学习上比从前更加努力,在学校的体育艺术节上积极参赛获得多枚奖牌,并将一枚奖牌送给我,告诉我:将来他会用一枚真的奖牌来换它。他开始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表现出接纳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也开始改善。

2.家长的缺席夭折了成长

- 3

第8篇:家校共育成功案例

几个男生早读又缺席了

班级:五一班

姓名:周金萍

一天早上,我上完操后进教室。一清点人数,查少了3个学生。正准备清查是那几个学生时,听见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说“他们被寝室老师留下了。”“又是东二楼„„这几个家伙„„哼„„,”我心里有点气了,要知道这个寝室的男生表现最差,做清洁不彻底呀、床铺不整理呀、熄灯后说话吃零食呀等等,像这样被寝室老师留下来批评教育已经有好几次了。“不知又犯了什么事?”我心想。

东二楼5室共有14个男生,说话的正是 那一间寝室的李某某。我叫出他来问是怎么回事,他说熄灯后他们几个没有按时就寝,还大声唱歌,结果今天早上就被留下来了。

“怎么教育这几个学生呢?他们几个可是顽固不化的钉子户了。”我冷静下来,“难道又语重心长地给他们讲寝室纪律,给他们分析熄灯后唱歌的不良影响,让他们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再写份保证书?或者让他做点惩罚性劳动?”不行,这些招数在他们以前犯了事时我都用过,现在还用是收不到什么教育效果的。“得另外想个办法,”我想。

于是,我找出家长通讯录,拨打起家长的电话来,我告诉家长,上早读已经十来分钟了,您的孩子某某还没到教室来,不知到哪里去了,您务必来一下。家长们急匆匆地来到学校后,我告诉他们您的孩子有可能在寝室没有过来,先去看看吧。过了一会儿,几位家长带着各自的孩子来到了我办公室,他们气咻咻地呵斥着自己的孩子。那几个学生怯怯地低着头听着家长的数落。

我心平气和地故意问家长是怎么回事,家长们就把那几个学生昨晚唱歌违反纪律被寝室老师留下来教育的事一一说了。而且他们还从寝室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们这几个孩子多次违反纪律,屡教不改,又是还不服从管理,希望家长好好教育教育。我听着家长们各自批评数落着自家的孩子,一言不发,那几个学生仍是低着头听着,大气也不敢出,有两个还在偷偷抹眼泪。

估计家长们的教育数落已触动了那几个冥顽不化之心了,我才开口说:“今天麻烦各位家长到学校跑了一趟,真对不起呀,都怪我这个班主任没教育好他们!现在孩子都已找来了,你们都回去吧!”那几位家长赶忙说:“这怎么怪你老师呢,为了我们的孩子你操了那么多心„„是他们不听话„„要怪也怪我们家长呀„„周末回去我们再好好教育教育他们„„”我说:“要多给他们讲道理,一定不要打,孩子嘛,哪能不犯点事,知道错改正就行了。”“老师,我们错了,我们没给班级争光,影响了五一班的荣誉,我保证

以后再也不犯错了!”那个姓岳的学生说话了,其他几个学生也跟着认错、保证。“好了,知错了就好,老师相信你们会改的,去上课吧。你们家长也要回去上班了,别耽误了他们。”那几个学生感激地看了我一眼,跑向了教室。

从那以后,寝室老师说5室的纪律比以前好多了。

有一天,5室的寝室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他们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了。听后,我笑了!那天早上他们犯了错误,我一句也没批评他们,却收到了这样好的效果,能不乐吗?

学生犯了错,有时不需要告知家长,但有时,也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行动才行。像那些小事常犯,屡教不改的学生,单靠老师教育,已不能触动他们心灵的时候,就要请家长到学校来个突然袭击,打一针强心剂,以敲山震虎、起到威慑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9篇:家校共育、大岳峙、家校有效合作共育学生成长

家校有效合作

共育学生成长

林家村镇大岳峙小学 孙斌

摘要: 家校结合教育要保持教育观念一致、培养目标一致、教育环境一致、积极的舆论导向一致、对孩子的日常管理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和家长携手,朝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家校合作 成长 教育合力

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一、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

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广大家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校教育观念要一致

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但有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却依然落后。学生张鑫脑子灵活,刚进入三年级时成绩很好,后来直线下滑,老师们都为他感到着急。我把他的父母请到学校商量对策。我与他谈话时,他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当他的父母开口说话时,他的情绪开始激动,竟然甩出一句话:“我不读了。”这让我大吃一惊,他在老师面前还没出现过这种举动。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见孩子成绩下降,动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而他的母亲对他却是溺爱,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分歧。我在与家长沟通时,讲了蔡林森是如何培养三个子女成才的案例,告诉他的父母要改进教育方法,多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的优点,真诚地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给孩子重树信心。粗暴不等于严格,溺爱不等于母爱。他的父母虚心接受了建议,经常与老师联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现在,云杰很阳光,成绩挤进了班上前几名。

(二)、家校教育环境要一致

学生在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文明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走读制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更为重要。家里要保持干净整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书房布臵要高雅温馨,富有激励性;大人要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进行学术探讨,让孩子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大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要讲文明,给孩子做榜样;大人要用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勤俭节约等行动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逐步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

二、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教育 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活动开始,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向每一位教师传达了活动的精神,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对待家访工作,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学校要狠抓班主任这支强有力的家访队伍。因为班主任是家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家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学生的家访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家访学生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都能做到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

的准备,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把教师家访工作作为学期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家访中明确树立了服务意识,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教师上门为家庭教育提供 科学 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

家访中,教师积极主动,让家长感受到了热情与真诚;教师的细致与认真,建立起了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教师因人而异、逐个分析,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 经济 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本着连接学校和家庭,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目的,学校还开展了“千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活动切实提高了学校的服务意识,改进了教师的服务态度,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全力塑造、展示了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 发展 。

三、设立“家长接待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学生家长们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同样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们广开言路,主动征求他们对课程设臵和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和意见,对学校家长工作的建议,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构建信息互通制,学校要求教师家长来校时要热情接待,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断拓展育人途径。校长室确定每周一为家长接待日,每个接待日,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接待家长,认真倾听家长意见,及时记录家长意见,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消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这样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在深入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家长的生活文化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细化办学方略,强化管理力度,优化服务措施。使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突出,实效显著,长足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家长会稿下一篇:2019年中小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