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教研记录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术学科教研记录

世界美术史观与世界美术史学科建设

世界美术史是美术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它建立得比较早,在我国则起步较迟,在许多方面还显得稚嫩和不成熟,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许多美术史家的史学眼光比较陈旧,未能跟上当代全球史学发展的总趋势。鉴于这一点,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就世界美术史观与世界美术史学科建设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

一、当代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启示

世界美术史同世界历史属相关学科,前者在史观上往往受后者的影响和支配,因此,把握当代全球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无疑对我们打破世界美术史学科的旧格局,建立新格局,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以它为对象的学科是否科学,取决于能否如实地反映这个客观存在。这里有一个怎样认识世界历史的问题,或者说有一个世界历史观问题,它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至为密切,没有科学的世界史观很难进行根本上的世界史学科建设。

在十五六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的扩展之前,史学家们所撰写的已知世界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还是中古时代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存在着局限。首先是地理知识上的局限,不出世界某一局部,因此他们不可能写出包括整个世界在内的世界史。其次是民族或宗教意识的局限,史学家们把属于本民族的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主体或中心,而对异国、异教地区的历史则采取轻蔑或忽视的态度,往往是“详于本国,薄于蛮夷”。

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始于西方文艺复兴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兴起并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出现的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的。然而伴随西欧的崛起,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为支配的地位,由此形成了西方史学界的“欧洲中心论”,在这种史观指导下撰写的世界历史,欧洲以外的地区只是作为点缀和陪衬,因此,不可能较客观地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全貌。这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史的研究,被贡布里奇誉为艺术史创始人的黑格尔就是在世界艺术史方面推行西欧中心论的始作俑者。

20世纪以后,“欧洲中心论”在史学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从形态学派到年鉴学派愈来愈突出从世界全局来考察人类历史的思想,一改自18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重国别史而不重人类史的倾向。二战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了解这个名副其实的整体世界,没有一个全球性的观点是不行的。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指出,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地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注1)。美国斯诺夫里阿诺斯教授近年出版的《全球通史》就是代表这一研究方向的杰作。他主张打破传统的分国分地区的布局方式,更多地注意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世界史应像站在月球上观察整个地球(注2)。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所介导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观和编史体系同世界史学发展的主潮相呼应,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共识。

当代史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趋同的一面,并且深受后者的影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注3)。马恩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随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个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注4)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世界”性是逐步形成的,世界史的编纂应当揭示这一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高屋建瓴,博大恢弘,提纲挈领,作为一种史学观点与史学方法,不限于世界史,用来研究世界美术史同样能够使人豁然开朗,学有新意,出现一个新的境界。

全球史学发展的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建设科学的世界美术术史学科体系,首先必须要确立整体的世界美术史观。

二、国内外世界美术史研究的状态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史观的更新、突破,从总体上说,世界历史编纂学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史时代。然而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门相关学科——世界美术史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这一发展趋势,它集中表现在编纂体系中的欧洲中心论和条块分割的状况。

当代的西方被再版多次的伽德纳的《世界美术史》(Art throuuh the Ages),无论在史料的编排和体例上都远不能尽人意。在作者的笔下,欧洲的尺度,也就是世界的尺度,对欧洲以外的艺术反映很不充分,西方中心论根深蒂固。如对中国艺术的叙述和理解相当贫乏,未得要领。巴赞的《艺术史》也多少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在欧美声誉颇高,近年来常挂在我国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嘴边的贡布里奇的《艺术史话》(the Story of Art)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世界艺术史著作。作者不过是在运用“史话”或“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勾勒艺术从依靠其“所知”的原始人和埃及人的概念化方法到成功地记录其“所见”的印象主义者的方案的发展历程,揭示出,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抛弃程式而画其所见的观点(注5)。

8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休·昂纳和约翰·弗莱明合著的《世界美术史》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一部艺术通史著作,也是一部力作。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作者注意到西欧以外广大地区、国家或民族在美术方面的贡献和成就,西欧中心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另外作者十分注重各民族或国家之间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横向交流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可看作是巴勒克拉夫所揭示的现代史学新趋向在世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体现,然而这种体现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西欧中心论未被彻底清除,对俄国和东欧艺术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此外,亚、非、拉的艺术不仅在古代、中古世界美术史上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近、现代世界美术史上也应该有自己的篇幅。这部著作的作者虽然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还远远不够。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大型的多卷本《世界美术史》。它的诞生,是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功德无量。与国外同类著作相比较,这套著作无疑有自身的优点,作者明确地把破除“欧洲中心论”作为编纂本书的宗旨之一,力图尊重史实,把欧洲以外的民族应有的文化地位放到适当的世界行列中,以恢复世界美术史的本来面目。然而这部著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史料的编排和体例上是线性的,编者“按民族包括中国的美术同步地按时代顺序撰述”(注6),偏重世界美术的纵向发展,而忽略了它的横向发展,把世界美术史变成了国别美术史、地域美术史的堆积与汇编,缺乏全局观念,未能摆脱旧有的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世界美术史观的影响,使人感到“专”有余,“通”不足。尽管编者强调撰写“世界美术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把握世界各个民族美术在历史进程中的总面貌”,“并对它们作出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这样更能按照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面目,,让读者从中看到一幅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而又有宏观史脉的全景画”(注7),但是因袭旧有的机械的历史分段法,把各国、各地区的美术史汇编到一起并不能够真正体现这幅画的“全景”;堆积并不等于整体,这如同装满马铃薯的麻袋,外表整一,内部松散。在这部通史中,国与国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洲与洲之间,看不到什么横向联系,即使有联系,也是外在的、偶然的,或者略而不详,如欧洲中世纪是基督教文化、日尔曼文化和地中海文化相融合的时期,它为整体意义上的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也会在美术中反映出来,但编著者未能抓住这一点,而是将同一时期的伊斯兰教美术、非洲美术与西方中世纪美术机械地扯在一起,使人感到十分牵强。“中世纪”这个词在西方历史上是有意义的,但越出这一地域运用到其他地方并不具有原来的意义,这一点在欧美学术界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如果应用于亚、非、拉美术研究,出现的问题会更大,这样编写的世界中古美术史有如希腊神话中的“普克拉斯提之床”,长者强其短,短者强其长,这显然是欠妥的。

由此可见,明确世界美术史的认知对象和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把世界美术史当作一门囊括一切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美术史,那么它所包括的内容势必十分庞杂,难免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装进的大麻袋,令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西方美术史不等于西方各国美术史的总和一样,世界美术史也不等于世界各文明所孕育的美术发展状况的总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至少在中国,真正的“世界美术史”尚未诞生。

三、世界美术史研究的前景

世界美术史观制约着学者们对世界美术史的认识与研究水平,世界美术史研究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无不受世界美术史观的局限性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改变世界美术史学科的落后状况,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新的世界美术史观,这种史观应当体现当代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注8)的思想。

同世界史一样,世界美术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性到全球性的生成过程。我们知道,最初的文明往往散布在几个点上,像茫茫夜境中的几座灯塔,像辽阔无人或人烟稀少的广袤大地上的几片绿洲,后来经过各种暴力或非暴力的,经济或非经济的横向交流,使之联成一片,最终扩展到整个世界。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国家范围狭小,而且相对隔离,势必造成文化包括美术的多歧性,但随着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巡游商人在世界各地穿梭往来以及世界性宗教的形成,使文化的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成为一种规律,其结果导致邻近文化的共生性及相似性,新的、更大范围的“文化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以后,世界性的交往愈来愈带有经济的必然性,它同时也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各区域间的文化包括美术的交流。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9)”这里讲的“世界的文学”,实际泛指整个精神文化、文献,其中包括艺术在内。也就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仅指狭义的世界史而且也包含世界精神文化史,二者在这点上是一致的。

十五六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各大洲由封闭、隔绝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时期也是美术史走向世界美术史的关键时期。自此以降,愈来愈多的西方艺术风格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国际性意义,如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后期的样式主义、再后来的古典主义、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印象派绘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首先诞生于法国,然后普及整个欧洲,最后波及整个世界,而它的产生又是同东方的艺术尤其是日本的浮士绘的影响分不开的。20世纪的美术史更是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美术史。在世界某个地区产生的重要的美术运动和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当代重构世界美术史所应体现的新的整体世界美术史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美术史是美术学中一门有限定意义的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主题,其内容为对人类美术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集体的美术史,发展为彼此密切联系的形成一个全局的世界美术史。简言之,就是美术史怎样发展为世界美术史,这个主题只有这门学科能够说明,也只应该由这门学科来说明。关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并不是很清楚,然而只有搞清了这一点,才能使学者们编写世界美术通史时,一改过去那种无可奈何的搭积木式的拼凑办法,全然摆脱困境。

第二,世界美术史是宏观美术史,它决非世界各地区美术史的总汇。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因此,必须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美术发展,在宏观的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要手在近处,眼在远处。全球各个民族的美术状况不应再是从孤立的角度加以考察,而应当被纳入世界美术发展的整个模式中,并且要着重关注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改变了世界美术史进程的各种因素。

第三,明确世界美术史和国别、地域美术史之间的关系。世界美术史需要国别、地域、专门美术史的知识作为探索其自身目标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流于笼统、疏阔和空洞。因此,国别、地域、专门美术史的精密研究成果,必须要理解、吸收,而且不足的还要作认真的补充研究,但是必须超越国别和地域美术史。专史的内容需要加以比较、综合和提炼,用以阐明世界美术发展的全局,阐明各个时期世界美术的主潮。同时,世界美术通史也有自身的专题,没有这种专题的研究,通史同样也是建立不起来的。譬如,十五六世纪以前,欧亚大陆的历史基本上是在游牧部族与定居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欧亚大陆中部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从中国的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为由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向外伸展的各文明中心进行交往提供了一条陆上通道。这不仅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美术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过去对十五六世纪以前的世界美术的一般考察,往往局限于欧亚大陆自西向东包括地中海南岸的一条偏南的长弧形地带,局限于分别叙述孕育在这一带的东西方美术的发展。而对在此长弧形地带以北,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草原地带在世界美术史成长过程中地位如何,起什么作用,往往视之漠然,很少从全局通观其意义。十五六世纪以前,这片偏北的辽阔草原犹如船舶通航的大海,是联结欧洲、西亚和中亚、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几大文明中心的主要通道,沿着这条通道的民族徙移、流动,游牧民族与定居农耕民族之间和平和暴力的接触、商旅、行使、求经传道的往还,都在越来越大的范围打开东西各地区间的闭塞,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上扩大彼此的交往、汇合,促使历史包括美术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一悠久历程中前进。治世界美术通史者必须把这带荒莽草原收入视野,研究它在世界美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否则我们对哥伦布、达·伽玛进行海道探险之前的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就不可能获得较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

第四,区域性美术史发展为世界美术史的漫长进程,包括互为作用的两个方面: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发展。所谓纵向发展就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各国、各民族尤其是处于人类文明重点的国家、民族或地域的美术的发展与进化;所谓横向发展,是指美术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美术史这一客观过程。在前资本主义的时代,世界美术主要体现为纵向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横向发展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正如没有横向史就没有世界史一样,没有横向美术史也就没有世界美术史。要编写一部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美术通史不注重横向联系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美术史,既要讲纵向发展,也要讲横向发展,并且落脚点应在横向发展上,因为,只有横向发展,才有可能突破孤立、分散、闭塞的状态,才能使世界美术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美术史。美术史逐步突破闭塞的过程,就是美术史的横向发展过程。当我们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过去时,这门学科便成为对相互关系的研究,而不只是对事实的研究,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文明在美术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因此,开展美术史综合比较尤为重要,并且应当同美术地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世界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横向联系的突出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譬如“希腊化文化”是人类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希腊化文化属于古希腊文化的范畴,但与古典时期的文化在地理范围、因素构成、精神实质上明显不同,它是亚历山大东侵之后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汇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它首次并最终沟通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间接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文明源流,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这点在美术的发展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了。如印度健陀罗艺术,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结果。健陀罗佛像的原型来自希腊化艺术的世界,特别是借鉴了与贵霜王朝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的艺术。它影响极为深远,主要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扩散,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和内地,并东渐朝鲜、日本,为远东佛教艺术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向东南,健陀罗艺术与北印度的马士腊雕刻并行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成为笈多时代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先驱。

又如十七八世纪欧洲美术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便是对东亚,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具有普遍的意义,东亚艺术对法国18世纪美术的影响,是早被东西方学者注意到的,如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工艺品对“罗可可”风格的影响,日本美术理论家小林太市朗甚至认为应将“罗可可式”称为“中国-法国式”。但实际上东亚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既不是从十七八世纪开始,也不止限于法国,而且也不是单方面的。印度洋和大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西北欧文化艺术的消长,而且把东方文化艺术卷进了世界潮流。“丝绸之路”由陆路到海路的南移不仅是路线的改变,而且是交往方式的改变。它使整个世界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精神和文化上逐渐连成一体。

再如今天中国画的面貌已同传统中国画有了相当大的距离了,这同西学东渐,莘莘学子(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从西洋绘画中吸收、同化了许多异质的东西不无关系。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家在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几乎把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流派都走了一遍,中国当代的前卫艺术不可能同欧美现代派、后现代派摆脱干系(尽管目前中国还缺乏产生后现代文化的土壤)。

以上所举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没有横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美术史,建立真正的世界美术史学科体系,就必须要重视横向联系。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学者们也谈艺术的交流(交往),也涉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彼此关系,可是突出得不够,没有用横向联系来贯穿整个世界美术史,横向发展这条线索往往为纵向发展这条线索所遮蔽,究其原因乃是学者们依旧固守专史那一套治学方法,按国别和地区的年代发展顺序来叙述世界美术史,缺乏打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洲与洲之间的时空界限,进行大跨度的综合比较和分析世界美术纵横发展的新思维,结果通史不过是专史的大拼盘。这种剪刀加浆糊的作法必然会造成对世界美术有机发展的误解甚至歪曲。列宁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注10)。这句话用于世界美术史同样也是适宜的。

第五,必须坚决摒弃基于民族偏见和缺少全局观点而以某某民族、某某地区为世界美术史中心的思想,这与真正的世界美术史的探索目标不能相容。同时,我们也强调世界美术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又是有重点的,没有重点,就没有世界美术史,也没有世界历史本身,重点论并不等于中心论,过去我们经常提出反对西方中心论或任何其他中心论,但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而不完全是实质上的。并不等于把以前未曾提及或撰写的国别、地域的美术发展状况增补进来,此项问题就解决了。这很容易为另一种民族的褊狭心理所左右。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美术史不是世界美术史料史,只有那些具有全局和世界重要性的材料才能被遴选进来。有些美术作品或美术事件,也许在国别、地域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是重要的,但从全球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并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世界性的意义,那么它们就不能纳入到世界美术通史中来。这种选择将世界美术史研究的侧重点从只对某个民族或种族群体美术发生影响的事件,转向更广泛的运动。

综上所述,世界美术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美术史的历史是结果。可见世界美术史之所以成为世界美术史,有一个发展过程,光靠研究这一国,那一国,这一地区,那一地区,拼凑不起来一个全过程,不对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不在这种研究上超越国别美术史和地域美术史的局限,并且取得合乎科学的成果,要编成一部好的、有特色的、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世界美术史是不可能的。因此,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外国史学中有益的东西,不断完善我们的世界美术史观,使之更具科学性,是建构一个严谨的世界美术史学科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注1)参见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42页。

(注2)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的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注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23页。

(注4)(注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42页。

(注5)参见贡布里奇《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2页。

(注6)(注7)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1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注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2—243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注10)《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48页。

作者:何卫平

第2篇:基于中学美术学科文化素养的美术欣赏课

内容摘要:美術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美术欣赏教学,是从目前的应试教学过渡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欣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欣赏能力开始的。

关键词:文化素养 欣赏

一.美术学科文化素养

在美术的新课标中第二大点基本理念中提到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在再次阅读新课标和查阅其他资料的基础上,从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价值态度几方面总结出美术学科的学科文化素养有以下几点:

1.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技能

让学生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既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2.美术学科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3.美术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追求,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基于此,老师应该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使该内容与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符。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美术教学欣赏活动中实现学科文化素养

1.启发诱导,设疑探究,关键在“问”

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启发、引导并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唤起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知识的实际,设计不同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谈话,以此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同时结合多媒体、放幻灯等教学手段,以作品的美点进入赏析,启发诱导、设疑激趣。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人美版13册赏析课)时,我先播放德军大轰炸的场景幻灯片,通过眼看耳听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随后我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为什么?画家通过什么营造出我们所感受的气氛和情绪?他想表达什么?这时的学生会感受各异:混乱、画面的灰色调十分压抑,等等,如此学生的思维随着这样的引导和互动,逐渐进入到对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和表达主题的探究之中,既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又能更好的激发其对作品做深一步探究的兴趣。此时,我继续由画中具象征性的牛、马、花等物进行引导赏析。这样,在活跃的谈话气氛中将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探究式”的思维领域,从而达到自己感知作品美之所在,极大调动了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2.创设审美情境,唤起联想, 品味意蕴美

先直接感知再进行审美体验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因此情境的创设就尤为重要。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欣赏者产生思维联想,继而引发审美情感,最终达到深层的理性欣赏。在教学时,我采取多学科相渗透,视、听、说相结合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发想象和情感,来体会作品的意蕴美。将美术、音乐、语文、社会、品德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触类而旁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讨论交流,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审美评价能力

我们知道,审美评价具有主观性。艺术大师罗丹就曾发出“一百个观众眼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的感慨。中学生往往喜欢独立思考、研究问题,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沟通与交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讨论。在上欣赏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给每位学生同等的权利和表达机会。你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总之,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追求,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陈树杰.我的“核心素养”观: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担当[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15-17.

作者:陈冬梅

第3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对策

【摘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初中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对初中美术“造型表现”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成为美术教学改革背景下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美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针对美术核心素养指引下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旨在能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有效促进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优化。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教学 学科素养

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从对学生美术技法的强化训练角度得到体现,也能从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展方面表现出来,是学生在对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长期学习和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综合素养。在全面促进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面向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一、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板块的教学中,蕴含一定的美术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能有效促进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在有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合理化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美术功底协调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美术自由表现力的培养和强化,重点对学生情感认知作出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通过美术创作方面多种素材的融合应用,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创造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巩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综合效果,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合理化培养[1]。

其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在开展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向外部延伸,能借助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等对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进行自主探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重新了解美术和认识美术,对生活中的艺术美产生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方面的自我感知力和自我表现力,使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美术创作风格,使学生在创作中能更好地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魅力准确地传达出来。

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自信心。在初中美术教师对“造型表现”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创作环境,提高课堂表现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中,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成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参与美术创作的自信心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确保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的锻炼[2]。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造型表现”教学改革的措施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到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方面的内容,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初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对“造型表现”教学措施进行设计和规划,探索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造型表现”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最好老师,按照美术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感受到探索“造型表现”方面美术内容的乐趣,能按照教材内容与教师的引导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美术学习效果,对自身美术学习方面的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切实保障初中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得到不断提升[3]。

例如在结合七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鸟语花香”课程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在教学组织活动中就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展示自然界鸟语花香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自然界鸟语花香的景色进行赏析,感受自然界的生态和谐美感,体会自然生命的魅力。以此为基础,教师让學生在造型表现方面,结合自己对自然界鸟语花香的美感进行创作,尝试将自己在情境学习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创作实践中,表达自己对鸟语花香美的理解和认识,传递自己的美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造型表现”板块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对自身审美判断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系统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4]。

(二)设计实践操作,凸显“造型表现”教学互动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关于“造型表现”板块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平台,使学生对于“造型表现”的探索能体现出学习互动性,能显著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造型表现”方面的具体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尽量设计能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对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有效对初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5]。

例如在八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水彩画小品创作”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实践操作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水彩画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能对美术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理论层面讲解水彩画与油画、中国水墨画的明显区别,然后重点对水彩画的创作特点、创作技巧等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水彩画创作的主要技法,可以结合水彩画中云彩的绘画导入干画法和湿画法方面的不同创作手段,让学生对水彩画小品创作方面远景、近景、中景等景物描写的特点形成深入理解,从而结合不同创作技巧的应用,促进创作质量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思想进行水彩画创作,可以融入不同的创作情感和主题思想,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水彩画创作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表达自己对美学艺术的看法和对创作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效增强学生的水彩画创作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有效增强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6]。

(三)开发设计实践,强化“造型表现”教学丰富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重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对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进行训练,能够丰富“造型表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造型表现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合理化的培养。

例如在九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发现不一样的美”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嘗试开发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手机中的摄影功能或者使用专门的摄像机去记录、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掌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线条位置的变化,如何在摄影中产生美感,对生活中的美产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7]。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高效化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意识地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探究,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加以培养,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针对性训练,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系统探究。鉴于此,新时期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重点针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渗透进行探究,指导“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创新,确保在教学实践中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切实保障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辉.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36(10):160-161.

[2]陈丹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25(1):127-128.

[3]席宏光.初中美术模块化教学策略——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33(23):115-117.

[4]张议匀.学生创意的评价标准研究——以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J].美术文献,2020,16(11):92-95.

[5]李婷.结合综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提升学生造型及表现能力[J].新智慧,2020,35(30):55-56.

[6]刘平.初中美术造型与表现之高效教学策略例谈——以八年级美术《以刀代笔》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4):137-138.

[7]宋欣悦.浅析初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18,12(9):185-186.

作者:蔡锦灯

第4篇:美术教研活动记录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专题研讨 时间:12月11日 地点:美术教室

主题: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活动目的:通过该研讨促进老师对欣赏课教学的钻研,在学习与交流中改变目前美术欣赏课上学生不参与,教师一言堂之局面,让美术欣赏课教学真正发挥美育作用,让今后的美术欣赏上充满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活动过程:

主持人:小学美术欣赏课往往会由于教师一个人的自唱自弹或者乏味的幻灯片展示,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如何改变这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欣赏课的现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组内成员根据根据自己对美术欣赏课的理解,结合目前个人的教学现状谈一谈各自的对策。

冯晨:我认为上好欣赏课的前提是掌握好不同欣赏课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教育。目前来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美术作品,根据他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校效率不高。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 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 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因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去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同学们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会;(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5)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融入故事。小学生很喜爱听故事,很多美术作品,都有一段故事,我们有选择地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即使是没有故事的,我们也可以编撰一些故事。

2、随堂欣赏课

随堂美术欣赏是某一技法的角度进行的示范性美术欣赏,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这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为提高教学,教师应将此欣赏渗透于日常教学全过程。这种欣赏方 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很多,比如:在版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明白版画的制作方法,可版画制作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3、现场欣赏课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 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杨海燕说:在我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会关注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好奇心

以五年级的《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为例,青铜器不同的风格、韵味、意境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都是需要学生“细嚼慢咽”的。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充分参与便是关键所在。因此,我设计了一堂集欣赏与综合活动为一体的欣赏课:在学生对欣赏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后,安排了一个“现场拍卖会”。每叫一次价,说一个喜欢这青铜器的理由。拍卖同一件作品的学生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拍卖师,进行拍卖活动,人人参与,充分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说、评、欣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为奖励“买”到作品的学生,赠送一些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卡”,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整个活动,学生始终参与其中,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作品的价值。

2、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要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用 “构图均衡稳定、造型形象生动、色彩丰富”进行分析,学生便感到索然无味,没有什么意义。授课方式呆板,教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早已昏昏沉沉,不知所云了,那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了。

3、重视欣赏过程中的评价和创造

在欣赏《蒙娜丽莎》后,有一位学生评价到:“我很喜欢毕加索的立体画派的画,我要把这种画法运用到《蒙娜丽莎》这幅画上,让她变得更现代、更时尚。”这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表示出他对原作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消极的,而是在批评中有新的设想,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画面。可以看出,再评价这一过程是不可低估的,它为下一步再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冰说:在我的美术欣赏课中,我会关注以下几点

1、穿插游戏加深印象。

我会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欣赏美容。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实地考察法。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欣赏学习中,我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到明孝陵实地考察,再回来交流所感所悟。问题有:石像的主人是谁?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实地,有目的地对这些庞大古老的石像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石像旁还留了影。经过学生实地的考察,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武士的石像刻划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微闭的眼神给人一股凛然正气;有的说,巨大的石头大象给人以安定和睦的感觉,它代表着皇权的稳固与威严;而有的说,明孝陵里边的文臣武将的石像表明皇帝死后还想独揽大权,让大臣来敬畏他,保护他;还有的说,各种石像掩映在山林之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让后人为古人这种独特的安排而感叹不已;还有的说,一些漂亮的石兽是古代人民臆想出来的,如麒麟、辟邪等,我对古人这种伟大的创意敬佩不已,等等。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我从学生自信的言语中感到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学生完全能将书中所要刻意传授的东西转化为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力,这远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来得更加有益,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通过操作促进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非洲雕刻艺术”这一课时,如果光就形体的讲解,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为非洲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我们才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洲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了解非洲作品的一些风格和特征,使他们知道人物塑造时变形夸张的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浓郁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譬如:有的不纯粹是人物形象,它既是人像又加入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这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国王或图腾造型;有的将人物和动物造型揉在各种生活用具中,使用具更加美观、富有创意;有的则表现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使他们更了解非洲的民间艺术,也是他们打开世界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拙见,希望能给大家来一点启示,谢谢! 主持人:今天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对美术欣赏课的理解,交流了各自在课堂中的一些经验或体会,通过大家的发言,体会到: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希望各位老师将今天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第5篇:美术教研活动记录

9月份教研活动(西美术组)

时间:2012年9月18日 地点:美术教室

主题:如何让高年段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参加人员:王冰 冯晨 杨海燕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王冰:西校区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高年级的美术课不好教。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总结是:一年级学生敢画,二年级学生会画,三四年级学生还会画,到五年级以上的学生是既不敢画又不会画。而到了初中高中由于择业要求,好多学生要考美术院校,这又使初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人数急剧上升。显然,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美术正处于前后两座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我们称之为该年段的美术“断层”。我们如何改变小学高年段学生美术“断层”局面的出现,让小学高年段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是本次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

二、分析原因:

杨海燕:我认为学生学习美术状态出现这种状况是有原因课寻的,根据自己以往经验我人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对美术课的重视。小学高年段的学习压力较之低中年段要重一些,一些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学科,而轻视美术学科的学习。这就导致美术老师上课常常有这样的烦恼: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松散,不带画具的学生较多,作业拖拉、缺交现象严重,课堂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不配合,老师也就很难把课教好。

2、、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导致“断层”

小学高年段学生较中低年级的学生更理智些,逻辑思维、认识能力及观察能力都迅速提高,因而他们在绘画中具有一点初级写实的能力,并不再只满足于以前作画过程的愉悦,有崇尚成人画的倾向。但想象能力相对退化,同时美术技巧的高难度又使他们艺术表现能力相对滞后,这造成他们认识事物很深,却不知如何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并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冯晨:根据自己上一学年带五六年级课的观察与反思后,我觉得自己在对待高年级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当,不如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他。或过分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这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下面阶段我要认真反思,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让学生重拾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信心。

三、商讨对策:

王冰:我觉得要让学生喜爱美术课,那就应该让他觉得这门课是简单,容易并且易于操作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得是“重建艺术无错误思想,树立学生自信心”。

真正的艺术是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这同时也说明艺术是无对与错之分的,只有审美的高下之分。我们学生在学校现在接受的教育还是更偏重于科学文化的学习,比如语文、数学等,都有一个对与错的说法。可以说这种定性思维统治了学生的头脑。所以,当务之急就要把学生的定性思维扭转过来,多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以适应艺术的学习。

在学生敢于自信的去表达之后我们美术老师还要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性评价的运用,可以满足孩子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需要,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高年段的学生也不例外,甚至他们更看中老师对他们的评价。高年段的学生正向青春期过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变的敏感、自我。老师的一句随意评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

杨海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做到道与技均衡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保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儿童美术是重道轻技,意象的,表现的;成人美术是重技轻道,具象的,写实的。为了使儿童与成人衔接得更自然些,两者的融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必然选择,即他们的美术应是既重道又重技,半写意或半写实的。所以,保持并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又适度引导他们运用写实造型方法,应是该年段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重点是对他们传授一些初级的写实方法,并逐渐与成人接轨。应注意分寸,不能操之过急。

冯晨:内容多样性,更能激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高年段学生本来就“眼高手低”,对美术没多大兴趣,所以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年段学生顺利跨越“断层”的重要一环。

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教学内容的灵活多样,较容易留住学生的眼睛,也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可以把相近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确保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四、总结发言

王冰:希望在今后大家能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真正从源头上克服高年级学生兴趣减退的原因,让高年级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小学美术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对美术新课标的有了一些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2、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3、“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教材解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一线美术教师更是需要在熟练掌握美术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特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真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围绕新课标进行教学,并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最终落到实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的描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理解,现将人美版第十二册教材四大领域的课标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造型·表现”领域

一、“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标要求

⑴ 通过对《画故事》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景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能在创作中突出主要形象的动作与表情,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2)通过《奇思妙想》、《装饰画》、《装饰色彩》、《添画人像》的学习,了解装饰画的特点,学习装饰画中线条的运用、变化的方法和形式,学习运用线条进行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并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线造型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3)《用各种材料来制版》是版画系列课中的最后一节,除了了解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并要学习结合多种版画技法,创作一幅有趣的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拟人化的卡通》一课,则要求学生通过表现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夸张的创作手法增强卡通形象的感染力,增强艺术作品情趣的造型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及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5)《发现老房子的美》是本册教材中陶艺系列的内容,在原有知识与技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在创作中了解老房子的历史,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我的成长记录》主要要求学生要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象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意观念及相互合作意识等。

二、学情分析

在绘画造型方面,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技巧和经验,但更加追求写实性,总想把物品真实地再现出来,在运用色彩和表现造型方面都比较谨慎,不够自信。这一点老师应多加引导,给予及时有效地辅导以解决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在创造性特别是想象力这方面的水平比以往有所下降,出现不敢想、不会想的现象,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发展有关,老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的作品进行欣赏,给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丰富拓展学生视野,建议学生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习。

三、情感关注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更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有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已没有以往强烈。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应给予理解和关注,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喜欢上画画的,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爱好,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创作方面可以多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且评价上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体会到美术学习的轻松和开心。

四、自我理解

我们的绘画教学呈现方式一定要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否则较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做相应的改动或放弃。在讲授时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尽量从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内容入手。课堂中多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机会。改变一个本、一支笔的学习创作,摆脱那种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如《用各种材料来制版》一课,作为城市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纸箱、吹塑纸、KT板、瓦楞纸等等。除了在课 时上老师可多设计几节外,也可根据手边的丰富材料让学生多探究尝试,利用身边的公共资源带领学生欣赏版画展览,参观工作室,以便让学生多观察、体验、尝试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创作综合版画的乐趣。

另外,在保持绘画兴趣的同时对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及各个画种特点方法的掌握不能放松,并注意学生美术文化层面的学习和积累。

“设计·应用”领域

一、“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标要求 本册中“设计·应用”领域共有《我的书包》、《彩球的设计》、《装饰柱》三课,在学生对设计课已有的初步了解基础上,通过三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了解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意识、学习简单的设计方法、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并在制作中感受如何严谨、科学地做事,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与绘画相比,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做手工,六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往往对“设计、应用”这个概念还没有很清除地认识和理解,创作的目的性不强,且多数喜欢临摹,没有创新。另外,手工作品缺乏工艺性,制作的比较粗糙,还有部分学生制作起来缺乏耐心和毅力,对于这一点老师可适当降低、分解创作的难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制作,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提供技巧和帮助。

三、情感关注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盲目自信等等。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浮躁、坐不住等坏毛病,多数学生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遇到问题常常躲避或放弃,这一点在美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对于这些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鼓励学生一步步完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乐趣。同时树立学习的榜样,多讲授名家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四、自我理解

在“设计·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我想只要学生有兴趣参与、能多少表现出一些创意、整个过程都比较投入,就值得肯定,虽然最后的作品不理想、不达标,但我们还是应给予肯定、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努力带来的快乐。另外,对于《彩球的设计》一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多数学生的作品不够理想,建议可以把内容简化一些,或者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半成品,先练习插接,认识到其原理,感受手工作品制作的严谨,再反过来学习从头制作彩球。也可以先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一种,即八个正三角形直接插接出一个球体。随后在进行多面体的插接,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出最简单的一种,就算是达到了目的,毕竟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老师应灵活掌握。

“欣赏·评述”领域

一、“欣赏·评述”领域的课标要求

《追寻文明的足迹》、《探访自然的奇观》、《动画片的今昔》是本册教材中“欣赏·评述”领域内容。通过学习欣赏,了解什么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能较详细地介绍2——3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能够对其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或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技法去表现。培养学生尊重、接受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动画片的今昔》是小学阶段关于动画片题材的最后一节专题欣赏课,但已从单纯的注重造型色彩深入到关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科学原理层面。本节课是一节研究、讨论性比较强的课,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动画片发展的过程,知道动画片的形象是怎样动起来的,能介绍几部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及其艺术特色,并尝试运用学习的相关知识制作简单的动画。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已比较明显,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审美能力。但毕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要做到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并且,不少学生多处在审美感知阶段,他们能感受分析出某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但要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进一步进行审美想象活动,发展审美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美术欣赏需要有足够的审美想象力,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从而获得深刻地情感体验。针对这一点老师应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方面、技巧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情感关注

六年级的学生已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对任何问题都会不加思考就脱口而出了,而是多数学生相对表现的都比较谨慎或沉默了。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至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哪怕他的观点和想法是幼稚、甚至是荒唐的。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创设出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学生的顾虑大多来至同学间,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嘲笑、鄙视等等,我们老师就要多在这一方面进行反复引导、强调,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决不能把书本或自身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即使他的观点是偏执的,但我们做的只能是引导、教育和等待。

四、自我理解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和本册教材来说,我认为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分析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甚至老师制造的争论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例如在讲授《追寻文明的足迹》一课时,我们可以尝试先出示同一建筑不同角度的图片而不做任何介绍,请学生先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进行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细节上引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兴趣和注意力。随后提出问题或设置矛盾鼓励学生探究和争论,最后由学生总结、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当然整个过程老师要不断从遗产的整体、细节、特点、历史价值等方面引导、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

其次,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同样也体现在“欣赏·评述”领域方面,美术课本中的叙述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不是唯一的。如《追寻文明的足迹》一课,不同学生对比萨斜塔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有的喜欢斜塔的造型,而有的则感觉造型过于单一,没有特点,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应非得把答案统一到一起,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是应该有差异的,要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才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也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会把我们的美术课转变成多元化、开放型、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综合·探索”领域

本册有三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复制与传播》,它们无论从内容或适合学习的方式上来说,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和创作空间。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主要是通过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学生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了解剪纸的历史、发展、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运用所学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则是带领学生欣赏苗族的服饰文化,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知识技能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说出图案寓意。

《复制与传播》同样是一节以学习感受民间艺术的“综合·探索”课,这次欣赏学习的是颜色鲜艳浓烈、节日氛围浓郁、题材广泛丰富、情趣盎然的年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老雕版印刷的历史、制作方法、过程及欣赏价值,并认识到它对祖国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学会用中国传统绘画方法去欣赏、解读年画,根据门神的形象特点运用对比色鲜艳的色彩,设计、绘制一对门神。在情感方面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二、学情分析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这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独立思考、鉴赏、探究这些方面还需多学习提高。并且受其它学习的影响,他们的思维也收到了一定束缚,不敢想、不敢试、不敢质疑、不会创新,特别是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能力较弱。而另一方面,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特别渴望多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多进行有别于日常学习方式的学习,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和参观,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把相关的学习内容转变为一种特别的任务或一次学校的活动交给学生完成,在参与、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学习、提高,并且这种知识、经验的获得比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要深刻、牢固的多。

三、情感关注

学生到六年级后,学习负担比较重,语、数、英的作业相对增多,同时家长也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所减低。在这一方面,我们美术老师还要多宽容些,多理解学生,把美术课上得要轻松些、灵活些。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名学生他各种能力的发展也不是特别均衡的。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发展,也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于在创新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我们要多关注,多鼓励他们从发现问题开始,教他们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

四、自我理解 因为有了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自然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亲身体验、感受、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综合·探索课的活泼多彩,就更给学生提供了较多学习方式。

“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多是美术各学习领域的交叉或与他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所以这些课程比起其它领域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这也为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综合学习提供了机会,所以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身边可运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学习《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展馆参观、访问,或请有关民间艺人、大师到校进行现场制作,或者播放录像等等,即激发了兴趣,又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与其它相关学科、与社区、与学校的艺术节、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往往学生从一次活动的参与到完成中的收获、进步要比平时的学习大的多。

如《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一课从知识技能、创造应用、欣赏评述等方面,引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在锻炼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随后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以合作的形式相互学习拓展,即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锻炼,又训练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且像这种知识丰富的学习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只有通过欣赏、比较、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到达教学目的。

另外,并在学习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关注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如请学生自由结合访问、调查剪纸的历史,探寻自己身边的剪纸高手等。此外我们的教学应再少一些严肃、枯燥,多一些轻松、幽默;少一些苛刻与斥责,多一些宽容与等待;少一些单纯的技法练习,多一些有趣的创作应用,让美术与现实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

解读新课标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使用新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上只是现阶段个人对课标和教材的初步认识,相信随着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大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体会和收获,期望与大家交流分享

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

第6篇:美术教研活动记录(定稿)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第一次美术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地点:美术办公室 主题:传达教科研组长会议精神、布置近期工作

过程:

传达教科研组长会议精神 1.明确教科研组长职责。 2.教科研活动建议。 3.本学期重点工作。 4.近期要上交的材料。

5.美术组本学期重大工作:

(1)校园文化建设 (2)社团 (3)美术教室布置

二、教科研工作要求 每学期阅读一本以上教科研书籍,写好3篇读书笔记;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教学论文、一篇优秀教学设计,随笔、反思按年限完成数量,投稿,课题研究小结。听课20节。

三、布置近期工作

1.落实美术学科授课计划的制定。

2.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次美术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地点:美术办公室 主题:制定本学期美术教科研组活动计划

过程: 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1.确定教研组工作目标。 开展“起点研究”、“主题单元课程”研究。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2.明确本学期的主要工作。 3.安排各月行事历。

二、关注课堂研究

1.抓实常规 带好美术学习用品,遵守课堂纪律。 2. 有效指导 分层次、有选择地创作练习。 3.优化评价 加强作业质量的评价与调整。

4.有关教科研工作的具体任务

三、落实开课事宜 11月:感知网讲座(费晓瑜) 11月:教研课(陈波)

四、“六认真”常规检查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朱梦辰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组员听课、评课 所要解决的问题 色彩画创作的指导

具 体 过 程 第一,朱梦辰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2.欣赏图片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些风景由哪些主要颜色组成? 生:黄色、绿色 师:这两种色彩的组合给了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和谐、优美 (揭题板书:《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三、新授

1.认识邻近色 师总结:色相环中相近或相邻的颜色,我们称之为邻近色。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黄色与绿色,使画面更加美丽和谐。 2.寻找邻近色 师:看了两幅大师的作品,你们知道怎样表现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吗? 生: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3.考考你(出示明度变化作品) 小组讨论:这张图用的是邻近色么?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的? 生:是同类色,加入白色或者黑色 师总结:邻近色和同类色是一对好朋友,彼此相互依存。 4.作品欣赏

5.教你一招 通过图形的简单组合,并配上邻近色、同类色,也能形成一幅幅优美的色彩和谐的画。

6.教师示范 (1)构思 (2)起稿 (3)运用水粉颜料上色 (4)调整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爱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第二,评课 优点:

1. 导入部分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景,体会自然界中的色彩和谐之美,接着通过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近色、从绘画作品中找一找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在绘画作品中呈现的美,让学生有良好的审美体验。 2. 新授辨析是否是邻近色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同类色也能起到色彩和谐的作用。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商榷: 1.讲授的过程可适当加快语速,提高新授课的效率。 2.把控好教学节奏,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不够。

3.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4.作业展评时,可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而非教师一人评价。 活 动 反 思 色彩画的创作指导具有较大的难度,朱梦辰老师通过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运用多种手段,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创作效果较好。为今后进行色彩画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朱梦辰老师就《参观券的设计》一 课进行说课 所要解决的问题

. 1 朱梦辰老师就《参观券的设计》一课进行说课

2. 组内教师相互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具 体 过 程

一、朱梦辰老师就《摆花样》 一课进行说课:

1.最近,南园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菊展。那么在进入南园之前,我们要出示什么凭证呢?——参观券。

2.参观券除了作为入门的凭证,它还是一件纪念品和艺术品。将用过的参观券收藏起来,回头翻看,这些参观券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揭题板书:《参观券的设计》

三、新授 1.玩一玩 参观券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内容: 基本结构:主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券、副券 图片:主题图形、背景 文字:主题、相关信息

2.第一关:评一评 展示没有图片内容的参观券。 师:这样的参观券好看么?缺少了什么? 生:图案 师总结:图案创意与主题内容相呼应,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3.第二关:挑一挑 师:两种字体中,你认为那一组更适合这张参观券?该如何设计? 师总结:主题字体鲜明,与内容相吻合。 请学生上来写一写。 4.第三关:选一选 出示两张不同背景的参观券。 师:哪一张参观券的效果好?为什么? 5.教师示范 (1)构思 (2)画稿 (3)勾线 (4)上色 6.说一说 说说自己的设计创意。

四、艺术实践 请根据自己喜爱的主题,设计一张构思新颖、美观的参观券。

要求:(1)主券、副券比例恰当

(2)图案美观,与主题内容相符

(3)文字主题鲜明突出

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1.参观券的结构让学生去发现、总结,教师归纳就行。 2.参观券的设计主要是学生要在自己独特创意的基础上上表现出主题突出并与图案完美结合。 活 动 反 思 本次教研活动朱梦辰老师的说课体现了她开学二个月以来的努力,在教学流程和教学细节上都一定的思考,这是她的进步,也是组内教师帮助支持的结果。大家针对这一课相互交流,给她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学期 美术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 2018.3、5

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主题(项目内容)你成长 我成长 他成长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参加人员 全体美术教师

记录人 陈林生

会 议 主 要 内 容 老教师传帮带、骨干教师做引领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最近依兰县第一小学美术教研组在“岗位练兵”的浪潮中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条以“老教师传帮带、骨干教师做引领”迅速培养青年教师的校本研修之路,并逐步使此项活动逐步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

近段时间我校美术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先后开展了集体备课、课前讨论、上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提升了业务能力。齐艳红老师执教的《旋转卡》一课,虽然讲课的只是齐艳红老师一人,但是在美术教研组组的成员眼里,大家都把这个活动当作是美术组团队共同的事。齐艳红老师每一次改写教案,靖云鑫老师都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认真地加以修改和完善。课上,大家聆听、观察,或定量记录,或定性描述。课后,大家结合现场采集的素材,各抒己见,就事说理。一人讲课,全组投入,各尽所长。组内老师合作分工,王贵民老师帮着修改教具;靖云鑫老师负责课堂用语的逐字推敲,媒体制作的把关,还有资料素材的提供。因为有这么多老师的帮助,所以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教学过程得到了预期的效果。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维和智慧,这就是依兰县第一小学美术组合作团队的精神。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通过开展的 “老教师传帮带、骨干教师做引领”教研系列活动,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显著提高,同时也营造出浓郁的研究氛围,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相信通过此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必会不断涌现出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青年教师。

2010.3 .15 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主题(项目内容)

听课。2.进行教学研讨,每位听课教师轮流发言,教研员总结讲评。

参加人员 全体美术教师 记录人 陈林生

会 议 主 要 内 容

一、听课,并进行教学研讨。 1.听侯娟老师上的《美丽的秋天》一课

2.全体听课教师针对侯老师上的公开课进行教学研讨,所有听课教师轮流发言。 《美丽的秋天》评析:这幅拼贴画的作者有什么心愿,教师是否可以说一说,同时是否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想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心愿。师生之间交流时,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指导学生通过拼贴画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就不会出现后来学生单纯地照搬范画拼贴了,而是有所创新。 3.教研组长总结发言。 各位老师教学体会: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如《手工花卉》一课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请学生做花卉设计师,为家里花瓶做设计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在情境中,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喜爱的花朵,并进行装饰花瓶,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陈林生)

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重点,“合作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

一、根据课型“合作互动”,通过互助互动有利于解决问题。第

二、根据重难点,“合作互动”,抓住课中的难点展开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第

三、结合作业,“合作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马光喜)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合作的评价标准。例如: 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丁佰顺、) “合作互动”,的评价时,同伴之间进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7、

9、7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宸 活动主题 学科各年段计划制定,社团招募

所要解决的问题 1.

学科各年段计划制定 2.学生社团招募及计划制定 具 体 过 程

一、学科各年段计划制定 1.首先了解各年段教材的变化情况 2.按照我校新的计划表制定教学计划 3.根据太仓市学科进度表制定授课进度

二、新一期学生美术社团招募及计划制定 费晓瑜

绚烂色彩

周五

人数:20 赵荣

趣味水墨

周五

人数:20 施海燕

魅力线条

周五

人数:20 朱梦宸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版画乐园

周五

人数:20 活 动 反 思 1. 了解本学期教材的变动情况,制定全新的科学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把具体的操作落到实处。 2. 计划的制定使各项活动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地开展。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9、21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宸 活动主题 美术课常规讨论 所要解决的问题 美术课常规制定 具 体 过 程

一、落实常规 1. 必备工具、材料:水彩笔、油画棒、勾线笔、剪刀、胶水、彩色纸、橡皮泥,写名字做记号,每人负责备齐,并用环保袋等外包装较厚实的口袋装好,每次美术课必须带来,平时自己保管好。 2.美术书每人一本,学期初下发,精心保管,学期结束上交。因为是循环使用,所以丢失要赔偿。 3.美术作业本贴好标签(姓名、班级、学号)并包好,放在美术教室。上课前五分钟由课代表分发到每人的座位上。下课交给组长,统一放到教室书架的指定位置上。 4.每人座位固定位置,由教师统一安排,特殊情况可协调。 5.评选美术课代表、美术组长,提出工作要求。 6.介绍美术教室的新布置和相关要求: (1)有优秀的作品可提供给老师进行展示。 (2)美术教室的作品和器材眼看手不动。 (3)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便进入美术教室和准备室。 (4)爱护美术教室的每一处环境和器具,坚决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不在美术书、美术作业本、课桌、墙面等地方乱涂乱画。

二、规范行为 1.明确每周两次上美术课的时间。上课前带齐美术课所需的工具、材料整队进入美术教室。如果忘记,尽量在课前想办法备齐。 2.上课前必须到达美术教室,美术学习用品摆放有序。(用到水的课统一打半桶水) 3.注意美术课堂安全。手工课上使用刀剪,必须用完即合,坚决不拿刀剪等有安全隐患的学习工具等在人前比划。 4.组长及时收发美术作业本,课代表及时交给老师。 5.值日生及时擦黑板,做到互相提醒。 6.每节美术课后按小组值日。不参与搞卫生的学生经提醒后仍未改观,会被记录,在学期末累计算学习态度成绩。中途有进步或突出表现,则取消不良记录。 7.作业不拖拉,及时交给老师批改。经常拖拉则会通知班主任,并联系家长。 8.不在课堂上玩耍、吵闹。

常规训练 1.按座位落座,上课起立坐下、摆放板凳,安静快速。 2.给美术作业本每页左边划线,以作标题栏和分数栏。 3. 简介基本表现方法:色彩画:记号笔直接起稿,油画棒涂色;手工:彩纸剪贴等综合材料制作。 4.浏览课本内容,学会通过自学了解本学期美术学习用具。做个有心人,平时收集一些需要使用的废旧物品,以备使用。 活 动 反 思 本次教研活动组内老师一起讨论和制定了美术课常规细则,有利于一学期美术课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0、8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朱梦辰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组员听课、评课 所要解决的问题 色彩画创作的指导 具 体 过 程 第一,朱梦辰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2.欣赏图片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些风景由哪些主要颜色组成? 生:黄色、绿色 师:这两种色彩的组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和谐、优美 (揭题板书:《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三、新授 1.认识邻近色 师总结:色相环中相近或相邻的颜色,我们称之为邻近色。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黄色与绿色,使画面更加美丽和谐。 2.寻找邻近色 师:看了两幅大师的作品,你们知道怎样表现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吗? 生: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3.考考你(出示明度变化作品) 小组讨论:这张图用的是邻近色么?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的? 生:是同类色,加入白色或者黑色 师总结:邻近色和同类色是一对好朋友,彼此相互依存。 4.作品欣赏 5.教你一招 通过图形的简单组合,并配上邻近色、同类色,也能形成一幅幅优美的色彩和谐的画。 6.教师示范 (1)构思 (2)起稿 (3)运用水粉颜料上色 (4)调整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爱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第二,评课 优点: 1. 导入部分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景,体会自然界中的色彩和谐之美,接着通过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近色、从绘画作品中找一找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在绘画作品中呈现的美,让学生有良好的审美体验。 2. 新授辨析是否是邻近色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同类色也能起到色彩和谐的作用。 商榷: 1.讲授的过程可适当加快语速,提高新授课的效率。 2.把控好教学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节奏,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不够。 3.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4.作业展评时,可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而非教师一人评价。 活 动 反 思 色彩画的创作指导具有较大的难度,朱梦辰老师通过执教《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运用多种手段,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创作效果较好。为今后进行色彩画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0、19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赵荣执教《色彩的明度》 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上好色彩课 2.教科研团队建设 具 体 过 程

一、赵荣执教《色彩的明度》,美术组老师听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出示课件:找找老师手机里的美。 师提问:这些漂亮的服装有何特点? 生:色彩有特点。一种颜色从浅到深逐渐发生变化。 师: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一双创造美的手。 游戏:排一排,摆一摆。 课件出示色卡,用你的眼睛发现美,用你的手来创造美。 请学生上台排一排,摆一摆。说说为什么这么摆?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初步了解色彩明度变化的形式。 引入课题:色彩的明度。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色彩明度的概念。 2.出示色彩明度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片你能看出什么? 生:根据观察回答。教师讲解补充:颜色深明度低,颜色淡明度高。 3.出示两张简单的色彩渐变图案,让学生感受色彩明度渐变的规律美。 教师结合课件总结:一种颜色明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度逐渐的变化和外形有规律的变化能产生规律变化的美。原来简单的几何形通过适当的组合和排列也可以创造出美丽的作品。 4.一种颜色的明度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总结:同一颜色中逐渐加入白色,可以提高该颜色的明度。 请学生补充完整:同一颜色中逐渐加入黑色,可以降低该颜色的明度。 发现问题:加入黑色后颜色变化太大。 解决问题:白色可以一次加得多些,黑色只能一次加入少量。 5.游戏《找不同》。 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色彩明度渐变的知识。感受明度渐变带来的规律美。 6.出示范画,学生欣赏。 师生合作演示: (1)选择一种原色。 (2)调入白色。 (3)逐渐增加调入量。 随着白色越加越多,颜色越变越淡。明度越来越高。 (4)洗笔,重新调入原色。 (5)蘸黑色。随着黑色越调越多,明度越变越低。 7.出示创作攻略:(1)颜色变化有规律 (2)外形变化有规律 (3)颜色多 (4)水分少 (5)均匀干净边线光滑

四、学生创作: 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一个草根娃。 活 动 反 思 1.赵荣老师的《色彩的明度》曾荣获市“百节好课”,呈现了日趋成熟的“轻松幽默、睿智灵活”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这次作为《一师一优课》,进行录像摄制。 2.教科研组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大家真诚交流,相互帮助,既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团队合作精神,又促进提升了彼此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了自身素养。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1、2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朱梦辰老师就《参观券的设计》一课进行说课 所要解决的问题 1.

朱梦辰老师就《参观券的设计》一课进行说课 2. 组内教师相互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具 体 过 程

一、朱梦辰老师就《摆花样》一课进行说课: 1.最近,南园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菊展。那么在进入南园之前,我们要出示什么凭证呢?——参观券。 2.参观券除了作为入门的凭证,它还是一件纪念品和艺术品。将用过的参观券收藏起来,回头翻看,这些参观券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揭题板书:《参观券的设计》

三、新授 1.玩一玩 参观券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内容: 基本结构:主券、副券 图片:主题图形、背景 文字:主题、相关信息 2.第一关:评一评 展示没有图片内容的参观券。 师:这样的参观券好看么?缺少了什么? 生:图案 师总结:图案创意与主题内容相呼应,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3.第二关:挑一挑 师:两种字体中,你认为那一组更适合这张参观券?该如何设计? 师总结:主题字体鲜明,与内容相吻合。 请学生上来写一写。 4.第三关:选一选 出示两张不同背景的参观券。 师:哪一张参观券的效果好?为什么? 5.教师示范 (1)构思 (2)画稿 (3)勾线 (4)上色 6.说一说 说说自己的设计创意。

四、艺术实践 请根据自己喜爱的主题,设计一张构思新颖、美观的参观券。 要求:(1)主券、副券比例恰当

(2)图案美观,与主题内容相符

(3)文字主题鲜明突出

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1.参观券的结构让学生去发现、总结,教师归纳就行。 2.参观券的设计主要是学生要在自己独特创意的基础上上表现出主题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突出并与图案完美结合。 活 动 反 思 本次教研活动朱梦辰老师的说课体现了她开学二个月以来的努力,在教学流程和教学细节上都一定的思考,这是她的进步,也是组内教师帮助支持的结果。大家针对这一课相互交流,给她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1、30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回顾前期工作,艺术教师职责 所要解决的问题 1. 回顾、总结前期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 2. 艺术教师职责 具 体 过 程

一、回顾、总结前期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 1.

规范常规工作、师徒结对、一师一优课 2.

重要比赛:科技节科学幻想画、童画苏州 3.

社团:比赛、基本技法 4.

费晓瑜为市区各校老师进行教学辐射、指导,让他们在评优课比赛中脱颖而出。 展望: 1.

继续巩固、扎实常规工作 2.做好期末总结、考核

二、新教师发展 各教研组新教师谈谈自己工作以来的感想、收获

三、学习实验小学体卫艺教师职责 美术类: 1.

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 2.

积极创新,不断学习 3.

社团带好,多创佳绩 4.

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完成临时突击任务 6.

积极展示学生作品 7.

科学合理评价每个学生 8.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9.

承担校艺术欣赏讲座任务

四、杜校提出希望 要以校为荣,我校任务重、成绩要求高,教师要自身发展好,才能胜任。 具体要求: 1.

做好“规定动作”:上好课、带好队、写好文章 2.

做好草根化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校本研究 3.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美术组) 4.

严格遵守请假、离岗制度 5.

具有与时俱进的视野 6.

草根情怀课程建设 7.

做好各类期末考核工作 活 动 反 思 本次教研活动为体卫艺组集体活动,大家相互交流、回顾总结,展望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并听取了校领导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能把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1、30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任炯佳 活动主题 实小美术组与金仓湖小学进行“一师一优课”教研活动 所要解决的问题 1. “一师一优课”的课堂教学研讨 2. “一师一优课”的录像关注点 具 体 过 程 第一板块:任炯佳执教《各种各样的形》 教学过程:

一、 播放视频 激发兴趣 播放动画视频《井底之蛙》2分钟 师:噢~~原来井口外面的世界那么的美丽精彩!小青蛙左看看右看看,它发现了这些美丽的事物都是由一些形状组成的。 师:有这么多的形状,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四课《各种各样的形》 揭示课题 板书(用剪、撕、卷的方法制成)

二、 新课讲授 1. 小游戏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教具,请一小组的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快速说出形状的名称。

想一想 小青蛙说:原来小朋友们都认识这些形状呀?我不服气!我要接着考考同学们,这些形状你能联想到什么?

圆的联想 三角形的联想

小练习 小青蛙说:原来公交车就是由这几个形状组成的呀!我来到校门口发现有个小池塘,里面有多小金鱼,你们知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道小金鱼可以用哪些形状组成吗? 生:椭圆、三角形…….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张纸,请你们想办法变成一条小金鱼。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用剪刀剪出形状,拼出小金鱼。 师:那如果不用剪刀怎么办呢? 生:用撕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剪或者撕的方法来制作出小金鱼。 点评学生的小练习,指导并示范用撕的方法。 2.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 3. 教师示范

师:今天老师自己也带来了一幅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制作的。

制作步骤:1.思考自己要制作什么内容?

2.用剪、撕、卷的方法将彩色纸变成不同的形状。

3.将这些形状进行组合,粘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示范时需要提醒:内容,颜色的搭配(深浅的对比)

三、 艺术实践 1.用剪、撕、卷的不同方法,将彩色纸变成不同的基本形。 2.将不同的形状进行组合,粘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四、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作品,其他同学点评并提出意见。 评出精美奖和创意奖。

六、小结: 第二板块: 一,两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情况。 二, 相互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对《一师一优课》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一师一优课》更优质。 回复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2、14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讨论校内督导美术学科学生素养测试方案(一年级) 所要解决的问题 美术学科素养测试方案的确定 具 体 过 程 美术一到六年级督导项目 太仓市实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验小学 一年级 调测内容: 40分钟内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 能够利用身边的纸材,选择剪、撕、贴、画的方法进行创作。 测试目的: 1.利用各种纸材,通过剪、撕、贴、画的方法,大胆想象,创作出一幅有主题的作品。 2.通过欣赏、观察、对比、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基本形展开想象,并使学生了解深浅底色反衬的对比效果。 3.感受撕纸、粘贴与绘画结合进行创作的乐趣,领会大师的艺术创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良好习惯。 评价标准: 等第 A B C D 评价标准 1. 能够利用身边的纸材,选择剪、撕、贴、画的方法进行创作。 2.有一定主题。 3.画面相对完整。 1. 利用身边的纸材,能够选择剪、撕、贴、画的方法进行创作。 2.有一定主题。 利用身边的纸材,能够选择剪、撕、贴、画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创作。 画面杂乱,无主题。 活 动 反 思

一、校内督导美术学科学生素养测试方案

二、以一年级校内督导美术学科学生素养测试方案为范式制定其它年级方案,完善文本。

教科研组活动记录 组名 美术 活动时间 20

15、

12、28 活动地点 美术办公室 活动级别 校级 主持人 费晓瑜 主讲人 费晓瑜 参加人员 费晓瑜、赵荣、施海燕、朱梦辰 活动主题 总结一学期来教学上的得失 所要解决的问题 回顾总结,展望今后 具 体 过 程

一、费晓瑜交流 得: 1. 个人教学风格成熟,能创造性运用教材,课堂能良好调控。 执教市级公开课、作讲座,校级研讨课。指导实习生,执教示范课多节。在2015“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全国二等奖。 2.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学习本学科有较浓厚的积极性。在

大石河小学美术活动记录

市级比赛中指导学生获奖。 改进: 1.对学生美术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需不断加强。 2.对学生主题创作需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二、赵荣交流 得: 1. 本学期能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太仓市美术教师书画比赛中获奖。 2. 能利用自己的教学特长上好公开课。 改进: 由于课务多,在学困生的辅导方面做的不够细致到位。新学期要在培优的基础上加强补差。让这些学困生迎头赶上。

二、 施海燕交流 得: 1.本学期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中年级学生的美术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所教年级的美术素养。 2.把儿童创意线描作为特色研究儿童画指导的新视角,在太仓市比赛中指导学生作品得奖。 失: 在今后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多练,更加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之余加强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四、 朱梦辰交流 得: 1. 较好地适应新教师角色,承担日常教学和社团辅导工作。 2.所执教的汇报课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设计。 成绩: 1.所辅导学生在太仓市比赛中获

二、三等奖。 努力方向: 1.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要勤练笔。 2. 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活 动 反 思 组内老师总结了一学期的得失,相互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便于更有效地开展. 20

第7篇:初中美术听课记录

你好!

我是嘉儿,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中心小学。我现在已经11岁了,读五年级了。我喜欢读书,是个颇有语言天份的女孩。我们的学校有许多体育器材,如羽毛球,单杠等等。下课时,操场上可热闹了!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学校还有图书馆、电脑室等多媒体教室,我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可能你对我的来信感到惊讶,因为你还不认识我,可我对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知道,因为你家收入微薄,所以你被迫辍学。据了解,你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学习认真。当我们知道你12岁,才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种种原因,令你错失了学习机会。你们的学习环境恶劣,比起我们教学环境优越,我十分难过。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而你住的却是泥砖屋;我们有许多玩具,而你却连学费也交不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丽琴同学,你的生活与学习是那样的艰苦,我真的很想帮助你。你需要什么呢?书?学费?还是学习用品呢?如果你有什么需要,那你尽管告诉我吧,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的。

俗话说得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手拉手,成为真正的朋友吧!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献出一份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吧!

祝你

学习进步!

第8篇:美术课外活动记录

线描创新活动课时计划

线描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态,是锻炼绘画技巧和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线描绘画把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生动的表现出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理解融合进创作对象之中,再现物体的美感。本学期的创新活动课程将分为4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 认识点、线、面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点,是两线的相交处。但从造型意义上说,却有其不同的含意。点,必须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得那么不可或缺。它是画家在创作画面时,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的视觉世界中提取出来的最为简单的视觉语言元素。“点”在画面上的突出抹掉了空间在画面上的价值,使得空间变得更加意象了,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作为装饰画面里最小的语言单位,“点”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 学习重难点 : 重点: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难点:对“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及内容的起点。

四、学情分析:

在上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点、线、面、体的初步知识,本节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教科书给出了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找出这方面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

五、学法指导: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这些基本概念。

六、学习准备: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七、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2、课上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夜空中点点繁星,夜幕下的激光束,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平面等等.观察实物,说出学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教师由情景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说到的几何体)

问题:上述观察到的面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说到的不同分类方式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不同视角下的几何体,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完善,得出——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活动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探究一点动成线

①粉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黑板上运动时,形成什么?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分形图的形成)师生共同提炼:点动成线。学生举出更多实例,如流星,运动地汽车、摩托艇等等。

探究二线动成面

①汽车的雨刷可以看成一条线,当雨刷转动时,它在挡风玻璃会画出一个什么图形?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线的平移成面与旋转成面.) 师生逐步提炼:线动成面。学生举例并相互补充。

探究三面动成体

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请举出更多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猜想;教师动画演示旋转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学生动手实践,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结论:面动成体。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学生回答,教师动画验证。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体的形成(面的旋转与平移),师生共同归纳。

有效训练,拓展升华:

1、地图上看山东、潍坊,为什么在全国地图上,山东、潍坊只是一个点?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从天空星座和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

2、在这两幅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精讲点拨: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动画看点的组合与运动所形成的精美画面.(多媒体展示“分形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八、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用铅笔尖在白纸上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右面的图形,并填空:

①棱是由

相交而成的; ②顶点是由

相交而成的. 3.小亮说球是由一个只有面但没有棱和顶点的几何体,你同意么?

九、:典型习题: A层:习题1.2A组 B层:习题1.2B组

C层:复习本节,并试着绘制知识结构图,下节课展示。

十、课下延伸:

探究与思考:用一个平的面将一个正方体切成两部分.

(1)切面可以是下面的哪几种图形?

①线段;②三角形;③长方形;④正方形;⑤圆;(2) 切面还能是其他图形吗? 十

一、学习资源链接

百度

九、

十、

十一、“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第二单元

点、线、面的运用

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叉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

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

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构想及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 点:线:面:

2、欣赏书中范画。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

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三单元

白描花卉临摹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本单元着重学习白描花卉的表现技法;感受线的使用.

一、教学内容:

《白描花卉》——临摹画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白描花卉画的练习,提高描线的技巧,学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运笔行线的方向、速度和力度,在顿挫、提按中画出流畅或凝重的线条,表现出所描绘的对象的质感和量感。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白描花卉的写线的方法、技巧

五、教学教具:

挂图、幻灯片、放大的花卉图。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欣赏了国画,可知道齐白石的《祖国万岁》是什么画?学习国画最重要的基本功夫是什么?

板书课题:

《白描花卉》——临摹画

二、教师宣布本节课是学习“白描花卉”。

1、 讲解“白描”的含义:

就是用墨线勾描形象,不设颜色,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种。

2、 同时指出这节课主要是“临摹”,并讲解其含义:

“临”——是照着原作描画。

“摹”——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描画。

3、教师小结临摹的意义:绘画的临摹主要是指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描绘。临摹是学习绘画技巧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技法和经验。我国传统绘画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临摹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写生,即所谓“师古人”和“师造化”。在临摹中研究、分析、揣摩画家创作的意图和表现技巧。

4、教师挂出花卉照片挂图,指出这是实物摄影。再挂出教师按花卉照片画成的白描花卉范画让学生对照欣赏,同时启发学生细心观看线条的变化。

三、教师先示范运笔的方法:

通过方向、快慢、顿挫、提按的不同运笔,画出不同的线条。接着将熟宣覆盖在“白描花卉”范画上面,从头画起,边画边讲白描线条的用墨运笔的特点和方法,起笔、收笔、顿笔的各种变化,让学生学习勾勒全过程。

四、学生作业:

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放大的范画进行临摹。

注:在临摹前,一定要仔细分析研究每一根线条的起止及运笔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才能画出原作的效果。

五、教师辅导,告诉学生临摹时不要看一笔临一笔,应理解线描是根据花卉结构、透视变化用笔的。要认真读画,下笔前对每部分的用笔要心中有数,落笔大胆,行笔勾勒时,才能使线条活而不板滞。

第四单元

创意线描--感受黑白

多元线描创意构成写生则是建立于这两种方法基础之上,立足于画面形式美感语言,画面形式构成语言为目的。基本可概括为黑白对比、蔬密对比、大小对比几大类,这几种对比如果细分又可涵盖粗细、曲直、方圆、刚柔、光涩、长短等。也许儿童对于物体的形体不易把握,但是儿童确很容易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形、黑白、深浅变化,依据这种心理规律特征,多元线描创意构成法让学生观察分析黑白的形状,通过运用与物体相符合的点、线等造型语言符号来表现物体的黑白对比等,把绘画形式语言理论化为一种浅显的、直白的教学游戏,通过自然的不露痕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

教学设计:本课是线条系列中的一部分。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排列构成黑白对比,这些黑白关系形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乐感,形成美妙动人的画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2、技能目标:能以线为主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及造型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笔、若干图片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3、揭题:线描画

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初步了解怎样运用线描的语言表现美感。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板书:多样

3、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板书:线条粗细疏密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黑白对比

4、欣赏感悟

引导学生分析书本学生作品:

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相比较)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设计意图:了解线的组织方法和画面的黑白灰带给人的节奏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学生实践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线描 (4)调整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四 、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

第二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1、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2、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展示其他内容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板书:

第9篇: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同学间的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所以相比之下就敢说、敢想、敢画,减少了他们学习的焦虑感。一些较难表现的画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取长补短,进步明显。

2、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用画笔和思维进行交流的机会。多画、多动手体验对美术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机会是传统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讨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学会了宽容,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了语言信息量,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所以说,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思维在自由飞翔,新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合作准备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习差的学生要参与,往往被好学生拒绝。很多时候,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

问题二:合作不合时宜。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有时候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问题三:交流效率偏低。学生在交流中,几乎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却给很多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好机会。即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问题四:汇报形式单一。笔者发现,在实际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几乎都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非常单一。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我认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追求扎实有效。怎样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挺长的一段时期的磨合与训练。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

同时,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本组活动以及解答疑难问题。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扫除障碍大胆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充分交流,自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2、责任到人,分工合理。如《大树的故事》一课中,讨论小组画什么内容时,有一个同学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跑题等现象,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在学生绘画和制作环节,如果是合作也要先讨论并明确谁做(画)什么,不能各画各的,避免重复作画及大多数同学完不成任务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分组讨论(练习)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尽力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4、评价得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评价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教师的鼓励,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他们的创新思维常使我感到无限惊喜。

5、和谐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合作。学会自信与不歧视他人,这样小组所有成员才会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够明辨别人观点的对与错,以便自己吸纳或改进;学会沟通,真诚谦虚地沟通,合作才会愉快。学生只有这样和谐互动,才可能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能走向僵化,更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在熟练运用“模式”的基础上追求“变式”,要不断创新、追求高效,使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法宝。只要我们做课程改革的有心人,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出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一定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浅谈小学阶段的“绘画创作” 在我国,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番。这当然不仅仅指语文教学,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也看腻了飞机满天飞、轮船满海行的“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以为这就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让孩子从发现身边的“母鸡”开始,来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新奇和美妙,避免概念化的描述,这样或许大家会少看到一些太阳永远是“老公公”、月亮是漂亮的“阿姨”等类似的作品。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好的办法之一。学会写生,当然包括了技术的学习,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当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描绘的对象,无论花、树、鸟、兽和人物,孩子对它们都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画的繁或简,细节特征的多或少,仅仅在风格上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而远非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美感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整体感觉是否到位,少而精往往更为可贵。当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感受,他们所描绘的就不只是空洞的事物了。

二、真率表达,把握创作的神韵

孩子作画,本该是一种天真烂漫、快意自在的事情,孩子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还不久,还没有被尘世所污染,比起技巧精严的成人作品,他们的涂鸦有的是另一种动人。孩子的作品更切近心灵,画面中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种艺术。

孩子绘画也许从来就不是以“像不像”为主要标准的。从学科角度看,孩子学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形式感知力,发展敏锐的美感和有品位的鉴赏趣味,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可以培养出较高的造型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既无能力也不想去抄袭自然,他们努力在解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成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作为家长往往不予关心和重视,认为是乱画。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乱画”作品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有真切感受的涂鸦,其实都是灵感的萌芽。

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色和自由涂抹,与孩子的身体和灵性一起生长,难道这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大多成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些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而孩子的创作来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同样有着自己单纯的心路历程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单纯的想法已经是长足的进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而散步也是一种过程,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有感染力的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不单单看重孩子完成的画面效果。可是太重功利的成人社会,往往会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强加上过分沉重的使命,过于频繁的儿童画展、比赛等等恰恰是把孩子从真正的艺术活动中拉到了成人功利的圈子里来,使孩子本真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成人功利的一个浅薄的分支,评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标准。

三、欣赏作品,激发创作潜能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四、激发兴趣奠定,创作的情感基石

记得小时候画画经常如痴如醉,往往忘记吃饭而不觉得肚子饿。画出一张不满意的画一天的心情都会极差,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则沾沾自喜、手舞足蹈,对画的那种痴迷程度、那种爱、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简直无法言说。有位孩子曾和我说过:“小时候我一不高兴或受了委屈,就用画画来出气,我从画画里得到了快乐。有两年妈妈逼我拉琴,我不喜欢,爸爸就打我、骂我,我就更不喜欢了。我在心里想,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架手风琴,把它砸碎。后来妈妈发现了我这个想法才停止让我拉琴。现在学习紧张了,我多希望每天都有时间画画呀。特别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写生,这时我就可以忘记爸爸凶巴巴的责骂,忘记其他烦恼了。”听了孩子的话,让我有了些许感悟。孩子学画难得的是兴趣,只有保持这样良好的开始,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自己的梦。

美术创作是生命的某种神奇的展现方式,是一种直率同时也更含蓄的语言。孩子画画之所以算得上是艺术活动,因为孩子们把他们的欢乐、伤心、关注画进了画里。离开这些而只谈技巧,或许就失去了真正的东西。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孩子的成长浓缩着这一过程。这个过程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是发展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不应该压抑天性的,原始、真率的天性将一路伴随着这个过程。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浅谈让美术教学更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是爱美的,并且他们对美的事物各有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心情日益加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美术课教学是传达美、塑造美的过程,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力求让自己的美术教学更美。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要有培养性

我们所教的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使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切不可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创造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领悟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要有感召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创新是人们在吸取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创造出新的事物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学要创新,美术教师不要禁锢于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放手,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周围环境的自然美,让学生走出课堂从视觉上和精神上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慷慨给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在明媚的春光里,一切都显得那样明朗艳丽、柔和舒畅,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到室外上课,可以去剪纸,可以去捏彩泥,也可以去画画,让学生大胆地从自然中、从生活中去索取素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捕捉力,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受着这种情境的感染,虽不想做画但焉有不做画之理?因为教学情境在感召着学生。

三、师生关系的设立对学生要有亲昵性

过去的教学“师道尊严”,已经不适于当今的社会,不适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美术教师尤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走得更近,给学生甜甜的笑脸,给学生亲切的话语,将更有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

四、给学生的诱导对学生要有发展性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造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地方,就是出佳作的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五、给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要有指导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评价,教师对学生要会评价。单纯的优、良、中、差对学生无大益,可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整合,从外部主观评价转向内部客观自我评价,从离散性的最终评价转向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并以此为评价思想创设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大胆探索创新型的评估和测量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不但要掌握评价的尺度,更要讲究评价的技巧,既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缺憾,又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发展潜能。“表扬胜于批评”,这是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要谨记这一点。也许你的一个简单的评价,中国的毕加索诞生了。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10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线的应用 在美术课堂中,同学们创造出的生动漂亮的美术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无论使用铅笔、彩笔、蜡笔、毛笔还是油画棒等做画,线都是他们勾画出美丽画卷所使用的必要手段。线具有独特的表现性,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应用极广。

那么如何进行线的表现和把握线的基本脉搏呢?笔者结合多年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训练:

一、把握线的神韵

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线在艺术中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成为了一种净化的美即精神的美。中国书画从简单的模拟、画图逐渐演变为用线条表现自己的灵魂,“写神”说近千年来经久不衰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西方也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的独立审美性质在于它不同于物质意义的精神表现作用。当然,线的精神意义的产生决不是虚幻的。首先,从物体客观形态及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实质会激发我们的精神,在绘画艺术实践过程中,体现精神气质是第一件事;其次,画家的悟性、修养及表现当然也与线的精神表现性有绝对关系。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品味、琢磨线的神韵,要多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欣赏课,经常欣赏中国古代的名人作品,在不断的欣赏与比较中感知线的神韵。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亲自动笔摹习古人各具特色的线法如钉头鼠尾描、兰叶描等,强调起笔和收笔,体验端部与转折处的力度,增强线条运动节奏感的强化;同时可尝试各皴法如斧劈皴、马牙皴、披麻皴、米点皴、方卷皴等,摹仿前人用线的同时,也让学生尽情想象创造出新的皴法,并把创作的结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这样反复尝试、反复创新,使孩子们对线有了崭新的认识。

二、简化没有意义的线条

英国美学家克来夫〃贝尔在谈到现代艺术运动特点时指出:简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特性之一。线是一种表现形式,线的形式要求线具有审美作用,而这种有审美作用的线是物质形态通过画家的视、知觉而简化并被某种媒介形态表现出来。这种简化不是去掉细节,而是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炼出来,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意味,这也是线条从物质形态中简化的意义所在。

美术课堂上,笔者故意拿出一些有许多褶皱的裙子、布帘等让学生写生,孩子们往往容易被不主要而且还起破坏作用的装饰褶皱所迷惑,此时就让他们去找寻一些能够说明问题、表明主要的动势走向、叠压关系、物体结构方面的线,然后把他们反复修改、整理出来画在纸上就可以了。

三、欣赏名家的作品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四、探索线的形式意味

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随意画几组线,然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条进行介绍说明,培养学生对线的紧张、松弛、刚劲、柔软等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对称、均衡是线在画面上的质量关系,它包括线的粗细,线面的分布,线的方向性、力度感之间造成的视觉重量关系等。

连续:单线的连续贯通及用线的一律性。

间隔:意连笔断,间隔之间造成的断裂或连续面积。

重叠:多次反复涂画,如国画积墨,造成深度厚实。

单独:突出某种意味,如直线。

粗细:表现不同的感觉,远近虚实,不同的节奏感。

反复:一咏三叹,线条有秩序,增加意味的回味。

交叉、错综:线条效果激烈,有冲突感,易于表现力度感的物体。

变化、统一:所有线的意味都在于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变化太过分会造成混乱感,统一多则呆板。

线的形式意味多种多样,难以通过文字尽述。在绘画中主要通过一些形式规律得以体现,如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断、重叠、单独、精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虚实、强弱、转折、顿挫等。

要让学生明白线的表现及线的品性是实践中多方面构成的,只有在过程中创造才会凝聚成无尽的力量,线的运用当然也是如此。再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线应用在不同种类的作品上,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创作欲和好奇心。

由此可见,线是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与创作的基石,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手段。

上一篇:擅自处分共有财产下一篇:电视台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