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件密度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物理课件密度

以密度测量复习课为例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复习创新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教学。当然,物理的复习课同样也以实验的复习为基础,并且理应占复习课的主要地位。“在复习课中,如何体现实验的重要性”很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教师以密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从6个方面介绍自己在这一堂课中,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谈一谈自己在初中物理实验复习中的创新与思考。

关键词:复习课;实验;密度测量;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教学。当然,物理的复习课同样也以实验的复习为基础,并且理应占复习课的主要地位。“在复习课中,如何体现实验的重要性”很值得我们思考。下面笔者以一节密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谈一谈自己在初中物理实验复习中的创新与思考。

1 以学生熟悉的信息引入,提升亲切度

【教学情景】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因遗存有明永乐年间巨大的碑石而闻名于世。碑材由碑座、碑头、碑身组成,总体积约为10343 m3。你有办法测出阳山碑材的总质量吗?以此问题作为引子,带领学生对密度的重要公式——“m=ρV”进行回忆。同时,提出公式中的密度ρ如何知晓?引导学生说出取样测量,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密度ρ的测量实验。

创新亮点:复习课给学生的固有印象一直是做题、讲题。因此,在密度测量的复习课的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阳山碑材信息进行教学引入,拉近学生与接下来所复习的课程的距离,提升亲切度,同时也将情感的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

2 以照片形式,实现重点实验情景再现

密度的测量实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固体密度的测量,一类为液体密度的测量。复习课中当然少不了这两类经典实验的复习。学生对于该实验在新授课时已经非常仔细地和教师一起探究过,并且进行了分组实验,对于操作步骤也较为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复习课中的实验呈现如果只是对新授课的简单重复,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浪费过多时间。如何体现复习课中的高效呢?笔者在这节课中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

【教学情景】

课前请学生来办公室对经典实验进行了拍照,将实验中的重点步骤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做法尽可能地节约了复习课的时间,同时也不显得枯燥。尤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照片时,课堂氛围立刻变得非常融洽。

当然,为了加大复习课知识点的考查难度,笔者将误差分析融入了这一教学场景中。笔者请学生拍摄的照片中,有一部分由于实验布置顺序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找出在此基础中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

如图1所示,以复习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为例: 以看图说话的形式,结合实验照片来介绍实验步骤。当展示最后一张照片时,学生很容易考虑到液体残留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改进措施并写出实验表达式。

创新亮点:(1)这一教学安排,在复习经典实验的同时提升了难度,让复习中的实验不再是简单“重复”。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实验的局部细节放大呈现,解决了演示实验的可视效果不好的问题。实验中的重点操作用照片进行定格,对于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由于是真实的实验场景,其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口头上的重复和Flash动画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真实性,而不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点而“故意制作”的特殊场景。物理是生活,而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与公式。这对于学生将生活与物理进行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3 以演示实验形式,讲解难度较大的习题

在密度的测量实验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对于学生有较大的杀伤力,那就是当常规器材缺少时,我们该如何测量固体或液体的密度。此时,我们往往需要借助“水”。这一类型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何突破呢?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习题变成了演示实验,在复习课中现场呈现。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性,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摄像头进行辅助放大。

【教学情景】

设计演示实验:缺少量筒时如何测量奶茶密度。

仪器如下:天平(或弹簧秤),瓶子(带盖),水。

课堂上讨论并完成实验。

第一阶段:学生通过一步步具体的数据测量和计算,完成奶茶密度的测量。

第二阶段:将具体的数据变为物理量符号,让学生在具体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符号完成表达式的填写,从而达到学生掌握该题的目的。

创新亮点:写出本表达式这一要求,对于接触物理不久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具体的数字计算,过渡到较为抽象的代数表达式。这个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这一设计也比较合理地解答了此类习题,大大降低了讲解难度。

4 以简笔画代替文字笔记,简明而有趣

【教学情景】

以简笔画的形式来代替文字较多的实验步骤笔记记录。

(1)如图2所示,测量液体密度的常规步骤:

(2)如图3所示:缺少量筒时测量奶茶密度的步骤:

创新亮点: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较多,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做的笔记相对来说文字也较多,不仅耗时较多,而且会造成某些学生只记录笔记而不进行思考,比较枯燥,复习时不宜快速理解。因此,这节课设计中,笔者让学生跟着教师参与简笔画形式的绘画,换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学习,使得复杂的实验步骤变得简单明了,同时也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5 以PPT技术应用为支撑,节约计算时间

【教学情景】

利用PPT中的控件技术,可以实现现场点击自动计算功能。比如,如图4所示,该技术在缺少量筒时测量奶茶密度的实验中的应用如下(PPT中数据表格及某些控件的代码):

创新亮点:复习课的数据处理并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因此,对于繁难的计算,教师可以利用PPT中开发工具的技术应用作为支撑,编写简单的代码并制作需要的控件。尤其在做当堂演示实验时,我们只需要输入数据,便可以完成。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不必要的计算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6 以“平民化”的器材,综合应用知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对此观点很熟悉,也有自己的体会。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将物理课与生活联系起来。

创新亮点:在复习课中,教师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均以“平民化”的器材为首选。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选择以测量“统一阿萨姆奶茶”来归纳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在缺少量筒的实验中,带盖的瓶子教师选择了“绿箭口香糖”的瓶子。从器材上和实验目的上,学生一下子与物理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7 小 结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将实验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实验。实验复习课如何设计,如何改进成既符合探究式学习,又对学生的检测有所帮助,值得我们继续努力探讨。

参考文献:

[1]阿地力·吐尔逊,阿孜古丽·司来曼,阿布都萨拉木·吐尔地.新疆中考物理实验题与物理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8):73—76.

作者:周寅

第2篇:初中篮球教学中课堂练习密度优化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优化练习密度的内涵进行重新思考和解读。对目前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现状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密度的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在提高优化练习密度的策略上进行了实例研究。以初中篮球实践课堂教学为例,重视练习密度的优化,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篮球教学;练习密度优化;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要“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体育课是学生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掌握运动技能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练习密度又称为运动密度,是指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目前,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淡化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重技术动作和练习形式,轻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的精确设计,着重以学生兴趣、玩耍为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了运动量和练习时间,从而导致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下降,学生体质得不到提高,体育技能掌握不到位。

一、新课改背景下优化练习密度的新思考

1、浙江省《课程指导纲要》理念下,迫切需要优化课堂练习密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指出:本學科要以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课的基本部分练习密度大于20%;全课练习密度大于50%(新授课允许除外)。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优化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学科特性和功能价值。

2、优化练习密度有助于更好构建“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教学

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教学在不同水平阶段的侧重也是不同的。更强调发展学生能力这根主线,而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体能。优化练习密度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体能,而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保障,也是达到综合运用的前提。因此优化课堂练习密度能够更好的完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单元教学的构建。

3、优化练习密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是评判体育课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体育课练习密度已成为一个必须重提也值得重提的话题,只有优化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才能使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身体机能也能获得更多的锻炼,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练习密度可以清晰的反应出体育课中各个部分、环节所用的时间,让教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课堂中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身体是否得到足够的锻炼。在练习密度监控下也能够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些看似很花哨、形式很多的体育课,其实质上根本达不到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学生体能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也就够不上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练习密度的数据监测进行反思和改善,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1、体育课的类型和内容

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练习密度是有差异的。体育课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实践课中又主要分为三类:新授课、复习课和综合课。如图1所示:以水平四其中一学期48节体育实践课为例,新授课的练习密度平均在32.7%,复习课平均密度在43.4%,综合课平均练习密度为38.6%。新授课主要是授予新的教学内容,因此讲解和示范会比较多,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练习时间和次数相对较少,练习密度较小。复习课主要是巩固提高已经学过的内容,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因此练习密度相对较高。综合课就是既要对新知进行讲解教学,又要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巩固提高,因而综合课的练习密度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之间。

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练习密度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水平四不同教材的平均密度:田径类平均练习密度为37.5%,球类平均练习密度为42.8%,体操类平均练习密度为31.7%,武术平均练习密度为33.4%。田径类教材可能强度大,但是密度不一定高,如跑的教材一般单个练习的强度较大,因此练习的间歇时间必须长,所以次数较少,密度不大。而球类教材主要以集体练习为主,大量的练习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球性,提高技术,加上学生对球类项目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练习密度和效率都比较高。体操类教材由于保护和帮助要求较高,故而练习密度不大。武术在教授单个动作及套路时讲解示范多,所以练习密度也不大。

2、教学设计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练习密度。设计合理,环节紧扣,内容安排有序得当,课的练习密度和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

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影响练习密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密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讲解示范的多了,练习就相对减少;重复和循环练习的多了,练习密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3、教学组织和调动

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时刻影响着练习密度。有效的组织和队伍调动能够优化练习密度的提高,而随意、过多的调动队伍,懒散的教学组织则会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下降。

4、场地布置和器材安排

精心的场地布置可以避免造成队伍过多调动的时间浪费,也可以使学生练习次数得以增加,从而提高练习密度。笔者曾在初二《篮球直线运球》课中看到这一现象:课堂开始,教师组织学生从球框里拿球,40人的班级依次拿球,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耗时2分35秒,浪费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场地器材安排的充分、合理,可以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有更高的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

1、教师讲解精简到位

教师讲解的精炼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从而提高练习密度,优化课堂效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在动作技术教学时尽量通过口诀、顺口溜来突出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组织语言尽量言简意赅,教授层次清楚,必要时通过挂图、小黑板等辅助教学形成形象直观生动的讲解,避免讲解时间过长,耽误学生的练习时间。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教师要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每个环节,才不致浪费教学时间。上课前教师要仔细专研教材,将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设计的自然到位,紧密相扣,避免课堂脱节现象。如两节水平四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在准备部分的练习密度分别为33.3%和64%,前者教师是先讲解球性练习并示范,随后学生集体练习,因此在5分钟的准备部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只有1分40秒。而后者在准备活动中,将运球和慢跑结合,并在慢跑过程中进行球感的相关练习,这样一来在5分钟的准备阶段学生练习了3分12秒,提高了练习密度,并且在热身中渗透相关练习。因此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需要围绕课堂的目标而进行安排,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3、教学组织调动合理

合理的队伍调动和高效的教学组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笔者在参加江干区体育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两节水平四的《运球和传接球组合动作方法》,其中都涉及到分组直线运球,4组8人進行练习,两位执教者有很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但是练习密度和效率截然不同。A先组织纵向的练习,4人出发直线运球,其余7人等待,练习密度为1/8。后来又换了种形式,横向的进行练习,8人出发直线运球,其余3人等待,练习密度为1/4。经过计算,A执教的水平四第三课时《运球和传接球组合动作方法》练习密度整堂课的练习密度为35%。而B的组织形式与A不同,横向分4组,每组8人,1人在练习,其余3人原地运球并观察同伴练习,这样一来密度就是100%。两者之间不同的组织形式和队伍调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差异巨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不合理、随意的组织。

4、场地器材布置恰当

场地器材的布置是提高练习密度的“后勤保障”。合理的场地布置可以避免队伍过多调动造成课堂时间不必要的浪费,而器材充足的供应更是提高练习密度的有力保障。笔者曾在江干区参加“”教研活动时观摩过一节《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在投篮课中,最为头疼的就是篮筐不够,学生练习不足。而执教者竟然用滚铁环的铁环作为篮筐,将若干铁环通过绳子固定在两个正规篮筐之间,这样一来就有很多篮筐可以进行练习,趣味性加强,也刺激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学生获得了足够的练习量,教学效果也很好。学校器材如果有限,铁环也可以用长绳替代,将两根长绳平行绑在篮筐上即可。

5、骨干作用充分发挥

教师固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是更需要学生主体的全员参与,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就要求教师培养并发挥班级体育骨干的作用。如整队集合、点名、取器材等基本活动都可以安排体育骨干进行协助,还可以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做好保护与帮助,组织小组练习。笔者所任教五年级的班级中,有2位校篮球队的队员,因此在篮球课上,笔者给他们分配任务,协助管理本小组队员进行练习,并纠正错误动作,并通过竞赛检验达标的优秀率,这样不但培养了体育骨干的协作管理能力,还能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

四、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的教材,预设相应的练习密度

(1)体操类教材,如单杠、滚翻,支撑类等,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练习密度可以安排在30%—40%,如果练习密度安排过高,则教师的指导帮助可能无法顾及,安全保障就下降了。

(2)球类教材练习密度应当尽量高点,可以达到50%以上,因为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球性的掌握。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技能的掌握,达成教学目标。

(3)田径教材中短距离项目练习密度通常要稍大,40%是比较合理,因为短距离跑安排在跑道进行,不受器材场地限制,组织调度相对容易,但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学生处于发育期,练习密度太大不以利学生身心健康,如果是中距离跑,则练习密度可以控制在45%左右,跑一组休息片刻,这样间隔密度比较合理。跳跃类教材内容练习密度与短跑相似控制在40%左右,而投掷类教材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讲解示范要相对详实,练习密度控制在25%—30%左右。

2、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练习密度

以初中篮球教学为例:初中阶段的篮球教学主要分为:小篮球游戏活动方法;小篮球基本活动方法;篮球技术动作及组合。在初中阶段主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主,因此在练习密度的设置上可以稍微降低,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为主,学习基本的游戏活动,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初中实践课是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方法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多种篮球活动练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能力。

五、结语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练习密度是必要的。科学预设练习密度和合理地实施好各项目教材练习密度的策略,以提高课堂练习密度为切入口,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体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提高实践技巧,调控好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好练习密度,合理利用时间,从整节课中各个环节入手,充分安排练习活动,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听课、运动和休息时间,达到练习密度的最大化,提高篮球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 莫豪庆.新课程背景下中初中体育教材教法和单元教学计划[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接第040页)

3、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如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性格等还不够成熟,对自己不良言行缺乏自控能力,常出现在室外体育课中乱丢垃圾等现象,对此老师应该以“教育为主,要尊重学生,以理服人”为出发点进行重点批评,教育学生应该保持卫生。

4、在教师表率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比如,在室外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带头穿。总之,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并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较满意教学的效果。

三、在初中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完成三项任务: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三项任务密不可分。其中,增强学生体质和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做到四个“吃透”:一是“吃透”大纲。教师应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体育学科的总体德育内容,然后按大纲找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要点。二是“吃透”教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熟识、善于挖掘每项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要使“体育”与“德育”相吻合。三是“吃透”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坚持“差异性、主体性、内化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原则。四是“吃透”教法。如:暗示法、体验法、发现法、榜样法、评价法、幽默法等,使德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何学科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是历史赋于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它不仅是在新时期发展中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更新體育教育观念、培养合格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以“育人”为目标出发点,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建立合理、客观、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因势利导,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然.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北京: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5)

[2] 吴雪明.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北京:青少年体育,2014(09)

[3] 邓国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昆明:学园,2013(13)

[4] 黄城文.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探析[J].成都:时代教育,2013(08)

[5] 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北京:运动,2013(08)

[6] 张建平.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太原:新课程(中学),2013(03)

作者:张祥彬

第3篇:初中常规课堂中等待学生练习密度不足的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 要: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从常态的教学与调查中发现,无效等待制约了练习密度的提升。基于此现象,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查问卷、问答等方法分析等待学生练习密度不足的原因,并通过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教学方法改进三个方面来规避等待学生练习密度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练习密度;等待学生;不足;对策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课堂中各种练习活动合理地运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的练习密度达不到要求、运动强度上不去的现象,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上不去、体质相对较差的原因之一。下面就以笔者执教的《田径:折返跑+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课堂教学练习密度与等待学生的现象观察

1.课堂教学中学生等待时间统计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整节课学生在等待练习的时间占这节课的12%,在讲解示范中等待的时间有14.37%,而在课中出现意外所浪费的时间占7.7%。以上这些时间都直接降低了整节课的练习密度。

2.等待学生的分类

根据以上现象,结合与同行的谈话、问卷等形式,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等待练习的状况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效的等待,比如教师讲解示范时的等待、身体的调整等;另一种则是无效的等待,如练习的间歇、队伍的调动,学生受场地器材的影响等待练习等。

二、剖析影响等待学生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

1.课的类型

往往新授课,课堂中教师需要讲解、指导的要点相对较多,学生在此过程中等待练习的时间也相对于复习课会偏多、过长,影响练习密度的提高。

2.教学内容

在充足的条件下,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不同。如田径、跳高、跳远、投掷,学生练习的时间较短,准备练习、等待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又如体操技术类:侧手翻、单杠等受技术动作、安全保护等的影响,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又如篮球运球、传球等学生可以一直处于练习状态,等待练习的时间就相对较短。

3.场地器材

场地的大小、器材的多少、场地器材的使用率都影响着练习密度,充分利用与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有利于保证安全、增加练习密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节课中,第一教材是折返跑,场地越大,小组分的越多,学生等待的时间越少,练习密度越大,本课的第二教材是篮球,对于这种器械类内容,1人一球要比2人一球或者多人一球练习密度大很多。

4.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科学合理的应用也对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有一定的影响。队列队形的设计简捷高效、利于课堂教学,减少调动次数,能够减少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练习密度越高。本节课学生练习时以四列横队的形式面对端线站立,教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本节课的队列调动次数相对较少,但是由于队伍过长,四人一小组,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就相对较长。

三、探究等待学生练习密度不足的应对策略

1.精心设计,让教学有备而来

(1)课前合理预设,缩短等待时间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认真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立足于增强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的教学目标,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周密地安排课堂练习内容与时间,预设突发状况,维护课堂纪律与安全。

现状:①课堂中四列横队站立,由于没有事先规划好场地,要练习折返跑时发现距离太短,以至于队伍集中,分散调动频繁。②未考虑球的因素,球放在地上不稳定,乱滚,影响课堂秩序与安全。

课前笔者结合上课场地、上课人数、折返跑与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特点预设合理的队伍间距、站位,减少课堂中队伍的调动时间;利用球托,若没有球托,可以利用别的器材,如废弃的球,学生的短绳、废纸、可乐瓶、书本等围成一圈阻止球乱滚;预设课堂教学过程,将自己要说的话事先梳理一遍,既可以使每个教学过程能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断链现象,又能提前知道自己交代的是否清楚,学生能否马上听懂,避免了教师需要反复解释、讲解学生才能听懂的“尴尬”。

利用以上方法,笔者再次试教后,队伍调动的次数基本上控制在5次以内,学生满场地乱跑的现象变少,不合理时间减少了45 s,学生等待练习缩短。

(2)课堂精讲多练,多创练习机会。

由于笔者自身的局限性,一般课堂笔者都是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这样讲解时的时间浪费,总觉得不讲多一点、细一点,学生理解不了,整节课讲解示范就占了很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拉长。因此,合理的讲解示范对增加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也非常重要。讲解示范需要循序渐进、把握时机、突出重点、简单明了、术语专业、节约时间(时间最好把握在2 min以内)。课前准备要充分,提前准备好要说的话,避免课堂中讲解时不必要的重复。

讲解的时间基本上控制在2 min以内,且重难点突出,学生能快速记住动作要领,等待的时间足足缩短了3 min,等待学生练习密度大大提高。

(3)内容优化组合,充实等待空隙。

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有些运动项目由于技术过于复杂,练习时间较长,又受技术本身、场地、器材等的影响,学生的等待时间较长,练习密度较低。在本节课中,由于折返跑與折返运球需要时间,则每次都有一组以上的同学在等待练习。当遇到这种受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必须等待的情况,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将一些练习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等待的学生即使等待也有“事”做,显得十分重要。

如本节课中,笔者尝试安排折返跑(或折返运球)后接原地纵跳。在人数多,场地有限或者器材少时,像这样接一些素质练习内容,如:弓步压腿、2 m来回侧滑步,也可将快速跑的辅助性练习摆臂、高抬腿、原地小步跑等组合;在器材充足的情况下,也可将原地运球与课堂练习内容相组合,既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等待时间,提高学生练习密度。学生折返跑完后到再次轮到练习需要30 s,在此之前原地纵跳代替原地等待,学生等待练习时间缩短至少15 s,等待学生练习密度提高。

2.严密组织,让教学井然有序

(1)有效组织教学,减少等待空隙

单一的四列横队形式教学。笔者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教学组织进行练习。见图一、图二,在相同练习条件下,图一分成四组采用的是分组轮换练习,按每人练习10 s时间计算,练习总时间为30~45 s,而实际用时180 s左右,队伍调动次数较多,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较长,场地的利用率也较低,因此练习密度也不会超过20%。为提高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笔者设计了图二组织,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整块场地,将队伍细化,将四列横队改变两组方向,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改变教师站位,等待学生的等待时间减半,同时练习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倍。同样的,如图三,小组分的越多,且在固定的自己的场地内练习,學生等待的越少,练习密度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提高组织水平对增加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的组织措施,能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调控,尽可能地减少整队、队伍的调动、场地器材的布置、分组轮换练习等增加等待学生等待时间的组织,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且简单、单一的组织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为学生练习增加时间。

(2)大胆放手学生,创设练习空间

在课堂中,教师总觉得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不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一声哨音压制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为等待哨音,浪费不少时间。在课堂中,规定学生练习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学生的等待练习密度将会提高一半。如本节课的折返跑和篮球运球,可以通过游戏比一比,在相同时间里哪个小组成功完成的次数最多,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就折返运球一个项目而言,教师组织练习需要等所有同学齐了,方可下一组出发,学生等待时间是30 s,而自主练习学生等待练习时间只要20 s,等待学生练习密度大大提高。

(3)巧抓课堂纪律,保障课堂效率

严谨的课堂纪律,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教师组织的时间,从而提高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可以通过建立体育课堂“十不准”、课堂口号等来组织纪律。如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课堂口号“hello”“yes”,当“hello”发出,要求学生马上“yes”回应并迅速地安静下来,减少了教师讲解示范、纠正错误时整队的困难,也以此提醒学生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分机制来鼓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3.精心修改,让学生主动学习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技巧。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觉得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考虑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身体素质、个体差异等;内容的选择也要视课的教学内容、类型而言,要遵循学生技能的形成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讲解示范的艺术性、简洁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等待学生的练习密度。当然,我们还需在大量的实践研究活动中,不断去发现、改善,逐渐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范红畏.练习密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学校体育学,2013(21):52.

[2]董玉泉.把课堂练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探索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密度[J].教学实践,2015(12):37.

[3]庄东阳.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密度的思考与对策[J].青少年体育,2016(34):65.

编辑 温雪莲

作者:来国方

第4篇: 初中物理 密度 教案

第三节 密度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时,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来鉴别一瓶自来水和一瓶矿泉水呢?这时这种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们来鉴别物质呢。

思考:单纯地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行吗?

1、 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2、 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那质量相等吗?

3、 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如图,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

4、 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实验: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

3、提出问题: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①.请你把粉笔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 ②.用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 密度定义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

33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kg/m;还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3、

练习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 /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 ,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 ,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

3

35、 铝的密度是2.7×10kg/m,读作 。它表示的意思是 。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 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

A、 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C、 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D、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E、 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3

3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 )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 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 ) 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 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124g B、122g C、118g D、116g 能力提高

3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

的质量是24.6g。求:

(1) 石油的密度。

(2) 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

33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kg/m)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

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3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第5篇: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

3、20m

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

3、20m

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

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v 和v=m/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

3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根据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跟质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体积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质量成正比,又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质本身决定,跟体积、质量大小无关

2.表中记录的内容是一位同学学习密度概念时做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

2m/g 79 158 27

54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铁和铝两种不同物质的相同点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________,铝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或属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说是“特性”,而北师大教材说是“属性’,类似情况还有。作为编写物理教材的权威部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应该统一。以免给物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带来不便。

第6篇: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

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

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活动

3、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

4、

5、6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 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 9.通过活动

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 10.通过活动

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 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 (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

[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 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 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 [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 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活动2. 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

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 [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 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 【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 ,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2、(2012鸡西)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 ,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器材自选,看谁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第7篇:《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 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 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 (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

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 (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

2 、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 (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 。 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0.7cm3,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 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 计算,但ρ与m、V无关。

第8篇: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 1 学时)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4.5克,体积为5厘米 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

自学方法:阅读P12-13 信息快递:

(1)量筒是测量 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 。符号是 。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是

(2)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分度值为 mL,

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 上,

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 相平,

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 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

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

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 m2 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

⑤思考:步骤①③ 能颠倒吗?为什么?

2.自学内容二: 阅读P12活动6.5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a.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c.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表格: 金属螺母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V2/mL 金属螺母的体积V/cm3 金 属螺母的密度/(gcm-3)

(5)表达式:

与密度表对比,这种金属螺母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四)课堂巩固:

1.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未 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表面积

2.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的实

验时,某同学测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测

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请你代他完成数据

记录并计算出密度.石块的质量为 g,

石块的体积为 cm3,石块的密度为

kg/m3.

3.下面是某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的实验过程:

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人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B.计算石块的密度:

C.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1)请你按正确的操作过程帮他重新排列实验序号 。

(2)小石块的体积:v= ;

(3)小石块的密度: = 。 ☆4.给你一架天平,一杯盐水,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另给适量的水。则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盐水的质量:①称出 的质量,记为ml;②称出 的质量,记为m2;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

(2)测量盐水的体积:①在倒入量筒内的质量为m的盐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盐,然后将盐水倒回盐水杯中;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使 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盐水的体积 ;③称出倒人量筒内的水的质量为m3;④水的体积V水=

(3)则盐水的密度 盐水= 。

(五)适度作业量:(必学教程:P9-10)

第9篇:大学物理实验——长度密度的测量心得体会3

大学物理开放实验——心得体会

最后一个开放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束也就标志着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回顾这几周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这次做的是长度密度的测量实验,这应该是目前的所有实验中最简单的一个了吧.通过这次试验,更加熟练掌握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及其读取和运算.掌握游标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游标类量具.学会不确定度的评定及实验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除次之外,大学物理实验使我们认识到了一整套科学缜密的实验方法,对于我开发我们的智力,培养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科学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感谢大学物理实验,让我收获了许多。谢谢老师。

上一篇:执法资格证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