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咨询师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该文先阐述现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作者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出发,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论文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障碍三大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组织干预、规范程序、自觉自省、补充资源、丰富生活等,以提高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巳普遍受到重视。相比之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一种高情感、高智力投入的频繁人际互动活动,需要咨询师大量地并且是不对称地投入情感资源和智力资源,加上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恶性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咨询师面对与处理很多负面信息与情感,以及体验求询者的心理创伤。从而自身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最大可能地预防、缓解或消除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身于心理咨询工作中,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咨询师为解决求询学生的心理问题终日操心忙碌,超负荷工作和高情感投入,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角色压力,在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极度疲惫的身体与过强的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疲劳通常不易被察觉,往往通过一些身体疲劳的症状表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剧。对于出现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眩晕头痛、背酸恶心、胃肠不适、四肢沉重、全身乏力、没有食欲、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症状;重者将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最终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患。所以心理学专家预测说,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隐形杀手”。

心理咨询是典型的助人行业,是咨询师与求询学生之间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当学生向咨询师诉说烦恼不快的同时。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能量信息。这种能量信息看不见,但是可以影响到咨询师的心态。即使咨询师受过专业训练,一旦钻到自己也解决不了的牛角尖里面,恐怕也难以做到泰然自若坦然面对。从上述出现的症状可以看出。心理疲劳对咨询师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

2 工作耗竭

工作耗竭,是咨询师在工作中已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有时也叫职业倦怠、职业耗竭、工作倦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表现为咨询师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和损耗状态,无法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无法继续投入工作:(2)去人性化,即咨询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盲,甚至冷嘲热讽,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咨询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甚至要求离职。

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在我国,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师自杀、犯罪等事件屡有报道。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首先会体验到严重的情感衰竭,觉得自己的工作无价值感,并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健康水平下降,引发疾病产生。作为求询学生。会直接受到这些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被咨询师糟糕地对待,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更不用说得到有效的心理帮助。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给咨询师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使其耗竭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厌倦、逃避工作或离职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出现困扰的求询学生相比。出现工作耗竭的咨询师对工作、学生、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危害要远大于前者。

3 “替代性创伤”障碍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有自杀、急性精神病发作、自然或社会重大意外事件、重大凶杀案件等。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不可控制,且隐含巨大危险,具有高强度、高频度、长时限的特点。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往往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面对那些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咨询师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历,而且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而这一切对于咨询师而言,他们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时,间接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创伤性体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心理创伤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不难看出,“替代性创伤”障碍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与咨询师自身因素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知识架构、对救助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咨询师产生影响。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因咨询师长时间接触负性事件,其价值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MeCann和Pearlman指出,“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心理咨询工作性质和特点客观上带来的不良反应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投入。情感投入具有单向性、经常性的特点,常常是无法索取回报的。为使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咨询师经常会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经常会体验到焦虑、紧张的情绪或消极情感,但却必须给求询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共情、指导和建议等。在与求询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不良情绪体验时常伴随而生。这种对情感的经常性要求,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所经历的种种强烈的紧张情绪,都会导致咨询师的情感损耗过度,是造成咨询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于咨询师来说,求询学生负性情绪(焦虑、愤怒、痛苦等)影响的日积月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心身健康。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求询学生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要求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而这一过程又主要靠咨询师的精熟的专业技能技巧来驾驭。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有时甚至是殚精竭虑。正如Patrick在1981年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所进行的总结:反复与人接触、剧烈的人际互动、长期的卷入和给予者的角色。可见,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工作耗竭的侵害。

2 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造成压力过大

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比普通教师更容易面临角色压力,他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救星”,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所有求询学生的问题。事实上,在咨询过程中。难

以清晰明确地对自身定位,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在所难免。角色模糊首先表现在对自身固有的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导致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其次,咨询师缺乏职业自我意识。对自身认识有偏颇,对职业责任的定位不合理,盲目地追求在一切咨询活动中的成功,盲目地要求自己对咨询失败承担全部责任。而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是职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人角色行为、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要求、个人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冲突。咨询师长时间徘徊于不同的职业角色问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难以承受沮丧、无力感、失败感等负性情绪的打击而出现职业倦怠。这对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3 自身职业能力与外在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难以应对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年轻人居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居多,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格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从业时间短,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这使他们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给予厚望,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压力。

由于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外在的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师遭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不及时加以有效的应对,则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心身疾病、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动机难以持久等所谓倦怠、枯竭现象。从而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还会对学生和心理咨询师本人造成心理伤害。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 组织干预,帮助咨询师远离情感衰竭

高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解决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一是出台相应的维护咨询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规章。例如规定专职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最低比例、规定每周最长咨询时间等,避免咨询师超负荷工作。制定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急方案或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分工和职责,让心理咨询师有可参照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条文,尽量减少角色模糊或者角色冲突带来的影响。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以度假等方式恢复咨询师最佳心理状态。二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专家为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或开展朋辈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咨询师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咨询师的自我审视和减轻职业孤独感。三是给予新任心理咨询师提供职前帮助,多组织参加质量高、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高校经验交流会,让咨询师有知识提升和了解其他高校成功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

2 规范程序,防范咨询责任风险

高校心理咨询师严格执行咨询程序,能有效防范责任风险,实现自我保护。在心理咨询之前,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求询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的局限性等向求询者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决定。在咨询过程中,不迫使求询学生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每次咨询结束后,都应进行相关咨询记录。对于咨询档案应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保护好求询学生的隐私。当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帮助求询学生时应努力寻求转介。在转介之前,咨询师必须终止两人的咨询关系。处理好求询学生的情绪,让求询学生能顺利转介。一般转介给别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转介到一些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门诊,寻求同行的支持帮助或经验更丰富的治疗师的咨询、治疗与督导。咨询师要及时与辅导员或院系领导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咨询质量,不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3 自觉自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自觉与自省,认识到咨询工作性质、承担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从事本职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咨询目标,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反省自己对求询学生、同事和组织的期望是否现实。反思自己是否常常期待当事人或者同事的赞美,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不做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因此,自觉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诚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能解决全部问题。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求询学生学会依靠自己。所以,咨询中要把重点放在调动求询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上,放在使他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求询学生发掘自身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上。就咨询师而言,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求询学生的最大的帮助,而且,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反思与洞察将导致心理咨询师行为和期望的改变,从而增强咨询师自我保护的意识,以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4 补充资源。积极促进个人成长

咨询师需要补充的资源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情感资源,即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亲友、邻居和其他人所提供的情绪、心理、资讯等方面的社会援助,对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在工作之外,咨询师通过与家人的交谈、与孩子的嬉戏、充分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也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当心理咨询师认知上、情绪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另一类是技术资源。即补充一个人达到成功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耗竭有时是由于技术资源缺乏导致的。心理咨询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技巧不完备,咨询案例成功率低,由此出现个人成就感降低,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补充知识来实现。咨询师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加咨询成功体验,职业兴趣才能经年不减,从而缓解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的压力,促进个人成长。

5 丰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愉快

研究表明,健康、全面、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会有助于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理念。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仅仅留出足够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利用这些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有所收获的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咨询师感觉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时,就要适当地减少工作量或者放慢工作速度。定期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充分利用周末以及学校特有的寒暑假进行休整,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和旅游等活动,保持与家人、领导、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注意适当的营养,减少咖啡、香烟、酒精、药物的使用量,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身心健康愉快。

作者:文美荣

第二篇:高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现象及其对策

摘要:高职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对于从业者的身体以及精神健康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虽然身为心理咨询师,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有心理问题,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使他们要面临很多的困扰和难题。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的现象及原因,简单的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心理咨询师;枯竭;对策

作者简介:胡月香(1967-),女,上海人,硕士,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目前,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部门的重视。然而,相比之下,解决大学生这一问题的高职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又该怎样对待呢?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属于人际互动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高情感、高智力投入的人际互动活动,这就要求了高职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的、大量的投入情感资源以及智力资源。近几年来,高职学生的恶性心理事件可以说是频频爆发,这使得担任他们心理咨询的高职心理咨询师不得不面对、处理很多负面的情感以及高职生的种种心理创伤。久而久之,高职心理咨询师自己本身也会产生了诸多的心理健康隐患,我们在关心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帮助高职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有效的预防、缓解甚至是消除了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他们才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高效率的投身于工作,也才能更好的帮助高职生解决问题。

一、高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的表现

(一)工作耗竭

工作耗竭,又称为职业耗竭或是职业倦怠。指的是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工作负荷超出了个人的能量以及资源,从而产生的在身理、心理方面的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指高职心理咨询师的情绪以及情感,在帮助高职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工作过程中。过度的疲劳甚至是耗损。这也就使得高职心理咨询师在对待高职生心理问题求寻帮助的工作,没有了足够的热情。比较轻的情况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而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高职心理咨询师不能正常、良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也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高职生。

2.缺乏人性化。指高职心理咨询师以消极、麻木的态度,去对待前来求询帮助的高职生,甚至可以说他们没有了同情心,对待前来求寻帮助的高职生就好像是对待没有生命力的物体那样,这样,自然会严重影响心理咨询这项工作的开展,毕竟求寻的都是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的高职生,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同情、认同、鼓励,而高职心理咨询师的这种态度反而会加重高职生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个人成就感低。指高职心理咨询师在对待自身的价值评价上,有所下降,换句话说也就是高职心理咨询师自身的自信心有所下降,在工作中找不到像要的成就感。毕竟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环境是在高职院校中,而且在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地位还远远不及国外,所以,高职心理咨询师很容易会进行自我贬低的评价,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高职心理咨询师对待自己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根据数据表明,高职心理咨询师属于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心理咨询师持续、长久的工作压力以及过重的精神负担。假如一名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师在进入了工作耗竭的状态以后,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缓解。这将会造成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现象发生。高校心理咨询师会收到自身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前来求询的高职生,如果心理出现了问题的高职生没有得到帮助解决问题的措施,反而就会加剧高职生心理的病情;反过来看,假如工作得不到顺利的进行,也会加剧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消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工作耗竭的高职心理咨询师,远远比心理出現了问题的高职生更应该受到社会各部门的关注以及理解。

(二)心理过度疲劳

心理疲劳,指的是高职心理咨询师为了能够帮助前来求询的高职生,终日操心忙碌,从而导致了高职心理咨询师的超负荷工作,在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极度疲惫的身心受到压力的综合作用结果。一般来说。心理上的疲劳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因为它不像身体上的疲劳症状,所以心理疲劳很容易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加剧。轻度的心理疲劳会出现眩晕、头痛、四肢乏力、食欲不好、记忆衰退等等症状;重度的心理疲劳则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病症,以及呼吸系统功能、内分泌紊乱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由此看出,心理疲劳埘高职心理咨询师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

(三)受“替代性创伤”危害

高职生的年龄段可以说还不能称为真正成熟的人,当他们的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很容易慌神、无措,这种时候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而且不可控制。高职心理咨询师则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面对这些当事人。高职心理咨询师不仅仅要耐心的倾听他们的痛苦经历,甚至还可能会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这也就使得高职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当事人恢复创伤的同时,也间接的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创伤性体验,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心理的创伤者,这就是“替代性创伤”。在心理咨询、治疗中。由于高职心理咨询师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接触各种负面的事件,这种时候他们的价值系统也是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及挑战的。

二、造成高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的原因

(一)来访者的消极影响

对于高职生求询者的消极态度以及对抗行为,高职心理咨询师是很无奈的。求询者迟到或取消约定;求询者要求延长谈话的时间或转移谈话地点;求询者对高职心理咨询师进行反问质疑,“我一定要回答你的问题吗?”、“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可笑”等等:求询者想得到赞同意见等等。在面对这些状况发生的无奈的同时,高职心理咨询师还需要绞尽脑汁的去了解求询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信息,以及给予怎样的帮助。

其实高职心理咨询师,就像是电脑中常用的回收站,也可以说是高职生的精神垃圾桶,不断的接受高职生的痛苦以及烦恼。在工作的过程中。高职心理咨询师会体验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种“替代性创伤”的过程。高职心理咨询师是深受震撼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位已经读高职的女生,在12岁的时候被亲生父亲强奸。在求询的过程中。她一直反复的强调“你是无法帮助我的。没有人能帮助我”,这个时候高职心理咨询师就会因为憎恶这种丧失人性的父亲以及对女孩的同情担心等问题受到困扰。由于求询者多带有抑郁、悲伤、愤怒等等消极情绪,而高职心理咨询师一旦认同、同情他们的遭遇。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咨询师的枯竭症状爆发。

(二)局限性的工作环境

在国外,很多心理咨询师大多都是自己开的私人诊所,所以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在工作一段时间以

后,给自己放个假放松调节一下,这样有利于使自己恢复到最好的状态。然而在我国,心理咨询师主要工作于医院、学校。对于工作的自主权力往往是比较少的,既没有专业的团队,也没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工作的环境条件还比较简陋,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对自身产生的知识缺陷以及不足很难认识到,对于自己由于工作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也不会给予重视。

(三)繁重的工作压力

随着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也迅速的蓬勃发展起来了,但从业人员的数量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解决,这就使得高职心理咨询师大都承担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角色,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对于高职生的心理咨询,更是无偿的服务,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也相应的安排了专职的人员,但给予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关心实在是太有限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高职心理咨询持有怀疑的态度,嗤之以鼻。这些都无疑的增添了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负担。

三、应对高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现象的对策

(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职心理咨询师,应该从心底认识到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并对从事这个职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样的客观事实有正确的认识。自省是衡量一个高职心理咨询师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心理咨询师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及职业目标;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反省自己对求询学生的期望是不是已经得到实现。并且要努力的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关键还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倾向。要清楚的明白,虽然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解决问题,但并不代表自己就有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咨询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前来求询的高职生学会依靠自己。对于高职心理咨询师来说,这不仅仅是我们能够给予求询高职生的最大帮助,也会使心理咨询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成为享受的过程。通过上述的反思反省。增强高职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降低高职心理咨询师自身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二)积极促进个人的成长

高职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的进步,才会有能力继续帮助更多的高职生去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高职心理咨询师进补的资源主要通过以下两类:

1.情感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寻求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研究表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亲友以及其他社会人所提供的各方面的社会援助,这对于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在从事高职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同行在情感上的关怀、知识的交流以及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倾听,都是很有利于减轻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压力的。在工作之余,高职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通过与家人的交谈、与孩子的玩耍等等放松方式,充分的享受家庭所帶来的欢乐,这样也能够有效的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当高职心理咨询师在认知上、情绪上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的也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诲询来得到帮助,因为在成为一个高职心理咨询师之前,他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所以高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2.技术资源。也就是补充一个人为了达到成功的目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综合核心能力。高职心理咨询师出现工作耗竭,大多时候都是技术资源的缺乏而导致的。正是因为高职心理咨询师的必要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技巧还不够完善,才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的咨询案例成功的比较少,这就会出现个人的成就感降低。在这个时候,高职心理咨询师就要通过学习来补充知识、来完善自己。高职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的充实了自己,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专业的特长,才能使咨询的活动成功案例有所增长,这样,高职心理咨询师对工作的兴趣才不会有所减退,从而缓解了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之间压力,并有效的促进个人的成长。

(三)学会享受生活

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是有助于高职心理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的工作理念的。当高职心理咨询师感觉到有工作压力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减少工作量,或者是放慢工作的节奏。把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还应该充分的利用周末以及学校特有的寒暑假来进行自己的心理调整,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保持与家人、领导、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并且要注意适当的营养,使自己的生活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身心保持健康而且愉快。

四、结语

高职心理咨询师有效的促进了高职生的健康成长,然而高职心理咨询师自身也是需要自我体验、自我觉察以及自我成长的。高职心理咨询师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身边的问题,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有效的避免消极影响侵蚀而产生的职业倦怠。高职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探索,接受自我体验和督导,只有高职心理咨询师自己保持了身心健康,才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的高职生解决更多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其职业功能。

责任编辑 颜小兵

作者:胡月香

第三篇: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中小学德育工作

【摘 要】该文先阐述现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作者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出发,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师

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中小学被边缘化

“升学率”被视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作为衡量一个学校老师工作绩效的标准。因此,大部分学校把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开展,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得不给予足够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经常在会议上提起,但常常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评估更是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大多是以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所谓的书面材料,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布置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情况来评估。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却被忽视了,这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1.2现今国家、学校与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国家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其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它的政治价值即青少年一代的政治方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操;其次,对学校而言,在于德育工作能不能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名誉价值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再次,中小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期待通过学校德育能够解决自己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由于三者之间在价值认同上存在的差异,社会对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是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主,而是以“应试教育”下,“升学率”的高低作为主要风向标,这就使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放弃教育的初衷。于是,考大学、上“名校”成为学生的发展目标,造成中小学德育职能的异化。国家希望有爱国的讲文明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校希望能培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生想要有健康快乐的成长岁月。国家、学校、学生对德育的看法和目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德育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3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整个社会走向后现代自由主义,人们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也是多种多样,而德育是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儿童的人格被分离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来传授,抑制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引导与养成教育功能的缺失。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让我们的孩子更有能力的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1.4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学中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德育方法简单粗暴,一贯“师道尊严”的工作作风,以至于“把教育转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教师和学生的交往简单理解成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学校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帮助某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从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在心理咨询与来访学生面对面交谈,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委屈或其它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想法及时与我们交流、沟通,咨询师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同学解决更多的难题并安心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发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必要时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测试。并会给学生做咨询记录和追踪。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1建立共同的学校教育愿景

学校教育愿景即学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愿景可以凝聚学校老师意志力,目标方向一致,个人乐于为集体奉献,为整个教育目标奋斗。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学校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的突出学校的教学愿景,为后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2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从自发的道德水平向自觉的道德水平过渡时期,他们自觉的道德形成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非常重要。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德育。

2.3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老师需要思考怎样组建德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

学校德育工作需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团队,组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讨论会和德育课堂教学的观摩,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的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4让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育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德育更是如此,注重人情感的激荡与升华。由于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被不断强化,人生意义和生命品格的教育常常有意无意地遭遇漠视和轻视,教育的工具化现象十分突出,甚至一度沦为迎合市场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从而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根基。

德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每个层面和环节,可以说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以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并行地、全面地渗透和融合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到一般的课外活动,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学校的后勤保障等方面,均要体现和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可以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德育评价的改革和创新,记下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爱的教育”模式从不同层面(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设定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充满友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以每月一次“心灵成长故事”教育模式,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故事开展教育活动,围绕月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真正让故事人物走进学生心中,用故事人物的语言感悟学生的行动,让故事人物精神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现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5德育课程应该与时代的主题相适应

教育体系是多元化、开放式,相互影响的组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人,这就要求它的内容体系不仅是与时俱进,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是引领时代的。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德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较之以往的学校教育宣传我们德育工作要尽可能的占领如网络等更多的宣传阵地。

2.6德育教育方法应适应教育的主体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灌输、说教、批评,疏于沟通、说服、指导,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只是给学生灌输的简化浓缩的成人道德观念和知识,不能引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思考。再者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富有精神活力,直觉极为敏锐,富有想象力,学校德育工作过于结构化,注重预成性目标,学生心灵就会产生不满、厌恶感以及种种反常行为。教育学家雅克·马里坦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人更困难更重要的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成为人的那种生活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成为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学校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各种知识,而应当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整个人生命发生改变,成为一个品质高尚、心灵美好,对整个社会具有责任感而感恩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0:163.

[2]李本同.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

[3]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研究,2005(1):11-16.

[4]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53-57.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出版社.

[6]杜正山.浅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

[7]黄书光.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5.

[8]单作民.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

作者:揭康丽

第四篇:论监狱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摘要: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首要标准”的语境下,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作为实现矫正罪犯的新的方法手段,以符合教育方法创新、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迎来了强化和发展的春天。当前监狱心理咨询师队伍已成规模,心理矫治工作效果备受关注,进一步强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以期心理矫治手段能更充分地发挥好技防人防一体化的功能。

关键词:监狱;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建设

一、监狱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监狱体制改革的完成为矫正功能归位提供了现实基础

监狱工作包括生产、行政、后勤、狱政管理、刑罚执行、医疗、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心理矫治等方面,改造罪犯的过程,是分工合作的过程,是监管专业化、教育专业化、劳动管理专业化和心理矫治专业化力量相辅相成的过程。为提高工作质量和行政效能,要求我们根据监狱工作实际,有必要对监狱警察的职位进行合理分类,使之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保障监狱工作目标更有力地实现。目前,监企分开的改革已经完成,为监狱监管教育功能的纯化、教育改造功能的归位提供了现实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监狱心理矫治科的成立,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心理矫治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心理评估为工作内容,以科学方法评估罪犯,不仅看外显言行,还注重对内蕴个性特征、情绪、认知的测量,是集“技防”和“人防”于一体的矫正罪犯手段,被有的学者称为“第四大改造手段”。

(二)公务员分类管理政策为咨询师日后的职级发展提供了一种愿景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及深圳特区对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成果的推出,为各地探索和施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建设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深圳特区在2010年初推出了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办法,意义非凡,它打破了“同挤官道”,以官阶论短长、论待遇的仕途观,为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位分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论如何,作为技术类人群的监狱心理咨询师,对专业化的职级发展有了良好的一种愿景。公务员队伍对如何促进专业化建设,建立配套的、相对科学合理的职级发展制度充满着期待。

中央政法委领导提出“首要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监狱工作在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中的职责和任务,为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提出了“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的政治要求。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在经过10多年摸索和发展后,终于迎来了肯定和强化发展的春天。

司法部制定了《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为各监狱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省监狱系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落实司法部要求,在建章立制、专业人才培训、工作考核方面力度不断加强。比如广东省监狱管理局2006年明文要求,省内各监狱必须设立心理矫治科,明确经费标准,配备不低于5名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全监狱的咨询师数量必须达到押犯总数的1%,监狱领导层至少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这就为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健康发展,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整体上健康发展

1989年起,我国开始将心理学方法引入罪犯改造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监狱在心理矫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5年起,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已成为司法部考核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一项重要指标。据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章恩友等人对全国31个省市145所监狱、未管所的调查,到2000年,全国已有93%的监狱成立了心理矫治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矫治工作,为心理矫治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司法部79号令),专列一章对心理矫治工作作出了规定,突出了心理矫治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该《规定》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标志着心理矫治的功能作用在监狱改造罪犯工作中的探索论证阶段已经结束,正式进入规范有序、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得到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在2004年召开的广东省法制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上,监狱系统在心理矫治工作方面的论文数量和研究成果数量最多,成绩引人瞩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同年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法制心理学会的骄人成绩得到罗大华等人的高度评价。在2008年召开的心理学家大会上,活跃着监狱心理工作者的身影,成为心理学界的新生力量。

2007年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颁布,重申了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对罪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应当达到应参加人数的100%”;要求“发挥心理矫治对罪犯的调适、干预作用。对罪犯要普遍开展心理测验,了解和掌握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通过心理咨询实施有效干预,使罪犯消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适,恢复健康心理。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应当予以治疗。要注意收集、积累心理矫治个案,注重发挥个案的指导作用。要认真研究罪犯心理的新变化,进一步规范心理矫治工作”。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一是教育改造目标考评体系更加完善,司法部制定了《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全面考核教育改造罪犯各项工作;二是心理矫治工作不断规范,司法部制定了加强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加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运行规范,已在15个省市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

2.外引内联,使心理矫治工作力度得到加强

江苏部分监狱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心理咨询科或心理矫治科,并成为司法部“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治专业证书班”学员的实习基地,这为全国各省市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现实的、有益的借鉴。各监狱普遍在教育改造科内设心理矫治中心开展工作,选送管教业务骨干学习心理矫治技能,又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社会资源,如:签订心理矫治业务合作协议、聘请心理咨询顾问,与某些院校共建实习基地等等,取得双赢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引进,通过招考公务员和从外单位选调的方法,尽快地充实心理矫治工作队伍。比如,广东省佛山监狱2003年与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心理矫治业务合作协议,完成每周4人次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和每年两次大型心理矫治活动的工作量。近几年,采用招考和选调考核的方法引进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才,等等。

3.重视制度建设和行政推动,培训力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监狱善于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深化心理矫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使心理矫治工作充满活力或挑战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为此,各单位以加强制度建设来确保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制订了办事程序和考核标准,促进了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发展。以广东省监狱为例,2006年6月7日起颁行了《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定》、《心理功能室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文件;2007年制定了《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手册》,同时,成功与友迪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管理软件”;2004年7月起,要求各监狱必须设立心理矫治科;2006年,争取到省财政的支持,下拨各直属单位30万元专款,用于心理矫治中心功能室的建设;2009年初,要求进一步加大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力度,完成按押犯总数的1%配备心理咨询师、监狱领导中至少有一名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两年内全省监狱系统的二级咨询师数量达到200人的目标。广东的做法,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专业化的力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外,全国监狱系统对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继续加大,去年共培训956名警察,700余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至年底监狱系统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人数已达到10000余人。

4.理论研究及罪犯心理软件研发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司法部与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委员会共同研发的“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软件已在全国监狱中广泛应用。部分省份也积极开展了相关量表的研制工作,广东省的心理矫治工作管理系统的研制应用,促进了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化。

湖南、江苏、广东等省市监狱的出监评估工作将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与心理测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对重新犯罪危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监狱学会心理矫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学术交流增添了一片新天地。多年来,司法行政系统涌现了一批奋发有为的学者,著作文集逐年丰富,影响日深。广东省监狱系统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统一完成了对全省押犯的基本心理结构测试和调研,对27种调研对象进行了分类分析。

实践证明:心理矫治手段在转化罪犯、稳定情绪和促进人格完善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取得理论界的认同和实践的验证,它的重要性受到业内同行和心理专家的肯定。

(四)当前制约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建设的因素

1.现有警力编制及公务员轮岗制度不利于专家型队伍的构建

实施分类管理必须改革现有的警力配备系数,从编制上和警力配备上解决好“专人专心”的问题。欧洲发达国家的监狱实现工作人员分类管理,警力配备与在押犯的比例达到35%左右,而我国现有警力编制仅为18%,警力配置不足或不合理,使得岗位分工粗放、人员缺乏稳定性,常有因人因事变岗的现象,不利于其业务“精”与“专”。如何稳定矫治专业队伍、提高专业队伍素质,成为监狱亟待解决的问题。

2.职级发展和激励机制未能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

考虑到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性,矫治工作从属于其他部门的状况难以保障其业务以及角色的单纯性,功能作用难于充分发挥。另外,激励机制缺乏,没有推行专业化、专家型队伍建设的体制环境,而又要形成一支专家型矫治警官队伍,这就必须要解决好他们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当前,从事矫治工作的警官尽管有咨询师资格却无咨询师待遇,工资职级发展仍是按照行政职级序列,这不利于专业队伍的稳定和技能上的发展。

二、强化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探索职业发展模式,实施职位分类管理,确立心理咨询师职务等级序列

监狱的心理咨询师目前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兼职不利于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些临床性的业务,有违心理咨询师从业道德。因此,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与权限的设置极为重要,首先要将对罪犯的考核权、执法权先剥离,弱化其警察的身份,强化其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在监狱警察分类管理问题上,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在心理矫治职业发展及其待遇问题上,建议单列心理矫治专业序列,侧重于技术级别和工作质量考评,将其与教育类警察相区别。

著名监狱学学者吴宗宪认为,矫治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制度,内容应包括职业准入资格和职业发展等级两方面:一是职业准入资格,应当符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参加系统培训,接受并通过鉴定。二是职业发展等级,具备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资格人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经验知识的积累,应当按照一定的职业等级发展,这种等级制度可以成为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动力。

笔者认为,可按按两个方面设计心理矫治人员的职业发展等级,一是评定专业职称,对于直接从事心理矫治专业的警官,按心理咨询师职业序列晋升,根据心理矫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将其划分为初级人员(心理咨询员)、中级人员(心理咨询师)和高级人员(高级心理咨询师),不同级别的心理矫治人员,有不同的任职资格,也有不同的工作职责。二是对于那些没有参加专业职称评定的心理矫治人员,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年限和工作业绩等,评定为相应的行政职务级别,如科级心理咨询员、处级心理咨询师等。心理矫治人员的待遇应当与其任职资格相适应,享受专业人员的各项待遇,这样做还意味着要根据专业职称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例如,获得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职称的心理矫治人员应该获得与其专业职称相对应的待遇。如果能按上述两种职业发展等级逐步晋升,并且获得相应的待遇,就可以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可以避免熟练心理矫治人员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谋求行政职位的“官本位”现象,避免熟练的专业人员不断流失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有的学者主张,将直接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岗位的人员按照矫正员、助理矫正员、矫正师、副主任矫正师、主任矫正师等专业职务等级设置,笔者认为也未尝不可。

总之,要通过对矫治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职务,让其按照技术和职务等级提升和发展,让他们享受与其专业技术职务相符合的政治、经济待遇,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官本位”思想,避免人人都热衷于“抢”行政职务的现象,让从事技术、行政的人才各展所长,安心工作。

(二)加强专业科建设,重视专业技能运用

心理矫治作为集技术性、治疗性、互动性、教育引导性等功能于一体的“第四大改造手段”,与监狱教育改造功能归位和专业化要求相适应,原来心理矫治工作从属于某一部门的格局不利于做深做透,不利于心理矫治工作纯化,专业性受到影响。

为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实现规范发展,设置心理矫治科具有现实可行的意义。第一,要以足够的力量由上而下地推进。省(市)局宜从体制上、制度上规定各监狱心理矫治科的设置,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加强配套功能室等心理矫治工作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并给予一定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能力的职权,有专项的经费和考核激励机制保证,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职业规范。第二,要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定》、《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施细则及考评标准》,确保各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机构设置、职权经费设施的保障、功能运用等纳入制度化、专业化轨道。第三,要加强业务的指导和检查,促进各监狱的矫治工作扎实开展。第四,要重视专业技能运用,心理咨询师的素质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影响。从广东省监狱系统的做法看,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建立咨询师定期接受督导的制度、激励制度

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要在共情中调动所有阅历经验和学识助人解决问题,需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极容易引起“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现象,加上咨询师在共情中总是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极容易反受其害,因而极有必要为矫治专业人员建立定期接受督导的制度。请高级咨询师或心理专家为他们进行个案督导,帮助提高业务水平;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下级咨询师缓解精神压力,保障身心健康,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动力。

另外,在激励机制上,要改变目前心理咨询师没有单列奖项的局面,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心理咨询师要实行有效激励,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比如采取表彰和奖励政策,设立授予“省级优秀心理咨询师称号”、“监狱级优秀心理咨询师称号”等年度评审奖励机制,增设奖励外出学习考察的办法,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稳定专业人才,搭建活动载体,创造有利于培养专家队伍的环境

1.抓好专业性分工,保障心理矫治专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根据《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当是通过培训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符合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或者高级咨询师(一级)任职资格的人员。罪犯心理矫治工作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了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工作质量,在配置和充实矫治专业警力时,宜选择确有专业兴趣并符合专业要求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突出矫治队伍的专业地位。

为了不至于使咨询员、咨询师辛勤积累的咨询与治疗经验半途而废,监狱应尽量降低公务员轮岗制度对心理矫治专业队伍的影响,稳定队伍,留住人才,调动其积极性,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理论实践专家,保障矫治专业队伍的相对稳定。

2.搭建专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创设学术氛围

如成立监狱学会心理矫洽专业委员会、监狱心理咨询师协会等,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矫治技术展示会,在OA网建立矫治工作论坛等等,培养本单位、本系统的学术带头人,由点带面,催生监狱心理学家。

组织心理矫治人员参加行业协会(心理学术机构)及其活动,发表科研论文,扩大理论研究实践视野,提升自身素养。要以具体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勤奋探索,不断内化自身的专业兴趣,促使专业人员提升学术荣誉感、行家认同感。

3.临床实践与知识更新培训并重

抓好岗前培训、资格认证培训、在职培训、临床实习,使专业人员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终身自学和参与在职培训是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独特性,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可以立即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依托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实习场所为专业人才提供培训进修和实习的机会。

作者:古璇

第五篇:心理咨询之我见:心理咨询的发展与不足

摘要:社会生活的节奏致使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遭受巨大的心理负荷。心理、精神以及身体饱受摧残,人们急需心理上的帮助。心理学流派自出现的那一年到现如今起,已经给心理咨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心理咨询围了一面高墙,让心理咨询的发展和理论基础始终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圈。

关键字:心理咨询的发展;心理咨询理论

一、心理咨询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卡爾纳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心理咨询包含两个元素: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咨询师是指通过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方法,与求助者不带个人偏见的沟通,发现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深层原因,然后用专业的方法帮助解决冲突、促进其发展的高级专业人员。

大量的心理治疗学派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涌现。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其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使专业人员感到目不暇接。但纵观近年来心理咨询的发展,虽有几种主要的治疗体系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却没有哪一学派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心理咨询师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哪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来访者、所有问题和所有症状。由此,心理治疗各个学派经历了深入的反省,认识到各自所钟爱的理论不足。从而各个流派开始了对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并开始弥补自身不足而取长补短。在技术方法上也较为灵活地尝试各种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在理论上,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以寻求更为统一。在国内,心理咨询服务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心理机构、志愿者队伍、各地心理协会等蜂拥进入汶川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遗憾的是这种自发行动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目前,心理咨询在国内稳步发展,但未成体系,也未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及疗法的优缺点

心理咨询随着发展,已具备九种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精神分析法、阿德勒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格式塔疗法、现实疗法、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家庭系统治疗法【1】。其中运用广泛的主要有:精神分析疗法、阿德勒疗法、行为治疗法。

(1)精神分析疗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期,且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该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性,这是它的优点。但它的辅导方法对辅导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这是它的使用局限。精神分析治疗适合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如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分离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2】,但是他对人格的理论构造是不准确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有一定的机械化,其中泛性论过大地夸大了性欲对人格的影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最后他的研究方法都来自受访病人的自由联想以及通过对病人的催眠,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

(2)阿德勒疗法。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优越则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健康人的生活风格能够发展完善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的人的错误生活风格则缺乏这种社会兴趣。治疗实质在于通过对出生次序、最初记忆、梦等的分析,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使其相信问题的根源是童年早期的适应不良,从而帮助患者寻找一种社会兴趣且更有效的生活风格【3】。他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也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然而,他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过分强调“自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尽管他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但是他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3)行为主义治疗法。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治疗技术。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4】。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5】。最主要优点:是研究的方法上,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所以研究得到的结论内部效度比较高;最主要的缺点:把人的心理过程看的太过简单,实验中往往只是测量简单的心理过程,有些结论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往往外部效度不高;同时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否认遗传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一些方法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且主要是用动物做实验,在人身上的可操作性是需要考证的。

三、心理咨询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1)理论方法固化,无创新。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一味依靠前人栽树,并不会让后人一直受庇护,也不能看的更远,只会使后人固步自封,毫无建树。目前市面上许多咨询乱象辈出,只会用已有的理论去套案例,也不管合不合适,实不实用。这种现象只会导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手段稳步不前。

(2)咨询师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目前市面上许多咨询师打着心理咨询的幌子,但很多都是冒牌货。这值得心理学专业的人反思:为什么科班出身的反而比不上非科班出身的人?几年前,整个行业缺乏公认的心理咨询师准入标准。在大众认知中,只要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就有资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这种准入门槛过低,任何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进入该行业,因而咨询师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3)咨询行业未形成市场规范。尽管国家释放了友好政策信息,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红利,但是心理咨询市场未形成规范,没秩序,没标准。心理咨询的大众接受度不高,甚至一些小城市并未真正普及心理咨询,认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尽管有些人对这个行业有正向的看法,但是由于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

参考文献

[1]Corey,G.), 柯里, 石林,等.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红开达 ,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牛出版社,2012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肖泽萍.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J]. 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2003(01):183-184.

[5]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窦新月(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学生,心理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作者:窦新月

上一篇:信息工程论文下一篇:学校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