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可持续经营特点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森林可持续经营特点

森林认证 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在林业政策框架下运作

林业政策指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林业发展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它具有政府行为、强制性和公众利益机制等特点。

森林认证为消费者证明林产品来自经营良好的森林提供独立的担保,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的评估,将“绿色消费者”与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扩大市场份额,以求获得更高收益的森林经营企业联系在一起,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市场为基础,并依靠贸易和国际市场来运作。它具有非政府行为、自愿性、多方参与性、独立性和市场性等特点。

森林认证需要在国家林业政策体系框架下运作,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森林认证的基本要求之一。

必须遵守法律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家签署的国际公约和协议是森林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合法性是森林认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森林认证标准必须依照一国的法律法规制定,同时标准中有关林业权属、经营规划、可持续性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监测与评估等要求,与大多数国家的森林经营政策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认证的标准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或者更详细。

同时,开展森林认证也有助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也可检验森林经营单位是否守法经营。而遵守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要求,具有良好森林经营模式的森林经营单位容易通过认证,认证成本也较低。大多数国家成功的森林认证实践证明,良好的林业政策与林业管理是森林认证成功的前提。政府在国家水平上制定有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法规政策,明确森林与林木的权属,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等可以为森林认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森林认证的开展。

透过市场实现目标

现代林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说,各国林业政策都是围绕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总体目标而制定,而森林认证的最终目标是以市场手段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所以,二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途径不一样,林业政策依靠政府,是强制性的,而森林认证主要依靠市场,是自愿性的。

森林认证的起因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为了弥补政府的政策失误、市场失灵和机构不健全造成的一系列森林问题而逐步产生的。反过来,制定林业政策的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在推动森林认证、保障森林认证的公正、透明以及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森林认证作为一种市场激励手段和“软政策”工具,林业政策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硬政策”工具,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加强林业管理这一总体目标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缺乏需求时也会失灵

当然,森林认证只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与国家林业法规和林业政策等传统的工具相比,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林业政策是以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为基础制定的,通常具有针对性,而森林认证在某一个国家能够起到特定作用,但在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有效;森林认证的许多影响和效果(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在短期内不明显,还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充分验证;尽管森林认证可以为林业政策提供一种“持续改善方法”,但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进行一些制度变革才能采用;森林认证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它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森林认证是依靠市场来运作的,没有强制性,在缺乏认证产品市场和需求动力的地方,这种机制就会失灵。

能提升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认证项目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机会,可促进企业、环境和社会组织以及当地居民相互学习交流。森林经营者、支持机构、认证机构和认证体系之间越来越多的相互学习能够促进森林的良好经营和森林认证的开展。

从实践来看,研究表明,森林认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森林认证已促使森林经营产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验证已经营良好森林的一种工具。为满足森林认证的要求,森林经营者需作出很大的改变,这种影响体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

能促进林业标准制定

中外的实践表明,森林认证促进了林业标准的制定,并使其真正应用于林业生产和贸易。一些国家的森林认证推动了该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如南非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标准和指标很大程度归功于早期的森林认证经验和国家林业行动计划。

中国部分林业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已部分参考和融入了森林认证的理念或要求。在最新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中参考了森林认证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要求,其内容与森林认证标准基本一致,并引入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吉林省林业厅已将判定高保护价值森林工作纳入省“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将把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判定标准。中国还发布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以及《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规程》,其中很多内容和标准参考了森林认证标准的要求。

能推动林业利益方讨论

森林认证对政府林业政策修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引入了多利益方参与的机制。在森林认证中,主要体现在认证体系管理机构的组成和认证标准制定过程中多利益方的参与。大多数森林认证体系都成立了由多利益方参与的森林认证管理机构和标准制定程序。

森林认证促使林业相关机构、企业以及当地的利益方共同商讨林业发展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各利益方对森林问题的讨论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森林认证本身的影响。它推动了一些国家在制定林业政策时引入多方参与的程序。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玻利维亚、巴西和南非等,在国家政策讨论中更多地考虑了社区代表的意见。森林认证进程促进了主要政策法规的修订和林业机构的改革。

中国在制定国家森林认证标准过程中,要求建立一个多利益方共同组成的标准制定小组,共同讨论和制定标准。同时,在标准制定和认证审核过程中,均需要广泛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中国在制定森林认证有关规章制度和其他林业政策中同样需要各方的参与和讨论。这推动了中国各利益方对林业政策和可持续经营的讨论和参与。

能促进林业科技研究

认证审核根据认证标准评估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并作出是否满足标准的结论和现有经营活动的主要差距。这些差距可以确定所需开展的研究,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认证提供支持。

中国林科院等很多科研机构开展了很多有关森林认证的研究,为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和企业开展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持。森林经营单位和加工企业在开展认证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社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森林监测、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和经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产销监管链控制系统等,科研单位通过相关技术合作编制技术指南提供支持。另外,一些科研成果也为森林认证提供了支持,如一些速生树种对环境、土壤和水的影响,不同作业方式的环境影响等。

能助推林业法律实施

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有效机制,森林认证所制定的标准必须与当地的森林经营状况、居民生活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相适应,能够真正解决本国或本地的林业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市场的需要。

政府往往把符合法律要求作为企业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首要条件,而森林认证标准也是把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先决条件,很明显,其审核过程有助于促进森林经营单位遵守国家的法律。因此,森林认证可作为加强法律实施的一种手段,与国家进程协调一致,特别是有助于减少发展中国家中非法采伐等问题的产生。森林认证的这种作用,对于一些政府职能较为薄弱或机构不完善的国家,意义尤为重大。

在英国和印度尼西亚,主管部门将森林认证作为林业执法的一种补充工具和自律机制。玻利维亚政府在1996年的森林法中规定,在森林特许权区,独立第三方认证可以替代国家对该地区是否遵守森林经营标准情况的审核。南非政府规定,国家森林特许经营区必须在开始经营后的2年时间内根据国家森林经营标准开展认证。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中国森林认证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来看,森林认证促进了中国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标准的实施,包括采伐、造林、修路、职工健康与安全、病虫害防治、林地的占用、林权争议处理、野生动植物管理、化学药品和农药的使用等。认证机构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

能促进林业管理

森林认证也促使对政府、非政府和私营机构在森林经营中的责、权、利进行了调整。森林认证赋予“独立审核员和检查员”充分的权力,对没有满足标准要求的经营活动提出“不符合项”,并要求进行整改,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这种方法也将一部分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到私营部门。

中国国家体系由政府主导推动,因此在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和使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国家层面上,也可以考虑森林认证与其他林业政策结合或替代某些林业政策,如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森林经营方案的管理、木材运输证制度、天保工程等,同时在林业税收、林业项目的安排乃至考核绩效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以鼓励更多的林业企业开展认证。

当前仍需积极推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森林认证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软政策”工具,可以对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林业管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开展林业管理与监督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当然,认证作为加强法律实施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因其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的特点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政府已将森林认证作为加强中国林业管理和推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工具,积极推进,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推动其发展,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发挥中国森林资源管理的特定优势,建议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如推动认证林产品在政府公共采购政策中的应用。

同时,应尽快研究探讨森林认证与其他相关政策结合应用,以鼓励和促进中国更多的森林经营者寻求认证,将森林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另外,需要及时对森林认证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作出调整,对一些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标准或技术规程,应当组织修订,以符合林业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作者:徐斌

第2篇:推动森林认证 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

摘要: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本文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也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程序,包括申请、实地考察、文件审查、实地评估、复查、认证、标签、定期检查等。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各方面参与,重视森林认证工作,才能实现湖北林业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森林认证 湖北森林 可持续经营

On Develop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of Hubei

Bai Tao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生态建设的一种主要体现,而森林认证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机制。所谓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实现一个或多个明确规定的经营目标的过程,这种经营方式既能保证持续不断的从森林中得到所需的林产品和服务,又不会导致森林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未来生产力不合理的减少,也不会给自然界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最近我国南方一家家具出口企业遇到难题,产品出口到欧盟,进口方询问产品是否有绿色标签,如果有,可向海关申请可观的关税优惠。这家企业大喜过望,但仔细打听才知道,要获得绿色标签,需要通过严格的森林认证,认证时不仅对家具材料有较多的环保要求,且认证价格不菲。

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木材产品企业发现,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开始遭遇森林认证的限制。

目前我国林产品出口正逐年增加,如何消除日益增长的“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包括湖北林产业尤其是出口林产品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只有重视并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工作,才能实现湖北乃至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

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是按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对申请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森林调查、经营规划、营林、采伐、森林基础设施,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等。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经营到采伐的原木及其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等的整个过程进行认证。由于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到产品再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链,所以森林产品的认证又称为产销监管链认证。

森林认证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森林认证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通过认证,为木材加工企业和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及其林产品提供认证标签,即森林认证的绿色标志。

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2]

森林认证是由环境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发起的,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森林可持续认证是伴随着人们对消费产品进行“生态标签”应运而生的。它力图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的评估和森林产品的鉴别,给森林产品贴标签,标明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是源自被确认为管理优良的森林,以达到将“绿色消费者”与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以获得更高利益的生产商相联系的目的。

从全球看,森林认证已得到全世界各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可,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森林经营者自觉加入到森林认证的行列。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7年6月,全球已有约3亿多hm?森林通过了森林认证体系的认证,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7.8%,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欧洲和美洲。森林认证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我国林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现状看,森林经营模式仍未摆脱计划经济,靠行政管理的束缚,森林经营单位仍是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机构,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机制。

开展森林认证,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森林持续经营的模板和示范,加快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作用,森林经营企业的森林,只有达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其木材及其林副产品被标签后,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或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企业才能获取利润,并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这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解决林业企业的经济危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体现着现代消费者的文明与教养,也标志着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消费经过认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是保护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积极选择。可以预见,今后只有绿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受欢迎。在欧美环境敏感市场,林产品通过FSC认证已经成为通行证之一。在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大多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太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将大大加强。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将更有利于保护和开拓林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

开展森林认证,可为林业企业树立和提供加强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工具。企业具备良好的森林经营体系,是开展森林认证的首要条件,企业根据认证的要求,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森林认证是在森林利用和森林保护这对矛盾长期碰撞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贸易理念,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一种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市场模式,代表着未来全球森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森林认证所带来的挑战。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严峻考验。因此,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是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和林产品贸易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我国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1]

因此,无论从森林经营、林产品贸易方面,还是从环境和社会方面,开展森林认证将有利于解决我国林业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森林认证的程序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森林认证体系,在不同的体系下其认证的程序也不完全一样,但主要步骤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2.1 申请。

一个森林经营企业或加工企业在申请认证之前,应该认真做到如下准备工作:

2.1.1 经营单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森林认证,为什么要进行认证,是否有开展认证的必要,认证能带来哪些效益,认证的费用等;

2.1.2 经营营单位决定开展认证后,要明确应选择哪些证书和认证体系。目前,全球性认证体系有2个,即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至少有2个区域认证体系即泛欧森林认证体系(PEFC)和泛非森林认证体系(PAFC);同时还有一些国别认证计划,如瑞典、英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荷兰、加纳、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圭亚那等,其中FSC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认证体系。

经营单位在选择认证体系后,还要考虑能够提供合适服务的认证机构。目前,全球共有13家认证机构可以提供FSC证书。

2.1.3 经营单位在进行正式认证之前,还要进行内部评估,包括标准的选择,当地条件下对标准的解释,以及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所选择的标准等。

2.2 实地考查。

认证单位收到经营单位的认证申请后,将委派评估专家对要求认证的森林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使双方互相沟通和了解,以确定认证程序和内容、认证范围、文件审核以及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等。

2.3 文件审查。

认证机构将检查经营单位所提供的文件是否与认证标准一致,并着重检查森林经营过程中反映环境与社会的相关因素。评估经营体系和资源需求。

2.4 实地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经营单位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永久性样地和主要保护地等状况;外部指标包括直接调查受经营单位活动影响的外部共同利益的相关方面,如对集水区下游的影响等。同时还应对经营单位的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抽查,以此检查野外调查结果与文件记载是否相一致。如果文件严重不符,评估组将考虑终止评估。实地评估结束后,评估组将起草一份报告,并说明是否授予认证证书。

2.5 复查。

主要是证明某一认证活动评估方法的可靠性,检查评估小组所做出的决定,对审核过程和结果的技术鉴定。

2.6 认证。

复查小组批准评估建议后,可以为经营单位颁发证书。取得认证证书的经营单位要承诺其经营活动将有益于改善环境和社会发展,并尽快完成建议改进的经营活动。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经营单位没有接受使用的条件。认证机构将吊销证书。

2.7 标签(产销监管链)。

组织和实施产销监管链检查,如果没有审查就不进行标签。监管链是认证项目的关键,它为买方和卖方从森林到林产品的最终销售提供了联系。

2.8 定期检查(监督)。

检查经营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证书是否滥用,评估“持续提高”的进展。[1]

3.湖北森林资源现状

据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结果:湖北省土地总面积1859.00万hm2,其中林地面积826.81万hm2,占44.48%;森林面积578.82万hm2,占林地面积的70.01%,森林覆盖率31.14%。活立木总蓄积23121.55万m3,其中森林蓄积20942.49万m3,占90.58%。

全省森林面积中,乔木林509.70万hm2,占88.06%;竹林15.04万hm2,占2.60%;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灌木经济林加乔木生长线以上灌木林)面积 54.08万hm2,占9.34%。按林种分,防护林380.74万hm2,特用林14.72万hm2,用材林129.60万hm2,薪炭林16.32万hm2,经济林37.44万hm2,分别占65.78%、2.54%、22.39%、2.82%和6.47%。全省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411.81万hm2,蓄积16734.70万m3,分别占71.15%和79.91%;人工林面积167.01万hm2,蓄积4207.79万m3,分别占28.85%和20.09%。

总体来看,清查间隔期内,湖北省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长,林种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林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林地逆转现象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问题仍较严重,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林产品科技含量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森林经营水平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协调健

康发展。[3]

4.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森林认证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中国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始与1999年。由于欧洲、北美等“环境敏感市场”对木材产品的环境性能提出了要求,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日益俱增,中国的外向型家具企业和木材加工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压力,开始重视并寻求产销监管链认证,他们走在了中国森林认证的前列。目前,中国有304家林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FSC的产销监管链认证(COC),他们可以用认证木材来制造自己的产品。中国产销监管链的认证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足以证明我国政府和企业对FSC认证的重视,也表明我国在全球木材加工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进口的认证原材料较贵,很多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从国内寻找原料林基地。因此,森林认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森林经营单位的关注与兴趣。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WWF)的推动下,我国目 前有6个森林经营单位的71万hm2林地通过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的森林认证。2006年我国确定了在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广东、和四川等6省开展森林认证试点,2007年又确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广西、云南、海南、安徽、河北6省开展第二批试点,同时,为了探索与FSC体系的合作,增加黑龙江穆棱林业局为试点单位。目前共有13个试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森林认证工作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4]

湖北省是林业资源大省,却不是林业产业强省。目前该省省国有林场175个,地方(县国有林场)55个,林业社会总产值在中部地区并不占优势。湖北有70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但产品真正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只有60多家,90%的企业是高消耗、低效益企业。加工差、效率低、品牌弱是湖北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湖北林业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传统林区相比较,森林认证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一家森林经营单位和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森林认证工作。而森林认证是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湖北林业要想走出困境,变资源大省为产业强省,就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充分认识到森林认证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各方面广泛参与,就一定能够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湖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湖北林业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巨斌.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1~317

[2] 刘开玲.森林认证问答[J].森林认证通讯,2002(1)21~22

[3] 湖北省林勘院.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报告[M]2007

[4] 国家林业局.我国森林认证工作进展综述[EB/OL].http://www.gnsb.net/news/shownews.asp newsid=7449

作者:白 涛

第3篇: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进展

摘 要:概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及实现途径;并从国际水平、国家水平及亚国家水平3个层次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森林认证已在多国展开,中国也形成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主要有政策和制度、法律、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简略论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提出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建议。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森林认证;保障体系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里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林业的有机结合。早在1980年起,已有一些国际组织致力于调整林业政策,保持热带林可持续经营。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系列文件,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可以说,林业先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领域[1]。

1 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现状

1.1 森林可持续经营概述 目前森林可持续经营没有统一的概念,不同组织或学者对其有不同定义,但其概念均包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一般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有森林多效益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新林业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综合森林经营理论、分类经营理论等。杨建平等[4]认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是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和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的理论。

杨建洲[5]认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包括微观经营途径(微观经营主体建设和微观经营技术体系构建)和宏观经营途径(市场经济调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众参与)。黄选瑞等[6]则认为区域化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主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模式,将林业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类林的划分、两类林的比例、商品林可持续经营、公益林效益补偿是分类经营应注意的问题[7]。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有3个层次:国际水平、国家水平及亚国家水平(区域水平、森林经营单位水平)。

1.2.1 国际水平 国际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有9个: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进程、非洲木材组织进程、蒙特利尔进程、赫尔辛基进程、非洲干旱地区进程、塔拉波托倡议、近东进程、中美洲进程、亚洲干旱森林进程,共约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8]。各进程内容大致都包含:林木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健康与活力;森林的生产性功能;森林的保护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需求;法律、政策和机构框架[9]。

1.2.2 国家水平标准与指标体系 国家水平标准与指标体系是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并与国际研究接轨为原则制定的国家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目前新西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波兰、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体系框架[10-11]。我国于1995年开始研究制定国家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并于2002年10月正式发布实施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我国是蒙特利尔进程成员国,因此该体系与蒙特利尔进程相适应,但又结合了我国国情[12]。

1.2.3 亚国家水平 亚国家水平标准与指标体系是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并具有实践意义的体系,包括区域水平及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体系。如加拿大出版了标准与指标的应用手册,美国林务局开展的“地方单元标准与指标的制定”项目等[13]。我国亚国家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工作启动较早。1997-2000年,我国在东北国有林区的黑龙江伊春市、西北干旱少林区的甘肃张掖市、南方集体林区的江西分宜县进行了亚国家水平指标体系的研制工作。2000年,我国作为亚太区域示范林项目的参与国,参与了示范林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制定和验证工作[14]。刘代汉等[15]采用目标法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30个指标组成的林场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宋新章等[16]以黑龙江为例,建立了由总目标层、目标层、类目标层和项目标层4个层次组成,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目标、9个标准和31个单项指标的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衡量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仍是争论的焦点。发达国家主张制定国际统一的标准和指标,而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来确定[17]。各国应积极参与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制定,各标准和指标应相互协调,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18]。虽无法形成统一标准与指标体系,但达成共同的森林公约则是可行的,这已是大势所趋[19]。

1.3 森林认证 森林认证是一种市场经济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森林的经营水平并实现可持续性,促进并保证市场的准入[18]。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森林认证体系,即森林管理委员会(FSC)体系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为主的全球体系、以泛欧森林认证体系和泛非森林认证体系为主的区域体系和部分已开展森林认证国家的国家体系[20]。

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银行联盟资助中国林科院科信所和可持续发展中心的“支持中国建立森林认证工作组”是中国第一个有关森林认证的研究项目[21]。2002年国家林业局开始组织研究和制定《中国森林认证标准》。2007年,我国森林认证最高议事机构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成熟;同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及《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两部认证标准[22]。通过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建立我国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通过大型企业带动森林认证、加强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等途径可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23]。

森林认证作为一种手段,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如认证改善了什么、认证产品的行情如何、哪一种认证系统最合适、各认证体系相互承认问题、认证的公平性、认证的效率、政府的角色、其他手段等[20]。森林认证并非解决全球林业问题的灵丹妙药,森林的命运依赖于公众的意识和态度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24]。

1.4 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人的社会行为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进行规范,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需要与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与特定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且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保障体系,包括政策和制度、法律、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25]。各保障手段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环境不同各手段应各有侧重,应综合利用,加强协调,发挥整体功能。

1.4.1 政策和制度保障 沈月琴等[26]从亚太区域示范林项目中国临安示范林实践出发,从产权政策、森林外部效益补偿政策、税收政策、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政策四方面进行专项设计,并提出优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环境、规范政策系统的运行、综合政策方案规划三方面的综合设计。郑小贤[27]在研究了林业产权制度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对产权制度三方面的要求,即:建立多层次产权制度,建立和规范产权机制,尽快出台国有林地使用权、管护承包经营权延长续用办法。

1.4.2 法律保障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实施的特点,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林是符合国情的国际做法[28]。针对目前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和执法的不足,应牢固树立依法治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并实行政企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法律的宣传和全民参与力度,进行有效、严格的执法,加大执法监督[29]。

1.4.3 经济保障 经济保障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邓华锋[28]指出,应通过健全林业投入机制、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建立金融部门和吸引外资投入机制等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林业资金投入机制,并开展森林生态效益有偿服务,实行林业轻税赋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4.4 社会保障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公众参与机制能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相关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使公众参与到森林经营的决策中,鼓励公众对决策执行进行监督[25]。

1.4.5 人力资源保障 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事业中,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实现的必备条件。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尊重知识和人才,通过实践加强人才培养;并注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科教策略,多方合作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创新基地,产学研一体化,以提高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建立多层次的林业教育体系[28]。

1.5 森林可持续经营其他方面的研究 城市森林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30]。我国城市森林存在可持续经营理念未充分贯彻、经营科学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薄弱、森林生态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31]。许飞等[32]以广州为例,认为目前广州城市森林应采取中心城区模式、近郊模式和远郊模式进行发展。

森林文化主要包括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部分,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彼此相依、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是现代林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依托于森林文化的森林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经营模式[33]。

森林可持续经营经济学是新兴的林业经济学形态,指在林业经济学科内运用经济学的思想、概念、模型来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的一种理论形态。当前,森林可持续经营经济学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需要系统地构建其理论框架[34]。

森林碳汇与森林可持续经营[35-36]、森林可持续经营状态变化趋势预测[37]、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资源综合监测[38]等也是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内容。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不足与发展建议

目前,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概念体系未统一;二是未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统一核心标准;三是森林认证互认困难;四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不健全;五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不全面。针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以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建议。

第一,逐步统一概念体系。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不断推进,形成全球统一的概念体系势在必行。应有意识地去缩短这个达成共识的过程,越早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将越有利。

第二,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的核心标准。森林本身复杂性及各国或区域自身地理特点、经济水平等不同,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来衡量世界各地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但在标准层面上仍应该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具体的指标方面则可以根据实情而有所不同。

第三,继续推进森林认证。作为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评价体系,森林认证所发挥的作用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继续推进森林认证将成为全球范围势在必行的工作。但同时必须各方加强合作,解决各森林认证体系差异较大、互认困难的问题。

第四,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政策与制度、法律、社会、经济、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全方位研究。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文化、森林碳汇、森林监测、森林状态变化等均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有密切的关系,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必要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蒋有绪.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研制的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9):9-14.

[2]张守攻,朱春全,肖文发.森林可持续经营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6.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杨建平,罗明灿,陈华.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7(6):96-101.

[5]杨建洲.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途径[J].林业经济,2001(9):27-29.

[6]黄选瑞,张玉珍,关毓秀,等.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任务与实现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4):80-84.

[7]江民锦,俞晓明,谢金生.论分类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J].江西林业科技,1998(5):44-46.

[8]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forestry/ci/16609/zh/.

[9]沈国舫.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李杰.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11]雷静品,肖文发.加拿大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55-58.

[12]郭伟.不同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体系研究概述[J].林业资源管理,2011(3):23-27.

[13]姜春前,徐庆,朱永军,等.世界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3):1-5.

[14]姜春前.临安示范林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 指标与可持续性分析[D].临安: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3.

[15]刘代汉,郑小贤.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44-48.

[16]宋新章,赵清峰,张成林.黑龙江省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4,29(5):21-23.

[17]鲁德,王山.森林可持续经营国际讨论与我国的对策[J].林业经济,1997(2):14-20.

[18]陆文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及期国际进展[J].中国林业,1999(5):37-38.

[19]周国林,谭慧琴.世界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近况、趋势及我国的原则[J].世界林业研究,1997,2:1-8.

[20]洪菊生,陈永福,黄清麟.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1]周彬,陈宏伟,王达明,等.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森林认证标准的比较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0-13.

[22]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http://www.cfcc.org.cn/

[23]赵劼,陆文明.以森林认证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5):60-63.

[24]陆文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机制[J].世界林业研究,1999,12(3):7-12.

[25]黄选瑞,卢占山,张玉珍,等.建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的构想[J].林业科技管理,1999(3):33-35.

[26]沈月琴,程云行,徐秀英,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亚太区域示范林项目中国临安示范林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3-29.

[27]郑小贤.林业产权制度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8-22.

[28]邓华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9]张民侠.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30]吴茂林.广州城市森林分类及经营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31]古琳,王成.中国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2011,9(5):1-4.

[32]许飞,涂慧萍.广州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策略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26(1):1-3.

[33]杨馥宁,张云华,郑小贤.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5-28.

[34]蒋敏元,朱洪革.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经济学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2006(3):5-8.

[35]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C]//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2010.

[36]黄东,曾以禹,张晓静.论融合森林碳汇管理思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C]//低碳经济与林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第五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中国广西北海,2010.

[37]甄学宁,彭玉玲.MACD法和KDJ法预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状态变化趋势[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1):62-66.

[38]张会儒.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95-99. (责编:徐世红)

作者:徐松浚 徐正春

第4篇: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汇报

中德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情况汇报

石台县林业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七日

我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中德合作安徽林业二期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以来,严格按照项目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通过3年多的努力,全县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得到较大的发展,为石台林业注入了新活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石台县基本情况

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西北部,是一个以林业、茶业、旅游业为主的山区县。全县辖6镇2乡,3个国有林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79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10.92万人。

全县土地总面积211.8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63.9万亩,占88.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69%,活立木总蓄积近500万立方米。

近年来我县大面积实施封山育林,对天然林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植被取得恢复性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但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现:

一是人工林传统的经营模式急需改变。目前,我县的木材生产80%以上来源于人工杉木林,这些人工杉木林九成以上都是通过砍去原生植被,人工种植杉木苗形成的杉木纯林。随着时间的推移,杉木人工纯林固有的生态弱点日益显现,如出现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和火灾蔓延等。杉木林的经济效益也因地力衰退严重而急剧下降。尤其是多代连栽的杉木人工林,经济及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我县三个国有林场的当家树种都是杉木林,杉木林的上述问题是国有林场经营上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杉木人工纯林经营,皆伐作业更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急需改变。 二是天然次生林发展到现阶段,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经过近20年的天然林保护,我县天然次生阔叶林得到了有效恢复,恢复森林植被的第

一目标基本实现。

目前,这部分林分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1、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根据2004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县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3.12立方米/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5.55立方米/亩的56%,世界平均水平7.73立方米/亩的40%。乔木林单位蓄积量这样低的原因就是近100万亩的天然次生林,远看是青山,近看是树丛。

2、郁闭度过大,林分结构单一,有的是单层的中成龄林,林下植被稀少,有的是单层的幼林,缺少优势层,林分保持水土的功能较差。

3、一味的强制性保护,没有解决保护与农民生存发展的矛盾,农民缺乏保护、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加上保护及生态补贴资金有限,保护与农民生产生活(如薪材)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木材加工业发展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受到制约。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县自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实施中德合作安徽林业二期项目,2006年开始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全县选择7个乡镇中的11个森林经营示范村集中进行规模实施。规划森林经营总面积81681亩,林区道路建设50公里,计划投资587.4万元。

三年来,全县已完成各种类型森林可持续经营施工面积4.75万亩,林区道路建设34.7公里,完成直接投资300万元。

三、项目建设成效

三年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采伐利用,在采伐利用的同时提高现有林分质量是完全可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在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林分质量和产出的有效解决途径。中德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在我县已初显成效。

1、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封山育林抚育,恢复、增加了林地植被,为生态环境脆弱的石灰岩山场实现森林植被的永久覆盖打下了基础,如丁香镇梓桐村封山育林山场经过封山抚育保护,林地植被覆盖度已由原来的40%增加到85%以上;通过加强现有林抚育间伐,提高了森林质量,有效发挥了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矶滩乡人丁山的天然阔叶林林下植被恢复、天然林更新开始形成、林木生长量增加。仙寓镇占坡村杉木人工林中天然阔叶树得到保护,逐步形成混交林。

2、增加了林农收入。目前共有2619户农民参与了森林经营项目的实施,约1万人从项目中直接收益,项目为农民提供直接劳务机会7.2万个,获得劳务收入500余万元,其中项目劳务补贴300万元。

3、为木材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6200立方米,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4、促进了林业改革开放,提升了林业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提供了大量林业、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国际国内专家的咨询、培训服务,推广国际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培训林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培训林农近5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县林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经营管理森林的知识和水平。

5、促进了我县林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有越南、日本等国,湖北省、北京市、湖南省、贵州省、宁夏自治区等省(市、区)林业厅(局)来我县进行参观考察。

四、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这是项目成功实施的组织保证。项目实施伊始,

县委、县政府就十分重视,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过问项目筹办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单列专项编制组建了林业外资项目办公室。

2、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森林经营规划是森林经营工作的基础,项目森林经营规划要求高、任务重,并且是在项目建设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完善,在国际专家的反复培训和指导下,每个示范村落实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森林经营规划工作,严格按照技术指南要求对示范村十年经理期内的森林经营活动进行规划,规划不能仅停留在档案文件上,还要通过各种标记反映到林分中,以指导施工队施工。每个村都成立了森林经营施工专业队,对专业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后统一组织施工,保证了施工质量。

3、财政积极支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项目补助实行“一卡制”支付,保障了林农的利益,提高了林农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推进了项目的发展。

4、省厅德援办加强日常管理起到了重要的督促和引导作用。从项目实施开始,省林业厅领导和省德援办负责同志就多次并经常深入我县项目建设现场进行检查指导,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我县项目建设给予了大量的关心和支持,对推动项目森林经营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虽然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但也还面临和存在一些问题:

1、项目森林经营工作引进的理念和技术,不仅对农民是全新的,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推广应用也属首次,从规划到组织施工、再到监测验收,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技术的理解总有一点滞后,这既增加了开始阶段的工作量,对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森林经营只有通过对规划的长期、连续、稳定的执行才能体现出可

持续性,项目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在项目资金的引导下和技术支持下推进的,在农民充分认识到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长期效益前,离开了项目资金的引导,森林经营将是一次性的经营活动,谈不上可持续性。在项目结束后,迫切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支持。应把保障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继续执行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监测项目森林经营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填补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推动力的缺失,引起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技术推广和规划执行的终结。资金支持的重点,应放在理念的宣传推广、技术培训、规划设计、执行结果的监测评估上,对农民的直接资助应放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设施、附属活动方面,而对采伐环节的资助起到诱导的作用即可。没有资金的支持,采伐活动仍将继续,而支撑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技术、附属活动将因无法继续去推行而很快被淡忘。二是技术支持。项目对项目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包括理念的推广,对林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施工现场指导等。项目结束后这些技术支持如何获得和加强是项目区农民和技术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我省中德合作林业培训项目的启动,森林经营培训基地、流动培训学校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5篇: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方案(推荐)

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方案

——以银盏林场为例

1 林场概况:

1.1 历史沿革

国营银盏林场建立于1956年,隶属于清远县林业局,全称清远县银盏林场。1958年11月与县属太保山下方干部林场合并,改称国营林场,隶属于原韶关市地区,当时经营总面积为12 376. 3 hm2,干部、工人共104人。建场初期,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多宗山林纠纷,先后划出4 530. 3 hm2林地给周边毗邻公社、大队。至1987年二类森林资源对全场经营面积进行了全面的核实,得出林场经营总面积为7 846. 1 hm2。1988年,由于行政区域的调整,国营银盏林场转为隶属清远市林业局(其中1983~1988年隶属于广州市林业局)。

1.2 现状

到2005年,林场总经营面积为7 846. 1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 800 hm2,活立木蓄积量430 916 m3。全场总人口3 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 000人,在职职工354人,离退休人员156人。全场总收入为5 782. 61万元,在职职工工资为6 007 986. 34元,离退休人员工资为1 933 604. 96元。银盏林场是一个以场带农的林场,场下辖一个居民村委会和4个工区, 19个村民小组,有农民2 000人。社会各项事业,如农村、农业、计生、国土等职能属清城区政府管辖,但所有经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均由林场自行解决。

2 林场森林环境

2.1 自然环境

银盏林场位于北纬23°32’、东经113°12’,行政区域属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国营林场。该场地处广东中部偏北,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100-Zoom,地势东高西低,全场地形东西狭、南北长。属南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2.2 社会环境

银盏林场属以场带队的管理形式,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并存,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性质。全场总人口为2778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275人,农业人口1718人。林场经营总面积7845.gh时,土地资源丰富,地上有立木蓄积51.2万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瓷土。林场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在清远市最南端,是清远市通往珠三角的重要门户,是珠三角后花园的前沿阵地场部北上至清远市区20km,离广州市区仅47 km,距白云机场也只有30多km,广清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武广高速客运铁路线贯穿林场南北。

2.3经济环境

1) 多种经营方面:场办有企业公司和供销社。企业主要有经济发展公司、松香厂、木器厂、劳动服务公司、酒店等,其中经济发展公司以开发林场瓷土为主,与营林方面的木材销售构成林场国营经济的两大支柱。

2) 集体经济:以粮食为主,种养和副业生产为辅。

3 森林经营系统

3.1 森林资源状况

l) 营林方面:全场林业用地面积6857.6h时,森林覆盖率为81.8%。目前,有林地面积为6187.5h时,根据规划,林场90%的林业用地以经营用材林,10%用以经营生态公益林,该场属于经营商品用材林为主的林场。林场主要树种为松、杉,马尾松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65%,立木蓄积占总蓄积量的67.4%,杉木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25%,立木蓄积占总量的28.4%。年产木材约1万m3。近年来林场森林经营以改造为主,改造对象为低产林、残次林、用于营造速生丰产的用材林,每年改造的面积为200hm2时。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背风的山窝谷地,水肥充足的山脚,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在山顶、山脊营造马尾松或其它阔叶树,形成块状混交。由此逐步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杉木比例,提高林分的经济价值。在培育中增加投入,加大施肥力度,在幼林的三年内每年增施化肥一次,以保证速生快长。此外,近年来林场充分利用山冲、山沥、山坡、山窝等林中空地,实行包干补植,林场给予补贴政策,年终进行检查,每年坚持补植17h时,可望在本世纪内消灭林中空地,增大资源面积。

2)森林资源稳定增长,生态效能日益提高。

与1991年调查资料相比较,全场有林地面积增加了4.2%,活立木蓄积增加了近10%,林木生长量、森林覆盖率也有所提高;1997年无林地只有113.lh时,且均为采伐迹地,1998年已全部补植。全场森林资源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按现行经营措施,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可提高到83.8%,活立木蓄积可达到52万时。随着林分的日益成熟,森林生态效能也在不断提高。林场范围内两大水库水质一直保持良好,蓄水量增加到0.8亿时;林地的塌方、滑坡等现象明显减少。

3.2森林经营条件 1)交通方便

林场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在清远市最南端,是清远市通往珠三角的重要门户,北上至清远市区20km,离广州市区仅47 km,距白云机场也只有30多km,广清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武广高速客运铁路线贯穿林场南北。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地利级指数较高,非常有利于林场的发展。

2)林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该场主要通过陆路进行运输,为了确保林业生产和地下资源的开发,近十年来,共投资卿多万元,增修了30多km林区公路,实现了各工区、林班基本通车,为营林生产和开发提供了方便。 3)多种经营

这个阶段为1993~2002年。林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到1993年已成为一个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林场。其经营方针和目标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科学管理;在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同时,充分利用森林和地下资源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加强横向系,把林场建设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品用材林基地,走林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从1998年开始,林场的领导走出山门,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水电事业,闯出了一条多种经营的新路子。经过近四年的奋斗,在怀集县和阳山县分别建成银龙、金龙、平湖三座电站和平湖1 000万库容的调节水库,总装机容量为22 400 KW,总投资1. 5亿元人民币,经营模式为股份制形式,林场占64%股份,每年的股份分红800~1 000万元。这个阶段,林场的经营收入主要是多种经营收入,多种经营收入占了经营总收入85%,而地下资源的开采收入和水电收入是林场的两大经济支柱,占多种经营收入的98%。

简政放权,对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经济独立核算,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赏罚制度。深人企业内函管理,抓好开源节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广开门路,扩大经营范围,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针对各个企业的特点,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Ⅰ 经济发展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利用林场的资源优势,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公司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意环境保护。

Ⅱ 松香厂充分利用林场的松树资源,扩大松香厂的生产规模,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Ⅲ 木器厂改变过去的粗加工为精加工,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木器厂的发展。

Ⅳ 供销社过去年年亏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林场在经营过程中,利用各种优势,加强对承包门店的管理,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且加强对农产品和林副产品的收购和销售。

Ⅴ 劳动服务公司抓住本场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开发的特点,积极宣传各种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劳务输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收创收。 Ⅵ 银山大酒店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有关制度,提高员工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其经营效益。

4)森林生态效益得到积极发挥,可持续经营措施实施较好。

从2003年至今。由于受区位因素的局限和生态环境建设制约,今后林场木材生产以及林场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的高岭土开采都将受到严格控制,特别高岭土生产很可能被关闭。因此,林场紧紧围绕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后花园战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于2002年,以银盏温泉和银盏水库为依托,划出3 000多hm2林地,申报成立了银盏森林公园,从而为林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奠定基础。森林公园成立后,林场着力建设森林旅游景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2004年分别引进两个投资商,一个是投资漂流和探险项目,这个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投资800多万元,如今已经建成并开始接待游客。另一个是投资农庄式休闲度假项目,投入300多万元, 2006年初已初具规模,可以接待游客。这两个景区的建成给清远旅游增添了景点,给游客多提供了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给林场经济带来无限生机,一个以生态带动旅游,以旅游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氛围正在形成,这种良性循环,使森林资源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4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林种树种比较单一,林分结构不太合理。

在过去某些阶段,大量种植松树和杉树,两个树种在整个林场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现在又没有较好的对林种和树种进行更新和改善,特别是阔叶树树种比例较低,潜在很多的问题和危害。

4.2 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

林场内的松树和杉树等树种受松毛线虫等虫害的影响,导致森林大面积的枯损和死亡,从而影响到整个林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4.3 林相不太理想。

林场树种和林种结构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和分布也不是很协调,欣赏性树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导致林场的林相观赏性下降。

4.4 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

林场没有对林场内的病虫防治害采取较好的预警机制,有些地方森林采伐后植被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裸露的地表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4.5 林场内的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一定的矛盾。

林场把一些林地租给企业作为景区发展旅游,但一些景区为建设旅游设施,采用不注意整体效益的伐树开道方式,一定程度破坏了森林生态,而且景区设施与森林有很大的不协调、不和谐。还有,景区内的垃圾堆积现象很严重,卫生设施跟不上。

4.6 生态公益林的所占比例较低。

虽然林场规划未来发展生态旅游,注重生态公益林的发展,但林场内的木材林的比例在未来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林种结构与发展规划不太合理。

5、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5.1 制定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林场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充分考虑森林资源自然消长的内在规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需要出发,确定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经济目标,促进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做到既维持和保持生态环境,又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使森林既能最大限度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危害。

要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在林种结构上,适度控制低效商品林,特别是杉松用材林发展速度,要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合理配置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建设防护林;选择不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地方大规模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竹林等商品林基地;在树种结构上,要适度限制针叶林,特别是针叶纯林的发展,保护和发展阔叶林和混交林。要积极汲取、消化和研究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森林多资源经营,近自然林业,生态林业等一切有益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管理制度和政策,通过合理编制、严格实施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促进国有林场森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5.2 分类经营,发挥森林资源综合功能 1)建立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按照森林所处的区域、作用、用途和三大效益发挥的效果,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和经营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生态公益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强化森林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商品林在森林经营方案和采伐限额的控制下,以最大限度提供社会所需木竹产品和林副产品,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场内范围的两大水库,虽然经营权不属于林场,但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与地方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为双方创造经济利益。

2)改革传统经营措施,强化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经营由以生产木材为中心向培育森林生态功能为主转变,加快环境生态林建设,实行封、造、补并举,乔、灌、草结合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多种方法,加速森林植被的恢复,促进生态林区植物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在经营措施上,尽量避免采用规格较高的整地方式(如全垦等)和抚育方式(全面翻土、全面除草松土等),采伐和整地时要预留植被带和生态沟,采用沿等高线、品字型挖穴整地,不炼山方法造林,以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 3)集约化发展高优商品林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效目标,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桉树、相思树、湿地松等周期较短的工业原料林,以及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集约化经营措施,协调人(管理措施)地(立地条件)树(树种生物学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工林生长发育进行有效的调控。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大力推广林地施肥和化学除草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3 抓住机遇,加强对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生态旅游

林场应结合清远市政府提出的后花园政策,并发挥林场的区位优势,加大对银盏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

1)培育资源 林场应大力调整林分结构,引种经济价值高活观赏性比较强的树种,为开展森林观赏活动做资源铺垫。

2)设计特色森林游乐项目

林场现已开发的森林游乐项目有探险和漂流。作为中国“漂流之乡”的清远市,截至2005年底,境内已有12条漂流路线,虽存在机遇,但竞争也很激烈。因此,林场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不断的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推出别具特色的森林游乐项目,才能使森林资源发挥出更好更高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大都市边缘一个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3)走生态公益型与商品型相结合的路子

林场“以场带农”的所有经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编制范畴,均由林场自行解决。但林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属公益类事业性质,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水电站等其它多种经营属商品型性质,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只有走商品型与公益性相结合的路子,才可解决银盏林场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可保证青山常在,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杨玉盛.试论杉木可持续经营的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0,(2):14-18. [2]江泽慧.可持续林业与农村发展[J].林业经济,1997,(5):4-9. [3]谢利玉.浅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J].华东森林经理,2000,(1):18-22. [4] 王华清、郑仰雄. 国营银盏林场林业分类经营调查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姚划, 1999,(5):18-2. [5] 沈国舫.现代高效持续林业———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抉择[J].林业经济, 1998(4): 1-8. 关百钧.世界林业发展阶段[A] //董智勇.世界林业发展道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6] 林凤鸣.国外林业产业政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7] 江泽惠.中国现代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8] 田宝强.中国林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170-75. [9] 林林.对中国林业发展历史定位的探讨———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心得[J].林业经济, 1991(5): 42-46. [10] 马天乐.中国林业发展各阶段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 1991(5): 7-16.

第6篇: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二○○九年十月

目 录

引 言............................................................... 1 1.总则.............................................................. 3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 4 3.规划组织与程序.................................................... 6 4.规划内容和要求.................................................... 6 5.规划方法......................................................... 10 6.规划成果......................................................... 11 术语............................................................... 13 案例............................................................... 14

引 言

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提升林业的三大功能,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九号、十号文件精神,国家林业局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法规、政策、规程、技术和模式。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关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通知》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框架,就是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宏观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四个体系,即: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以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方式为基础的技术模式体系。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区域决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等相关

1 改革的深入推进,产权主体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从宏观尺度上,对森林培育、资源利用、森林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在区域水平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因此,编制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作为各类经营主体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特制定《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明确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要求,规范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保障。

2

1.总则

1.1为规范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切实推动可持续经营思想的贯彻落实,为县域所有森林经营主体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特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县级或相当于县级的单位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其它森林经营规划可参照执行。

1.3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森林经营方案与实施纲要》、《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1.4规划编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建立区域内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1.5规划编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原则,协调好森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的原则,协调好国家、地方与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协调好不同功能区、不同森林

3 类型的功能与潜力。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

2.1规划是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既是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也是县域所有森林经营主体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

2.2规划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省级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环节。

2.3规划的主要作用包括:落实国家、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政的策措施;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需求;指导各类森林经营主体在规划期内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2.4规划应根据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资源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或森林经营的要求确定规划内容。规划应紧密围绕森林经营活动,重点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要素,如森林培育、森林保护、资源利用和经营管理等。

2.5规划应重点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2.5.1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环境保护、生态景观等生态功能如何保持、提高和持续发挥。

2.5.2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的生态休闲、人文、宗教和教育功能,以及促进就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何保证。

2.5.3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的可持续性

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如何维持。 2.5.4生物多样性保护

4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2.5.5林地生产力维持

如何防止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地退化,如何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2.5.6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界定

区划和界定出高保护价值森林,如何保护和经营管理。 2.5.7森林健康和活力维持

如何通过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抵御林火、有害生物入侵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

2.5.8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完善

调整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政策,如何调动社会或农民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解放林业生产力。

2.6规划应依据国家和省级林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经营规划和区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明确区域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范围、对象和要求;按照《全国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等相关要求,落实分解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措施,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技术规程,科学设计森林经营模式。

2.7规划必须以满足要求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土地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为编制基础数据。

2.8规划应统筹考虑区域内正在实施的森林经营方案的相关情况,充分反映森林经营主体的意愿及相关利益者的意见。

5

3.规划组织与程序

3.1规划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相关部门、企业、团体和个人,以及其他利益群体要选派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3.2规划包括准备、编制、征求意见和修改送审几个主要阶段: 3.2.1规划准备:成立编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总结森林经营管理成效和经验;分析森林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和经营需求;明确经营目标以及重点内容等。

3.2.2规划编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备选方案,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确定最佳方案。按照最佳方案进行森林经营区划、布局和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2.3征求意见:要重视与不同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它相关利益者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吸收相关意见。

3.2.4论证和送审: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后,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论证。

3.3县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审批规划,规划期内因社会经济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征得审批部门同意后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

4.规划内容和要求

4.1规划的主要任务: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经营管理的需求;明确森林经营中长期的指导思想与经营目标;统筹进行森林经营多目标、多功能布局;确定规划期内实现森林经营目标的活动、规

6 模、安排等经营措施;预测和评估森林经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需求与保障措施等。

4.2规划期一般为10年。

4.3规划目标应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应与省级森林经营规划目标相衔接,纳入县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目标体系。规划目标包括资源目标、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

4.3.1资源目标: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生长量、森林结构等。

4.3.2生态目标:提出生态保护的区域、对象、规模和成效等具体指标,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维持等。

4.3.3经济目标:提出木材与林产品产出、经济发展和收益等具体指标,如合理年伐量、主要林产品产量等。

4.3.4社会目标:提出劳动就业、旅游休闲、生态文化发展等具体指标,如就业贡献率、森林旅游规模、森林休憩地面积等。

4.4规划应进行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区划和森林管理分类区划等。

4.4.1森林功能区划:从林地和森林的主导功能考虑,功能区可分为生态功能区、社会功能区、经济功能区三类,应优先区划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功能区确定后,应以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为指导,明确规定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约束条件和主要经营措施。

——生态功能区。将生态区位比较重要、生态比较脆弱及生态保护价值高的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自然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保

7 护、基础设施保护等。

——社会功能区。将社会服务价值高的林地或森林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社会公益效益,包括人文遗产保护、宗教保护、生态休憩、大气或噪声等环境保护等。

——经济功能区。除生态、社会功能区外,主要生产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区域,包括用材林区、工业原料林基地、经济林基地、能源林基地等。

4.4.2森林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元,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森林用途分类,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为主要经营目的。

——商品林。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

4.4.3森林经营管理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元,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在林地立地分类、功能区划和分类经营区划的基础上,再区划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4个类型。

——严格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特有自然景观等为主要目的,禁止任何形式的人工干扰活动。

——重点保护。以维护生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的,允许进行森林抚育,限制更新采伐,禁止主伐。

——保护经营。兼顾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允许合理采伐利用,适度开发林下资源。

——集约经营。以实现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采取综合性措施,可持续生产木材和林产品。

8 4.5规划应综合考虑森林培育、森林采伐、森林健康、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景观管理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5.1森林培育

——分别公益林、商品林进行规划,对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区域(如森林公园),可按照功能区进行规划。

——培育措施主要分为更新造林、中幼龄林抚育、低产(效)林改造等。

——培育任务按森林类别(或功能区、林种)—森林经营类型(或经营管理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落实到不同规划分期(如5年期)。

4.5.2森林采伐

——采伐类型。依据森林分类和功能区划,合理设计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它采伐类型。

——技术指标。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分别森林经营类型设计采伐对象、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间隔期限和采伐年龄等。

——合理年伐量。以经营类型设计为依据,在保障森林长期、稳定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能力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年合理采伐量。

——测算周期。森林合理年伐量以5年为一个测算周期。 4.5.3森林健康

——林火预防。合理配置耐火树种,科学安排控制火烧,系统建设防火隔离带。

——有害生物防治。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提出树种选择、有害木清理、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

9 ——地力维护。从培育技术、采伐要求、培肥技术、化学制剂应用及防污染措施等方面,提出维护和提高地力的技术措施。提倡培育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种植等措施。

4.5.4非木质资源经营

深入分析非木质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培育措施、利用方式、产品种类和经营规模等。

4.5.5森林休憩

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确定森林景观修复、景观维护和经营开发等内容。

4.5.6生物多样性保护

明确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类型与保护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保护措施。

5.规划方法

5.1规划方法:采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优化决策方法模拟、优化森林经营过程,确定最优经营途径。经营决策的核心是多效益综合、多方案比选、长周期预测。

5.2多效益综合:在综合考虑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碳储存、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景观提供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森林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生产功能。

5.3多方案比选:根据经营方向和经营条件形成多个预选方案,通过对预选方案进行模拟和优化,确定最优森林经营规划方案。

5.4长周期预测:对各预选方案进行一个半森林经营周期的优化模拟和决策分析,重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10 ——生态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当地的水、土壤、空气、物种和种群、重要物种生境、碳汇平衡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人居环境改善、地方居民就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经济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林产品产量、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6.规划成果

6.1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附件包括附图、附表,专题报告和相关文件等。

6.2规划文本

包括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和目标、经营区划、经营类型组织与设计、森林培育、资源利用、森林健康、效益分析、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6.3附件

6.3.1附图:包括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规划期森林资源预测分布图、森林功能区划图、森林类型分布图、森林经营措施规划图等。

6.3.2附表:包括各类森林资源现状表、分析表和规划预测表等。 6.3.3专题报告:包括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价报告、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森林经营决策分析报告等。

6.3.4相关文件:包括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规划论证意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纪要等。

11

12

术语

1. 森林可持续经营

是指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森林经营体系。

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是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指人类在与森林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健全性为目的,追求生态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3. 森林经营规划

是按照可持续经营的原理与要求,规定一定时期内森林经营要开展的活动、地点、时间、原因、完成者等要素的一个工作文件。是指导区域、经营单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

4. 森林合理年伐量

经营单位内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每年允许采伐利用的森林蓄积量。

5. 功能区划

是指依据森林的某一主导功能或经营目标,以地域、地段为单元(如小流域、林班)进行的一种区划。森林的功能或经营目标可分为

13 生态、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型,同一类型功能区在空间上不必地块相连,可能是单一的一块林地或由分布于整个林区的几块林地组成。

6. 经营类型

是在一个经营区内,地域上不一定相连接,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基本相同,需要采取相同或相似经营措施的经营小班组成的联合体。

7. 森林经营管理分类

是指从森林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森林的生态重要性和区域生态敏感性,并根据社会经济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对森林进行的保护管理严格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四个类型(组)。

8. 生物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案例

14

第7篇: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当前森林可持续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为政策部门提供资料依据 调查对象: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

调查方法:文献法、网络调查法

调查时间:2013年6月

调查内容:中国林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等。 调查背景:随着绿色生态观念的普及,人们更注重可持续这个话题。林业可持续经营得到广大林业主题的青睐,同时,林业可持续经营在当今得到广泛的普及。

一、前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纪之交,世界因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不使全球视点聚焦于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础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森林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以经营森林的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事业,肩负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为此,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家园,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由产业、事业混合经营向分类经营变化。公益林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效能为主体功能。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标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 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

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三、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 0%,沙地植被盖度超农林科技t过O,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 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

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 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五、林业经营可持续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

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在--山区分布较多,人工林在--和--低山分布较多,从总体情况看,北部--、南部--区森林较多,走廊地带森林较少,北部--区的森林集中分布在--界岭和--边界线附近以及分布于江河分水岭上。林分生态效能低,生态公益林功能布局不甚合理,分布不均,江河源头、水库集水区、城市饮用水源头、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交通干线两侧等许多急需建公益林的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尚不到位。

森林覆盖率虽高,但森林生态功能还不理想,林相较好且生态功能较稳定的森林还不多。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林业产业规模相对还比较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

政府行为和农民合法利益的矛盾如何协调,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分配,一直制约着全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4、林业事业经费缺口大,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5、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不顺,无收入来源

特别是天然林禁伐后,各乡镇林业站没有收入来源。天保工程实施后仅以天保资金勉强发放基本工资,各种津贴、补贴无力发放,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保险金无力支付,正常工作、生产经费难以保障

6、林业森工企事业单位债务包袱沉重、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由于受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近年天然林禁伐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国营森工企事业单位各类债务高达数万元, 下岗人员安置压力大。森工企事业单位共有下岗人员很多,由于受资金、技术、林区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非林转产项目选择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很难实现转产分流,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就业矛盾突出,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国有重点林区基础设施因资金匮乏,得不到必要的完善维护。主要是林区公路无力养护,林火隔离带无能力新建,林区输电线路、通讯线路因失修和欠费被迫中断

使用,部分护林站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直接影响林区职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林区的安全稳定。

六、未来五年林业可持续经营思想

1、指导思想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前提,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为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生态优先,培育和增加森林资源为发展方向,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江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以及地带性顶级群落等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及生态重点区、生态脆弱区进行重点建设,以科技为依托,以实现青山绿水,富民强国为目标,加快林业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建设步伐,把我国建成--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全全国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增加林农收入,再造山川秀美的新天地。

2、奋斗目标

在管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继续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及林农的收入,消灭荒山荒坡,实现全面绿化,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七、政策措施及建议

1.树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牢固树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实现可持续经营, 才能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树立公众利益为重的意识。

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发展林业事业, 必须树立公众利益为重的意识, 实现全社会的参与。森林的经营、规划的编制, 要逐步增加公众参与的透明度, 使经营森 林和编制规划建立在广大公众支持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政府管理林业的宏观职能。

政府管理林业要具有超脱性, 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 减少具体事务性工作, 充分调动包括公有和私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改革国有林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实行分类经营我国国有林区及林场管理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应按森林性质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逐步向产权清晰、分级所有、谁有谁管、政企分开、分类经营、有偿使用方向推进。

5. 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和扶持多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运用经济手段, 采取多种形式经营林业, 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在林业中的各自作用。引入竞争机制, 经营管理森林。改革公有林经营机制, 吸收有经营能力的公司或私人承包经营。

6. 建立不同区域的森林经营示范模式。

为实现林业发展目标, 科学经营森林。有必要按照不同特点、不同条件、不同经营方向, 将全国区划为若干区域, 按照不同区域的要求, 建立不同森林经营模式, 制定经营标准, 引导示范, 推广普及。

7. 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强化种苗采集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科研要紧密为生产服务, 使林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广泛运用高新技术, 加快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推动林业建设管理的现代化。

8.强化政府行为,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落实责任。

建设“生态可持续”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纳入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一是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建设“生态可持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大其在全社会的影响,以调动全社会对林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生态发展战略必须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活动不仅为提供生产木材和林产品,而且要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为全社会谋福利的目的。只有全社会、全民、全方位投入到建设“生态可持续”中来,此项工作才会取得成功。三是要把生态建设放到巩固千秋大业的高度来对待,以治土安邦的雄略抓生态,以造福子孙的胸怀抓生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生态,把抓生态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立生态建设协调机构,负责生态建设的规划、策划、协调等管理工作,部门负责制进行分工、协作,切实把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

9.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机制和补偿制度

生态建设的经营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很难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但对下游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巨大作用。但这些森林权属大多属于农民,由农民分散经营,为保证生态公益林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林权所有者进行补偿或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转包或转让的方式,逐步把产权转让给国家或集体,由国家或集体经营。属国家产权的国家投入;属社会产权的由社会管理,补偿;属集体的可拍卖、租赁给国家,由国家管理和投入,或由国家投入和补偿,集体管理。建设生态,应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除国家投入外,还应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对依托森林获取收益的单位,如水电站、自来水公司、风景区、煤矿等,逐步征收绿化费,资源补偿费。对下游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上游保护好生态环境,通过九八年的特大洪灾的惨痛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上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下游地区也就无安全感,经济上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应征收生态补偿费(税)用于生态建设和管护。

第8篇: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总结

**林场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总结

**林场建场于1956年,总经营面积7860公顷,其中,森林面积6636.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155.5公顷,其他林地67.8公顷,森林总蓄积量44.3万m。

林场建场以后,以营造林为主,先后造林3000余公顷。1980年开始抚育间伐,累计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2000年被列入国家天保工程区,实行了全面禁伐措施,经过十年来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森林资源的面积和生长量实现了双增长。1999年林场被列入天保工程区,全面实行禁伐措施。但在此期间,修枝、抚育间伐、卫生伐等森林抚育经营活动没有开展,致使森林林分质量和卫生条件下降,尤其是占林场森林资源比重最大的中龄林,普遍出现了郁闭度增加,通透性减弱,火灾和病虫害隐患严重,森林质量低下等问题。

2010年,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我场积极申报了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省中幼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及时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了2010和2011的森林抚育试点项目,完成森林抚育面积

326196亩。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得林区内260多名林农和林业职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林农及林场富余职工的经济收入水平。同时对改善森林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广泛而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场在森林抚育工作中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一、强化指导思想,提高工作认识

森林抚育工作是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十年后进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目的是要从总体上提高森林资源的各项功能。完成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在这个认识的指导下,我们确定的森林抚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大力加强以中幼林抚育为重点的森林经营,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林区富余职工就业和林农增收,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林业发展从过去重造林、轻经营向造林和经营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指导思想的明确,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对提升工作认识水平,增强工作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严格作业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在能提高认识的前提下,我场严格按照森林抚育工作要求,积极进行施工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有关森林抚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精神,组织具有资质的陕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林场安排10名技术工人专职配合设计队人员进行外业调查,设计队人员和林场职工一起吃住在林区,不辞辛苦,不论风寒雨露,始终坚持在生产一线,对设计作业的每一个小班地块,逐个进行现场勘查,掌握最直接的调查数据,对设计作业的小班,按要求测设外业标准地,严格保证每一个标准地确实能够代表小班的真实现状,对标准地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对比作业后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作业设计工作按时按标准完成。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增加资产总量与提高森林质量并重的原则;二是坚持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综合利用的原则;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抚育、利用、改造相结合原则;四是坚持先易后难,先交通方便后交通不便原则;五是坚持集中连片、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综合治理、突出成效的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小班作业方式,提高了设计质量,也为今后全面实施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提高作业成效

在严格设计的前提下,加强施工作业质量监督管理,是保证施工作业成效的有效手段,施工质量监管工作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作业质量与作业成效。

为了保证提高作业成效,我场针对施工作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制定严格的施工质量监管措施。一是对林场职工进行全面的森林抚育工作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抚育技术,针对样地每一株树木的在林分内起到的不同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每一株树木在林分内的不同地位,从而确定抚育措施,在提高了职工的认识水平同时,增强职工对抚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成立施工质量监管小组,林场抽调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10名技术工人,担任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员,划分责任区,签订责任状,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施工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在增强责任心的同时,充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林农组成的专业施工工队,签订施工质量保证协议,制定严格的检查验收程序,把施工作业质量与劳务费的兑现挂钩,明确奖惩办法,增强工队施工责任心。四是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把林场富余职工施工坡面与林农专业队施工坡面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根据施工作业难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根据施工作业质量的好坏,进行奖惩,作业质量评定采取由职工代表与林农专业队代表及林场验收人员共同组成,公开评

判,提高公信度。种种措施的实施,有力的加强了施工质量监管工作,充分提高了施工作业成效,为顺利完成森林抚育任务,确保森林抚育工作通过上级的检查验收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组织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抚育工作

在组织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成立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领导小组,由场长杨贞伟任组长,副场长杨金理、毋利军任副组长,财务、营林生产、技术和办公室有关人员为成员,明确人员责任,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二是完善项目公示制度,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场对该项目实行全程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地点、面积、作业量、补贴政策及标准、兑付方式、工程承包单位及人员情况等内容,向全场职工公示,接受职工投诉意见。三是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施工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由施工监督员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培训。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宣传活动,对施工人员作业进行防火宣传和人身安全宣传,树立施工作业期间安全第一的思想。五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按规定建立了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档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确保实现森林抚育的总体目标。

五、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提高林农经济收入

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及省林业厅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

户,专项管理,会计核算规范、及时,记账依据完备齐全。为参与抚育工作的职工及林农组成的施工工队设立补贴资金账户,根据检查验收情况及奖惩办法,把森林抚育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职工及林农手中,对补贴标准、资金数额、发放时间及时向全场职工公示,接受职工监督。2011-2012我场森林抚育专项资金共计支出220.9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支出177万元,单位自筹支出43.948万元,有效地提高了职工及林弄的经济收入。

通过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森林抚育工作中我们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工作中仍然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扬成绩,改正不足,为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日

第9篇:关于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通知

黔林资通„2012‟ 号

关于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

通 知

余庆、平坝、都匀、锦屏、黄平、碧江、织金、册亨县(市、区)林业局:

为做好我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通知》(林资发„2011‟248号),现将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各试点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积极宣传动员,为试点营造良好氛围。要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抓紧抓好,为全省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经营做好示范和表率。

二、 各试点县(市、区)林业局要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试点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为试点工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 各试点县(市、区)林业局要结合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根据县情、林情,因地制宜地制

1 定试点实施方案,于5月底以前报我厅审批。

附件:

1、贵州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通知

二〇一二年二月 日

主题词: 森林资源

经营

试点

通知

抄送: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驻贵阳森林资源监督办事处,各有关市(州)林业局

贵州省林业厅办公室 2012年2月 日印发 共印35份

2 附件一

贵州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

工 作 方 案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我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通知》,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组织领导

为保证我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任务的顺利开展,省、县(市、区)两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并为保证完成试点任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业务经费。

省林业厅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金小麒 厅长 副组长:聂朝俊 总工

成 员:童璧刚 厅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处处长

李明晶 厅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处处长

3 严晓梅 厅科技处处长

尹晓阳 省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 宁晓波 省公益林管理中心主任 綦山丁 省营林总站站长

郭 颖 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 罗 阳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传远 贵州省林业学校校长 丁贵杰 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 向守都 遵义市林业局局长 潘登岭 安顺市林业局局长 陈稠彪 黔南州林业局局长 李吉科 黔东南州林业局局长 张 智 铜仁地区林业局局长 杜培义 毕节地区林业局副局长 聂建平 黔西南州林业局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处、省森林资源管理站,负责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技术指导和日常工作。

主 任:童璧刚(兼) 副主任:尹晓阳(兼)

成 员:姚祖岩、朱松、罗洪章、韩郸。

二、 试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一)试点任务

4 根据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制度和技术体系,深入开展以推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为重点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协调多元需求关系,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资源和多种功能和效益,推动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内容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以此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它既包括对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也包括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核心是协调多种需求间的关系,重点是控制森林经营的过程。因此,试点工作要围绕这一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编制县级森林经营规划

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就是在森林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森林功能区,控制不合理的经营安排,引导最佳森林培育模式。该规划在区域水平上主要起布局和控制作用。

县级森林经营规划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起指导作用;二是要对森林模式的确定起控制作用;三是要与当地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相适应。

2、认真抓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的落实

森林经营方案是在森林经营规划的总体控制下,将造林、抚育、改造、采伐、管护等森林经营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森林经营方案既可实现经营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森林经营活动、落实经营措施的作用,又可实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开展指导和监督检查的作用。

3、进一步深化并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各试点单位围绕森林采伐限额、采伐指标分配、采伐公示、审批程序简化、检查验收方式改进等方面,积极探索森林采伐管理的新机制,落实相关措施,妥善处理发展和保护、产业和生态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真正放活商品林,管好公益林。

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技术规程和规范,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示范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4、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森林经营模式

各试点单位根据不同森林类型、不同的经营目标,因地制宜地划分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应的可持续经营管理示范模式林。

在探索多种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批可持续经营管理示范林场、示范村、示范户,使试点示范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推广。

三、 工作方法

(一) 积极宣传动员,认真开展试点启动筹备工作 各试点单位积极加强宣传发动,为试点工作的启动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省林业厅试点领导小组召开一次全省试点工作启动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安排部署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开展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二) 认真抓好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和批复 各试点单位针对县情林情,因地制宜提出适合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经营技术的试点类型及模式,切实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科学安排试点任务、预期成果、总体目标、工作进度、完成时限、组织机构、保障措施等。

省林业厅试点领导小组及时做好各试点单位实施方案的论证、审核和批复工作。

(三) 科学安排工作进度,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各试点单位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的原则,把握好时机,选择好突破口,合理安排各年度试点内容和任务,合理确定试点进度,系统、科学、规范地开展试点工作。

在试点过程中,科学安排每年或每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争取每年有进展、有成果,逐步实现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

(四) 加强监督指导,确保试点成效

7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做好试点成果的总结、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强试点工作监督,防止出现乱砍滥伐、偷砍盗伐等随意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保障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 强化试点工作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各试点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参加试点工作,加强技术培训及横向交流,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试点管理队伍,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 强科技支撑,提升试点质量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拟邀请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省林业规划设计院、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林业学校、各市(州)有条件的林业科学研究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协力配合,以实现科研与生产、工作和项目的有机结合,提升试点科技含量,并通过各方积极探索和实践,力争实现研究成果和工作任务同步完成,一并取得成效。

(七)积极争取和落实试点经费,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各试点单位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确保试点工作的必要工作经费。

四、 工作步骤

(一) 2012年2月召开全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

8 试点工作启动会,传达学习国家林业局试点会议精神,安排部署试点工作。

(二) 3月份,各试点单位成立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确定技术人员,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

(三) 6月上旬,省林业厅领导小组召开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审查会议,集中开展各县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实施方案的论证和批复。6月底,将批复的试点实施方案上报国家林业局。

(四) 12月份,初步总结阶段性试点的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为深化试点提出对策。

(五) 2013~2015年,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林,以点带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向全省推广。

上一篇:党建应知应会测试题下一篇:援藏援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