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

2023-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由来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形形色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色,玲珑可爱。 粽子 :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在学校的端午节中,我们进行了诵读比赛、学习中华经典、书法、篆刻等技能。中华 经典是中外作家所写的书,在里面,我认识了善良的小鹿斑比,多愁善感的简.爱,有思想的猫——笑猫。我们班还举办了“读经典,看经典,品经典”班会课,我们看了《夏洛的网》,《这样做女孩最优秀》,《简.爱》,《小王子》,我爱经典,我看经典,我品经典。

第2篇: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和端午节的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3篇: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2、端午食粽

3、佩香囊

4、悬艾叶菖蒲

5、悬钟馗像

社戏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的习俗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在绍兴城乡,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绍兴公报>社编印)中说:“越人好 ,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 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

在绍兴城郊, 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

本命年

所谓“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吏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据考证,“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直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量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本命年”的说法,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其实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按藏族旧的说法,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这是按生辰算出来的。人们主为,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了于始时是一个“朵”(意为坎,即凶年)所以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以此类推)那年忌讳出门和同生生接触,只宜多念经多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降临。而对于我国的契丹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12生肖纪年,每12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的来说,本命年是福是祸或者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本命年顺着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当;背着到处是关口,满眼皆门坎,霉运到家的说法,目前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命年是凶年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但在本命年,人们是常常会遇到很多不遂心的事,或者做一些荒唐事,这让人觉得很蹊跷,这种“本命”现象在民俗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故往往过本命年的人们就很担心自己这一年的运势,想用什么办法越过这道槛是大多数人的本命年最大的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每逢年关将至时,商家就充分利用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特点,大力宣传“本命年”商品——比如什么红内衣、红内裤等等,抓住商机赚大钱。如今的本命年已和我国传统其它的一些习俗一样,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沦为了商家宣传的一种喙头。而我们大多数人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从众于这种潮流,或者当它是一种新的时尚o“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也不单纯是为了“辟邪”,它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一)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杜甫

唐 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玩月》

《八月十五夜月》

唐 刘禹锡

唐 杜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月》

唐 皮日休

宋 苏轼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月》

《中秋月》

苏轼

晏殊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二)端午

《和端午》

《已酉端午》

张 耒

贝 琼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五日》(选一)

边 贡

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 午》

《七律·端午》

唐 文 秀

唐 殷尧藩

节分端午自谁言,

今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万古传闻为屈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堪笑楚江空渺渺,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月五日》

《乙卯重五诗》

北宋 梅 尧 臣

南宋 陆游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第4篇: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据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亲子共读总结

冯硕家长

非常喜欢我们学校开展的“亲子共读”活动,这个活动使孩子积累和丰富了词汇,也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了他的课余生活。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环境和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亲子共读筑起了一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和孩子都受益匪浅。 我们每天在睡觉前抽出20分钟作为阅读时间。我和儿子要么靠在床上,要么坐在沙发上依偎在一起读书,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有亲情的读书氛围,也能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在和儿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讨论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探索故事所隐含的道理。我发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往往和大人很不一样,他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候我就做个耐心的听众,听取他的意见,纠正他的不足,称赞他“独到”的见解。儿子现在很喜欢读书,他觉得和我们家长是平等的,觉得自己有自抒己见能力。现在儿子和我谈起读书的体会来头头是道一副小大人样。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不但认识了很多的字,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更好的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真是一举多得。

第5篇: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 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 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 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 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 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 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 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 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 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 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 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 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 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 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 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 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 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 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 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

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 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 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 蒸熟以蘸糖吃。 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 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 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 米质香软, 分为咸甜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 浸泡上等酱油。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

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 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 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 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 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 等

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 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 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 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第6篇: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 端午节的来历:

纪念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屈原。

2. 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悬挂钟馗像、悬挂艾叶、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3. 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

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上一篇:自我剖析材料群众路线下一篇:行政助理实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