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免费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与信息技术免费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免费供给机制研究

[摘 要] 从会计信息供需矛盾出发,以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为理论基础,以云会计、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提出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构想。在免费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免费运行机制,论证了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建立及有效运行的可行性。

[关键词]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云会计;大数据;免费经济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23

[

1 会计信息的商品本质及其供给现状

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准则,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借助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和计量,编制财务报告和相关资料,以此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等。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股东和债权人凭借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政府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管,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信息改善经营管理,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是劳动产品、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用于交换。会计信息满足这三个条件。首先,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人员生产提供的,是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属于劳动产品。其次,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最后,会计信息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补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现阶段表现为公共产品免费披露,是由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层次决定的。一方面,现阶段的会计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生产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高。另一方面,参与经济活动的利益相关者数量巨大,如果一对一与企业签订合同,会产生巨额的交易费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进行商品化交易提供了承载的媒介和交易的平台,会计信息终将还原其商品面貌。

现阶段会计信息都是会计信息供给者根据既定的法律法规和会计信息准则进行编制供应,而非根据需求者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增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加复杂多样化,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完全是由供应者一手包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难免出现扭曲信息的现象,现实中的会计信息造假屡屡出现,现行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空间。市场的繁荣发展需要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而现阶段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积极性明显受到压制,不利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会计信息供给存在多元化、个性化、真实有效性、实时性不足等问题。

2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构想

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是有效解决会计信息供需问题的关键。通过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建立,恢复会计信息的商品本质属性。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会计信息供给者的生产成本能够得到补偿,企业能够通过交换会计信息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会计信息使用者现实有效的需求得到满足,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会计信息的供需双方在会计信息市场中按照市场的准则秩序进行自由交易,节约信息交易成本,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多样化、规模化和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企业的财务数据,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反应企业日常运行状况的各个环节的数据多有需求,传统的会计信息供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外,与企业相关的税务信息,审计信息,评估咨询信息,银行提供的企业信用评级、信贷信息等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会有重要影响,而这些企业外部信息数量巨大,分布也比较广泛、以不同的数据类型存在,信息需求者自己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成本巨大。我们需要借助云会计平台实现这些分散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企业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从企业内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各种咨询评估机构收集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决策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加工,并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相关数据的分类存储和管理,为后续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处理奠定基础。

企业将基于云会计平台采集、预处理的数据,通过Hadoop、HPCC、Storm、Apache Drill等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后,借助ODS 操作数据存储、OLAP 联机分析处理、DW 数据仓库、DM 数据挖掘等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对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生成各种财务信息,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监督、税务等信息中分析处理出企业的合规性和纳税状况,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中分析企业的审计信息,从银行提供的信息中分析出企业的信用评级及信贷状况,从各种咨询评估机构提供的咨询评估报告中分析企业的资产及运行的总体状况。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深入处理,以满足需求者的多层次需求。这种集中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从各种杂乱无序的数据中提取出可供使用的多样化信息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决策的质量。

企业将原始会计信息出售给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由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基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个性化、实时性等要求。

3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免费运行机制

免费经济学是指将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转移,通过另外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得以补偿;或者将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低到趋近于零。

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中详尽介绍了免费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他指出,林林总总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同一实质——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回到金钱市场之间转移。经济学家把它叫做“交叉补贴”。

21世纪的新型“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具有数字化特征,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零化。而对于沉没成本,由于技术的发展,商品(服务)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其沉没成本可以因此均匀分摊得很薄,因为每新增一个用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商品或服务时的边际成本在急速向零靠拢。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主要运营的是数字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等技术的发展,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而对于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初始巨额投入,由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以极低的后续投入接触大量的用户,初始巨额成本因此得到分摊。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由政府主导推动建立的私有化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政府为初始巨额投入提供支持,并从其后续低成本增值业务中得到经济补偿,实现利益共享,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这从理论上证明了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建立的可行性,即由后续低成本运行产生的收益对初始投入进行补偿,下面介绍四种基本的免费运行模式如何获得收益。

3.1 直接交叉补贴模式

把一组商品的价格定位为零或接近于零,以吸引顾客购买其他更多的商品。例如沃尔玛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DVD,就是为了把顾客吸引进商场,希望你能购买更多的商品,从中获利。捆绑销售和互补产品就是直接交叉补贴模式的两个具体应用,买一赠一或者对一种产品免费,对它的互补品收费。

科技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公司有了更大的空间来界定自己的市场,有更大的自主权来赠送一些商品从而推销其他商品。在会计信息供给领域,我们也可以采取买一赠一,对部分信息产品免费,而对与其互补的信息产品收费的模式,促进相关信息产品的供给。

3.2 三方市场模式

最常见的“免费”经济一般是建立在三方系统基础上的,在这种系统中,第三方付费参与另外两方的免费产品交换。按照传统的媒体运营模式,媒体会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信息产品(新闻),广告商向媒体付费,由此形成一个三方市场。广告商给媒体付费,为的是把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媒体为广告商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而最终消费者会花钱购买产品,广告商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获得收益。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媒体运营模式延伸到了各行各业。商业银行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消费者会更多地进行刷卡消费,而商家则需要向发卡行缴纳更多的手续费,商业银行由此获得收益;软件公司会把操作系统工具免费地送给应用软件开发商使用,为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使用这一平台界面。在每一个例子中,成本或者已经分散化,或者变得不明显,让消费者觉得商家最初提供的产品是免费的。在会计信息供给领域,我们也可以参考这种运行模式,免费提供一些信息,通过收取广告费获取收益,或者免费提供平台给软件开发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而从基于平台的后续产品中获利。

3.3 非货币市场模式

生产者提供免费的商品给消费者,但是消费者要给予关注或者好评。消费者在使用某项服务的时候又创造了富有价值的成果,创造了对别人有用的信息。这就像Digg网站上的故事评分、雅虎知识堂的投票功能、Google美国411语音查号台一样。每次使用Google网站来搜索时,都在帮助Google公司提高精准定位广告的系统运算法则。在上述每个例子中,消费者在使用某项服务的时候又创造了富有价值的成果,或者是提高了某个网站的服务,或者是创造了对别人有用的信息,消费者在得到某项免费服务的时候也在和别人进行劳动交换。这也是会计信息供给领域可以参考使用的一种免费运行模式。

4 结论与展望

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能够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探讨明确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以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并运用免费经济学思想论证其建立及有效运行的可行性。这对于改善会计信息供求现状,增加会计信息供给的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会计信息供给的实时性和真实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信息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应看到,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建立及有效运行离不开成熟的互联网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支撑起建立及运行,需要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善平.会计信息市场的基本理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1).

[2]王海兵.会计信息商品化及对会计期望差的治理[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5).

[3]李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交易机制研究[J].管理学刊,2011(2).

作者:王舰 陈晖

第2篇: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免费)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信息技术试题

(信息技术基础)

(考试时问:60分钟;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共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人说“信息是一种资源”, 也有人说“信息能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些说法表明了

A.信息是静止的 B.信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C.信息是一种能量 D.信息是一种物质 2.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范畴的是

A.航空公司 B.机场 C.关于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的报道 D.报纸 3.“嫦娥一号”卫星收集到的数据为进一步探测月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时效性 B.价值性 C.依附性 D.真伪性 4.下列事例中,发生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是 A.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 B.电视、电话、广播的发明 C.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D.我国著名学者王选院十主持研制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第1页(共8页) 5.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①到公园赏花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计算机辅助设计 ④办公自动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深入应用,将引领信息技术朝着 A.网络化方向发展 B.多元化方向发展 C.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D.虚拟化方向发展

7.在应用软件中常用、等表示信息,这些信息的载体形式是

A.视频 B.声音 C.文字 D.图形

8.为了做好校运会报道工作,小明拟订了现场采集信息的几种方法,下列合适的是 ①现场摄像 ②阅读体育杂志 ③现场拍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某学习小组要制作一个介绍“福建风景名胜”的网页。为了收集相关素材,可以使用的途径有

①通过冈特网搜索 ②咨询有关专家 ③查阅相关杂志 ④实地考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⑧④ D.②③④

10.某学习小组准备收集家乡有关“民风民俗"的素材。下列合适的信息采集工具有 A.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 B.数码照相机、绘图仪 C.数码摄像机、打印机 D.打印机、扫描仪

11.小土想买一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他从某商店的广告中获取以下信息:本商店“**牌”计算机降价l500元,优惠期一天,欲购从速。下列针对这条信息的评价,合适的是 A.降价了,应马上购买 B.“**牌”是著名品牌,可以购买 C.降价时间有限,应马上购买 D.这条信息不能完全体现该计算机的性能 12.下列选项中,均属于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是

A.扫描仪、键盘、鼠标 B.扫描仪、打印机、移动硬盘 C.键盘、鼠标、显示器 D.显示器、扫描仪、键盘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 第2页(共8页) (背面还有试题) 13.http://www.cctv.com为中央电视台的网址,其中主机名是 A.http B.www C.cctv D.com 14.下列属于E—mail地址的是

A.fjl23.126.com B.fl23#126.com C.fl23&126.com D.fl23@126.com 15.某同学在www.google.com网站的搜索栏输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这种信息资源搜索方法称为

A.全文搜索 B.分类搜索 C.图文搜索 D.分层搜索 16.如图1所示,在该网页中搜索信息的方式属于

图l A.元搜索 B.目录搜索 C.人工搜索 D.关键词搜索 17.下列属于网页浏览器的是

A.Internet Explorer B.Photoshop C.Microsoft Word D Outlook 18.下列属于Word文档的是

19.在字处理软件中,“剪切”按钮的图标是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第3页(共8页)

20.键盘上的删除键是 A.键 B.键 C.键 D.键 (图2适用于

21、

22、23题)

图2 21.如图2所示的文稿排版方式是

A.竖排 B.二分栏 C.图文混排 D.框架 22.如图2所示,文稿中文字的环绕方式为

A.衬于文字下方 B.上下型 C.浮于文字上方 D.四周型 23.如图2所示,文稿中标题应用了

A.字体效果 B.艺术字 C.自选图形 D.上下标 24.下图分别为Word编辑状态下的菜单和工具按钮,其中可用来插入或绘制表格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 第4页(共8页) 25.下列属于Excel电子表格文件的是 A. 数据.txt B. 数据.wav C. 数据.xls D. 数据.wrl (图3适用于

26、

27、28题)

图3 26.如图3所示,表中数据使用了多种的数据类型,单元格C3合适的数据类型是 A.科学记数类型 B.数值类型 C.日期类型 D.货币类型 27.如图3所示,计算单元格D3的值,可在该单元格输入的公式是

A.=B3*C3 B.=B3+C3 C.=B3/C3 D.=B3-C3 28.如图3所示,如果将单元格D3中的公式复制到单元格D4-D7,则改变单元格C7的值,数据会产生相应变化的单元格是

A.D4 B.D5 C.D6 D.D7 29.下列图表中,最适合说明各种蔬菜销售量的图表是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第5页(共8页) 30.下列可用于编辑音频文件的软件是

A.Media Player B.WinRAR C.Cool Edit D.ACDSee 31.PowerPoint演示文稿默认的扩展名是 A. .swf B. .gif C. .mp3 D. .ppt 32.要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首先要进行的是

A.素材采集与加工 B.规划与设计 C.作品集成 D.需求分析

33.制作多媒体作品时,为了方便浏览者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指定的页面,合适的方 式是

A.设置超级链接 B.进行页面设置 C.自定义动画 D.添加新页面

34.下列属于网络文件下载工具的是

A.Ftp B.FlashGet C.Cute D.RealPlayer 35.在编制计算机程序过程中,设计算法的作用是

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D.检查程序 36.下列选项中,适合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的是

A.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 B.计算100的阶乘 C.视频剪辑 D.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37.下列属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是

A.FrontPage B.Access C.Visual Basic D.Flash 38.计算机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中的

A.专家系统技术 B.数据分析技术 C.情报分析技术 D.模式识别技术

39.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A.使用OCR软件识别文字 B.汉字语音输入系统 C.使用文字翻译软件翻译外文 D.与同学下棋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 第6页(共8页) (背面还有试题) 40.如图4所示,Windows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的方式是

图4 A.树型 B.文件夹 C.磁盘 D.文件 41.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的主要优势有

①能够存储大量数据 ②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问 ③检索统计准确、高效 ④实现数据共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小陈到图书馆通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有关电子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书籍。如图5所示,小陈使用的查询系统属于

图5 A.数据库 B.数据库应用系统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库系统 43.下列不属于在因特网上发布信息的行为是 A.QQ在线聊天 B.书信往来

C.发送电子邮件 D.在网络论坛发表文章

信息技术基础试题 第7页(共8页) 44.案例:

小林接到一条短信称“我的手机和银行卡都丢了,现在我用同学的手机给您发短信,请速汇l 000元钱到我同学的银行卡上,卡号为*********”。

小李说:“这是一条欺诈信息,因为这条信息没有发信人的落款,不可信”。小明说:“即然发信人知道了小林的手机号码,说明是熟悉的人,可以相信”。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A.小李和小明说的都对 B.小李和小明说的都不对 C.小李说的对 D.小明说的对 45.案例:

为了规范“上网行为”,北大拟在今年将“网上不骂人”明确写入新校规。 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任何人通过网络发布信息都必须遵守道德规范 ②网络文明用语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 ③今后没有人会在网上骂人了 ④“上网行为”应受到约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6.计算机系统容易受到黑客攻击,下列主要用来防止黑客攻击的设备是

A.防火墙 B.网络交换机 C.存储器 D.避雷器 47.信息技术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捷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所以,青少年要学会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应该沉迷于因特网 B.应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 C.应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D.因特网上的信息都是可信的 48.下列容易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行为是

A.使用盗版光盘 B.使用正版软件 C.编写计算机程序 D.播放音乐 49.小明的计算机开机后突然出现了运行速度变慢的现象,经检查,排除了硬件故障。通过分析,可初步判断小明计算机产生故障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病毒破坏 C.电源故障 D.操作失误 50.下列关于信息安全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加密 B.计算机机房要防尘、防火、防盗 C.要注意计算机机房用电安全 D.可以将水和饮料带进计算机机房

第3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

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

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②金羊网(羊城晚报)http://cn: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第4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 信息技术入门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年级:七年级

周次:第1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息的概念

2、 了解信息的作用及其特点

3、 培养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分类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信息的 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又是什么呢?课本的第一章就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活动。

学生:进行活动1.1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2、信息的表现方式是唯一的吗?信息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

3、尝试归纳信息的概念 教师:归纳信息的概念:

信息:用语言、文字、符号、场景、图像、声音等方式表达的新闻、消息、情报和数据统称为信息。

例如:记录考试成绩的纸张、教师讲课发出的声波、雷电闪过的光波以及转播奥运会实况的电磁波等,其本身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传播、加工和利用信息,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时处处都需要信息。

2、讨论: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范围。

学生:进行活动1.2美国农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格林采用了什么信息技术?

2、 列举几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例子。 教师:归纳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molony),就是利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及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

它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大众传媒技 术和传感技术等。 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采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数据可以是文字、声音或图像,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先自己读课本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谁能叙述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学生先自己讨论,再找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小结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的概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习题:

1、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有关信息的例子。

2、从古到今,人们进行联系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试列举并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第5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信息技术的路还要走得很远,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拦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6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 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

一、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因此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节教学中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2)、通过分组活动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任务驱动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难点是:

举例说明信息的某项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是高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对今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开启含义。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受信息形态及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并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

首先用投影显示“生存实验”: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最合适?请同学们4人一组组合成探究小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会很多,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而学生在教师分析答案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分析、引导,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而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

此时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为何能并列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带着这些疑问,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进入到下一环节。

2、通过活动,认识信息。

带着满腹的疑问,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认识一下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类社会才存在信息?此时给学生安排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古诗词是记载历史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的文化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的信息活动。

首先教师举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信息为:烽火、家书。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诗词句中信息的所在。 活动二:寻找自然界中的信息。

首先教师举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自然界现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过念古诗词、讲大自然、听小故事,让学生在汲取与分享智慧的氛围当中去领悟“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结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动对信息的含义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信源、传递(载体)、信宿。

3、拓展训练,协同探究。

在此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 (2)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故事。

(3)老黄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4)一传

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组,选择两至三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多领域中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

上一篇:重点项目工作方案下一篇:论建设学习型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