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乡村旅游点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南京市乡村旅游点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被赋予了更多新功能,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新的农业发展形态和农村经济增长点,并逐步细分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这一新业态。通过研究北京市现有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分析了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现状;对策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除了传统的物质保障基础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使命,乡村旅游业成为新的农业发展形态[1]。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和乡村资源及空间相关密切的休闲活动,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2]。亲子旅游是基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二孩政策的实施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而逐渐细分出来的一种以父母和孩子为参与对象的旅游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家长们普遍希望通过旅游能同时达到教育、休闲、娱乐、增进亲子感情的目的。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想要回归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美食,放松身心,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劳动,因此,以乡村为主题的亲子休闲旅游逐步发展成了乡村旅游的新业态。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于2016年启动了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在《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品牌化经营、多元化增值,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业态,鼓励发展亲子农业、教育农园等业态,促进农业与科普、教育、体验的深层次结合,延伸休闲农业价值链。在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消费规模可观,潜力巨大。

1 区域概况

1.1 文化氛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北京是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拥有7处世界遗产、7 309项文物古迹、10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对外开放旅游景点200余处。北京共辖16个市辖区,总面积16 410.54 km2,地理地貌类型多元。北京所具有的区域文化和自然资源构成了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3]。

1.2 经济发展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高 据《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4],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 756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3 038元。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名列全国十强城市第二名[5]。生活质量逐渐提升的市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享受,促成了乡村亲子旅游的快速发展。

1.3 交通体系完善,出行便利 截至2019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2 350 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 167 km。共有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1 158条,运营线路长度27 632 km,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2条,运营线路长度699 km。机动车保有量636.5万辆,民用汽车590.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97.4万辆[4]。完善的交通、多样化的出行工具选择成为助推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利器。

1.4 高校林立,市民受教育程度较高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共有93所普通高等学校,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较为关注,思想较为开放,更容易接受互联网等新事物,熟悉APP预订等工具,到京郊进行乡村亲子休閑旅游已成为周末和小长假期间的最佳选择。

2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概况

2.1 主要成绩 2019年7月,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等9个村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当年,全市乡村旅游农户(单位)13 668个,总收入14.4亿元,乡村旅游的游客量达6 000万人次[4]。2018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6]中提到,2016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经营性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经营活动中涉及与乡村亲子旅游紧密联系的农耕文化体验的有3 878个,其中包括农事种养体验、农事采收体验、农产品加工制作体验、农村民俗活动体验和农耕文化展示体验5种类型,详见表1。虽然目前专门针对乡村亲子休闲旅游这一细分市场的数据不多,但北京市整体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也基本代表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发展形势。

2.2 发展现状 根据北京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的宣传定位、经营形式、主要客户群体、活动内容等,可将项目大致分为5类,即以亲子为主题的亲子农场[7],强调休闲放松的休闲农庄,以某种动、植物为主题的主题公园,以度假为主的度假村,以及乡村民宿。亲子农场和休闲农庄两类项目主要是在郊区租地兴建园区,开设农事乐园、手工制作、亲子度假营地等活动,以传统农事体验、游乐为主;度假村虽然设计有一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但总体上不是以亲子为主,主要面向成人休闲度假;主题公园是以一种特定动物为主题的公园,少数设置有围绕相关动物开展的科普教育,基本没有亲子互动环节;民宿酒店方面,有较为高端的项目,主推高品质特色住宿,同时也有一些亲子主题活动和私人定制式亲子玩法,另还有一些比较平价的民宿,主要以家庭出行、公司团建为主,但也打亲子牌来吸引游客。该研究对北京市39家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了研究,详见表2。总体来说,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北京的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部分乡村亲子旅游项目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特色的经营模式,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3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与乡村融合程度较低,资源未全域化整合 部分项目产品开发缺乏与当地乡村自然资源的结合,未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与当地居民、农业产业等缺少沟通交流,乡村居民参与度弱。产品内容设置上,农事体验等环节普遍设置耕地做垄、播种、磨豆腐、碾玉米等传统农事内容,基本鲜少存在当地特有的乡村民俗文化元素。仅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就有张镇民歌、赵全营郝氏水纹雨点剪纸、曹氏糖画、草编、老北京火绘葫芦、顺义九连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祭灶王民俗,但顺义区乡村亲子休闲项目中基本未涉及。

3.2 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 项目运营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一般会包括采摘、游乐场、喂养小动物、传统农事体验等环节,还有部分设置有菜地租赁。内容简单易复制,实践来看,部分项目受困于这些范式,没有创新。有些项目在产品设置上还走“混搭”路线,比如除亲子休闲外,还可举办草坪婚礼等,定位不明确,这也就导致客户对项目没有黏性。

3.3 不区分游客年龄,没有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亲子休闲旅游的需求和行为存在差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维度也存在差异[8]。研究发现,有明确的儿童游客年龄限制或在亲子互动项目的设计上区分年龄段的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仅有少数。如泊浒乐园只针对学龄前儿童开放,老A俱乐部为10岁以上的孩子设置了拓展基地,为幼儿设置了小型动物园。在亲子项目的设计上,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段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

3.4 产品设计不平衡,未实现亲子互动 亲子乡村休闲旅游的目的,在于使家长和儿童通过参加休闲旅游来增进亲子感情,双方都能感觉到休闲和放松,并且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但部分亲子互动产品完全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家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不在考虑范围;还有一部分亲子互动产品过于娱乐化和成人化,并未实现互动,如设置了城市儿童游乐场中常见的滑梯、碰碰车等,以及品酒、打麻将等活动,这种设置不仅毫无乡村元素,更是将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完全割裂开来,达不到亲子沟通和互动的效果。

3.5 科普环节过于传统,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吻合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被改变。亲子乡村旅游项目中虽设置了科普内容,但以学习和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或特定的主题动物知识为主,过于传统,缺乏智慧农业科技展示、教育、体验内容。

3.6 从业人员缺少专业人才,趋于老龄化 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向往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鲜有留守,农村现存劳动力以老人为主。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单位(户)的投资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90.2%[6]。部分项目聘用了当地村民从事商品销售、保洁等一般性服务工作,也有一部分项目是家庭式经营。这些人员普遍学历和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及职业培训,导致经营理念落后,服务质量也差强人意。从事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專业经营管理人才也相当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发展。

4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多元融合,开发农业+教育+体验消费模式 结合区域和亲子活动产品特点,以及成本投入,明确特色定位,盘活区域资源,在产品线上增加传统乡村文化、民俗元素,采用民宿等形式增加游客与村民的互动,也可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设计互动产品,从游客年龄等方面细分市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不仅是靠销售产品盈利,更要用教育和体验的方式吸引游客、链接游客,以亲子、儿童为抓手,激活整体的家庭消费,提升游客忠诚度和黏性,带动农业相关服务业和产品链的发展,实现有效盈利。

4.2 借势而上,抓住政策红利 2015年10月,北京市教委启动实施了初中生到郊区进行“学农教育”项目。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开发创造力。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潜在需求,带动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要抓住机遇,在产品设计上,除设置传统农业内容外,也要有诸如农业机器人、物联网、智能温室等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科普,将通过“学农教育”获得的流量真正转化为价值。同时,也要抓住北京市建设美丽乡村及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等乡村振兴机遇,不断创新,加快发展步伐。

4.3 发挥涉农高校功能,为乡村亲子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只是农村的事,更涉及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因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农高校承担着满足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需求的重要责任[9]。实现乡村亲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涉农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要打破固有的办学模式,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各类培训及学历教育,同时发挥自身人才及资源优势,为北京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4.3.1 开放多元化办学,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人才支撑。

(1)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乡村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升级,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要培养从事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乡村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性高层次专业人才[10]。

(2)整合资源,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9年6月,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11]。新型职业农民扎根于农村,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民族文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主导力量。高校要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创新驱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开设农村经营管理、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系统规范地为京郊乡村亲子旅游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支撑北京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

4.3.2 发挥院校优势,开展校企交流合作,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智力支撑。

(1)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多层次交流,实现互赢。一是校企双方可以在行业专业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在项目运营上,以农业经济、旅游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更为专业化的运作,在产品内容设计上,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进一步拓宽产品线;二是各类硬件设施的共享利用,校企之间可以共享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资源;三是高校可以针对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中的科普等教育环节提供教育教学方法层面的指导,使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游客需求,提升教育效果,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发挥院校人才及科研资源等优势,服务社会。近年来,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启动了多项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北京市教委、市农委于2017年开始开展“校村联手”“精准帮扶”工作,实施“引智帮扶”工程,部分高校参与了乡镇(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开发;2019年,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千名干部科技人员进千村入万户”活动,解决村镇发展问题和农民实际困难。部分区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昌平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推动的“一校带一镇街”工作。高校要继续保持创新动力,深度参与、点面结合、辐射带动,将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亲子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柯炳生.我国未来农业会是什么样?[J].江苏农村经济,2017(10):67.

[2]范子文.“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6,30(5):5-16.

[3]张妍,方正.基于SWOT分析北京市亲子旅游市场[J].旅游纵览月刊,2016(22):167-168.

[4]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總队.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02)[2020-08-08].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3/t20200302_1673464.html.

[5]新华网.早知道·财讯热搜榜TOP10[EB/OL].(2020-08-03)[2020-08-08].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8/03/c_1126316769.htm.

[6]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 [EB/OL].(2018-02-05)[2020-08-08].http://www.sohu.com/a/220962820_161623.

[7]郑莹,何艳琳.亲子农庄的主题定位研究与开发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109-111,122.

[8]刘为潍,乌恩.基于儿童年龄的亲子户外休闲及旅游行为差异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1):37-39.

[9]郑宝东,周阿容,曾绍校,等.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23):7-9.

[10]刘天英.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132-133.

[11]新华社.我国已有13所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J].农村百事通,2019(16):24.

作者:张馨月

第2篇:北京市平谷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向,休闲旅游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北京平谷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未来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当前平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政策、经济、文化等优势契机,然后对区域旅游、农业观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和地域形象等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即国际市场小、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休闲设施不完善、休闲从业人员缺乏、区域品牌不突出等。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从世界休闲大会、乡土文化遗产、旅游共享经济、休闲人才战略和旅游IP战略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平谷乡村休闲旅游。

关键词:北京市平谷区;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民俗旅游;优势;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简介:戴湘毅(198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E-mail:realnae@126.com。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而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地把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结合起来,加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游客角度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强调活动的娱乐与文化氛围,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提升了游客的生活品质。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乡村休闲旅游作为重要的经济行为方式,拉动了游客的高消费需求,促进了城乡居民创新创业和就地就业[1]。

在这种背景下,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纷纷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不乏成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案例地,如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等5个村,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了农业观光、花卉博览、住宿餐饮和棋牌休闲等为特色的休闲旅游,打造了“五朵金花”这一国内外知名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2-3];浙江德清莫干山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依托长三角客源,形成“洋家乐”为主体的休闲度假产业[4]。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休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发展趋势

事实上,休闲旅游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我国对应的英文翻译是“Leisure Tourism”。国外对休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是在对休闲研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国外的众多研究中“Leisure”和“Tourism”是2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很少见到“Leisure”和“Tourism”连用的情况[5],正如托尼·维尔(Tony Veal)的说法,从国际社会的情况看,不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以及社团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无一例外都是将“旅游”与“休闲”视作不同的2种活动或2种现象[6]。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所著的《有闲阶级论》,它是学术界公认的休闲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该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休闲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7]。而国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最早的研究文献为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于1995年发表的《森林公园与康体休闲游》[8]。

关于休闲旅游的概念,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马惠娣认为,“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指人们通过身心放松、艺术欣赏等方式,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追求猎奇等多方面的需求[9]。黄震方等认为,“休闲旅游”是休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人们为了调节和愉悦身心或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利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闲适状态的活动,既包括当地休闲活动,又包括异地休闲旅游活动[10]。张雅静认为,“休闲旅游”是区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一种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意志的全面和完整发展的“提升性”旅游[11]。综上所述,可认为休闲旅游是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更加注重游客的精神文化享受。

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其特点也越来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它帮助游客逃离沉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压力,实现自我身心的调节和放松。第二,高层次的文化活动。由于休闲旅游是从观光旅游转化而来的,所以游客的消费水平和文化层次相对于观光游客而言更高,且更加注重旅游者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享受。第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休闲旅游主要以家庭、商务人士为对象,出游时间多选择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休闲地点和休闲方式特殊,对季节的依赖性很强,休闲旅游显然不能反季节进行[12]。第四,停留时间较长。与观光旅游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心态不同的是,休闲旅游者具有较明确的目的地指向,怀着“放慢脚步、细细品位”的心态,往往在某个地方停留较长时间。

在休闲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中,人类进入了休闲消费时代。休闲旅游作为重要的经济行为,在符合旅游者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目前比较热受关注的有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森林康养游、科普研学游、亲子教育游、民宿游等,这些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形式,都体现了休闲旅游的体验性、可持续性、人文化、生态化的和谐发展趋势。

2 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优势和契机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北部,与天津蓟州区、河北承德和三河市接壤,是京津冀三地交界的枢纽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从地势来看,平谷处于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平原北段,东北高,西南低,山地约占 2/3,平原约占1/3。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平谷区林地面积为70 430.34 hm2,广阔的山区和浅山区充分发挥了生态保育功能,使得平谷的森林覆盖率高達 66.51%,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居全市首位,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有“京东绿谷”的美誉,且获得了北京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平谷作为北京市最大的果园和农业休闲体验园,是首都重要的“果盘子”“菜篮子”,其中“平谷大桃”“北寨红杏”、茅山后“佛见喜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被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地区经济和不断实施的支持政策等,都是平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势和契机。

2.1 区域功能定位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政策优势基于其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平谷在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特色休闲及绿色创新发展区”。在平谷新城(2005—2020年)规划中,平谷的定位是“京东发展门户、山水宜居新城、清洁制造中心、精细果蔬基地、生态休闲绿谷”。在《平谷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平谷的定位是“休闲之都、幸福平谷”,力求将平谷打造成京东旅游休闲示范区,建设国际一流休闲之都。在《平谷区“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突出发展休闲旅游,在休闲产品建设、休闲配套设施完善和休闲品牌打造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全域休闲,5A平谷”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13]。功能定位为平谷的乡村休闲旅游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牵引作用,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发展恰逢其时。

2.2 居民收入增加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济优势平谷地处京津冀3地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旅游客源主要来自这些地方,因此京津冀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平谷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 000美元时,休闲消费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 000美元时,休闲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突破8 000美元时,将会进入休闲消费时代,居民将会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休闲旅游中去[14]。据各地统计局统计,2017年北京人均GDP已有 19 840美元,天津人均GDP达到18 370美元,河北人均GDP高达69 577美元,都远远超过了8 000美元。这说明在京津冀这样一个经济成熟的大背景下,平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完全具备强大的客源经济基础条件。

2.3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优势平谷历史悠久,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即设立平谷县,历经两千余载。在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传承延续了悠久的传统文化,有7 000年的上宅文化、3 000年的青铜文化、1 000年的道教文化、600年的长城文化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83项,包括古遗址67项、古墓葬43项、古建筑35项、石窟寺及石刻10项、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项。此外,民俗非遗资源也很丰富,如皮影戏、画糖人、福顺馆烧饼、民间文学、捏面人、唱跷(民间花会的一种形式)、古御路、弦索十三套、小屯桃木雕刻、平谷大华山善缘老会(民间简称“灯花老会”)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上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将是平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保障。

2.4 世界休闲大会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契机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即将来临,届时大会将以“休闲提升生活品质”为主题,以“全域、全季、全民”休闲为理念[15]。借此次盛会将会吸引一批休闲城市、联系一批休闲企业、积累一批休闲专家、确定一批合作主体,平谷有望成为世界级休闲胜地。毋庸置疑,举办一次成功的世界休闲大会,将会给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契机。弘扬休闲文化、提高生活品质、强化品牌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留存丰富遗产等,这些都是世界休闲大会将会给平谷带来的益处。以休闲大会为契机,将带动平谷休闲经济及相关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有望将其打造成为京津冀独具魅力的休闲之都。

3 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平谷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是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机整合、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但平谷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通过对平谷农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对全区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分析,并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城市的经验,总结出平谷目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3.1 区域旅游稳步发展,国际市场增长乏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平谷的区域旅游得到长足发展,A级景区从无到有,产品日益丰富。平谷目前拥有金海湖、石林峡、京东大峡谷等一批在区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AAAA级旅游景区,基于民俗旅游资源优势也形成了桃花节、文化庙会等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使得平谷旅游休闲产业稳步发展。

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平谷当前的旅游市场主要以北京周边市场为主,以短期的京郊游为主要旅游产品,入境旅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最近几年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平谷区的市场吸引力持续下滑,2017年入境旅游仅有200人次(表1),远低于朝阳区(180.70万人次)、海淀区(35.05万人次),即使在北京远郊区中也处于低水平状态,与顺义区(19.68万人次)、大兴区(10.49万人次)差距明显。3.2 农业观光发展迅速,同质化现象较明显

由于平谷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受大都市经济辐射带动较弱,经济相对落后,但农业发展较好。由《2018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可知,2017年平谷农业总产值达到19.4亿元,居北京市第2,仅次于大兴区的20.2亿元。近年来平谷区不断整合卓越优质的农业资源,并结合其特点力推田园综合休闲体验、果蔬采摘种植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近5年来,平谷区的观光休闲农业总收入(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收入总和)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43 439.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60 238.0万元(表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平谷有农业观光园194个,观光园接待游客数达到36.19万人次,居北京市第1位(表2)。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平谷农业观光休闲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问题。由于平谷观光休闲农业园的收入仍是以采摘收入为主,其他方面的收入如健身娱乐、垂钓、住宿等占比很低,整体收入分布很不平衡。采摘收入占主导的营业模式使得产业特色不强,较易被模仿复制,从而在区内形成“千村一面、大同小异”的发展格局。产品和发展模式上的同质化,使得区内相关产业处于低价竞争的状况,导致平谷区的农业观光园虽然从业人员数最多,但人均创造收益在北京市域处于垫底位置(表2)。3.3 基础设施有所提升,休闲设施有待加强

由于平谷在郊区中的位置相对偏远,受大都市辐射带动影响较弱,因此平谷的基础设施发展较晚,平谷是北京各区中最晚通高速的区。近年来,平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部行政村保持100%通公路的前提下,进村主要道路全部安装了路灯,均通了公交车和宽带互联网,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尤其是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的加速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将大大加强平谷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同时有助于实现京津冀“半小时交通圈”的开通。

尽管在基础设施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平谷的相关乡村旅游休闲设施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酒店住宿、民宿、休闲娱乐、康养健身等方面。2017年,平谷星级饭店只有9家,在数量上远低于朝阳区的105家,即使在远郊区中规模也不占优势,如怀柔区有21家,密云区有17家。在饭店的经营情况方面,平谷区的情况也不乐观,2017年营业收入只有5 674.2万元,出租率只有31.9%,也低于大部分郊区。另外,在非标准住宿上,平谷也存在资源存量较低的问题。以国内在线平台小猪短租为例,平谷拥有的房源只有46个,而朝阳区已经超过4 000个,昌平、密云等郊区大多都有数百个房源(表2)。3.4 产业规模小且分散,休闲从业人才缺乏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平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规模呈现“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模式,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形式单一。各村、各景点还存在各建各的、各说各的、单打独斗等问题,旅游经营比较分散。从空间分布来看,平谷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单位(户)分布在全区194个行政村中,其中拥有10个及以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单位(户)的村有131个,占比为67.5%。注册资金共计10.2亿元,其中,经营性单位占比为84.8%,个体经营户占比为15.2%[16]。经营分散和规模较小,使平谷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同类旅游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休闲品牌特色不突出。

从某种层面来看,休闲品牌尚未构建的原因也与平谷休闲产业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存在关系。平谷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投资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低在较大程度上会导致专业化水平低,进而会影响休闲产品的创意和科技含量。另外,这些投资人以当地人为主,缺乏外来资本的元素和动力。

3.5 地域形象逐渐凸显,区域品牌亟待构建

北京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最先源于平谷“桃花节”的启示[17]。这说明“桃花节”的起源较早,知名度很高,桃是平谷乡村休闲旅游的典型突出代表。百度搜索指數显示,平谷网络搜索最高值多处于每年4月份,搜索内容以平谷桃花节为主。且在每年7—8月出现搜索的小高峰,此时也多关注平谷大桃采摘(图1)。总体而言,平谷的网络形象多与桃花、大桃有关,其他休闲产品认知度不高,而目前围绕平谷大桃开展品牌形象的构建,其话题性弱,内涵较单一,对区域休闲品牌构建贡献有限。因此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宣传,着重在休闲品牌构建和推广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以原生态为重点,乡土文化为纽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品牌[18],从而实现品牌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平谷未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把握休闲大会契机,提升平谷国内外知名度

节事活动本身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目前已成为京郊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有效推动了地方树立良好的地域品牌形象,并吸引了旅游客流[19]。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将在平谷召开,此次盛会对平谷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发展契机。挑战主要表现在世界休闲大会事关全区发展的重大活动,要做到大会与休闲产业相协调、打造休闲旅游支柱产业、创建绿色GDP,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契机主要表现在随着世界休闲大会的召开,平谷的休闲文化将得到弘扬,居民生活品质将得到提高,休闲品牌形象将得到强化。

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休闲大会,提升平谷乡村休闲旅游的国内外知名度。首先,应该利用休闲大会场馆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旅游硬件更新,提升区域的建设水准和外在形象;其次,在休闲大会召开之前,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学术论坛、业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外来智力资源,为平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献计献策;再次,应该尽早确立宣传策略,对休闲大会准备进程、活动举办等相关活动进行全面报道,增加平谷形象的曝光度,提升区域的国内外知名度。

4.2 挖掘乡土文化遗产,立足遗产驱动产品创新

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文化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旅游需求也从山水观光游发展到了乡村民俗民宿游、文化休闲体验游。旅游产品同质化主要在于创新不足,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因地制宜,简单套用其他区域的发展方式和内容。

平谷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乡土遗产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充满创意的精品化旅游产品,从而提高休闲产品的层次,优化休闲产品的结构。首先,应该利用明长城、上宅遗址和杜辛庄遗址等文化遗产,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营地教育等研学旅游活动;其次,围绕皮影戏、古御路、弦索十三套和平谷大华山善缘老会(民间简称“灯花老会”)等在内的非物质性乡土民俗传统,打造全季全时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休闲的体验;再次,充分利用熊儿寨“四座楼”麻核桃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小屯桃木雕刻等民间传统,挖掘文玩核桃、竹编、雕刻等民间技艺,借鉴故宫衍生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创产品思路,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4.3 发展旅游共享经济,推进全域休闲设施布局

“共享经济”是当今的第一热词,它是人类社会应对资源紧缺、加强社会联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20]。从交通出行的Uber、滴滴、摩拜、ofo到住宿的Airbnb、住百家、小猪短租,都在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推力,为旅游住宿和短距离旅行提供了较大便利。

首先,平谷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模式,鼓励区内居民将众多民俗户、民宿、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等通过Airbnb、小猪短租等电子平台方式进行拓展营销,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满足休闲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应该鼓励村集体将旧厂房、旧仓库、老办公楼等集体用房改建成民宿,盘活集体资产,创新社区参与模式;再次,以共享自行车、汽车等服务旅游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投资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游客出游的便利和体验。

4.4 实施休闲人才战略,促进休闲产业提档升级

统计显示,平谷当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以当地居民居多,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对服务、市场等方面的认知理念有所欠缺,从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层面来看,应该实施休闲人才战略。

第一,应该积极引入国内外旅游休闲龙头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第二,鼓励外来人员投资旅游休闲产业,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引入新思维,增加新技能;第三,应该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优质高校资源,组织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专门化的人才;第四,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的作用,定期组织讲座和短期培训班,将旅游休闲从业者急需的选址规划、主题设计、安全生产、服务规范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常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对当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及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4.5 实施旅游IP(知识产权)大战略,全面拓展休闲形象内涵

发展休闲旅游,塑造区域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旅游IP大战略。旅游IP是重构消费者、投资者和资源端之间平衡的一种模式,是将三者进行更深层利益绑定与连接的纽带[21]。好的旅游IP都是基于个性化、地域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上的。超级IP故宫博物馆,就是基于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而得以发展的。

首先,应该对平谷各乡镇的自然、文化资源要素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其次,从各资源要素提取平谷形象的独特性,形成体系和风格;再次,在平谷IP形象下,围绕各村镇、景区的特点打造系列形象;最后,围绕旅游IP打造商业衍生品,反过来丰富IP形象。

参考文献:

[1]沈培玲,俞富强. 我国“农家乐”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 江苏商论,2011(7):85-87.

[2]郭风华,王 琨,张建立,等.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地形象认知——基于博客游记文本的分析[J]. 旅游学刊,2015,30(4):84-94.

[3]魏 薇. 基于城郊休闲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9(7):84-86.

[4]李罕梁,周玲强,郑一波. “洋家乐”游客的动机、感知价值对其满意度和行为意愿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45(1):92-102.

[5]陈永昶,郭 净,徐 虹.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学,2014,30(6):94-98.

[6]李天元,张凌云,沈雪瑞. 国际旅游文献中若干术语的汉译表述:问题与探讨[J]. 旅游科学,2012,26(5):1-8.

[7]赵 霞,姜秋爽. 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多元发展趋势[J]. 财经问题研究,2013(6):140-145.

[8]陈传康. 森林公园与康体休闲旅游[J]. 旅游论坛,1995(3):40-42.

[9]马惠娣. 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錡望[J]. 齐鲁学刊,2002(2):19-26.

[10]黄震方,祝 晔,袁林旺,等. 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11,30(9):1543-1553.

[11]张雅静.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休闲旅游[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87-90.

[12]胡英清. 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139-143.

[13]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网.平谷旅游发展步入成熟轨道[EB/OL]. (2018-12-14)[2019-09-21]. http://www.bjpg.gov.cn/pgqrmzf/ztzl/zkdfc__fjxsd/457652/index.html.

[14]尹晓娟,徐金海. 休闲旅游产品多元化供给:属性界定与模式选择[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8):132-135.

[15]耿欣彤. “首都桃花源”迈向“世界休闲之都”[J]. 中外企业文化,2015(12):5-7.

[16]北京市平谷区统计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平谷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系列分析之三[EB/OL]. (2018-05-01)[2019-09-21]. http://www.beijing.gov.cn/zfxxgk/pgq11Q032/tjbgjjx53/2018-05/11/content_e19b8686eae34816 b99692ad31703514.shtml.

[17]杨会娟. 北京郊区观光采摘节初步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8]张 霞.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行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78-179.

[19]戴林琳. 乡村节事的发展态势及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13,28(6):10-11.

[20]曹 丹. 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56-66.

[21]张位中,胡北明.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IP认知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7,38(4):167-171.鲍 倩,胡召玲,苏继良,等.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以江苏省丰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7-13.

作者:戴湘毅 岳菊 涂文慧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

[摘要]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了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海淀区西北部地区

[

[文献标识码]A

[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地区成为城乡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农村居民很少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的近郊更为突出。本文对北京市郊——海淀区西北部地区进行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以探索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如何构建保障当地居民参与和利益分享机制。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市民的旅游与休闲市场需求旺盛,但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是造成各种矛盾或利益冲突的焦点。农民作为最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在各利益相关方中处于最弱势地位,其土地使用权既面临被非法侵犯的威胁,也存在着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业或通过出让土地或出租房屋以获取比较稳定收益的多重选择。

一、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正式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其研究对象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领域。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弗里曼(Freeman)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发展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人或参与,要求管理层在经营决策中妥善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寻求出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在国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是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并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在世界旅游组织(WTO)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对旅游各利益相关方作出了界定,并就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实证调查和解决旅游相关者利益之间引发的冲突等问题做了阐述。

我国旅游学术界于21世纪初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目前在很多旅游开发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方面。宋瑞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及其职责,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列举出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角色定位。高元衡对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对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主体构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还需要各方更深入的研究。当前,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运作、管理等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和综合利益平衡方面,对于构建旨在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分享机制方面的论述尚不多见。

二、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利益相关者

1 区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地区面积约226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3%,经济上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区域地貌山水相连、林田相依,依托“一山三水”(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分布着凤凰岭、大觉寺、鹫峰、阳台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在北京享有“上风上水”宝地之美誉。区内旅游资源富集,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是海淀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端休闲产业集聚区。“十一五”末期,海淀区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106亿元上升到213亿元,年均增幅为15%;旅游接待人次由2005年的2570万人次增长到4470.8万人次,年均增幅为11.7%,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西北部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对于全区旅游产业取得的成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区内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主要可分为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旅游经营组织(各种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四个利益相关方。

(1)当地政府

为了克服政府重叠管理、管理缺位、管理职能分散等行政管理弊端,海淀区于2004年3月26日在行政机构中成立了协调推进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专门机构,集中行使行政职能,充分利用行政资源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这一专设机构对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并统一以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对外宣传推介。政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

(2)社区居民(当地农民)

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是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与经营初期,当地农民受开发商雇佣,主要赚取劳务性收入;但随着政府对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政策扶持,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出现了车耳营、管家岭等民俗旅游村3个,绿园、自家疃等星级采摘园民俗村27个,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利用自有土地和民居直接参与旅游业投资和经营,参与旅游的从业者也在5年中增加了近一倍。其中,车耳营村作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通过社区参与主体,包括组织参与(主要通过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作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经营户和非乡村旅游服务经营户),既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的乡村”。近年来,海淀区政府对西北部旅游经营组织加大了政策与财政支持,一方面为车耳营村、温泉镇等制定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修建了大西山旅游路、阳台山古香道、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示范带等旅游设施;另一方面,区旅游局、区农委等部门每年都为各村镇组织培训、观摩学习,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

总之,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通过依靠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地方资源,将偏远的村庄建设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的特色民俗旅游村,成为海淀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3)旅游经营组织(各类旅游企业)

参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经营组织可分为三类:国有资产类、集体所有类以及民营类。其中,国有资产类经营组织有鹫峰森林公园、稻香湖景

酒店、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大觉寺等14处;集体所有类经营组织有阳台山自然风景区、车耳营民俗村等7处;民营类经营组织有狂飚乐园、西山美庐观光园等37处,前两类经营组织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地区数量上居少数,但经营规模较大,第三类企业经营规模小,占旅游经济总量比重较小。虽然,以上三类企业经营规模都普遍偏小,却是能够直接使当地农民增收的经营主体,促进了三类企业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其中民营类旅游经营组织在中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截至2010年底,海淀区西北部地区4镇参与旅游经营的单位有143个,比2005年旅游经营单位增加了近100个,旅游从业人员1385人,比2005年增加近1/3,旅游收入5588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35%。乡村旅游主要形态从观光园采摘、民俗村(户)以及节事活动等,扩展到休闲农庄、养生山吧、乡村酒店、山水人家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和形式。

(4)旅游者

旅游者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所追求的旅游经历和体验与该区域旅游资源、相关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旅游环境氛围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推出的以“北京西山慢生活”理念打造的线路和产品,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2009年在该地区举办的大西山旅游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参与报道的媒体多达42家,百度、Google相关信息分别累计20970条、31470条,作为头版头条报道新闻达86条。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研究中心所作的节庆评估报告的市场调查显示,近90%的调查者反映本届旅游登山节和大西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9%的普通游客对大西山的总体印象“非常好”,24%的游客总体印象“比较好”,二者合计为93%。旅游者是乡村旅游服务的购买方,而政府、旅游经营商和当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方,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怡人的旅游环境、干净整洁的住宿条件、好客友善的社区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基本前提,而要在乡村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当地政府、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使这三方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旅游消费,实现当地经济的转型。可以说,旅游者对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乡村休闲和旅游体验的高满意度是关系到当地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

3 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的演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服务供应方主体客观上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在现阶段,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施旅游业宏观管理中,要避免零和博弈,积极主动地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但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早期,只是注重开发项目,较少考虑项目对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1)项目选择的飞地化

20世纪90年代,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初期,当时引进了一批“短、平、快”的旅游项目,如“真人匹克博”、射箭场、跑马场等,旅游项目没有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过于侧重经济发展短期目标的实现,对农村和整个区域的综合发展等问题缺乏统筹考虑,脱离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背景,这些项目成为“无本之木”。当地居民对此类项目参与度低,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性差,这些旅游点成为乡村中的“旅游飞地”,造成了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周边的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和旅游环境都没能因此而得到改善,也无法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预期。因而这类旅游项目的衰落和不可持续也是理所当然的。

(2)开发主体的一元化

在早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对象只是国有景区企业(有些还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开发,忽视了对市场其他主体开发旅游项目的引导和激励,尤其是作为土地实际使用者的乡镇企业和当地居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在旅游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图中沦为“局外人”,乡镇集体经济和当地居民的个体经济在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体系中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之,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初期,没有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没能够充分体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3)经营市场的无序化

随着20世纪末乡村旅游热的兴起,乡镇集体经济与农村居民个体经济纷纷自发地参与到旅游开发和旅游接待业中,民间兴办旅游热呈爆发式增长,在这时期当地出现过200多家的“旅游马路店”,呈无序化发展态势。由于当地政府当时没有将民间投资的规模以下经营实体纳入规划和管理范畴,无序化经营的结果加剧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仅经营户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造成了外部不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环境治理缺位,乡村景观异化。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游客满意度降低。政府一企业(经营户)一当地居民一旅游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没有构建起良性的合作共赢关系,制约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分享机制的构建

2004年海淀北部开发建设专设机构成立后,转变以往只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思路,探索城乡统筹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关注发展规模数量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社区,让当地居民能分享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进步,推进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1 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

北部专设机构成立后,积极发挥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通过进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对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给予了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方面,由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配套。2008年修建的大西山风景廊道,把大觉寺、鹫峰、凤凰岭、阳台山等景区景点和民俗村、采摘园串连在一起,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扩大了客源市场。另一方面,为旅游发展构筑行业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决策规划、人才培训、市场规制、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举办“大西山登山节”等相关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拓展旅游市场,让更多的当地居民能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根据规划要求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景区,开发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商品。例如政府支持上庄镇曹雪芹风筝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拨款帮助农户加强开发、设计和销售等环节,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拨专款帮助苏家坨镇各村举办了旅游纪念品大赛,鼓励编织、刺绣等家庭生产,引导农户为满足旅游者旅游消费需求提供保证。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行政管理不缺位,旅游经营形式灵活,有力地推动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地区的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

展。

2 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

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方面,采用“政府规范、企业经营”运营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优化旅游运营环境。引导旅游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通过对旅游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引导、监督,加快建立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社区加强了对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旅游者也通过旅游消费对旅游企业行为做出反馈和评价,从而也对旅游企业行为进行市场监督和调控。

3 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

旅游带动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区级财政收入。区财政又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扩大了对镇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比例,使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有更多的财力去改善民生。旅游发展使得农村土地增值,当地政府应该将土地溢价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偿失地的农民。旅游城乡统筹发展应建立在旅游产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基础上,探索建立区政府和乡镇之间、乡镇和村集体及农民之间旅游产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实现土地增值收益按适当比例共同分享,切实保证农村居民获得因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研究制定符合区域区情的征地拆迁政策,从照顾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出发,适当提高旅游产业项目征地和拆迁的补偿标准,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切实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价值的合理诉求。

总之,海淀北部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实施制度创新,探索采取“区域协调、镇域统筹、整体测算、滚动推进”的开发模式,对镇域范围内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用地资源和需要解决的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匹配,确保在旅游开发项目实现的同时,落实相关开发建设任务,避免产生因项目独立实施而带来的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可以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前提上,进行土地置换,集中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统筹考虑旅游区、园区以及镇、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组团在规划布局、产业定位以及用地指标上的有效衔接和关联互动,积极搭建旅游服务配套产业、农业产业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通过旅游区发展促进园区发展和带动城镇建设,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使旅游区建设与园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步。

四、结论

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历程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尤其要保护处于谈判弱势地位、无话语权群体的切身利益,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弱势群体的增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讲求实体公平,也要注重程序正义。所谓实体公平是指规划所涉及的项目和安排,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增长和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要让各利益相关方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即使达不到理想的帕累托改进,也可以力求实现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也就是说,如果在地区旅游开发中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受损或得不到改进的话,可以通过协商达成补偿安排。建立对发展获取的利益增量部分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机制,只有各利益相关方中的每一方的个体福利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增进当地社区的整体公共利益。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本文在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研究中,没有考虑未出生的下一代人这一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即代际补偿问题。这也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继承我们祖先遗产的基础上,如何为我们的后代预留下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当代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贯穿在旅游研究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各自在研究、工作和消费过程中所恪守的环境伦理和行为态度。

作者:古红梅

第4篇:南京乡村旅游

八卦洲——长江创意农业岛 现状:

八卦洲隶属南京栖霞区、面积56平方公里的八卦洲,多年来以盛产芦蒿而闻名,建有全国最大的野生蔬菜基地。2002年种植以芦蒿为主的野菜就达4万亩,年产量超过5000万公斤,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以发展芦蒿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模式。实施“无公害工程”的八卦洲芦蒿现已销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现阶段,八卦洲的主要旅游景点是沙漠景区、小江河水上世界、水乡古桥流水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私人投资建设的休闲山庄、农园展览馆等供游人参观游览。八卦洲已被南京市列为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思路:

八卦洲的旅游开发应以创意农业为主线,进一步凸现“绿”、“水”、“野’’三大特点,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江第三岛,国际芳香园”形象,打造都市的休闲旅游胜地。结合已有规划,做好沙漠景区、柳林景区、洲头景区、竹筏运动区、荷花景区、芦苇荡景区及野菜景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旅览、康体娱乐、美食保健、野营修学、文化旅游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建议:

在下轮规划修编过程中强化生态理念,融入创意农业、船舶工业及新市镇建设等开发项目:

——基础设施类:八卦洲旅游接待中心、八卦洲洲头休闲公园 ——创意农业类:江苏芳香植物园、珍稀食用菌工厂 ——旅游产业类:武家嘴休闲游艇制造基地

——旅游交通类:万里长江第一索(沟通幕燕风景区和八卦洲)、八卦洲高速公路旅游服务区(提升)

节庆: 八卦洲芦蒿节

乡村非遗文化大观园

现状:

竹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19个民族和睦相处,其中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浓厚。全国4大著名阿訇之

一、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领导人之一达浦生,就出生在竹镇镇。200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竹镇镇享受民族乡待遇,成为南京市唯一的民族乡镇。竹镇特色明显,资源丰富。有耕地10.7万亩、园地1.68万亩、经济林地3.47万亩、生态林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由于水体、植被保护完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以止马岭至大泉水库为轴心的6.67平方公里被市政府确立为市级风景名胜区、被市农林局命名为南京龙泉森林公园;农业经济地位突出,形成了波杂羊和经济林果两大主导产业,并初具产业化雏形;镇内人文景观较多,“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清真寺、美食街、李元龙纪念林和事迹陈列室、民族女子高跷队等被相继开发。

思路:

乡村非遗文化大观园的开发建设围绕非物质文化的主题,结合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建设,整合“民族”、“民俗”、“生态”三大的优质地域资源,紧扣文化·生态——产业化的开发思路,努力培育“”的主题形象,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实验区。对接止马岭——大泉湖旅游区、桃花岛旅游区、金色瀛洲葡萄庄园等,做好民俗生态美食休闲园、文化艺术村、影视拍摄基地、非物质文化产业转化试验区(包括旅游商品制作)、文化艺术村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发文化观光、美食体验、文化创意、影视摄制、休闲度假、生态颐养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建议:

——基础设施类:旅游综合服务区(包括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急救、旅游综合管理等)、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

——创意农业类:民族生态庄园;

——旅游产业类:民俗生态美食休闲园、文化艺术村、影视拍摄基地、非物质文化产业转化试验区(包括旅游商品制作);

——旅游交通类:网络化、生态化、信息化的道路系统;民族交通、地域传统交通工具; ——节庆节日类:金陵乡村民俗文化节庆、美食节庆、乡村非物质遗产文化节、民族文化节、非物质文化产业节;

大明国际航海城 现状:

西江口(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2000亩,项目区域位于江浦街道长江三桥下游至城南河边的临江处,公园内存在多种湿地类型,乡土水生,湿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如大片水生树林、芦苇、多种多样的鸟类。公园规划总投资约50亿元,重点打造以生态湿地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2009年列为南京市十四项重点工程之一,09年共安排西江口湿地公园建设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思路:

对接南京市提出把明文化推向世界的宏观背景,整合南京作为开明之城、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和主要活动地等明文化资源,依托西江口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和品牌优势,坚持“生态、文化、科技、创意”融合理念,努力培养“生态极地·大明风帆”的形象,建设以大明航海为主题,融博物、科普、娱乐、休闲及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走一条湿地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基地聚合发展之路。

建议:

——生态保护类:借鉴世博展示的生态保护技术和理念,长江湿地生态生态监测、修复与研究中心;

——基础设施类:郑和文化湿地景观大道、码头、垃圾收集与中转系统; ——创意湿地类:大明号湿地公园;

——创意产业类:文化科技创意园、网游创作基地、郑和文化主题园; ——旅游交通类:中华郑和号;

——节庆节日:中华郑和文化节、湿地生态文化节、长江湿地休闲节;

江淮茶都

现状:

星甸镇农业发达,素有“南京市郊小粮仓”之称,广袤的腹地更适宜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2.5 度,日照 2000 小时,降雨量 1030 毫米 ,全年无霜期 227 天,境内 80% 土地均是 15 度以上的坡地,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适宜以茶、中草药为主的丘陵经济农业开发。规划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老山、滁河以及众多的文化遗迹遗址,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形成了雨发生态农业园、雨竹生态园、兜率寺、布衣山庄、栖鹭森林别墅、天龙湖、龙井湖等文化和生态旅游区。 思路:

江淮茶紧扣茶产业的主题,突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区域丘陵茶叶产业资源,努力营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江淮茶都·颐养圣地”形象,依托资源特色,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如农业或茶相关流通和生产企业、医疗保健机构等),建设极富生态品质、文化品味的颐养休闲度假地。结合开发建设现状,对接雨发生态农业园、雨竹生态园、兜率寺、布衣山庄、栖鹭森林别墅、天龙湖、龙井湖的开发,做好企业庄园聚集区、茶文化产业聚集区、养生颐养聚集区、运动休闲聚集区、茶都度假区等项目区建设,重点开发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养生颐养、山野度假等四大主题产品。

建议:

——基础设施类:综合旅游服务区、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 ——现代农林业:有机茶园、中药园;

——旅游产业类:茶文化创意园、中华养生文化园、运动休闲俱乐部、企业庄园; ——旅游交通类:网络化、信息化、生态化道路系统,绿色交通工具; ——节庆节日类:养生文化节庆、茶文化节、运动休闲节;

第5篇:南京市旅游委员会举办“南京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

为进一步大力宣传和推广南京市乡村旅游,展示南京市乡村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形象,全面提高南京市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由南京市旅游委员会授权南京雅高风光旅游公司运营的“南京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在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满载12车游客开往部分美丽的乡村旅游点。

发车之前,南京市旅游委在新庄国展中心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南京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启动仪式。南京市旅游委员会金卫东主任、郑晓明副主任,市交通局吴红兵副局长,玄武区委常委、苏郑副区长,市旅游委刘瑜巡视员以及雅高集团总裁张道林,雅高风光旅游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李雷、新闻媒体的朋友以及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首批游客参加了启动仪式。南京市旅游委郑晓明副主任主持了启动仪式。他介绍了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开通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的设想,他指出,南京市旅游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力倡导绿色出游、低碳成行,南京市旅游委托南京雅高风光旅游公司推出了南京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直通车的推出,将从根本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无公交直达、自驾成本较大、自助游玩不熟等实际问题。郑晓明副主任认为,直通车具备以下优点:一是点对点,运行快捷省时间;二是车况好,乘坐舒适又安全;三是配导游,全程陪同讲解;四是有保险,每个座位保额40万元。市旅游委将对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进行补贴。经测算,直通车的开通,将为乡村旅游点带来5万游客,能使6个乡村旅游点的127家农家乐经营户直接增收2万元以上。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对于南京市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也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启动仪式共进行了3项议程。首先,南京市旅游委员会金卫东主任为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营运单位——南京雅高风光旅游有限公司授牌;接着,南京雅高风光旅游公司总经理李雷就如何做好直通车的服务工作进行了发言;最后,南京市旅游委员会金卫东主任宣布南京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首批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游客伴着欢声笑语开始了美丽乡村之旅。

第6篇: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有巨大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目前每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在4000亿元以上,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北京城乡居民消费仍处在结构升级之中,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 在层出不穷的消费热点中,乡村旅游以其丰富的乡村资源、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青睐,从而形成一大新兴消费热点。适应旅游者不断扩大及对乡村旅游品质追求逐步提高的趋势,北京的乡村旅游业在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品质提升阶段,形成了养生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村、民族风苑、采摘篱园等多种创新业态。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已有20000多个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67个,民俗户9089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703.8万,实现收入19亿元。乡村旅游成为首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国家首都”、“国际城市”的城市定位和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特点,决定了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和形态,不仅具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业态,更具有市场需求国际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鲜明特色。因北京是乡村旅游开发环境存在某些共性特征,导致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相同(或类同)的途径加以解决,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共同问题、共同途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即刻抽象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推广价值大、并能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程式化事物,即北京市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别由“国际驿站”等民居功能拓展,“生态渔村”等品牌餐饮,“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都市农业,“山水人家”等生态环境示范,“养生山吧”等景区依托,“乡村酒店”、“民族风苑”、“古村聚落”、“创意产业”等十种模式组成。

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发展、规范管理、品质提升、科学规划等明显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

一、 标准化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2008年,北京市制定了养生

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村、民族风苑、采摘篱园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

二、 高水平规划“一沟一品”发展。继2007年推出十三条沟带规划

后,北京市于2008年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又编制了十三个“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乡村旅游规划。

三、 差异化策划“一村一品”发展。北京市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

制定了延庆县柳沟村、上磨村、大柏老村等30个“一村一品”项目创意策划,这些创意策划成果,对北京众多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四、 明确“一区(县)一色”特色化发展。2008年北京市确定了涉

及乡村旅游的13个区(县)的旅游特色功能定位,例如,昌平区——温泉胜地,大兴区——绿海田园休闲旅游区,怀柔区——不夜怀柔,平谷区——休闲绿谷,密云县——京城“渔乐圈”

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功能定位必将对相关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五、 完成多个设计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例如,北京环城旅游

乡村休闲度假带研究、北京郊区旅游用地需求与功能配置研究、北京率先实现休闲度假旅游主题试验区可行性研究

第7篇: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乡村旅游概念,美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类型

御鑫造园http:///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人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经营不规范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

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

②旅游项目尚未纳人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

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

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

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人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御鑫造园http:///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人,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 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

御鑫造园http:///

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

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御鑫造园http:///

第8篇:乡村旅游投资,乡村旅游活动方案,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乡村旅游_.

农业观光游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农业旅游景区: ①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的 “三高农业”展示型; ②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型; ③番禺新垦百万葵园为代表的农业主题公园型; ④化龙农业大观园为代表的综合型观光农园; ⑤番禺横木历度假农庄为代表休闲度假型; ⑥中山岭南水乡为代表农耕文化型。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90年代初,起始于城郊郸县农科村。该村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在郸县农科村农家旅游的启发下,城郊区龙泉骚区、锦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成都市参与“农家乐”旅游经营的农户已达5000余家,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地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类型:郸县农科村的农家乐、龙泉骚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①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

②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沪州张坝桂园林。

③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④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①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②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③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④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 ①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骚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②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③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④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⑤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⑥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得、安徽徽州镇。

④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第9篇:乡村旅游----天水的乡村旅游调查

天水市乡村旅游

主要问题

尽管天水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旅游资源的品位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由事业型向产业化过渡的一系列问题还亟待解决。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2、综合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4、加强旅游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5、加大旅游投资和宣传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上一篇:小学三生教育资料下一篇:深化放管服改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