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机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及就业制度的改革, 飞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凸显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现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飞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造成了这种“相对过剩”的局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置, 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 经济因素。

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未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

(2) 人口因素。

中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

(3) 用人单位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机制不够健全合理, 存在忽视人才内涵与发展潜力等现象。

(4) 毕业生自身因素。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心态不够成熟、理性, 一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动手能力差, 事业心不强。部分家长及毕业生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根深蒂固。

(5) 高校培养教育因素。

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导致专业调整的步伐缓慢, 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从而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

2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储备力量, 思维活跃, 知识层次较高, 其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对推动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调整、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3.1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完善配套机制

(1) 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建没。形成以院领导挂帅的院级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抓、各二级学院认真抓、相应辅导员具体抓, 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对应企业挂职锻炼, 同时挑选企业优秀人才到学院兼职教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培训工作, 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3) 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学院要针对自己的毕业学生, 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 将企业的用人标准贯穿到学院教学标准中。

3.2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 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观念, 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国家就业举措, 鼓励学生到西部就业, 到基层就业,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等问题,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爱岗敬业等精神。

3.3 分层次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

(1) 在入学初期, 通过举办专业介绍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通过到相关企业实地参观, 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进行职业测评, 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 使学生了解就业知识、政策, 掌握求职技巧, 增强就业自信心。 (2) 在大学中期, 推行“双证书”教学制度, 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相应专业课程挂钩, 规定学生通过一定等级的认证考试才可取得此专业学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提供考研、参军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工作, 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备考;开设创业指导课, 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 营造自主创业的氛围。 (3) 开展毕业生就业素质强化教育, 为学生讲授求职相关知识、面试时的衣着打扮及沟通技巧;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讲授创业经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程序、政策、法规及求职创业技巧;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 定期举办招聘会,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3.4 加强硬件建设,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1) 建立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就业指导中心,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信息查询、供需见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2) 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 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效率, 降低就业成本。 (3) 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媒介, 开辟就业指导专栏, 介绍就业指导教育等相关知识。 (4) 搭建校园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通过短信群发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就业信息。 (5) 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由学校提供技术、场地, 企业提供资金、设备, 加快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

3.5 创新思路, 拓宽就业推荐渠道

(1) 加强与地方政府、人才市场及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成功校友资源的作用, 鼓励校友企业接纳毕业生, 充分调动校友为毕业生推荐工作的积极性。 (2) 与用人单位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此方式稳固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实现校企双赢。 (3) 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 结合中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刻不容缓, 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高校要适应经济变化,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教学重点, 培养适合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毕业生, 同时要树立“全体总动员”的思想,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 强化全校教职工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意识、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利用各方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阐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提出采用多层次构建就业体系等方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途。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上一篇:公司破产重整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解决路径下一篇:浅谈中学图书室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