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

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歌唱审美分析

摘 要:本文从诗乐的统一、旋律形象的塑造、曲式结构安排、伴奏乐器的配合、歌唱音色的处理等乌各方面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进行分析,挖掘作品所蕴涵的美,从而指导演唱者与欣赏者更好的表现与理解作品。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分析 山崖上的牧羊人

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op.129,D.965创作于1828年,即舒伯特去世前一个月,是舒伯特一生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应柏林女高音安娜密尔德-豪普特曼(Anna Milder Hauptmann,1785-1838)之托所写。早在1824年舒伯特就曾经应邀为她写过一首《苏莱卡之歌》,但安娜密尔德并不满意,认为缺少戏剧性。为此舒伯特经过又精心为她创作了这首咏叹调式艺术歌曲,充分的体现了戏剧性与发挥了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可谓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是对舒伯特一生创作的完美的绝唱。此首作品在舒伯特去世一年之后才被他的哥哥寄到安娜密尔德手上,使得这首作品得以面世,1830年于里加首演。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几乎将旋律、结构美、原诗的含义与情感,以及伴奏结合的完美无瑕,在他那里歌曲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声乐表演过程是声乐作品美的创造与传达的过程。创造过程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过程。它要求演唱者必须窥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的所有音乐语言,其目的就是将声乐作品的美准确的传达给欣赏者。简言之,只有感受到作品的美,才能表达出作品的美。因此,要演唱舒伯特这首集大成的作品即必须对其进行审美分析,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传达出舒伯特凝聚其中的艺术之美。

一、 诗乐统一美

这首作品的歌词由五段组成,一、二、五段诗选用的是威廉·缪勒的诗作《深山牧羊人》(Der Berghirt),三、四段则选用黑尔米纳·冯·谢齐的诗作。根据诗的内容与情绪舒伯特将其与三段音乐整合,并将诗的音节的长短与音乐乐句的长短完美结合。德语诗歌的格律即轻重音节的交替规律,有一轻一重、一重一轻、两重一轻等,构成诗歌节奏的最小单位“音步”。重读音节为扬、非重读为抑。这首作品选用的诗歌为抑扬格,那么舒伯特运用弱起小节将音乐的重音与诗句的重音完美结合,使得诗歌的格律与音乐的节奏统一起来。

诗歌的对仗与押韵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德语诗歌的有头韵、尾韵、中韵。那么这首诗采用的是尾韵,有四种韵式:更迭韵(abab)、相同韵(aa或aabb)、贯联韵(aba、bcb)、交叉韵(abba)。通过分析,这五段诗均采用更迭韵与相同韵相结合押韵形式(aab、ccb或者abab),但是对仗形式却不尽相同。第一段诗由两组四音步与三音步的抑扬格诗句构成,共六句构成,其中一四句对仗、二五句对仗、三六句对仗。那么对仗的诗句在旋律上也相呼应。第一句与第四句乐句长四小节,有弱起、琶音进行、三连音节奏等特点。二五句乐句长两小节、有附点节奏特点。三六句长两小节,旋律进行有八度上行的特点。第二段诗有也由六句构成,但是对仗形式出现了变化,为一二句对仗、四五句对仗。因此在旋律进行上、一二句采用附点节奏,四五句重复一二句的旋律。这种诗句结构音乐旋律进行关系,充分体现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歌曲审美特点与境界。

二、 旋律形象美

诗文的腔调、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是歌曲旋律的自然基础。舒伯特不仅仅将旋律与诗文格律统一起来,同时运用音画的手法,用音乐的与语汇描述了诗句所要传达的动向和画面,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歌曲一开始中他运用乐句间的琶音巧妙的高低变化,来描画出牧羊人“站在最高的岩石,向下俯瞰山谷的深处”(Wenn auf dem h?chsten Fels ich sten,ins tiefe Thal herniederseh )所看到的连绵起伏的山谷。歌声前两个小节从最高音琶音下行到最低音,有十度的跨度。这对演唱者演唱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表现出山峰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演唱者必须运用气息控制好高低音的演唱,首先保证音色的统一,同时要保证音量的均衡,以及声音的连贯来用声音表现出舒伯特所要表达的音画。

同时舒伯特运用平行的乐句表现诗句中愈来愈的语句,描绘出回声的效果。“声音传的愈远、回声也就愈清凉”这时舒伯特运用节奏形完全相同的两个乐句,但是音高后者较前者向上攀升。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大量的运用了八、九度大跳进音程,但是在每个乐段中所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在第一部分的大跳音程象征着轻快上扬的歌声(“und singe,und singe”)。第二部分结尾处出现了这个六度大跳音程,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里的大跳音程隐示着心被拉引上天堂的飞翔的轻盈。在第三部分出现了七度的大跳音程。那么在这里又表达了期待春天来临准备“漫游”天际(zum Wandern bereit )的欢心沸腾。

连续的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另一个中心思想。这个节奏性乐句在第一部分的中段出现,同时在第三部分的中段在此出现。既保证了三段音乐内在的统一,又表达出牧羊人渴望春天来临,渴望爱人听到自己的歌声的跳跃而急切的心情。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由动转静,旋律多次连续的同音三拍的长音附,不仅在人声的部分,同时在单簧管的伴奏部分也出现这样的音型来塑造无限孤寂的内心世界。与第一段第二段旋律形成对比。随后进入第三段花腔式的上行音阶进行,音乐由静入动,表达牧羊人感到春天即将来临而及时行乐的心情。

三、 结构对比美

这首作品虽然是艺术歌曲但是它的结构和乐段之间的戏剧化的变化完全可以和咏叹调媲美。音乐由三个乐段组成,分别选用的是三首诗。第一乐段选用的是缪勒(Wilhelm Müller) 的诗《深山牧羊人》"Der Berghirt",是如歌的行板,由前奏加一个aba三段体组成。从歌词分析有两个段落的诗词,再现部分选用的是第一段歌词的重复。第二乐段是忧伤的行板,选用了Varnhagen 的诗"N?chtlicher Schall" 。这部分音乐由之前的bB大调转入了g小调来表达失去爱情的痛苦。由c+d+e的三部分组成,前两段音乐一致在忧郁的小调上进行,最后在e段加入大调的色彩,来表现即将从黑夜的苦痛中挣脱,“被不可思议的力量拉上天堂”。第三乐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乐段,由独立的前奏和尾奏,调性再次转入大调,但是节奏由摇曳的3/4拍子转为方整的2/4拍子,音乐风格也变为激昂的小块板。但是为了保证乐曲的联系,作者在第三首诗Wilhelm Müller – "Liebesgedanken"中加入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并形成了这个三部曲式f+b1+(f+b2)的b段,并在再现部变化为花腔华彩部分。演唱的速度也愈来愈快,最后在钢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的尾奏中结束全曲。舒伯特忧郁伤痛的一生却在这样清新明快的,充满对春天的渴望与喜悦中结束,好似他去世前的迴光返照,晶亮却也短暂。

四、 伴奏衬托美

在艺术歌曲中,伴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跟着歌曲旋律给予和声及节奏的支持,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渲染音乐气氛。因此艺术歌曲中的伴奏确切地说不能称之为伴奏,而是与人声的重奏或对唱。尤其是舒伯特在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仅利用钢琴,同时引入了拥有温暖浑厚音色的木管乐器。可以说在这首歌曲中钢琴好比一张画布,歌者和单簧管就是画布上的两种颜料,它们浓淡交织、明暗衬托、冷暖补充。

第一乐段中单簧管与歌声是重复与模仿的关系,用单簧管进行人声旋律的部分再现,或元素模仿,以及卡农等形式,与人声构成回声的效果,来模仿牧羊人在山谷歌唱耳听到的回声。

第二乐段在经过单簧管的转调,将音乐由大调转至小调,音乐的颜色也灰暗下来。这时单簧管宛若一个安静的倾听者,静静地聆听牧羊人诉说失去爱情的忧伤与孤寂。单簧管在牧羊人诉说的间或用一种叹息的形式作以同情般的回应。与歌唱者形成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单簧管用一连串不急不徐的上行长音音阶,来描绘登上天堂的景象。之后音乐再次转入大调,奏与歌唱旋律一样的前奏,心情也回到动的状态。

在第三乐段中,单簧管与人声有了更复杂的配合,一开始是卡农式的模仿, 接着又变成问答式的呼应,随后与歌声交替“争相斗艳”,单簧管吹奏前一句,人声接入下一句,共同组织完整的旋律。最后,音乐逐渐加快,单簧管与人声的追叠也更加密集,在人声与单簧管川流不息的滚转下,将整个歌曲推向一个充满张力又紧凑的高潮,最后在一串急速的尾奏中一气呵成结束全曲。

五、歌唱音色美

这首歌曲虽然被看作是艺术歌曲中的咏叹调,但是无论它的结构怎样复杂,如何有戏剧化的对比与冲突,它毕竟还是一首艺术歌曲。因此,演唱者非常准确的控制音色。这首歌曲中既有抒情性,带线条的演唱、又有花腔式的快速音阶演唱。因此在演唱的把握上是很有难度的。

歌曲一开始,音乐就在小字2组的f琶音下行到小字1组的d然后又琶音进行到小字二组f,仅第一乐句就有十度音程的跨度,为了更好的保证旋律线条的连贯,刻画出连绵起伏景色,演唱者必须将高低音都统一在较高的位置上,这样在高低音连接时才不会有音色上的断层。应该做到尽管音高低变化,但是音色却犹如飘荡空中一样连绵不断。这是很难达到的,要求演唱者必须有很稳定的歌唱状态与呼吸控制能力。

歌曲中经常出现八度及以上的大跳音程,而且高音大多在弱拍位子上,所以如果缺少控制力的演唱者会将高音唱的很强,这样既破坏了旋律线条的连贯,又使诗句的语言重音出现偏差。演唱者必须做好歌唱状态的准备,吸着唱的感觉要运用到这里,让高音留在腔体里,以便控制其音量。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用长达三四小节的长音,或者同音三拍子的长音来表现牧羊人的忧郁心情,演唱者必须能够掌握messa di voce的使用,能够让长音如清澈的河水般流动。钢琴伴奏也必须在规则的伴奏型中找到速度的弹性,而不是机械的按照节拍做乏味的重复,一般的说,演唱者在演唱长音或者同音长音的时候钢琴伴奏基本按照正常的速度流动,在乐句后半部出现音高变化时速度适当放宽,之后在句尾音时恢复原来的律动。这一部分的演唱容易过于拖沓,演唱者必须借鉴京剧紧拉慢唱的技巧,心理的节奏律动要与钢琴伴奏一致。在渐强的过程中要运用良好的气息,而不能增加喉部肌肉的力量。

第三部分对于演唱者则更加具有难度,这部分除了考验演唱者对于声音的控制,更考验了演唱者声音的灵活度与颗粒性。所有的十六分音阶的演唱都要音高清晰、音色干净,而且位置统一。切记囫囵吞枣,音色不集中。同时还要在快速跑动音符的同时将德语的辅音及语言重音交代清楚。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最早也是最好的作曲家,1814年10月19日被视为德国艺术歌曲的生日,在那一天,17岁的舒伯特创作了《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这被称为“音乐上的奇迹”。那么这首《山崖上的牧羊人》作为舒伯特一生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应该是在他的创作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因此他的艺术价值勿庸置疑,尤其是对于有较高演唱能力的歌唱者,更是一首充分发挥声乐技巧与音乐修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菲尔·G·古尔丁,雯边等,译.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

[2]【奥】卢克斯,高中甫,译.舒伯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杨丹旎

第2篇:《牧羊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牧羊曲》这首经典的歌曲是20世纪80 年代著名影片《少林寺》中的插曲,近年来我国甚至世界电影的歌曲创作量巨大,但能流行至此的优秀经典作品却并不多。 《牧羊曲》的创造性、传奇性、文化标志性较为明显,它特有的艺术性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古迹,表现出了通俗音乐的文化意义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牧羊曲》;经典;艺术特征;电影插曲

一、 《牧羊曲》的音乐艺术特色解析

(一)从《牧羊曲》歌词来分析其艺术特征

《牧羊曲》的歌词具有朴素清新,优美动人的特点。《牧羊曲》的歌词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同时又吸收了我国古典诗词韵脚押韵的独特之处,使得歌词精简凝练,古朴唯美。整首词共分两段,每段八句,互相对称,结构规整,上下两节的行数相同,句式相同,字数一致。规整的乐句中隐藏变化,每个字句都铿锵有力。这首歌的歌词与我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音乐与传统文化相互相交融,音乐的味道很浓。第一段描写的是嵩山脚下的秀丽风光和牧羊少女的无暇形象,表现出16岁妙龄女孩对家乡深沉的爱。第一段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日出时候的嵩山,这时少林寺的晨钟响起,整个山中回荡起悠然的钟声,潺潺的吸水与可爱俊俏的女主角手出场,她扬起鞭儿轻轻的驱赶山坡上的羊群,山坡上面还有跳跃奔跑的狗儿羊儿。这幅满盈生活乐趣的画面不仅色彩斑斓,还洋溢着动听的乐音与沁人心脾的气味。第二段描绘了牧羊美少女的远大胸怀和志向。牧羊少女热爱故乡,积极地生活,她并不是个寻常放牧女,她既聪慧灵巧又嫉恶如仇,具有独特的女性魅力。

(二)《牧羊曲》的曲调与演唱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性

《牧羊曲》曲调优美动听。描绘了许多实景,侧面体现人物内心。歌曲以悦耳的旋律,悠扬的曲调,让每个听众都为之陶醉。 影片中歌声随着画面浮现,回响在整个山涧。观众眼前的优美画面结合着动听的歌声,给人置身其中的感觉。歌曲虽然很美但是通俗简单,易于传唱,很容易就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之中。

二、《牧羊曲》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系

(一)《牧羊曲》对电影的烘托体现其艺术魅力

《牧羊曲》与《少林寺》主题歌相互衬托,为电影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起了重要的烘托作用。电影《少林寺》所要向世人展现的是一种消除恶势力的正义精神。《牧羊曲》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对平静而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电影《少林寺》自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播映,应时应景,就像一阵温润协和的春风,在人们的心田播种,给人们希望。

(二)《牧羊曲》的演唱对电影审美性的作用

《牧羊曲》歌声和电影《少林寺》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使得电影和歌曲都富有独特的审美意境。电影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由画面、音乐、语言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来。郑绪岚倾情演唱的《牧羊曲》与电影情节恰到好处,为影片《少林寺》锦上添花,30多年来,那个清纯无暇的牧羊少女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了每个观众的心中,影片中她是一个表外俊美的少女,更是一个有着水晶一般的心灵。歌词虽然精简朴素,但是悠扬舒美的旋律,美丽纯真的少女,真的是情景交融,相信这一段画面一定能够深深印在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

三、《牧羊曲》对电影音乐的创作意义

首先,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还是它本身的创作,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受众心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动荡,人们对音乐的接受力势必会有所变化。就电影艺术而言,类似于《少林寺》这样的武打片出现,势必会给大家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牧羊曲》恰好符合這样的标准,所以受到大众的一致偏爱。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喜好更多变,所谓众口难调。事实上,百家争鸣,各具特色。音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我们知道,电影中穿插的觉远和白无瑕的感情,在历史中不一定真实。这估计也是人们对电影艺术热爱的原因之一。所以,抛开这部电影不说,《牧羊曲》这首歌单独来听也是十分悦耳动听的是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这表明,只要真正好的作艺术作品,完全可以超越所有外在因素,具有永恒性。

最后,想要创造出具有高水平的电影音乐作品,创作者应该适当有创作习惯上的改变。有人认为,电影音乐不如以前盛行是受到电视的冲击,有人说,新的时代,人们的喜好更多样化;也有人说,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喜欢了更国际化的艺术作品。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为什么创作者的水平不会大幅度呢?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人们潜在对艺术美的需求性,用真情打动欣赏者才是艺术存在魅力的根源。这一点,《牧羊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侯宛昕(1995—),女,山西运城,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作者:侯宛昕

第3篇:贵州屋脊牧羊曲

编者按“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长期以来,我国支农资金因投入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思考,记者深入到全省17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的赫章县进行调研,从项目选择到产业构建,赫章的探索和试验都具有前瞻性。

高高的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还笼罩在雾岚中,而在其一隅的大海子草场已出现了游动的羊群。这是冬季里一个难有阳光的早晨,村民们正源源不断地把羊群赶进山,吆喝声和牲畜的叫唤声混为一体,打破了草场的宁静。兴发乡中寨村农民马付全赶着他的200多只“黑马羊”行进在通往草场的山道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天然牧场,后面是巍峨的韭菜坪,高原的阳光、草场和羊群,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牧羊图。这是赫章县倾力整合支农资金,发展草地生态养羊的缩影。

整合资金上亿,打造主导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2002年春,赫章县就提出了“畜牧大县”的奋斗目标,并陆续尝试实施了一些养殖项目,但都因资金零散形不成合力,导致收益甚微,甚至“流产”。对此,该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整合组织资源和涉农资金,打造党建扶贫生态养羊示范带,发展主导产业。相继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创建党建远教扶贫生态养羊示范带的意见》和《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滚动发展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和黔峰畜牧有限公司。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克服部门各自为阵、资金零散、合力不足、项目无法做大做强等弊端,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10万亩草地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养殖结合起来,共整合涉农资金11662万元,大力发展草地生态养羊项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6月,赫章县委、县政府借全省生态肉羊项目在威奢、兴发两乡实施的契机,通过整合部分涉农资金参与,确保户均投资由原来的8200元提高到的14600元,用于农户购买基础能繁母羊、改建圈舍、种植优质牧草。项目实施到期后农户返还同等价值的羊只给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中心再用这些羊只滚动扶贫下一轮农户。目前,项目实施涉及12个村,扶持农户1200户。

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该县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干部随着项目走、远教助推民致富”的思路,将黔峰牧业公司支部的17名党员安排到项目村,公开招考50名副科级干部到项目区蹲点服务3年,并依托远程教育等资源在项目村建立农民短期实践培训基地,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校地结合、结对帮教等方式,完善服务体系,选调兽医人员14人,建立服务体系,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防疫、培训、指导,建立公司、项目乡、项目村疫病防控三级服务网络,利用“黑马羊”注册商标以及无公害产地认证,选育提纯,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全方位为项目发展服务,着力打造赫章“黑马羊”品牌。

在兴发乡鹰嘴村,项目区蹲点干部岳超、黄仁富,对村里哪户人家多少只羊、种多少亩草、羊的生长状况、出栏数量等等如数家珍。村民们说,凡是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找驻村干部准没错。

措施得当,养畜热潮涌山乡

草地生态养羊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项目区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正悄然变化。兴发乡鹰嘴村农民王顺相原来是乡里有名的兽医,如今,他成了该乡养羊“双带”能手,存栏山羊、绵羊200余只,种草20多亩,一家人全靠养羊生活。今年,仅养羊一项就创收2万余元。他妻子说:“200只不是目标,明年还要增加。”

李光跃是威奢乡大寨村农民,曾在信用社贷款1万元翻修住房,房子虽然修好了,但感到经济压力大,不知何时才能还清贷款。当他得知草地中心滚动发展黑山羊的消息后,立即申请了20只能繁母羊,从项目实施到今年已发展到53只,出售了16只,不仅还清了1万元贷款,还有4千多元节余。

张忠发是兴发乡鹰嘴村农民,曾在河北、湖南等地打工。他说:“外出打工一年想挣1万元钱还要省吃俭用,在家养羊一年挣1万元比较轻松,还能照顾家庭。我去年养的20只母羊到现在下了16个崽,以后会越来越多。”同村的王富昌刚从浙江打工回来,他对养羊也很感兴趣,说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外面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后,一起打工的许多人都回乡了,听说有这样好的政策,都想申请成为项目户,打算回家养羊。

据了解,威奢乡大寨村朝门地组农民李光明夫妇都是残疾人,去年6月,夫妇俩领到草地中心羊只后,通过精心管理,目前他家羊的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尝到甜头的他表示,如果公司同意,他还想扩大饲养规模,成为养羊专业户。

威奢乡大寨、兴发乡鹰嘴两村717户人家,有295户养羊,仅鹰嘴村养殖规模在100只以上的就有7户,50只以上的占70%。目前,赫章县发展基础能繁母羊24496只,种植优质牧草2万余亩,建圈舍36250平方米,建成育种场2个。农民养羊积极性高涨,在项目区出现了原来是项目户的想申请扩大规模,不是项目户的想尽快成为项目户的良好势头,整个生态养羊项目正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富民,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科学发展”

这是赫章县委组织部部长孙逊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的心里话。

随着相关项目的健康运行,赫章县引来了省内众多企业的入驻。贵州永丰牧业公司董事长胡永志告诉记者,该公司拟在赫章县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深加工肉羊100万只的大型企业,目前,企业所需80亩用地征地工作基本结束,预计2009年初破土动工。

记者从赫章县有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项目健康快速发展,该县将威奢至兴发这条贯穿整个示范带、全长25.2公里、总投资1900余万元的通乡油路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项目及时报批,经多方努力,目前已立项建设,为项目区整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水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草场改造、石漠化治理和旅游规划等相关项目配套也及时跟进,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配置合理的产业格局。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顺应产业发展的村级各种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目前仅养羊合作社就有12个、社员600余人,一大批养羊“双带”能手成为拉动项目实施的经纪人。“有这样好的政策和环境,就不愁致富无门了,我们有信心把羊越养越多。”威奢乡大寨村支部书记李观情边说边摇响装满石子的器物,召唤山间的羊群回圈。■(赫章县委宣传部供图)

【调研手记】

作为一个边远、贫困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区域,赫章县在倾力整合支农资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旨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同时,把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进行有效地“捆绑”,形成综合“拳头”,重点发展能够让当地各族老百姓增产增收的产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行政干预为指导服务;二是专门创建监督、管理的机构,让整个资金用在“刀刃”上,不乱用、不挪用,切实地把“支农”资金用活了;三是充分考虑到项目运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项目区域的技术、服务等问题。比如,及时选派懂技术、善管理的畜牧专业毕业生到项目区工作,他们走村串户,主动上门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减少了养羊户因养只疫病造成的损失,为项目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本刊调研组成员:王庆、丰先林、袁泽泓、张敏、唐瑜、张明武执笔:张敏、袁泽泓)

作者:本刊调研组

第4篇: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2-3] [1]

第5篇:植树的牧羊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五、媒体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默读文章,思考: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课后习题)

(三)探究人物

1.默读文章 ,划出介绍人物、描写人物、评价人物的语句。

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结合文章中相关情节、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评论的语句) 总结:对牧羊人的描写,既有正面,也有侧面。

(四)探究主题

参考下面文字,谈谈读完文章后的启示与收获。 (1.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更有意义、更完美

2.坚持与毅力

3.无私奉献的伟大,不求名利与回报

4.不是毁灭生活,而要学会用双手创造生活

5.踏实做事)

(五)拓展延伸

第6篇: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圈点勾画关键句,学习塑造牧羊人形象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愚公是咱们济源标志性的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认识一位法国的愚公,他就是著名作家让·乔诺笔下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测预习 知储备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废弃的村庄里,一dòng dòng(

)房屋成了废墟,钟楼早已坍塌。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一位沉默寡言、让人无法琢(

)磨的牧羊人,以自己的微薄(

)之力,每天挑jiǎn(

)橡子,在山上种植。

三、读课文 品人物

1、默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 人物 事件 结果)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能直接或者间接表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

句式:我从文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认识牧羊人的方法 (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教给大家三个角度1.从环境变化2.从人物言行3.从作者评价) A看环境

知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变化的词句。 (三十多年来高原前后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种树的时间之长,做出的贡献之大,成就之大)

B观言行

品人物

(通过大家刚才的圈画批注,我们触摸到了牧羊人的灵魂,一个血肉丰满、平凡而又伟大的牧羊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在作者眼里,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C赏评价

懂人物

找出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听听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作者对牧羊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直接歌颂了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结:作者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了牧羊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牧羊人的形象的?

1. 典型环境衬托人 2. 生动描写刻画人 3. 作者评价了解人

四、小拓展

学以用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么?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种一棵树很容易,种一天树也还算简单,但是种一年,种十年,种一辈子的树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而牧羊人居然做到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坚持。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梦与热爱,既然有梦,就要坚持奋斗,直到美梦成真。

第7篇: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教学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

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音形识记。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

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对比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 【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

第8篇: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方法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四、课文精读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七、写作特点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无私三见牧植树不图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的牧羊人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回报羊人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积极才能做到的事乐观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慷慨

第9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撰写与执教:张安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懂得自主合作探究小说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和回报的精神,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生成问题 复习《纪念白求恩》,复习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这是哪种文体呢?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二、初步探究

1、检查预习,检查文章读一读写一写及课文注释里注音的字的读法

2、通过注释及资料,学生初步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探究

(1)文章的文体及表达方式

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2)趣味解题

什么样的人叫牧羊人? 牧羊人怎么成了植树人?

文章这样的标题好在哪儿?(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主要的事与主要的人,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看标题我们知道这是写人为主的文章还是写事为主的文章?(写人的文章) (3)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速读课文,文章表现出了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发表看法,并说出关键词句所在位置,引导同学们做好标注。同学们互相补充,完善人物特点。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本上没有关键词,需要自己概括的特点:估计:勤奋和有毅力学生不一定能说出 板书人物特点: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自信 平静

不爱说话(沉默寡言) 安静忠厚不张扬 生活简洁(俭朴、爱整洁),热情好客 认真 仔细

勤劳 有毅力,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三、小结

四、巩固

学生读读读写写

五、作业

课后练习题初步解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生成问题

复习人物特点,文章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呢?

二、深入探究,合作品读课文

1、学生理情节,找细节,作批注,找出情节、细节与人物特点表现的对应关系 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补充纠正,老师注意引导

估计如下:5自然段对石房子的环境描写,表现牧羊人的生活简洁;挑橡子儿表现认真仔细;种橡子儿,种树表现勤劳认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几十年种植,表现有毅力等等

(由学生生成)

2、牧羊人为什么种树?后来为什么连羊都不养了,改养蜜蜂?

改变环境 ,这地方缺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羊吃树苗,蜜蜂能传粉。 (引出环境描写)

3、文章哪个自然段重点写了环境的恶劣?

(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荒芜、缺水、不毛之地、废弃、恶劣) 学生列举景物描写予以说明,顺势理解写狂风的比喻句(抓住重难点)

4、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了环境?又是什么样的环境呢?

(体会恶劣---改善---美好的变化)这样写环境有什么好处?(体会对比写法的妙处)

5、我与牧羊人到底见了几次面?是三次吗?文章重点写了几次见面? (体会写文章要注意详略,避免重复啰嗦)

第一次见面我以为牧羊人是什么?第二次见面写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真的是薄雾吗? (突破两个比喻的理解:突出荒凉,二是突出树多) 填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三、小结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牧羊人是什么样的人?从中我们还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作业

75页二题,仿照写话说话

五、作业 75页第三题

1、积累拓展4题

2、学法大视野

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环境:恶劣——改善——美好

情节: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见证牧羊人植树,让荒芜、废弃之地变沃土与美好家园的故事 人物: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自信 平静

不爱说话(沉默寡言) 安静忠厚不张扬 生活简洁(俭朴、爱整洁),热情好客 认真 仔细

勤劳 有毅力,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主题:赞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呼吁大家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教学后记:

上一篇:法律顾问服务详细下一篇:大学辅导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