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2023-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方法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四、课文精读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七、写作特点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无私三见牧植树不图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的牧羊人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回报羊人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积极才能做到的事乐观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慷慨

第2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速读,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个特点:1.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暴戾的人群,遭受战争的破坏,依然怀揣最美的梦想。2.这是一个关于“执着”的故事。三十多年,除生计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种树。3.这是一个关于“创造”的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速读,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 三:字词闯关:我能行!

下列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废墟 xū 慷慨 kāng kăi 干涸 hè B:坍塌 dān tā 酬劳 chóu 滚烫 tàng C:流淌 tăng 废墟 xū 不毛之地 máo D:微薄 báo 缝隙 xì 刨根问底páo 不毛之地:

干涸:干枯,没有水。

四:速读课文 : 初识“牧羊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我”在阿尔卑斯山地三见一位植树的牧羊人,他种了成千上万棵树,最后将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乐园。 五:再读课文:评价“牧羊人”

找出文中作者对“牧羊人”不同称谓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情感。

1.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4.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六:研读课文:分析“牧羊人”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生活中一丝不苟、干净的人,从文中“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可以看出。

小组合作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1927年出生于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1951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先后在施甸县和保山地区任领导职务,1977年起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退休的第三天,他返回家乡大亮山,住茅棚,修山路,在荒山上义务造林。在寂寞的山里,他“冬天当团长(烤火围成一团),夏天当县(陷)长(下雨后都是泥巴路)”。为了多栽树,他在街上捡果核,翻垃圾桶。20多年过去了,杨善洲将呕心沥血建成的5.6万亩茂密的林场,其中有上大街靠捡果核种下的50多亩果园,无偿奉献给国家。2010年5月5日,他将政府奖励的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退休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2012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杨善洲

孔繁森,为了西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鲜血、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当时在拉萨任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在羊日岗的地震废墟上,他看到3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便嘱咐当地干部务必要安置好他们。不久他再次来到羊日岗乡,决定亲自抚养这3个孤儿。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收养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可他不让孩子们受委屈。1993年为了给两个孩子付学杂费,他悄悄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献血,卖3次血,得了900元钱。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他几乎没往家里寄钱,省下的工资,大部分花在了藏族群众身上。在他当拉萨市副市长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孔繁森去世后,他留下的遗物仅有8.6元钱和三个纸箱。 环卫工人:

一身橘色的打扮,手上提着扫帚,推着垃圾车,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虽然做着看似简单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不管是城市还是村庄还能保持美丽、整洁吗?他们不为名利,和肮脏为伴,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干净美好!他们是环境最优秀的美容师,无论活在谁的眼中都是一种精彩。

八:文笔畅游:寻找“牧羊人” 记录我身边的“牧羊人”。

(提示:家庭中、学校中、班级里......)

要求:1.用一种人物细节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九:布置作业:

第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王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刘迪

一、导入激趣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检查预习

、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kǎi( ) 薄荷( )

2、词语解释。

1、坍塌 •

2、废墟: •

3、干涸: •

4、刨根问底: •

5、不毛之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见课后) • 提示

• 概括第一次见牧羊人的情形可在2-11段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 “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 牧羊为生 )

• “这个男人不太爱讲话”“他显得自信、平和。”( 性格沉默、自信)

• “他是一点一点地„„补丁的阵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 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 )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意志坚定、执着)

• “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经过整合,可得如下信息:

• 独自居住,牧羊种树;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自信、平和,执着。

三、再读课文 析人物形象

•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擦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四、归纳主题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通过作者三次所见,展示了阿尔卑斯山的巨大变化,赞扬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谈收获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六、拓展积累

资料: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

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的“植树人”是谁?

2、他为什么感动了你?

93岁感动中国老人离世 生前靠捡破烂资助若干贫困生 1月18日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雪窝烟台的每一个角落。上午9点,烟台招远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四面八方的人们穿过风雪陆续赶来,来送拾荒助学“感动中国”的老人刘盛兰最后一程。

风雪无阻,受助者送老人最后一程

告别的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眼眶红肿。他叫乔垒,36岁,是老人生前捐助过的学生之一。今天,他特意跟单位请假从济南赶来“见爷爷最后一面”。

1998年,还在上大学的乔垒家中突遭变故,母亲去世,父亲患病,他和自己的双胞胎弟弟面临失学困境。刘盛兰得知后,毫不犹

豫向兄弟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靠着老人不间断的汇款,兄弟二人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汇来的第一笔钱只有20元,不多,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工作十多年来,兄弟二人经常回来看望老人。

同样受助过的学生王立平也赶来了,这位年轻的姑娘泪流满面,诉说爷爷的每一次捐助,对她的人生都是莫大的帮助。“爷爷前后捐助了4500元,每一分都是他靠捡破烂省吃俭用攒下的呀!”

哀伤写在受助者的脸上,也写在每一位志愿者的脸上。 烟台扬帆爱心助学队的志愿者,送上了挽联。“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人的遗志,将老人的爱心继续发扬光大!”

靠捡破烂,捐助全国上百贫困学子

刘盛兰家住烟台招远蚕庄镇柳杭村。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20多年来,他靠“捡破烂”捐出10多万元,帮助了全国上百名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生前没有儿女,但老人最后的时光并不孤独。

老人住院期间,很多义工自发赶来,轮番照料。岳辉是招远一支义工队的负责人,经常去探望病中的刘盛兰老人。

为攒下每一分钱帮助孩子们,老人多少年不曾买一件衣服,没尝过一点肉滋味。

“能拿出一部分收入捐资助学,多数人能做的,老人做到了,但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捐出去,多数人做不到的,老人也做到了!”岳辉动容地说。

不求厚葬,只盼后人继续捐资助学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2013感动中国组委会曾给刘盛兰的颁奖词。

生前弥留之际,他叮嘱自己的侄儿,死后回老家随便找一个地方埋了就行,不要给人添麻烦。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自己再也无力帮助孩子们了。

1月16日清晨5点半左右,因多功能脏器衰竭,老人入院28天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愿天堂不再有病痛,爷爷一路走好!

室内,仪式简朴而感人,室外,雪花漫天狂舞。

总结:让我们也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第4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二、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一、二 难点:目标三

【教法】讲授法、探究法、对话法、演绎法 【教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

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小结】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

【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生字词默写。 【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教学反思】

第5篇:《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的文章,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的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人本身的勇气、毅力和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的担当精神。再次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全本的《植树的牧羊人》中提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最后是基督教传统的“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的人一定是“牧羊人”而不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的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文本的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的观念,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不是同一回事。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和环境的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初一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长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1 / 7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2.对话法; 3.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补充资料导入。(让•乔诺人物简介,见“助读资料”部分) 2.积累词语。

音:坍(tān)塌 帐篷(peng) 溜达(liū•da)琢磨(zuó•mo) 形: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缝隙 琢磨 酬劳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琢磨(zuó•mo):思考;考虑;

琢磨(zhuómó):雕刻和打磨;加工使精美;

二、梳理文章。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牧羊人几十年坚持不断种树,使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

2.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3.作者一共见到牧羊人几次?找到关键句。

三次。关键词:1913年、从1920年开始、1945年6月 课时作业:

1.默读课文,用“_____________”标出牧羊人情况的文字,用( )标出高原情况的文字。概括后完成练习一的表格。(答案见教参)

2 / 7

2.就牧羊人所做的事情,以“为什么”为开头,提出至少两个问题。 如:为什么牧羊人要种树?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在第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基本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孩子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题的讨论研究。 教学目标:

1.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多角度把握文章主题:①从环保的角度;②从人的角度。 教学重难点:

1.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多角度把握文章主题。

一、分析牧羊人形象。

1.找出表现牧羊人品格或性格的内容,用“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P1)

明确:无私、慷慨。

②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P4)

明确:自信,平和。

③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P5)

明确:干净整洁,积极生活。

④ 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P7) 明确:做事情认真仔细。

⑤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看起来他并不在意(P10)。 明确:无私。

3 / 7

⑥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P11) 明确:目标远大,质朴。

2.在这个牧羊人的坚持不懈下,当地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曾经荒废的山村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处处显露着生活的幸福与安适。

3.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用波浪线标出来。 P1:„„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P21: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二、理解主旨

1.结合补充资料1中作者的人生经历,谈谈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战争(P

13、P14)?

战争是惨烈的、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绝望、毁灭,而文中的牧羊人所做的事是创造,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幸福。用外界的战乱纷争衬托牧羊人的不受“扰乱”,更突出牧羊人坚持植树的难能可贵。

2.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后来改成了《植树的牧羊人》;同时,文中一共有两次提到“上帝”(P15,P21),为什么?请结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

在《圣经》中,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而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牧羊人在做着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拯救正在自我毁灭的人类。

3.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牧羊人坚持种树,最终改变了曾被破坏的环境,表现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②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牧羊人坚持不懈三十多年,终于改造了自然,这是对人类毅力的赞美。

③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人与人相处,与其在纷争中毁灭美好的事物,不如与世无争地默默创造美好的事物。

4 / 7

4.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结合主题,①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有担当、有勇气、有毅力;③我们应该尽量消除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课时作业:

1.完成《植树的牧羊人》练习册所有内容;

2.假如你就生活在牧羊人植树的地方,在看到牧羊人坚持多年的植树行为后,你会怎么做?请用200字左右介绍一下。 助读资料

1.人物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他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 梅子涵:一个人的种植——《植树的男人》

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它属于一个童话,比起那些耀眼的神话,它也神话得耀眼!虽然作家乔诺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涟漪,就像是在讲日常,讲一个他亲眼看见的人,但它仍旧是葱茏童话,有神话般的耀眼!美丽极了,美好极了,我的喜欢讲述文学、讲述情感的嘴巴,就这样又增添了来自普罗旺斯的美妙。很多人在说,你们去听听梅子涵讲的那个《植树的男人》的故事吧!乔诺写的这个故事,好像变成是我写出来的了。

普罗旺斯是在法国,艾力泽的种植也是在法国,可是这个故事的生命诗意属于世界,属于任何的年代,尤其最属于今天的中国人。

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想祖先的辉煌太

5 / 7

多了,想努力地去创造灿烂太少了;想着谎言,制造骗局,喧嚣地把自己说成价值连城太多了,不言不吭,不吹不闹,贡献着,直到死去都默默无闻太少了;总而言之,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

让一个荒凉破败的普罗旺斯高原变得葱茏,清水流淌,甚至连昔日蛮烈的风也轻声悄语,这似乎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可是艾力泽做到了。所以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的乔诺说,艾力泽做的事是上帝做的事。不过我也想,如果艾力泽不做,艾力泽不种植,那么上帝真的会让普罗旺斯重新葱茏吗?普罗旺斯又会自动葱茏吗?所以我们也可以继续去想,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你只是等候他赐予吗?你是不是也要向上帝学习,响应上帝神圣、伟大的号召,去赐予人类,赐予世界呢?我们的手里不是有“铁棒”和“木棍”吗?我们不是也有力气在地上挖一个洞,把种子放入吗?既然我有,那么我们还等什么?还埋怨什么?埋怨荒凉,埋怨没有绿颜色,埋怨没有流水和温和的风,埋怨没有幸福的生活感觉……埋怨能让我们自己的“普罗旺斯”长出葱茏吗?我们还不如拿起自己的工具去挖洞,去行走,去种植。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能像上帝一样的!我们可以活得像个上帝,因为我们可以像艾力泽那样去活!

我们都是可以一个人种植的。如果我们懂得“种植”的意思的话。 3.电影《种树的牧羊人》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 (节选)

西方文明源头为“二希文明”,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而从对西方人思想影响的深远来看,希伯来文化尤甚。在记载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其圣迹以另外一种方式变形后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在影片开始,“我”所走过的荒原、沙漠和废弃的村庄原本是古罗马时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钓的河流和森林,但现在荒芜萧条,只有狂风呼啸肆虐。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人类自己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和砍伐所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开始反噬人类,惩罚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村庄的居民怨恨不断加深,不断争吵,不断狂吹的风,扰乱着人们的神经,使自杀和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自私吝啬的念头将这条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影片开始所表现的荒凉和悲惨景象可以说是犹如圣经中的人类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惩,因此堕入罪恶的深重灾难中。

6 / 7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1])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鱼,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7 / 7

第6篇:2017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6.11.10 授课时间:2016-11-2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布置作业: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上一篇:入矫宣告仪式的内容下一篇:小班日常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