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有利于两种教育各自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沟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相关学者对这两类教育沟通的发展策略、发展模式、教育模式、资源建设、教学和课程模式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

专业与职业沟通的职业经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使得我国工商管理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失去信心和厌烦感。因此,构建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避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动态、柔性、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企业和地方高校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地方高校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使地方高校和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补递进的合作方式。其实质就是高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将企业与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用人与培养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实践,一边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高教特色。那么,如何结合国外相关研究,规划和建设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工商管理实习监控管理模式,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已成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并接受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判断、理解” 完成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建构。所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但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在这些要素构成都存在不足,特别是缺少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对自己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

1.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工商管理业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将工商管理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扶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看准这个形势,纷纷开设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使得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猛增。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增长,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一窝蜂”地开设此专业,并且高校一味地追求上层次,纷纷将专业“本科化”,使得许多地区工商管理管理人才供大于求。而且本科教学偏理论,轻实践,服务和管理的基本功不足,而学生在求职方面眼光却更高,在实习上也就“挑三拣四”,不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成为“眼高手低”的跛足人才。这使得真正符合工商管理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端和基础人才却很稀缺。

2.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滑坡。工商管理产业门槛较低,随着工商管理业的发展,许多资本纷纷涉足工商管理业,使我国工商管理企业数量得到极大增长,竞争十分激烈,利润也越来越微薄,工商管理从业人员除了少量高层管理人员外,都告别了相对高薪的时代。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的某种偏见,觉得工商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而且许多人认为工商管理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都比较辛苦,这导致工商管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这种形势也影响到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学生,招生计划往往要吃大量“服从”志愿的考生才能完成。这些考生进校后,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功底当然就不够扎实,在实习时,也不安分,工商管理企业对这样的实习生则敬而远之。

3.地方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长期以来,由于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是从老专业更新或衍化而来,带有浓重的“母”专业色彩,加之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半路出家,许多教师自身都没有在工商管理企业任职的经历,对工商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况了解甚少,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这导致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导致用人单位抱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

4.企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在当前实习模式下,工商管理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得实习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学生与企业存在矛盾: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而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新人”、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学生想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甚至想到不同企业适应环境,但企业往往要求学生来了,就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企业总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学生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总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则希望顺利完成实习工作,不要出什么“乱子”,有些高校甚至希望通过学生的实习,能为本单位带来一定的效益。

5.缺乏稳定的实习单位。许多地方高校与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年年都有变化,导致许多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模式实施后,学生的实习单位类型、层次、大小、业务很不一致,学校的指导也就成为空谈。有些地方高校采取建设实习基地的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实习基地结构不合理、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构建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1.模拟企业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企业的气息,找不到企业的感觉,很难树立起“企业意识”,毕业后也就难以迅速完成由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企业职员的转变。为此,必须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环境,在工商管理服务与企业管理专业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先进的企业意识和理念。比如,要求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办公用品、信封等,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教室、宿舍要有企业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等等。

2.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块”的设置传统,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牢固的服务意识、组织意识和吃苦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经营与服务能力、产品生产与服务能力、产品销售服务与管理能力、营销活动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课程设置中,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突出外语、微机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企业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企业文化》、《怎样做好主管》、《如何处理顾客投诉》、《如何进行质量监督》等选修课和讲座。

3.线型教学与模块教学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线型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纯线型教学方式战线长、效率低、学生进入角色难的局面。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餐饮、酒水调制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在技能教学中,采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对培养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如德育、美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采用线型教学法,使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是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继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使实践性教学占到总课时的44%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以下措施:(1)课堂操作: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入实验室多练,掌握操作技能后,模拟企业服务。(2)观摩考察: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设施、布局,观摩企业的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给以讲解,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3)岗位实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锻炼,使学生对企业有更直接的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强化训练:利用实习前的一周时间,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并适应企业角色,尽快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人的转变。(5)毕业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进入实习阶段。这期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服务的各个环节,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服务与管理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深化对企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期间,学校要与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给予指导、慰问与鼓励;选好学生实习组长,加强学生实习的自我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撰写实习论文,谈心得体会,进行全面总结。实习成绩记入学业成绩。

5.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调查分析师证书、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考取一级《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证书》及ATA《市场总监业务技能水平证书》或二级《中国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及ATA《销售经理业务技能水平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

6.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使教师能站在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从星级企业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局面。

7.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学的形象性、高效性,让学生通过网络、录像、图片了解企业的规范化服务与管理,了解现代国际企业的最新发展;继续扩大实验室面积,投入二十万元完善实验设备,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高质量。

8.建立产学结合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基地。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与专业有关的领导、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企业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实习等。另外,在珠海、长沙、深圳、衡阳等地建立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与一些信誉高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专业形象。

9.围绕教学中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出人才。为尽快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企业人的转变,在学生管理中模拟企业管理方式,围绕教学中心,以企业需要为标准,突出“从严、深入、到位、爱心”。班主任由熟悉企业产品生产业务、懂得企业管理、擅长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从根本上克服过去兼职班主任无精力管和不懂业务的班主任不会管的弊端;模拟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比如改过去的班长、班委、组长为经理、主管、领班,并佩带职务标志;重点抓好军训、早操、课外活动、自习、卫生、考勤,培养学生先进的理念、良好的作风、过硬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做事先做人”。

参考文献:

[1]何绍勤.本科学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9-21

[2]裴云.普通高校的职业性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6:17-19

[3]陈解放,曾令奇.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1:36-38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批文号湘教通[2012]401号,编号515)和2012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XJK012CGD050)终结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作者:潘建明 陈国生 陈晓亮

第二篇: 基于职业情境的聋人学生“沟通与交际”教学任务设计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聋人学生需要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读写能力,胜任该岗位工作任务的沟通与交际能力。本文分析提出,基于职业情境的高等职业教育聋人学生“沟通与交际”教学,应从改革传统的文学类写作教学入手,以交际语境写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创设职场交际情境、搭建复合交际支架、渗透交际知识、实施多样化的交际评价手段来完善教学任务设计,把聋人学生培养成为会沟通、懂交际、善融入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聋人学生 沟通与交际 职业情境 教学任务设计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情境的高职聋生语文沟通与交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19104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21SB122)——具身认知视角下聋人大学生汉语笔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研究成果。

培养聋人学生(以下简称聋生)的汉语阅读、写作能力是聋教育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愈加凸显。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聋生需要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读写能力,具有胜任该岗位工作任务的交际技能,为自己成为一个职场人奠定基础。由于聽力所限,面向聋生的“沟通与交际”教学训练不以口语表达为训练手段,而是以笔谈、肢体语言、手语训练为主,其中笔谈是主要的训练方式。笔谈是一种书面语言交际手段,面向聋生的“沟通与交际”教学本质上是让聋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交往中掌握用汉语笔谈写作的本领。

本文以交际语境写作为理论依据,以满足聋生未来岗位需要的职业情境为教学设计起点,搭建写作支架,渗透适当的交际知识,以评导写,对聋生进行以笔谈为主的沟通与交际训练,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聋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交际语境写作: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交际语境写作观点。他在书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观点,无论是书面写作还是口头沟通,只有充分考虑写和说的对象、目的、时间、环境这些要素,才是一次成功的交际,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进入21世纪,在功能语言学、语境学等学科研究的推动下,荣维东、叶黎明等一大批学者对交际语境理论进行多角度探讨。荣维东在《交际语境写作》中明确提出了“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语篇建构”的观点,认为写作的本质是“面对真实或拟真的读者、基于特定目的、围绕特定话题、以一定角色和口吻,建构意义、构造语篇并进行表达交流的活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为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聋生因为听力不太好,他们与健听人的沟通方式以笔谈为主,传统的笔谈方式以纸笔书面交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笔谈也包括依托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音书、讯飞听见以及高科技手段“可视眼镜”等方式,通过语音与文字的同步传递来实现与健听人的便捷交流。因此,让聋生在不同交际情境中准确、得体、流畅地使用汉语书面语言完成笔谈任务、顺利达到交际目的是“沟通与交际”教学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聋生从小到大一直在练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既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又缺乏明确的交际意识,写作内容较为空泛,真情实感很难有效激发,这样的写作教学达不到训练聋生相关能力的目的,写作成了为教而教。而以交际语境写作为理论依据的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倡导回归聋生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现实生活或将来职场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交际困难和交际需要为教学起点,从中提炼话题,将其转化为交际情境,明确交际任务、渗透交际知识、设定目标,力求实施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设计的前提

持交际情境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话题、角色、读者、目的、文体是交际过程中的语境要素,对接到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为聋生创设一个交际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必须包含上述要素,能够让聋生解读出该特定情境中的作者、读者、写作目的,以及宜选用的语篇类型等,从而使交际教学在仿真的情境中展开。

情境创设包括日常生活情境和职场情境,其中职场情境主要指聋生未来工作领域中的交际任务,属于虚构的情境类型,对聋生来说更具挑战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如下场景:“杭州酷家乐公司将为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聋生举办一次公益VR智能室内设计线上展示会,围绕快速渲染预见装修效果,展示该专业聋生对家装户型搜索、绘制、改造的能力。作为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聋生的一员,请你向该公益展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为该作品配上设计说明”。

在这个交际任务中,第一小句“酷家乐公司”就是情境的主体对象,是交际任务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首先,教师要指导聋生通过找出关键词的方法,抓住这个主体,从而让聋生明白这次交际活动是“写给谁看的”。

其次,要求“展示该专业聋生对家装户型搜索、绘制、改造的专业能力”,明确了本次交际活动的意图,也就是通过参与本次交际活动,应具体达到什么目的。再次,“为该作品配上设计说明”明确了完成本次交际的路径和方式,即要求聋生写一份设计说明,通过设计说明展示自己的设计意图,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

最后,“作为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聋生的一员”则是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本次交际任务的参与者,“我”应该是一名该专业的聋生。值得一提的是,虚构真实除了对生活真实的模拟之外,还有一种情境再现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活动等内容,借助文字或媒体重新回放,让学生入情入境然后完成笔谈任务。

三、搭建支架: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设计的重点任务

如果说情境创设为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那么教学过程中多样化学习支架的搭建则是帮助聋生顺利完成笔谈交际任务的必要条件。写作学习支架是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写作学习支架有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四种功能类型,它们能帮助学生穿越写作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构建支持写作学习过程的支架系统。反观目前的聋生写作课堂,教师虽然有写作之前的审题指导和写作之后的讲评教学,但写作过程指导往往被忽略。当教师讲解完题目之后,很多聋生还是觉得无从下笔,不少人偷偷翻看手机搜索相似“范文”以便模仿参考。笔者认为,如果能从聋生既有的专业学习经验出发,为他们搭建脚手架,无疑对他们顺利完成一次笔谈交际任务有很大帮助。

笔者曾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中西面点专业聋生中进行过这样一次教学实验:“作为杭州可莎蜜儿食品有限公司的职场新人,你积极钻研西点制作技术,开发出了一款新式口味的蛋挞,你想向部門领导推荐这款新产品,为公司打开销售新渠道。那么该如何推荐呢?”

面对这样一个交际任务,聋生首先想到的是运用肢体语言直接夸赞法、请领导同事试吃来推荐这款新品,这与交际目的的达成显然还有一定距离。笔者为聋生提供了评判一款蛋挞的五个标准:造型、色泽、香味、口感、营养。五个标准帮助聋生打开了言说的思路,让他们学会较为全面地、有条理地介绍这款新式蛋挞。

接着,笔者给聋生提供了肯德基蛋挞广告,让学生挖掘视频中最吸引人的画面和文案中的词语,引导他们认识到应该抓住产品的“特点”二字进行推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供了一份表格,要求聋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得按上述几个维度填入其中。在聋生依据表格完成笔谈写作任务后,教师出示评价“推荐用语规范”的五条标准和教师本人的写作范例,以此确保多数聋生能完成本次交际任务,为其提供评价帮助。上述标准、图表、视频、范例是支撑聋生完成本次交际活动的支架,学习支架的复合应用使大多数聋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笔谈交际的欲望得到激发。

四、交际知识: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要素

受听力限制,聋生在日常交往中欠缺与健听人交往的语用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仍未在头脑中构建起一套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汉语交际的知识系统。

所谓交际知识,是指与特定的交际对象沟通、为达成一定的交际目的,需要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策略、技能、态度等因素。例如,在工作中有不同的意见、看法,该使用怎样的语气与同事商榷?当领导因某项工作误会你时,该怎样向领导澄清事实?当手头的事情还有很多未完成,部门领导又给你安排新任务时,又该如何与领导沟通?学会得体地与他人沟通,需要聋生在笔谈过程中能够运用一定的交际知识即策略、方法等,针对特定对象选用恰当的文体,并且在下笔时还要注意格式、主题、结构、表述的语气等。

在此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聋生为例。电子商务专业的聋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将从事网店客服工作,网络产品销售就是该专业聋生必备的一项交际技能。那么,如何让他们掌握销售这一类型的交际技巧呢?笔者认为,销售在沟通中的言语本质是说服,即说服顾客购买产品的言语交际行为。如果能完成这样一种教学转换,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说服这一类型的语言知识点,那么聋生对销售这一笔谈任务的学习就完成了一半。作为服饰店网络客服,当顾客对购买某款衣服犹豫不决,表示出“这款衣服颜色、款式都挺适合我的,但面料看上去很硬、穿起来不够舒服”时,聋生该怎样回应呢?是直接告诉顾客这款衣服的面料很好,价格很便宜,催促赶紧下单?还是换种方式“这款衣服面料确实偏硬了一点,如果我是你,也会和你的感觉一样。要不要再看一下和这款颜色、款式都一样但面料更好的另一款?”通过两种沟通方式的对比,引导聋生领会说服不是强硬地让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而是寻求双方共同点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聋生归纳网店客服“说服”常用的话术:如果我是你,也会和你的感觉一样等等。

五、以评促写:融入聋生“沟通与交际”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

常用的写作评价用语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句子通顺”“丰富、优美、深刻”显然不适用于以交际为本位、以读者为中心的聋生笔谈教学。交际语境写作指导下的聋生“沟通与交际”笔谈教学具有明确的评价指向,那就是以该次交际目的是否达成为宗旨。在聋生完成笔谈写作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此评价以是否符合交际情境、是否有明确的交际对象意识、是否选用了恰当的文体、遣词造句是否得体等为细化的评价指标,各项细化指标是否都指向有效地为交际目的达成服务这一主旨。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的交际类型设计评价量表供学生自评。

除总结性评价外,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评价手段。以诊断性评价为例,聋生相对健听学生写作知识储备有限,与健听人交往经验欠缺,写作又往往带有手语思维印记,因此基于聋生学情的“沟通与交际”教学不能设置过于复杂的笔谈任务,一个任务不宜输入过多的交际知识,一次沟通与交际课以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次笔谈任务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大一刚入学时,聋生还缺乏专业学习体验,这个阶段可安排相对容易的交际任务,如自我介绍、成长经历自述、课程学习心得等,这些源自聋生自身体验的话题容易激发他们的笔谈欲望,让他们有话可写。之后再导入职业情境类话题,职业情境类话题交际任务的设定应与专业学习对接,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原则,鼓励聋生用微信、钉钉等即时通信工具主动与健听学生交流,让他们在笔谈实践中积累沟通经验,逐渐习得交际技巧。

六、小结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聋教育语文课程应以提升聋生汉语应用能力为归旨,以培养他们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读写能力为立足点,把聋生培养成会沟通、懂交际、善融入的技术技能人才。

聋教育语文课程应加大改革力度,把“沟通与交际”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与聋生所学专业对接,开发面向他们未来岗位需要的职场交际任务。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应从改革传统的文学类写作教学入手,通过交际情境设定、交际支架搭建、交际知识渗透、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等途径,实现从文学类写作向以交际为本位、以读者为中心的任务型写作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荣维东.论新世纪写作课程重建运动[J].教师教育学报,2020(7).

[3]张帆.认知视角下聋人学生汉语习得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4]蔡明.写作情境:任务写作必须研究的命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9(3).

[5]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7).

[6]王从华.创设蕴含“写作知识”的任务情境[J].中学语文教学,2019(2).

(作者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作者:张帆

第三篇: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有利于两种教育各自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沟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相关学者对这两类教育沟通的发展策略、发展模式、教育模式、资源建设、教学和课程模式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缺乏深层次研究和创新,其沟通的具体实施也停留在表面,沟通层次和水平较低。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沟通;融合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远程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两种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将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

(一)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教育活动形式。许多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如多曼、霍姆伯格、彼得斯和穆尔以及我国学者丁兴富等人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对远程教育进行过界定。其中最有影响并被广泛认可的是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对远程教育特征进行的描述性定义:

1.准永久性分离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教与学的过程是以特定的技术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为基础的。但分离并不是完全永久性的,远程教育并不完全排斥面对面交流。

2.媒体与技术的作用

运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3.双向通信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1]。

基于多媒体、网络等形式的远程教育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二)职业教育

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历来是职业教育界争论的焦点。董仁忠通过概述我国职业教育的演变历程,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着眼,提出了广义的职业教育概念:职业教育是指注重提升个体职业素质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2]。这一概念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特有属性是职业针对性,目标和宗旨是注重提升个体的职业素质,帮助个体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能力。

(三)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契合

从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和性质来看,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而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作为和传统学校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在理论上适用于任何行业和领域,也适用于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具有开放性、适应性等特征。现代远程教育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为特征,集面授、电视、网络教育等优势于一身,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传播媒介为一体,能够极大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以升学和获得学历为目的的普通教育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性是说职业教育既要体现经济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也要体现其面向就业、面向岗位、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目标;灵活性是指职业教育可根据社会、经济及行业的发展灵活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

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及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普适性为二者的沟通和契合提供了机会,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的搭建提供了支撑。将远程教育作为手段、方法、策略甚至战略应用于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便是远程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契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把最好的理念、最优秀的师资、最先进的技术等通过远程手段传播到四面八方,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理论催生、实践整合、社会服务、个体盈满等功能[3],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二、我国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在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一致性为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提供了前提,而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互补性又为两者的联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

(一)沟通形式与范例

近几年来,我国在实现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沟通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目前,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通过引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技术或理念实现两种教育的沟通;二是职业教育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联合办学,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两种教育的沟通和优化;三是远程教育系统通过优化或改变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等独立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这几种形式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和发展。

自教育部2001年出台《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开发指南》以来,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并以公开课形式展示了涉及会计、导游、餐饮、计算机、工程、农业、园林、园艺、林业、医学等专业的130多门(13000学时)网络课程,形成了多个优秀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同时建成了多个“国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

杭州市拱墅区职业中学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网上学习、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发布与回收、在线测试等教学过程及专业方向选择、网上选课等教务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再延伸,同时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等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由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宁夏机械技工学校、宁夏农业学校合并组建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并重、共同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尝试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职业教育借鉴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远程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能力较强的优势,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大胆尝试两类教育的结合,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开放性高职教育模式[6]。

利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成立的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与电大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全国首创了“开放式高职”的教育模式,引导各专业探索把远程教育元素融合到高职专业建设中,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专业知识,在实务操作中历练职业技能,在企业实战中体验职场文化,通过几年的努力,部分高职专业已成为既有远程教育特点又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品牌专业。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依托本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创办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实施“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双机驱动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

(二)沟通行业与领域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学历教育上,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非学历教育上也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我国的铁路系统、建筑工程系统、教师职业培训、煤炭企业、粮食行业、交通行业、编辑出版行业、医学行业、军队士官教育等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和培训,打通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实现两者的沟通与对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克服了常规培训时间、空间、经费等的限制,不仅整合优化了资源,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满足了职工的学习需求,也解决了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在职培训工学矛盾等问题,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继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同时,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也大力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形象的职业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尤其是民工进城务工亟需的职业技术培训,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对全面提高农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三、现代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交流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策略、发展模式、教育模式、资源建设、教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手段、影响因素等方面,详见表1。

四、问题与展望

现代远程教育以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为支撑,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平台,实时、非实时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极大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其与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但综观我国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沟通现状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沟通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其“1+1>2”的效果还未完全实现,还有待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且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对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合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缺乏深层次理论研究与创新。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不同研究人员大多只是在对各自领域进行相对较为细致的研究基础上,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般性论述,缺乏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没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支撑和引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其次,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媒体使用、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等优势,以及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导向性、职业性等优势还没有实现叠加和放大。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三种形式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利用已有资源开展的职业教育主要依托已有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所针对的岗位需求和岗位目标不够清楚,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职业院校借鉴远程开放教育经验和模式实现的两种教育沟通也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远程教育因素还比较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联合办学也还处在表面化的初级阶段,未实现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三,目前对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的实践研究还比较表面化,对两种教育的沟通机制和保障手段、互动机制、影响二者沟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素、具体沟通方法和解决方案、两种教育学习成果测评、认证与学分转换、沟通评价及其指标体系、两种教育的沟通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变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为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两种教育的沟通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何更好地挖掘和整合两种资源,降低教育成本,形成两种教育沟通、互助、互动的长效机制,促进两种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发展,都有待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继新,张屹.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职业教育概念再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8.

[3]胡凡刚,徐友波,高飞飞.论中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36-39.

[4][11]黄新斌,王东江,戴金荣.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61-64.

[5]蔡杭芳.职业学校远程教育平台的开发及功能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128,105.

[6]赵建宁.与远程教育相结合 构建开放性高职教育新模式——浅论高职教育中网络条件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1):23-27.

[7][12]杜敏,黄安心.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4-5.

[8]张志彬,等.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成人教育,2011(12):36-37.

[9]付丽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职教通讯,2011(19):42-45.

[10]黄立志.反思与重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30-33.

[13]吴建玲.高校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的研究——以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历+技能”教育模式为例[J].继续教育,2010(12):12-14.

[14]赵志群.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两个指导思想[J].信息技术教育,2007(6):70-72.

[15][16]余乐,黄安心.现代远程教育对职业技术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6):29-31,69.

[17][18]黄秀霞.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68-70.

Overview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Guang-d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edicine,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9, China)

Key word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作者:李广德

第四篇: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教育部门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与他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医学护理工作不仅仅是照顾病人,同时也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实际护理需求,这是新时代的今天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要求。那么今天,本文也是就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探索

一、引言

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大学之后,不仅仅是要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护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而护理方面的工作,常常会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护理专业的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那么在进入到实际岗位之后,就会影响他自身的工作,给他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当前高校也应该重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那么下面,笔者就自身的相关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较差

学生在高中毕业进入到大学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对于当前的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到大学之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很差的现象。经过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进入到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愿意认识新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人际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而学生不愿意去认识新的朋友,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必然会影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对于当代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来说,由于许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于学校和社会的认知程度都不够。同时,他们比较喜欢独来独往,性格也比较要强。这个也让他们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进行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时常会与他人产生矛盾不仅如此,有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还表现为过度的自卑心理,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十分不自信,这也会影响与他人之间的沟通。

(三)过度的封闭自己。

通过调查和研究还发现,有小部分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极度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不对其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和思想,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这样的性格也让他们在与他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产生了一道屏障,别人在与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也會不自觉地远离他们,进而让他们越来越孤僻,越来越缺乏朋友造成了一个死循环,而这样的性格,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护理类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问题,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现在许多高校通过引进心理教师,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到学生处理好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地了解到自身的一些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和补充自己的人格缺陷,以及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自己的优秀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或是可以通过咨询心理教师来更好地了解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能够充分地认知自己并善于接纳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缺点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周围的同学。

(二)实施情感类的教育,深入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情感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同学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沟通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扩大交往范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参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颁奖庆祝活动等;还应该鼓励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调研考察或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让学生可以提前在实践中就感受职业环境,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关注度,丰富学生的大学文化生活。

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能力,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关注,丰富学生的大学文化生活。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社团里,他们能遇见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与社团里的人一起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间接的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艺术。

四、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探讨,但在实际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总的来说,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关乎着护理专业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也应该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提高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爱华. 提高护生人际沟通技能培养策略[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4).

[2]刘朝晖,温梅,李惠超.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6.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作者:朱召路

第五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衔接与沟通

[摘要]加强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当前的衔接与沟通中,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学制不连贯等问题,造成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建构完整的学位序列,加快推进高职本科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等,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强衔接与沟通不可或缺的方面。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衔接 沟通

[作者简介]詹先明(1967- ),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安徽 宣城 242000)

[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最直接,对社会就业贡献最显著的一种教育类型。进入工业化社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发达国家,承载其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但是,由于缺乏衔接、沟通的体系性,我国的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性不够,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严重,发展之路遭遇诸多困境,社会认可程度较小。因此,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的“升级”通道,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既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完善教育“直通车”和“立交桥”架构,通过一套网络把不同对象、不同形式、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联系在一起,成为开放、互补、柔性、有层次的中国现代教育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三个衔接”与“一个沟通”,即加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的衔接、本科高职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衔接,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联系,最终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中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加强衔接与沟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更多各层次高素质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理念急需转变,管理模式急需更新,系统培养人才的制度有待加强,而加强衔接与沟通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结扣”之一。

1.加强衔接与沟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转变,应用型人才的不断高移成为基本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日趋严格。这就要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然而,由于缺乏体系性等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极为缺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又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从体系建设抓起,加强专科高职、本科高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构建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加强衔接与沟通,使毕业生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增加自身活力的同时,带动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构成层次、功能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一个开放、多元、多层的系统,职业教育既应有专科、本科层次,也应有硕士、博士层次。职业教育可以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也可以在普通院校中实施,还可以在专业培训中实施,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应构建相互承接的“直通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架构灵活转换的“立交桥”。这样,不论哪类院校、哪种教育,都能够获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2.加强衔接与沟通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的终身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不仅层次普遍高移,而且类型丰富灵活。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只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才能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只有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建立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才能使“成才立交桥”贯穿于工作中,延伸到整个人生。各层次教育灵活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协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备,这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职业教育是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体面劳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就业导向需要融合于个人的生涯发展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应给受教育者多种选择,并能够灵活转换,如此方可真正提高教育的效果。只有加强衔接与沟通,才能建立起各种类型、各个层次教育有机联系和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才能使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因此,加强衔接与沟通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培养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3.加强衔接与沟通一直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追求。构建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直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要逐步建立一个与行业配套,结构合理,从初级到高级并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建立与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从初级到高级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重点在初中后开始分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职业与其他教育沟通协调的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与市场经济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设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着重强调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基本框架、具体任务、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4.加强衔接与沟通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都形成了适应国情的职业教育承接及融通方式,学习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转学校、转专业途径流畅、便捷,进出自由,交接灵活,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家庭、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同。在衔接与沟通方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证书贯通式,如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颁布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使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具有等值关系,并让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可以取得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职业资格考核过程中,实行学业认可、累计学分的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性有效实施。二是内容贯通式,如美国、俄罗斯等。中、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大纲或课程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强调开展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对话与沟通,以整合中等和中等后的职业教育,加强这两级教育之间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三是补习贯通式,如法国、德国。为了使高职更有成效,专门由职业教育机构对中职层次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具有的层次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的灵活有效贯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高校原则上不设入学考试门槛,凡有高中(普通高中、专科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或毕业证书者均享有高校入学资格。

二、当前衔接与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来自国家政府部门和理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却遭受诸多质疑,面临招生困难、办学水平较低、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类型优势不突出。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却被许多家长、学生,甚至用人单位视为“次等教育”,这种取向的社会共识彻底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学导向和培养目标上,各层次职业教育几乎都是封闭性的,这与教育使“人”成为“社会人”“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本质极不相称。

普通教育倾向于知识文化范畴,是以传授知识、学科学习为主体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倾向于技术文化范畴,是以培养技能、专业训练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当前,经济发展对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术要求普遍提高,技术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由于办学水平不高、缺乏办学特色等原因,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远远没能发挥出来。人们对普通高校趋之若鹜,对高职院校却表现得无可奈何。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和走向。只有树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凭等值”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价值的认同,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才能为推进衔接与沟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社会培训之间的通道,形成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2.学制不连贯,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上缺乏承接性。职业教育系统学制的衔接不够通畅,导致许多毕业生没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机会。这既不利于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最终使得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也失去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同。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归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要想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尽快突破本科层次的瓶颈,搭建起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彼此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直通车”。

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口径的相互承接度,决定着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能否顺利承上启下。现行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造成互相衔接的契合度较低、基础非常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主要有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13类270个左右的专业。而高职专业数量较中职要少,一些中职毕业生很难在高职找到对应或相近专业,有的为了升入高职而不得不转换专业,有些由于专业的局限性而不能继续升学。

由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缺乏体系性,很多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交叉重复,不仅造成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部分中职只强调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基本素质培养严重忽视。一些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缺乏,很难适应进一步的学习,与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差距较大。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高职与中职本应体现出承接的层次性,但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按普通高中生的起点来定位,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很类似,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招生录取、就业准入等条件保障不到位。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正在急速转型,数字化生产和生活技术发展迅猛,产业更新换代升级加快,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同期学龄人口在相对减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强,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要素不断增加,社会人力资源流动在不断加速。但是,在“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区分度。一方面,报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一定能在重视选拔性的普通高考中胜出;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展示的能力又没有通过考试体现出来,难以被职业院校发现。目前只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分数要求不一样,给人们造成高职分数要求低一些、学生水平不高的错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结构及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招生选拔方面需要各有侧重。

由于就业准入等制度不完善,在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下形成的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协会缺乏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的量化和认定依据,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缺乏规范,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不健全,高级工奇缺与研发人员效益低廉现象普遍,在职人员培训和接受教育的需求比较薄弱,社会成员的非学历培训需求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一线劳动者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低,职校生感到前途渺茫,使得职业教育更加缺乏吸引力。因此,急需将职业标准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及时倾听来自行业、企业、理论界等各方面的声音,参考国际分类标准,形成动态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职业标准及严格的准入制度,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深入推进衔接与沟通的对策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今社会期望和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就业形势相适应。加强衔接与沟通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能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之间求得一种动态协调,发挥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作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实现内在统一,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1.建构完整的学位序列,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学位制度来支撑。目前,我国高职专科还没有设立学位,完成学业后,只能获得学历而没有学位,这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设立副学士学位,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性奠定基础。一方面,满足接受一定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后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升学提供了通行证,给有继续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进入高一级教育的机会,形成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畅通的“立交桥”。

设立高职专科副学士学位,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学位序列:副学士、学士、硕士(及专业学位)、博士(及专业学位)。四级学位制度不仅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能更好地与现代教育、国际社会接轨,也使得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了承接的基础,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了平行发展的前提。副学士学位有利于将专科与本科有效衔接起来,是打通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衔接与沟通的基础。通过在专科设立副学士学位,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平台,有利于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与此同时,高职专科院校还应当与有关本科院校签署转学协议及学分互认协议,以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转学和课程对接。

2.加快推进高职本科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是将现有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改造转型为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二是将部分优秀的专科层次的高职学院改造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目前更主要的是前者,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这种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需要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与制度的保障。教育部2013年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高职本科教育类型是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科技革命性变化的一种主动回应,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诸如德国的技术科学大学、美国的技术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等,都是以实施高职本科教育为核心使命。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对应的两种类型,它们应是平行的发展,对本科院校要进行分类建设。要加强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积极支持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型、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可以选择部分学院或专业,与区域产业需求进行对接,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效探索;也可以遴选一些本科应用型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开展“3年高职+2年本科”(简称“3+2”)或“3年中职+4年本科”(简称“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创新管理方式,推进民办职业型、应用型大学建设。

3.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贯通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专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学位。专业学位不是按照学科门类体系培养人才,而是根据社会经济领域的产业、行业、职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结合专业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增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力度,灵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加有效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大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力度,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种类,扩大培养规模,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影响力,使高校在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鼓励更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以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学制上灵活机动,办学方式可以是全日制也可以是非全日制。

要突出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联合办学、卓越工程师等项目,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培养学术理论型研究人才,专业学位则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重视实际应用,培养在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端人才。德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培养专业硕士,还大量培养专业博士。我国在2011年开设了5个专业博士方向的培养,这也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在建立两套研究生培养体系上迈上了一个台阶。学术型、学科型与技术型、应用型协同推进,全面贯通职业教育系列,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系统性。

4.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加强衔接与沟通的统筹管理。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构建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协调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结合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标准,通过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等方式,共同制订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制订相关专业大类有承接序列的指导性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所承担的任务职责,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细化各阶段相应的培养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

深化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结合行业体系及职业集群确定专业类别,在专业培养上衔接起来。各层次职业教育结合专业系统,确定专业纵向和横向的网络关系。确定专业面的宽窄,确定相应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使高一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能在前一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基础上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建设系统规范化,按照各大类的职业岗位情况,梳理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口径与路径,突出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结合各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共性,突出技能、技术应用型的特点。

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方案,构建系列化的课程体系,使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互承接。如中职专业课程强调操作应用,重在初步建立感性概念;高职专业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重在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通过一体化的衔接,共同合作制定相互承接关联的课程标准,确定循序渐进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有效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整合性。在文化基础课程上注重使各层次的知识点形成有机的融合,以更有效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这样前期阶段注重基础素质、岗位技能的教育,后期阶段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既能增强学历上的衔接,又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深化招生录取和就业准入等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衔接与沟通。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统一的招生平台,进行中职与普高学分互换、学籍互转的试点,积极推进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种高考模式是目前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另外一种高考模式是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招生统筹,探索综合评价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办法,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各类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机制。改革现行对口招生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核。扩大职业教育自主招生的规模与自主权,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完善优秀学生推荐升学制度。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受教育者的多次选择和在职学习提供灵活畅通的渠道。加强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不仅使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可以转入职业院校学习,也可以使一些优秀的、适合普通高校本科学习的高职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制定转段考核测试办法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施办法,逐步扩大“3+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院校的范围和专业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专升本”与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对接。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办法,突出专业技能,增加应用型本科学生升入专业硕士的比例,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与沟通,进一步探索专业博士培养,使职业类人才教育有更多、更大的空间,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把全日制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起来,鼓励各级各类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一个涵盖职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及与之等值的学历(学位)资格与职业资格(包括正式或非正规学习获得的资格)的国家现代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框架。既在教育发展层次的纵向上建构完整的“直通车”,又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别之间横向上架设互通的“立交桥”,这样真正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整合功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湘阳.台湾技职校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2]范唯,郭杨,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

[4]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

[5]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作者:詹先明

上一篇: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下一篇:单位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