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讲座

2023-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李子勋讲座

李子勋亲子教育讲座要点

前言:听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讲座视频,将要点记录如下,以方便学习运用,2010-3-16卜艳艳

一、四种关系,几个关键期

李子勋表示,过去有很多早教和胎教的理念,而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这些理念需要做一些改进,“重新让孩子以自然生长方式长大,对他未来应付学习和生活是有好处的。”他谈到人们以前有一个误解,以为学习是靠左脑完成,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其实在整个学习上右脑才是关键的东西,“我们是通过词语、语言、书本上的文字进行交流的,看到、识别这些文字的确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对整篇文章和整个知识的理解则要靠右脑的综合能力完成。右脑是比左脑更深厚、饱满的一个神经系统。”

(一)人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以下四种关系:

1、人和自己的关系。对孩子来说,2岁之前,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无条件地关注她,爱她,让她内在的心理结构饱满,有充分的自尊自信、爱与被爱和安全感。孩子若能形成这张健康积极的自我关系,将影响她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

2、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个体和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人的关系。

3、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里的社会指的是规则、制度等,如高考等。

4、人与存在的关系,这里的存在包括自然环境、灾害、宇宙星空等。

(二)几个发展的关键期

这里,要注意一点,男女发展的一个时间差异性,就是普遍地讲,男孩的心理发展要比女孩迟2年左右,所以在教育时要心中有数。

1、0-2岁,依恋期,母亲要多关注孩子,多爱她。

2、2-5岁,分离期,孩子要逐步从对母亲的依恋中分离、淡化。可以这样做:(1)父亲这时要多与孩子游戏交流;(2)让孩子上幼儿园,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3)父母要恢复和发展亲密关系,孩子是独立第三者身份。(4)关于分房睡的问题,西方主张2岁后就让孩子分房单独睡觉,东方文化的亲子关系更粘一些,可以尝试着这样去做,让孩子体会并学会忍受孤独的感觉,但不要过于强迫和严厉,要温柔地坚持。

3、5-10岁,青春期之前的潜伏期,又称性蕾期,相对平稳,孩子听父母的话,是父母施加影响的重要机会,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科学地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后面会专门讲。

4、10-15岁,青春期

5、15-18岁,青春后期,麻烦多,容易出问题。

6、18-25岁,逐步成年,孩子基本形成自己的各种价值观。

二、学习的发展

(一)个体学习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0-2岁,是初始状态。孩子2岁以前,甚至是

7、8岁以前,不要过早过多地将分类的、简化了的人类知识(文字、图片、音乐作品等)来刺激孩子,这些刺激最多占总信息刺

激的1/4,其它3/4的信息刺激最好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的、复杂的信息,充分激活孩子右脑更多细胞的活性,防止孩子的右脑发育被抑制。实际上,2岁前,孩子大脑的每个细胞都在待命,都是充血的、活动着的,等待着接受各种复杂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记忆是终身的。如果过早过多地记忆简单的分类信息,会让其大脑的许多细胞都不活跃了,不起作用了,那么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创造性就没有了。

2、3-7岁,是孩子右脑高速发展的时期。要注意,游戏也是学习,7岁以前,不要刻意、过多地让孩子识字,识字会阻碍孩子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要用未分类的、零碎的信息尽量丰富地刺激孩子,促进其右脑充分发展。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这种观点是心理学领域比较新的观点,也只是其中一种,可以作为参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凡事都有例外。

3、7-11岁,是左右闹共同发展的时期,孩子会大量地识字,这是有大脑发育基础的,孩子学起来不费劲。11岁时,右脑发育基本完成。

4、11-15岁,左脑继续发展,15岁左右左脑高速发展,16岁后,左脑发展就很缓慢了,孩子的智力就基本定型了。

(二)5-10岁,是孩子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形成,听父母的话,父母很容易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父母可以怎么做:

1、学习上,不管孩子怎么学,都不要批评他,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是放松的事,是让父母高兴快乐的事。小学阶段的老师也最好是温和的、漂亮的,这样有利于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过,这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

2、而在游戏上,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不是故意苛刻的,而是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立些规矩,比如时间限制、坐姿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防止孩子对游戏过于沉溺,因为,孩子游戏时受到一些限制,降低了快乐轻松的感受,就不愿意多玩了。

3、在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如讲卫生、讲礼貌等,父母要发现孩子做的好的部分来表扬他,甚至“无中生有”,也要试图找出孩子好的地方,表扬他,让他也关注自己好的地方,并进一步做得更好,最终发展为并认可自己是一个孩子。但要注意,在表扬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在挖苦他。

4、情绪上,(1)不要教导孩子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而是告诉他各种情绪都是自然的、正常的;(2)告诉孩子情绪是流动的、变化的,人不可能永远高兴,也不可能永远悲伤;(3)对自己的情绪,要学会识别、体察并适当节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4)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学会体会别人的情绪,培养其爱心。

5、规则的建立,(1)要注意态度上是“温柔的坚持”,定下了规则一定要坚持(节假日生日可以偶有例外),但态度要温和,太严厉会伤害孩子;(2)规则不能太多,抓住核心几条即可(如:不要伤害周围的人,尊重父母等),多了孩子记不住,也就无从遵守了;(3)在遵守几条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孩子在很多方面会自己慢慢形成规则,这种规则是孩子内部形成的,自觉遵守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即使没有外在约束,他也会是一个有规则有素质的人。

李子勋讲座笔记

李子勋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比较崇拜的"偶像"。看过多多少少的心理学方面的书,要么让我觉得浅显,要么让我觉得用一堆专业名词堆砌,只有李的书深入浅出,即浅显易懂,又回味无穷。昨天正好李子勋来深圳做一场免费的报告,不用想了,排除万难,一定去。

到达的时候略晚了一点。正规的位置全坐满了,后来的发个椅子,自己找位置,于是塞翁失马,我坐到第一排的前面,李老师的正下方,仰视了他两个小时,充分零距离的接触。

题目是《阳光心态,共建和谐》。其实实质性很大的收获不是很多,因为他的观点,理念都在他的书里了,所以他讲的培析的东西,也全是我能理解的角度。然而真正的收获来源于现场感,现场去感受气氛,感受睿智,感受儒雅,感受一种气场和能量。

以下简单记下我的听大概内容,留个印迹。

1、每个孩子都有不同情绪,不同情绪下的孩子都是可爱的,然而东方人很少研究情绪。情绪的产生与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情绪是一种能量,过于疯狂,能量消耗多,那么就容易疲劳,如果是比较矜持淡定的,那么能量消耗量就少。抑郁是一种空白的甚至是负面的情绪。高兴的情绪和悲伤的情绪都是好的。抑郁不是原始情绪,更是一种文化构成,产生于“分别心”。

2、要达到内在的和谐,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选择。不要过多的受信息影响。如神精科医生警察等行为都容易变乱

3、信息要均衡。心理学中有《悖论情景》。比如C型性格的女性,什么都能接纳,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中都平和,就容易得乳腺癌和子宫肌瘤。所以要给情绪一个出口,让情绪流动。比如躯体疗法,快速地把自己从糟糕的情绪中拉出来。唤起疼痛体验可以改变情绪。

4、只有想解决麻烦,才会引起麻烦。只有不把事情当做麻烦,反而就没有麻烦。比如孩子目前是班上15名,希望他进步到10名,。。。。

5、淘气的孩子,不服从规则的人,才会创造规则,是leader.6、能容忍多少人,就能当多大的官。容忍个体的差异,能和平共处;容忍孩子的差民异,不要求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

7、家庭矛盾,是夫妻双方对家庭的文化构想不同而造成的,是谁改造谁的问题。相互要认同,要有并存文化。并存文化下成长的孩子,更懂得思辨,是多元文化下的教育,取得1+1=3的教育效果。如果不认同,比如妈妈宠孩子,爸爸对孩子严厉,如果认同,妈妈在宠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明白父亲的态度也是对的,而父亲也不至于过于暴躁,会柔和一些;如果不认同,妈妈认为孩子在父亲方面受了委屈,所以更宠孩子,而父亲认为孩子在母亲的娇纵下无法无天,所以更严厉的对待孩子。此时1+1=0

8、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批评,对于能接受的信息,就回应,对于不能接受的信息就淡化,不回应,装不懂。家里不要有价值观,对错观,应该多种文化并存。

9、淡化性教育,转为性别教育。按照东方人和目前国情的要求,最好不要过早的去开发孩子这些方面。孩子知道了没有什么,做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性教育过程中,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家长说的方式和态度很重要。

听李子勋讲座有感(转)2009/05/02 17:31

1关于他提到的心理暗示效果,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他们在上大学时(华西医科大学)每学到一种病,总会有几个同学感到自己得了病。比如学到肝炎,就有同学整天照镜子觉得自己的眼睛有些黄,然后依次所有的症状都显现出来。其实最后体检,根本没得肝炎。听这次课程前一天,我晚上就很不舒服,总觉得是妇科的某处有了问题,最后觉得头晕眼花,好容易睡着,听完李子勋讲这部分,我心里暗笑,其后原来的症状及担心全都一扫而光。 而由此再看,有时候我们读了一些教育孩子的书,听了一些讲座,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一些问题,于是怎么看都觉得有问题,而忽略了孩子大部分方面是很好的。其实孩子只要主要方向是积极向上的,就可以了。

2.他提到对孩子的教育需注重三点:

A.0-6岁,尽量带孩子到自然的环境中去,使孩子的右脑更加丰富,右脑是人创造力的源泉。因为自然中的色彩和声音都是最丰富的,而艺术不过是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孩子没有亲身体会过那种丰富,以后至多只能达到匠的程度。即使孩子将来不从事艺术,他也会更富激情和创造力。恰好,刚听完他的这个论述,我又读到一本日本人写的关于儿童右脑开发的书。

B.带孩子去各种环境去体验,机场、酒店、优美的景区,等等。尽量使孩子的感官受到刺激,在大脑内形成联结。

C.双语。他认为单纯是汉语的环境容易局限孩子的思维,双语容易使孩子的思维多元化。汉语本身是比较绝对的,语汇太多,变化少。

D.对于孩子尽量少用价值判断,不要总是评判孩子的行为对与错。非常赞同,我们成人最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评判者的位置,其实谁知道呢,对错并不绝对,孩子的做法自他的原因,如果实在有需要,我们就帮助他把行为规范到社会认可的范围里去吧。

我自己的评价,我非常赞同多带孩子到自然的环境中,蒙氏的《发现儿童》中专门有一章《大自然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看看。我个人的实践,我们经常带孩子到野外去,我发现孩子在自然中更放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热爱到自然中去,对于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积极了。注:我们的孩子将近九岁了。

后面的两点我自己的体验并不深。

3. 场对于孩子的影响

李子勋不只一次提到场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对于孩子成长过于紧张,这个形成一个场,孩子在这个场里也容易紧张、焦虑,所以正如大胡子老爹所说: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我们这一群认识到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成长的机会。所以不要

把自己陷入自责、内疚的心境中,总想着自己有哪些方面对孩子可能造成了伤害,当时有一个妈妈提问,说她的孩子七岁之前她一直没有好好对待孩子,而后来她醒悟了,但内心总是自责,李直接回答,忘掉孩子七岁之前的事情吧。

4. 上到家庭关系治疗工作坊时,有两点感触特深:

A.心理治疗师要扰动来访者的心理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很小心地设计问题,使来访者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解决办法,或是使来访者意识到可能自己的看法可能有误。这使我一下子想到,有很多时候,我们企图说服别人,直接指出别人某处做得不对,但对方总不接受,我们自己也莫名其妙,觉得显而易见的错误他怎么就发现不了呢。听了之后,才明白,一是因为直接了当地指出很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卫,他一旦处于防卫状态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于别人的心理结构根本不了解,不知道他现在抱有这个观点是基于哪个核心信念,而只有扰动他那个核心信念,让他自己先是怀疑自己的信念,其后他可能会自己重新选择一个信念。因此谁也改变不了别人,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才行。

B.他提到心理治疗师要重新检定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使得自己面对来访者时更不带偏见。我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我想重新检定价值观和文化,对于我们面对孩子也很有帮助。比如前几年,我非常痛恨日本人,不买任何日货,还尝试向孩子灌输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仇恨,而现在想来,这是在用成见剥夺孩子自己认识的机会,我们只需要爱孩子,相信孩子将来会自己形成对于日本人的看法,也可能与我们不同,但那是孩子的自由。

第2篇:高峰体验-李子勋

高峰体验

李子勋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

一,何谓高峰体验

那么,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那种"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又是如何发生的?这种体验真能改变人对生命的感觉吗?如果这种体验真的如此神奇,人们又如何捕获它呢?好!让我们共同来解析这种情绪现象。 我们来设想,你是一个徒步登山者,费尽千辛万苦,克服许多的艰难险阻,每一步都挣扎在生死边缘。开始的时候,你还有很好的现实感,知道山知道水,攀登中还会有幽默和笑语。慢慢的,躯体的痛苦,情绪的沉抑,心身的耗竭让你忘却了行为的意义,甚至怀疑攀登的价值和现实性,你的内心挤满了渴望与逃避,冒险与胆怯、放弃与坚持的双向冲突,知觉变得凝重而迟缓,现实感消隐,意识逐步的缩窄。再后来,你的思想似乎停滞,感觉麻木,忘了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只是机械地向上走。你的意识界沉静而虚无,只有心灵那一丝光亮,仍在坚持和闪耀着。终于,你到达了那高耸卓绝的山顶,按理说积压太长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像爆炸一般的狂喜,但却没有发生。你似乎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存在,时间和空间消融在一起,没有边界,四周只有一片纯净的虚空,深邃而神秘。你甚至会有一瞬的迷茫,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忆那不平凡的一刻,你的内心依然会荡漾出坚毅、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你自由、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高峰体验。

二,不一样的高峰体验

报载:美国的登月者米歇尔,在阿波罗登月仓中,从宇宙中遥望美丽的地球而获得高峰体验,刹那间他知道了"宇宙自有它的意义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后有一种层次,人类的追求必须提升到全球的资源共享,世界才会是可持续的",米歇尔重返地球后,放弃了太空生涯,投身于环境与生态的运动。 几年前,几个北京的心理学家在一次聚会中讨论与分享高峰体验。精神分析学派的贾晓明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地忙碌,生活像乱了套似的,一切都不顺,心身憔悴。丈夫和孩子拉我去风景区游玩,我去了。当他们兴致勃勃地爬山的时候,我就坐在山脚下一片树林中等待。我放松自己,躺在草地上,初秋的阳光从林间叶缝里洒下来,我长久的凝视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突然我有了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身体变得很轻,像浮在空气中,内心深处有一种涌动,我开始分不清它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痛苦,但后来,我有了一种很强的满足感,内心似乎听到一种召唤,有了一种使命感,生命的意义一下变得清晰可见,疲惫和烦恼一刹间蒸发了,我又变得生气勃勃。在以后的生活与事业中,我充满了灵性,直觉和献身精神。"华东师大心理博士朱建军说:"我在做自我分析中也曾有过高峰体验,那种体验到来的时候,原本像毛玻璃一样的自我意识,突然变得清晰透明,我的感官功能变得非常敏锐,我似乎可以看见很远,听到很细微的声音,有一种东西进入了我的意识,那是一种博爱、豁达、乐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感觉,从此我的个性变得宽容。"我对大家说我的高峰体验发生在野外,当我独自对星空的凝视的时候,"刚开始,我对宇宙的博大、深邃和神秘有一种不详的恐惧感,我不知道我在怕什么,内心有些颤抖,但我坚持着。突然,我有点感觉不到自己,现实的藩篱融解了,宇空似乎触手可及,接下来是一种久久的平和、静宓、愉悦的感觉淹没了我。"

三,快乐层次与不同的高峰体验

人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对应一种快乐的体验,需求的层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不同。人类有多少需求层次呢?现代心理学认为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对应着四种动力:本能的动力,情感的动力,心智的动力和心灵的动力。超越的需求,一直是东方文化中的精髓,佛学中的"无我",道家中的"空",即是一种超越境界。 生活中,人们可能把高峰体验当作一种时尚的标签,一些人把事业的成功、物欲的满足等同于"高峰体验",也有的人朴素的把登山,竞技运动中的快乐称为"高峰体验"。读过韩萱的小说《何谓高峰体验》,你一定能共感主人翁在长久的寻觅中,随着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浪漫钢琴旋律那一刹间的心灵共舞。我不知道韩萱失去"自我感"算不算一种高峰体验,但电话里女孩的"高峰体验"显然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想融入的那个男人的身体"的她能激发多少心灵的超越呢!情爱的忘我有时是一种孩子与母亲粘结的亲密再现,渴望被爱人"身体化"的心理趋向等同于婴儿渴望回到母亲的子宫。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描述人吸毒后的"高峰体验",它的欣快感和高峰体验有很大的相似性,却源于一种意识朦胧中的现实解体和自我解体,对现实的逃避是真正的动机。他是自我封闭的,听不到心灵的欢笑,快感过后是一种精神的苍白,以及高度的易受暗示性,良知与道德的坠落。很多学者认为"禅"的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但"禅"的境界是不能被描述的,说得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禅"。宗教体验算不算"高峰体验"?人的信仰的确超越了理性层面,它是靠心灵的力量维持的,宗教体验中的"献身、博爱、无私"如果能超越狭隘的教派原则,指向全人类或所有的生命物质,那么应该算是一种高峰体验。巫术文化中的"神入","神灵附体",让一个平凡的人转变为"神",获得预言的功能(传言印第安民族的部落长老都是能听见"神"召唤的人),这种神秘体验有时也会被人当作"高峰体验"。我个人认为:每种文化下对高峰体验的释义可能是不同的,但它绝不是瞬间即逝的欣快感,而是一种持久引导人们朝向积极,健康,博爱发展的精神动力。马斯洛晚年对滥用高峰体验概念和不择手段的寻求高峰体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非常苦恼,他觉得自己的观念遭到了严重误解。他描述了另一种超越体验:"不再是一种突发的,刹那间,感性,高潮式的体验,而是一种通过时间、努力、修炼、奉献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能从现实或永恒两种角度看待生命,从平凡中体会超越"他称这种体验叫"高原体验"。

四,如何提升心灵创造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的确存在一种精神顿悟的色彩。顿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强烈的精神灌注,意识长久的指向某个目标;二是心智的压抑,心灵积攒了太多的能量。当两者到了某一个阈值(因人不同)的时候,就会造就这灵光一闪。我相信,更多成功人士的高峰体验是逐步形成的,随着学识的渊博,意识的扩展,精神的完满,像修炼一样,随着心灵的成长、提升、净化,人变得公平、开朗、豁达、宽容、博爱与慈悲,这样的内心境界谁能说不是一种生命的高峰!高峰体验的核心是让人们的心灵得以从现实中解放,他们接受现实,却保持着高度的心灵自由与超越。有一句经典的东方名言:"世界的所知,眼睛是知者;眼睛的所知,心智是知者;心智的所知,心灵是知者。"那么心灵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我们的心灵?我个人觉得,心灵不是机体的感知觉,不是渴求与满足,不是情绪的舒张,不是逻辑推理,但它却潜藏在理性、思想、欲望、情绪和身体里,我们可能看不到它,甚至感觉不到它,但它却滋养着我们。像地平线下的水,在人性的深处打一口井,我们会看到心灵像洁净甘甜的水慢慢的渗出,聚积,形成。你会明白,生命的常青,思想的灿烂,情感的美丽是因为它的存在和它的滋润。一口井可以因为日月变化,风侵雨蚀,被沙石添埋,但灵性还在那里,只要你愿意清理、挖掘与更新,它还会沽沽流淌出来,生命之水依然甘甜,依然清澈。那么,我们如何寻迹心灵:生命潜能、创造力、智慧、灵感、道德、坦诚、良知、博爱、慈悲、无私、使命感与信仰,对所有生命的珍爱、保护和敬畏,这些都是人类心灵美的标识。在某种意义上,心灵并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一个群体,一个种族,它属于整个人类。在更高的层面,心灵力量可能是所有生命现象的内核,是生命现象的原动力,象征着宇宙中生命的朴实、坚韧与恒久。心灵不美丽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生命中那种"高峰体验"的快乐,心灵美丽的人却可以时时刻刻顺手拈来。物欲或情欲的满足,权利和征服得到的快乐,只是戏剧性的"情绪高潮",而吸毒、酗酒、麻醉品、致幻剂给人的只是空虚、成瘾、沉溺与道德沦落,这样的"高峰体验"得不偿失。

五,按部就班获得高峰体验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十分之三的人有过高峰体验。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高峰体验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经验呢?美国的Richard Bennett在《寻求你的高峰体验》中说:"在任何情景下,你有过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奇妙惊喜的、敬畏的情绪体验,感觉自我,空间在消失或扩展,那就是一种高峰体验。"

以下步骤可能帮助你去寻求生命中的"奇妙体验":一, 开始精神灌注:你用一个不短的时间来思索生命的意义,价值,目的,思索有限与无限、自由与约束、现实与永恒之间的关系。你需要积攒一定情绪压力,感觉到自我的无助、无能和渺小。 二, 选择一个非常自然的地方:山水、林间,旷野,海岸、峰顶,把心智长久的集中凝视眼前的一花一木、一沙一石、草地、星空、流水、海潮、山峦、地平线上......。 三, 感觉自然的力量:然后闭上眼睛,让风吹拂着你、水流冲刷着你、山林的气味、虫鸟的声音、宇空的深邃包裹着你。感受自然神奇的力量、活力,感受生命中你理解的或不理解的一切。 四, 缓慢地思索:让无意识去思索我是谁?我存在那里?一百年后,或者一千年后如果我存在,会是什么?如果我只有一天的生命,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但不要立即给出答案。 五, 放弃自己:然后,深深缓慢的呼吸,放弃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放弃自己,忘却自己,让自己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意识无意识都随风而去,随浪而流,思维停滞,情绪凝结,物我两忘。 六, 寻找心灵:用内视的方法,探索心灵深处那一丝光亮,在它的指引下,你游走在宇宙的深处,感觉自然的博大,广阔,神圣,恒久,感受人性的温暖,和谐,博爱与一体......。 七, 体验高峰:体验这一时刻内心的宁静,畅然,平和,舒缓,由此而引发一种缓慢的喜悦、涌动和心灵振荡,听凭这样的感觉席卷而来,听凭心身轻轻的颤栗,激动和欣喜。八, 检视自己:这种体验过后,重新来思索生命的意义,价值,目的,思索有限与无限、现实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有了对自我的满足,积极的心态,丰富的灵感和创造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对高峰体验的追求应该是人们追求心灵超越的体操。所以,不管你是第一次或第N次,是否获得那种超然的感觉,你都要牢牢记住,当这种心灵的提升训练到了某一个境界,高峰体验便会突如其来,并终身伴随和照耀着你。

六,结语

普陀经中有个故事:十个头脑简单的人跨过一条宽阔湍急的河流,他们费了好大的功夫,精疲力竭地到了对岸。领头的人开始数人数,发现只有九个,另一个人也来数,还是九个。他们难过极了,花了好多时间来搜寻河道,但一无所获。这引起了路过的人好奇,听了他们的原由,路过的人看了看说:"你们不正好是十个人吗!"数数的人都忘了数自己。高峰体验也一样,有时,你已经拥有了它,但却不知道,在你寻找它的时候,它还在帮着你数着数呢! )

第3篇:华夏心理专家李子勋文集

华夏心理专家李子勋文集-父母该怎么对待孩子早恋?

记者:家长、老师都怕孩子早恋,而青春期的孩子不知不觉就会进入早恋。孩子早恋了,父母该怎么认识、对待呢?

李子勋:家长、老师怕孩子早恋,实际是怕孩子因早恋影响学习,或者因把握不住界限,对孩子构成伤害。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并不是绝对、一定就会出现的问题。有的家庭,儿子把女孩子带回家,父母告诉孩子:两个人在一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做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聪明的孩子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让双方在彼此喜欢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如何在两心相悦中促进各自的心理成长、成熟。孩子们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尊重、信任,两人的相处也许不会影响学习,不会做出格的事,反而有可能促进双方的学习,为枯燥的学生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其实,“早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西方人或欧洲人从来不知道这个词,也就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词来压制孩子。在中国,我们虽然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鼓励孩子早熟,或者有意暗示孩子去做那样的事情。但是,发现孩子有这种苗头的时候也请不要横加指责。女儿交了异性朋友,可以跟她讨论,但是不要制止她,把她关在家里,让她写保证。有些父母让孩子写保证,保证不跟异性来往,会激发孩子的愤怒,结果反而更糟。如果女儿受到爸爸妈妈的创伤,也许会找男孩来补偿,说父母怎么怎么她了;男孩内疚,对女孩更好,关系反倒被促进了,结果一些家长担心的事情就会发生。

很多父母反对孩子早恋,是想当然地把成人的恋爱与孩子的“早恋”画了等号,以为孩子会整天想着性爱的事。其实,孩子的早恋很像是自我认同,是挣脱自恋(喜欢不同性格的人),或寻找自恋(喜欢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游戏,性欲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恋是过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儿,不爱也不恋。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恋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爱。

孩子“早恋”是青春荷尔蒙引发的对异性的好感,这并不是坏事。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一些冲突性的、体验式的、情绪化的行为。即使犯了什么错也要原谅他。不能把孩子的情绪活动或者情感活动和他的学习活动对立起来。学习活动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长,发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为上的技能、知识上的技能,还是情绪体验方面的技能,都需要发展。因为“成长”概念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一个孩子要成长起来,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绪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须要成长,这些成长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

不少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学习很好,两人互相鼓励、促进,后来都考上了好大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紧张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总需要寻找某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比如上网、游戏、运动、交友等。游戏和上网容易让孩子上瘾,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交朋友交得节制,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16岁以上的孩子,从心理发展需要看,应当鼓励孩子交异性朋友。危险在于不能交坏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和睦家庭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早恋对学习并没有影响,有时还会是促进。但是,如果孩子交了社会上的朋友、不爱学习的朋友,无一例外,学习都退步

第4篇:童话另类解读《白雪公主》等(李子勋)

童话另类解读3 《白雪公主》

童话爱模式另类解读3

李子勋

《白雪公主》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是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百年来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一位皮肤像雪一样白,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的白雪公主,她美丽善良,纯洁可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她的继母——恶毒的皇后则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巫师。当她从魔镜中得知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白雪公主后,她妒火中烧,指使猎人将白雪公主暗中除掉。猎人不忍心,偷偷放了白雪公主,把猪心带回皇宫交差。住在森林深处的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白雪公主,她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延续多久,坏皇后得知以后,化装成老太婆骗白雪公主吃下了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倒地不醒,而坏皇后也在七个小矮人的追赶下摔死在悬崖下。就在小矮人们悲痛欲绝时,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出现了。王子深深的一吻破除了魔法,白雪公主得救了。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解读:

《白雪公主》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失足少女。本身高雅的女子因为颠沛的命运流落街头,被黑势力控制,虽然有好心人帮助她几渡危机,最后还是遭遇邪恶陷害,深陷困境。白雪公主的昏睡象征着善良的心已经死了。这也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爱情,白马王子深情的一吻(爱情与联姻)可以帮助一个美丽的女子重获新生。当然,把邪恶的巫婆看成后妈的无情亦无不可,但在当今的世界被父母操纵的婚姻已经很少。

和这样的少女恋爱,你一定要多读《白雪公主》,这样可以增加你们爱情的美感,也能帮助女孩重塑自我,寻得信心。不过,那个男人不要老以白马王子自居,因为这个吻一旦吻了,你们就平等了,不能老提对方吃毒苹果的事。爱情中最忌讳的不信任,或翻成年旧事,以为人犯错误会一犯再犯,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把爱情搞得冰冷。让那个善良的女孩刚出狼窝(困境)又入虎口(婚姻),她已经非常脆弱的心这次更是被深深伤害,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不仅心死,恐怕连灵魂也没了。勉强活着的她只能幻想新的白马王子,开始新的漫长等待。结果你成为黑势力继续压制她自由生活的延续,拯救了她却害死了她。

解读的说明:所有的解读都会故意的曲解作品的原意,把故事从原有的文化定义与逻辑下解构与释放,这是心理学的改译。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视觉下表达不同的意义。所以,对忠实于原作品真实,或内心不能容忍不真实的人,我要说声抱歉!

童话另类解读2 小人鱼的故事

童话另类解读2

李子勋

小人鱼的故事,出自丹麦著名作家和诗人安徒生在19世纪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在美丽的海洋深处,人鱼国王的小女儿爱丽儿十分向往人类的生活,在一次暴风雨中,纯洁善良的爱丽儿救起了遇难落水的英俊王子,从此便爱上了他。为了和心爱的王子生活在一切,爱丽儿向丑陋的巫婆乌苏拉求助,希望能够变成人类,但不怀好意的乌苏拉,野心勃勃地想夺取国王所统治的海洋世界,所以与爱丽儿约定:用爱丽儿动听的声音交换成为人类的条件,但是上岸后的第三天太阳下山前,得到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否则她的灵魂将永远属于巫婆。而在这唯美伤痛的爱情童话中,小人鱼为成全王子和另一位公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化为泡沫的躯体为心上人的快乐而祝福。

解读:

《美人鱼》用最悲情的笔调描写最纯情女子,注定要走的一种悲惨结局,对爱情的执着奉献无异于一种自虐。不过,这样的自虐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常常发生于自我意义的丧失者,希望通过对一个人无私的爱,换来一些关注和喜欢,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有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苛求色彩,把爱情中保持边界并寻找获益的女子看成是对爱不纯洁的人。其实,这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的否定,正如性自由是男性倡导而来,爱情的纯粹论也是帮助男人可以胡作非为的工具。把美人鱼这个角色换成一只可爱的公鱼试试,你会觉得很滑稽,故事不仅不美,而且觉得那个男人只是痴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明证。

这个故事对纯洁美丽的少女是一剂可卡因,让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这种虚幻的美好中化为水泡,女孩子们一定要引此为鉴。如果我们去找文化象征,故事中美人鱼美妙的歌声象征少女的贞洁,正是美人鱼情结让很多善良的少女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对爱的牺牲,一旦失去美妙的歌喉(童贞),爱情仿佛就变轻了,像水泡一样。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那么看重贞洁了,歌喉也不再具有交换的价值。

爱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生命的全部。率先爱自己,珍惜自己,心疼自己的女子,才能得到男友的爱、珍惜、心疼。一个善良的男子和美人鱼这样的女子恋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游戏,因为这样的奉献游戏让每个人都有沉重负担,爱情不再是一种轻松、娱悦、欢快的事。即便结成婚姻,日子可能也不好过。一个把自己看得不重要的人做一切事情只为了对方,生活也全凭对方决定,性事自然不会有自己的主张。但爱情是需要彼此取悦的,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爱人的同时取悦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你的婚姻能有多幸福呢?

童话故事的另类解读4《小红帽与大灰狼》

童话故事的另类解读4

李子勋

《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也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

天真活泼的小红帽在妈妈的嘱咐之下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半路上贪玩摘野花,遭遇了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骗得了她此行的目的,决定吃掉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它先偷偷地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吃掉了,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假扮成奶奶在床上等待小红帽。小红帽见对“奶奶”的种种迹象感到蹊跷,大灰狼眼见伪装败露,跳起来要吃掉小红帽,小红帽夺门而逃,追赶的过程中遇到了善良勇敢的猎人,猎人杀掉了大灰狼,救出了奶奶。从此,小红帽再也不敢在路上贪玩了。

一个好玩的女子邂逅大灰狼的故事,几经艰难终于跳出升天,从此安分守己。解读这个大灰狼是唐璜那样的花花公子还不够,还必须是个老男人。老男人具有七十二变的本身,能说会道,爱情技术炉火纯青,很能迷惑小姑娘。很多年轻女子涉世不深,不能识破这样的男人屁股下的狼尾巴,错把他当成一个好人。不过,这样的解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比较接受夫妻同庚这样的观念,甚至还认为女人可以少大一点。而反观西方世界,年龄跟爱情无关,真正的爱情是没有年龄的价值取向的,是可以跨越一切的。

那么,还能怎样来解读呢?我的脑海跳出恋父这个精神分析的词。一个刚出茅庐的少女很可能得到一些大人的关爱,由于恋父情结的影响,无意识想在关系中获得一种亲情(投射所致)。由于想继续拥有这样的感觉,少女会把对对方的依恋看成是爱或误解是爱,当然也不排除成人的诱导。不过,这样的爱很多只是试图维持关系,没有来自内心的激情。等到自己真正性成熟,并真正的需要激情时,才明白与大灰狼的依恋不是自己需要的爱。

如果一个纯真的女子遇到一个好心的老男人,问题还不大,那人会保持一种道德边界,让少女在关系中得到的只是亲情和信任。遇到一个坏唐璜可能就不那么简单。这样的人会利用少女的无知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过,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大灰狼似的老男人也是文化标定而已,是一些小男人的愤愤不平。也许,跟这样的成熟男人你更能得到性爱的成长,更能积攒可以用于周旋、应付复杂情爱关系的能力,甚至更易到达性爱中的涅磐境界。也许,与大灰狼经历有时候是让人犹如从茧中挣脱,像美丽的蝴蝶,展开劫后重生的翅膀,在自由天空中飞翔得更快、更高。

第5篇:李子勋心理医生要保持无知2007

李子勋心理医生要保持无知2007-12-02来源: 北京晚报

早已存在,但应该是从今年初开始,心理关注类节目渐渐成为一种流行,从《心理访谈》到《心灵解码》、《谁在说》等,从各类报刊、电台到各地电视台。这中间最有影响的节目要算CCTV12的《心理访谈》,这里面出镜率最高最出名的专家要数温文尔雅的李子勋。有评论:与其说是那档电视节目令李子勋脱颖而出,不如说是李子勋成就了心理关注类节目。

李子勋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109位心理督导师之一。电视上的李子勋呈现出学富五车的广博,几乎对各类心理问题都能点评分析拆解得头头是道游刃有余,再加上镇定温和的姿态,人们纷纷被他极富亲和力、极具个人魅力的样子吸引着。但是,你也可以在网友们的评论中,看到对他本人的一些争议,诸如不够厚道、勇气欠佳、豪气不够„„

无论褒贬无论争议,那么多的心理咨询专家,为什么李子勋是最出名的?一个心理咨询专家究竟能为人们提供怎样的帮助?心理师自己的心理问题怎么解决?生活中的李子勋到底什么样?《网乐》日前和李子勋本人面对面。

偏中性儒雅非天生

网乐:你是学医出身的,怎么转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

李子勋:很偶然。1988年的时候,卫生部对各大医院进行评定,我所在的中日友好医院没有评上“三级甲”,就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心理咨询的相关科室。结果我被院长看上了,让我去进修、学习,后来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算起来,有18年了。

网乐:半路出家,院长为什么单就看上你?

李子勋:可能是我人缘好吧。我总是能和我的病人处得非常好,也许我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温和、容易亲近。

网乐:对你的评价,最多的应该是叫“儒雅”吧?网友和电视观众都这么说。

李子勋:别人总这么说,我自己觉得我是能给别人安全感。

网乐:所以你天生就该做医生?这也是做心理医生的必备条件?

李子勋:其实我小时候非常淘气,几乎天天有女孩到我家去告我的状。

网乐:你老跟女孩玩儿?

李子勋:小时候住在泸州医学院里面,奇怪了,周围都是女孩就我一个男孩,要和男孩玩就得出去找,但是家长又总是不让跑远。我简直就像贾宝玉。

网乐:这样很容易“女气”吧?

李子勋:我出去跟男孩玩,也照样欺负他们啊!其实你可以看得出来,我性格中性,行为举止中是有些女性化的。我属于偏中性男人。

网乐:那你今天的儒雅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李子勋:我的父母都是大学里的教授,淘气归淘气,我是非常爱看书的孩子,到了大学的时候,人变得非常安静起来,加上我戴着眼镜,当地的农民总说我是没改造好的。

网乐:“中性”对于成为心理师有好处?因为儒雅,所以你能成为最近以来非常热点的心理咨询师中,最出名的一个?

李子勋:我觉得还是我给人安全感让我占了很大的优势,而且因为我比较平和,没什么权威感,不用很多专业的术语,也不讲道理不太给人压力。另外,我觉得我是把心理咨询做活了。我从来不用书本上成套路的方式方法给人做咨询。通常在专业的范畴里面,看了前面的话,可以猜出你后面会说什么,但是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即便是专业内人士,也不知道我后面会说什么。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即便看似同类的问题,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它的起因、背景、性质、程度、效果等等也都不同了,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好的心理师,会根据每一个来访者的不同,发展一种对他有效的、特定的心理咨询模式。没有这个能力,是不可能做好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

马铃薯文化占优势

网乐:你很出名大概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

李子勋:除了为一些大的外企公司做咨询、讲课以外,我很早就开始在媒体上,比如为《父母必读》开亲子关系专栏,在几本时尚杂志上答读者问,给专业刊物写文章更多些。其实我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做心理学普及的工作,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咨询师培训。后来更多地与电视台合作,比如在少儿频道、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做嘉宾等,直到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

网乐:出名之前日子过得怎么样?

李子勋:之前应该说全中国的心理师的日子都没有现在好过,没人重视没人找,很多心理师没饭吃。现在大大改观了,而我当然也被更多的人找,来访者来自全国各地,这两年我都没有休过双休日。

网乐:那你觉得是电视这种传媒成就了你,还是你借助电视帮助了心理师们?

李子勋:其实我和其他几位比较出名的心理师一样,我们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几个人。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晚,《心理访谈》主要做的还是心理学的普及工作,引导大众了解心理学,从而带动了中国的心理学市场,现在各地都有类似的节目,心理医生的生存也都不那么艰难了。

网乐:电视节目上呈现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李子勋:在公共媒体做个案,其实是违背通常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的。平常的心理咨询是在一个私密的环境里,整个过程中,心理师不会提出任何概念。当有人咨询的时候,我所有的信息都是隐藏在跟他交谈的过程中,让他从自己内心去找。比如当我觉得他的一个核心概念导致了他的一个思维纠结时,我要对这个核心概念做扰动。我提一些问题,但是里面没有硬的信息,而他会在引导下从内心挖掘到资源。电视节目本身肯定带有很大的娱乐成分,要为观众服务,有可视性的需求,也有电视制作方面的技巧,所以面对观众,我们不得不讲一些共同性的知识。观众要看到专家对于一个问题怎么分析,解决的方法有哪几种,对这个个案来说最好的是哪一种。这种情况在正常的咨询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并且,以为电视节目中的样子就是真正的咨询,会给观众误导,以为相似的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应对,或者以为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谈话快速排除,一次性解决,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现实中,能通过一次咨询就完成的个案不超过1%。

网乐:能不能说,你最大的本事是和人谈话,特别是向来访者提问?

李子勋:我最大的本事是读书。心理学是人学,作为一个心理师,我是什么书都有兴趣读的,宗教、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历史,还有宇宙观的、自然科学的等等,只要涉及人、人性、文化的,我都会去研究。

网乐:也包括文学类的书?

李子勋:当然,文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潜意识的,它们有很深的联结。我以前也是一个文学青年,还写过好多诗呢。

网乐:书那么多,看都看不过来,你竟是去“研究”?

李子勋:你知道马铃薯是生长在地表下大约30厘米的土壤里,它是一堆堆地,而不是树根样的深入。保有对各种文化的、人的学问的兴趣,对一个心理师来说非常重要,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大概是马铃薯式的,比如对《论语》,我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就很受益了。

网乐:很多流行的影视作品也有很深刻的心理分析,你也关注吗?

李子勋:是。有人跟我说过李安是位心理大师,《色,戒》上映的时候他们曾经邀请我和李安在北京见面,结果我正在珠海讲课,和李安错过了!

擅扰动资源在自身

网乐: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你,你自己一定很清楚这一点。而且我还猜测,你的来访者中爱上你的人,也一定有。一个心理师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李子勋:其实为了达到与来访者的亲和,很多时候心理师还会故意营造出一些什么,促进来访者喜欢上你。但是这些一定会被维持在职业的范围之内。

网乐:这个分寸好拿捏吗?

李子勋:比如在一个将持续三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咨询中,我们会在做了几次咨询之后,用一次咨询的时间来讨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把彼此的看法、意见告知对方,梳理清楚彼此都不能逾越这种咨询关系的原则。这是一条起码的职业素养。

网乐:这是说心理师有不为情所动的本事?

李子勋:心理师当然会动情,只不过在工作状态下、在咨询现场,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要用“第三只眼”在来访者和自己之间游走、观察并且思考。爱和共情当然需要,但在咨询过程中一定可以在各个角色之间能进能出,出入自由。如果心理医生在咨询里面感觉到强烈的不舒服,他就要找到他的督导去解决他的问题。而这跟来访者没有关系。

网乐:这样“分裂”着,能真的帮到来访者吗?

李子勋:其实咨询首先提供的是一个谈话的机会。有一个人,用完全接纳的方式来听他倾诉,让他阐述痛苦,而且给他回应。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会直接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或把自己的意见硬塞给来访者。高明的咨询师是在扰动中让来访者自己去领悟。我们是一面镜子,我们的内心是空的。

网乐:也就是说,在心理师这里,人们得不到实质性的建议。但来访者都是来寻求帮助的,那他从咨询师这里能得到什么?

李子勋:心理医生要保持无知。咨询的效果是“助人自助”。事实上,咨询师不是上帝,每个人也都不可能决定别人怎样思考和行为,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个体该怎么生活,比如说我们没法假定一个孩子不去上学了,他上学就好;夫妻闹着要离婚,他们一定要和好才好。但是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内在已有的资源,有自组的能力,有一个自适应过程,我们只要推动他的自组就可以了。心理咨询会保持中立,不做对或者错的判定。

网乐:作为功力很深的心理师,你自己有问题找谁啊?

李子勋:我也会去找督导。当然,我渐渐地对于人生中一切的悲欢荣辱都有一种接受的态度,对于生命中一切的体验、经历都接受,重视生命的当下,在精神追求方面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愉悦感。而且,咨询本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

孙聿为

采访印象

和李子勋联络以至见面采访的全过程后,心理有过些不适应。书本里读到的李子勋、电视中看到的李子勋、想象当中的李子勋,和记者看到的李子勋,反差不小。

李子勋说话应该是不紧不慢的。面对面说话的李子勋,语速快得惊人,似乎打开了话匣子,字词句段便从他的嘴巴里“涌流”出来,拦都拦不住,叙述个案情况分析现象,“扰动”、“移情”、“建构”、“重组”、“超循环体系”等等专业化词汇时时徜徉。

李子勋遇事应该是不急不火的。但因为对相约采访地所在区域的路线不熟,记者转悠了很久才算找到那间咖啡店,这中间的联络中,轻易地在李子勋的语气里听出了急躁。

李子勋的样子应该是全盘雅致的。采访结束后,李子勋去了另外的坐席和夫人一起就餐,等记者结算过茶水费准备离开前告别时,竟一时找不到他了!定睛再看才发现,一个摘掉眼镜满头冒汗吃得正香的人竟然就是他。

记者的所有不适与李子勋无关,而且在默念几遍他自己的话“我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之后,释然。

最后还是做一点小小的提醒吧:请不要试图从一个心理医生那里打听清楚一个目的地的地址,因为心理医生可能习惯于不给出一个确定的坐标。

上一篇:流星雨歌词下一篇:淘宝美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