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生活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气象与生活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飞机逐渐成为人们首选的交通出行方式。论文主要以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期望以此来提高民航机场的气象服务能力。

第一篇:气象与生活论文

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分析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内蒙古某地区气象局的农业服务和气候变化预防计划的特殊性质。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确定其中积极发展的优先级以及相关的设备建设策略。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调研地区具有干旱、多风、多雨和寒冷等气候特点,其地区温差在中国较大。当地工业和旅游业较为繁荣,农业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当地农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经验,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很弱。农业发展对气候资源的需求日益明显。农业服务和防灾计划的发展已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

一、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气象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如今,与以前的气候相比,世界气候具有明显的变暖趋势,通常会导致干旱、洪水和其他极端事件,这将对可持续农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通常需要更密集的气候监测并适应气候变化,以便更好地应对所有类型的极端天气条件。农村地区是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因此需要加强气候的预测和气象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受气候灾难的影响最大。重要的是加强农业资源,制定和完善防灾计划。通过建立和改善农业服务和气候预防计划,可以为各种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气候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健康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活动建设与全球性灾害预防过程中的问题

(一)财务资源不足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和气候灾害预防计划需要适当资金的大力支持。很多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对于高科技的设备引进缺乏相应的资金。国内经济正在缓慢改善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资金发展仍然存在紧缺的状况。在很多农业地区用于农业服务和救灾计划的资金有限或非常短缺。因此,尽管这两个计划的概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财政资源,难以在这两个农业补贴和防灾计划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缺乏先进技术

在利用防御系统建立农业气象学的过程中,由于地区的经济危机防御设备得不到更新。气候监测技术是传统部门,没有先进的技术发展,因此可能造成严重性的气候灾难。农业资源开发和地方防灾计划的真正好处得不到体现。

(三)很少有人接受过培训

当前,当地的环境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相关非责任具有较低的水平,将对有效建设农业和农业服务及防灾计划以及农业和农业服务的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一)增加用于建设“两个计划”的资金

由于缺乏用于发展农业资源和国际防灾计划的财政资源,有必要在两个计划的建设上投入尽可能多的资金。在此过程中,分配给高层政府和部门的预算应始终由资金提供。但是,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没有办法更好地满足这两种计划系统的设计和建造要求。因此,有必要最大化建设资金的来源,分析当前问题的内在方面,并区分现阶段要开发的项目的重要性。资金是有限的,但应在关键项目上使用。在采购材料、设备和设施时,必须按照适用的国家标准进行公共补偿,并且两个系统的构造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将诸如农业和减缓气候变化服务等关键活动与具体的农业项目,农村地区和农民联系起来,以“指导和促进现代农业项目和其他关键项目的实施,以确保开展农业活动”为指导。

(二)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以提供预警服务

建设过程应当着重于农业服务的发展和全球防灾计划中缺乏先进技术的问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农业运河网络和建立区域标志,不断扩展和发展自动化农业运河网络。此外,关于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根据当地需要,结合某些地区的气候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进行详尽和定量的信息并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全面的业务分析计划应包括农业气象诊断和分析,天气预报和农业气候监测等功能,并且必须不断提高自动化和农业气象服务水平。项目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灾害风险的识别和预防。与此同时。编制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农村灾害风险图和风险缓解图,并应开发准确的城市(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以改善气候。加强国际灾害风险培训培训,以避免相关气候危險并提高人员素质。在屏幕截图、便携式电话信息、房屋数据库、网站等的帮助下,可以开发一项全面的气候意识计划,并发布以获取完整的天气信息,以确保农民和牧场主获得适当的时间进行产品生产。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设计农业资源和气候保护时,应特别注意农业部门对技能和能力的需求。首先,改善部门的社会福利,并积极引进改善的农业、气候的信息技术人员。除此之外城市中所有地区的气候信息框架也应继续使用,详细了解如何提高农业领域的气象潜力。

四、结束语

我国在气候灾害预防系统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具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结果也对如何建设高效化、新型化的灾害防御系统提供了相关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7(06):56-57.

[2]王冰,林修栋,刘君秀.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探析:以山东烟台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11):5-8.

[3]李桂珍.探析农业气象服务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农家参谋,2019(11):5-8.

作者:钟泽洲

第二篇:从《点击气象》谈气象影视节目的创作与创新

【关键词】气象影视节目;创作;创新;服务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迅猛变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与媒体环境的影响,受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接收习惯发生改变,对气象影视节目的功能需求也不断增加[1]。近年来,电视这种传统媒体受到各种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无论通过哪种媒体渠道传播,权威性与严谨性、服务点、数据支撑、表现方式等是一档气象影视节目创作的要点,而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也恰恰离不开这些创作要点的创新。本文以广西气象服务中心第十一届全国气象影视业务竞赛参赛作品《点击气象》节目为例,从节目的策划、制作及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日常气象影视节目的创作与创新。

1 节目策划

节目策划是整个节目制作的灵魂,是在节目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服务点,精心选择主题,并根据所选主题和技术水平预估最终的节目效果。因此,节目策划不应该仅是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从创新、数据支撑、结构逻辑到包装制作等方面充分考虑,最终确定主题。此次参赛节目策划主要考虑3个因素,即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紧抓热点天气现象及展现地方特色,最后确定了以“漓江烟雨”为主题的节目方案。

1.1 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的选题

《点击气象》节目是广西公共频道老牌气象服务类节目,节目宗旨是为观众的日常生活、出行、旅游等方面提供气象参考信息,同时对百姓关注度较高的天气现象进行科普解读。本着这样的节目定位,在本次节目策划上,节目组把关注重点放在对百姓生活、出行有重大影响的天气过程和节日天气上,从而突出节目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从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有2天假期在广西固定下来。对于这个专属假期,不仅全区人民热情高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极为重视,力求把“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打造成一个集民族文化、群眾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消费品牌。因此,壮族“三月三”假期天气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根据2017年天气形势分析,“三月三”假期期间,广西多雨雾天气,务必影响假期出行及各项户外活动的开展。这些因素使得当年的壮族“三月三”假期成为节目策划小组重点关注的对象。

1.2 紧抓热点天气现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天气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涨。2017年壮族“三月三”假期第一天,也就是2017年3月30日,广西桂林出现了“漓江烟雨”,一时间各种有关“漓江烟雨”美景的照片、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广西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一天气奇观。3月31日,“漓江烟雨”的实景视频更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对于这样的热点天气话题,作为气象部门主要传播方式的气象影视节目,除了需要像一般媒体一样具有必要的新闻敏感性,还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对其进行科学的、权威的解读,从而起到正确引导舆论及做好气象科普的作用。

1.3 展现地方特色

信息技术的成熟给气象影视节目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丰富了获取节目资源的途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所需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节目制作方法和传播途径,除了传统的电视气象节目,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来传播气象影视节目,便于民众阅览和观看[2]。因此在节目策划上,一方面,不应该将节目的受众局限于广西区内这一特定范围;另一方面,展现地方特色可以让更多观众识别、记住节目,有利于打造节目品牌。桂林山水是古今驰名的游览胜地,壮族“三月三”假期是独具广西特色的民俗节日,而“漓江烟雨”更是华南准静止锋作用下桂林特有的气象奇观。因此,“漓江烟雨”的节目选题,可以使节目组在之后节目创作和视觉包装上都非常容易体现本地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 创作思路

如果把节目策划比喻成前行的大方向,那么创作思路就是具体的航线。节目主题确定后,如何对服务点进行深入挖掘、如何运用支撑数据提高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如何规划稿件的内容和结构等问题,成为节目组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慎重筛选和总结后,本次节目主要根据以下3个主要方面确定最终的稿件内容和各部分占比。

2.1 主线清晰

节目的主线是撑起整个节目的脉络,它的“行进路线”应该紧紧围绕主题。由于节目时间的限制,在稿件筹划上力求展现一条清晰的节目主线,这样既有利于对观众展开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也可以避免繁杂内容造成“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说不清”的问题。因此,节目处处紧扣“漓江烟雨”这条主线,从微信朋友圈的热议引入,到为什么会出现“漓江烟雨”,再到它未来的动向,最后到其影响,逐一进行解读分析,力求结构紧凑、内容清晰明朗,做到整个稿件“简单而不简约”。

2.2 服务为王

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自然因素中,天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较小的方面,天气的好坏可以影响个人出行的时间及工作安排;从大的方面,一段时间内气候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政策安排[3]。根据节目定位,结合节假日百姓出行率明显增高的特点,本次节目的内容分配遵循“服务为王”的理念,把重点放在观众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假期期间到桂林能不能看到“漓江烟雨”;二是天气情况对出行观景会不会有影响。随后结合天气情况开展了深入式的服务。从最终的节目时间分配来看,在主持人出镜的220 s中,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占55 s和85 s,约占节目总时间的3/4。

2.3 紧扣气象信息要素

与许多为博眼球、争流量的自媒体天气话题传播者相比,气象部门无疑最具权威性。电视气象节目不仅仅满足于天气预报等简单的节目形态,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民众、节目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气象科技服务类节目,其在气象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占据重要地位[4]。气象服务类节目的侧重点在于服务,但是气象因素却是服务背后的原因,也是节目最终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因此,如何调剂好这两部分的表达方式和关系,是节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节目在定位上遵循“服务为王”的理念,但是在服务中也应力求做到服务与气象因素环环相扣。因此在编排稿件内容时,应在服务中适时融入气象科普知识、气候统计数据、智能网格逐3 h降雨量预报、气象指数预报、72 h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要素,从而使得整个节目能够做到既不脱离气象根本,又不给人感觉硬塞气象知识和信息,同时还能结合气象因素为观众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

3 制作过程

节目制作是节目内容的具体呈现,制作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动画,而是为主题服务的一种手段。在本套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两大方面:一是如何清晰明了地传达节目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信息;二是争取在包装和细节上都能体现广西的地方特色制作过程。

3.1 充分发挥虚拟演播系统优势

广西气象服务中心拥有先进的虚拟演播系统和优良的制作团队,在本套节目制作上,充分发挥虚拟演播系统的优势,搭建了动静结合、虚实互补的演播室背景,并且充分利用三维动画、图形、图表等多种形式,制作了精细化格点预报图、桂林市区三维游览路线图、“漓江烟雨”游览模型、《印象·刘三姐》演出模拟动画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着眼点在于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预报产品,提供更加精细、实用的气象服务信息,而不是为了展示虚拟演播系统的酷炫技术。

3.2 充分体现广西元素

“漓江烟雨”的话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这是本套节目的标志之一,也是包装的亮点。片头将桂林山水、象鼻山、日月双塔及绣球等最能代表广西地方特色的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力求让观众一眼就能识别出节目所代表的地域属性;整个演播室的背景也是以漓江山水为主题,营造一种唯美、轻松的环境氛围;在主持人出境部分,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重点展示壮族“三月三”广西各地多種民俗节庆活动及“漓江烟雨”景色。另外,还特别设置了主持人手持绣球出场的环节,以此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总而言之,在节目制作包装过程中,不仅将广西元素的展示运用于大环境、大场景,也注重在细节上的体现,从而使节目在整体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更具标志性。

3.3 突出美感

由于“漓江烟雨”选题的特殊性,在节目包装上还十分注重美感。为了展现“漓江烟雨”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的意境,节目组专门制作了水墨风格的漓江山水演播室背景;另外,通过航拍视频的方式,对3月31日桂林“漓江烟雨”实景进行展示,不仅在展示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漓江烟雨”的美感,并且更加有说服力。在主持人着装方面,专门选取了与水墨风山水背景更搭配、更能体现柔美韵味的旗袍,真正做到人、物、景完美融合、协调一致。

4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由于节目的时效要求、策划水平和制作技术等原因,任何气象影视节目都会存在有待解决的不足和问题,本节目也不例外。关于本次参赛节目,一些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但是未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些是在观摩其他优秀气象影视节目和众多新媒体视频节目后,对比发现不足,其中以下三大问题最为突出。

4.1 缺乏现场感

许多气象影视节目与新媒体视频、直播相比,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实效性和现场感。由于缺乏长期策划及预见性,本节目未能在第一时间对“漓江烟雨”进行现场直播或者直接拍摄,从而大大降低了节目的现场感。另外,由于缺少第一手视频资料,增加了后期制作难度。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节目整体的制作和服务效果。

4.2 服务不够到位

从服务内容上来看,本套节目依旧比较保守,没有跳出交通出行等传统内容,在服务内容上还不够新颖,缺乏创新性。另外,服务形式也比较简单,仅局限于天气条件的影响,服务深度、广度都不够。

4.3 表现形式缺乏创新性

在节目画面的表达方式上,虽然采用了虚拟演播系统,也使用诸多动画和图形图表,但是总体来看表现形式依旧不够新颖。可以借鉴更加新颖的表现方式和进行更加大胆的尝试,充分发挥虚拟演播系统的优势,给观众带来更加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5 结语

总而言之,气象影视节目在创作与创新上需要下足功夫,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下,气象影视节目并不应该被淹没,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积极顺应潮流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的便利条件,不断努力和创新,制作更加精良、优质的气象影视节目,真正做到为公众服务、被公众喜爱。

参 考 文 献

[1]徐岚,胡升.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之我见[J].西部广播电视,2020,4(8):71-72.

[2]鲁涛.运用气象影视节目强化气象科普宣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272.

[3]唐莹.气象影视精细化服务的思路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27):67.

[4]邹倩倩,孙沛,刘子键.气象影视节目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4(16):36,29.

作者:王帅

第三篇:基于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支线机场气象服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摘 要】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飞机逐渐成为人们首选的交通出行方式。论文主要以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期望以此来提高民航机场的气象服务能力。

【關键词】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支线机场;气象服务系统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使支线机场的数量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并成为了推动我国民航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是在气象条件的基础上所完成的,而气象条件对于飞机的起飞、航行以及降落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构建健全的航空气象数据管理,才能为航空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2 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概述

航空气象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航空气象技术的有效利用,通过探测、处理以及分发等方式来提供航空气象服务产品的过程[1]。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航空气象服务系统,其是在航空气象服务基础上,通过对民航气象信息的综合搜集和整理,从而构建健全数据库系统,通过其在航空公司的有效利用,将为日常飞行安全提供基础保障。通常情况下,民航气象局数据库系统主要有三个气象服务机构所负责,分别为民航气象中心、民航地区气象中心以及机场气象台,目前,大部分支线机场均基本实现了不同气象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但部分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系统却仍有待完善[2]。因此,只有加强对支线机场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和构建,才能为支线机场的运行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基于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支线机场气象服务系统设计

民航电信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批准,为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直属企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展了机场业务、工程监理、航空气象、通用航空和民航1.8G专网业务等在内的多项产业服务,并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和空管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3.1 体系结构设计

硬件平台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作为民航气象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平台系统是确保民航气象服务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基础,只有提高硬件平台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才能促进整个民航气象服务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在系统内部,所有的局域网包括网络设备和主机设备两部分,从应用层面来看,其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储存以及通信传输各种功能,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对外结构的服务器进行数据的交互传输。从软件应用系统角度来看,其与民航机场的气象业务开展存在直接性的关系,其主要包括数据系统、通信系统以及气象信息服务三个基础系统,数据系统主要用于与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对接,通过对数据以及相关资料的整合分析,以此来实现对气象资料的综合归档;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对ATM等线路的利用,以此来实现不同类型航空气象信息的及时交互,并将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专业气象预报人员提供全面的气象数据以及信息,有利于为气象预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民航电信开发有限公司也针对航空气象服务的解决方案设计了基础构架见图1。

3.2 子系统功能设计

基础框架的结构设计完成后,需要针对系统内的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对应的设计,本系统所使用系统的子系统功能主要包括通信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现将各功能模块进行如下介绍:

3.2.1 通信子系统设计

受到气象服务特殊性的影响,气象服务系统的通信子系统设计也必须符合实时性的基本特点,必须保持全天24h始终持续稳定运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必须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操作简单等基本特点。根据我国《民用航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必须将通信系统的运行流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第二部分为资料的发送,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将采取专线网络运行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同时需要覆盖整个民航集团内的所有支线机场。

3.2.2 数据库子系统设计

数据库子系统主要负责实现对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对接,同时也负责所有数据资源的综合保存和管理,具体功能包括数据的入库、归档、分析、数据维护以及资料文件管理等。目前,数据库子系统主要处理的资料不仅包括飞行气象情报以及相关的天气图,同时也包括温度以及压力对数图等产品以及自动观测系统和气象雷达的探测资料等,在民航电信开发有限公司内,其还提供了对气象卫星云图产品的保存。从数据结构角度来看,数据库子系统所采取的接口方式均为SOA接口,其可以有效提高系统与其他数据库的对接便利性,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系统在日后运行过程中的维护。

3.2.3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包括对数据库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此来得出有关天气情况的预测结论,其主要包括预报员工作平台、观测员工作平台以及管制员气象信息基础模块。在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设计时,采取了MVC模式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功能模块之间的弱耦合性提升,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开发的周期,为提高系统的逻辑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对其他功能模块的综合控制。预报员工作平台主要以为预报员提供功能更为强大的资料源为主要目的,同时需要保持对各类文件资料以及图形信息的兼容性,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更为灵活的人机交互平台,满足民航公司对于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观测员工作平台不仅需要具备两路以上的链路支持,同时也需要满足接口设备对于系统的连接,从而为其提供外界设备数据的有效支持。其中,观测员的工作平台主要包括自动观测显示、自动信息采集以及气象情报的编发等功能。管制员气象平台主要负责对气象信息的检索,平台功能包括气象情报的检索、卫星云图的检索、天气图的检索、自动观测的显示以及飞行文件的提取等。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民航数据库系统角度出发,针对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结果发现针对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支线机场气象服务系统设计应当从体系结构设计和子系统功能设计两方面进行,其中子系统功能包括通信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本文对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系统设计分析,将为支线机场的气象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民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基于数据泵技术的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逻辑备份和恢复系统研究[J].中国民用航空,2016,15(8):93-94.

【2】王健治,余迪泽,郑标.民航华东地区气象观测数据一体化处理系统的开发[J].中国民用航空,2016,33(7):48-50.

作者:张旭

第四篇:基层气象新闻写作分析与技巧

【摘 要】气象科技在经济社会中的突出贡献及气象科技为各级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服务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需要各级气象台站的气象新闻工作者通过事实、通过媒体去报道、去彰显;气象业务和气象现代化建设节节推进、气象台站精神文明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以及气象工作者为气象事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样也需要气象宣传工作者倾注心血去关注、去挖掘、去弘扬。多年的气象新闻工作实践说明,往往最有价值的新闻就在基层,只要做有心人,基层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文章介绍气象新闻及其分类,提出气象新闻写作的几点经验与技巧,供基层气象台站写作气象新闻时参考。

【关键词】气象新闻;写作;技巧

0 引言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发展、百姓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与之相伴的气象新闻也愈发受到关注。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同于社会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作为行业新闻的一种,气象新闻是与气象工作、天气气候等有关的新闻,在笔者看来,可以笼统地将其分为两大类,即气象工作类新闻和天气资讯类新闻。前者是在媒体上刊发的体现气象工作好经验、好做法的工作层面报道,后者主要是在关于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引起社会关注的天气现象的解读等资讯类报道。

气象新闻宣传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为气象事业发展服务的。气象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体现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新闻媒介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目共睹、不容置疑。气象宣传工作做好了,对内可以鼓士气、对外可以树形象。基层气象台站由于多是业务人员兼职通讯员,单位人少事多、环境闭塞、信息量少、工作繁杂、条件差、视野有限,所以基层往往写稿难、发稿难,但是换个角度看,基层台站通讯员也拥有许多专职记者不能比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要想写好当地气象新闻,必须了解气象新闻的特点与分类,适当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对新闻源多挖掘、细观察、勤分析,才能多发稿、发好稿。

1 新闻与气象新闻的定义

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要齐全,即5个“W”(Who、What、When、Where、Why)和一个“H”(How)。此外,新闻事实要清晰,叙事结构要合理。一条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5个部分组成,在新闻写作中要合理地安排这几部分。

由天气、气候引发或者相关的能够给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又不被大多数人客观知识所涵盖、急需传播的内容,就是“气象新闻”。气象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监测包括天气、气候在内的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社会和公众的各种活动提供自然环境维度的优化决策建议和参考。

2 气象新闻的分类

2.1 天气信息

城镇及旅游景点的天气预报、各种指数预报及温馨提示,都是老百姓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到来之际,天气预报信息往往会成为媒体和百姓关注的焦点。现在社会媒体尤其是民生类媒体基本上每天都有气象专版专栏。央视新闻联播中天气预报稳居收视率前列。

2.2 气候预测与分析

当旱情持续时,人们渴求天降甘霖;当大雾弥漫时,人们希望云消雾散;当暴雨频频时,人们盼望“重见天日”,人们甚至想提前一两个月知道今年汛期到底如何,有无暴雨洪涝,是否有旱情发生……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平常百姓,对未来天气气候的预测信息需求都非常旺盛。

2.3 气象历史资料信息

在媒体的报道中,“千年一遇”“百年一遇”这类词最吸引读者眼球。新闻中有气象资料,新闻价值大增。不仅仅发布准确、全面、权威的气象专业信息,更多地还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研究受众的心理,尤其是面对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突发事件时,以他们的信息需求为指引,以现有的业务技术水平为基础,善用“权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信息需求。

2.4 气象与民生新闻

天气气候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联系非常紧密,话题也相当多。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与老百姓保健养生的关系,天气强烈变化时对某种疾病的影响,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与途径,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的手段和方法,还有节气小常识、天象奇观等。

2.5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事件

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越具有新闻价值。因为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更易引起广泛关注。例如,台风、暴雨、雷电、大雾、干旱、沙尘暴、高温、雹灾和酸雨等。报道要点主要有原因,伤亡人数与财产损失,是否发出预警,部门如何联动,启动哪些应急措施,值得感动的人或事,与历史相同事件比如何,此次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3 写好气象新闻的建议与技巧

对于基层气象台站,人少事多,从事气象新闻写作的大都是兼职通讯员,要写好当地发生或出现的气象新闻,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热爱气象新闻写作事业

基层通讯员,除完成繁重的基本业务工作外,还需及时完成包含天气新闻写作的目标任务。这需要善于学习、肯动脑筋,具有甘愿付出的奉献精神,用心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培养采写新闻稿件的兴趣与热情。从事文字工作是一项十分苦闷的工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时刻关注气象事业的发展,摸出里面的门道,从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中找到一片快乐的天地,从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亮点,找出新闻。

3.2 从“豆腐块”开始写

基层通讯员不是专职从事新闻工作,写作能力有限;此外报纸等媒体版面空间有限,所以初学写稿,可以从气象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气象服务的新成绩,气象科技的新发展,基层为农服务体系的新突破,身边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先进经验等方向相互联系的小事做起,从“豆腐块”开始,切勿贪多、贪长,不企望写出洋洋洒洒数千字、上万字;篇幅短而精,坚持一事一报,忌面面俱到;删掉空话套话;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多用大白话,少用形容词;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3.3 善于发现新闻

多留心、多琢磨,逐步练就一双善于从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发现不平凡的“新闻眼”。作为通讯员的第一技能,不是采访,不是写作,而是发现。看似日常的工作确实不是新闻,但是日常工作中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可从大家所关心的,近期带有普遍意义的热点话题,确定好关注的范围,多方面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发现新闻素材,再进行采访、写稿。可以从会议材料(如领导讲话、典型发言等)中提炼新闻,从总结材料(如工作总结、汇报等)中提炼新闻,从通知、文件中提炼新闻,从基层人物中提炼新闻。同一新闻事件和人物,要选取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同一主题,尽可能地选取新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言人之未言,从“热门”中找“冷门”,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境界。

3.4 善于“抢”新闻

“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銀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这就要求写稿者必须具备时间观念,有“抢新闻”的意识。新闻不是等来的,要多想、多学、多问、多跑。平时多了解社会和公众对气象的需求,了解气象部门的工作设想和正在开展的工作,日常注重搜集方方面面的资料备查备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信手拈来。基层通讯员需要以高度的新闻敏锐和舍得付出的精神去抢新闻,对于重要消息要尽量在当天把稿件写好投出。若投稿不及时,新闻的价值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在网络传播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偷懒”会错失很多机会。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我们要“抢”,但是绝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作为报道的根据,或者蓄意制造虚假新闻。

3.5 尽量拟个好标题

面对海量信息,新闻标题担负着新闻内容的“推销”重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亮,则新闻才会亮,读者才会“一见钟情”产生阅读的冲动和兴致。编辑们每天要从全国各地大量来稿中选稿,要先浏览稿件的标题,稿件的标题有可能决定着稿件的命运,标题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标题制作上必须下一番功夫,让编辑看一眼标题就能相中稿件,也能让读者看一眼标题就想阅读全文。拟定标题,在准确表达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保证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尽量做到信息完整。如何把标题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使标题美起来亮起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需要认真修炼的功课,如网络用语的巧妙运用,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巧妙地化用诗词佳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4 结语

随着气象与人民生活关联越来越紧密,作为气象行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气象新闻在通俗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同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需求相比,气象新闻仍不够生活化,公众咀嚼起来难度仍然不小。因此,出于尽量满足公众的气象信息需求之考量,气象新闻应从标题、章、段、句着手,把新闻做得更“软”些,更有生活气息一点,以便在信息链的终端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消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新闻的信息功用,更好地为公众、为社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刘晶,袁长焕.浅谈气象消息写作[J].黑龙江气象,2016

(3):44-45.

[2]李冬梅.气象新闻标题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

(17):102.

[3]李傲.浅谈写好气象新闻的几个要素[J].新闻传播,2014

(10):33.

[4]丁灏,张哲睿.初探气象新闻制作技巧[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2):121-122.

[5]农春雨.浅谈让气象新闻出彩的四字诀[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181-182,185.

[6]王进先.气象新闻节目的选题与策划[J].现代农业科技,2012(3):76-77.

[责任编辑:陈泽琦]

作者:黎洁波

第五篇:浅析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摘 要 近年来,国家逐年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发挥气象在“三农”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为弥补农业发展短板,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出现,针对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设途径。

关键词 农村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作物生产中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较高,但同时,农业种植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大型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则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必须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健全灾害防御系统,通过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来防范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减少农业灾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益。

1 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1 建设意义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气象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提前针对气象灾害做好防災减灾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受气象灾害影响,农作物的平均减产幅度在10%~20%[1]。因此,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稳定农业生产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气象资源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度极高,在“三农”问题上给予政策、资金及人力方面的扶持,为农民致富创收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发,尤其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有力抢占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制高点,为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2]。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号召,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地域气候条件,将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发展体系,并在辖区内建立若干数量气象试验站、自动气象站等,为当地农业提供气象预测、农业情报、气象灾害预警等多元化服务。

1.3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1 难以发挥主体服务作用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中,仍存在10%以上农村人口在农业生产期间未接受农业气象服务,因构建的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覆盖范围较小,或是缺失防雷安全等气象服务,致使体系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设工作流于表面。而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意义和重要程度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1.3.2 技术滞后

在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早期建设阶段,所采取技术手段较为单一,以气象观测技术为例,主要采取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等原始方式进行高空气象观测,或是采取人工目测法,难以准确预测未来一定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3-4]。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技术等技术体系逐渐优化发展,气象观测技术呈现出高精度、多元化与自动化发展趋势,如构建自动气象站,在无人工干预前提下,基于程序运行准则,自动开展数据监测、气象物理量计算、气象信息传输等操作,为天气预测、气候分析等活动的开展提供准确的资料情报。但是,部分地区所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未引入高新技术手段,仍依赖于人工方式收集数据与气象预测。

2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途径

2.1 引入先进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

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应正确认识到高新技术的应用价值,积极引入先进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例如,运用传感技术,在自动气象站中设置若干数量与种类的气象传感器,由微电脑控制传感器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自动采集气象探测数据,对雨量、风向、土壤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同时,结合数值预报方法,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所采监测数据导入特定公式,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相关物理定律来编写偏微分方程,如此,通过已知初值在方程组中解出不同时间节点下的气候变量值,准确预测未来的大气状况。

2.2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时,应以全面执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结合所处区域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体系建设思路,为当地农业提供专项气象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宜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气象服务模式。例如,针对农业大棚生产方式时,应重点考虑气候对特色农业产业造成的影响,侧重于在大棚内建设大量的微型、多要素气象自动观测站,观测站持续对土壤温湿度、棚内通风条件、排水情况等要素进行探测记录[5]。同时,积极打造量身定制的农业气象服务,如推出设施农业服务周报、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城镇精细化预测雨情等气象服务。

2.3 强化人工作业能力

在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早期建设阶段,受到工艺技术和服务理念的限制,及秉持灾害气候的应急干预理念,往往是在预测到气象灾害后,被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人工方式干预天气状况,虽然减小了气候条件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但仍旧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在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时,应树立起主动防御型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理念,提前预防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如开展人工降雨作业等。同时,也可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和推动耕作方式变革等方式改善农业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2.4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

为整合农业气象服务资源,向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多元化与综合性的气象服务,需要依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综合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例如,农业生产人员可以直接访问综合气象服务网站来查询未来一定时间内天气状况等相关信息,并线上与专业人员进行良性沟通等。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会自动将所建设气象试验站、自动气象站与配套设施设备采集的资料信息上传至气象服务网络,实现“多站合一”,实现对气象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

3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途径

3.1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为进一步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应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1)推动监测预警精细化发展。现有监测模式较为粗放,往往是以城镇为自动气象监测网的基本节点,不具备准确预测各乡村天气状况的能力。因此,需要将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范围延伸至乡镇,加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度,在各乡村均建设小型自动气象监测站,以此提高监测密度,准确区分不同区域的灾害气候严重程度,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6]。2)多元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采取单一气象预警发布手段时,考虑到不同群体农业生产人员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无法保证所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全部的生产人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如在综合气象服务网络上显示预警信息、通过多媒体平台发布预警预报信息、连同通信运营商以短信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通过行政村内喇叭等设备发布预警信息等。

3.2 建立联动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在开展应急減灾工作时,经常遇到部门间沟通不畅、应急力量薄弱、基层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切实加强应急减灾能力,应构建起联动应急减灾组织体系。1)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设置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专职岗位,并将应急减灾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下发,确保所制定各项应急减灾计划均得到有效执行。2)建立与政府相关救援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作为指导思想。3)构建起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县级政府编制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深入开展调查与评估工作,并向乡镇提供风险评估及配套的保障服务。

4 结语

重视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落实强化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立联动应急减灾组织体系等建设策略,及早构建起精细化、综合化与现代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减小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122.

[3] 辛小为,唐训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16):22.

[4] 邓建丽.探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8):231-232.

[5] 侯英雨,张蕾,吴门新,等.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技术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8(6):3-18.

[6] 郭东艳.乡村振兴背景下淇县气象服务工作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96.

(责任编辑:刘 昀)

作者:张艳艳

上一篇:三年级教学论文下一篇:气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