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乡村特教服务站创设路径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研究背景

(一)特教服务站的创设顺应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今社会,国家不断地关注和重视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发展特殊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国家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与残疾人相关的权利。其中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出“残疾人教育机构的建设,应当适应残疾学生学习、康复和生活的特点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研究、生产残疾人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及其他辅助用品,扶持残疾人教育机构兴办和发展校办企业或者福利企业。”[1]《义务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2]《残疾人保障法》也就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利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同时,我国在二期提升计划中就有明确的提出“要坚持和尊重差异,多元化发展。并且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重其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还应不断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两个原则。”[3]在此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对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视,以及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教育康复服务。由此可见,特教服务站的创设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理论支撑,顺应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农村特教服务站的创设弥补特殊教育发展的短板

从人数分布上来看:根据《全国两会关于特殊教育相关提案最新政策解读》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国家所有类型的残疾人共有8300多万。其中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246万人。[4]从人口分布区域划分和分布比例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残疾人分布在农村地区,且特殊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农村特殊教育群体大多数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与治疗。在农村的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资源有限和交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所拥有的生存状况、康复设施、治疗条件相对于城市区域的残疾人更加严峻。为了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建立一个组织形成社会支持系统,让特殊需求儿童能名正言顺地长久获取各种社会支持。[5]乡村特教服务站的创设可缩小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服务站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建站模式主要分为医院服务向社区的“延伸”、街道社区服务的扩容、街道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开招标,应聘人员多为富余下岗的企业医务人员,或医科院校毕业生这三种);[6]二是农村淘宝类的服务站。查阅相关的文献,也难以找到关于农村区域的特教服务站的设置。

(三)铜仁市农村特教服务站的创设迫在眉睫

铜仁市目前的特殊教育人群在铜仁市总人口中占比较大。“查询可知目前贵州省共建立省级及以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428个,其中省级专门协会已建5个,市级专门协会已建45个,县级专门协会已建378个,助残社会组织共有14个。”[7]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来看,不同类型的专门为特殊人群建立的协会主要建立在县级以上区域,铜仁市以下各县乃至县级以下各农村区域均未有特殊教育服务站的设置,也仅仅在相关的极个别县级城市设有特殊教育学校。

二、创设路径

(一)筛选服务对象

我们的团队初步对铜仁市的三所村庄进行调查(如表1所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铜仁市地区村寨之间都存在残疾人和空巢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人数占总人数约5%左右,而且他们多数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与康复治疗。乡村特教服务站主要针对三个村中总人数和弱势群体人数相对较多的云场评村进行选址建立,并把服务站的服务对象基本确定为三类:第一类服务对象是特殊人群;第二类是在村的空巢老人;第三类服务对象则是需要了解咨询相关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知识以求获得帮助的人群。其中,我们主要以特殊人群中的特殊儿童为主。

(二)确定服务类型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8]乡村特教服务站的建立是完善基础设施的体现之一。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服务站将服务类型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村户中有手机、电脑等能够上网的设备所提供的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的线上服务;第二种是现场报名、实地操作的线下服务,旨在方便因经济受限或其他原因而没有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弱势群体。

(三)设计服务内容

1. 利民便捷线上服务

线上服务包括在线学习康复训练的视频和相关知识的文字描述、文献等,可满足需要学习有关知识的人群;线上服务点有手语教学视频,可缓解乡村听力障碍人群与普通人交流障碍,该视频的下载学习可通过购买特殊教育服务站VIP,获得永久免费下载资格;线上服务提供报警、消防、紧急救护等快捷拨打电话功能,为了防止紧急事故的发生,特教服务站的客服人员全程24小时在线,让使用线上服务的使用者安心和放心。同时线上服务提供各种康复器械和相关康复知识书本的销售信息,为需要服务人群提供最经济适用的器材;还可提供乡村特殊教育的最新咨询,保障乡村特殊儿童最快捷方便的得到最新的入学信息。线上服务为了更方便,特此推出乡村特教服务站App,只需要下载App,线上服务一览所有,方便快捷,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满足了不会用聊天工具或者不经常用的人群。

需要服务人群可以提前在乡村特教服务站推出的线上服务中,预约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干预等特殊服务,办理一切手续,预约时间、地点、服务项目等即可到服务站享受服务;若因身体疾病、残疾、或身体衰老导致身体行动不便,可以及时拨打在线热线,服务站将会分配专业人员到达指定地点,提供上门服务,方便快捷,操作简单。

2. 人性化实操线下服务

服务站会在村镇里面建立短期培训基地,定期招收村里居民培训学习康复技术,包括特殊教育康复服务、老年人肢体康复等课程,以此来补充特教服务站服务人员稀少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减轻需要服务家庭的经济和心理等负担。培训后,会定期派遣服务人员入村入户,宣传特教服务站,也让服务入户,做到家家户户都能够享受到特教服务站的服务。特教服务站还可以提供送教上门这一服务。服务站可以与当地普通学校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校教师为当地的重度特殊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政策,为其提供教育和服务,联通家校结合。线下服务为特殊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康复,增加亲子之间的联系,减轻家庭负担,增加家长信心。近年来,很多国家也都把家校联合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

特教服务站将家、校、服务站三者结合,一起为乡村特殊人群送上服务,一部分减轻当地政府压力,一部分促进乡村社会工作发展;服务站还可以与当地普通学校合作为当地的轻中度残障儿童提供与普通学校学生交流机会,为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打下基础,从而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特教服务站会为特殊儿童提供感统训练场所,配备感统训练师,该项服务也可在线上提前预约,将训练费用降至最低,训练同时价格优惠;服务站也为老年人提供相关康复强身健体的课程和服务;还会定期组织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交流联谊活动,让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环境氛围。

(四)组织服务人员

对于服务站人员的主要参与者以特殊教育专业老师与学生为主,以长期实践的特殊教育教师、本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康复专家及服务对象亲属为辅,并定期开展相关内容讲解与培训。人员搭配上,要平衡青年参与者与成人督导之间的关系,因为青年参与者需要来自指导老师的引导、鼓励与支持,指导老师会对他们所做的方案设计进行把关,给予修改意见,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青年参与者与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10]这样的形式不仅能有效帮助服务对象,也能充分发挥服务人员的各方面优势、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五)物质条件支撑

一个项目创设的成功,是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撑的。而服务站的创设,同样需要物质条件支撑。首先,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方便我们团队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补充和提高;其次,现在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故会给予配套经费支持;最后,服务站的建立属于公益性项目,当地村委在政策的驱动下,可以给我们提供场地或者相应的配套设施支持。特教服务站的创设成功不仅会促进服务站的建立和发展,也会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特教服务站不仅是对象的多元化,其服务也具备多元服务的特征。但是,“设立的乡村特教服务站应建立专门的纠纷办等一系列专门部门,制定完善的内外部投诉管理机制、制度等。”[11]同时,“还应该针对残疾患者自身行动不便的特点,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容易发生危险的设施设备和要害部门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并且应该有完备的防火设施、防盗设施以及报警装置等,确保事故的零发生率。”[12]和社区康复机构相比,社区康复机构以其经济、有效、方便的特点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但是乡村特教服务站更适应我国农村残疾人、空巢老人和慢性病患者。乡村特教服务站利于长期康复,也符合铜仁市区的发展趋势;同时,乡村特教服务站更容易开展和实施。在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服务队伍培养。但是,服务站专业人员不是太充裕,我们应该多多呼吁本专业的同学加入我们,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可以为农村的特殊人群和有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微笑的生活在阳光之下。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残疾人分布在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农村特殊人群大多数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与治疗。在铜仁市,各类特殊人群专门协会主要建立在县级以上区域,各县乃至县级以下各农村区域均未有特殊教育服务站的设置,只有在相关的极少的县级城市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本文针对铜仁市农村特殊教育的相关服务现状,创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站模式,旨在为农村地区特殊人群提供相关的特殊教育服务。

关键词:特殊儿童,空巢老人,肢体残疾人,特殊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残疾人教育条例[OL].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_left/moe_709/s3330/201001/t20100128_8203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义务教育法[OL].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20/tnull_3177.html.

[3] 中国特殊教育信息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OL].http://www.tejiao.net/news/zhengce/2018-04-13/8493.html.2018-04-13.

[4] 罗柳妮.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徐德荣.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J].现代特殊教育,2012(1):11-13.

[6] 田园,玄泽亮.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况[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1):55-58.

[7] 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网站.贵州省2018年度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www.gzsdpf.org.cn/GZCL/H/01/43859.shtml.

[8] 张筑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9(8):178-179.

[9] 徐英.农村小学高年级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6):26.

[10] 吴伟.赋权理论视角下的青年社会参与研究——以“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站”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6,38(4):115-122.

[11] 密忠祥,程军,卢迪迪,崔志茹,李蓓,王葆华,周小跃,黄秋晨,刘菲,鲍雯,李莹,褚添翼,王萌萌.现代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核心要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5,19(6):1-3.

[12] 罗玲,李锡春,强茗.社区康复需求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26(4):80.

上一篇:大庆精神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下一篇:基于智慧终端的大学英语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