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旅游业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铜仁地区旅游业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

【摘要】 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应该注意的方面,从民族地区的资源与市场优势入手分析了开发旅游的必要性与开发的模式,最后论述了发展旅游资源对民族地区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

一、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1.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2070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他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倍和103倍。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

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GNP达到300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

二、开发与保护: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

(一)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二)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三)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

三、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旅游业有利于全面推进“六大联动”。

发展旅游业,如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城乡人员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推进城乡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联动”中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江湖城港桥海山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把山区、海洋等目前利用率较低的旅游资源全面有效地整合起来,在“促进港桥海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友谊,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为“请进来”、“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巨大舞台,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在“推进内外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国土资源,并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持一致,在“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中大有可为。

(二)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蓉.论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商业时代,2006,(11)

[2]李红艳.构建国家及区域性旅游卫星账户.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2)

[3]康蓉.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需求信息采集体系.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06)

[4]张辉.《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

[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管理》

作者:杨音南

第2篇: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彼此合作。随着生产布局逐渐向边境地区拓展,旅游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当前,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改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促进了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为开展口岸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在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本区域内口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区—五带”的旅游空间战略格局。

关键词:东北亚;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区域合作

政治碰撞、经济交融、文化多元的边境地区,是研究全球化进程的最佳实验室之一[1]。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彼此合作,地缘关系多转化为边境经济合作关系,生产布局开始向边境地区拓展[2]。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不仅已成为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更因其独有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而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社会经贸交流的黏合剂[3]。随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东北亚旅游热也逐渐兴起,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作为其重要旅游产品之一,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而围绕东北边境地区开展口岸旅游业有望为东北亚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本文从广义的东北地区出发,研究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边境口岸所在城市的区域,以考察这一区域内口岸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到2010年12月,我国陆域边境九个省区共获准开放包括公路口岸、铁路口岸、水运口岸在内的73个一类口岸,其中研究区域的东北沿边就有30个。

1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1 区位条件

东北边境地区背靠广大的东北腹地,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坐落在其边境线上的不同类型的口岸构成的东北沿边口岸群,承担着我国与俄、朝、蒙三国之间的国家贸易和地方贸易的合作交流。边境贸易的合作交流不仅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发展口岸旅游业提供了协作的潜力。同时,东北沿边口岸群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段,不仅是东北地区南联北开的重要渠道,也是东北亚各国通往欧洲的主要陆上捷径。海陆空交通便捷,为发展东北地区口岸旅游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1.2 口岸旅游资源条件

1.2.1天然的国门旅游通道

边境口岸是一个国家门户的象征,是展示对外形象的窗口。东北地区边境口岸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不仅带动了边境地区的经贸发展,同时也是开展口岸旅游业的一个天然交通连接体。雄踞在其边境线上的国门、界碑已经成为开展口岸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旅游点。

1.2.2悠久的边境贸易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东北边境地区就有边民互市的传统,边贸往来历史悠久。蒙古高原的边贸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在边境上的“通关市”,使原有的民间贸易发展到最高层次。对俄边境贸易始于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中俄边境贸易,由此开启了中俄边贸往来的大门。1882年,清政府开通丹东港与朝鲜等国进行通商贸易。此后,丹东口岸一直是对朝贸易的前哨。随着各个口岸的相继开放,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的边贸往来更加频繁。沿边口岸具有交通距离短、运输成本低、贸易形式灵活多样、交往历史长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它们的区位优势和特点[4],有利于长足发展边境口岸贸易旅游。

1.2.3 丰富的界江、界河、界湖资源

东北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界江、界河、界湖资源。其中有4条界江(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3个界湖(长白山天池、兴凯湖、贝尔湖),1条界河(额尔古纳河)。而水运口岸都是依托这些界江、界河、界湖而建成的,旅游者乘船便可饱览途中的流域风光。同时,这些界江、界河、界湖把以水运口岸为中心的两国边境旅游资源串联了起来,不仅增强了边境地区各个旅游资源点的可进入性,也为开展口岸跨国旅游的基础设施配置提供了便利条件。

1.2.4 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

边境的作用范围并不限于边境口岸的分布地带,在边境邻近的内陆腹地构成了对边境口岸的资源支撑[5]。这一广大的东北腹地上生态类型多样、环境质量优越,草原、森林、湿地、冰雪等已成为其王牌生态旅游资源。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代表的的草原风光,水草肥美、骏马奔驰,风光迷人;以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为代表的森林风光可以让人一饱原始森林的自然风貌和各种飞禽走兽;以三江平原为代表的湿地物产丰富,景色壮观;冰雪资源更是居全国之首,形成著名的冰雪生态旅游品牌。口岸距离腹地较近,加之交通的不断改善和加强,为依托核心腹地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5 独具魅力的跨境民族

东北边境地区聚居着满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俄罗斯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均为跨境民族。虽然被国界线分开,但这些跨境民族之间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大多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相互通婚,生活上互通有无,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呼伦贝尔所辖额尔古纳市的室韦是我国著名的俄罗斯民族之乡,绚丽的俄罗斯民族服饰、风格别致的木刻楞居民建筑构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沿着室韦口岸出境后,旅游者亦可感受俄罗斯小镇奥洛奇的民族异域风情。

1.3政策驱动条件

近年来,国家旅游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仅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再到《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都对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口岸旅游业的建设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又相继访问了俄、蒙、朝等国,为深化中俄、中蒙、中朝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我国与俄、蒙、朝等国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些都将为我国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口岸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绥芬河市、珲春市等主要口岸及相应的省会城市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以来,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近年来,随着各口岸不断深入发展旅游业,使得出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丹东、珲春、绥芬河、满洲里等口岸较为突出(表1)。

2.1.2 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

目前,东北边境地区口岸旅游业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边境旅游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国内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及周边相邻的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东北亚国家为主体的基础市场,北美、西欧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兴市场,以及澳大利亚和东欧、中亚各国为主的潜力市场。

2.1.3 观光旅游逐渐向多样化拓展

随着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东北地区口岸旅游也由以往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体验式旅游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类型结构体系方向拓展。尤其是以自驾游为主的体验式旅游备受热捧。例如,吉林图们口岸开通的中朝跨境骑行游,旅游者可在办理赴朝旅游通行证后经图们公路口岸骑行过境到朝鲜南阳进行观光游览;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开通“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贝加尔湖”的中蒙俄三国自驾游旅游线路已成为国际自驾车旅游的品牌,旅游者不仅可以观赏沿途风光,亦可感受由骑行带来的快乐。

2.1.4 初步形成与口岸对接的交通运输体系

东北地区现已基本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国内外游客能够便捷抵达口岸目的地。其次,绥芬河—满洲里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西相连,连接腹地与边境口岸的干线公路也基本贯通,跨境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基本建成。再次,东北东部铁路的建成与通车,使得中国对俄罗斯和朝鲜的10多个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的连接更为紧密。这些都为口岸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旅游通道。

2.2 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口岸旅游发展缺乏协调机制与联动机制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离不开制度的协调。但就目前来说,东北地区还尚未出台一部关于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口岸旅游业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各口岸之间由于地区界线的阻碍缺少合作交流,加上口岸仍由各地区独自管理,使得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完整地开发和整合,各景点之间不能串点成线。同时,还缺少一个统一领导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各口岸难以承担起真正的协调职能,口岸旅游的发展缺乏联动性。

2.2.2旅游消费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目前东北地区口岸旅游仍主要体现为国门游、界碑游等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项目,口岸深度游与体验游程度不高,旅游者逗留的时间较短,人均消费普遍较低。

从供给层面看,虽然本地区边境口岸旅游资源丰富,长白山天池、兴凯湖、贝尔湖等独树一帜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具异域风情的跨境民族、民俗资源都堪称为东北亚顶级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后供给形式单一,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加之口岸文化内涵发掘不深,各口岸旅游特色不鲜明,雷同严重,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2.2.3 旅游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近年来,东北地区相对在口岸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口岸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口岸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缺少与口岸联通的四通八达的高级公路和铁路网,旅游接待能力弱;一些口岸特别是二类口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查验楼陈旧老化、国境桥超期服役、安全隐患多、旅客候检场地过于狭小等问题[6],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口岸交通发展的“瓶颈”。其次,办理口岸出入境手续较为繁琐,边境通关性较难。如从丹东口岸赴朝边境旅游签证办理时间短的有一两天,长的可达5天左右[7]。再次,口岸城市已有的异域风情元素较为分散,不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异域风情,而中国风情元素又缺乏代表性,使得各口岸城市建设彰显不出城市固有特色风情的魅力。

2.2.4 抗经济危机风险性不强

由于本区域内口岸承担着对外贸易往来的合作交流,因此商贸旅游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区域的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贸易额呈现大幅度的下滑。2009年的黑龙江对俄贸易额下降比例尤为明显,进出口额同比下降49.7%[8],使得黑龙江对俄边贸旅游人数锐减,市场销售额直线下降。

2.2.5 口岸跨国旅游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涉及成员国家具有多元性,因此,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本区域口岸跨国旅游合作问题之所在。当前,俄罗斯的政治形势不稳定,而远东又是俄经济的后进地区,原有的边境管理体制变化缓慢,并且近年来中俄边境贸易无论是在贸易额数量上还是在贸易结构上都处于边缘地位,中俄边境贸易的整体地位在逐步下降[9];朝鲜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先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朝鲜经济难以得到飞速发展;蒙古国由于常年闭关锁国,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大相径庭,无疑都增加了口岸跨国旅游合作的难度。

3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策略

3.1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3.1.1 边境口岸深度旅游

开发出特色鲜明的边境旅游产品是口岸旅游永葆发展的至关点。在大力发展边境口岸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应适当添加旅游休闲元素、丰富各式各样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全方位打造边境口岸深度之旅。

根据口岸建设发展情况,对不同功能定位的口岸进行以国门为核心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黑河、抚远、室韦为代表的水运口岸可依托其丰富的界江、界河资源开发漂流旅游项目,沿途可提供高倍望远镜以眺望异国风光;或以登岛游乐、度假的方式开展对俄游轮旅游。以满洲里、珲春为代表的铁路口岸可开发铁路装换现场观摩产品,一改以往过境铁路装换时周边杂乱的环境,在装换现场设立空中观景台,并提供专业解说员和望远镜等配套服务来充实观赏内容。以绥芬河、图们、二连浩特为代表的公路口岸可推出以骑行游为主打的边境体验之旅,或开发边境“热气球”项目,游客乘坐热气球便可纵览两国大地景色。

除此之外,积极开展区域内口岸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建设“同江—抚远—绥芬河—东宁的黑龙江旅游走廊”、“集安—长白山—图们江旅游走廊”,共筑“东北地区边境口岸黄金旅游带”。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深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毗邻城市的合作,构建跨境旅游合作区有利于合作双方实现经贸合作和国家发展诉求[10]。此外,通过优化旅游通关环境、推广边民通行证政策、加快与口岸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共同开发出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跨国旅游线路。比如:中、朝、俄、蒙四国构成的“边境商都”游,中、朝、俄“界碑漂流”游,跨越中、俄、蒙的“茶叶之路”游,“东北亚金三角旅游线”、“绥芬河—双城子—海参崴—纳霍德卡旅游线”、“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乔巴山—肯特山旅游线”等。

3.1.2 特色冰雪旅游

东北边境地区拥有漫长严寒的冬季,每年有4~6个月的积雪期,且雪量大、雪质好,是开展冰雪旅游的最佳区域之一。依托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特色冰雪旅游产品,以弥补口岸城市冬季旅游的短板,实现口岸冬夏两季旅游均衡发展的局面。重点开发界江、界河、界湖上的冰上旅游活动,如:开展冰橇、冰帆、冰上卡丁车、冰上坦克车等运动休闲项目,或建立冰上捕鱼区,推出破冰捕鱼体验式旅游产品,还可以冰雪为材料建设冰雪城堡,游客在城堡里既能欣赏冰雪演艺,又能品尝到活血暖身的雪地养生餐饮品,使其成为国际著名的冬季冰上乐园。

3.1.3 异国风情旅游

通过打造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城市旅游吸引物,把口岸建成“国内游客眼中的异乡,国外游客眼中的家乡”。

依据口岸的国别开放,在口岸城市内建设一条属于他们生活、工作的特色街区。通过借鉴旧金山“唐人街”与上海“新天地”的建设精髓,在街区内建设异国特色建筑,并提供给他们家乡的特色餐饮和特色购物,给他们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活场所和聚会场所。同时,还应加强口岸互市贸易区的修建,利用其边民互市的有利条件和现有的旅贸业态,建设一条兼异域风情和中国特色的风情集贸街,使游人在区内漫步就可品味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最终将本区打造成集餐饮、住宿、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全新互市贸易区。

3.1.4 生态养生度假旅游

应重点集中开发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可以黑河口岸作为入境旅游通道,依托五大连池市的火山、矿泉等生态资源,开发矿泉康体疗养、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产品,并建立高级养生会馆、游乐园等,使得五大连池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康疗养生的国际旅游胜地。

镜泊湖风景区可以绥芬河口岸作为入境通道,在原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高端游客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度假功能设施的建设,与五大连池风景区共同成为入境游客生态休闲康疗养生的首选之地。

3.2 空间战略布局

口岸是腹地发展的内在牵引力,而腹地是口岸发展的重要支撑[11]。依据腹地与口岸之间的联动关系,加之东北地区边境线漫长、边境口岸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的特点,可将这一区域划分为“六区—五带”的空间战略格局。

3.2.1 六大旅游区的培育

(1)满洲里—呼伦贝尔旅游区。该旅游区主要以满洲里口岸为核心,辐射呼伦贝尔区域范围。充分发挥满洲里“一脚踏三国,四季看边城”的中俄蒙三角地带的地缘优势,在加强对俄贸易旅游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对蒙旅游,使满洲里引领本区域旅游发展。此外,重点打造本区域的草原生态游、森林探险游、湖泊湿地游、特色民俗游等旅游项目,最终将本区打造成中俄蒙跨境旅游休闲度假区。

(2)漠河—大兴安岭旅游区。旅游区以漠河口岸为枢纽,辐射大兴安岭地域范围。近年来,漠河旅游发展飞速。随着各类大型赛事活动在此召开,漠河节事旅游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本旅游区应继续以漠河——“中国北大门”的地缘优势为依托,以厚重历史文化为主要基础,升级打造中国北极村的旅游品牌。借助腹地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将本区打造成以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3)抚远—佳木斯旅游区。旅游区以抚远口岸为节点,辐射佳木斯整个市域范围。旅游区的旅游业发展应利用中国“东极”垄断性的地缘优势和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殊位置作为旅游卖点,以主题化的开发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华夏东极旅游产品集群[12]。同时借助抚远港“东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竞争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服务业,将本区建成中俄最大的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旅游商品集散地。

(4)绥芬河—牡丹江旅游区。旅游区主要利用绥芬河边境口岸“东部陆海丝绸之路桥头堡”的核心地位来推动本区域旅游发展。可通过设计出不同特色的边境主题产品、创建跨境经贸合作区、修建以俄罗斯风情为特色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互市贸易区以及利用绥芬河国际商都的旅游标杆和桥头堡的形象与地位,将绥芬河建成中俄边境全域旅游第一城,以此来带动本区旅游的发展。

(5)长白山—延边旅游区。旅游区以长白、集安口岸为旅游通道,辐射延边整个市域范围。本区应重点扶持长白、集安两个口岸,加强口岸旅游的宣传力度,丰富本区的长白山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旅游、节事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项目类型,将长白山—延边旅游区打造成具边关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6)丹东—大连旅游区。丹东港和大连港作为辽宁省的两个重要港口,一直是东北东部地区连接国内外市场、提升其腹地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同时,两港集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荟萃一体,奠定了本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开发实施时不仅要结合丹东、大连两港的良好区位优势,发挥天然良港的优势作用,还应结合其特色的旅游资源,使本区形成兼休闲度假游与边境风情游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3.2.2 五条旅游带的培育

(1)额尔古纳河旅游带。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它与俄罗斯赤塔州的五个市区相邻。开发本旅游带可以黑山头口岸为核心,合力推出“黑山头—赤塔—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的跨境旅游线路。此外,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民俗风情浓郁,科学整合这些资源要素,可开发出以生态旅游为旗帜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2)黑龙江旅游带。本旅游带包括连接漠河至抚远之间的流域范围。可分河段对本带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漠河河段重点打造以节庆赛事、江源探险旅游、界江游船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黑河河段重点发展边境贸易游、邮轮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游,构筑健全的旅游产品体系;嘉荫—萝北河段着力打造以地质遗迹观光游、边城商贸游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江—抚远河段主要以建设邮轮旅游为核心,以节庆赛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重要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

(3)乌苏里江—兴凯湖旅游带。本旅游带重点建设新开流景区、当壁镇景区、珍宝岛景区、虎头景区等。依托大界湖、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中俄边贸口岸等特殊资源,把本带建设成为集观光、娱乐、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4)图们江旅游带。本旅游带应着重发展边境口岸风情边关游,例如在珲春口岸、图们口岸、防川地区附近的适当地点建设朝鲜族、满族等民俗村,向游客提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食宿、歌舞表演,将口岸观光游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风情的旅游带。

(5)鸭绿江旅游带。鸭绿江为中朝两国界河,秀丽的中朝两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得鸭绿江沿线具有开发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的较大优势。鸭绿江连接了长白、临江、集安、丹东等口岸城市,可在我国境内开发长白—临江—集安—丹东的鸭绿江乘船观光游。同时还可推出具异国风情的口岸跨国旅游,例如“长白—惠山—平壤”旅游线等。

4 结论

旅游是沿边地区开放的重头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国家形象、稳定和繁荣边疆、体现睦邻友好、建设和谐世界的最佳载体。虽然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的发展仍受到国际环境、基础设施、通关和签证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但随着国家战略的支持、东北地区经济的崛起、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区域口岸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沿边开放战略意义地位的越发凸显,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更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并依托腹地优势的旅游资源,全力肩负起东北亚旅游合作“桥头堡”的职责,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Hachowiak H. Tourism and borders: contemporary issues, 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M].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6:9-10.

[2] 于天福.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经济成长机制研究[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3:1.

[3] 陈雪婷, 陈才, 徐淑梅. 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2, 21(3):152-159.

[4] 李玉潭, 吴亚军.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体系的建设及存在的问题[J]. 东北亚论坛, 2007,16(6):3-7.

[5] 张旭华. 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与中国的跨边境合作策略探析[J]. 亚太经济, 2011(4):108-113.

[6] 丛志颖, 于天福. 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探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12):1937-1943.

[7] 郑辽吉. 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J]. 世界地理研究, 2009,18(2):128-134.

[8] 邵瑞峰.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1.

[9] 王明清, 丁四保. 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缘障碍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4(1):89-93.

[10] 李飞. 跨境旅游合作区: 探索中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J]. 旅游科学, 2013, 27(5):10-21.

[11] 邬冰, 王亚丰, 佟玉凯. 中国沿边口岸与城市腹地互动机理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9(9):32-38.

[12] 徐淑梅, 李圆慧, 王亚丰.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3):336-341.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Ports

in Northeast China

LIU Jia-jie, XU Shu-mei, WANG Ming-lei, XIAO Lin, TIAN Ye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China)

Key words: Northeastern Asia; Northeast China; frontier ports; tourism; regional cooperation

作者:刘佳劼 徐淑梅 王茗蕾 肖琳 田野

第3篇:中国民营资本投资西部地区旅游业探析

摘 要: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民营旅游业发展迅速,使西部旅游业呈现一种新的发展格局。独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资本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极大地加快了西部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也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旅游业的附加值、规模化等问题尚需加快解决,从而使整个旅游市场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民营资本;西部地区;旅游业;投资

民营资本是与国有资本相对的概念,包括民营企业资本、自然人资本、个体工商户资本等。民营旅游资本主要指可采用独资、合作、联营、参股入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的资本。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民营资本这股新生力量的加入促进了西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日臻完善的环境吸引民营资本投资西部旅游业

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日趋改善。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国家在投入和政策方面对于西部有了很大程度的倾斜,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成就斐然。截至2007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已有92项,投资总规模13 042亿元②。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已全面建成。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西部地区的可进入性,为民营企业投资西部旅游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 产业转型加速,旅游产业优势日益凸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化,国内许多地区的制造业遭遇土地、能源、环境等诸多瓶颈,向服务业转型的趋势明显。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其朝阳产业的地位已经得到公认。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15年,中国旅游投资需求将呈现持续旺盛的态势。到2010年,旅游投资将增加到13 600亿元,而2010-2020年,每年需要1 000亿元的投资规模③。投资旅游行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在很多传统产业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投资旅游业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资本良性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良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产权资本将逐渐从竞争性的市场领域退出,让位于经营灵活的民营资本,这意味着民营企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进入空间。

3. 具备旅游资源垄断优势,潜藏巨大开发空间。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力度明显不够。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显示:在西部660万km2的土地上共有100多种垄断性旅游资源,其中已开发的只占总量的1/7,开发潜力巨大④。西部拥有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部分城市还具备良好的商务、会展旅游环境和一些特种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的绿色生态游、探险游、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符合都市人追求绿色和渴望贴近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冲击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旅游资源的价值巨大。目前,西部旅游已形成了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三大品牌,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4. 西部一体化的加速推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中国西部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正向多个层面推进。西北5省区(陕、甘、宁、青、新)与西藏签署了“5+1”大西北旅游合作圈的协议。在2007年的东盟博览会上,涉及旅游合作的签约项目达33个,其中国际旅游合作项目21个,投资金额8.5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6.11%;国内旅游合作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约2.5亿美元⑤。2007年签署的《中国西部旅游区域合作协议书》,实现了西部12个省市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交通互联、营销互动,形成了西部的旅游品牌和统一的开放市场,增强了西部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二、民营资本投资西部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1. 投资总量不足。旅游饭店和旅行社是旅游业的支柱行业,西部民营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大体上反映了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数量。西部地区民营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总量少,在全国所占比重低。西部12个省市区共有1 761家民营星级饭店和2 470家民营旅行社;东部10个省市共有3 152家民营星级饭店和5 988家民营旅行社,与东部相比,二者总量约为东部的1/2(如图1和图2)。

西部地区民营旅游投资严重不足,这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高于东部地区,造成旅游市场需求不足,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以及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很难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从而带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而西部许多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够宽,限制了旅游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

2. 投资结构失衡。第一,投资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从东西部比较来看,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很多省市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虽然观光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应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由“产品导向”向“市场导向”过渡。第二,投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于四川、云南等省。地区各省市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民营化程度差异较大,以云南和四川民营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最多,两省民营星级饭店数量之和占了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总量近一半的比例,排在第1位的云南省的民营星级饭店数是排在最后1位的宁夏的21倍;在旅行社投资中,云南和四川的民营资本也最多,总量为790家,而青海、宁夏和西藏最少,总计不到190家(如表1和表2)。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的投资通常数额不大,规模较小。一般投资单个独立景点,很少进行旅游区成片开发。在未来的投资规划中,亟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挖掘资源优势,带动西部地区其它省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连片连区的发展格局。第三,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于饭店、景区和旅行社。西部地区旅游投资主要集中在饭店、景区和旅行社等传统领域,涉及旅游新业态以及衍生业态的不多,旅游工艺品生产、旅游新产品开发等投资严重不足甚至被忽视。而在东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航空、旅游房产等新业态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上,投资主要集中于旅游饭店业。如在住宿设施建设中,重视旅游高档饭店的建设,忽视中低档住宿设施的建设;重视星级饭店的建设,忽视家庭旅馆、宿营地、青年旅馆等特色饭店的建设。

三、民营资本投资西部旅游业趋势与策略

1. 新兴产品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产品多元化趋势显现,休闲度假旅游与专项旅游产品成为未来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投资热点。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集中开发度假旅游及商务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在产品开发中,必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以不同的需求层次为对象,根据不同的类别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系列,形成完整的纵向排列的产品结构,联合成统一的旅游市场。同时要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加快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的建设,完成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完整的产品结构的转换,营造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在实现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以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东部游客,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2. 旅游经济规模化引领投资走向。旅游企业集团化的进程加快,实现旅游经济规模化应成为西部旅游业未来的投资走向。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及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组团,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实现中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和技术,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使特色资源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投资项目上以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规模为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维持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即以产品的横向开拓为重点,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成线的经济规模。

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合作最终要落实在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上,而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是实现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或重构的主要方式。为促进西部旅游区域合作,西部地区在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时,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鼓励通过并购、相互持股等方式组建以资金为纽带的跨省区旅游集团,从核心意义上改变旅游集团结构松散、集而不和的现状,真正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 关联产业将是投资新领域。旅游房产、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是未来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新领域。国家旅游局在《2007中国旅游投资报告》中指出,旅游新业态以及衍生业态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旅游投资新热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和饭店业仍将是民营投资旅游行业关注的热点,但由于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人才培训、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等旅游关联产业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显现。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文献表明,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是对一个地区旅游成熟度评价的标准之一。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旅游地区,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比例通常占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而中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0%左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白⑦。旅游纪念品开发投资小,见效快,并且易于与现有产业相结合。西部的少数民族拥有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可以借旅游发展进行开发。这些行业目前资金相对薄弱,发展滞后,竞争力弱,这将给旅游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市场机会,而这些行业的加强也对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重庆等12个省、市或自治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10个省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

②西部办:《2007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www.chinagate.com.cn。

③杨荷卿,言民:《粤晖园成为民企开发亮点-民营资本助旅游业多元化发展》,《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12月7日(C06)。

④夏雨:《不仅是看上去很美-西部旅游业投资潜力分析》,《西部论丛》,2006年第7期。

⑤《中国-东盟博览会助推区域性旅游合作》,http://www.caexpo.org。

⑥刘婧:《旅游投资-晋商资本新流向》,《旅游时代》,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冯学钢,钟伟.我国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研究[J].旅游科学,2007,(4).

[2]张吉林.中国旅游业的投资方向[N].中国旅游报,2006-5-17.

[3]张鸿智.民营经济与我国旅游业发展[J].市场经济研究,2001,(3).

[4]陈实,等.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西部旅游产业区域合作路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5]唐留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

[6]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学 诗

责任校对:艾 岚

Analysis on Private Capital Investing the Western Areas Tourism im China

Chen Qingya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Key words: private capital; west of China; tourism; investment

作者:陈青雁

第4篇: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贵州省委文件 黔党发[20lO]9号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

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10年9月lO日)

铜仁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突出,具有面向中部和东部旅游市场,融合湖南省和重庆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和体闲度假旅游的巨大潜力。按照“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主题和“出台一组好政策、实施一批妤的旅游建设项目、形成一个好的办会机制”的总体思路,为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并通过举办第五届旅发大会,使铜仁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品和旅游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明显

- 1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重点在环梵净山片区、石阡温泉片区、锦江沿岸和玉屏下舞阳河沿岸片区等有条件的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基地和老龄度假旅游基地,力争打造全国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区;积极开发十里锦江、乌江和沙坨、思林等水电站库区水上旅游产品;支持有条件的民族文化村寨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保护和利用石阡县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加大以铜仁龙舟、玉屏箫笛、思南花灯、松桃滚龙、德江傩文化等为代表的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博物馆、展示馆,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周逸群烈士故居、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地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支持铜仁地区实施旅游景区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批A级旅游景区,积极做好国家4A、5A级景区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铜仁地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20个以上,梵净山成为5A级旅游景区。(3)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

- 3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1)积极支持铜仁地区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航空和水运相结合的区域旅游综合交通网,切实改善旅游可进入条件。支持铜仁地区抓紧编制和实施区域旅游公路规划,围绕实施《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国家铁路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石阡至剑河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力争尽快开工建设长沙至贵阳客运专线、渝怀铁路二线和铜仁至玉屏城际铁路,提前实施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铜仁大兴至思南、思南至遵义、松桃至铜仁大兴、铜仁至玉屏大龙、沿河至德江等高速公路,力争“十二五”期间铜仁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积极做好铜仁市城市快速环线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2)加大力度支持连接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显著提升旅游公路通达水平。重点支持加快梵净山旅游环线建设,建设江口至转塘、印江合水至棉絮岭、松桃孟溪至冷家坝三条入口公路联络线。支持新建或改扩建重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结合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建设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连接道路,实现重点民族文化村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通油路;规划

- 5和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陈列展示、旅游车站等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完善和提高松桃苗王城、印江团龙村、石阡尧上村、铜仁挞扒洞村、思南郝家湾村等民族文化村和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基础设施。

三、支持铜仁地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1)支持铜仁地区建设国家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梵净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结合 “两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抓好乌江、锦江等主要河流沿岸和重要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支持重点景区和生态恢复区实施生态移民。(2)支持铜仁市围绕创建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江口、印江、松桃、石阡等有条件的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城镇和旅游城镇;加强重点旅游城市(镇)和旅游景区环境整治,优先安排一批绿化及景观建设项目,对梵净山周边种竹安排给予倾斜。力争到2015年,铜仁地区旅游目的地城市绿地率提高到40%以上,重点旅游城镇绿地率提高到35%以上,重点旅游景区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3)支持铜仁地区实施一批

- 7乡村旅馆、度假营地等多样性的旅游接待设施,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饭店和绿色环保饭店。力争到2015年,铜仁地区星级饭店接待能力达到4万个床位,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20家以上。(2)支持铜仁地区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2年前重点旅游城市(镇)和主要景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构建覆盖主要景区的旅游救援体系。(3)支持铜仁地区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旅游联运,支持铁路、航空部门增开到铜仁的旅游专列、航班和旅游包机,鼓励发展专业旅游车队和跨区域公路运输,加快形成安全、快捷、畅通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4)支持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设立专业旅游网站,发展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旅游咨询和交易。(5)支持铜仁地区发展旅行社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进入铜仁地区建立服务分支机构。

五、支持铜仁地区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1)支持铜仁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加快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和覆盖旅游城市

- 9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和东南亚、港澳台等目标市场为重点,积极组织海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媒体赴铜仁,召开旅游线路产品推介会并进行深入采访和宣传报道;积极组织铜仁地区旅游部门和企业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在重点客源地市场举办的区域性旅游展会,加大与境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和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2)将铜仁地区作为全省近期旅游宣传重点,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推介铜仁地区旅游资源及产品。支持铜仁地区办好贵州梵净山旅游节、龙舟节等文化旅游节、并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广。(3)支持铜仁地区加快建立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扩大旅游宣传营销的渠道。

七、支持铜仁地区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系。(1)支持铜仁地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

- 11

八、支持铜仁地区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1)支持铜仁地区建设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铜仁地区各县(市、特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旅游及相关专业,积极培养旅游实用人才;充分利用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思南师范学校开设旅游及相关专业,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协调省内外大专院校帮助铜仁地区培养一批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2)积极支持铜仁地区引进一批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教育培训师资。(3)支持铜仁地区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心,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培训,开展民间艺人专业技术培训和等级资格评审,加大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力度。(4)围绕加快旅游服务业和旅游商品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自主创业;着力优化人才工作和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九、加大对铜仁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1)全力支持铜仁地区办好第五届旅发大会,由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

- 13展特色旅游业,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旅游企业的,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用地。

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资源整合, 努力实现铜仁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省直各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对铜仁地区旅游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需要向国家部委申报、核准的项目,要及时向国家部委推荐,争取国家投资。为确保支持铜仁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本意见明确的事项和相关工作责任纳入督查程序,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并定期开展督促检查,通报落实情况,督促抓好落实。铜仁地区要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推进资源整合,实施重点景区带动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合作利益机制,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要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市、特区)和部门,落实工作责任;要以召开第五届旅发大会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创新

- 15

第5篇:旅游签证免签国家/地区

发布日期: February 17, 2009

安道尔,阿根廷,奥地利,巴哈马,巴巴多斯,比利时,玻利维亚,保加利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厄瓜多尔,芬兰,法 国,德国,英国,希腊,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澳门,马来西亚,摩纳哥,摩洛 哥,纳米比亚,荷兰,新西兰,挪威,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圣马力诺,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韩国,马耳他骑士团 (马耳他公民需要签证),西班牙,苏里南,瑞典,瑞士,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乌拉圭,梵蒂冈,委内瑞拉(不超过60天)。

第6篇:铜仁旅游资源概况

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艳遇之城”凤凰古城,北与重庆市接壤,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铜仁凤凰机场、湘黔铁路复线和渝怀铁路、杭瑞高速、沪昆高速贯通全境,交通便利。

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铜仁名人辈出,是廖锡龙、戴秉国的故乡,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还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

铜仁物产丰富,美食众多。梵净山翠峰茶、铜仁珍珠花生闻名遐迩,乌江酸鱼、松桃卤鸭、石阡皮蛋、玉屏板栗、思南牛肉干、大关酒等系列食品备受游客青睐。

悠久的历史、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构成了铜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同时也是世界重要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的梵净山,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首个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的石阡温泉,堪称铜仁的两张国际级名片。今年来,铜仁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康体等复合型转变。

第7篇: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毕业论文 (20_ _届)

衢州地区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旅游业是中国未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作用。中国以全新的开放姿态,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爆发点,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 到,中国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积累上,与国外旅游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这也凸现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研究的衢州地区的旅游业起步发展是以观光旅游为特征,以国内旅游为载体,以主要旅游景区为依托,以团队线路产品为运作方式,以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 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目前仍有着较好的区位、交通、产品、客源市场优势,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克服发展中的瓶颈,通过必要的 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促进旅游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扩大旅游发展空间,推进以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为特征,以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为载体,以城市旅游为依 托,以散客组织为运作方式,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实现衢州地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衢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ism is a huge Chinas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opening up a whole new attitude sothat tourism will become a flashpoint in service industries has developed rapidly.But it also should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China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accumulation and foreign travel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developed areas. Greatpotentia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rospects it also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the theoryand practice.

Quzhou this study sta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region ischaracterized by tourism to domestic tourism as the carrier to rely on the maintourist attractions team line product work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income for theprimary purpose developed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a good location transportationproducts tourist market advantage while also facing rare opportunities fordevelopment but to a higher level to over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promotion through the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and market promote the integrationand restructuring of tourism products exp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omotingtourism and leisure to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tourism and inboundtourism both as a carrier to rely on urban tourism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s tooperate economic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the purpose of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order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tourism industry Quzhou area.

Keywords: Quzhou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 1

1.2 研究的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1.4 研究思路......................... 2

2 衢州旅游业的现状.................... 3

2.1 浙江旅游业的现状................ 3

2.2 衢州旅游业的现状................ 7

2.2.1 衢州旅游市场基本状况.................. 7

2.2.2 衢州旅游市场稳步增长的原因............. 9

2.3 衢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1

2.3.1 问卷的设计和样本选择................. 11

2.3.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11

3 衢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

4 发展衢州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22

4.1 从行业自身改善提升衢州旅游业水平.......... 22

4.1.1 建立多渠道的旅游业融资平台............ 22

4.1.2 增强衢州旅游业创新能力............ 22

4.1.3 强化衢州旅游业市场化宣传............... 23 4.1.4 健全衢州旅游

景区区位条件............... 23

4.2 从政府的政策扶持上提升衢州旅游业水平................ 23

4.2.1 加大政府资金开发力度................ 23 4.2.2 转变政府旅游

开发管理理念............... 24

4.2.3 提升衢州旅游业市场化程度............... 24

4.2.4 注重衢州旅游业发展基础建设........... 24

4.2.5 走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25

结 论............................ 25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27

附录: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调查问卷.................. 28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国际上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供给与消费都在迅猛增长。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开始突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普遍认为世界 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旅游业新时期,主要表现在: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将取代标准化产品;旅游供给、分配趋于高度灵活化;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 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发展(冯卫红,2008)。 不可否认,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旅游大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效益不理想;管理经验初步具 备但不成熟。要想发展壮大旅游业,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整套完备的管理运营机制必不可少。然而现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盲目,无法做到 科学发展。 再转到衢州地区旅游业,同样勃勃生机,发展速度惊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2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旅游总收入 72.45 亿元,同比增长 21.6。通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强对接融入,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取得新突破等方式方法,不断推动衢州地区旅游区快步前进。

1.2 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衢州地区的旅游业起步发展是以观光旅游为特征,以国内旅游为载体,以主要旅游景区为依托,以团队线路产品为运作方式,以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 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目前仍有着较好的区位、交通、产品、客源市场优势,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克服发展中的瓶颈,发展适宜本 地区的旅游业显得尤为重要。其结论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对症下药。有利于衢州旅游业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

衢州的城市品牌形象。希望本文为衢州地 区旅游行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选择和应用有效的数据收集方式及工具,对数据的质量和研究结果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本文是对不同人群进行旅游方面的调 1 “调查法”是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指为了达查。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 材料,并做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 提供观点和论据。调查法程序简单、调查范围广、数据处理方便(肖江南,2007)。因此,采用调查法。

1.4 研究思路

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过程、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研究步骤 研究对象 ◆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 ◆ 翻阅文献年鉴; ◆衢州旅游行业; ◆衢州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 ◆ 实地问卷调查; ◆提升衢州旅游行业竞争力,达 ◆ 问卷分析总结; 到科学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提出对策建议; 利用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 利用当地旅游年鉴,问卷数据统 法,研究衢州旅游行业的发展现 计数据,分析衢州旅游行业中存 状; 在的不足; 对衢州旅游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全面了解衢州旅游行业面临的各种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提升衢州旅游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并从中探讨其途径和 方法以期达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2 衢州旅游业的现状

2.1 浙江旅游业的现状 2010 年,我省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12 月,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 684.7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3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9;根据抽样调查测算,112 月,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 295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3045.5 亿元,同比增长 25.7;实现旅游总收入 3312.6 亿元,同比增长 25.3。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者 100.2 万人次,同比增长 61.6。

(1)入境旅游市场情况: 第一,接待和收入情况。1-12 月累计,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 684.7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3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9。其中接待外国人 447.4 万人次,增长 18.5;香港同胞 85.5 万人次,增长 15.3;澳门同胞 23 万人次,增长 39.9;台湾同胞 128.8 万人次,增长 25.8。 第二,主要客源市场情况分析。一方面,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307.2 万人次,同比增长 16.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1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2。其中接待外国人 201.6 万人次,增长 16.8;香港同胞 38.5 万人次,增长 9.6,澳门同胞 9.1 万人次,增长 23.6;台湾同胞 57.9 万人次,增长 17.1。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呈现逐月同比递增走势,其中受世博会“溢出效应”影响,

5、6 月份同比上升更为明显,分别达 18.4和 28.2(入 境旅游人数与同比增幅图 1)。 3 图 1 浙江省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与同比增幅 资料来源:衢州旅游政务网 另一方面,纵观 2010 年整年各市入境游客平均增幅,也达到 20以上。2010 年,我省入境外国旅游者按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是:亚洲游客 247.1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7;欧洲游客 97.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6;美洲游客 55.5 万人次,同比增长 25.3;大洋洲游客 18.4 万人次,同比增长 29.8;非洲游客 10.6万人次,同比增长 27.6(2010 年各市入境旅游情况见表 1)。 4 表 1 2010 浙江省各市入境旅游情况 城市 入境旅游人数 同比 外汇收入 同比 (万人次) () (万美元) () 杭州市 275.7 19.7 169008.4 22.5 宁波市 95.2 18.9 59066.3 21.4 温州市 39.2 18.8 21115.0 18.6 嘉兴市 66.4 19.3 22643.0 18.0 湖州市 33.2 31.9 12585.3 27.0 绍兴市 52.3 21.1 18478.2 24.7 金华市 64.0 20.4 37670.0 23.8 (义乌市) 45.0 20.3 31544.8 26.8 衢州市 9.9 15.9 5122.7 20.1 舟山市 25.7 14.9 13093.7 15.1 台州市 10.3 19 5629.4 13.4 丽水市 12.9

22.7 28607.8 24.3 全省合计 684.7 20 393019.5 21.9 资料来源:浙江省旅游局网站 第三,旅行社外联接待情况。2010 年,我省旅行社有组织接待入境旅游者100.4 万人次,同比增长 36.1,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总量的 14.7。全省旅行社外联入境旅游者 95.4 万人次,同比增长 23.9,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总量的 13.9。同时,在 1-6 月,我省旅行社外联入境旅游者 41.4 万人次,同比增长 16.7;接待入境旅游者 39.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6,说明在世博会“溢 下, (外联、出效应” 入境游客在下半年迅速增长。 接待人数与同比增幅见图

2)。 5 图 2 外联、接待人数(万人次)与同比增幅 资料来源:衢州旅游政务网 (2)出境旅游市场情况: 2010 年,全省有组织出境旅游者 100.2 万人次,同比增长 61.6。其中出国游增长 66,港澳台游增长 56.1。1—12 月份台湾游累计组团人数 26.7 万人次。 (3)国内旅游市场情况: 第一,根据抽样调查测算,2010 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 295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9国内旅游收入 3045.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5.7。 第二,宾馆客房出租率及房价。2010 年,我省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 62.9,比去年同期增长 3.2 个百分点;全省平均房价为 299.6 元/间,比去年同期增长5.7。上半年全省酒店平均客房出租率 61.1,比去年同期增长 4.7;平均房价 282.6 元/间,比去年同期增长 1.1,可见各项指标均有稳步增长(星级酒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与同比增幅见图 3)。 6 图 3 星级酒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与同比增幅 资料来源:衢州旅游政务网2.2 衢州旅游业的现状2.2.1 衢州旅游市场基本状况 2010 年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12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0 ;旅游总收入 69.6 亿元,同比增长 22。 景区方面,全市景区(点)共接待游客 140 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 15.7%。主要景区,龙游石窟接待游客 29.78 万人次;江郎山接待游客 7.13 万人次;天脊龙门接待游客 15.9 万人次;九龙湖接待游客 4.32 万人次;常山金钉子景区接待游客 3.8 万人次;开化古田山景区接待游客 6.58 万人次。 旅行社方面,全市各旅行社累计组团人次 10.81 万人次,累计地接人 5.65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 35.12和 25.55。 旅游饭店方面,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共接待旅游者 41 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 5.12%,累计实际出租间天数 31.06 万间天,与去年同比增长 5.83%月平均房价为 161.58 元 与去年同比增长 3.92,平均客房出租率为 59.82(高元衡,2009) 。 衢州市旅游业发展及运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上半年整体指标稳中有升,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接待国内游客 441.78 万人次,同比增长 25.03 ,接待海外旅游者 3.45 万人次,同比增长 46.6,国内旅游收入 23.7 亿元,同比增长26.01,旅游创汇 1660.4 万美元,同比增长 58.2,旅游总收入 24.99 亿元, 7同比增长 28.21。

(2)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面不断拓宽。虽然我市国内旅游客源仍以省内游、短线游占据主导,省内游比重高达 50以上,上海江苏游客比重达 30左右,但江西、北京、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及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客源增加明显。从旅行社地接游客来看,本省占 53.34,上海占 24.

19、江苏占 7.

38、江西占 5.

36、福建占 1.0

6、安徽占 0.73(衢 州旅行社游客来源构成情况见表 2)。 表 2 衢州旅行社游客来源构成表 地区 总数 浙江 上海 江苏 江西 福建 安徽 北京 海南 衢州 56472 30127 13661 4171 3032 602 415 1186 554 柯城 24877 15996 4195 1679 861 267 234 274 114 衢江 2823 527 1897 316 27 0 0 0 0 龙游 4877 3345 723 372 69 152 32 48 7 江山 4606 3254 638 139 384 57 25 18 18 常山 5884 2627 715 396 698 23 41 243 41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站

(3)游客在我市旅游逗留时间增加。上半年旅行社地接游客平均在我市旅游逗留时间为

1.75 天,比去年增加了 0.24 天(旅行社接团游客逗留时间见表 3),这是反映游客在我市旅游逗留时间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我市的旅游吸引力在逐步增加。 表 3 旅行社接团游客逗留时间表 时 间 地接游客数 地接游客人天数 地接游客逗留时间(天) 2007 年上半年 56472 99032 1.75 2006 年上半年 52588 79537 1.5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站

(4)散客游发展迅速。从出游方式上看,伴随着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加上我市旅游交通、信息配套条件日益完善,来我市旅游中的散客游、全家游、自驾游的人数剧增。而黄金周、“三.八” 等旅游旺季,自驾车游和自助散客游人数更是占到了总人数的 70以上。自助游已成为我市重点的旅游客源,这在龙游石窟、江郎山等重点景区显的优为突出,如龙游石窟在近几个黄金周,自驾车接待量都在千辆以上。

(5)旅游企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去年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增长快速,目前全市有旅行社 58 家,星级旅游饭店 43 家,行业管理的加强和市 8场的规范,促使各旅游企业更加注重优质服务,通过导游员培训、饭店员工培训,促进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

第8篇:乐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朱小洪

(延安大学管理学院08级研究生)

摘要: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业已成为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通过对乐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未来以乐山为代表的地区性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乐山旅游业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策略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项活动。旅游业不仅是商业活动的重要部分,而且为整个国家和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乐山是国际国内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其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乐山旅游业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乐山旅游业及其发展进程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在四川盆地西部的边缘,是川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乐山得江山之胜,素以风景名胜著称。1995年,乐山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甲类风景区。乐山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活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旅游地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乐山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当前乐山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乐山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区相比较,其发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值得我们关注。

(一)在宏观环境方面,通过运用PEST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乐山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1、在政治和法律环境方面。尽管旅游业是乐山的支柱性产业,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乐山旅游业发展的政治和法律要素。具体包括一些不恰当的产业安排,部分权力机构的过度干涉。有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不能完全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2、在经济环境方面。主要是构成这一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对乐山旅游业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就乐山地区来讲,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缺乏其他强有力的支柱型产业。从去年开

始受到地震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这些都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乐山有80多处美丽景点,但是为国内外游客所熟知的仅乐山大佛、峨眉山景点,其余景点的知名度较低。有些景点的交通条件较差,大多游客选择放弃。此外,乐山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因素关系到乐山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

4、在技术环境方面。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乐山地区旅游业大多依赖于自然的原始生态环境,技术投入相对较少。这些都影响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 微观环境方面,一般来讲,乐山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微观环境:旅游业的生命周期、五种竞争力分析、市场需求状况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得出。

1、在产业的生命周期方面。在旅游产业中,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其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从1979年以来,乐山旅游业还处于开发期和成长期阶段。国内其他一些地区的旅游业却发展得十分成熟,多处于成熟期,已经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乐山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却不清晰。

2、根据波特教授的五力竞争模型,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者、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力。就乐山旅游业自身实际情况而言,潜在竞争者是周边地区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替代品则是这一地区的其他一些消费行业;供应者是这一地区的各旅游相关单位,他们之间信息沟通存在一定问题;购买者指消费者是游客,但是客源相对较少;现有竞争者是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外知名景区。

3、在市场需求状况方面。乐山旅游业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消费者收入,消费品价格,购买欲望等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规模,而乐山地区景点价格缺乏弹性、促销手段少,这些影响了乐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纪念品开发程度也较低,缺乏地方特色。

4、成功关键因素。地区旅游业在特定市场所拥有的稀缺性资源,成功关键因素可能是一种价格优势、一种产品优势等。不同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存在很大差异,成功关键因素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就乐山旅游业来讲,最关键

要素就是其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排他性以及不可模仿的人文历史环境。这些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开发,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三、未来乐山旅游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乐山旅游业日趋成熟,全市已形成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中心的旅游布局,进一步扩大到城区周边区、市、县景点,形成错落有致、分布合理的旅游系统,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较高的旅游城市。

(一)确立乐山旅游业的竞争战略

乐山旅游业应该把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特性(独特性和低成本)与其战略目标相结合,进而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来提升它的竞争力: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旅游业达到有效规模,全力降低成本,重视对各景点的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虽然质量、服务等值得重视,但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主要是是省内其他旅游景区)。为此,相关部门必须管理好财务支出。另外,整合相关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协调“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

2、差异化战略。顾客需求和偏好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标准化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其游客需求时,旅游业的差异化战略就更为重要。乐山旅游业想通过差异化获得成功,必须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然后,针对游客的需求制定相关策略。差异化战略必须根据乐山所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出发点,保持乐山旅游业的持续差异化。

3、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乐山旅游业致力于为特定的细分市场服务,锁定某一顾客群,而不是将力量均匀地投入到整个市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都试图在国内外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集中一点战略却是围绕为特定目标市场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如大佛节的举办等。

(二)其他竞争战略。除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外,乐山旅游业还可根据所拥有的稀缺旅游资源,选择其他一些战略方法。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及相关产业引导政策,如针对游客反映突出的旅游价格、旅行社服务

质量、经营秩序和导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全市旅行社综合整治等,对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持续开展宣传和促销活动。乐山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丰富资源。但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还有待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宣传促销则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是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参与性。如:参加各种旅游展销会、举办“大佛节”、拍摄以乐山旅游资源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等。

3、大力提升乐山旅游业相关人员素质。旅游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从消费者的角度讲,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时间与金钱购买的活动。其经历的好坏即产品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及设施的质量,还取决于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些又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旅游景文化也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带来的整体效应。因而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可以联合省内相邻景区共同开发,加强合作;改善乐山地区交通环境,增加进出游客;发展旅游特色产品,促进旅游业发展等策略。

四、乐山旅游业的发展远景

乐山旅游业要取得不断发展,各景区只有及时调整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建设国内外重点旅游区作为发展目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养国际知名旅游景区为战略使命。整合乐山旅游行业,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把乐山建成“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和国际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雷银生.企业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黎群.企业战略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张红、席岳婷.旅游业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

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第9篇:遂宁旅游重庆地区推广方案

[2008-4-9]

一、项目介绍

1、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

北纬30度有着鲜为人知的十分众多的奇景谜团,如金字塔、空中花园、百幕大三角洲、三星堆文明、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农架等,许多令人无法破解的神秘谜团都聚集在这里。

2、千年的佛教文化和独特的观音传说:

“青城道观、乐山大佛、遂宁观音”三足鼎立,遂宁与观音在历史上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大宋皇帝敕赐观音玉印、专业的观音道场灵泉寺到观音三姐妹修行的千古民谣,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千年美丽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3、神奇的宝物和极具价值的宋瓷文化:

宋代景德镇陶瓷,当初不知是谁千里迢迢运到了遂宁,将其深埋于地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瓷还是那些瓷,价却是无法想象的天价,仅一葆汤锅大小的瓷器,就价值1亿多。

4、川中明珠、千年风水宝地:

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的卓筒井、射洪县“初唐四杰”之首的陈子昂读书台、蓬溪县高峰山著名“道教迷宫”古建筑群高峰寺等,都是遂宁的亮点,明代诗人黄娥、清代名相张船山、著名的禅门大德雪窦从显、夹山祖师的师傅船子和尚等都是遂宁人。可见,遂宁千百年来也算得上是风水宝地。

二、项目的SWOT分析

1、AStrength(优势)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优势明显;观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佛教寺院历史悠久,在西南具有一定知名度;文化、宗教产品容易为游客所接受;深厚的巴渝文化,成渝经济圈的紧密接触点,与成都、重庆、绵阳处于等距位置,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交通快捷。

2、Weakness(劣势)

缺乏高等级旅游资源,大多资源不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寺院遗存有限,

史迹可考不多,前期开发定位不清,知名度有限,四川、重庆是国内佛教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密集的地区,竞争激烈,遂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消费实力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接待规模有限,遂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水平不高,属四川最低层次

3、Opportunity(机会)

过军渡电站的修建,区域自然环境、水环境将彻底改观,市区大水域的形成,遂宁市有望成为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成渝经济带形成,遂宁资源价值凸现;遂渝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开通,遂宁旅游将取得跨越式发展;川渝黔加强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旅游经济凸现魅力,文化旅游渐成热点,市场前景光明。同时川西旅游高潮已经过去,正是中部崛起之时;旅游界泰斗李禄安先生力促的10亿元注资和整体包装、开发,昭示着遂宁旅游的春天已经来临!

4、Threat(威胁)

四川、重庆寺佛教寺院较多,已开放且有较高知名度的不少,成都文殊院、昭觉寺、峨眉山报国寺、乐山乌尤寺、新都县宝光寺,重庆慈云寺、罗汉寺,大足圣寿寺等独具有较高知名度;区域整体经济水平落后,旅游消费水平低;旅游经济的敏感性和波动性(易受天灾人祸、突发事件影响),旅游也会带来不良文化的冲击。资源毕竟有限也不可再生,文化的挖掘也有穷时,其他景区也在积极取悦消费者,因此应有产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定位策略

1、市场定位:川中明珠、成渝后花园

根据以上分析,遂宁处于成渝经济圈的紧密接触点,地处川中要冲,与成都、重庆等距离,由于过军渡枢纽工程的兴建,遂宁将发展成为生态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和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而且交通发达、快捷,与成都、重庆的车程将缩短为1个多小时,遂宁的价值优势将凸显!成为成渝两地的后花园。

2、品牌定位:观音故里、西部佛度

“青城道观、乐山大佛、遂宁观音”三足鼎立,遂宁市观音三姐妹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广泛。每年民间自发的观音佛教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广德寺有11次被皇帝敕封的历史和北宋真宗皇帝所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及明朝皇帝所赐的“敕赐广德禅寺”玉印。遂宁华夏观音文化研究会正发起捐建万佛广场及三面观音立佛,遂宁将成为中国观音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以灵泉寺、广德寺所代表的宗教名胜古迹系列,历史悠久。表明其资源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品位高,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积淀深厚,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美学观赏价值较大,可以开发成为面向省内和周边县、市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也是遂宁旅游的精神文化核心。

3、消费者定位:百姓休闲生活游

遂宁观音文化历史久远,影响深远,自明、清以来,香会节佛事活动甚为隆重,有云、贵、陕、甘、两湖等省和川内百余州县的善男信女,自发组织“朝山晋香”,结队朝拜观音菩萨。每年观音菩萨的生日(2月19日)、得道日(6月19日)、出家日(9月19日),广德寺和灵泉寺都有大批信众自发组织开展以灵泉寺、广德寺为晋香圣地,举行朝山晋香盛会,其规模全国罕见。国内客源以本地游客为主,来自南充、潼南、三台、乐至等地游客较多,本地与四县市游客占总接待人数的75%。因此可见遂宁的观音文化在民间的口碑传播力度,同时也反映出遂宁的佛教文化对百姓大众的号召力。

百姓休闲生活游既是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城市居民和富裕农民主要的度假方式,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繁忙之余都希望成为普通百姓一分子,享受亲情和闲暇,因此定位极其广泛,区别于时下的“红色旅游”和其他等等口号的旅游方式,凸显遂宁旅游的独特价值。

四、推广策略

1、营销策略:

通过“观音故里”的品牌塑造强势提升遂宁旅游的知名度,把遂宁旅游打造成为佛教和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线,第一阶段以成渝两地为宣传诉求的重点,并以成渝后花园的市场定位和百姓休闲的消费者定位强势拗开成渝市场。

2、广告传播策略:

在确定整体形象策略之后,针对城市旅游宣传构想,我司初步提出形象塑造“四化战术”:

A 主题系列化

对遂宁旅游的品牌形象、有形资源确定整体核心主题后,根据不同阶段确立相应的主题循序渐进。

B 宣传新闻化

在营销过程中,密切与主流媒体的紧密合作关系,大量使用软性炒作文章进行遂宁旅游城市价值形象提升和信息发布工作。

C 公关节点化

配合城市旅游发展建设不断递进与重要事件影响节点,通过清晰、鲜明的系列化公关、宣传等活动强化和提升旅游城市特征文化形象。

D 宣传阶段化

配合不同的主题和节点,调整宣传的力度、途径以及具体方式,以高效的宣传组合实现品牌

形象阶段性目标。如抓住亚太市长峰会在重庆的召开迅速提升遂宁旅游的知名度。

3、媒体策略:

以报版软文宣传为主,附以平面形象广告,以及网络形象宣传,扩大影响力度。软文与新闻线并进,以遂宁旅游的升级与提速为新闻聚焦,形成媒体炒作的热点。结合户外及公关形象宣传,形成立体宣传效果,达成媒体热点聚焦,宣传截流,关注一个新兴旅游城市的从此开启。

4、主题推广语:

之一:漂死海、拜观音、赏宋瓷

之二:观音故里遂宁游百姓休闲好去处

之三:观音故里行生态遂宁游

5、促销活动

A、地面活动推广秀

通过本次地面推广活动,让重庆主城区目标消费者绝大部分知晓遂宁旅游的全面升级与提速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传达有关遂宁旅游的新信息,唤起目标消费者的旅游激情,并在原来主城区游客的数量上增加数万以上的潜在游客前往旅游。

活动内容规划

活动内容规划:推广秀的活动内容将以娱乐和歌舞的形式全力传达遂宁旅游新特色,并对遂宁旅游的人文历史做精彩的演绎,并在活动中穿插景区知识介绍、抽奖和小礼品等辅助手段、现场DM单派发、旅行社现场咨询、活动节目内容由双方共同制定。

活动地点:渝中区解放碑

沙区三峡广场

江北观音桥步行街

B、自驾游出征启动仪式:

目前自驾游是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随着遂渝间道路的改善与提速,遂宁旅游将会吸引更多的重庆人自驾车来遂宁度假,因此,自驾游是我们必须抓住的一大客源。

C、举办佛学高峰论坛和巴蜀文化节

每年的二月十

九、六月十

九、九月十九是民间自发的观音会,要扩大遂宁的观音文化影响,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的规划,成立专门的学术组织研究佛学,与海内的佛学权威交流,定期举办观音节、佛学高峰论坛等推动遂宁的观音文化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如:中国遂宁观音香会节、中国巴蜀文化艺术节、中国西部观音文化旅游节、中国中药文化旅游节等。

D、重庆作家遂宁行和重庆媒体遂宁大型采风活动

通过重庆的作家和记者用他们的妙笔绘画出遂宁壮丽的美景,同时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提高遂宁旅游的品牌知名度,以此作为炒作遂宁“观音故里”的文化核心内涵。

五、广告推广:

第一阶段:形象塑造(

10、10—

10、30)完成“观音故里”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抓住亚太市长峰会千载难逢的时机完成重庆地区的户外广告推广,在短时间内提高遂宁旅游“观音故里”的品牌知名度,力争品牌提及率达到50%。

1、启动时机

我们以

10、12-14日亚太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为遂宁旅游推广的契机,拉开重庆地区推广的序幕。亚太市长峰会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头等的大事,万众瞩目,不仅市长们还有各国媒体甚至海内外的观众都会关注重庆,此时投入户外广告宣传将是平时广告效果的百千倍,遂宁旅游“观音故里”的品牌将会直接传达给重庆市民更将随亚太市长走向世界,并且我们将在峰会期间保证亮灯,让广告的效果更加突出。

2、媒体选择

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完全避免了传统媒体由内容所形成的消费者接触屏障,实际上使户外媒体成为一种人群包容性最广泛的媒体形式,没有任何人为的排斥消费者的特性,这一特性使户外广告正日益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消费者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形式。

3、发布策略

户外广告由于其画面的冲击力和高关注率,是企业提升形象的最佳载体,本次户外广告发布以较强的站位和渗透为发布原则;具体就是以占据主城区标志性位置辐射重庆主城,选择以长年发布6-10块广告牌,短期临时发布相配合,我方可保证在节假日促销期间发布2000-3000平米的临时广告,让遂宁旅游的广告充满重庆各个角落,以提高遂宁旅游“观音故里”品牌的全面高关注率。

4、效益分析:

旅游客户越来越加大对户外广告的投入,短期临时的户外广告更是小投入,大回报;户外广告的发布一般都以年为单位,发布价格也都以数十万计,而公司可以提供1-2个月的发布期限的户外广告是其他公司不能承担的,且45元/平米/月为市场相对较低的价格,并且

如果到期未有其他客户发布要求,我们可以继续保留,因此其超值的效益是可以预期的。

5、位置选择:

本次户外广告为广告活动的第一冲击波,我们选择了成渝高速和机场高速及候机厅、市区三个典型区域覆盖我们的目标客户。成渝高速是目前连接成都和重庆的交通大动脉,对成渝地区的旅游消费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选择了靠近大足、永川两个旅游景区的位置目的在于吸引来此旅游的游客;机场高速是重庆的标志性的道路,来往的旅客都是极具价值的高端客户,是旅游消费意见领袖,对旅游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同时在此发布广告提升品牌形象,在市区考虑到我们的费用预算,选择了重庆三个标志性的区域,解放碑、沙区步行节、观音桥步行街都是重庆人流和车流比较集中的地区,广告效果是非常的。

6、执行计划

合计:长期发布面积:808平方(一块待定)发布金额:127万元

短期发布面积:1032平方发布金额:46435元

7、设计样稿

第二阶段:媒体传播(

11、1—

12、30)(略)

广告方向

通过媒体悬念式广告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并启动重庆作家遂宁行和重庆媒体遂宁大型采风活动来开始遂宁旅游“观音故里”的第二波广告攻势,利用报纸软文和新闻的配合,积极传达遂宁观音的核心文化内涵,大力炒作“观音故里”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第三阶段:活动推广(

12、15—

12、30)(略)

广告方向

利用地面促销活动和各项公关活动,并配合媒体广告,强势拉动目标客户的“观音故里”行,完成元旦的促销。

第四阶段:深度推广(0

6、1—春节)(略)

广告方向

通过立体的传播网络,在消费者心中奠定遂宁“观音故里”的品牌地位,完成春节游和观音三次生日游的营销目标。

上一篇:毕业实习工作工作计划下一篇:政协民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