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讲解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爬天都峰讲解

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广西博白龙媛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出示课件(看一看),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课件比一比: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说一说)

2.出示课件(比一比下一页),

我向峰顶爬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

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篇:爬天都峰

大秦家转山完小教学反思

学科 :语文

时间:9月6日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孙汉锋

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词语。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质疑讨论 探究点拨 教学手段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辪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辪——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辪”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

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学生兴趣很高。

在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第3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就是其中一部分,老师带来一个古汉字(板书:峰)快猜猜是什么字?指导写“峰”

2、文中出现的是哪座峰?(板书:天都峰)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谁来说说你对“天都峰”的了解。

3、课件(师补充)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它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

4、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指导写“爬”)

5、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大家根据课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第一组词语:(多音字)似乎

似的

发明 白发苍苍

出示第二组词语: 发颤 汲取

奋力

攀着

峰顶

笔陡

铁链

鲫鱼背(介绍鲫鱼背)

出示第三组词语:

忽然、咱们、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认得好,不知课文读的怎么样?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概括。谁能说得再完整一些 (2)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得更好?为什么?

(3)你很会评价。屏出示:根据提示概括内容:___(时间), ____和_____去_____(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路上遇到_________(起因),我们相互__________(经过),最终________的事(结果)。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事情就说的完整、有条理。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爬山前 。

1、快速默读

1、2段,

文章哪一自然段写了爬山前?天都峰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你有什么感受?-----山险 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天都峰海拔1829米,登山石级约有1500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用一个词概括——又高又陡

(1)从天上挂下来的 换成“垂 落”行不行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这就是我们汉字的独特魅力,不同的汉字能变幻出不同的意境,精准凝练、形象生动。

(2)体会“发颤”,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3、师引:这就是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男生读——,这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女生读——。这就是”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的天都峰——齐读——

这么高的山作者害怕了没有?对自己有没有信心?读一读

(二)品读六七自然段——爬山中

1. 面对着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我最终爬上去了没有?遇到了谁?快去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生分角色朗读

2、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真是了不起!他们是怎么样爬上峰顶的?读文章的六七自然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爬山的不易?(手脚并用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爬呀爬

终于)你能读出这种不易吗?

4.孩子们,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老爷爷也爬过天都峰,在他的《上天都》中写出了他的爬山过程。----出示文字

爬山时,我就四条“腿”走路。不久,眼前出现了巨大的“鲫鱼”。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还能够跨步,但只要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停地发起抖来,不敢往前了。因为望下去是一片深渊。如果掉下去,就一定粉身碎骨。

孩子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是啊,天都峰爬起来是多么艰难,多么危险。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七段。

6.设情境引读:

孩子们,虽然天都峰爬起来这么的不容易,但小朋友和老爷爷都没有放弃,他们在这既艰难又危险的石级上---出示“爬呀爬”….. 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但看见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的向上爬,她会想…(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于是小朋友又充满力量,使劲的---爬呀爬…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但看见小朋友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他会想…(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这么高的山,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于是老爷爷又鼓起劲来,奋力的---爬呀爬…

7. 孩子们,当小女孩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是什么使她一直坚持向上攀登?

那当老爷爷遇到困难呢?

8.一路上,他们就这样互相鼓励, 爬呀爬---出示第七段读。 9.孩子们,“终于”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什么?

10.经过千辛万苦,此刻,老爷爷和小朋友终于爬到了山顶,看着眼前无限美丽的景色,他们此刻心情怎样,都说了些什么?

(三)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爬山后,谈感受

对话中都出现了一个词语“勇气”他们的勇气谁是给予的?对方

所以爸爸才会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此时,他们除了感谢,更多的是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呢?(讨论交流) 生活学习中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才能克服困难

你们收获了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课文结束了,可是思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出示:

情境1:体育课上在跑步时,我和同学互相鼓励,跑到终点。 情境2;我在家摆拼图时不会摆,______________(爸爸鼓励我坚持到底。) 情境3: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推荐作业:

记录你的课余生活,和大家交流你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前 害怕

爬天都峰中

喜悦

爬天都峰后

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5、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工具

【点评】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又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点评】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 的教学思想。

第4篇:3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县第二实验小学崔永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看一看,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你搜集的天都峰资料?(生甲出示搜集的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2788.htm)(生乙出示搜集的资料:http:///scenic/show/892.htm#0)(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检查生词。

2.指生读课文。

3.交流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这件事情的?(叙述顺序)

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三、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天都峰又高又陡)

(2)师出示天都峰图片:#0$808a27db9cedce5ed0164eed

⑤指导朗读: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三)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特别是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学习完课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与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五、课外拓展。

开展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为话题的讨论会,可搜集一些典型事例交流。

第5篇:3 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高峰完全小学 幸大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发、相”,能正确读写“似乎、白发苍苍、奋力、终于、辫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3、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查找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2)字形难点。 (3)理解词语。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作业设计。

1、默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2、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小朋友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6篇:爬天都峰6

3、爬天都峰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

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上,我去掉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为本,着力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小学数学命题要求下一篇:世界史纲与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