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的高级人才科学素养培养方法探讨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课程的作用、地位和现况

1.1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是建立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基本科学素养、良好的科研习惯、规范的学术交流体系的重要途径, 是刚开始研究生学业的学生进入科研世界并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1.2教学现状

通过综合了解相关院校对该课程的设置、教学、考核情况, 可以看出国内对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偏于保守, 教师讲解过多, 多为理论灌输, 学生参与互动较少, 难以真正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对高级人才的创新性引导不够到位。

2问卷调查分析情况

2.1问卷调查内容设置

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重庆交通大学2014级研究生共862人次的第一学期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设置了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 课程总体情况调查;2) 课程教学内容调查;3) 课程教学组织与方法调查;4) 课程教学资源调查;5) 课程教学效果调查。

2.2问卷调查答题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按问卷设置的五个方面, 反映出的具体情况如下:

1) 在课程总体情况调查方面, 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93.8%属于理工科专业, 大部分同学认同该课程的重要性, 且认为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任务, 70.8%的同学认为本课程学习后能达到的目标为认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 其余少部分同学认为能达到提高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的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调查方面, 大部分同学认为在科研中急需加强的项目有科研课题实施中的问题、科技论文的写作及专利申请与保护。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感觉困难的部分为材料和方法、结果与讨论部分。基本掌握了阅读和查阅检索相关文献以及进行课题选择的方法。在通过本课程学习后, 仅有少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3) 课程教学组织与方法调查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联系社会实际和传授方法技巧, 以案例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来授课。对课时的安排和PPT的效果比较满意, 与老师除上课外, 基本无更多接触, 绝大多数没有逃课经历, 但是有上课玩手机等隐形逃课行为, 主要原因为上课内容过于理论化。

4) 课程教学资源调查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使用的教材能满足研究能力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需要, 但过于偏理论, 在具体实例操作方面应加强, 基本没有使用过其他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赞同在教材每一章节后面加入参考书目目录, 并能通过校内网站的方式进行网络平台建设, 提供学习资源和师生交流平台。

5) 课程教学效果调查方面, 大多数同学在课程结束后, 认为已经基本掌握了科研选题、检索和阅读文献、科技论文写作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基本了解, 34.9%和57.3%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创新思维提高有提高和有较少提高, 其余少部分认为没有提高。

3课程建设改革对策建议

对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反应出来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 在课程资源方面, 应广泛收集案例, 以具体的科研课题为例, 从选题、检索和阅读文献、收集资料、探索科研手段新方法到总结提出讨论, 整个流程展示如何理性的从事科技活动, 并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素养, 提升创新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 减少教师理论式授课, 以开放式讨论、探讨为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大家如何思考, 如何建立正确的解决步骤。

3) 利用互联网, 建设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同行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 引导创新性研究。

摘要:针对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对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重庆交通大学2014级共862位研究生设置调查问卷分析, 建议从课程内容设置优化、师生互动增强、网络建设投入促进人才科学素养的逐步提高,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设置有针对性的具体案例, 并利用互联网平台, 以保证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性,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叶四桥, 陈洪凯, 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4) .

上一篇:浅谈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下一篇:芳烃抽提装置中环丁砜溶剂对设备腐蚀的原因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