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资格申请书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位资格申请书

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思考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改变了我国对临床医师培养的单一方式,为在职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诊疗水平开辟了新途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反思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我校在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实现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在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刘勇(1974-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21)

[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指在职医务人员通过接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是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我校1998年作为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至今,已有193名学员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我校在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从无到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培养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制度。但是,随着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我们必须反思和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实现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并于198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上,临床医学组专家提出“按《学位条例》采取培养博士、硕士的办法来培养专科医生,恐怕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并建议对培养医学博士、硕士和培养专科医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分成两个渠道进行。这一提议得到了当时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提出对医学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制定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将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和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分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临床医学)。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8年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专门讨论设立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等学科专业学位问题,并于1989年5月,同意卫生部组建“医学职业学位研究小组”,对医学职业学位进行研究论证,紧接着召开的第九次会议又专门讨论了《关于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初步设想》。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和试点工作。1996年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的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作了制度化的规定,并于1997年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至此,1998年我国正式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改变了我国长期对临床医师培养的单一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特别是为在职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诊疗水平开辟了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临床医务人员,及时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层次临床医师短缺的矛盾。但是,我们也理性地看到,在对在职医务人员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相关教育法规尚不完善。我国1997年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是指导和规范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专门性法规。按《试行办法》要求,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必须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同等学力全国考试”),而目前,我国其他领域专业学位的申请人申请专业学位需要参加的是“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以下简称“全国联考”)。尽管两类考试都是全国统一考试,但是普遍认为“全国联考”是专为申请专业学位人员设立的“入门槛”,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没有被“纳入”其中,同时将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门槛”设立到“同等学力全国考试”,被认为是否“过度”强调了外语要求。另外,在《试行办法》中对专业课全国统一考试的要求表达不明确,学位授予单位对此容易产生分歧,因为“同等学力全国考试”中设有临床医学学科综合,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要求参加临床医学学科综合考试,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则没有要求。此外,尚未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督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指导下成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尽管在建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其性质所限,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2.培养单位质量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力。尽管当初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层次临床医师短缺的矛盾,但是由于部分培养单位对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到位,意识观念陈旧,将在职专业学位招生进行商业化运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而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培养方案形同虚设,培养环节走过场,缺乏自我监督和评价机制,因此,造成近年来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下降及社会认同度降低。

3.在职申请学位人员自身特点。按照《试行办法》,在职医务人员获学士学位后,工作满三年才能参加考试,成绩达到要求后才可以申请专业学位。因此,申请学位人员之间存在年龄层次跨度大、地域分布广、工学矛盾突出、求学目的不一等特点。与那些工作满三年就通过考试申请学位的人员相比,一部分在职人员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达到申请学位条件的,这部分人员相对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慢,而在临床诊疗方面他们又“高出一筹”。部分人员来自县级医院和基层乡村卫生所,部分人员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三甲”综合型医院,他们之间临床实践、科研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部分学员存在明显功利化倾向,申请专业学位看重的不是自己技能的提升,而是学位证书及它所代表的潜在价值。此外,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最突出的问题仍是工学矛盾,虽然他们确实想重新回到学校“充电”,但是在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大多是学习让位于工作。因此,造成培养单位对在职申请学位人员的难统一、难教学、难管理。

三、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对策

我校作为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03年开始招收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一套适合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针对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以保证在职申请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1.科学定位,严格要求。首先,按照《试行办法》,我校要求申请者不仅通过“同等学力全国外语考试”,而且还须通过“同等学力全国学科综合考试”,严把招生入口关。其次,制定《在职学员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学员进行培养和管理。在培养过程和管理上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使每一位申请学员都熟悉培养方案和要求,而面对学员提出的各种有悖于管理制度时,我们坚持“难讲话”原则,这样有利于学员安心下来学习。

2.精心设置课程,创造学习氛围。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除了按《试行办法》的要求开设课程外,还通过召开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以及结合学员自身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使学员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更明显。同时,将在职学员编入全日制研究生班级参加学习和活动,使学员更好地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

3.建设在职申请专业学位学员导师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职申请专业学位人员的培养既区别于科学学位的培养方式,也与全日制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我校一方面,对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筛选”,设置一定条件,只有“合格”的导师才能指导在职学员;另一方面,定期对带有在职学员的导师进行培训,让导师们了解培养方案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在职学员学习。

4.加强临床实践管理,建立临床考核机制。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试行办法》要求,在职申请人应在培养单位相应学科的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床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员常常以各种理由“脱离”导师的指导,导师往往摆脱不了人情关,结果“临床实践”成了一句空话。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学管理部门加强了临床实践环节的管理,对学员临床实践期间不定期地进行3~5次联合检查,并要求“不在岗”的学员整改,否则不能参加临床考核,这一措施的实施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我校制定了详细的《临床考核办法》,要求学员必须完成所在学科专业的科室考核和由临床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毕业考核,考核不合格则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5.加强与申请人工作单位沟通,消除申请人顾虑。取得工作单位的支持是申请人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职申请人所在的单位和科室往往都是非常忙碌的,而申请人又是科室的骨干,以往造成申请人“缺课”“临床实践不在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单位或科室“不放人”。因此,我校要求申请人在提出申请前取得单位的同意,对一些不理解的单位和科室,我校主动与单位沟通,讲解我校培养方案和要求,以取得申请人单位的支持,消除申请人顾虑。

6.强化论文答辩管理,实施淘汰机制。为了保证在职学员的论文质量,我校始终将在职学员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作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每年都有学员因为论文不合格而不能答辩或答辩不能通过,促使学员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3]鞠学红,管英俊,张金宝,等.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培养的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4]沈长月,陈奎.现实与超越: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3).

作者:刘勇 罗殿中

第2篇:浅析教师资格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及其对策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近年来开始实施的一项职业准入制度,意味着“好为人师”者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方能真天成为教师。其中,“有教育教学能力”是早请人取得教师资格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资格条例》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而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在我国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还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各省(区、市)是以教育部指导性意见为基础,制定各自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标准的。北京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包括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自我评价和综合表现六个测试项目,每个测试项目又根据申请教师资格从幼儿园教师资格到高校教师资格的不同类别设计了不同的测试标准。每一测试项目被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打分制”进行测评,总分为100分。测试主要按照撰写教案或活动方案——试讲或组织活动——自我陈述——答辩等程序进行。

在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对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和测试具体是如何进行的?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怎样?带着这些问题,2005年11月,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在北京市抽取三个测试点,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北京市2005年秋季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工作进行了调研。其中,观察、旁听了30余位申请人的测试,对申请人和近40位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进行了访谈,并向申请人发放问卷99份,回收93份。

一、调查主要结果

1.教师资格申请人的组成与结构根据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申请人中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占39%,在职教师占61%。

近四成原本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员愿意做教师,这说明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在提高,同时我国教师队伍人员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因而我国可以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通过访谈得知,相当数量的在职教师之所以要申请第二种教师资格,主要是由于学历提高,可以申请更高级教师资格,或者是其实际工作变化的需要。这说明在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自觉性与“持证上岗”的意识正在加强。

2.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难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之前,34%的申请人认为测试会“较难”或“很难”,而在参加测试之后这一比例上升为41%,这说明测试对大多数申请人是具有挑战性的。

而同样认为测试“较难”或“很难”的,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申请人在测试前的比例为45%,测试后为47%;对于在职教师申请人,测试前占28%,测试后则为39%。这说明,相较于接受过相关训练或有过教育教学经历的申请人来说,未接受过相关训练、缺乏相关经验的申请人更强烈的估计并切实地感觉到测试对自己的挑战性。

3.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各环节的难度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44%的申请人认为答辩环节最难;其次是试讲或组织活动,占总人数的42%;再次是撰写教案或活动方案及申请人自我陈述,所占百分比仅分别为10%和4%。

对于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类申请人,有64%的人认为试讲或组织活动环节最难;其次是答辩环节,占28%。而在职教师类申请人中,认为最难的环节是答辩,比例为56%,其次是试讲或组织活动环节,占30%。

可见,有无先期实际教学经验或教育实习对申请人试讲和组织教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而申请人感到测试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答辩环节的难度较大,说明申请人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还需要加强。

4.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可能的方式与途径

调查发现,申请人普遍期望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我们提供的6种可能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办法中,66%的申请人选择一线教师示范教学,62%的申请人选择亲身试讲演练,61%的申请人选择专家点评指导,52%的申请人选择实地旁听观摩,40%的申请人选择专家系统讲授,39%的申请人选择在实习基地长期实习。

这表明,不论是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还是在职教师,都比较推崇一线教师现身说法或者言传身教的方式,同时希望能有更多亲身实习演练的机会。

二、教师资格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后备队伍人员来源范围逐渐扩大、教师资格考查愈加严格的可喜趋势,但我们也发现申请人中的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以及部分在职教师申请人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申请人在测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态不自然、教学语言生疏、板书不规范、教学组织形式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第二,对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加强。申请人在试讲中对试讲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上都存在明显不足,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的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对申请人和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非师范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大都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实习和实践经验,甚至毫无相关经历和体验者不在少数。这部分申请人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专门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习,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培训远远不足。他们一般只是在测试之前的很短时间内,了解过有关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程序等相关信息,有的甚至连这样的应试准备都没有,就直接来参加测试。

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准的关键指标和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落脚点。因此,对有志从教者来说,除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外,教育实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之前没有充分的培训和实际演练,不仅会导致一些有志从教的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人员难以遂愿,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如果放宽测试要求,则会削弱教师职业门槛的作用,违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严格甄选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这一初衷。可见,采取相应对策提高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则是关键所在。

三、提高教师资格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严重后

果,要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加强和提高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申请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虽然开启了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之门,但却没有制定辅助这些人员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的配套措施,使这类人员在申请教师资格中面对最现实的困难时求教无门。所以,亟需对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制度上、政策上形成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建立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形成良性的循环。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和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目的是在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院校中规范教师教育行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该课程标准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能为有志从教者提供教育理论学习和形式多样、灵活的实践途径。它的实施除了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人员外,也可为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人员在申请教师资格之前,提供接受规范的、统一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课程和途径,‘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人员教育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

为确保教师资格申请人能够获得规范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国家有必要在法律上对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申请人的教师教育学习经历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如将修学即将实行的教师教育课程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之一等。

为确保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质量,统一和规范测试标准,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尽快出台统一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以指导各省(区、市)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工作。

2.充分调动和利用现有的多方教育资源。参与提高教师资格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知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通过实践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求教师始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资格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靠短期的突击是达不到的,靠听几次讲座也是不能解决的,必须对各级各类教师资格申请人开展长期的、实战性的培养和培训。那种突击性质的、应试导向的培训对申请人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不能最终达到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根本目的。

在教师教育课程正式实施之前,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应积极开展提高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师后备队伍的水平做出贡献。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开展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的管理,要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的把关和评审,要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活动和培训质量开展检查,要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以确保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的质量。

3.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资格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针对申请人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反映的问题,并根据申请人的需求,采用一线教师示范教学、电请人亲身试讲演练、专家点评指导、实地旁听观摩等方式进行培训。对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应主要集中在仪表仪态、行为举止、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的、掌握课程内容、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的能力,还有使用普通话提问、板书和使用讲解技巧的能力等。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作者:张学华 杨 瑾 余 艳

第3篇:设置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形势下,本文对设置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在职培训

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为在职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开辟了渠道,缓解了当时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务院提出了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决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以下简称“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由于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刚刚起步,现阶段招生仅限于全日制研究生,但是面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我们应加快研究相关政策,以满足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需求。

1 对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1991-2007年陆续开设了18种专业学位,期间各类专业学位累计招生61万多人,其中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这对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国又将专业学位类别增设至38种。至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类别不断完善的过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后,于1998年正式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2.1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按照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要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高、学历和职称低、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广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学历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只占15.1%,尚无研究生学历全科医师;职称构成中,以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只占9.1%。目前,全科医师的水平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新医改提出的为社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服务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新医改提出的要求。

2.2 是对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 我国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指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对应的,功能互补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体系。自1991年我国试办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及时解决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实践证明,开展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自设置之初,即对在职医务人员申请学位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体系。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中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因此,随着全日制研究生招收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深入开展,招收在职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展开,这既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加快高层次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

2.3 是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学执业医师为8万余名,到2020年全科医师的数量将要达到30万。如何进一步提高那些本科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全科医生的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部分高等院校已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但对于大部分在职在岗的全科医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愿望”,同时部分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科医生又主动与原单位脱离关系,毕业后多数都不在社区基层工作,造成基层社区人才留不住、队伍不稳定。因此,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开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新途径,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着”稳定的服务于基层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队伍。

3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在各医学高等院校展开。在此,我们对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明确招生考试,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纳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还是按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尚未明确。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规范招生入口,在此基础上招生单位才能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在职在岗全科医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要求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3.2 科学定位,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将它作为学校创收手段。全科医学具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更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医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单位应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方案体现全科医学特征,探索与全科医生培训相衔接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掌握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要体现全科医学特征。同时,积极探索在职申请全科医生专业学位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培训和岗位培训的衔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有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条件。

3.4 突出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培训基地建设

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基地主要设在三甲综合性医院,完成相关专科临床科室轮转;社区实践基地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全科门诊,将临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我国综合性医院专科设置过于细化,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尚未设置具有全科医学服务功能的科室;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不足、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等,使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真正形成全科医疗临床思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造成全科医生的教学培训是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大对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搭建有利于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保障。

3.5 加快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指导团队 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问题。有研究提出:全科医学师资人数少、无系统学科、专业杂;大多数无专业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师资较多;临床师资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思维方式,仍以疾病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快全科医学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属于全科医学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在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期间,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有利于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有相应的导师指导其工作。

3.6 严格要求学位论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也可以是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但选题一定要结合全科医学实际,体现运用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全科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要做到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只有这样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和临床病理学领域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1]66号.2011.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4(6):4—8.

3 王桂林,程翠玉,姜玮.人才强国战略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2(10):13—16.

4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童玉玲.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6(1):78—79.

6 汪玲,吴海鸣.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开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18—120.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09—1111.

8 梁万年.中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87—188.

(收稿日期:2013—03—08;修回日期:2013—05—25)

(本文编辑:闫行敏)

作者:刘勇 罗殿中 黄天壬

第4篇:致远管理学院学位证书遗失补发资格证明申请书

台灣首府大學 學位證書遺失補發資格證明申請書

台灣首府大學 各類文件申請單申請日期:年月日

學號: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手機: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首府大學 各類文件申請單申請日期:年月日

學號: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手機:___________________

通訊地址:□□□

第5篇: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目录清单(2018年)

申请号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

学生姓名:

工程领域:

所属学院:

1、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发表论文(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和正文);

4、课程学习成绩单一份;(总共至少需要准备四份原件,资格审查时交一份原件,答辩材料里需交三份原件)

5、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报告及委托书一份;

6、个人简介(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外语程度、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名称、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7、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一份(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查后,交学院留存);

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份(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查后,交学院留存);

9、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电子文档(文档命名格式为:“申请号_作者姓名_论文题目.doc”,用于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用,之前应交导师审核);论文具体格式要求见: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和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排版格式要求。

10、一寸蓝色底版彩色近照(4张)、两寸蓝色底版彩色近照(2张)和同版jpg格式电子照片(1张)。

(备注:所有材料全部用A4纸张复印,将(1)--(3)原件带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查,并按(1)—(6)(A4纸张复印)顺序依次装订整齐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备案,按要求将(7)和(8)交学位办审查,并按要求将(9)和(10)交学位办。)

第6篇:学历、学位与教师资格证明

兹有唐伟博,男,汉族,学号200705401245,身份证号450923198712158775,是玉林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物理学本科专业07级学生,在学习期间其所修的科目成绩合格,预计2011年7月能取得毕业证和理学学位证,并获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特此证明!

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2011年5月16日

第7篇:02-201409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通知

关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的通知

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申请人:

根据《关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的通知》,特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注:“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学号“6”开头)下简称“单证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号“5”开头,含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研究生)下简称“双证生”;“单证生”与“双证生”下合称“申请人”)

单证生和双证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工作都包括课程审核、科研提交和论文预审三部分;其中,两者在科研提交、论文预审环节上的操作相同,但在课程审核上的操作不尽一致,具体如下:

一、课程审核

(一)双证生

双证生的课程审核依托公共数据库系统和学位申请系统进行。 1.双证生公共数据库系统自查成绩

申请人登陆公共数据库-研究生系统-我的学习-课程学习-成绩,自查成绩,如有学分未修满,请即联系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

特别提醒:

(1)自查成绩非常重要。因成绩问题导致个人信息和成绩不能推送至学位申请系统是最常见的问题;抑或待成绩推送至学位申请系统后再发现错误、修改将非常繁杂。

(2)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和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项目研究生只需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预毕业信息核对,不需自查成绩;预毕业信息由研究生院后台获取公共数据库相关数据并手动导入学位申请系统,成绩信息由研究生院后台获取相关培养单位的数据并手动导入学位申请系统。

1

2.研究生工作秘书公共数据库系统课程审核

上述两点详见专业学位办网页《关于开展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春季毕业研究生课程审核的通知》(尚未发布)。

3. 双证生学位申请系统提交成绩

双证生通过公共数据库登陆学位申请系统,点击页面左侧的“我的学习”,再次核对无误后点击“提交”;若核对发现错误,则必须联系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通过公共数据库修改,修改成功、待固定时间(每天02:15,08:15,12:

15、18:15,下同)新的成绩数据推送至学位系统后再次确认提交。课程信息在学位申请系统页面不可直接修改。

特别提醒:

预毕业信息和课程信息不能从公共数据库推送至学位申请系统是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综上,原因一般可能是如下四点:①预毕业信息本人未“提交”;②预毕业信息管理处未审核(一般本人提交后一个工作日可审核);③成绩仅为“院系审核通过”、未“专业学位办审核通过”(可能因为专业实践未通过);④未达到下一个推送时间。申请人在排除这些原因后,发现公共数据库的个人信息和成绩仍不能推送至学位申请系统,请与通知末联系人联系。

4.研究生工作秘书学位申请系统确认成绩,打印成绩单

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登陆学位申请系统,选择页面左侧的“审核课程成绩”,逐一点击研究生姓名或学号超链接,进入该生成绩详细页面,对研究生的课程进行再次核对(不设批量审核功能,请逐一审核),核对通过点击页面下方的“确认”按钮;核对发现错误应返回公共数据库系统修改成绩、并在公共数据库提交中心和专业学位办审核,待下一次数据推送至学位申请系统后再确认,不可在学位申请系统页面直接修改。

课程成绩院系确认后,生成“打印”按钮,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采用“打印1”方式,或取用批量打印的方式(详见系统操作说明)打印成绩表并一式四份,签字盖章后交专业学位评定小组、专业学位办审核。

成绩单小组、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审核通过后,一份返院系暂行保管、待学期末学位申请审批后再转专业学位办交学校档案馆永久保存,一份返院系待研究生毕业时归入其人事档案袋,一份由院系留存,再一份交由研究生本人保管使用。

2

研究生因应聘、申请项目等或需多份成绩表,建议研究生工作秘书视情况再每人多打印2-3份。

注意:

(1)上述成绩表必须在学位申请系统中打印,请勿从公共数据库研究生培养模块的“打印学生成绩单”中打印。

(2)学位申请系统中打印成绩单的“打印2”方式生成的成绩单,其成绩按学年学期排列;该打印方式一般仅供学生求职等特殊要求用。

5.小组管理员学位申请系统审核成绩

院系管理员确认成绩后,学位评定小组秘书通过公共数据库,选择“小组管理员”身份登陆学位申请系统,选择页面左侧的“审核课程成绩”,对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院系提交的成绩单,对本小组下的研究生课程成绩逐个进行复核,复核通过点击页面下方的“确认”按钮,并在成绩单相应位置签章后,将成绩单交专业学位办审批。

6.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学位申请系统审批成绩

学位评定小组审核成绩后,专业学位办在学位申请系统中审批成绩,审批通过在成绩单相应位置签章,并返回至院系处。

(二)单证生

单证生的课程审核依托学位申请系统进行。申请人可查看成绩,但不需进行任何操作。

1.院系管理员录入或导入成绩

院系管理员在登录页面下拉表中选择“院系管理员”身份登陆系统,点击页面左侧的“审核课程成绩”,录入或导入成绩(详见系统操作说明)。

2.院系管理员学位申请系统确认成绩,打印成绩单

基本同双证生研究生;但院系确认成绩增设“批量审核”功能;打印成绩单一式四份,签字盖章后交专业学位评定小组、专业学位办审核。

成绩单小组、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审核通过后,一份返院系暂行保管、待学期末学位申请审批后再转专业学位办交学校档案馆永久保存,一份返院系待申请人答辩通过后归入其学位申请材料中,一份由院系留存,再一份交由研究生本人保管使用。

3

3.小组管理员学位申请系统中审核成绩 同双证生。

4.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学位申请系统审批成绩 同双证生。

二、科研提交

学校对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没有统一的科研成果要求,各专业学位评定小组、培养单位有更高要求的,应先通知申请人在系统中填写、提交,并打印《科研成果登记表》、提交其他相关材料等。

此处填写的科研成果必须是在读期间,以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科研成果。

所有申请人,无论是否有科研成果发表,都必须点击“提交”(可不填写提交)。

三、论文预审

1.申请人填写论文等相关信息

申请人登陆学位申请系统,点击页面左侧的“论文预审”,录入相关信息,具体请见系统操作说明。

2.申请人打印《论文预审表》、《学位论文导师评阅意见表》(单证生另需打印《单位推荐意见表》)

申请人录入上述信息完毕点击“保存”,检查无误点击“提交”后,在“提交”按钮右侧生成“打印论文预审表”和“打印导师和单位意见”两个按钮,依次点击,将《论文预审表》及《学位论文导师评阅意见表》(默认生成1份)(单证生另有《单位推荐意见表》,默认生成2份)下载至本地机。

《论文预审表》由申请人呈导师,经导师签字确认后,请其即交院系处秘书处由后者在系统中操作,操作完成由院系保存;《导师对论文的评阅意见表》(1份)电子版或纸质版由申请人呈导师,待导师签署后于答辩前交答辩秘书;单证生的《单位推荐意见表》(2份)电子版或纸质版由申请人呈所在工作单位,待签署后于答辩前将该表交院系。

4

3.院系审核论文预审

院系管理员登陆系统,点击页面左侧的“审核论文预审”,对照导师签字确认过的《论文预审表》(或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审核。审核可采用批量的形式,通过者点击“通过”按钮;不通过者点击“不通过”按钮,请申请人修改后再行审核。

论文预审通过后,申请人不可再修改其中的信息,但院系管理员仍可修改,直至学位申请学位评定小组录入结果前。

综上,双证生学位申请系统中,个人信息确认后,申请人方可确认成绩、填写提交科研和论文预审;单证生学位申请系统中,个人信息、科研和论文预审可同时进行,但本人必须提交个人信息后,方可打印论文预审中的各类表格,院系管理员也方能打印成绩表,因此院系管理员应提醒单证生尽快提交个人信息。

论文答辩资格审核通过后,市盲审密码由学位申请系统自动生成,生成的条件为:

A学位申请系统“个人信息”本人确认提交;且

B学位申请系统“课程信息”专业学位办审核通过(“课程信息”的审核状态可在学位申请系统“课程”页面左上方查看;必须为专业学位办审核通过,院系通过或小组通过都不可);且

C学位申请系统“科研信息”本人提交

D学位申请系统“论文预审”院系审核通过(“论文预审”的审核状态可在学位申请系统“论文预审”页面左上方查看)

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工作是申请人进入到论文答辩程序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工作时间紧迫、工作任务繁重。请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精心组织,负责做好上述工作的具体安排,并及时通知到导师及申请人。

研究生院 2014年9月12日

5

联系人:双证生公共数据库课程审核:专业学位办李坤,62233699,kli@yjsy.ecnu.edu.cn;其他工作:专业学位办陈佳,jchen@yjsy.ecnu.edu.cn,62233527

6

第8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复习资料[范文模版]

P90 1. 试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1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拒之门外。 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2.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P93 1. 试述体育课程的特性

体育课程是一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人们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体育属于第三种认知,是主要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体育课程并不是为了学习者将来从事某一专业学习或从事某一职业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健康合理生活及保护自己的健康服务的。

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体育课程包括认知成分。但是,体育课程更是发展人的情感,情绪,态度,价值,判断的有效课程,尤其是对人的意志力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价值。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体育课程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教育娱乐,历史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情感,运动技能等实际活动与体验方面的内容. 2. 试述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课程既是科学,又是活动和经验,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运动参与和体育活动经验. 1 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主要指间接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系可分为开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测量式等。 2运动参与类

主要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运动,全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按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自觉,自信与表现等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主要指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或结束后机体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发展情况分类,可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等;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3. 试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又如火如荼的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结构,课程种类,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4课程教材多样化

5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 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P98 2. 试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2)运动负荷变化规律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4)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 (5)体育运动乐趣的规律 4. 试述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1行政班

这是当前我国体育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一个行政班进行体育教学时,可采用分小组或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2男女分班

特别是高中,可按年级男女分班上课,但在某些内容的教学中也可以考虑男女生合班上课。有条件的学校到了高中阶段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大大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因为男女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时会大相庭径。 3按兴趣爱好分班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1随机分组

这是分组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所谓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标志,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2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育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3异质分组 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育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不大。 4合作型分组

合作学习是课程和教学研究领域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已经有人开始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5帮教型分组

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

6友伴型分组

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 5. 试述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 常用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运用要求: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③多用设问和解释。④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常用方法:动作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运用要求:①事先做好准备工作。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③做好总结,将观察的道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 常用方法: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循环练习法。

运用要求:①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②选用练习法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的特性。③选用练习法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向结合。④运用练习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等能力和良好习惯。

4)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丰富的运动实践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一类教学方法。

常用方法: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

运用要求:①活动前,要进行情境诱导和竞争欲望的调动。②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③活动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④活动后,要将学习和比赛等进行有机捏合,不能为游戏而游戏、为比赛而比赛、为情景而情景。

5)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特点: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其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常用方法: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

运用要求: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景。

P113 1.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①高尚的道德品质。

②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横向学科知识。 ③良好的专项技术技能。

④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⑤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 教育能力,训练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①贯彻各项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 ②优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1)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2)充分备课。

3)实施教学方案。

4)制定合理评价指标并实施科学的评价。 ③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④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⑤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⑥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⑦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 ⑧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有哪些?

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

体育教师的劳动在变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师的劳动绝大部分是由一总做作为基本特征的体力活动构成。而构成这些表面体力劳动的形式的实质却是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脑力活动。体育文化中的各种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技术与战术的掌握等,对学习对象具体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应用等,都是分析,综合,判断,记忆,思维等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师的劳动体现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特点 ②工作复杂多样

体育教师授课班级多,活动范围广。他们既要参加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等,又经常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管理工作。在参与全校甚至社会各方面工作过程中,体育教师起着沟通、带动、督促、协调的作用。这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呈现出复杂多样而又繁重的特点

③工作具有社会性

体育教师工作的社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体育教师将会走出校园指导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课余锻炼与训练。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获得了国家等级的证书,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去指导体育活动

P150 1. 论述三个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实践意义。

○1应说明磷酸原系统概念;功能他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块,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2应说明乳酸能系统概念;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导致疲劳的代谢产物——乳酸

○3应说明有氧氧化系统概念;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大,输出功率很低,需要氧气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等代谢物

○4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供应的能力,因此,如何把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应用于时间,对体育教学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5能量连续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 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功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功能系统。

2) 当确定应着重发展的功能系统后,关键是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发展各功能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同。有些训练方法既可调整用以主要发展无氧供能中的非乳酸能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又可调整来主要发展有氧功能系统还可以调整使三个功能系统都得到发展

总之,为有效发展该项目的主导能量系统,应尽可能选择与该项目供能比例最接近的训练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实施计划

P155 案例分析题

案例:某体育教师在刚开始教授太极拳时,将每一个动作讲解的非常细致,但学生却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差 问题:在动作学习的初期应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为好?其原理是什么?

参考要点:

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4个时相,分别为泛化相、分化相、巩固相和自动化相。在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觉和语言等反馈作用,加强示范与模范,不断强化视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当动作已能熟练完成时,应注意多应用语言反馈以及肌肉运动觉的反馈信息。在动作学习的初期即泛化相时,应注重直观教学;用正确的示范和形象的讲解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突出重点,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及时指出主要错误,对正确的动作及时予以肯定加以强化。

P171 3.论述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1合理控制运动强度

○2可选练性原则和可逆性原则

生物机体能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的能力是可训练性原则的生理学的基础,通过教学与训练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同时建立运动条件反射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由于应激过程的终止使已经获得的适应逐步消失,即条件反射的小腿.因此体育锻炼应保持经常性和连续性

○3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运动锻炼对机体引起的功能改变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各有侧重.要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应注重全面身体锻炼与专项能力的锻炼相结合。

○4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

循序渐进的生理学基础是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跟巩固规律;超负荷原则的生理学基础是能量代谢的超代谢偿规律、神经生理学的刺激强度规律等。

○5专门性原则

运动锻炼对机体结构、机能的影响具有专门性的特征。 以上要结合实践说明如何实施

第9篇:学位申请书

学位申请书范文

XX大学学位委员会:

我是XX专业自考生XX。我于XX年X月取得XX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我在本科阶段平均成绩为xx分。论文答辩成绩为良,并于XX年X月通过天津市学位英语考试,符合XX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条件,特向贵校提出学士学位申请。望贵校给予审批。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上一篇: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下一篇:作文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