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建筑认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对建筑认识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高校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建构历史观,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和发展历史思维,并对学习和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篇:我对建筑认识论文

我对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两个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两个发展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0年第一个家庭教育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成立。15年后到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其后3年配套颁布了《家长学校工作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标志着政府出面承担起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是家庭教育发展中第一个转折点,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此,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政府主导、行政管理的发展轨道。

第二个转折点,从1996年起历经16年,以2012年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由“重点发展”转变为“普及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以上三个方面目标,其核心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全国妇联七部委对家庭教育三十多年发展态势的一个判断,即三十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主要建在省、市两级,广大农村的服务空白较多。这种主要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发展的倾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要转变到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局部转向城乡全覆盖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规划的这个战略性决策,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们已达成“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共识,即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企业参与,这种三方互动合作的格局。这就是现代社会三大组织支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是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将来,还有第三个转折点,大概到“十三五”甚至“十四五”,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后,要由“数量基本全覆盖”转变为“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家庭文化”重在传“道”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对人类真正的研究不是人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家庭教育真正的研究不是“教育”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家长教育”,是“双亲教育”。教育家长什么?或者说,给予家长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另一个是“术”。实践中,教授的更多的往往是“术”,即教育子女的方法、窍门和技巧。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这是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工作应当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家庭教育工作不应当停留在这种需要上,而应当“引领”家长。“引领”家长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中国的家庭无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不应当视为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如早上孩子上学时,中国的家长会说:孩子,到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西方的家长却说:小约翰,今天到学校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还拍一下孩子的屁股,以示加油。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布朗在文章中写道:“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自己提出疑问;我的外祖父经常问我们: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这—问,孩子就要注意观察,注意想问题了。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智力教育方面,中国家庭关注的是“好好听老师的话”,学好老师教给的知识。西方家庭关注的是提出问题、观察能力。这是中西方“家庭文化”又一重大差异。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大概是西方家庭在智力教育方面信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之“道”。

家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术”。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这些“术”,是很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只有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大“道”成大“器”,才能培养出“道德、智慧和幸福”的子女。

作者:傅国亮

第二篇:我对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认识

摘 要:在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超过知识要求,小组讨论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重视细节,如讨论规范等。

关键词:小组讨论教学法、信息时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角色转换、讨论规范

近年来,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很火。经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上的认识,整理总结如下: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实施的大背景

1.它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上学时学的东西工作时必然是不够用的,因为每时每刻知识的总量都在飞速的增长。这个时候一个人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原来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

2.它是中国加速崛起的呼唤

当前,中国的崛起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创新人才的呼唤成为中国崛起的时代的要求。

3.它是课改的呼唤

(1)教育理论的转变:从行为主义教学观(复制式的模式化教育)转变为认知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实践与体验,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与人本主义教学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012年教育部推出《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四大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中的后三种都和教育理论的转变相关。

(3)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力灌输新的教育理念。

如,在2013年的培训中就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4)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如,在历史科的学习中,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不再作为教学重点,甚至直接从课本中消失了,转而重视结论得出的过程。

(5)不断推进高考改革。如在历史学科的高考中,已经由重知识转为了重能力,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无所适从,纷纷哀叹白教了、白学了。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点

小组讨论教学法可以比较好地体现时代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而成为课堂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那么,小组讨论教学法到底有什么优点呢?

1.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

3.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法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小组讨论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小组讨论教学法有这么多的优点,那到底该如何组织呢?在实践中要注意什么呢?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控制者,而转变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

(1)提出或判断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准备的或者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教师认为很有价值)。

(2)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要注意在参与学生讨论时,不要把正确的结论急于告诉学生,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

(3)规范讨论形式并适时地对讨论进行点评。①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讨论范式,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首先,不能冷嘲热讽,或对别人用攻击性的言语。告诉学生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要用摆事实来说服别人。其次,使学生养成能说、会听、善问的习惯。一是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发言,表达要清楚并具有说服力。二是培养学生静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讨论中切忌一拥而上,使讨论陷于混乱状态,教师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边听边思考。三是要求学生静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经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说、会听、善问的能力。②通过及时点评,避免讨论偏离方向。讨论进行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此时讨论极易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通过对问题的及时点评来避免讨论偏离方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能对学生表达不正确的内容直接否定,即使是观点正确,也不可以直接说“对”,“就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判断。

(4)总结讨论。没有总结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总结一般分为三个方面:①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评价。②补充自己对讨论问题的看法,没有明确答案的也要进行说明;③对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讨论方法加以总结,以便学生在下一次讨论中有所改进。

2.学生的角色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大胆地质疑和提问,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参与者。此过程中也涉及四个环节:

(1)中心发言人清楚地陈述讨论问题。中心发言人陈述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问题表述结束时可以留下疑问,促使同学沿着疑问展开讨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为下一个环节中提出好问题做准备。

(2)通过提问使讨论全面展开。中心发言人陈述结束后,其他同学根据其陈述的内容提问,这样师生、生生之间就会沿着这些问题全面展开讨论。

(3)遵循讨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学生静听别人发言时,要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对自己的观点要说出为什么,必要时举出实例加以论证。展开讨论时,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分寸,不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滔滔不绝,影响他人的发言与讨论。

(4)达成共识。问题有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也有可能没有,只能达到一定的共识。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探索,并对讨论问题产生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明白了教师及学生的角色,也就对讨论的组织有了整体上的轮廓。

与时俱进是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成为弄潮儿,否则只有被淘汰。

(作者单位 吕梁市高级中学)

作者:牛超然

第三篇:我对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点认识

摘要: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高校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建构历史观,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和发展历史思维,并对学习和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知识记忆;高效教学;历史观

一、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历史包含诸多学科知识,读史犹如读红楼梦,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都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得以以史为鉴,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指导。然而,目前情况下,为了取得更满意的成绩,中学的历史教学越来越失去活力,失去学科对孩子成长的指引作用,失去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三年时间需要学习中国歷史上下五千年,外加世界历史的全部,内容跨度之大,史实之繁杂,对学生记忆和理解理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中学生要学习的其他学科内容同样多而杂,如何在40分钟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有收获,同时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轻松应对考试,实现学生、家长、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思考如何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帮助孩子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看待历史问题,多方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观,科学的方法技巧至关重要,就历史学科和中学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图形技术也就是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可以很好的在记忆、学习、思考等角度开发大脑的潜能,既能有效提取知识,减轻负担把书读薄,帮助提高成绩,又能够建立宏观史学观,发挥“为鉴”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这样用

(一)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1、导学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时,为了能够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思维导图的绘制做好铺垫。在教学情境创设的时,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中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为基础,为学生理解历史学习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2、思维导图的绘制

历史学习的主题是思维导图绘制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材料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可以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绘制方式。常见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学生可以一边看历史教材,一边绘制思维导图。第二、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之后查阅资料。第三、学生看完教材内容之后,再绘制思维导图。

3、思维导图展示

学生在完成绘制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其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让学生讲解自己绘制的内容,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解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4、思维导图的拓展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素材,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为基础,为学生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其进行知识的应用,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实现学以致用。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1、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历史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首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提纲,供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参考。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有信心、大胆的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肯定,并能够指出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的问题和漏洞,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构建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对学生的要求

在收客前,学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绘制思维导图的纸、笔,此外学生必须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表征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具有自主思考和学习其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认真的倾听学生学习过的知识。

3.教学环境

思维导图应用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并没有过多的限制,最好配置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思维导图的展示和教师讲解提供便利。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自主性,教师要进可能的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是让学生用符号、字词、线条、颜色等绘制发散型图案,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既突显重点知识,又帮助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发散型的图案,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掘,历史思维形成;鲜艳的颜色,清楚的线条,将课本知识条理化,海量知识简洁化,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箭多雕!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课例来进一步认识思维导图的使用。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遗忘,因此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加深理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完成第一步。

学生通过图案技术掌握单个知识点,我们继续采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发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过程和影响,既贯穿知识形成知识链,又培养学生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增强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历史思维,完成第二步。

这时,学生掌握了如何采用思维导图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这样一种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所必备精神!完成第三步。

通过思维导图的不断发散,完成三步曲,学生基本达到了由点到线再到体的学习,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另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全面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组内补充完善,组间对比分析探讨,老师指导,使得思维导图全面涵盖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完整,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巩固记忆;升华思想,指导学习!

三、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能发挥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了解学情,知己知彼。

这里包括了解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对课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还有就是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和使用能力,否则将会停留在单一内容知识结构图的水平上,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形成历史思维,更不要谈及历史观!

(二)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当前的考试模式,对成绩的片面追求,社会学校都对分数有要求,对教师施加压力,往往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从而专业水平要求低,思维导图停留在建构基本知识点的层次,流于形式,缺乏更多的思考和创新,最终被淘汰于学习过程。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角色决定了好为人师这一特点, 一方面,会出现对学生思维导图评价过于武断,缺少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妨碍学生思维创新,甚至打击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忽略个体差异,使得思维导图流水线式生产,缺乏个性特色。所以,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上,我们既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引导从课到单元再到一个历史时期的导图设计。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推广使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一定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帮助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在其他学科上,但在采用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一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展现历史,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同时构建历史观,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 张健花.如何将思维导图法有效融入历史教学.中学教学参考,

[2]张金芳.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学教学参考

作者:沙娟

第四篇:浅谈我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几点看法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一、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 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二、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1、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2、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三、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作者:汤云

第五篇: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提到民生大计的第一位,向高等教育又一次提出了“提高质量”的要求。刚才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同志也讲到,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都要求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要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所以,今天我的发言是就工程教育CDIO,从文化方面谈一点看法,谈一谈我对CDIO的认识。

我从四个方面谈。第一是文化和教育的关系;第二是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文化本身的类型:第三是从文化的内涵和类型方面来看,CDIO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与模式;第四是对“工业设计”的分析。2007年9月初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会议有关报告里面的观点跟本次会议CDIO,特别是跟汕头大学提出的EIP-CDIO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是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我们知道,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是以大自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以文化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正因为人类是以文化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文化跟人类社会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物界以基因遗传而延续,以基因的变异而演化:社会以文化为“基因”,以文化传承而延续,以文化的创新而发展。因此,我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点,我们就可知人类社会所有的活动,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等,凝聚下来的就是文化。

教育既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教育又作为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显然,教育跟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攸关。教育毫无疑问是定位在文化领域里,而不是定位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或其他领域里面的。教育通过文化、通过文化育人,来为政治、为经济、为文化本身、为社会各个方面服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所以,教育主要是以文化育人。前不久,我在东南大学参加教学评估,看到东南大学有一本书,叫《东南大学文化读本》,书开始有一个序,是党委书记写的,有一段话写得很好:大学因文化而生,文化因大学而兴;没有高品位的文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文化,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段话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第二是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文化本身的类型。这里讲的文化是文化教育的文化。文化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文化包含知识,知识是基础。因为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文化。文化创新首先是知识创新。但是,只有知识不行,20世纪50年代有一本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不确切,有知识不一定有力量;应该从反面讲,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为什么说有知识不一定有力量呢?因为知识要能够起着文化的作用,必须要有思维。文化包含思维,思维是关键。只有有了思维的知识,知识才是活的,才是发展的,才是创新的,才是能超越知识自己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2007年我看过一个报道,很受感动。我们国家有一位先生,打破了一项世界吉尼斯记录,他背π背了67890位,打破了日本3万多位的记录,了不起。但计算机呢?6万、60万、600万、6000万位都可以,只要内存够。人类大脑的贮存能力与逻辑能力远远比不上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绝对没有大脑原创性,而人的思维是有原创性的。要活化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超越知识,必须要有思维的原创性。文化还包含方法,方法是根本。知识、思维最后要见诸于实践,方法是通向实践的桥,一切都是通过方法来实现。有了方法还不够,必须有原则,这是文化的精髓。指导知识、指导思维、指导方法,必须要有原则。讲科学文化,必须要有求真这条科学原则,用以保证科学文化的真实,所以原则是文化的精髓。这四者的升华就是精神,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的精神深入地融入到前四者之中,统帅前四者。因此,文化至少要包含以上五个方面。教育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有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精神教育。

文化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大脑,来源于大脑对实践的反映,来源于大脑对实践反映的加工;文化要反映客观世界,要反映精神世界。因此,不管哪一类的文化,都是同源、共生、互通的。但是,实践的领域、地点、时间不同,对象不同,从而不同类型的文化,其功能有区别,形态有差异,但是由于同源、共生、互通,因此能够互动、互补、并在精神上会有相同的追求。

科学文化,对象是客观世界,要求认识世界,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人的处世的最基本的问题,即“立世之基”一切违反客观规律的东西必然失败。人文文化,对象是精神世界,要求终极关怀,要解决“应是什么”的问题,是为人之根本,即“为人之本”。自然科学文化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社会科学文化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认识社会规律。工程文化的对象是工程、工业,是通过掌握与应用自然界规律,物化自然界规律,成为技术,用于工程、工业实际,来实现和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文化叫做工程文化。

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是一元的,思维是逻辑的,方法是实证的,原则是求真的,精神是求真务实的。凡是精神都是人文的。科学精神就是人文的求真务实精神。因此,科学中充满了人文。

科学这个大领域有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工程)。将科学规律加以物化叫技术,将技术付诸应用叫工程。现在我们谈的工程教育实际上是技术这个层次的教育,应用方面的教育实质上是职业教育。社会直接大量需要的是应用与实践,主要是职业教育。我们现在讲的工程教育主要是技术这一层次,所以,大学本科工科教育应该就是这一层次的文化教育。它既涉及科学,又涉及应用,而且还应着眼于应用。

第三,CDIO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一种先进理念。C, C onceive,构思:D,Desingn,设计:I,I 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从CDIO培养学生的《大纲》,可以看到CDIO将文化的类型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把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与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并且突出领域的特点,即突出系统的实践性这一大特点,而成为工程文化教育。知识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基础,《大纲》明确提出三个方面: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实质上,《大纲》里面还包括基本的人文知识。

思维。《大纲》中2、3、4以及所讲的构思、设计,都是跟思维密切联系的。《大纲》很注重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必须有缜密的思维性。《大纲》也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跟人文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大纲》强调思维训练。

方法。在《大纲》2、3、4中,可以看出对方法是高度重视的,注重技能、操作和交流。《大纲》强调了两点:一是以产品和系统的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它强调方法,强调实践;二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强调的是其间彼此方法联系,这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体现。因此我感到,要适应CDIO的要求,师资培训要注重实践的培训、方法的培训。

原则。《大纲》2、3、4是直接参考工业界的要求而制定的。这是十分严格的。这个要求要能实现,就要强调原则,即一丝不苟,求真务实。

精神。《大纲》2、3、4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责任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职业道德、负责任、正直等等,都在责任感范畴内。我们的教育今天非常重要的是责任感的问题,责任感是非常关键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你追求什么?精神追求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行动,你有什么样的行动?责任感既体现着你有什么精神追求,又体现为你有什么行动。所以,责任感是关键所在。在《大纲》中强调责任感。大家都知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上制定了一个《宣言》,《宣言》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跟有关的国际科学组织在布达佩斯召开了世界科学家会议,会议内容中强调科学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此我认为,精神问题最重要的是负责任。这种负责任要体现在行动上面。

我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整体性,不仅仅重视科学技术,也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大纲》4.1、4.2中充分表现了出来。《大纲》强调价值观、全球观,强调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环境。现在谈的企业文化,就是人文文化。华为,我们有很多校友,他们有一句口号:华为的资源可以枯竭,但是文化不可以枯竭;只要文化不枯竭,资源就不枯竭。任何单位,要发展,必须内部和谐,必须有文化的蓬勃发展。2005年,在上海召开了世界工程师大会,到会的有美国工程院院长、法国工程院院长、日本工程院院长、韩国工程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还有中国工程院院长,会上发言都表示工程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我认为讲得最好的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他谈到要高度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不能做“文盲”。没有一种以人为本的角度的话,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从CDIO《大纲》里面可看到,不仅仅是把文化从内涵上,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看作整体,而且把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也看作一个整体。当然,要重视技术、工程的本身,特别是要通过技术、工程本身即通过实践来体现这两个整体。

第四,是“工业设计”分析。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在关于“工业设计”定义的目的中,明确提出了一个看法:“设计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核心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提得很好。创新技术人性化,这是非常核心的。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显示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表现在“工业设计”定义的任务中,有5项任务,实质上讲的是:第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要和谐;第二,人类社会内部关系要和谐;第三,人类社会商业、工业活动有关方面的关系要和谐;第四,人类社会多种文化关系要和谐;第五,工业生产的产品、服务与系统的形式与内涵关系要和谐。以科学规律作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作为内涵,表现的形式上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美,这是艺术。怎么实现呢?要通过技术手段,以技术手段作为方法,来实现以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为内涵而形式上是和谐之美。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是以科学规律为基础的,求真;是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求善;以技术务实,以技术作为手段的“实”,实现以科学基础为的“真”、以人文为内涵的“善”,达到以艺术为形式的“美”,这三者和谐统一为“新”。工业设计就是要做到真、善、美,达到真实而统一的“新”。CDIO也是如此,工程文化教育也是如此,这一切最终要用实践来检验。

我认为,汕头大学提出的EIP-CDIO很好,是中国化的CDIO。所谓中国化,一是继承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二是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一条也不能少。当然,还需要实践,但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头。E是职业道德,I是诚信,P是职业素质,我认为E和I讲的是人文,强调道德和诚信。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贯强调人的道德,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诚信,“诚于中,形于外”,“不诚无物”;“人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绝对不行。获得诺贝尔奖的纳什正因为他论证与揭示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可以“双赢”,而非或鱼死,或网破,或两败俱伤,其前提是双方必须诚信这一结论,才获得了此奖。因此,强调道德,强调诚信,继承传统,针砭时弊。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要有崇高的追求,要讲诚信。P,我认为讲的是科学,强调“在其位,尽其职”,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工程能力,不能实践,这是不行的;要面对现实,要满足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P,强调的是文化的知识、思维、方法和原则这个层面。E、I强调文化的精神层面, E、I强调的是德,如何做人;P强调的是才,如何做事。我很赞成CDIO里谈的,强调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我认为讲得最好的是司马光,他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特别是高层人才,没有才怎能谈德呢?不能做好事,怎么谈爱国呢?没有很好的本领,怎么能充分施展才能,为人民服务,表现德呢?德是才之帅。德是帅,帅一错,全盘皆错;才越大,错得也越大;在高科技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国家一贯强调德才兼备。因此,EPI隐含着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德才兼备。因此,从文化层面来审视CDIO、EIP——CDIO,我认为就是突出了文化的整体,突出了工程特点。突出了实践作用。

我相信,这次会议对CDIO、EIP-CDIO的讨论,是为了我们国家教育更好的发展,为了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做出重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为作者在“2008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杨叔子

上一篇:网络安全与管理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前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