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诊断分析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具体来讲, 乳腺纤维腺瘤通常为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处发生的混合型肿瘤, 多见于18~30岁处于青春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女性, 是一种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女性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也日益增大, 乳腺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据统计, 我国每年大约有10%的女性患乳腺纤维腺瘤, 这些女性多为青春期后期的女性, 19~20岁的女性是主要的患病人群。目前, 医学界有关乳腺纤维腺瘤的具体病因尚无官方定论, 一部分学者猜测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强、基因因素和药物因素, 有可能是造成女性发生乳腺纤维腺瘤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 乳腺纤维腺瘤的恶变率不高, 但是, 若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 其危险性不容忽视。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 乳腺纤维腺瘤有转变为乳腺癌的趋势, 当患者伴有肿瘤细胞过度增生时, 该危险性显著上升。虽然有些学者认为, 由于患者体质差异, 一些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会在患者体内保持稳定, 甚至被患者吸收, 不需要外介入治疗, 但是, 此种说法缺乏临床医学数据的支持。目前, 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手术切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外科手术切除充分考虑了美学原则和功能性原则, 采用了乳晕切口、乳腺微创旋切系统等先进技术。彩超诊断技术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乳腺纤维腺瘤的本质, 同时提高了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性。一般来讲, 患者通常发现自身两侧或单侧乳腺生有无痛性肿块, 超声学诊断能够利用多切面扫描对乳腺纤维腺瘤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彩超扫描中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形状、边界回声等信息, 这对于肿块性质的明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 该研究通过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该院检查的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彩超图像进行深入分析, 加深b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的进一步认识, 提高现诊断的准确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检查的已经确诊的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彩超检查进行分析, 30例患者年龄集中在18~60岁之间, 其中最小者为18岁, 最大者为63岁, 中位年龄为35岁。具体比例如下:18~20岁3例 (10%) , 21~30岁2例 (40%) , 31~40岁10例 (33.3%) , 41~50岁3例 (10%) , 51~60岁2例 (6.7%) 。所有患者都经手术确诊为乳腺纤维腺瘤, 且病史最长为7年, 最短为3个月。30位患者的临床表现为:17例肿瘤期伴随生理期有胀痛感, 10例乳腺肿瘤区有压痛感, 其余3例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为体检时检出。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为L12-3, 频率75~10 MHz。

1.3 方法

首先, 调节仪器状态, 要求患者平躺或者侧卧在检查台上, 充分暴露乳房部位, 在检测部位涂抹耦合剂, 注意涂抹要均匀, 对乳房各个方向做扫查排除, 当发现有疑似病变部位时, 检查人员需要做如下观察, 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1) 观察并记录疑似肿块的主要声学特征:测量肿块的大小, 观察肿块的形态、存在部位、内部回声、边界回声等, 同时, 检查肿块有无钙化, 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依存关系。 (2) 观察并记录肿块周围组织主要的声学特征:重点检查部位包括与乳腺相连的淋巴组织、腋窝淋巴结等。 (3) 观察并记录肿块内血管的走向及形态特征。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反映肿块内的血流情况, 并根据血流情况的不同对血流信号进行分级, 分级依据是目前广泛采用的Adler方法, 分为0、I、II、III级。

1.4 统计方法

该文中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利用PSS20.0完成。

2 结果

2.1 二维超声图像结果

(1) 肿块大小:30例患者的肿块大小在0.5 cm×0.2 cm~9.1 cm×2.6 cm之间变动, 其平均直径为2.1 cm。其中, 单发性肿瘤为26例, 所占比例为86.7%, 多发性肿瘤为4例, 所占比例为13.2%; (2) 肿块声学信息:所有患者的肿块均为低回声, 但是回声的均匀程度不同, 其中, 回声均匀的24例, 不均匀的为6例;后方回声状况也有差异, 其中19例后方回声增强, 其余11例后方回声没有明显变化; (3) 肿瘤边界情况: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肿瘤呈现出不同形态, 有的肿块形状为较为规则的圆形护着椭圆形, 其边界较为光滑, 清晰可辨, 有的肿块则呈现不规则的长条状, 边界毛躁, 有突起;同时, 肿块的分叶状况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其中有7例患者肿瘤呈现明显分叶状况, 9例患者肿瘤分叶不显著。 (4) 肿瘤钙化情况:30例患者内肿瘤呈现较为明显的钙化情况的为12例, 轻微钙化为6例; (5) 肿瘤包膜情况:30例患者内中, 肿瘤呈现包膜的为16例, 怀疑为包膜肿瘤的为8例。

2.2 彩色多普勒分析肿瘤内血流情况

利用彩色多普勒分析, 可对肿瘤内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 依据Alder提出的半定量法对患者肿瘤内血流情况进行如下分类:无明显血流情况的为0级, 少量血流为Ⅰ级, 例如点状血流;中等血流量定位Ⅱ级;血流量较大的为Ⅲ级, 例如有丰富的血管等。30例患者中, Ⅰ级20例, Ⅱ级6例, Ⅲ级4例。

3 讨论

乳腺纤维瘤为女性乳腺疾病中的常见肿瘤, 且多发于年轻女性。典型的乳腺纤维瘤的彩超图像特征为:肿瘤为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 与周围组织几乎没有粘连, 肿瘤分叶化状况明显, 边界清晰且容易辨认, 肿瘤的纵径一般大于肿瘤的直径, 肿瘤的边界回声一般为低回声, 且回声均匀, 后方回声状况一般为增强, 或无明显变化, 肿瘤外部可有纤维包膜, 内部可能出现明显的钙化现象。同时, 其多普勒反映的血流状况为:肿瘤内部有呈现点状或者棒状的血流信号。当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检查结果符合上述描述时, 则一般可以进行确诊。在该调查研究中, 呈现明显的乳腺纤维腺瘤特征的病历高达26例,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0%。

乳腺纤维腺瘤的声学图像特征与患者的病理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在患病初期, 乳腺纤维腺瘤的外部包膜呈现出不完整的包膜情况, 甚至可以看到突起, 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 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同时, 肿瘤的钙化情况也需要引起注意。在该调查中, 50岁以上的2位患者的肿瘤彩超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钙化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年龄较大, 患病时间较长, 肿瘤内部出现砂状钙化。值得注意的是, 乳腺纤维腺瘤出现的粗大钙化应当与乳腺癌的微钙化相区别, 微钙化为乳腺癌的明显特征, 同时乳腺癌的后方回声往往呈现出衰减的状况, 与乳腺纤维腺瘤的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相区别。

通过对30例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进一步明确了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特征。综上, 对于具有明显乳腺纤维腺瘤彩超图像特征的患者, 可以确诊, 否则需要进行穿刺检查, 以进一步确诊, 避免误诊的发生。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图像表现, 对提高女性乳腺纤维腺瘤诊断技术有进一步认识, 综合分析彩超参数, 以及鉴别乳腺纤维腺瘤的医学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 对来我院检查的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彩超图像进行深入分析, 详细记录肿瘤的回声情况, 如血流图谱、钙化情况、形态等参数。结合患者的年龄特点, 进一步认识彩超诊断在乳腺纤维瘤中的重大意义。结果 中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的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图像具有差异;有些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表现不典型, 容易造成误诊, 肿瘤后方回声和肿瘤钙化情况等参数有利于减少医生误诊情况, 因此应当多方面区分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乳腺纤维腺瘤, 避免造成误诊。结论 通过实验, 进一步认识了彩超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完善了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分析诊断技术。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彩超,综合分析,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王伟, 方超, 李家淑, 等.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在乳腺癌和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5) : 672-674.

[2] 游德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分析 (42例报告)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1) :53.

[3] 永昌, 郭万超.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154-156.

上一篇:网络借贷的模式比较及发展与监管下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