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非区域活动互动

2022-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区域和非区域活动互动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也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功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感受到安全、愉悦的情况下,他们的游戏活动得到激发,并在与教师积极主动的社会交流和认知探索中,身心两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支持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充分挖掘幼儿发展的最大空间,需要教师运筹帷幄,及时把控好游戏中的互动,既要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域环境,也要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师幼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最成功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感受到安全、愉悦的情况下,他们的游戏活动得到激发,并在积极主动的社会交流和认知探索中,身心两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支持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充分挖掘幼儿发展的最大空间,我尝试在班上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环境,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能较多地与幼儿个别交流,容易掌握其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如一些美术活动,可直接放在美工区里完成,使幼儿在区域里通过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可将一节集体活动放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去完成教学目标。如中班语言活动“彩色牛奶”可让孩子在语言区里复述故事,也可以在美工区中玩一玩“颜色变变变”的游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个区域都“活”起来。

1.图示学习

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有些活动如果幼儿有独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师应减少显性的指导,以提供范例、图示等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如:开展美工区的折纸活动时,我们将某个作品的折纸步骤用图示和范例的方法展示,让幼儿尝试按步骤探索学习折纸的方法。如果在折纸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将范例打开,使幼儿能一步一步地探索学习,这样经过幼儿自己探索完成作品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2.同伴学习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尤其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互动颇为甚多,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当幼儿出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指导更易让幼儿接受。如:在数学区的规律排序活动中,有的幼儿对排序的正确方法不是十分明确,一开始只是随意地摆弄材料。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同伴的操作后,便逐渐从单纯的模仿中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活动后,教师及时地评价可让幼儿之间的互动得到升华,幼儿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心得,进一步了解别人的视角,领略别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种互动就成为了幼儿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

3.巧妙点拨

《纲要》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巧妙的点拨,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探索情况等,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如:在科学区的探索活动中,当幼儿经过多次尝试,仍无法如愿地获得成功而渐渐失去信心时,我们就应及时地为他提供帮助,使他能将探索活动继续下去,从而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进。

二.让区域材料“用”起来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成效。因此,材料投放的适宜度则是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材料多样性

多样性的材料能使幼儿通过活动,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全面的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能引发幼儿广泛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的摆弄、操作中通过与各种材料的互动获取经验。而单一的材料,幼儿在操作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缺乏探索的欲望。因此,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如:在对“纸玩水”的探索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厚薄、质地不同的纸,让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对比,初步感知不同的纸吸水产生不同的现象。

2.材料层次性

每位幼兒都不是在同一条线上的,每位幼儿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材料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让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如在语言区、表演区的材料投放中,多数教师会选择投放图标,但在数量上却往往忽略“度”的问题,对材料的投入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同时,在不同的探索阶段投放的材料也要呈现层次性。在幼儿探索的初始,可以提供简单的幼儿容易操作成功的材料,等幼儿有了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提高操作的难度。如:在美工区,幼儿刚开始接触水粉时,我们先提供水粉颜料供幼儿印章画时使用,等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再组织幼儿进行指点画,最后才提供毛笔供幼儿绘画水粉画,使幼儿的探索学习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3.材料简约性

有时教师为了吸引孩子对某个区域的关注而投放大量华而不实的材料,但从实施结果却发现孩子仅停留在表层次的关注,过多的修饰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探索。因此,提供的材料要简单、便于操作,幼儿不需要特殊的使用技能,就可以自由地进行。这样,能避免幼儿由于较难的技能要求,失去探索的兴趣。

4.材料多功能性

材料要尽量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幼儿的探索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多功能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如:我们在数学区投放的“彩色串珠”,既能让幼儿根据彩珠的不同进行初步的颜色、形状分类,同时也让幼儿通过动手串珠得到小肌肉的发展;而自理区的“糖果加工”既能让幼儿练习捞、夹的动作,同时还能让幼儿数数、比比,谁做的糖果最多……这种低结构多功能的材料隐藏着多种玩法,使幼儿能有机会,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还可以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

三.让区域行为“强”起来

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動中,与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在与幼儿一起游戏、操作中来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在这宽松、无压力的环境中,幼儿就能较自由、放松地与我们教师之间直接地进行情感交流。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我是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到区域活动的乐趣,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1.教师保证一定的观察时间,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可在指导游戏之前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量,放慢自己的介入速度,尽量做到密切关注但不需及时介入,好让自己充分了解幼儿游戏的状况。应重视幼儿游戏时的反应,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解读,善于及时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这个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儿的行为动机、幼儿的即时需要、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交往水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用玩具的情况等等。

2.其次,学会分析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

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决策教师的指导行为,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保证幼儿自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当教师的观察分析与支持行为形成联系时,观察的实际意义才显现出来,支持的行为才会有效。教师才能真正把握住幼儿的游戏意愿是什么。通常不符合幼儿意愿的介入难以被幼儿接受,即使接受,也迫于教师的权威。所以教师还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如何,如果幼儿正在体验一种愉悦的情感,而教师的介入可能引发负面的情感时,介入也会是低效的。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为前提,切忌越俎代庖,代替幼儿游戏。当教师的介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则有必要及时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介入往往适得其反,可能会在儿童游戏中参与过多的成人意志阻碍了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教师只有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有效游戏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游戏行为“强”起来。

四.让区域矛盾“淡”下来

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如何真正做到让孩子融入区域,淡化矛盾呢?

1.适当教给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例如:教育幼儿要耐心倾听别人说话,遇到冲突时要先听别人的解释;教给幼儿怎样向别人道谢和道歉,自己不小心碰到别人或对别人造成伤害时,要真诚地道歉,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教育幼儿要学会宽容,别人不小心伤害到自己时,要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教育幼儿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如“借我玩玩这个玩具好吗?”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2.适宜放手、“袖手旁观”,让幼儿自行解决矛盾冲突

区域活动时,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可在保证幼儿之间不发生行为问题的前提下,始终作一个旁观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考虑应如何协商解决问题。实践中我认识到: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即使教师放手不管,幼儿与同伴之间通过他们自己的交往方式同样会自己解决冲突。

3.适度利用“自然后果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解决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对儿童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的矛盾冲突中,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效果明显。

如对于常见的游戏材料分配等区域矛盾,可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自己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继而再引导全班幼儿进行讨论,“三个人都想玩某样东西时候应怎样做?”由此,在下次游戏中他们便自觉主动的进行轮流等待游戏,因为他们已经亲身体验了没玩成心爱的游戏的伤心与不快。实践证明:适度的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比教师象个法官似的去“判决”的方法所产生效果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要深刻的多。

4.适时运用“事件分析法”,让幼儿在明辩事理中解决冲突

当孩子在游戏中发生行为冲突时,教师可先保持放手不管的态度,因为,孩子或许在与同伴争吵中能自行解决矛盾。当看到孩子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甚至出现越打越凶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的出现,采取“事件分析法”与幼儿进行谈话,根据幼儿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加以适时、适人的引导,刺激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一番慎思明辩的内省,从而澄清一些认识,明白一些道理。虽然只是与幼儿的几句简短对话,但是,由于谈话是在事情刚刚发生不久进行的,幼儿会针对刚才事情发生的情境去回味刚才的谈话内容,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适时的运用“事件分析法”,既能解决幼儿与同伴的冲突,又能让幼儿深刻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应及时掌握好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时,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总之,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应成为孩子们的期待和向往,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呼唤,这样的“区域”才能真正做到开放活动空间,解放幼儿,让幼儿“活”起来、“玩”起来、“强”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200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幼儿教育》.2014年6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第一幼儿园)

作者:杨征

第2篇: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选取陕西省2001~2010年有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陕西省后10年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弹性指标发展趋势预测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互动关系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关系描述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两者之间协同共生、相互促进,存在着互动关系。首先,区域物流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为根本。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物流的支撑。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保障区域经济规模化生产相应的完善流通体系,从而支撑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再次,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区域物流的发展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 的演进进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演进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共生,存在互动关系。其互动关系及两者的影响因素可用图1表示。

图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模型构建前提及步骤

1.模型构建前提

区域物流能力反映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故区域物流选取物流能力作为测量指标。物流能力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指各物流部门向社会全体提供物流服务和支持的能力,即同时反映旅客和货物流通情况,用旅客和货物周转量作为其量化指标,两者存在极度相关性,可以转化成旅客—货物周转当量。区域经济选取区域GDP作为量化指标,从而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

2.模型构建步骤

(1)首先,分析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相关性

借助陕西省统计年鉴2001-2010年旅客、货物周转量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二次方程拟合方法得出回归曲线,建立回归方程,验证有效性,进而计算出对应的旅客—货物周转当量。

(2)其次,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关性

根据反映区域经济的量化指标区域GDP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回归曲线,建立回归方程,验证有效性。

(3)再次,测度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性关系

本文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计算模型如公式1所示。E>1时,区域物流需求大于供给,区域物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对物流的反推动力不强;E<1时,区域物流需求小于供给,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不强,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反推动作用显著;E=1时,区域物流需求与供给平衡,区域物流与经济相互促进。

(1)

从而根据以上公式,建立区域经济—物流与时间的拟合方程,预测区域经济—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而得出结论与建议。模型中各参数及符号含义如表1所示。

表1模型中的参数含义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互动关系分析

本文根据陕西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借鉴浙江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性研究经验,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所应用的2001-2010年陕西省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陕西省2001-2010年相关数据表

注:表2-4列数据来源于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

(1)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采用二次方程拟合方法可知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从而得出回归方程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R2=0.979,F=668.86,P<0.05,该方程显著有效。同时将陕西省2001~2010年旅客周转量代入公式(2),得出对应的旅客—货物周转当量如表2所示。

(2)根据表2陕西省近十年的GDP值,与相应的物流能力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回归曲线,从而得出回归方程如下公式(3):

(3)

其中,R2=0.093,F=1991.104,P<0.05,该方程显著有效。

(3)由上文公式(3)可得:

(4)

从而根据公式(1)计算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标,列入表3。

表3 陕西省物流能力增长分析

令2001年作为时间t=1,运用乘幂曲线拟合模型对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显著的拟合性,较好反映两者的变化趋势。

其拟合方程如公式(5)所示:

(5)

其中,R2=0.951,F=561.758,P<0.05,该方程显著有效。由公式(5)计算预测陕西省后10年的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弹性指标值如表4所示:

表4 陕西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弹性指标发展趋势

从以上实例结果可以看出,陕西省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有着显著的互动关系。根据E值,可将陕西省区域物流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1)E>1,物流供给小于需求,区域物流对GDP的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即2001~2004年间,陕西省区域物流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物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物流建设及投入较少、进展缓慢,物流需求主要是各产业内企业供应,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9

结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2010年后的区域经济—物流预测值均在0.8以下,并逐年递减。说明陕西省近年来,区域物流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廷瑞.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与对策[J].物流技术,2012(13):179-180,192.

[2]张志娟.承接产业转移的陕西区域物流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2012(17):134-136.

[3]孙彦东.加速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J].中国商贸,2011(14)137-138.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孙萌婧

第3篇:融入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已经是大学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技术动力、决策参考和共同文化基础。在此形势下,各大学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各自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最终与其区域经济形成互动性发展,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将是国内外许多大学面临的课题。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了“全球环境下的大学区域经济服务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大学的管理者、学者、专家,共享大学在全球环境下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探讨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服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本刊刊发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发展区域经济已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被视为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许多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努力方向和手段,“知识”和“创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政府、企业、大学……在这个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许多重要的合作活动中,大学起着“核心资源”[1]的作用。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1.高等教育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在国外主要研究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最早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研究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及资本的关系。后来的卢卡斯模型(Lucas Models)把“知识”和“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美国学者鲍莫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Growth Theory)。通过该理论,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一般首先出现在一个或几个经济基础、技术实力较好且拥有地缘优势的地区。在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聚集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功能改变和提升区域劳动力质量是决定该区域是否成为核心区域的重要手段。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则利用生物学中有关DNA三螺旋结构的原理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产业、高等教育间的依存关系,提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构建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相互作用的创新系统模式。[3]

2.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的“城市学院运动”,使得这些城市学院由原来效仿牛津、剑桥等高水平大学,转向服务于地方发展,拓展了大学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城市学院开始由重视人文教育向重视技术教育转变,适应和满足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区域发展中寻求新的定位,成为当时英国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的提出,英国政府向大学的经费投入由合同制代替了拨款制,迫使英国大学兼顾寻求外部资金援助,区域性资金来源就自然得到了英国大学的高度重视。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大学要成为服务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雏形。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种职能—服务社会,大学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当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区域创新体系与高校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缩写为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产生于“国家创新体系”之后,美国硅谷的崛起和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确立的区域竞争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到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及。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正确认识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2009年,北京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达到6,800人,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80%,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逐年增强。同时,地方财政性经费的保障程度不断加强,2008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383.31亿元,占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10,488亿元的3.65%,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此外,北京“211工程”院校有26所,占全国的23%;“985工程 ”院校有8所,占全国的21%;国家重点学科212个,占全国高校的23%;率先在国内设立了首都教育、首都经济、先进制造等10大学科群,搭建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成果惠及科技民生。可以说,首都高等教育已经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备和集聚了服务、辐射功能。

地方高校与首都区域发展战略的互动

1.首都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高校使命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首都的经济发展策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立足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在首都创新战略的统领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战略部署,今后5年,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传感网与物联网、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首都高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

目前,北京地区即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阶段,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好区域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相适应,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文化支撑。

2.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机遇

以北京地区为例,2002年北京市共评选出18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包括11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69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2007年新增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中,市属高校的3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中有10个晋升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北京市面向中央在京高校实施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建设计划”,鼓励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院校联合,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带动市属院校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服务北京的能力。在共建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针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在支持首都信息化建设、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等方面成为项目单位研究的主要目标,成果转化项目占到总项目金额的20%以上。2005年底,北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10大学科群,很好地整合了北京地区高校资源,完善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实现了部属高校带动市属高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了市属高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由此可见,市属高校在促进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研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撑。但是,从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层面也可以看出,部属高校始终是在影响、带动、扶持着市属高校,后者的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如何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由“被动”变“主动”,这是市属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3.借助三大职能服务地方经济

从广义内涵来讲,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密切相关。

北京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经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实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健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批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建校50年来,学校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学校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融入北京是学校科技创新的重头戏。在科技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大力开展应用型、工程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在学校纵向科研经费中,承担北京市有关部门课题的到校经费约占50%;在横向科研经费中,来自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研究经费比例超过了70%。同时,学校的科研人员也积极瞄准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寻找与北京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服务三农、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不断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服务区域民生。学校结合“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整合优势科技资源,设立了“环境环保”“交通工程”“新材料制备与加工”等服务北京的10大科技创新平台,强有力地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同时,学校还加强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展面向北京市经济社会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战略综合研究,构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以“知识”“创新”“服务”融入首都区域发展

1.以“人才培养”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北京工业大学一直为北京市源源不断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线人才。多年来,学校以“服务北京,为首都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坚持“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践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激励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教材建设,认真落实“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等项目建设,促进全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2个、品牌专业9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两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两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9门,32种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40种教材选题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5门。

当然,“人才培养”所涵盖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近年来,学校在“实践教学一条线”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具有“宽厚、复合、工程、创新”特征的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施学校。学校从2002年起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2009年又设立了“博士创新计划”,通过提高研究生奖学金标准、建设研究生工程实训基地、加强国际联合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以“科研创新”作为区域创新的支撑动力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应提高科技支撑和科技辐射能力,加强科技、人才优势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结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科研经费总量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09年的到校科研经费为5.1亿元。“十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累計达10.9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6倍,实现了学校科研总体规模的快速、稳定增长。第二,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项、“863计划”项目4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第三,各类科技奖励数量、层次同步提高。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120多项。在学术论文方面,自1996年以来,教师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175篇,被SCI/SCIE收录1,609篇,被EI收录2,957篇,被ISTP收录1,537篇。在高影响因子论文方面,自2001年以来,发表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论文143篇。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08年底,学校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为640件,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1992年~2007年,学校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434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位。2009年,学校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高校单位入选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第四,建设了一批科研基地。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中心—激光技术中心,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工程中心—数字社区工程中心和汽车结构部件工程中心,此外还有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

3.以“服务社会”作为融入区域环境的切入点

作为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如区域“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社会需求大且有优势的特色学科体系,围绕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攻坚,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学校的科研工作适应和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基于以上认识,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学校还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不但追求开花结果,而且还要做到成熟“落地”。为此,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精心挑选,周密筹备,参加各类成果推介活动,如北京市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全国发明展览会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2005年以来,学校在“服务三农,规划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完成北京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各类村庄规划50余项,在编20余项,为指导村庄未来的经济发展、规范村庄各类项目的建设、改善村庄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在服务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交通规划、环境治理、信息服务、奥运文化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如“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鸟巢”大型钢桁架柱柱脚—混凝土承台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奥运交通规划等。

2009年底,学校明确提出了《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今后学校将更加直接地面向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强针对性强、面向实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发展北京现代产业,建设和谐的首善之区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践表明,哪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大,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就足、产业结构的层次就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就快。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知识”“创新”“服务”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承担起繁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莲、许明:《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 刘宇、张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模型的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3] 叶茂林,肖念:《中國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28页。

[4] 孙剑萍:《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评价》,《商业时代》2009年第27期。

[5]王艳廷、金浩、高素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场间耦合作用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 唐志丹、沈烈志、马晓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3期。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作者:郭广生

第4篇:总结:浅谈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

总结:浅谈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

“区域活动”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幼儿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因而它能给幼儿带来更多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可见,良好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行为发展的教育结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就区域活动中如何开展师幼互动谈几点看法。

一、要创设能激起师幼互动的环境。

1、为幼儿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激发幼儿使用材料的欲望,并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教师应选择一些操作性强、易引起兴趣、安全的材料。但是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材料投放的丰富与否。材料投放太简单了,幼儿不感兴趣;若是材料过于丰富,每个幼儿都有可操作的材料,减少了同伴之间的纠纷,这是很好,不过也有不足,实际上,过多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就不易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因此,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还要尽可能的经常增添、更换。

2、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还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和谐的、自然、安全的环境。教师在这当中不要以“万能者”的身份去将知识强加给幼儿,应作为他们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让他们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因为幼儿只有在一个他们感到安全的环境中才能更自由的表达和谈论他们的情感。例如在“区角活动”棋类游戏中,教师如果只在一旁不加入到他们当中去,就很难、很好地和他们沟通,他们也会觉得不自然。于是我对正在下飞行棋的两位小朋友说:“我也来和你们一起下棋吧,但我不会,你们来教我吧!”两位小朋友欣然答应了。在下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时地与我交流,“老师你要飞到绿色的框里” 、“你要小心,我要炸掉你了!” ,有时他们也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保佑呀,我要六” 、“哈哈,我炸掉你了” 、“再给你一次机会” „„在活动中,幼儿已将我视为他们的伙伴、朋友,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流露了他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二、观察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水平”。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中,要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目标、内容和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例:在建构“公共汽车”中,达达对我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我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达达连忙点头。“公共汽车”完成了,达达高兴地跑到了我面前说:“吴老师‘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我把“车”放在地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固呢,太棒了谁和我一起来乘车噢!”达达十分高兴。

例二:彬彬在构建眼镜框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观察到的我此时立即介入:“哟,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成功了!” 彬彬说:“老师,镜框我搭不好。”我说:“我和你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彬彬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我说:“彬彬,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禁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我说:“成功了、成功了!”

三、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支持、合作与引导。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即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

别看这时老师不用动手,可实际上并不轻松。因为教师要在仔细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给予引导、支持。瞧—问题来了。这个孩子做了几辆单层汽车,可他还想尝试做一辆双层车。我便引导他换一种材料试试看。怎么样,开窍了吧!再看看这边设计领带的小朋友,别看他能自己绘制领带,但到了细节问题可没那么认真。领带是要讲对称的,可他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通过我拿样对比,提示后,这个孩子便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看!这个小朋友还在专心地制作城市路灯,马上要大功告成了,但是少了灯泡,于是她随手用彩色的纸揉了揉,可是还没等站稳就掉下来了,正在她束手无策时时,我提醒她,再试试其它材料。最后发现橡皮泥有粘性,用它做灯泡牢固多了。我为她的意外发现而高兴再看那边的孩子在设计一些提示标志,一些图案和创意纯属天真的儿童语言,这时孩子们渴望教师对作品的关注,还非常愿意为你解释,当老师认可时,孩子们就会对自己的作品表示满意,并充满自信,这可比课堂提问更难能可贵。因此教师在这里扮演的是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四、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区域活动是注重过程的学习,因此,评价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而是了解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

评价按幼儿年龄特征来说,一般可分为个别评价和集体评价。小班的幼儿适于个别、即时的评价,中、大班适于交流性的集体评价。在个别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智能强项,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如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如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而在集体讲评中,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等)。

例如:在一次讲评中,有个幼儿说因为找不到“银行”而玩得不开心。我引导幼儿就为什么找不到“银行”的问题展开讨论,结果是因为“银行”的标志不明显,于是我又引导下次游戏怎样使“银行”的标志更明显展开讨论,结果有的说做个“工商银行”的标志,有的说做个“人民银行”的标志,也有的说做个“农业银行”标志等。虽然“银行”对于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知识经验,每个幼儿的经验原本是零碎的,通过讲评使之得到整理,幼儿在整理经验时也分享了经验,并丰富了下次游戏的内容。

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孩子和老师搭建了一个共同的舞台。活动中教师允许幼儿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活动,通过相互合作、解决争议、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幼儿在认知情感上获得接受挑战的机会。因此,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可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以爱心和热忱接纳每一个孩子,与他们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由权威的管理者、主宰者转变成为倾听者、引导者、观察者、欣赏者。引导孩子自主地运用独特的表征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感受。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我们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努力与孩子共同创设适宜学习空间,支持推动孩子自主轻松地探索世界,从而,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5篇: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研究

一、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然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幼互动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如:教师很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来调整和更换活动区角;材料提供不容易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成功的愿望;教师不能及时变换自己的角色地位,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这样,很难调动幼儿探索、创造的积极性。

基于上述,我园以“区域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使教师与幼儿在双向建构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师幼互动交往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专题研究的内容

1、创设精神环境,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创设安全、愉快、宽松、自由的师幼互动环境,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合理创设活动区域,从时间、区域划分合理、科学。

2、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

·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材料的投放中体现师幼互动。

3、提高教师活动指导的有效性。

·学会有目的观察、倾听和判断,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给予适时指导。

·研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

三、专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教育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

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有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具价值,使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2.幼儿发展观: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与幼儿一日生活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越来越适合孩子的发展需求。

3.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儿童观:

视幼儿为独立的人,创设一个平等民主、温馨宽松的环境和教育氛围,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发表权、参与权,让幼儿园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地的活动乐园,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

四、专题研究的目标

1、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与幼儿师幼互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探寻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一些好的方式、方法,研究教师指导策略在区域中运用的最佳时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积累多种指导策略如何进行交互运用,促使教师不断地深入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

4、通过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幼儿主体性及多种能力。

五、专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1)现场观察:即在教师教育行为发生的现场进行观察。 有目的的观察。到区域活动实地,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格对教师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幼儿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最真实、最典型、最一般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幼儿行为现状,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依据。

随机观察。利用日常检查、常态活动对教师行为进行观察,及时记录有研究价值的教师行为,并对其中的适宜行为和不适宜行为的发

生背景、具体表现等进行记录。

(2)录像观察:根据研究的目的,将典型的活动或较为突出的问题拍摄下来,通过看录像对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情形,特别是师幼互动活动中的教师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2、个案分析法: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教育笔记、典型事例记录、家园成长册等文字材料,发现、捕捉教师观念与行为问题,通过自身案例的分析以及用案例分享老师的观点的活动,分析教师策略的有效性,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获得适宜的相关指导策略。

3、行动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师观念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控,对教师行为再次进行观察分析,再提出改进措施。研究中格局时间发展中缠身的新问题、新需要、不断修正调整研究方案。使教师学会并会运用《纲要》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真正物化为自身的教育技能。

·在教育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采取适宜的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学会反思,及时改进策略

·在同伴互助中,搭起教师间信息流通的桥梁

六、专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

(一)学习研究阶段

·加强教师关于师幼互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培训,增强教师关于本课题研究的专业知识储备。

·明确各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特点、学习特点,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A、各年龄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区域活动中的记录表格,内容涉及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规则制定、材料投放(时间、形式)、幼儿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交往,管理能力等。

B、利用表格的形式,反思在区域师幼互动的方式和方法,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教师再加以分析,评价,找出适宜的指导策略,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以教育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进行课题研究

1、深入实践找出各班区域活动中与“纲要”精神不符的地方或不适宜的指导策略,自主进行多次尝试与改进,使其采取适宜性行为指导幼儿活动。

2、重温区域活动的教师适宜指导策略,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游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动作,倾听幼儿的言语,了解幼儿游戏的内容、方式,发现幼儿的需求。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3、教师要灵活运用平行参与、合作参与、指导性参与、要以实现其区域活动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

4、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时、适度、适宜地加以引导。即把握好介入时机并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

5、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分析材料与幼儿互动情况,对材料的投放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适时更新,由易到难,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6、在区域活动中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幼儿有选择玩具、场地、玩伴等等的自由,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一)收集整理材料,梳理与总结研究内容,撰写结题报告。

1、以行为对比法将课题实施前后幼儿的行为变化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对比,验证实验前后差异性显著程度,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汇编《案例集》《论文集》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好的做法、经验、案例进行总结,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3、以个案、课题总结、成果课件展示等形式收获积累经验。

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研究

红桥二十幼

赵慧雯

第6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研究综述

专升本0401-05戴晓蕾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领悟《纲要》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并在其中收录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对早期阅读中的多元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美术能力、个性发展、品质的培养等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根据活动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和活动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区域内容应该丰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区域设置既要符合先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有要符合幼儿个性差异特点,不宜过深或过浅;区域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评价幼儿情况,总结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3)。 《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中收录了对幼儿园区角活动现状的思考,他们认为区域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热闹的形式,幼儿被动的参与,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活动性质。其次是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确,造成幼儿不是为了需要而学习。再次是教师指导欠恰当,忽略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的评价笼统,对幼儿下次活动促进作用小。最后是教师太过放任自流,失去了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性质;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探索研究中认为活动区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

1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4)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收录了关于活动区内容从哪里来的探究,他们认为内容要与近期开展的主题,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身边的事物有关。(5) 《学前教育论文集》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他们认为教师由支配者变为支持者,由讲述者变为询问者、引导者,由备课者变成记录者、反思者(6)。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观念的转变,然而如何使区域活动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使幼儿主动发展,更多的在于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这说明活动中认识活动不只幼儿单项度的认识过程,而是师幼双方信息反馈与互动过程,当前“师幼互动”的观点正被教师们所接受。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的研究

A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对于幼儿所具有的意义

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往来对幼儿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如罗鸣在《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中从幼儿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化特点出发,论述了和谐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幼儿口头言语能力地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以及幼儿智力的初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姚铮在《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指出,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就会与幼儿建立起和谐、平等、互相依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他人、与同伴的正向交往,反之则不然(8)。庞丽娟在《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中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幼儿教育实践的革新,进一步对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如何是使积极对待”、“如何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期待着”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9)。

B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

项宗萍在《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中指出,在我国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师幼互动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10)。李生兰在《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中认为我国的师幼互动行为还存在以下一些特征: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多于游戏中发生的互动;教师与集体幼儿的互动多于教师与小组幼儿、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在师幼互动进程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角色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参与性活动;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对幼儿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留给培养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的自我表现(11)。

C我国师幼互动模式

在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周欣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12)。柳淑玲结合教师的个性特征将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类型分为严爱型、慈爱型、一般型(13)

D我国师幼互动已有相关成果

“九五”期间,卢乐珍教授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幼儿园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研究”项目(14)。

1999年,刘晶波博士从考察与分析师幼互动状况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幼儿园中师幼互动行为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了《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

文献综述》(15)。

2000年后,刘晶波博士对师幼互动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哪些研究进行梳理。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对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6)。

近年来,对师幼互动问题的研究比较关注。

2.国外学者的研究

A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事务性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状况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拉古兹说过“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家罗杰斯(C.R.Rogers)也说过:“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17)他认为,只有在“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图等)都参与学习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B师幼互动模式

众多关于师幼关系模式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师幼关系存有许多种模式,并且不同的幼儿与教师间结成的师幼关系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斯拉夫(SROUFE)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即便是受过较高层次专门训练的教师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孩子结成的师幼关系也有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具体表现为: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控制型(18)。皮恩特(PIANTA)认为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19)。布罗菲(BROPHY)遵循相同的研究视角,也有将师幼关系分成四种类型: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与拒绝型。从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20)。

C影响师幼互动因素

国外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多个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21)他认为,任何新知识,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新知识是不会引起兴趣而被吸收的。除幼儿的自身特征以外,研究者们发现,师幼关系还受教师自身的特征、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与师幼互动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受教育水平程度并不是显著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教师特征中对师幼关系状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师的反省能力。而影响师幼关系的客观环境,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课题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等方面。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率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与幼儿间形成安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还有教师人选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22)。

(三)总结

从以上相关资料不难看出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是提升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幼儿对教师的情感大多是畏惧和平和,教师对幼儿的情感大多是限制与不满。师幼之间较少表现为积极进取(幼儿方面)和赞许喜爱(教师方面)。这种师幼关系给师幼互动埋下了隐患。(2)师幼互动模式: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模式大多是“倾斜模式”(以互动进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为根本特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很难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只会不断滋生幼儿的依赖、抵触情绪。(3)引发师幼互动的动因:动因大多以事务性为主,比如维持秩序、解决纠纷等;而单纯性的情感互动很少发生。这样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在活动中始终是绝对权威者,对幼儿高度控制和约束,幼儿始终处于以来、服从的被动状态。这对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4)师幼互动的内容:在师幼互动行为中,内容大多是教师预设目标的完成以及对规则的强化、遵守和维

护,对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发现很少进行积极引导,生成新的内容,大多是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行为被束缚,他们所谓的探索活动都是在教师预设范围之内。在这种消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活泼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研究方向

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运用互动的形式建构这一过程,以最优化的师幼互动策略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的发展。

1、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幼儿园教学结构。

2、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幼儿自主学习并获得经验。

3、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幼儿学习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师和方案。

(五)参考文献

1、 张博:《“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交往的思考》,载《学前教育》,2000年第

7、8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4、《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学前教育分会编,新时代出版社,2000年版

5、《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1999年版

6、《学前教育论文集》,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7、如罗鸣:《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载《福建教学与研究》,1990年3期

8、姚铮:《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载《幼儿教育》,1994年2期

9、庞丽娟:《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4期

10、项宗萍:《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载《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2期

11、李生兰:《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载《学前教育研究》,1993年6期

12、周欣:《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载《学前教育研究》,1990年4期

13、柳淑玲:《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1991年12期

14、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载《早期教育》,1999年第4期

15、刘晶波:《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载《早期教育》,2000年13期

16、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 2001年第1 期

17、卡尔·罗斯杰:《As for teaching and some personal viewpoints that study》 ,北京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版

18、Sroufe,L.A.&Fleeson,J.(1988).The coherenc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In relationships withinfamilies,Eds.R.Hinde&J.Stevenson Hinde,57-7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Pianta,R.C(1994).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ournal Education Review48(1):1-31.

20、Brophy, J.E.&Grood,T.L.(1994).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Causes and Consequences.New York:Halt,Rinehat &Winston.21、奥苏伯尔:《 EDUCATIONAL PSYCHOLOGY》,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同15

第7篇:大班区域活动反思

第1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中,琪琪和双双两个小朋友在画画。琪琪受了范例的启发,她的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大树。有的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小树叶,有的树叶是大片大片的。她一边画一边告诉身边的同伴:“我的大树穿上绿

第1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中,琪琪和双双两个小朋友在画画。琪琪受了范例的启发,她的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大树。有的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小树叶,有的树叶是大片大片的。她一边画一边告诉身边的同伴:“我的大树穿上绿衣服了,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宝宝。”双双受到了同伴的感染也开始在自己的画面上添上大树和小树。活动结束时,两个孩子的作品基本成型。如果再配上儿歌,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孩子来尝试画一画的。带着这个想法,我在交流分享的时候,请孩子们一起来根据画面来编儿歌。“大树是妈妈,小树是宝宝。妈妈爱宝宝,宝宝笑哈哈。”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起努力下,一首好听的儿歌、一幅美丽的作品呈现出来了。

分析: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学习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运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物体形象,形成鲜明表象,创编形象的儿歌导入学习,为动手绘画提供丰富感性知识。根据绘画内容合理创遍儿歌,能够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大胆地作画,形象的语言能调动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教学反思3

实录:

在“抢椅子”游戏中,我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要求抢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帮助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来。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腼腆内向的丹妮没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个子矮小、聪明活泼的范志豪没有抢到位置,急的从椅子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跑了两个来回,终于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张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为了抢一个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来的贝贝竟然招呼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还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说:“看,我们坐下了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个小朋友同坐一张椅子。虽然第四个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两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难道这不是合作与分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过分地夸大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常规确实使我头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洁、可爱、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多跟幼儿沟通,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2、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更有耐心,帮助并等待幼儿行为的转变。

第2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本周我执教了一个语言活动《新奇的世界》,此活动是主题《亮眼看世界》中的一个语言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透过老师的引导,仔细地观察图片,能大胆地透过自己的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节的讲述故事的资料。在以后的观察类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继续以新奇的眼光去认识的一切,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新奇之处。以新奇的眼光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意识地转换角度,借助小老鼠的视觉来感知、体验;二是静心寂虑,调动各种感觉贯注于观察对象。本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凝神想象,并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对于潜力弱或难以安静想象的幼儿,就让他们根据老师讲述中的一个细节进行描述。

整堂课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计划。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最明显的问题是时间太长。

整个活动从头到尾一共上了差不多有40分钟的时间,在活动中,我发此刻最后的一个环节,幼儿已经坐不住了。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此外,在活动资料的设置上也要充分思考到时间问题,合理地安排活动资料。

第二,图片的呈现方式不当。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图片的,而图片的呈现也是有技巧的。我明白了图片的呈现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先出示图片,让幼儿先观察图片,教师再进行讲述,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观察潜力。第二种是教师先进行描述,让幼儿产生想象,之后教师再出示图片。第三种是教师先出示最后一幅图片(如果有多幅图片),让幼儿产生某种疑惑,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展开前面的资料。还有一种是将所有的图片同时展示出来,但在每幅图片上盖上一张纸,教师每讲述一幅就掀开一张,这样做会让幼儿有一种新鲜感。图片呈现的方式所谓是五花八门,除了以上几种,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方式,无论是那种方式都要有条不紊、不浪费时间。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而我在上课时,由于图片比较大,而且一共有四幅,所以当我讲完第一幅后直接把后面的几幅覆盖在上面了。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不当的。指导老师推荐,如果图片实在放不下,不如在第一幅讲述完之后把它拿下来再放第二幅。

三、观察图片是引导还不到位。

在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讲述时,不必拘泥于故事原作,而就应以幼儿的想象为主,结合挂图的画面进行描述。

“看”是天性,如何去“看”,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诸多感觉中,尤为重要的是视觉,因为视觉能够十分直接、十分明了地认识事物,察觉事物之间的差别。每上一堂课都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问题,我相信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必须能够有所提高的。

第3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字》是一个科学活动。活动中首先我以身边的特殊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110”、“119”、“120”。这三组数字对于幼儿来讲是熟悉的,也是务必了解的。以这几组数字引题不但让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用途,更增进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启发幼儿寻找自身数字,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有没有数字,孩子们一听要从自己的身体上找数字,赶紧都低下头仔细地找了起来。宇恒在自己的裤子上找到了一个“27”,可他并不是很了解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我没有直接的说出答案,而是请孩子们动动小脑筋,一齐讨论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觉得裤子上的数字是明白裤子大小的尺码,有了它就算别人给自己买裤子就不怕买的大小不适宜了。东东在自己的鞋底也发现了一个数字“29”,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这一回我请孩子们按自己鞋子上的号码进行了分组并一同来验证鞋子上号码的作用,得出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明白数字越大鞋子也就越大。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根据自身寻找身上的数字,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用心性。透过讲述、讨论、验证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不起眼的数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一环节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交流各种数字的含义。我出示带有数字的实物,来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温度计、食品包装袋、饼干盒等)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中了解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并学会运用这些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整个活动中不仅仅激发了孩子对于数字的兴趣,更加使孩子懂得学会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的兴趣虽然浓厚但在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关注全班幼儿以及在分组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秩序也比较的零乱,这些方面十分值得我思考,有时候往往想的很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没那么简单。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做的更好!

第4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三年的农村工作似乎已经把我的工作激情都磨灭光了。上星期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但是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晚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但是如今呈此刻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老师主导一切,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己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老师充当绿叶的主角,于是有一天......

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群众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好处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简单,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构成必须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好处。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简单些。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群众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群众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学习网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潜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群众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就应尽早改革。

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状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能够使孩子构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这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搞笑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应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老师带来想法,也期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

第5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是实现大班孩子教育发展目标的良好途径,针对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给孩子们开设了美食一条街,益智区,阅读区,手工四个活动区,让孩子自由游戏,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益智区中的“找不同”无人来玩,这种游戏材料是新投放的,“找不同”游戏的材料也算丰富,图片色彩鲜艳,孩子们应该喜欢的,可为什么不能吸引孩子们呢?

我通过认真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思考这个区域的材料环境,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材料缺乏趣味性

投放“找不同”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的能力、有耐心、认真、专心做一件事的好习惯。但是很多孩子来到都是一看看,二翻翻,三就走人了,没有一个感兴趣的。

2、活动中幼儿缺乏成功感

幼儿在其他活动区中活动结束后都有作品给大家展示,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快乐,而益智区中的“找不同”却没有作品呈现。

3、材料有难度

两幅画或是两种物体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因为这种活动要求孩子必须有耐心、细心、还要专心才能完成。

第6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陈鹤琴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数学活动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是一个很难掌握的领域。今天的《区分单双数(一)》,是一节随堂课。在活动的进展中,就发现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活动后就及时与领导、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感知单数和双数的第3、4小点中:请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取出相应的雪花片;请你2片2片地数,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尝试2片2片地数,其实就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发现今天要学的知识点:2个2个数最后多1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单数;2个2个数刚好数完的,相等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这一环节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构建知识点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在设计了这一环节,幼儿也对其进行了操作感知,却没有对让幼儿的感知的、发现的进行及时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也没有为下面的知识点总结做好铺垫,使得总结成了灌输知识的一个形式了。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三、数学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戏化

在《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数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点还做的不错。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出示成双的实物:袜子、鞋子。提问:这是什么?有多少?(有几只?有几双?)配对的两个物体是一双,请你想想哪些东西也是一双的?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生活化的价值。巧妙地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自然地营造数学活动的环境。

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让我对教材、设计意图的运用都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而在数学领域这一块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会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她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认真实践与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构图讲述活动让孩子画出讲述重点

虽然意识到构图讲述活动孩子在讲述过程中对图的利用不是很恰当,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来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在利用整幅图的的某一小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讲述的时候,我一下想起绘画活动时我们的要求——必须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讲述,出示一副背景图让孩子们观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图上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想法画出后大家的争论就开始了,有的说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说这么大副图你只是利用了一点点呀,哈哈,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接着孩子们的话讲出了图的作用,提醒他们在今后的讲述中,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重点的内容,然后以其为背景进行讲述,如果喜欢其中细小的内容可以作为讲述的某一要素进行利用,丰富讲述的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图的重点部分,如何突出图的精华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图在讲述中的作用,相信这样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背景图,进行精彩的讲述了。

通过这个活动是我反思到: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是老师在讲,他们很难理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在图中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最完美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该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7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陈鹤琴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数学活动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是一个很难掌握的领域。今天的《区分单双数(一)》,是一节随堂课。在活动的进展中,就发现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活动后就及时与领导、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感知单数和双数的第3、4小点中:请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取出相应的雪花片;请你2片2片地数,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尝试2片2片地数,其实就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发现今天要学的知识点:2个2个数最后多1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单数;2个2个数刚好数完的,相等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这一环节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构建知识点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在设计了这一环节,幼儿也对其进行了操作感知,却没有对让幼儿的感知的、发现的进行及时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也没有为下面的知识点总结做好铺垫,使得总结成了灌输知识的一个形式了。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三、数学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戏化

在《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数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点还做的不错。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出示成双的实物:袜子、鞋子。提问:这是什么?有多少?(有几只?有几双?)配对的两个物体是一双,请你想想哪些东西也是一双的?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生活化的价值。巧妙地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自然地营造数学活动的环境。

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让我对教材、设计意图的运用都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而在数学领域这一块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会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她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认真实践与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构图讲述活动让孩子画出讲述重点

虽然意识到构图讲述活动孩子在讲述过程中对图的利用不是很恰当,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来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在利用整幅图的的某一小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讲述的时候,我一下想起绘画活动时我们的要求——必须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讲述,出示一副背景图让孩子们观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图上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想法画出后大家的争论就开始了,有的说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说这么大副图你只是利用了一点点呀,哈哈,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接着孩子们的话讲出了图的作用,提醒他们在今后的讲述中,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重点的内容,然后以其为背景进行讲述,如果喜欢其中细小的内容可以作为讲述的某一要素进行利用,丰富讲述的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图的重点部分,如何突出图的精华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图在讲述中的作用,相信这样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背景图,进行精彩的讲述了。

通过这个活动是我反思到: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是老师在讲,他们很难理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在图中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最完美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该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8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非常形象生动,很能激发幼儿的激情,活动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1、在难点的把握上我抓得较及时到位。

在歌词教学中就用游戏的方法渗透弱起拍,为了让幼儿能理解弱起拍的表现,我用示范的方法和孩子互动,孩子马上明白了,既而互换角色互动,为学唱弱起拍作了充分的准备。

2、演唱风格的把握及发声方法的引导也比较成功。

更好体现进行曲的坚强有力,我引导幼儿发声时注意口型要圆,声音要集中并做了示范,通过多次的引导、体验、孩子有了感悟,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

3、幼儿对解放军打仗的场面和动作比较感兴趣,但最容易出现混乱,于是我给孩子一个敌人的目标进行攻击,可以用不同的武器来攻击,这下整个场面好看又有秩序。

这个教材我已经无数次的上过,但是每次上课时都会感到新鲜,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后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想。

因为我每次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

也许老师的快乐就在这里,是孩子带给你快乐,是孩子需要你去创新。

第9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实录:

在“抢椅子”游戏中,我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要求抢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帮助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来。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腼腆内向的丹妮没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个子矮小、聪明活泼的范志豪没有抢到位置,急的从椅子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跑了两个来回,终于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张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为了抢一个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来的贝贝竟然招呼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还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说:“看,我们坐下了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个小朋友同坐一张椅子。虽然第四个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两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难道这不是合作与分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过分地夸大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常规确实使我头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洁、可爱、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多跟幼儿沟通,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2、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更有耐心,帮助并等待幼儿行为的转变。

第8篇:大班区域活动教案

大班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设计分析: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动物操作中加以认知,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中教育活动的延伸、拓宽与补充,而且应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有适用的层次性,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以增进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深度。为了让小孩更好地接触生活,我们班特意开展了开心厨房,让小孩子自己动手做美食。

二、区域活动总目标:

1、能利用多种玩具材料来感知探索、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和智力。

2、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三、区域活动准备: 提前让幼儿熟识用刀。

四、区域活动重难点:

1、学会做云吞。

2、懂得互相合作与分享。

五、区域活动分目标:

(一)美工区:

1、会收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感受的事物。

2、会用多种工具材料与同伴,用涂、画、捏、撕、贴、剪、等方法能创造性地合作完成作品。

3、感受设计、创造、动手操作的成功感。

(二)益智区:

1、有探究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习做事专心细致,能坚持克服困难。

2、能利用多种玩具材料来感知探索、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和智力。

(三)语言区:

1、通过提供多种图书材料,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

2、引导幼儿将图片内容完整地清楚地表达出来。

3、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四)建造区:

1、通过投放各种色彩鲜明、富于变化的材料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

2、在搭建活动中会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交流、分享、并不干扰其他区。

(五)开心厨房:

1、学习清洗、消皮的技能与方法,学会使用刀的方法。

2、发展幼儿揉、捏、抱的动作。

3、发展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六、区域活动材料:

(一)美工区

蛋糕盘、鸡蛋壳、棉签、颜料、彩色纸、双面胶、白乳胶、各种废旧材料、铅笔、剪刀、抹布、毛线,纽扣等。

(二)益智区

七巧板、快乐投珠、塑胶拼插、电影院、万花筒、放大镜、快乐接龙,我会,迷宫,超大飞行棋等。

(三)语言区

故事书、看图讲故事、量词找朋友、拼拼字宝宝、新闻快讯、成语

搭配、快乐拼拼拼和农场里等。

(四)建造区

积木、仿砖块,扭扭管,各类罐子等。

(五)开心厨房

刀、筷子、勺子、碗、碟、小围裙、小型微波炉、发芽机、冰箱、油、盐、糖,各种水果等。

七、区域活动指导:

(一)在用刀过程中要小心。

(二)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

(三)要求活动时保持安静,专心操作、探索,不影响别人。

(四)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对个别新材料,个别幼儿作适时的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肯定。

(五)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适时指导,争取取得成功。

八、师生交流共享:

(一)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二) 请幼儿讲讲活动中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了怎么做的。鼓励大家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想办法克服,就会学到更大的本领。

(三)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部分展示在展示栏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功感,并体验并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并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及成果。

第9篇: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一: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情景描述: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幼儿像往常一样,拿了区域牌,开心地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游戏。而我就在旁边当一名观察者,观察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语言、交往方面的表现,并且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适时得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今天和往常一样,娃娃家还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区,来这里的人也最多。毛毛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玩具手机给妈妈打电话,雯雯进了娃娃家后看见毛毛手中的电话,上前就抢,嘴里还说着:“我打一个,我打一个。”两个孩子开始争抢起来,把那些“小朋友要一块儿玩、和小朋友商量商量”的话抛在了脑后。我等了一会儿,两人还是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而且看情形,她们马上就要来告状了,看来非要我出马了。于是,我马上走过去说:“雯雯,毛毛是小妹妹,先让她打行吗?”雯雯虽然停止了争抢,但是仍不甘心地看着毛毛的手机。这样不行,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灵机一动,去其他班上又借了一部电话,并大声说:“铃„„铃„„雯雯快来接电话,妈妈找你。”只见雯雯满心欢喜地跑去接电话,并和妈妈聊了起来。矛盾化解了,雯雯也投入到愉快的游戏中去了。看来我这招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还真是有效。

评价反思:

小班幼儿年龄小,常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与他人交往,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争抢,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情绪易转移这一特点,适时地介入并加以引导,使“纠纷”很快化解。这样,既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情绪,真可谓一举两得。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二:小班区域活动反思>>(1283字)

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开学初我们就商量制定好了本学期活动区的内容,平时工作活动时大家各自做什么,相互怎么合作,什么活动需要怎么样的配合我们都一一做了安排。所以各项活动在开展时都比较顺利、有头有绪。

在活动中我们几位老师还是比较会观察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会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一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1.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开学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3月份,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4月份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两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其他象美工区,3—4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撕纸,4月份是学习使用剪刀,比如学习剪纸、学习纸帖画等等。音乐区3—4月份愿意参与音乐表演,5月份学习使用打击乐器等参与表演。有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2.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3.注重讲评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三:小班区域活动反思>>(1522字)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

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

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四:小班区域活动反思>>(731字)

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特别是“娃娃家”小朋友最喜欢,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在活动中我们几位老师还是比较会观察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会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我觉得自己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1.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开学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九月份,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十月份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

2.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3.注重讲评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两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五:小班区域活动反思>>(760字)

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在活动中我还是比较会观察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会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注重讲评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上一篇:cng加气站交流汇报下一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