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职业技术学院院系成本核算管理案例研究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实施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背景

H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处地级市的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设有艺术与传媒、财经、外语、旅游、物流、医学、护理、美容、机电、汽车、信息、建筑12个二级学院, 50个专业, 在校生1万多人, 教职工919人, 坚持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 努力探索"专业与职业一体, 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初步形成, 教学质量较高, 专业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 学校的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6千余人逐步增长到2010年的1万余人 (其中, 高职大专生8428人) , 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在学费标准固定、财政经费紧张、 办学日益开放的环境下, 这种财务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12个院系, 校企合作广泛, 对外交流频繁, 500元以上的支出, 必须层层申请, 层层审批, 学校校长、副校长办公室外, 经常排队报账, 领导谋大事抓大事的时间被挤占, 基层难报账怨声不断, 院系干事创业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与此同时,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的深入, 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有的分组教学, 有的小班教学, 有的两个老师同时教学, 课时统计, 纷繁复杂, 每个月全校课时数达3000多学时, 各个专业的差异较大, 学校核实起来, 力不从心, 效率低下。

二、实施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案

1.总体思路

以院系成本核算为切入点, 实行一级核算, 二级管理, 三权下放 (人、财、物的管理权限适度下放) , 四个挂钩 (院系办学经费与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质量、教职工人数和占用资源的情况挂钩) , 促进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准办学实体”转变。

2.二级学院成本核算的范围及项目

院系成本不包含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离退休人员的薪酬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型维修支出、设备购置支出、水电及物业支出、学生奖助学金支出、科研经费、行政性公用经费、上级专项经费、学校专项经费、二级学院基础绩效工资, 院系的具体成本项目包括以下4项。

(1) 人员经费:包括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外聘人员等的效益工资、课时费、加班费、奖励费。

(2) 公用经费:包括二级学院的办公费、文印费、交通费、 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会议费。

(3) 教学业务费:包括了二级学院的实训耗材费、设备维护费、顶岗实习费、试卷印制费。

(4) 学生活动费:包括了二级学院开展的各种文娱体育、 学习竞赛、心理健康、校园招聘、党团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3.二级学院经费的核定办法

(1) 人员经费

以2010年各二级学院人员经费的实际支出13316240元, 除以2010年在校生大专生 (不包括网络、成教专科本科生) 总人数8428人, 测算出生均人员经费为1580元。

某二级学院人员经费=某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1580

(2) 公用经费

参考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统计, 生均公用经费为92元。

某二级学院公用经费=某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92元

(3) 教学业务费

参考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统计, 生均顶岗实习费为100元, 试卷印制费24元, 生均实训耗材与设备维护费65元。

某二级学院教学经费=某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 × 124元+ 65元 × 专业系数

其中工科专业系数1.4, 医类专业系数2.05, 普通专业系数为1.0。

(4) 学生活动费

参考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统计, 生均学生活动费为28元。

某二级学院学生活动费=某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28元

4.二级学院成本管理要求

(1) 实行“切块预算, 集中核算, 二级管理,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管理原则, 由学校设立各二级学院明细账, 进行专项管理。经费支出必须符合成本的开支范围和规定用途, 人员经费不超过总成本的70% (其中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的人均绩效工资不得高于专任教师的人均绩效工资) , 公用经费不超过10%, 由二级学院院长签字后到学校财务处审核报销。

(2) 各二级学院要根据院系成本总额、师资组成、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办法, 并经党政联席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报学校备案;对于经费紧张的二级学院, 鼓励开展社会培训创收, 弥补经费的不足。

(3) 各二级学院的所有支出均要序时记录, 所有人员经费收入, 由财务处统一发放到个人实名制账户, 并列入院务公开的内容, 学校定期对院系成本支出进行审计。

三、实施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成效与原因

该方案2011年9月开始在建筑技术学院试点, 建筑技术学院是应当地“建筑之乡”需要发展的新学院,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 招生规模处于持续上升之势, 为试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筑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分配方案, 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各项事业得到了加快发展, 2012年9月, 该方案在12个二级学院全面推行, 实施3年来, 收到了明显成效。

1.激发了院系办学活力

实行院系成本核算管理之后, 院系生源数量是影响院系经费的重要因素, 各个院系更加重视专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全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千方百计提高专业的报考人数和报到率, 高职招生人数3年平均比2010年增加356人, 新生报到率平均比2010年增加6个百分点, 各个院系有压力, 有动力, 初步形成了千帆竞发、各显神通的生动局面, 其中信息技术学院、物流学院、美容学院效果十分明显。信息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 从2011年招生263人, 增加到2015年的586人, 共享企业资源1000多万元, 实现了学院做大做强;美容学院每年招生人数不足200人, 但每年开展美容社会培训的人数达到1000人, 每年创收100多万元, 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 有效促进了院系发展。

2.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实行院系成本核算管理之后, 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审批流程, 一般成本开支范围内的支出, 只要合乎财经制度, 二级学院院长一支笔签字有效, 减少了原来不必要的审批环节, 报账的效率提高了, 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激发, 校领导也从繁重的财务审核中解放了出来。

3.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院系成本核算管理之后, 经费的使用从原来的零敲碎打, 改为院系的整体筹划, 更有利于院系的精打细算;在人员经费的分配上, 更切合院系的实际, 更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公用经费的使用上, 各院系广泛推行无纸化办公, 节约了文印费, 减少了招待费;在业务费的使用上, 由于更加爱惜仪器设备, 相应的维修费明显减少;同时, 所有的院系都加大了开放办学的力度, 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既节约了办学成本, 又增加了办学实力。

以上成绩的取得, 主要缘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了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 向“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经费支出靠拨款、 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现实宣战, 强化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 充分调动了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对外开放扩大, 学校必须从传统的科层管理转向现代的扁平化管理, 而实行院系成本核算, 为实现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奠定了基础, 从而促进了学校发展。

四、实施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全面实行院系成本核算管理3年来, 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 二级学院年成本标准核定不尽合理。院系的成本经费与招生的规模直接相关, 导致招生规模大的学院, 如医学院、护理学院经费花不完, 招生规模小的院系, 如机电学院、外语学院, 院系正常运转困难重重, 推行阻力很大。其次, 人员分配差距加大, 导致教职工心理失衡。同一院系, 教师与管理人员比较, 觉得管理人员占了便宜;不同院系之间, 规模大的院系抱怨, 管理的人多, 但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多, 例如, 医学院在校3200人, 旅游学院在校320人, 院长基本拿相同的绩效工资;规模小的院系抱怨, 干着同样的工作, 为什么收入少很多, 例如, 护理学院的教学秘书每月可以拿4500元绩效工资, 而外语学院的教学秘书每月只能拿3000元绩效工资。第三, 部分院系为了节约成本, 不惜牺牲质量。部分院系本应小班教学或分班教学的, 实行大班教学或合班教学;部分院系尽量选用职称低的老师上课, 以少支出课时费。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

1.细化人员经费分配办法

学生的规模是院系人员经费分配标准的重要参考因素, 但不能是唯一参考因素, 还应考虑专业特点、教职工素质、规模效应等重要因素, 要通过细化人员经费分配办法, 让规模大的院系, 经费略有结余, 让规模小的院系, 经费能够保证正常运转。

不同专业, 培养方式不同, 班容量大小也不同, 所耗用的人力资源成本也不同, 可以借鉴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确定不同专业大类的折算系数。一般专业的生师比是18∶1, 医学类专业的生师比是16∶1, 体育和艺术类专业的生师比为13∶1, 如果把一般专业的折算系数为1, 那么, 医学类专业的折算系数为1.125 (即18/16) , 体育和艺术类专业的折算系数为1.385 (即18/13) 。

人员的绩效工资主要参考人员的职级, 职级不同, 人员的绩效工资也不同, 因此人员经费的标准必须考虑人员的职级。以H职业学院为例, 可以参考当地2010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标准表, 专技人员岗位从员级 (十三级) 到正高 (二级) 共12个级别, 系数分别为1.00、1.03、1.04、1.13、1.15、1.17、1.30、 1.32、1.35、1.50、1.52、1.55, 管理人员从办事员 (十级) 到正厅 (三级) 共8个级别, 系数分别为1.00、1.02、1.09、1.13、1.29、 1.37、1.62、1.70, 据此, 可以计算出每个院系的平均职级系数, 该系数作为每个院系分配人员经费的重要参考值。

每个院系都要配备基本的管理队伍, 院系规模越大, 分摊管理人员的成本就会越低, 为了保证院系能够正常运转, 必须考虑院系规模效应, 确定院系规模调节系数。以H职业学院为例, 以12个院系的平均规模约为750人 (8428/12) 为基数, 每200人为一个区间, 共设5个区间, 并设置5个规模调节系数。 250人以下, 规模调节系数为1.25;250-450人, 规模调节系数为1.20;450-650人, 规模调节系数为1.1;650-850人, 规模调节系数为1.0;850-1050人, 规模调节系数为0.9;1050-1250人, 规模调节系数为0.8;1250人以上, 规模调节系数为0.75。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对人员经费分配标准作如下完善:对于2010年的在校总人数8428还要根据专业类型, 分别进行相应的系数折算, 经统计, 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为4000人, 艺术类学生为428人, 其他类专业学生为4000人, 则折算后合计的约当人数为9093 (4000 × 1.125+428 × 1.385+4000 × 1.000) ;对于各个院系的人员职级也要统计, 经测算, 12个院系560人的职级系数总和为728, 则全员平均职级系数为1.30 (728/560) ; 据此, 可以求出职级系数为1.00时的标准生均人员经费为1126.5元 (13316240/9093/1.30) , 某院系的人员经费=某院系约当学生数 × 某院系教职工平均职级系数 × 规模调节系数 × 1126.5。

以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 2012年该院在校生400人, 其院系的约当学生数为554 (400 × 1.385) , 教职工30人, 职级系数总和为42, 平均职级系数为1.40 (42/30) , 规模调节系数为1.20, 按照原来的人员经费分配办法, 该院2012年的人员经费为875320元 (554 × 1580) ;按照新的人员经费分配办法, 该院2012年的人员经费为1048456.08元 (554 × 1.40 × 1.20 × 1126.5) , 按照新的人员经费分配办法, 更符合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院情。

2.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H职业学院实行的是一种不完全成本核算, 还处于成本核算管理的起步阶段, 要扩大院系成本核算的范围, 将教学行政用房、仪器设备折旧、教学用的水电、院系人员的基础绩效工资逐步纳入院系成本, 实现院系一级核算教学成本, 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 建立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要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精简学校和院系的行政管理人员, 降低管理重心, 让人财物更多地向教育教学聚焦, 节约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 扩大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整体效应。要科学制定院系招生计划, 加强院系招生的计划管理。院系招生计划要考虑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 要考虑院系的办学基础能力, 对于社会紧俏的专业, 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 防止规模过度膨胀, 造成专业大而不强, 对于招生规模小的专业, 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防止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专业小而不精, 或被边缘化。 要根据院系的结余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院系发展基金, 以预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对招生规模变化的影响, 弥补院系经费的不足, 保持院系持续健康发展。

3.把握成本核算管理尺度

成本核算管理容易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高校不必讲究经营状况, 努力追求收入最大化、声望最大化、成本最大化;另一个是偏离育人宗旨, 极力追求成本的最小化。为了预防成本核算管理走极端, 一方面, 要强化院系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 及时奖励在院系成本核算管理中取得实绩的单位和个人, 强化办学的成本意识。另一方面, 要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 要根据当地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 相应提高经费成本, 防止因为投入不足, 院系被迫偷工减料;还要建立科学的院系考评体系,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 严厉查处以牺牲质量降低成本的人和事;还要在强调多劳多得的同时, 提倡奉献精神, 因为教育属于公益事业,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 隐蔽性, 教育成本具有模糊性, 必须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坚决抵制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潮。

摘要:介绍了H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院系成本核算管理的背景和思路, 以及院系成本核算的范围、项目、经费标准、管理要求, 总结了实施院系成本管理的成效, 分析了取得成效的原因, 并针对院系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 提出了细化人员经费分配办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把握好成本核算管理尺度三个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本计算,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华, 富华涛.高等职业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5) :316-319.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S].2004.

[3] 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4] 李晓波, 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7) :26-28.

[5] 周剑.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07) :27-29.

上一篇:金华市区天然气高压输配一期工程管材选型方案分析下一篇:高校美术教学中当代艺术的介入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