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业余生活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因子,反映出教师的物质、精神生存状况,可以为农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调查表明,目前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着时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专业发展供氧疲软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机制。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业余生活

[作者简介]郭浩(1951- ),男,湖北浠水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农村教育研究。(湖北黄石43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生存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6y275)

[

一、业余生活: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研究的一个必要视角

业余生活是指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业余生活主要是传统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教育学的研究较少涉及。倡导教师业余生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现有的教育研究对教师的业余生活关注不够。教师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存需要的重要因子,反映出教师的物质、精神生存状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有限的关于教师业余生活的研究存在着视角缺乏多维性、内容缺乏深刻性、成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其二,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研究需要新的视角。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在农村,近年来,教育研究开始聚焦于农村,尤其关注农村教师。然而,目前有关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研究尚不够全面,例如,对农村教师的工作状况关注较多,而对工作以外的状况关注较少;对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关注较多,而对精神生活关注较少;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关注较多,而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则关注较少,等等。业余生活是综合反映农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载体,业余生活的质量与健康程度不仅直接反映其生存状况,而且折射出其对社会使命的态度、反应与作为,有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理念更新、专业供氧、爱好充盈、品位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对业余生活的关注可以为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正是基于对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关注,我们近期分别对湖北省东南部和西北部两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的方式是在每个县随机抽取一个乡镇的中小学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他们的业余生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问题、成因及影响: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时间不足。两地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除去工作、吃饭、睡眠和必要的家务之外,可供自由支配的业余生活时间平均每天不足3小时的占53.6%,不足2小时的占21.4%;双休日仍有47.5%的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各种工作(补课、备课、批改作业等)和其他劳动(务农、家务等);认为自己业余时间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教师占71.3%。可见,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时间得不到保障。究其原因,其一,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挤占了非工作时间。我们所调查的两个乡镇教师严重缺编,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其二,农村教师家务负担较重,下班也难得轻松。农村男教师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半边户”(配偶是农村妇女),不少男教师上班是教师,下班是农民,女教师课外则充当了家庭主妇的角色,家务劳动十分繁重。

2.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文化品位是指人的素质或某种活动所蕴涵的文化分量。业余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是衡量业余生活健康与否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在业余生活的计划性上,有66.65%的农村教师承认自己很少有或基本上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在业余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有58.8%的农村教师选择看电视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甚至赌博活动,而选择体育锻炼、上网、阅读等较高品位活动的则只有5.3%;有30.8%的教师业余时间只是看一看休闲类报纸杂志,有4.17%的教师根本不看书报。从上述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

造成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文化品位不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客观上分析,其一,农村学校缺乏开展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条件。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县市均已通过了“普九”验收,农村学校校舍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学校配套设施远远不够,尤其是文化、体育设施、设备十分缺乏。其二,农村教师居住较为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教师下班后的时间大多与家人在一起,受农村环境的影响,业余生活或纠缠于家庭琐事,或抹牌打麻将,难有高品位的文化追求。从主观上分析,其一,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乡镇教育组和学校校长)对提高教师业余生活文化品位的认识普遍滞后。他们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关心教师的业余生活。其二,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提升文化品位的自觉性。

3.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专业发展供氧疲软。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是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明显疲软,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对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的功能缺乏明确认识。在题为“你认为自己业余生活的质量与自己的教学质量有关系吗”的调查中,选择“关系密切”的教师仅为26.1%,而有73.9%的教师选择“关系一般”或“基本无关”,选择呈现出学校层次的差异,选择后者的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高20.3%;在题为“业余生活应该主要用来干什么”的调查中,有36.3%的教师选择“休息和娱乐”,28.5%的教师选择“工作和其他劳动”,25.6%的教师选择“家务”,只有10.6%的教师选择“进修、学习”。其二,教师缺乏专业发展供氧的内在动力。调查中,有39.2%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不是很适应。然而,选择“安于现状”的教师却高达68.8%,这在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女教师中尤为突出。其三,业余生活中的专业发展供氧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调查显示,虽然有不少教师课余仍有大量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但主要是应付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性、事务性工作,而用来“充电”提高自己的并不多。在业余时间选择钻研教材、教参类书籍的教师占46.35%,而选择看专业进修类书刊的教师只占19.4%,其余则选择休闲类书报或根本不看书、不读报;有超过80%的教师平时没有相互推荐过教育类书刊或交流过阅读这类书刊的体会;利用业余时间经常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只占6.3%,有58%的教师从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科研。

造成农村教师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疲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一,较为恶劣的生存状况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供氧的内在动力。目前农村教师,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收入低,经济负担重;教师编制紧张,工作超负荷运转;待遇边缘化(缺少医疗、住房、养老等保障),精神压力大,等等。国外有研究表明,在这种生存状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尚处于早期的“求生阶段”,对生存条件的希冀强于对自身角色的内在要求。其二,农村教育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一方面,目前对农村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教师宁愿将业余时间花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如补课、辅导等),而不愿花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和晋级(晋级主要是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之类的遴选)可用两个字概括:“难”和“熬”。“难”是指指标少,难有机会;“熬”是指“熬年头”,论资排辈。这些做法极大地挫伤了教师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的积极性。其三,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老教师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业余生活专业发展供氧不足也成了必然。

三、对策思考:农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的提升

1.改善生存环境,为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1)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要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限定工作量的最高标准,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制定这一政策和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家长作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外流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向学校和教师转移的情况相当普遍,以及部分路途较远的学生中午滞留学校或在学寄宿,很多农村教师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养责任。因此,应考虑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二是农村学校应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摒弃应试教育,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2)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像抓校舍建设那样抓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并将其列入农村“普九”建设和验收的范围,为师生业余生活提供基本的场所。

2.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提高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环境。(1)将农村学校建设成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功能:学校不仅是农村教育中心,也是农村文化中心,应发挥其文化辐射、教化、凝聚功能。在不影响对农民及其子女进行正常培训和教学活动秩序的前提下,农村社区居民可以有组织地在学校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也可以自由地从事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这既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业余生活环境,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业余生活质量提高。(2)净化农村文化环境。目前部分农民中存在“颓”的现象,即没有精神支柱,少有理想追求,缺失了人生进取的动力,而变得颓废萎靡。这种“颓”的现象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毒化了农村文化环境。教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其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自然难以提高。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要花大力气整饬农村社会风气,净化文化环境,引导形成新的社会风尚。(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既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中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3.建立科学的机制,为农村教师提升业余生活质量提供制度保证。(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教师的业余生活纳入学校管理的范围。加强对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的管理并不是要学校干涉教师的业余生活,而是要为教师业余生活尽可能地创造较好条件的同时,重视规范和引导。就规范来讲,学校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定出业余生活管理的有关规定,促进业余生活健康、有序开展。就引导来讲,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将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的氛围。(2)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全面地评价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要改变目前的做法,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和工作过程的评价;就评价的内容而言,既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又要注重教师整体文化品位的评价;就评价的范围而言,要全面考察教师工作、生活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徐富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2]郭浩.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缓解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3]刘世民,等.生存状况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4]项贤明.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0).

[5]程斯辉.把学校建设成农村社区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作者:郭 浩

第2篇: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和日益明显的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受生活、学习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关心程度,以及业余时间的活动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论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对进一步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影响因素

一、背景与综述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庞大的农民工流动浪潮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日益明显地呈现出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这种农民工家属随行趋势最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新的城市群体。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不断大幅度增长,二代移民已经出现,他们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继而留在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庞大流动人口中派生的一个特殊部分,有其独特的成长性,并体现着更加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子女流入城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以及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多数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长此以往,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非常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这一领域:祁雪瑞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进行了研究;田慧生、吴霓基于12城市调研,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政策的情况;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描述了中国流动儿童的特点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了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和成因,其后就“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此外,在赵树凯、段成荣、张宁娟、刘淑兰、湛卫清、简新华、刘传江等的相关研究中,该问题也一再被提及。

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并非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现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也更加全面和深入,逐步从宏观政策转变到微观个体,不仅关注课堂而且关注业余生活。目前,随着对农民工子女课余生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社会各界也积极为农民工子女搭建了一个校外活动的平台,切实关心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和文化生活,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学习困难等问题,并通过大力宣传,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业余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显得相对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儿童兴趣特长的挖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还会长远地影响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数已超过2700万人,他们有的在城市公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就读,此外大部分在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由于资金不足,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为孩子们提供科普性、知识性较强的课外书籍,无法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呈现出基础设施匮乏、内容缺乏科学引导的特点。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课余时间给予的陪伴较少,多数子女的课余生活无人看管引导,处于“放羊”状态,不少学生因此染上网瘾,家庭教育本应作为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却在此时缺失严重。另外,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由于并未深入学校教育之外的业余生活,难免显得“营养不良”。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问题,现有的相关成果虽然多为新闻报导和调研描述,但足以显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必要与紧迫。在杨波的文章中,南宁市近11万随父母进城就学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小蒲公英”,如何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被认为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在太原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调查中,34.4%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在业余时间帮父母干活。这种在业余生活上同城市孩子的巨大差异将导致许多问题,尤其心理健康方面。在这一点上,胡进、黄小萍、彭颂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为出发点,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数据与其他资料,通过多个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和心理状态,以透视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二、实证研究

1、数据与样本

本文抽取武汉市晒湖小学和东升小学学生共177人为调查样本,收回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93.79%。问卷涉及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在武汉居住时间、搬家次数、转学次数、零花钱使用情况、父母指导学习时间、每周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等14项问题。

调查样本的年龄范围在9—14周岁,其中男生98人,女生68人。首先,就生活、学习的稳定性看,多数样本在武汉居住时间较长,但搬家次数在2次及以上占到总样本的56%,转学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占27.1%,详见表1。同城市子女相比,样本搬家次数和转学次数普遍偏高,说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经常发生变化。环境改变后,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虽然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这对孩子们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跟上课程学习进度等都不利。

其次,就父母在课余时间的关心程度看,选取父母每周陪伴子女学习的时间和每月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包括逛公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去青少年宫、电影院、话剧院、图书馆、书店,进行体育运动等)的次数为调查指标,得到图1和图2。调查样本中,父母平均每天指导子女学习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的占到77%,平均每周参加文体活动不足1次的占到73%。因为工作忙或者力不从心等原因,大部分父母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指导时间明显不足,孩子在放学后处于“放羊”状态,这对于孩子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父母周末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的频率也相当低,调查中有11%的孩子称从未有过。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城市中专为青少年儿童设立的公共资源。这不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也受到阻碍。

最后,就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看,在课余时间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等的样本和参加补习班的样本比例持平,均有46人,占全部样本的并列第一,接着是自己在家看书学习的38个样本,参加体育锻炼的29个样本紧随其后,只有7个样本表示会在周末参加兴趣班。数据充分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活动的相对匮乏。

2、计量分析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设计从生活、学习环境的稳定性、父母在课余时间对子女的关心程度、业余生活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其中,以农民工随迁子女回答业余生活是否丰富这一变量为因变量(“很丰富”和“比较丰富”记为1,“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记为0),其余指标为自变量。考虑到样本量大小,自变量都按协变量处理。模型的似然比检验P=0.000。对各自变量的作用进行似然比检验的结果显示全部自变量都有统计意义,估计系数见表2。

表2显示,年龄、在武汉居住时间、是否有个人卧室、搬家次数、转学次数、父母每周指导学习时间以及父母每月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的次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没有影响,而每周零花钱数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有显著的负影响,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对生活的满意态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影响。其中,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加一次,样本回答业余生活很丰富和比较丰富对回答业余生活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的机会比就增加为原来的1.094倍。同样,样本对生活的满意态度的正向改变将使其回答业余生活很丰富和比较丰富对回答业余生活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的机会比增加为原来的4.997倍。这表明相比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的影响,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也许更重要。

三、分析与对策建议

1、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匮乏的原因

(1)教育资源投入有限,无力营造绚烂的业余生活。与城市公立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农民工子弟学校难以满足学生丰富业余生活的需要。尽管国家政策已经要求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但具体到各地方的政策和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待遇。他们面临的制度上的障碍和歧视,直接影响到其丰富业余生活的获得。在笔者的调查中,尽管是地处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教室的布置、学生课桌、操场和体育设施等,与普通小学相差甚远。可想而知,偏远一点的学校,其条件更是不如人意。相反,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儿童,不仅可以便捷地享受社会和学校提供的业余活动资源,而且大部分父母有能力支付其参加课余兴趣培养班等的费用。

(2)社会关注集中课堂,课余生活关注不够。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了课堂:师资投入,教学基础设施完善,课本及学习用品的捐赠。此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的各种爱心支教活动,也起到了丰富孩子们课堂学习的作用。然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却没能更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中;没有意识到农民工子女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引导很少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和服务全民的基础设施,以及可能受到社会中不良影响的侵蚀。城市子女在课余时间可以由父母陪伴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自己的知识,或是参加兴趣班,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种类,而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工作时间与经济的原因,很少参与这些有益的课余活动,极有可能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成才不利,也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改善农民工子女的业余生活需要更多社会关注。

(3)家庭教育缺失,不重视业余生活质量。一方面,受经济所迫,农民工工作强度较大,无时间陪伴子女,同时农民工的工作非常不稳定,经常因为工作而东奔西跑,这直接导致家长严重缺乏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经历的限制,家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比如教育子女缺乏互动、不能正确理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育方法落后、以及将子女教育问题全部交给学校等。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课余生活的缺乏引导,使得不少农民工子女受到了社会中不良影响的侵蚀。

2、丰富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真正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这个公共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财政预算名单上,进一步出台政策减少变相收费、变相排斥的现象,开放公共资源,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为丰富业余生活创造条件。在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中,应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具体包括: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用工企业的监管,保证工资按时全额发放,禁止以盈利为目的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工作,保证农民工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子女的课余生活中对其进行引导和监护,确保子女远离不良影响;导向用工企业对农民工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改善雇佣人员的生活条件,从而稳定农民工工作,减少其流动性,为其子女稳定地接受教育,降低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难度提供基础等。

(2)社会应更多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社会组织和团体可以主动参与到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生活的行动中来。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自发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图书,然而,这些缺乏统筹、尚未形成规模的捐赠行为还无法惠及全国数千万农民工子女。政府应联合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组织志愿者阳光行动等提供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帮助。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学校进行资助,帮助其扩充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施等。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课余学习生活环境的有力保障。

(3)农民工应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时间占用对子女教育的时间,工作流动性强,生活条件简陋的问题,家庭教育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这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启蒙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及课余生活重要性观念的认识,针对农民工普遍存在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观念,应以社区或企业为基本单位,宣传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树立为孩子创建积极健康的课余生活的目标,从观念上重视家庭教育。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批准号:7097309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祁雪瑞: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J].管理世界,2000(3).

[5] 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

[6] 张宁娟:一个现实问题的理论关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特征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学报,2005(3).

[7] 刘淑兰:流动儿童学校生存策略探究——以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为个案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8] 湛卫清: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9] 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 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1] 李菲:流动儿童逾2700万[N].新华每日电讯,2010-11-21.

[12] 杨波:让“蒲公英”无忧绽放 南宁市关爱随迁农民工子女[J].今日南国,2011(2).

[13] 太原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调查[EB/OL].http://www.sxswdx.gov.cn/gmjy/html/200911/7/20091107112215.htm.

[14]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15] 黄小萍、龙军、刘敏岚: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10).

[16] 彭颂、卢宁: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感和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6).

(责任编辑:李文斐)

作者:郑安琪 彭意 董延芳

第3篇:重庆古筝业余培训实地调查报告

摘要:实地调查法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文试探究如何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业余古筝教育培训做个案分析,以期作为田野调查法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服务的参考文本。

关键词:实地调查 重庆古筝 业余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日益丰富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加大。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此,重庆市的古筝培训行业发展迅猛。笔者通过CNKI的查询,以古筝、培训为主题,查询到关于古筝与实地调查方面的文章897篇,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这些文献大多是对古筝的发展、传承、作品、演奏技巧、教学等方面的论述,使用实地调查法对古筝业余培训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的研究却很少见。针对此类情况,笔者严格遵循实地调查的原则,运用科学的实地调查方法,深入重庆市不同地区若干古筝业余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工作,发现了重庆地区的古筝基础教学在各培訓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也对实地调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明确了实地调查这一科学的方法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实地调查重庆市古筝业余培训

(一)实地调查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璀璨夺目的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可行性内容,作为古筝学者,应该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让古筝这种传统乐器更好地被继承与创新。

实地调查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总体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环节,指的是音乐研究者或者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学者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房,去一些偏远地区现场收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中国传统音乐并整理带回以供案头研究的一种实践活动。实地调查作为人类学中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其独特性,不管对于研究者或者是高校在校学生都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笔者通过深入重庆市的各个不同培训点的调查发现了在古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现状,以小见大,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小分支可能一样存在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学者进行实地调查。

(二)重庆市古筝业余培训行业兴起的原因及总体趋势

笔者通过对璧山鸣声天瑞琴行、璧山温馨艺术培训机构、大学城新起点培训机构、陈家桥三中英才、彩色蚂蚁等机构的实地调查,深入其中对琴行负责人、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访谈交流,发现了以下情况。

1.兴起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古筝已经成为更多人提高文化素养、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音乐学习的重视,说明人们现在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古筝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古筝自身的魅力,促使更多的人喜爱这种乐器。周代出现筝,随着古筝的不断发展,七声筝、电子筝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古筝的局限性,并且古筝演奏形式的不断变化也能适应社会的审美需要。加之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音乐表现力。正是这些原因使古筝的市场扩大,业余培训点同时兴起。

2.总体趋势

经笔者调查得知,在重庆市,有数千家古筝业余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分布在重庆各大市区和小县城,其中以主城区为主。笔者了解得知专门的古筝业余培训在近些年才得以发展,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但综合类业余音乐培训机构一直顺应社会规律发展。

二、重庆市古筝业余培训现状分析

笔者在2016—2018年期间,对重庆市若干家古筝业余培训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重庆市古筝业余培训行业的现状如下。

(一)学生来源

调查得知,学生主要来源有三种,一为学前学生,二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三为社会业余爱好者(年龄不等)。究其原因,一类学生不具备决策能力,因此,这类教学属于家长想提前培养孩子审美能力;二类学生除了自身对于古筝的喜爱之外,有些家长稍带目的性(为了提高升学优势)来让孩子接受教育;三类学员完全是自发行为,学习动机相对也较为丰富。除了学习主体个人的主客观因素,大部分的培训点也会用商业的宣传活动去吸引更多的学生。由于学生的来源广泛,年龄阶层跨度也较大,培训机构便慢慢普及起来,使得这种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这种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古筝业余培训机构相对于大学这种专业院校而言,甚至已经在重庆市的古筝教学活动中占了主体地位。

(二)师资来源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他们的来源主要为高校在校大学生及已经毕业的古筝从业者,还有少部分是高校教师。在这些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占比70%,深究其原因,其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以此方式既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便于毕业增加简历内容,又能获得收入满足生活需要。他们的优势在于对工作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二,作为培训机构负责人,除了考虑教学成果之外,还要考虑整个培训中心的运营,所以用较小的成本来获得较大的收益,这是负责人避免不了要思考的问题,而在校大学生相对而言社会经验较少,在整个培训机构来说也是更加便于管理,更容易执行工作指令。

三、当前解决古筝教育问题的对策

古筝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古筝发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音乐界专业作曲家便加入古筝创作行列,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古筝的创作方式、表演方式,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作品,而这些新作品也更能满足大众的审美,使古筝的发展不受年龄、性别、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时代变迁,古筝的发展也朝着专业化、普遍化、教育化迈进,更有电子古筝的出现解决转调的问题,为筝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发展能够代表中国的音乐文化,能够加深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国人建立更浓厚的文化自信,同时为了保持这种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更好地发展、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部提出要把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这无疑是为古筝的发展又添加浓厚土壤使其茁壮成长,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前打了预防针,要加大古筝发展的教育专业化。随着中央音乐学院古筝首个博士点的落地,古筝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因而加强对重庆业余古筝培训点古筝教学的监督,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教育组织的干预力度,协调好社会教育跟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分层,也要争取做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让古筝艺术真正实现传承而不是成为谋利的工具。

(二)培训机构应完善自身管理体制,调整其运行方式和分配制度,让教师的劳动得到平等的回报,增强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教师的招聘环节应当有一套严格的規范制度。作为第三方,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开展,协调好教师备课,学生上课,课后练习打卡的教学模式。同时作为中间人,跟家长和教师做好沟通,严格把关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为了应试而学习,也要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表演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学生及家长方面,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态度,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注重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考试。家长应该作为首要负责人,在课下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古筝练习,遇到问题及时跟教师沟通,多鼓励学生,也不要急于求成,比如不能有“一年内必须让孩子考几级,不然就不学了”这种想法。

(四)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在正式进入教学岗位之前,应该对有关教育教学进行了解和学习,多看优质网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课下应积极跟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做到“下课不下关注”。课前应提前备课,课上认真负责有耐心,课下多关注,可以采取练琴打卡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通过对重庆市古筝业余培训机构中古筝教学情况的调查,笔者深入了解了古筝教学在重庆地区的发展现状,了解到整个考级市场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希望能引起业内的关注,并且能付诸实践去解决。古筝培训教育活动能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和传承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普及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提高社会各行业人士的审美体验,拓宽人们接受音乐熏陶的渠道。在这次的实地调查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实地调查法于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众多学者也能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去“一线”收集资料,了解古筝培训行业的兴盛及背后的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共同促进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刘佳.安顺市中小学生古筝考级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周浩然.近二十年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

(作者简介:熊星子,女,本科,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熊星子

第4篇: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经历了残酷的高考,我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与高中初中相比,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课余时间。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学习与生活间的矛盾,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课余生活质量,我们在本校的寝室以及教室等地方展开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在经过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我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总体来说,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充裕,但是对于时间的安排上,有大部分同学的安排不合理,把过多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1.有60%的同学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外拥有3-6个小时的业余时间,27%的同学拥有6-9个小时业余时间,仅仅只有3%的同学不足3个小时,可见,占大多数的同学的课余时很充分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业余时间里面,有43%的同学选择在宿舍里面学习,有40%的同学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学习,余下的同学则是会在校园幽静的小道里学习。在业余的看的书籍,有50%的同学喜欢科幻类,有37%的同学喜欢杂志类,其余13%的同学喜欢哲学类或者言情类。

3.电脑使用过度频繁

在业余时间里面有40%的同学使用电脑为了聊天,37%的同学使用电脑为了玩右戏,而用电脑进行查阅学习资料以及学习应用软件的只有23%。这体现了同学们使用电脑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此外,有77%的同学在上网娱乐方面安排的业余时间最多,17%的同学讲时间那排在运动上最多,余下的6%的同学为其他,在学习上安排时间最多的,一个同学也没有,这不得不让我感到惊讶。

4.社团生活很少

有60%的同学没有参加任何一个社团,参加一个社团的占了30%,而参加两个社团的,仅仅占了调查总数的10%,参加超过两个社团的同学,一个也没有。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入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融入象牙塔的选择,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场所,但是这参加人数让然觉得我们身处的并不是大学。

5.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的同学很少

有5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一般,有2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聊,不满意,对自己生活满意的同学,仅仅只占了16%;在对于课余生活安排规律与否的调查结果里显示,有66%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规律,有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介于规律与不规律之间,余下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规律。

6.对于学习的态度

有5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很重视,有40%的同学对于学习一般重视,只有10%的同学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在自习时,有60%的同学选择做专业作业或者看专业的课程,有的同学17%的同学是看课外书籍,有23%的同学很少去上自习,然而,去自习时看英语的同学一个也没有。

7.时间安排

有50%的同学平均每天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有30%的同学为2-3小时,有20%的同学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有40%的同学平局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17%的同学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2-3小时,有33%的同学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超过3小时;有60%的同游每天平均运动1-2个小时,有20%的同学每天运动时间不在半个小时,而余下的20%的同学则超过了两个小时。

我的建议

1,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好的环境。

学校是学习的好地方,这也要求各高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和环境是一所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这要求学校从软硬件实施上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2,重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现代社会要求的是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开拓性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应试型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之中,第一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它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专门能力,而素质教育则要求除了专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应该是整个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不是第一课堂就可以实现的。

3,合理使用电脑,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开拓眼界,不断提高自己。而且培养更强的自控能力,学习与娱乐兼得,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这次调查针对的仅仅是大一的新生,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突然多出来的业余时间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希望学校对此进行教育,我们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不仅仅只是电脑而已。

4, 把自己从单一学习的枯燥之中拉出来,丰富课余生活。

学习之余,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足球比赛、卡拉OK大赛等,还有校内外各类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各类学术社团组织的学术节、模拟股市、学术论文大赛等等。除了这些活动外,大学生也可以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等实践服务型活动。总之,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余活动。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关键的时期,而课余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进一步挖掘潜能,全面发展的关键。希望这次调查的结果和总结能给大学生和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同学们一些帮助和启示,也相信大学生能更好的规划和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5篇:大学生业余生活状况调查

江西理工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报告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本篇调查报告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大学生的各种业余生活状况出发,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等调查项目,从不同的方面做比较分析,找出隐藏在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动力,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业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业余生活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甚至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业余生活的认识,控制业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业余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篇调查报告以此为目的,阐述大学生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提供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大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我组社会调查研究的调查总体是我校在校所有大学生,抽样对我校在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时注意了男女的调查比例,以方便调查的研究与分析。

(二)调查方法

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针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话题,采用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本小组成员在2013年6月7日展开了对我校在校200名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调查,问卷采用自填式及匿名的方式,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进行调查。本次分发调查问卷200份,收回共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4份,无效问卷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有57人选择了每天大概拥有的业余时间是3-5小时,89人选择了6-8小时,从抽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所拥有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在校大学生在安排自身的业余生活时候,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是偶尔或者不安排计划表,业余生活没有一个时间规划,对自身的在校生涯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方案。但是,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认为自身的业余生活比较合理或者非常合理的人数却不超过25%,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在校业余生活比较一般或者不合理,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能认识到业余生活的不合理的地方。50%的在校大学生在问卷中选择了学习、运动、逛街这三项,紧接的是上网或玩游戏,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徘徊在这四项之中,问卷中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学习的时间为1-3个小时,同时认为业余时间应该用来学习,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学习是在校大学生业余生活首选的度过方式。其次,超过一半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了在业余生活中得到了知识和社交技巧,而少数的问卷填写者认为得到了实践能力,大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尽相同的。90%以上调查对象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其中1/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室友进行分享,另外有1/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与男(女)朋友进行分享,在校的大学生普遍采取了就近的原则以及根据人际关系距离的远近来选择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

(二)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本次的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代的在校大学生有着充裕的业余时间,也说明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改变自身,完善自身。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在校大学生缺乏一个规划安排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在进了大学的校门时而丢失了最初的目标。虽然很多的大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业余生活的不合理,但是很少会有人去改变自身的业余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首先是大量的剩余时间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高中灌输式苦行僧式的生活让大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倦之情,不断放松自己,学校在介入学生课余生活时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大量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上,同时上网内容只是聊天和游戏,使得大学生的环境更加良莠不齐,另外大学恋爱也在普遍满蔓延,它将成为网络之外另一种摆脱空虚的方式,第二,人际关系的缺乏,使大学生更面临一种焦虑感,功利化倾向不断加重,大学的素质培养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产生了冲突。即使是在学习的同学,动机也很复杂,不排除是为奖学金而去。 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是要求上进的,只是目标不明确,人生没有规划,再加上大量时间由自己支配,最后变成了毫无章法。

三、结论

(一)无计划,无目标

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拥有充裕的业余时间,也造就了大学生们在校所面临的困境,不知如何去选择,不知如何去做。大部分的入校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奋斗后,进入校园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大量的时间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更加造成了无计划无目标的盲目境地。通常处于无目标、无计划的状态,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虚度许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正是大学生前往未来的重要阶段。

(二)偏移性

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在校园中逐渐的偏向于一种或几种项目,但是这些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不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与设定的目标不同,在校园生活中他们会偏离他们的目标,转而对另外的事情感兴趣,但也不会长久。而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与不解。首先,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制作生活规划的习惯,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的追求不适合自身的东西,从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三)心理因素

在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50%的都意识到自己的业余生活不合理或者一般。但是,从调查对象分享对象中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的交流,而局限于自己比较亲密的朋友、家人、室友,限制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封闭的内心心理,考虑许多不必要的因素,致使自身在社会交往中畏首畏尾。想要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存在,许多人想要做的事情,顾虑太多不能实现。其次,众多的大学生不愿意面对让自身尴尬的事,导致许多有益的事被有意的避免了,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校园文化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四、建议

(一)良好的环境

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求知的地方,这说明了各高校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以供大学生们更好的拥有学习的上进心。学校可以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是大学生养成合理安排自己业余生活 的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大学生趋向于认为业余时间应该由个人去安排,无须学校去管。大学生希望课余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各大高校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业余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大多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业余的空闲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但是可以做出行动,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大学生的多重需求。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极易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状况。随着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过去那种由直接强化或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价值观、人身观的情况愈来愈少,而主要依赖于青年学生的同一化过程。同一化过程本来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意识的学习可以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榜样、效仿榜样。而在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而,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向社会上各方面有专长的榜样学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人格,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生活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舞台,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术型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用型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基本技能的提高;娱乐型社团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从而调节机体的平衡, 缓和不良的困惑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参加社团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渠道,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其个性、爱好、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人格也不断完善。所以,正确地看待社团文化,有益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而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

多层次、多格局的发展情况,单一的社团文化似乎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可能要在社团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多做一些研究。内容上要处理好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形式上不能隔开校园与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校园师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全方位接纳外界信息,经加工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上的丰富、形式上的活泼以及贴近现实生活,这样的社团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并关注。

五、结尾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大学校园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但如何安排课余时间我们又常常心中没谱。

首先,制订一份学习和休息的计划,这样能使我们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兼顾多个方面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发展个人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努力克制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打乱自己的课余生活计划的现象发生。

业余时间仅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小插曲,但却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填充和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展示着我们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身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的课余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素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第6篇: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问卷

同学你好我们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同学。进行思想政治专周的调查活动。希望本次调查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课余生活的全新认识。

性别:A. 男B.女

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

专业:

1. 一周有多少课时?

A. 20B.20-30C.30-40D.40以上

2. 除了双休日,你每天有多少课余时间?

A.1-2小时B.3-5小时C.6-8小时

3 课余时间最多在做什么?(多选题)

A学校B.健身C.上网D.体育运动E 其他

4. 在大学是否常常感到空虚?

A.常常B.偶尔C.很少D.从不

5. 你上自习最多在什么时候?

A.课余B.考试前C.周末D.假日

6. 你如何评价你的大学生活?

A.满意B 一般C.无聊D.不满意

7.你认为课余时间应该做什么?

A.学习B.娱乐C .交友D.赚钱E.休息

8.课余时间里你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多选题)

A.上网查资料B.游戏C.聊天D.收发邮件E.应用软件学习

9.课余时间的学习内容?

A. 课本B 专业著作C 文学著作D 报刊E 其他

10.以下选项占用你课余时间最多的是?

A.学习B娱乐C 运动

11.你课余时间大部分与谁分享?

A.好朋友B 单独与异性相处C 独自D没有固定人选

13.你如何对待你的课余时间?

A.认真安排B.稍做安排C 无所谓D 不安排

14.你认为课余生活对你有何影响?(多选题)

A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B 增进了同学的友谊C 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所事事E经常上网花费时间金钱F其他

15.对下列说法你如何评价。

(1)在课余时间就应该尽情娱乐交友()

(2)在课余时间就应该加紧学习()

(3)在课余时间就里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放松()

16. 你是否满意学校安排的课程?如果你是学校你会如何安排课程?

D 经常无

第7篇: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调查报告

前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人文日积月累、逐步沉淀。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担负着国家富强的重任,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质量必将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大学生业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不再像高中那样每天在题海中度过了。那么现在的大学生业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小组为此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调查,在此做出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如下:

一、 研究目的:

大学生业余时间充裕,大学生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的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大学生才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浪费时间,才不会在大学里堕落、颓废、虚度年华。

二、 分析

(一)

三、

解决方案

第8篇: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发布时间:2007-7-19 上午 10:34:49admin点击:271

2共青团湖州市委员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趋势,大学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思想状态已日趋多元化。为了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摸清他们的思想现状,便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更好地配合我校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和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经贸分院在本学期初就拟订了工作计划和调查提纲,通过对学校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我们获得了我校高职学生业余生活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提纲共涉及了学生的消费现状、学生恋爱现状、学生在校时间的分配和学生现有校园文化生活等四个项目。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法,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校园业余生活的需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思想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结果

(一)消费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问卷的量化分析,我们发现消费水平较低和较高的大学生较少,多数居于中等消费水平。在回收的 261份问卷中,月均消费低于250元的为 6 份,占2.3%;月均消费高于800元的只有 10 份,占3.83%;月均消费处于250~350元的问卷有 69 份,占26.43%,月均消费处于350~500元的问卷有88 份,占33.72%,月均消费处于500~800的问卷有 88 份,占33.72%。

四种消费水平的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仍占较大比重,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娱乐和旅游、应酬交际、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在各种消费水平的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消费总额与通讯、上网等消费支出成正比关系。消费总额越高,这几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值得一提的是,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已走进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且比例较大。还有一点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消费支出中,香烟、零食等享乐品,应酬交际,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支出比例较大,而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额没有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

(二)恋爱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学生的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在学校里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几乎随处可见,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大学生对恋爱的认可程度也非常之高,达75.53%,而且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恋人上已趋多元化,不只是以貌取人了,更看中对方的人品、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综合考虑的人占调查总数的70.21%,这也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已日趋理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的恋爱目的是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某种问题,特别是男生,有个别同学恋爱是为了追风,也有绝少数是为了金钱,而女生中这种思想基本没有。从对恋爱与学习的问题上看,超过半数的同学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能较为妥善地处理时间上的分配;从对恋爱中两人所谈论的话题和对恋爱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将来不抱多大希望(占63.78%),所以在平时交谈中也很少涉及到将来两人的打算。

(三)校园文化现状方面

从调查结果显示,现有校园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有8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虽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如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以社团活动带动校园文化,而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同学认为参加学校社团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对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的作用不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团和活动不够实力,涉及面不广,活动质量不高,太形式化,有些纯粹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四)在校时间分配方面

贫乏的校园文化导致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分配也十分不协调。在调查的学生当中课余时间中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占51%,这表明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参加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而在课余同学花在学习、看书上的时间也很少,其中一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了24%,而花在上网和其他娱乐项目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学习和看书上的时间。

二、问题与思考

(一)大学生消费结果趋向多元化,有些同学片面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赶时髦,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麦当劳、肯德基,与老乡经常出入饭店、酒家,不惜花大笔的电话费、上网费、娱乐费。根据调查和日常的观察,在一些同学中还存在着盲目攀比、摆阔追风,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更多的钱买时尚的服装而缺乏自信心,觉得低人一等。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考虑,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同学想过自己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自己创收,或是有部分同学想到过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业与恋爱都深深地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也想在人生的坐标上寻找着两者的结合点,大部分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既想学业有成,又想恋爱成功,一样都不想放弃。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一谈起恋爱来,就把学业抛在脑后,尤其是感情出现波折的时候,更是心猿意马。同时在他们失恋的时候,不能冷静的面对,在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同时产生了失望心理和报复心理,以至于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能满足同学的日常需要,这也是校园的学生业余活动的场所

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造成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单一,除了能去去图书馆、阅览室,大部分还是选择去网吧,学校周围的一些娱乐场所也比较低档,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感觉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从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谋得一份好职业。这样的追求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缺乏崇高的理想,因而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往往是有限的,特别当他们遇上困难时,往往会知难而退。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不会强烈和持久。从短期来讲,我校学生不明确每个时段自己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竞争的紧迫感,等到毕业时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反过来还责怪学校。

三、建议和措施

(一)面对校园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当前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应当把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在大学生中适时加强勤俭自强消费理论观的正确引导;第二,为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营造良好的环境,多开辟一些体现大学生活动特点的消费场所、场地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第三,重视全社会消费观的正确引导,使家庭、学校和社会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和小环境相统一。

(二)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针对学生恋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拟提出以下几点教育与管理措施: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加强恋爱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教育,不仅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恋爱观;第二,加强对学生恋爱道德、性道德的教育,教育学生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充实的心灵和文明的行为对待爱情,用道德准则妥善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关系,从思想上纠正学生在恋爱问题及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第三,结合校风校纪建设,严格处理学生因恋爱违纪行为,对在学生恋爱中出现的言语不文明行为,对恋爱晚归、不归等违纪现象,要即时记载和及早教育处理,以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三)加大校园文化生活设施、场所的建设力度,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业余生活设施、场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按当前学生的现状及现有的校园文化设施,加大设施、场所的建设已迫在眉捷。但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建学生所想设施,建学生所需场所,以做到建一个场所,满足一部分同学的需求,不建形式上的活动设施。

(四)做好导学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加强对我校学生的学习指导十分必要,而且要从新生入学开始抓,形式要多种。良好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及时给学生讲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高职的培养目标,灌输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有一种紧迫感;在当前主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和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如作为经贸学生如果拥有了外销员、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话,在就业的时候就要比一般同学容易的多),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本学期经贸每个月每个班级组织一次

主题班会(二月份主题是诚信、文明、安全,三月份是职业资格考试与英语学习),让部分同学上台谈方法、说体会,这项活动效果很好;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在经贸分院开展了“让我们清晨动起来”活动,重点是抓学生的早锻炼和英语早读,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我校这样一些对理论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在实训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反过来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入。

第9篇:大学生业余生活问卷调查

大学生业余生活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你好!占用你一点宝贵的时间,请和我们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大学生业余时间的调查问

卷。上大学以后,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设计本问卷在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利用状

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希望你认真的填写,谢谢!

年级:性别:

1.你的业余生活大多是在哪里度过的?

A.寝室B.网吧C.图书馆D.其他

2..你的业余生活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什么?

A.睡觉B.看书C.逛街D.社团活动

3.你的业余时间大多与谁分享?

A.好朋友B.单独与异性C.与几个同学 D.独自

4.在你业余时间里,使用电脑的目的?

A.查资料B.打游戏C.聊天D.其他

5.你通常为了什么外出?

A.做兼职B.逛街C.约会D.其他

6.你对大学谈恋爱的看法?

A.赞同B.不赞同C.无所谓

7.你觉得参加业余生活会影响学习吗?

A.不会B.会C.一定程度上会

8.业余生活中你经常处于哪种情绪?

A.快乐B.平静C.无聊D.烦躁

9. 你认为业余生活对你有什么影响?

A.学习有所提高B.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C.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D.没影响

10.你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状态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1.你除了双休日、节假日以外,每天拥有的课余时间为?

A.1-2小时B.3-6小时C.6-9小时

12.你觉得你的课余生活安排的是否有规律?

A.很规律B.不规律C.介于二者之间

13.你觉得你的业余生活过的怎样?

A.丰富B.一般C.不丰富

14.你用于下列项目的时间平均每天会有多少?

学习:A.1-2小时B.2-3小时C.3-4小时D.4-5小时

使用电脑:A.0-1小时B.1-2小时C.2-3小时D.3-4小时

网费来源:A.省吃俭用B.勤工俭学C.多向家中要 D.其他

体育运动:A.少于0.5小时B.1-2小时 C.2-3小时D.3-4小时E.更多

除使用电脑外娱乐:A.少于1小时B.1-2小时C.2-3小时D.更多

感谢你的合作,祝你生活愉快!

上一篇: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总结下一篇:未来学习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