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2022-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VIP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贵宾礼遇

2002年8月,一座为了适应松江新城建设发展需要的学校在生机盎然的上海之根——古城松江的新城区拔地而起。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建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一所与新松江发展相匹配的“高标准、现代化、具有示范性和双语教学特色”的优质学校从此诞生!

高位出发,优质发展。十余年的风雨征程,如今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在区域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连续数年被区教育督导室评定为办学质量A级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活动优秀示范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青少年集邮基地、上海市儿童阅读实验基地、松江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随着上海“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近年来,学校提出“每个孩子都是VIP”的办学理念,把每个孩子都视为最重要的人。在教育领域中,VIP的特质是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非常重要,每位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让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渴求得到优质教育的孩子。在少先队教育领域,VIP的意义在于让每一名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得到真正的自主成长和全面的快乐体验。

VIP教育的萌芽和生发,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校园里,开辟出基础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一、VIP课程诠释

理念需要具体化为目标,才能显现理念的力量,目标需要举措的落实,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为此,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在“每个孩子都是VIP”理念的引领下,将培养目标定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双全、外语兼优、自主创新、身心两健的具有国际素养、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

VIP的内涵

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 学校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VIP”,在尊重每一个孩子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促进自我发展的合适的小学教育,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个性的张扬 学校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VIP”,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让他们在喜欢的充满趣味符合自我内在需要的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 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不少孩子渐渐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因此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开始厌学。“每个孩子都是VIP”的理念就是要转变他们的学习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

VIP的愿景目标

VIP课程开发的愿景目标之一,是彰显学校“每个孩子都是VIP”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这是学校在弘扬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儿童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新一代“附小人”的教育追求,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共同愿景。

VIP课程开发的愿景目标之二,是培养儿童具有世界公民素养的国际人,这是基于学校“每个孩子都是VIP”的办学理念,基于儿童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世界公民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

VIP课程开发的愿景目标之三,是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本身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责,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反思者,也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增加自身的课程智慧。

VIP课程框架

VIP课程涉及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P课程(Public curriculum),其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习更享受。即全体学生都要参加的必修课程,重在学校的“二次开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获得更为积极的学习体验。V课程(Verein curriculum),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更有趣。即学生以学习小团队形式参加的选修课程,主要指自主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I课程(Intrapersonal curriculum),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更有个性,是专门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开发的个别课程,重在培养更有个人特色的现代小学生。P课程是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刚性规定的要求,V课程对全体学生而言具有选择性,I课程是完全个性化的课程,是为少部分具有特殊潜力与才能的学生量身打造的课程。V、I、P三类课程相互联系和贯通,又相互影响和补充。学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建立起有内在逻辑的培养秩序。

二、少先队融入 VIP课程

V—I—P也可以是另外三个不同的单词,它们分别是Victor(胜利者), I(我), Participant(参与者)。学校少先队组织搭乘VIP课程改革的巨轮,引领少先队员体验“我参与,我胜利”的活动过程,无论是“参与”还是“胜利”,都最终指向个体的“我”,树立队员的学习自信,获得必要的学习经历。

V课程——我选择,我快乐

学校坐拥独特的教育资源——松江大学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能让VIP课程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队员更受益。

V课程的开发,集学校外语特色、学科融合为一体,队员可根据兴趣选择喜欢的辅导员和课程,进行走班学习。例如学校将多元文化知识和实用的英语语言技能相结合,自主开发双语拓展型课程“我们的地球村”。该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学段设置不同维度与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队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基本概况、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程学习中,队员用说唱、表演、演讲等技巧与同伴和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会分享与合作。目前“我們的地球村”有实施方案、校本教材、配套教案、课件和双语网站。再如集邮文化活动也是V课程中的一大特色课程。小小邮票,方寸之地,包罗万象。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快乐活动日,学校为队员开设包含集邮入门、邮票欣赏、邮票设计、一页贴片制作等系列拓展课程。因为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还应邀参加了2015年上海市教育博览会的模拟课堂展示活动。

I课程——我的课程,我做主

少先队活动融合入课程体系中,少先队员主动、积极占领个性课程的时空。在I课程建设中,学校为个性鲜明的队员开设了针对性强的个性课程。比如针对数字特别敏感的队员,开设了“小小金融家”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这些队员成为了父母的理财小帮手,也为将来的职业志向埋下了种子。针对部分具有表演天赋的队员,学校开设了影视表演班,聘请知名演员为队员进行专业指导。针对有语言天赋的队员,学校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城的资源开设德语、法语、土耳其语等小语种课程。2010年世博会期间,少先队员现场接待参加国家馆日开放活动的外国政府官员,队员们优雅的礼仪、流利的外语赢得了外宾的一致称赞。I课程符合队员个体内在发展需求,是专为有一技之长或特殊学习需求的队员开发的个别课程。这类课程重在为队员的个性需求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培养有个性特长的现代小公民,着眼于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

在I课程的开发中,有专长的辅导员的作用更为凸显。除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之外,学校还依托文化馆、科技馆等专业力量为队员进行个别化的活动辅导。“像带教研究生一样带教小学生”,这是学校践行的“导师制”,力图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丰沛的家长资源创新了VIP课程的授课方式,目前,一批由家长开设的“微课程”和“mini课程”正越来越受到队员们的喜爱。

P课程——我参与,我自信

学校将少先队活动课纳入P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侧重在培养少先队员组织意识、政治启蒙、信仰萌芽、成长取向等教育内容。少先队活动课严格遵循“每周一课时,一课一主题”的特点,为队员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特色课程,具体包括队章学习、仪式感染、岗位锻炼等。学校少先队特色项目“道德银行”,更是将少先队传统的争章活动转变为“道德银行”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规范了队员们的日常行为。大队部以附小道德银行各分行和个人的积分储蓄的多少为参考,评选附小星级中队和附小星级队员。

“幻影足球”“智慧跳棋”“快乐morning”等课程的开发,开启了学校红领巾健身的特色之路。每学期举行的全校足球联赛是学校足球普及的重要活动,深受师生的喜爱。学校作为棋类项目的重点布局学校,经过3年的快速发展,国际跳棋项目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每学期,学校都会组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发掘少年天赋棋手,培养众多的国际跳棋“明日之星”。

每天早上,学校自编、自创的韵律操——字母操,集趣味运动与英语学习为一体,寓教于乐。每双周星期二中午的午间口腔操,每周三早操前的“我来教外语”,校园一角热闹的“E海英贝”,还有每年影响深远的外语节,这些双语活动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课程。通过这些外语类文化课程体系—— E操(字母操)、E节(外语节)、E活动(常规特色活动),营造学校浓郁的外语文化氛围,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学校每年举办“书香满园”读书节、“智慧天堂”数学节、“放飞梦想”科技节、“展示风采”艺术节、“阳光伙伴”体育节等主题文化节系列活动,为队员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学校的VIP生长

“每个孩子都是VIP”的办学理念是基于儿童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世界公民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在成就每个孩子成长的同时,成就了教师的成长,更成就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课题引领学校VIP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学校将《指向世界公民素养培养的小学教育实践研究——基于VIP校本课程》课题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下设七个子课题:《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研究》《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的家庭教育研究》《在班团队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的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培养小学生国际公民素养》。此课题的研究为VIP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欣赏激励师生VIP成长

“欣赏”成为VIP课程改革的推动力。学校不仅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同时,也关注到如何赋予教师到达理想教学彼岸的方向和时空。教师懂得欣赏每一个孩子:教师的工作手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小细节和小感悟。细细品读,就能发现教师团队拥有一个法宝——放大镜,它捕捉了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细节,把握了孩子们进步及转变的种种表现;它呈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让教师以客观的方式呈现自己分析问题视角的一个平台。学校坚持举行“附小之星”评选,组织“感动附小”等活动,传递正能量。

经历陪伴儿童VIP进步

在VIP课程实施中,通过量身定制,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队员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拥有不一样的视野,发展了不一样的能力,成就了不一样的童年。例如外语节的外国文化月课程中,每个队员在学习中了解世界各国文化、风土人情等,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数学节的游园活动,每个队员体验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经历;滑冰、游泳、集邮、小语种等课程,培养了队员不同的综合技能。学校探索出校园足球课程的进阶达标模式,让初级阶段的队员能够熟悉足球球性;中级阶段的队员掌握踢足球的基本技能;高级阶段的队员能够进行有质量的足球比赛。通过小足球教学和训练的大力开展,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让队员拥有勇敢精神、团队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展现孩子们个性魅力。

让“每个孩子都是VIP”,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正在变为现实。培养“具有国际素养、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的教育理想,在“附小”的追梦路上继续引航……

校长的话

少先队工作只有和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整合,然后找到其中的切入点,并且在这过程中注入少先队的元素,传播少先队的文化,培養少先队精神,才能使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我校以“每个孩子都是VIP”为办学理念,以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为基础,提供优质的适合队员发展的个性化课程体系——VIP课程,将少先队活动整合在学校的总课程中,不仅深化了课程内涵、提升了少先队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两者相融相通,让它们的效能发挥至极,更好地为学生所学、所用、所思。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校长 申伟英

作者:吴佳怡 申伟英

第2篇:每个孩子都是故事

【关键词】班级管理 案例 评析

0054-02

【案例1】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

外出培训回校,我班班主任助理马上就来向我汇报班级情况了:在上一周的宿舍卫生检查中,全班所有宿舍都是合格和优秀,女生宿舍每次检查都是优秀的;班里种的花已经生机盎然了;上周迟到、旷课的同学有韦文(化名)等6人,自习课吵闹的有蓝星(化名)等3人……所有这些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听了他详细的汇报,我说:“我不在‘家’的这几天,你把‘家’管理得比我在的时候还好啊!”他灿烂地笑了。看着他高兴地走出办公室,我不禁想:“现在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很强啊!如果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担负起建设班级的责任,这样会不会更有成效呢?我想我应该大胆地把班级还给学生!”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面带笑容环顾四周,然后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学生们立即静了下来。我说:“同学们!我不在家的这一周时间里,大家总体表现得不错。我们的卫生做得很好,可以说是全校第一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自习课纪律也不错,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旷课和迟到了。我去参加学习之前曾说,我不在学校的这些天里,如果班级的卫生、纪律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不错的话,我就带同学们进行野炊,现在看来是不行了,我们来看看,是谁捅破了我们的希望和梦想呢?站起来吧,说一说自己的情况。”众目睽睽之下,有6名学生站了起来。我说:“大家都应该记住,我们班的每一名同学都很重要,我们的任何一份荣誉都离不开每一名同学的努力!”当他们几个都说出了他们迟到旷课的原因之后,我给他们作了一个总结:你们的情况有的是情有可原,有的确实是无视纪律,故意旷课,情节严重!现在给你们一个弥补的机会:这周,请你们负责监督班级卫生和纪律情况,如果这周班级卫生和纪律检查不合格,你们要负主要责任。具体分工由你们自己决定。我说完后,他们很是无助地互相看看,再看看我。我说:“就这么定了,请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和纪律委员下课后告诉他们具体要做什么。”私下里,我让劳动委员和纪律委员配合好他们几个管理好这周的班级卫生和纪律。接下来满怀期待也满是忧虑,但已经决定,就只能默默地看着他们的表现了。

次日早操时分,我走到他们中间,问他们:“今天谁负责检查清洁区、宿舍的卫生?”他们指向覃同学,我说:“好的,今天是你们负责管理的第一天,我给你们一个提示,待会儿负责纪律的同学要检查出操情况,并做好记录。今天各堂课都要做好记录,并协助老师维持好纪律;负责卫生的同学赶紧督促值日生做好教室、清洁区的卫生,督促各宿舍舍长安排宿舍卫生值日生,在早读前要赶紧去检查一遍,看还有什么地方要返工的,及时叫值日生返工……晚修时我再听你们的检查情况报告。”

一天下来,他们的表现还可以。负责监督纪律的学生拿了一张白纸,上面只写了日期。我问他们什么情况,他们说:“没有违纪情况。”我具体问了些细节,他们都能回答出来。负责卫生的学生说了今天督促检查的情况,从全校检查来看,班级卫生情况都是合格以上。我总体肯定了他们的表现。看着他们得意的神情,我话锋一转,说:“知道为什么今天班级表现得很不错吗?”他们没吱声,我继续分析:“就是因为大家都积极配合,你们认真监督,值日生认真负责,其他同学自觉遵守纪律,大家团结起来,要争取进步就很容易了。今天你们都认真负责,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努力。”

一周下来,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班级各项情况都是合格以上。周末晚自习时,我及时召开了一次题为“我为班级添光彩”的主题班会课,并让他们上台讲了上周的管理体会。其他学生对他们上周的表现一致表示认同。以此为例,我引导学生们一起来发现“每一名同学都很重要”的道理。

班会课上,当他们在大家面前把自己决定要为班级继续做的好事怯生生地念出来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笑容。让学生为班集体建设不断努力,这也许是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的最好的方式。

【案例评析】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管理事务繁杂,初中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想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热情,让学生亲身体验是一个好办法。韦老师恰当运用学生管理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到班级同学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让违纪学生通过承担相应的班级管理事务来体会遵守纪律、认真负责的重要性,又通过主题班会让违纪学生得到班集体的认同,进而让全班同学体验到“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的道理,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记》提到:“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说明了韦老师平时在学生中得到了高度认可。不过,如果在主题班会上,韦老师能够在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及时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如学习部、生活部、纪律部等,把学生分到各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实践中,教育效果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了。

【案例2】向班级荣誉栏敬礼

上周,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今天班会课,我对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我表扬了学生团结进取为班级全力拼搏的精神,对那些在运动会中为班级立下汗马功劳的学生更是赞赏有加,同时,我让几名学生把我们班获奖的奖状贴在我班专门设置的“班级荣誉栏”上。贴完后,我要求全体学生站起来,面向“班级荣誉栏”行致敬礼。正当学生们面向“班级荣誉栏”庄严地等待着我发出号令的时候,教室里突然传来了韦超同学“立正,敬礼,唱国歌……”的声音,并伴着几声坏笑,逗得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为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而营造的活动氛围顿时被破坏了。我面带不悦,循声望去,严厉地望着韦超。学生们显然都看到了我脸上的不悦,注视着我,似乎在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我一边思考着如何对付这个捣乱的家伙,一边想着如何让仪式继续进行下去。看着韦超得意洋洋的样子,我真想狠狠地批评教育他,可当我感受到学生们紧张的情绪时,我想:如果我在学生面前暴跳起来,那之前树立起来的威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快速平复了有些冲动的情绪,并有了主意。

我装作生气的样子,叫韦超到前排荣誉栏下站着,并用响亮的口令喊道:“韦超听好,立正!向班级荣誉栏敬礼!”这时学生都望着韦超笑了起来,可是我仍然严肃地立正着,面向荣誉栏。学生看到我的样子,也就静了下来,保持庄严的神情。韦超刚开始以为我不是认真的,当他看到我一本正经的样子,只好不情愿地按照我说的去做。接着,我任命韦超为仪式主持人,带领全班学生向荣誉栏敬礼,这一“任命”让韦超泉很是纳闷,他狐疑地看着我。我为自己冷静的决定感到高兴,心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应该可以实现。我微笑着看着他说:“还不快点,刚才我示范给你看了,你也‘实习’过了。现在正式主持。”韦超这孩子其实胆量挺大,也爱表现,他听了我的话倍受鼓舞,只听他大声发令:“同学们,向荣誉栏敬礼!”“礼毕,同学们请坐下!”接着,我让韦超向其他同学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回到他的座位。

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对韦超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表扬:“韦超,如果你能把军礼练得更好些,就一定能成为我们班的优秀指挥员。”同时指出了他有待改进的地方,告诉他指挥员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服众。最后,我说:“班级荣誉栏是个神圣的地方,它记载着我班的荣誉,而我们的荣誉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荣誉,并为班级的荣誉不断奋战!我宣布,以后向班级荣誉栏敬礼的仪式都由韦超来主持!”这一任命是韦超没想到的,他听后脸上充满了自豪感。

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回想,假如我当时对韦超的捣乱行为直接地狠批一通,肯定不会达到这样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评析】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说过:教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可以摧毁一名学生的自信;教师一句由衷的表扬,却可以重塑一名学生光明的未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韦老师在面对学生突然间的恶作剧时,没有任凭不悦情绪发展,对事件的处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春期孩子特别重视同伴关系,渴望在同伴、异性面前有良好的表现。韦同学的表现就是渴望同伴关注的一个表现,韦老师在突发情况中及时克制情绪,并把原本要单向式灌输的教育转化为参与式德育实践,让韦同学参与到班级荣誉保卫活动的主持中,一方面让韦同学的特长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又转化了可能带来的威信危机,同时还达到了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AA064)

(责编 秦越霞)

作者:韦寒泉

第3篇: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摘 要:在美术课程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让每个孩子在美术课堂都是一朵独特的“花”。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让“花儿”在美术这个花园里接受阳光雨露的润泽,接受来自园丁的培育,开出属于自己的芬芳和艳丽。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影响“花”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人的个性与遗传、社会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等因素相关。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影响才完成的。

1.遗传和身心因素

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在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差异、人的身体和外貌差异。显出智力发展,气质类型的不同从而影响个性的发展。遗传既为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又造成了某些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因此个性发展首先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2.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影响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指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说明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包含了家庭的经济、父母的文化修养,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3.教育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天赋,是种子。家庭、社会环境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而教育是园丁。教师通过各种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既充分的发挥个体遗传天赋的优势,又调控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4.自身的努力

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自身的努力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弥补教育的不足。克服社会环境的障碍,甚至能改变天性中的缺陷。如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雯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国内的张海迪、桑兰等等。

总之,个性是多方面条件符合作用的产物,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作为教师根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小学美术教学促“花”个性发展

美术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任务。美术课程涵盖的面比较广,融合了绘画、建筑、设计、工艺等门类;题材丰富,表现内容独特,与其他的学科教学相比,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和明显优势。学生无论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或是综合探究等领域的学习、探究和体会,都丰富着他们的艺术审美体验,感受着来自生活、来自绘画、来自各种艺术的视觉冲击,这些人文精髓都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个性的塑造。

1.表现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在丰富的美术表现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想象与思考,接触生活中可以利用和表现的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和体验。学生借助美术语言线条、色彩、构图等自由表达,表现内容有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宗教的、科幻的等等,正是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才利于学生更好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传达自己的情感。

2.表现方式的自由性

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的,即使是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不同的个人来表现,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别。美术是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一是对材料的选择更自由,只要学生认为可以有助于表现自己作品的特色,就可以自由选择材料; 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对同一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如绘画、剪贴、泥塑等可自由选择;三是作品的构思、构图、装饰、用色上鼓励个性化和创造性,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想法大胆去做。

美术教学应多给学生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探索,少一些规范和制约,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健康的个性。

3.思维形式的独特性

美术的使命在于创造。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逆向的和发散的思维。美术具有超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美术学习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形象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性思维又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是创造力的主要部分。

三、匠心美术课堂伴“花”彰显个性

1.激发兴趣,点燃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寻找各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快乐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究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能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保持新鲜感。

如三年级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一课老师展示了用泡沫黏土制作做了一个电话,孩子们的热情沸腾了,新材料泡沫黏土是孩子们不常见到的,它有很多颜色,色彩可以自由调配,还能依据自己的设想进行有趣的造型。

以情激趣:在美术教材中不乏有课程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教师要努力地拨响学生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才能有情趣,有了与教材、与教师、与自己的生活、与作品产生共振的情趣,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从而达到以情造像,图情并茂。如六年级的《爸爸妈妈》一课,课的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的汉语拼音:bà ba mā ma问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六年级的学生不已为然,这个是汉语拼音太小儿科了,小声地念着爸爸妈妈。这时老师又说:这是爸爸妈妈的陪伴我们才快乐的成长,从不会走不会说,到现在的会跑会跳,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的六年级,爸爸妈妈给予我们孩子的太多太多。让我们用感恩的情绪再读读黑板上的拼音,学生们此时用情地喊出了爸爸妈妈。回忆与爸爸妈妈相处的事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孩子们用感情画出来的画才是打动人的作品。

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美术教材、生活、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审美潜能。绘画中线条和色彩美,作品中的意境美,教师的范作、范画美等等让学生沉醉在美的氛围中。

2.双主互动,积极参与

“互动”指彼此作用。“双主互动”即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彼此作用,互相激励,在教师适时启发下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入手的,调整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果、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创设参与情境: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如一年级的《水墨游戏》。游戏参与一:学生进行“模仿秀”的游戏,看谁能和图片上的执笔方法一样,用这样的游戏可以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中锋执笔和侧锋执笔的要领。

游戏参与二:给学生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白纸,一张是宣纸,让学生在两张纸上用毛笔画不同的线条,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在游戏中学生了解宣纸的性能和特点。接着让学生在宣纸上用水和墨进行“新花样”尝试,观察水墨的变化。通过一节课的反复尝试、观察比较、总结,学生基本了解水与墨的关系,基本掌握了水墨画中水与墨的运用。

创设民主情境: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激励思维参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参与是参与活动中的最高层次,各种参与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参与。思维参与贯穿于主体参与的始终,是主体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主要途径。小组竞赛、围绕课程活动讨论、展示表达等。

3.因材施教,实施分层

分层教学: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对美术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可想美术素养也不可能处于统一水平,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我们美术老师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

分层练习: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能够再现经历过的事物;有的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丰富,能够根据现实的事物展开联想;还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能力差,总想依赖于参考现成的作品否则就无法完成作业。中高层可采用创作画,记忆画的形式完成作业,中低层就可采用临摹形式完成作业。

分层合作:由于学生的男女性别差异,使得男女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区别,在美术课“设计、应用”课上女生作品完成速度与质量常常高于男生,把男女生搭配起来进行分层合作完成。

分层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同一小组的学生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组合群体,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得到共同提高。学生讨论轮流做“小老师”,让他们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之后,负责本组内其他学生,把好的方法和经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和进步。

分层评价: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只要有一点提高和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内外兼修助“花”飞扬个性

1.传递快乐

快乐从来不怕复制,快乐从来都可以传递,发自内心、开心的笑容会把自己的快乐感染给别人,一个、两个、三个……十个、百个,像春天的花朵,也许一夜之间,快乐便可以绽放成千朵万朵。珍惜每一天的阳光,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心过每一天,让心倘佯在快乐的诗意中。孩子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因为童真无邪。美术教师应是快乐的传递者,教孩子们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快乐地用画笔表现生活、快乐的评价伙伴们的作品……

2.心灵手巧

学生们对老师的崇拜是带有很强的向师性的,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发出阵阵的掌声。在自己的作业创作中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教师的现场示范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构图,水墨的调配,工具的使用等,教师的示范更直接。是教师展示特长、体现个人魅力的机会,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法、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

3.悉心辅导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个孩子一个样子,关注每一个孩子。在学生创作中,教师不妨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画画,适时地点上一两笔,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加入而高兴地投入新的学习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好的作品、笔墨等点评展示,及时交流,营造出平等、互助的绘画氛围,让师生零距离。

4.赞扬激励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人,所以在美術课程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多样化的评价如:最佳设计奖、最佳构图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材料使用奖、最佳进步奖、最佳坚持奖、耐心奖等等,依据学生的参与表现肯定他们在不同领域进步。

美术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

[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3]袁湛江.开启心智的钥匙--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育故事,浙江大学出版社

[4]陈峰.教育就是个性品质培养:好品性,好命运,九州出版社

[5]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修订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毛秋月

第4篇: 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的金子

金华市东苑小学

蓝彦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专家这么说过:我们教师对待每位学生都要好。班里优秀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们会是诺贝尔获得者;对班级里一般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将来他们也许是办学捐资者;对班级里的差生,你还是要对他好,将来他们可能是社会的老大,是我们办事的好向导。这虽然是个风趣的话语,但在其中包含着一种“全人”教育的关注。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去关注这“全人”的教育呢?

一、用真诚的心灵来唤醒人格

我们教育中不是简单地说教,不是机械地训人,它是情愿呼唤情感的乐曲,是灵魂塑造灵魂的艺术。我们教育上的严重缺陷,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实际上,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土壤,而绝不应该是一把锋利的剪刀,需要我们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学生的个性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而不需要老师完全按照成人的思想去看待学生,学生也并不一定欣赏那种很能讲道理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尤其班主任总能对发生的任何事情讲出一二三来,这些道理听起来确实句句在理,但是否真正有效?其实学生渴望老师的爱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学生只有感觉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这样学生的人格才会受到点点的影响。

(一)心心相印。谁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孩子,当得到教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或一下温柔的抚摸时,他就会觉得无比幸福。这样就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产生亲近感受,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如学生不舒服时,我会为他倒上一杯热水。这一杯热水,好似一场春雨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想去卫生间,却不敢说,在位臵上扭屁股时,我会悄悄地把眼光送给他,这一眼光,好似一道彩虹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

- 12345 -

第5篇: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的金子(精选)

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的金子

浦阳初中

汤琼熠

我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每个老师都甘心作那一截蜡烛,只要能给迷路的孩子指明方向。

利用国庆假期,我认真研读了孙玉洁主编的《给班主任的100条新建议》一书。书中的第45条建议说,在教师的字典里永无“差生”二字。读了之后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个新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我希望能尽我所能,竭力帮助我的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常常让我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而制造这些小麻烦的往往就是班级里最不爱念书调皮捣蛋的那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在很多老师口中的“差生”,他们成绩差,行为表现差,让老师尤为头疼。但是特级教师蒋开健他曾经自豪地说过:“我的班里没有差生!”难道真的是蒋老师那么幸运,遇到的都是好孩子?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班级里也有所谓的“差生”,但是蒋老师用爱教育和感化他们,所以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听了蒋老师的事迹报告后,我更加深信,只要我们老师用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是闪光的金子。

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遇到一个单亲家庭的男生,自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管教,行为上表现比较自我和孤僻。跟班级里的同学缺少联系,喜欢独来独往;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纯粹当“耳边风”,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也有些抵触的情绪。违反班级纪律、校园内闹事、旷课、甚至逃学,这些都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样的一个学生,自然让老师头疼。由于屡次教育无效,我几乎都对他失去了信心。有一次在办公室跟其他老师谈到他,“差生”二字脱口而出。那一瞬间,我自己都愣住了。难道在我的眼中,他就已经被划为“差生”了吗?这跟给人划“

三、

六、九等”有何区别?而这也违背了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誓言。大学时我曾对着校园内的陶行知塑像发誓,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爱每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虽然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是从中也可以说明只要老师用心教,用心爱,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各自发展的空间。那天放学之后,我特意找了个理由跟他去家访。他以为老师肯定是去“告状”,心中千万个不乐意。但是那天我隐瞒了他之前犯的“累累罪行”,而是挖掘了他开学以来的种种细微的优点。他在一旁一直用一种诧异的眼光打量着我。自那天以后,我慢慢发现他对我的抗拒少了,偶尔也会做一点简单的感兴趣的作业,上课也不会整堂课“会周公”了。而我从他的表现中,也看到了希望,努力抓住他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进步之处,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我发现他对于表扬会觉得诧异、不好意思,甚至还会脸红,这说明他也正在慢慢接受这种形式的鼓励。于是我更是抓住机会多约他聊天,不限话题,只要他感兴趣,引导他多交流沟通。时间久了之后,他慢慢对我产生了一种信任,遇到一些午饭判断或者解决的事也会主动来找我商量。并且开始认真听课,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还送了我一个自己绘画的乒乓球。作为老师能收到这样的礼物,尤其觉得珍贵,觉得欣慰。他的事例让我明白,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差生”,每个孩子都有其可爱之处。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而老师耽误学生的却是一生。希望我们作为老师能在爱和责任的鞭策下,帮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成为闪光的金子。

第6篇: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你的性格 你的爱好

你的特长 你的优点

你的缺点

看到这,我忽然想:“快一年了,这些天真、可爱、淘气的孩子们我又真正了解他们多少呢?趁这个机会,让我来好好的了解一下他们吧。”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做了这道题。五十多只小手在哗哗地写着。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我疑惑的事情,平时连铅笔都不愿意端起来的宋晓臣竟然也在很“卖力”的写着,还不时用橡皮狠狠的擦了几下。眼神中是少有的专注,这孩子今天怎么了?

说起宋晓臣还得跟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宋晓臣是我刚接这个班级时转来的学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学生刚来没几天,就有很多学生来告他的状,“老师,宋晓臣下课打我”;“老师,宋晓臣在我本子上随便画画”;“老师,我的钱丢了,好象是……”;“老师,宋晓臣没完成作业”……到最后再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了,我也经常找他谈话,但是效果甚微。有一次他甚至逃课跑出去玩。我对他基本失去了信心。

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身旁,俯下身轻轻问他:“我可以看看吗?”他抿了抿嘴,使劲地点了点头。“我的性格:脾气暴躁。我的爱好:交朋友。我的特长:体育好。我的优点:写字大。我的缺点:偷东西。”我心里咯噔一下,就像一块石头堵在胸口,压抑的很。此时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为他的坦白感到惊讶,更为我的教育感到羞愧。一个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孩子为什么在班级里人缘那么差呢,难道我没有责任吗?我低声指着我的缺点那一栏说:“这个可以换一下”。这时他眼神里流露出了感激的目光。 同学们都写完了,我让愿意交流的同学大胆地起来说说,许多同学都起来说了。宋晓臣没有举手,也没有说。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你们知道宋晓臣同学的爱好是什么吗?”紧接着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交朋友”,同学们也跟着读了出来。“喜欢交朋友的小朋友请举手。”这时全班几乎都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已经有朋友的小朋友请举手。”他们还是同时举起了手。“有朋友好吗?快乐吗?”“快乐!”多少张小嘴在大声地喊着。“没朋友多孤单啊,当朋友犯错误时,我们应不应该去帮帮他,让他树立信心?”“应该!”“宋晓臣和咱们大家一样,他多么渴望朋友!多么渴望友谊!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小朋友请举手!”没有太多的话,这时,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不难想象在班级中没有朋友的孩子他的心情会如何。他先是看了一下全班举起来的小手,然后是看着我笑,笑的那么天真,那么开心,还有着一丝感激。当时我并没有想太多,我只想让他树立信心,能够和同学们交朋友。但是他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不再不完成作业;上课不再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甚至会主动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借给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这些举动,我知道,他的变化源于那堂课。

这时,我有一种感动,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我相信了。

反思:宋晓臣的转变对于刚毕业从教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欣慰与鼓励。没想到语文课上的一道题目会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我感到很幸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过的。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但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我们要抓住机会,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关爱学生,让春天的阳光洒满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第7篇: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阳光的教育。

这几天看了《“小班化”教育》一书 ,边读边品,边品边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感触很深,收获很大。

一、什么是真正小班化教育: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以为班额人数少就是小班化。其实不然,在阅读中我对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班额人数较少只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真正的小班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就算是少年儿童,也渴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进而得到关心与爱护。因此,可以说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在小班化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把他们当作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来看待。虽然学生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者明星,但他们却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凡事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营造温馨的“人”的气氛。尤其是通过采用更加具有人性化的教学新用语,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例如在上课时提问,我不再用“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死板冷淡的用语,而是改用“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谁想来说?”等带有征求意味的口吻。当同学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再用批评的口吻让学生诚惶诚恐地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而是用“你再想一想,刚才说的对吗?听听别人的回答,好吗?”等温和的语气,不再给他们施加压力。又例如当同学读书读得好或是读得有进步时,我经常用夸赞、欣赏的语气,像是“你真棒!你读得真好听!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好吗?”又如:“OK’’、“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从你的发言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以上的语句不仅是表扬了学生,更让他们觉得自己和老师站在同样平等的位置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切实地尊重关爱着他们,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阳光的教育。

第8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近来,一个名为“微言教育”的微博在网上走红,不到半年粉丝量就达到350多万。“微言教育”是教育部新闻办的官方微博,这段时间,在它组织的一系列微话题、微访谈中,教育质量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发展高质量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才,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质量为何备受关注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应该说,“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好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大城市的义务教育择校热、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钱学森之问”难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都与此密切相关。为什么教育质量问题这样凸显呢?

网友网言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机制,同样办不好教育。

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当中,当前最应迫切去解决的,就是提高质量的问题,因为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还没有成为教育强国。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了,但今天的事实依然是“举素质教育的旗,走应试教育的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改变,教育质量很难上去。

国家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紧迫。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什么呢?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只有高度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才能牢牢牵住国际竞争的“牛鼻子”,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升级、发展转型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比如,我国高等学校有2000多所,但能称得上世界一流的又有多少呢?加之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分布不均,这与人们上好学的愿望还有很大距离。

教育自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几年,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比如,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有待加强;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围着应试教育打转,素质教育虽然有所进展,但推进比较艰难。

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慢功夫。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炒作,许多人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带着孩子奔波于培训班、“占坑班”,参加五花八门的竞赛取证。这些都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应自由翱翔的“小天鹅”变成了“小考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社会的强烈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办好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人们的愿望就是努力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育质量问题怎么看

谈起教育质量,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怎么看教育质量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至少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分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身体素质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数再高也算不上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恰恰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是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家评说

仅以学习成绩评价教育质量是片面的

辛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突出测验的选拔功能,需要不断增加教育难度,加重了学生负担。教育丧失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本性,不能促进人的智力与人格、知识与品德、科学与人文的全面发展。这种片面的质量观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埋下了隐患。

我国教育质量到底怎么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从规模到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集中体现为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杰出人才很不够用。特别是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很多学生在一些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但很少能成为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

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一些地方创建了情境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模式,涌现了一大批素质教育典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步履蹒跚。只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评价机制、严格规章制度,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靠谁?毋庸置疑,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应消除社会浮躁之气,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归结起来,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三、评价“指挥棒”怎么指

评价是教育的风向标和测量仪,“评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激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当前,教育评价不科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惯性还很强,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评价过程中突击应付、违规公关、弄虚作假的问题时有发生,教育质量评估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管理、办学和评价不分家,评价标准单

一、方法较为简单。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012年,国务院首次公布《教育督导条例》,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建立评价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作出具体部署。下一步的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逐步推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政策传真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

2.要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3.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

——摘自《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首先,要明确评什么。确定学生、学校和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2012年7月,上海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率先推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学业表现,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注重学生发展的横向比较,又考虑纵向进步。山东烟台创建了“三制一管两提高”,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学生评价模式。应在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学。

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其次,明确怎么评。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教育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取得了初步效果。2013年1月,陕西西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教育系统不再自己裁判自己,提高了评价的公信力。应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培育社会专业评价。应突破纸笔测验模式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中考已经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2012年7月,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在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系统研究设计。今后将通过科学平稳、渐进有序的改革,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四、教育综合改革怎么着力

2013年可以说是“教育改革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最多的就是改革。教育部颁布的“一号文件”,就是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题,全面部署教育改革进程。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台,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教育走上质量提升的良性轨道。

政策传真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相关内容

1.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

2.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

3.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

4.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5.着力解决大城市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各省(区、市)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应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新活力。

明确往哪里改。方向决定成败。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汇聚改革合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整形,而应协同闯关、整体塑造。比如,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涉及财政、户籍等制度,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应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健全改革的领导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政策突破机制,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充分汲取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办学体制方面,2013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权威声音

推动教育发展走上不断提升质量的良性轨道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但提高质量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认认真真地抓、坚持不懈地抓。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努力把提高质量的理念变为完善的制度、政策,把提高质量的说法变为科学的方法、做法。

五、强教为何必先强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我国目前有1460多万名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的重任,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区域、城乡、学校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极少数教师师德败坏,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推动教育质量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从政府来讲,应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几年,国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补充了大批优秀教师。实施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大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今后,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同时,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这是教育队伍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关键。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对社会来讲,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俗话说,“众星捧月月更明”。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国,教师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国更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应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政策传真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相关内容

1.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

2.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3.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

从教师自身来讲,应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打牢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9篇: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听吴正宪《重叠》一颗有感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吴正宪老师无疑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好老师。她执教的《重叠》一课是一节素课,没有使用课件,仅仅用简单的一点教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从而发现了重叠现象的数学规律,初步感悟了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数学的活动经验,学生享受了思维的快乐,享受了数学的无穷乐趣。我听后感悟颇深,从中梳理几点,以供分享。

一、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

上课伊始,吴老师先叫了一名男生,说:“一列队伍,从前面数你是第五,从后面数你也是第五,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很快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有的孩子马上回答11个人;有的孩子回答10个人,也有的细心数一数是9个人;接着吴老师除了数一数,问:还有什么办法知道是多少人?于是,有学生上台用画圈的方法,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仅仅是开始的这一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地是练数学、做数学。后来从参加语文兴趣组和数学兴趣组的儿时故事过渡长大了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话语把学生引入到另一个教学情境中,让探究向纵深发展,水到渠成。情境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情有理,真实有效。在这样的情境中,吴老师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追求的境界。

二、重视课堂活动体验,互动生成

在研究学生一列队伍重叠数一位同学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吴老师又用语文组5人和数学组7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例子把重叠问题引向深入研究。参加语文组的5人没有参加数学组,参加数学组的7人没有参加语文组的,这是我们儿时的故事(很生动风趣的语言),现在我们长大了,其中的4号和5号同学同时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当男生和女人争夺4号和5号的时候,课堂进入了高潮。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一句简单的设问,又把学生的思维高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吴老师用描了5个黑点和7个黑点的椭圆形图片让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直观的澄清了部分学生说可能重叠6个、7个的错误理解。简单而生动形象,把重叠的问题讲得十分通透,让学生清清楚楚。

三、“回头看”,教给学生方法

认真品读吴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每一个环节,她都注重追问或者说回头看。“回头看”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使经历上升为经验。经历可能被逐渐淡忘,而经验则是我们自身沉淀的宝贵智慧和本领。数学经验和思想方法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历,它是随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就成为孩子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孩子数学素养的核心。孩子有了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思想方法,就能自己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并最终转化成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有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而且要深刻。《重叠》一课中,当学生知道一列同学是9人时,她追问:得9对吗?你可以数一数,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即不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浅层,让学生用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去让探究发现重叠问题的规律。有了第一次经验,学生就可以在语文组和数学组人数的的重叠问题上主动探索。细心观察,课堂上吴老师经常追问和回头看。比如课将结束时,问学生今天我们研究了那些问题:第一种是“你”是“你”,“我”是“我”,第二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种是“你”被“我”包围了或吃掉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分类的思想和集合思想有机的融合在学习活动中,并悄然的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习得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

教育是点燃,是唤醒,吴正宪老师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去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堂中从她身上流淌出民主、尊重、平等、博爱的精神,他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尽量给每个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机会。学生回答错了没关系,人不犯错长不大,有错误才使认识更深刻,课堂才更精彩。她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她的课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悟了数学思想,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

上一篇:产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销售月总结及下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