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微型课教案

2023-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发现微型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童年的发现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 教案

小学语文第四册 三个儿子 第一课时

一、 课题名称:三个儿子

第一课时

二、 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正确读出生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自学的好习惯。

片段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会认6个生字,并组词

2、 过程与方法:自己先读出生字并拼写,玩游戏读。并自主组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自学的好习惯。

三、 教学重点:会认6个生字

教学难点:自己组词

四、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家里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干过活?都帮了什么忙? 师:看来大家都是孝顺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带来三个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三个儿子》。

(二) 感知课文,初步识字

1、 打开书104面,边听边画出生字。(PPT课文)

2、 一起认字(一边指一边让学生读)→老师带读

3、 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

4、 组词

(三) 课堂总结

1、 通过这节课我们又会读了6个生字宝宝。

2、 大家都掌握的很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会写的生字。

3、 下课。

六、 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第2篇:微型课教案

《观

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第3篇:微型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杨店中心小学:李娟娟2016/3/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介绍: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教材概说

教材解读:《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

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预测:我班的学生喜欢朗读,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能初步把握。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一部分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以往在遇到写景习作时,总是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和朗读的优势,我确定了本课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的云雾之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应多媒体课件,切身感受到庐山的云雾之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读写结合,探究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教学难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读出意境,读出美感,受到美的陶冶。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着力强调的,所以写作方法就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基于学生认识比较感性的原因,学生很难入境入情地朗读,所以有必要借助能给予多种感观刺激的多媒体课件,帮助突破狭隘的认知经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今天我们将在语言文字的美妙意境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第一课时你们老师讲过了,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庐山的优美景色。

二、 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你在哪里?(生 庐山)你在哪里?(生

庐山),我们都来到了庐山。

三、 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看到了什么?

四、 生说(白色绒毛

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对,我知道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出示课件:老师朗读,你们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画面。

五、 几幅?你说?生:四幅。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图画出来,(要画云雾就要有青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缭绕。用绿色粉笔画山)

六、 在画云雾之前一定要注意云雾的位置,你们四个同学上来画一画,老师用白色粉笔画云雾。

七、 你们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你们真棒,真会读书)

八、 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比喻

九、 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神奇的云雾,(课件)看能不能试着背一背。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说?生:最后的省略号。夸奖:仔细的孩子关注了省略号,不仅读懂了课文,也读懂了省略号的意思。

十、 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看,还有哪些姿态,用一个比喻句说一说。你说?

十一、 不同位置的云雾,它的样子?

站的不同的角度,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么多不同姿态的云雾,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板书:千姿百态。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中心句。讲解总分的结构这个自然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写法,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是那么美,那么奇丽,那么神奇,那么美不胜收。

十二、就让这么美得画面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倘若有风吹来,庐山的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动态的云雾。

十三、作业: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总结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第4篇: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微型课 教学内容:《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第5段 教材与学情分析: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表现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课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主阅读。但文中的语言有强烈的文言色彩,学生朗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以及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 直接导入

师:话说齐天大圣慌了手脚,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众神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大家都知道,孙悟

空会七十二变,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第5段。

二、 错误轮读,知大意

师:现在我想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用错误轮读的方式来读一读第5段,第一个同学开始读,一出现错误,下一个同学自动接着读!其他的同学仔细听!

三、 边议边读,明其理

1.讲述孙悟空二郎神变化的过程

(1)师:我来检验一下其他同学是否仔细听了!你们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谁更厉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指一同学来说)

(2)师:你是从他们精彩的斗法过程看出的,很好!现在这边的大组是孙悟空,这边的大组是二郎神(全班分为两大组),你们来说说你们依次变了什么,每个大组派一代表,把各自所变之物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

(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3)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二郎神斗法的过程了如指掌啊,文中有两处对他们所变之物做了细致描写,那就是„„?(生答)那二郎神是怎样判断出鱼是孙悟空变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知道二郎神变成了鱼鹰呢? 2.小组合作体会人物形象

师:从他们这个斗法过程中你能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一下。

四、 角色朗读,深体会

师: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你们读有关孙悟空言行的句子,我来读二郎神的!

五、 结语

师:欲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后事如何,请把《西游记》细细读来!对于古文,只有读好了,才能更好理解文中语言,才能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

六、 板书设计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第5篇: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教案——古诗《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二、课前准备:课件

三、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王安石的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所以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2、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写下的。(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停靠、停泊的意思,作动词,所以读“bo”,“泊船瓜洲”的意思就是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这个地方。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离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先听一下范读。(课件播放)

1、中国的汉字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读音,“间”在这里是“间隔、隔开”的意思,所以应读四声“jian”。“京口瓜洲一水间”,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两个地点的位置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显示地图)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与之一水之隔,在长江的南岸。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出示课件)。

3、体会“一水、只、数重”。京口与瓜州仅仅一江之隔,而钟山与京口之间也只隔着仅仅几座山,从这几个词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此时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并不遥远。

4、诗人望着家乡,他又看到些什么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以南的岸边,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读到这,一个“还”字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这种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体会“绿”字之妙

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温婉多情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却用作了动词,不仅点明了季节——春风已过,还仿佛给读者送来了一幅春意图——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烂漫的桃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感情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那诗人为什么只看到了江南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3、总结:因为诗人平生际遇和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故乡,尽在故乡中那些熟悉的亲人邻里,那些太平安稳的幸福生活,故诗人眼中、心中只有江南的温暖春景,所以才会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是啊,都说月圆人团圆,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让此时身不由己的作者如何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过渡: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学习完了,但“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习的过程。

首先,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课件:知诗人,解诗题);其次,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课件:抓字眼,明诗意);最后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领悟了诗人的感情(课件: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课件: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位被称之为“乡愁诗人”的现代诗人——余光中也与南京关系密切。曾因《乡愁》一诗引起轰动,推荐大家课后阅读。

五、习题设计

1、推敲文字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6篇:微型课教案——掌声

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 第二课时

教师:

授课年级:三年级

科目:语文

时间:

地点:

一、课题名称:《掌声》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自然段,分析英子在两次掌声后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子一系列动作、表情等描绘性的词语、语句的分析,来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以及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需要相互尊重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懂得去关爱他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文中“两次”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话题引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听课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能感受到大家的掌声真的很热烈而且非常真诚!)提问: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呢?

2、大家说的很精彩,老师发现,当你们非常热烈真诚的欢迎谁的时候你会把掌声给他,当你们看到精彩的表演时你会把掌声送给他,还有很多很多;而当你们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或者在获得成功时,也总会有人把掌声送给你们,是不是啊?得到与送出掌声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是英子告诉我们的,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英子,来看看关于英子的掌声的故事。

(二)复习字词,朗读课文

1、词语复习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为什么忧郁?犹豫?)

2、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将课文快速的浏览一遍,并巩固生字、新词

(三)提问朗读,找出答案

1

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待会老师要请同学回答。

A、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掌声?

B、同学们为什么几次把掌声送给英子呢?这几次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C、故事前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而后来英子又变成了怎样的孩子?

(四)聚焦“掌声”,感悟“掌声”

1、现在大家知道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了吗?(掌声)

2、掌声真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天的故事会吧!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

2、3自然段,来找找描绘英子在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动作以及表情的词语。

掌声前:把头低了下去、慢吞吞的站起来、一摇一晃的走上讲台

掌声后:泪水流了出来、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摇一晃的走下讲台

3、大家将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动作都给找了出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动作还原到课本中的语句中,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a、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问:立刻表达了英子怎样的心情? (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因为不想大家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的站了起来,眼圈红了。(到底该不该上台,实在不愿意上台,怕大家嘲笑)

c、一摇一晃的走上讲台跟一摇一晃的走下讲台。问:同样是一摇一晃,你能体会到英子走上讲台跟走下讲台的不同心情吗?(走上讲台是很紧张、很害怕,而在得到大家的掌声后,英子知道同学们没有嘲笑她,给她鼓励,所以她下来时是开心与感动的。)

4、我们在分析完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心理变化后,我们现在回到先提出的问题上,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 第一次: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第二次:故事讲完了,大家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里走下去。(第一次的掌声是大家对英子的鼓励,信心与支持,更是对她能勇敢走上讲台的敬意,第 2

二次的掌声是大家在欣赏完英子的故事后,为英子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同时也是为了给她肯定与鼓励。)

5、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后,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泪水啊?(激动、感动、幸福···)

a、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表达些什么?(英子,你太棒了,你真行,我真佩服你!——对人真心的赞扬)

b、如果你是英子的话,在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后,你想说什么呢?(感谢大家的掌声,大家给了我自信···)

再次回到课文,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最后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同学们的掌声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五)课堂总结(伴随音乐【掌声响起来】)

看到这里,我们认识了勇敢坚强的英子,我们也看到了英子善良的同学们通过热烈又真诚的掌声让英子走出忧郁,变得乐观。我们也知道了掌声可以给人以勇气、自信和鼓励,不管是得到别人的掌声还是为别人鼓掌,我们都是幸福的,在掌声中,我们变得坚强、乐观。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每位同学都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真诚将自己的掌声送给那些需要鼓励的人,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和谐和美好。(下课前,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吧!)

(六)板书设计

前 掌声 后

忧郁、自卑 (鼓励、肯定) 自信、开朗

上一篇:小萝卜头的故事下一篇:开会就要学三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