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留学生感受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美国留学生感受

在美国感受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天都离不了的。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是,每天都买新鲜菜拿回家烹饪。实在太忙的话,一周也是至少买一两次菜。中国人认为,新鲜的是最好的。中国人还认为,冰箱容易滋生细菌,需要适时清洗、消毒。而美国人的饮食理念和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最好的是经过高温处理的或者低温保存的。高温和冷冻、冷藏都可以杀菌、保鲜。我在纽约住了三年,对此感触颇深。

在纽约期间,周围的美国朋友,不管是有自己的家庭,还是在学校住公寓的,都是差不多的习惯。他们开车去超市买一次食物,存放到冰箱里,放一周或者两周。这些食物包括牛奶、酸奶、黄油等奶制品,生鸡蛋、蔬菜、水果、肉类、鱼虾类、果汁等等。一般来说,美国人都是很放心食用放了两周甚至两周以上的食物,比如说,有一点点发蔫的蔬菜。

关于喝茶的习惯,我的室友经常晚上“煮茶”。美国人几乎没见过茶叶,没有见过绿色的茶水——只有深棕色的。他们喝茶,就是泡茶包,而且几乎都是红茶包。再说我的室友,所谓“煮茶”,就是把茶包放在冷水里,然后把这盛有冷水和茶包的挺大的一个容器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几分钟,等水热了,水也就变深棕色,茶就“煮”好了。然后把茶放到冰箱里,慢慢喝,喝个两三天,这一点也和中国人理念中的“不喝隔夜茶”严重相悖。

美国人的食物大多是冰冷的,或者是加冰的。比如说,喝牛奶就喝冰箱里拿出来的,加入麦片,可以作早饭,吃起来嘎吱嘎吱响。再比如说,一般美国人没有喝热水的,都放到冰箱里冷藏或者放入半杯子的冰块。这一点,据我所知,欧美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习惯,喝什么都加冰,只有咖啡喝热的。而中国人认为,冰的食物对胃不好,鼓励喝温热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后来冻着冻着,倒也习惯了。

高温处理过的东西美国人也放置比较长。美国人喜欢烘烤,烤面包、烤蛋糕、烤派、烤肉等等,因为一做就一大屉,所以没吃完的也存在冰箱里,一吃就是几天。我认识的在美国的中国人里,有一位嫁给了美国人十几年,也习惯了做中餐一次做很多,然后把中餐没吃完的大量的米饭、包子、肉菜、素菜收藏到冰箱里,慢慢吃,放置三到四天。

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这种饮食理念上的差异。记得《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15国今年禁止邮寄月饼》的文章,具体内容大概是:法国、德国、泰国、瑞典、哥伦比亚等15个国家明确规定禁止收寄中国月饼。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则不能邮寄带肉类或蛋黄成分的月饼。还有3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海关对收寄月饼有特别规定。一些国家颁布禁止邮寄月饼的原因或许多样,但有一种可能,是和中西方健康的饮食理念不同有关。

我就这则新闻内容咨询了几个美国朋友,问他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他们大都提到了可能是由于这些国家担心猪肉、蛋黄等变质,换句话说,有可能是,受西方理念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不相信常温下,月饼、月饼里的猪肉、月饼里的蛋黄,可以保存那么长时间,甚至有长达几个月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金华火腿、腊肉等等,如果西方人知道了这些美食的制作周期,恐怕会大跌眼镜吧。

作者:陈敏

第2篇:感受美国中小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美教育文化向来是广受关注和争议的热点话题。2015年笔者有幸亲身感受了美国的教育文化。本文从美国的教育体制、小学、中学教育感受等方面阐述了笔者眼中美国教育文化的一些特点及特色。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教育文化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一直广受关注,也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孰是孰非,褒贬不一。2015年,笔者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亲身感受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文化。本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点有益的帮助与借鉴。

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总共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同时,美国中小学教育通常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20—30人,小学教师一般每天上5节课,教师办公室常常设在教室里专门的教师办公区域。简单说来,美国的教育体系分为私立和公立两大部分,但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美国的中小学中,25%左右是私立性质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社会捐赠以及宗教社团的支持等。75%左右的学校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实行12年一贯制的义务免费教育。而在美国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中,大约有10%来自私立学校,90%来自公立学校。

美国小学教育的学习课程一般科目较少、内容较浅,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后家庭作业也很少,因此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安排课外生活,小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玩。笔者所参观的一所小学是上午8:15上课,下午3点放学,一天上6节课。附近的一所中学也是一天上6节课,为了错峰,这所中学上午9:15上课,下午4点放学。美国中小学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乃至布置作业,都会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有毕业考试,但是不排名,也不作为升学的依据。此外,美国的教室面积大都比中国的小,但设备设施相对先进,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教学软件、配套资料等随时可用。在美国,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虽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有,所以美国上公立学校的學生基本上就不存在择校的压力。

二、感受美国的小学教育

为了切身体验美国的小学教育,通过邻居教育专家Sara的介绍,笔者获得了去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参观学习的机会。下午1点,笔者随同Sara开车前往Salem附近的一所小学。由于是提前预约的,该校校长协同一位教师共同接待了我们,这位教师全程带领我们参观各年级的课堂教学。

参观的第一个班级是一楼的一年级。一进教室,笔者就看到岁数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原来这节课是安排五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地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查找并借阅图书。在这所学校中,学会在图书馆查资料、借书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其中,这所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条码都被形象化为不同种类的菜单目录,每一类型的书籍归属于不同的菜单目录下面。通过使用书类菜单目录,在五年级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方法。接下来参观的是一个三年级的课堂,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后来听随行教师介绍这个课堂是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见笔者疑惑,随行教师补充说这种混合班级有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管理低年级学生的能力。随后参观的是一个二年级的课堂,一些小孩在用火柴棍之类的东西借助胶水动手搭桥,另一些小孩子则直接坐在教室图书角看书并讨论,其中还有个小孩是用左手写字画画。一个教师坐在讲台旁边一边看资料一边监控整个班级,并不干预学生的异常行为。参观的六年级学生是在上阅读课,教师和学生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故事结束,教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是积极踊跃地发言,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课堂考察过程中,基本上没看到教师一本正经的在讲台上讲课。在所参观的学校中,我们看到走廊、教室墙上到处都悬挂着学生的故事集、小论文和一些图文创意作品和作业。此外,在本次参观过程中,笔者就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走廊地上看挂在墙上火山爆发的图文资料,于是笔者就顺便问小孩:“是不是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当然,笔者得到的是不容置疑的肯定回答。

在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闲聊中,笔者除了发现小学教师包班上课和混合班级等事情外,还发现了一些现象。譬如:小学没有课本;小学升中学不必考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瞌睡、可以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接话或者是提问;学生学习环境比较轻松,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教辅”;等等。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所羡慕的美国小学教育。笔者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是他们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充满活力,然而当笔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之后,才逐渐理解这些性格是来自教育上的培养。

三、美国自主研究的中学教育

美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相比,开始逐渐加深,但是与我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相比,其难度仍旧低很多。在小学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初中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美国初中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是和小学一样,都是比较活跃的,同时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由全班性的教和个体性的学转化为小组化的集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参与度。教师也不会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材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联想或者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不仅能在轻松、和谐、开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其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重视和体现。因此,美国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独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中学和高校一样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多元化,除了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剩下的全是选修课,因此也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大多实行的是走班制。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是分层教学,分为初、中、高班,目的是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动手操作比较强的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勤工俭学项目、演讲辩论比赛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教育非常重视每个个体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同时,美国的中学培养完全是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中学教育就努力向什么方向去培养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是比较严格的,和中国的高中生一样,美国的高中生升学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那些想要考取名牌大学的高中生,他们要努力学习,去尽力考取好的成绩,以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名牌大学梦。

四、结语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家里接受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而这种教育方式是每个家庭的自愿选择,不是美国各州统一协调安排的结果。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天生独特的优点,不允许每一个孩子落后,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受出身和种族等的各种影响,这也是我们国家必须要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定的改革,也在学习我们国家的统一大纲和统一考试,因此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不能妄自菲薄。

参考文献:

[1]曹万生.钱学森之问与基础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2]黄依林.中美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12,35(5).

[3]张丽娟.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J].基础教育研究,2003,(4).

作者:蒋陆萍 戴林松 蒋建国

第3篇: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集中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更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我校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它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更为我校构建书香校园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中复中学坐落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松毛岭的脚下,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1934年9月,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等红军部队和国民党军在松毛岭上血战七天七夜,红军以牺牲上万人的代价,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洒遍红军烈士鲜血的松毛岭,蕴藏着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的中复观寿公祠堂,陈列着丰富多彩的史料。

我校据于这块人杰地灵的红土地,充分挖掘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学生红色人生底色,让红土书香校园郁郁生辉。

如何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校近年的做法如下:

一、开展多方位探寻红色资源活动,深挖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探寻红色文化,学校组织师生深入松毛岭战役主战场的遗址,察看当年战场地形,请当地(白叶洋)的老红军讲解当时战斗的经过,讲述当时战斗的残酷情形,给学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寻找一些战斗遗物——子弹壳等,感悟战争的残酷及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同时带领学生参观红军战地医院——超坊围垅屋、红军征兵处——红军桥(古屋桥),以及抗日漫画群等。

利用节假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革命红军后代”活动,深入群众,拜访健在的老红军——郑丛孜,及其他红军家属,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拥军优属的意识;听老红军讲述当年的战斗情形并搜集有关革命战斗时的物品,陈列到观寿公祠堂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巨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当CCTV《我的长征》摄制组来中复,当原《经济日报》的总编罗开富再次从中复出发重走长征路,当电视剧《共和国摇篮》摄制组来中复拍摄时,总有我们的师生在一系列重大活动中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活动之余,让同学们谈体会,说感想,师生共同编写校本课程《红色之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产生成就感,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和洗礼,更让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学生自编自演的综合实践课《中复红色之旅一日游》一举获得龙岩市一等奖、福建省二等奖。

二、开展重走长征路、读《长征》诗词、实践长征精神等活动,打造学生红色人生底色

1 营造“长征精神”氛围,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抓手。

在每学年伊始的七年级新生训练中,学校一定会组织新生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松毛岭拉练;每到清明节,一定会组织学生到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祭扫英烈。学校每天下午开展“读长征诗词,唱长征歌曲”的唱读课活动(学校网站的主题歌曲就是《十送红军》),每学期举行“实践红军长征精神”的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比赛,每学年开展“酿红军可乐(中复老酒)、品红军快餐(煎薯粄)”的美食节活动……并让这些活动出成果,出亮点,其中蔡裕林老师的《薯浆的特色加工》获得全国课程改革一等奖,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让红色文化、长征精神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

2 培养学生实践“长征精神”。

让学生在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中,去摘录自己在实践体验到的精神,即:“而今迈步从头跃”的勇于拼搏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进取精神,“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人生易老天难老”的珍惜时间的态度,并把这长征精神用大字书写在130米的学校围墙上,让它与我校主楼顶上悬挂的校训“为美好明天做准备”构成了我校双线齐飞的精神道德教育理念,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由小事入手,于细微处培养,将“长征精神”外化为身边实在的行为,如爱父母、爱长辈、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关注环保、奉献爱心等。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上,不仅有运动健儿在拼搏,而且有与运动员一起的呐喊、助威、甚至跟跑,给本班队员增加推动力,让他们勇夺第一,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根据地域优势,把红土书香工程落到实处

1 充分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编写校本课程——《红军长征从中复开始》。

搜集、整理有关的图片、文物、小故事:《红九军团从长汀中复村出发长征》、《毛主席视察斗笠丁》(CCTV1所播《红色摇篮》第19集,就是在曾经的松毛岭战斗战地医院——超坊围陇屋里拍摄的)、《鱼水情深》、《军民情依依》、《竹筒焖饭》、《不屈的戴五搜》、《苏区女状元》等等。

2 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可以教育学生,又能营造书香氛围。

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上网等,搜集整理了《遐思松毛岭》、《长征精神激励我成长》、《长征,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精神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文章,编人校本课程。

3 建立学校“松声”文学社,创立《长征》社刊。

通过不定期的文学沙龙,各种形式的作文比赛,定期编写社刊,并搜集、编入有关歌颂本地的名篇佳作,如《钟屋村的歌》、《山魂》,教育学生创作《中复,我应该怎么爱您》等。

4 制订《中复中学“建设书香校园”实施方案》,明确目的性,成立书香校园工程领导机构,制定具体措施,建立机制,实施“两个工程”。

(1)“五个一工程”:每班建立一个图书角:全校建设一个阅读阵地——阅览室;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一届读书节;每周语文老师必定带学生到阅览室上一节语阅课;扎实落实一个计划——“周月季读书计划”,即规定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7-9年级使用人教版语文课本后面附录所列的篇章),每月读一种报纸或刊物,每季度至少读一本名著。

(2)“三个共读工程”:促进校长与老师共读;老师与学生共读;家长与孩子共读。

1 建立阅读学分星级评价机制:按照“周月季”计划划分学分,具体规定为:每周背诵一首古诗1学分(全年不少于50学分);每月看一份刊物(或全月报纸)5学分(全年不少于60学分);每季度阅读一部图书15学分(全年不少于60学分)。每位学生每学期需修定85学分,全年需修定170学分。在学分制基础上,建立“星级阅读”评价体系;每学期取得85学分为“一星级”,每提高20学分上升一星级,上不封顶。

2 《闽西日报》于2006年7月10日以《昔日长征出发地,今朝教育花香飘满园》为题,报道过我校的素质教育成果;2009年10月19日又以《用长征精神鼓起理想风帆》为题,报道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 通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实践活动,书香校园工程实施已初见成效,在2009年龙岩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校七年级(2)班钟玮英同学(指导老师:付春春)荣获一等奖(全市第二名);八年级(5)班钟土珍同学(指导老师:蔡乃志)荣获二等奖;九年级(4)班晓娟同学(指导老师:李广明)荣获三等奖。此次竞赛还有多位学生荣获县校级表彰。

作者:蔡乃志

第4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教育感受

国内教育界总是在提改革高考制度,我们的高校应该实行西方那种宽进严出的政策, 我在国内 也听了多年了,但是对于“宽进严出”的印象只是一个名词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而 且也一直认为虽然西方宽进严出,但是他们的学习还是太容易太简单了,我们国家的学生还是最 强的。但是真正到了美国上了研究生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宽进严出,也认识到了我们与西 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去美国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 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 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 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 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 能比的。 我这学期学选了 3 门课,分别是经济学家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在开学初我在网上买的课本(这里的课本特别的贵,我都买的二手的书,还都 100 多美 元一本,有的学生买不起干脆复印),需要运送几天,所以头一周,没有看书。微观经济学一上 来为了检测我们的数学基础, 就给我们发了一张数学卷子, 里面涵盖了本科阶段所有的数学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且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 我由于大二学完数学到今年 6 年没有用过,所以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周末两天草草 看了一遍 4 本数学课本,然后比猫画虎的把题做了。当时听老师课上意思就是看看同学的数学水 平,不怎么重要,就当作业留了。 在我的观念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因为学习的比较难了,作业是可以不做了,严 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因为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 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 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 10 点多了, 第二天 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估计没做完也没事。不过 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

- 11第页 共 21 页 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老师用了 1 堂多课就把前 4 章讲完 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然后就留作业了。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由于本科学的早就忘光了,而且当 时学数理统计的那一学期前半段出去背英语了, 后半段给系里做网站呢, 那个老师又是个研究生, 声音很小,彻底听不见,所以也就是到最后才把书看了看,然后按照背过的那个假设检验的程序 做得期末考试题,就这样还过了,所以没有怎么理解检验的机理,而且那门课讲了很多随机分布, 正态分布,t 分布,卡方分布,F 分布等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也就是记住了这几个名词可以去跟没 学过的吓唬吓唬人。 但这都是检验的基础,所以心里一直觉得这一部分没有学扎实。以至于我在工作的四年 中晚上经常做同一个噩梦,就是上大二最后一学期要考数理统计时,我什么都不会,非常焦虑的 情景。当时每次我都自己对自己说你已经上班了,以后不会再有考试了,这个情况永远也不可能 发生了,这只是梦。但是还是一直在做这个噩梦。 现在感觉到这个噩梦快成现实了。为了做作业,用了几天把本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 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然后就做作业,一点一点抠到凌晨 5 点多,实在做不下去了, 然后就交了。 结果第二天发现老师留的截止日期是他上课的这一天晚上 12 点截止, 而我在前一天 以为是在他上课前需要要交,所以我还有一晚上的时间,把昨天不会的给补上。 晚上和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一起做的这个作业。 他还好本科毕业后直接就来上硕士了, 所以都没有忘。而且他本科是学生物的,生物虽然对数学要求不高,不过对统计学要求很高,他 的毕业论文就是用统计建立模型求的,而且他那篇论文还上了美国的 SCI 索引。(能上 SCI 的就 很了不起了,整个我们省就没几个人能上这个,我们学校还把能上这个的教授作为模范来对待) 所以他还是比较懂,一边给我讲,一边看书才似懂非懂的(比本科时懂多了,但是感觉还是理解 不太透彻)把这次作业做完。 后来发了作业,20 分满分得了 16 分。看似分还可以但是仔细想想 16 分意味着什么?每 个老师第一节课都会把这门这学期怎么学,有多少考试,有多少作业,考试和作业各占最后总成 绩的百分比列一个教学大纲告诉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 20%,第二次期中考试 占 20%,期末考试占 20%,平时作业占 40%。(因为这门课主要是看你实际运用能力,而实际去通 过最小二乘法

- 33第页 共 21 页 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当然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说这个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 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 80 分。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 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 上 16 除以 20 等于 0.8,也就是 80 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 可能多的 80 分以上才能避免因为有 80 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 说完这三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 说是 10 月 7 日左右期中考试。 当时很紧张, 认为那时自己到美国不到一个半月,语言估计都没过关怎么考试?然后自己安慰自己也许是学科 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安排吧。估计我们这个文科专业应该不会有期中考试的吧。 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 8 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后,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也 许工科的同学有, 不过我们经济这种文科的学科就没有了。 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 而且占 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 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 所有 3 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 2 次,有的课是 3 次,加上期末考 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个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 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而且那个最后成绩对你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 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 20%,作业占 20%(有三次期中考试的比如我们这 学期的数学),没有轻重。或者都是 25%(有两次期中考试的)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 行微调, 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 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 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 3 门课,以国内的 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 3 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我是建立国内大学那种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没事了,心情好了可以主动学习学习那种,事 情多了就可以放到最后再复习,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最后期末才复习,临阵磨枪,过了以后就都 忘了)。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 写好。

- 55第页 共 21 页 拿回家考试持续近 2 个 星期),11 月 12 日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11 月 20 日第三次数学考试。也就是从 9 月 30 日开 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就一周没有考试,剩下的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 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 3-4 道数学或物理大题,每道 25-30 分。但是因为 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 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 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用出,就考一篇作 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 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 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 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 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 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 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 数学、 微观经济学都是 4-5 道大题, 每道 20-25 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因为现代 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保罗萨缪尔森以前是学物理的。我这学期微观经济学上到最后没 有怎么明白什么经济学理论,就是会做数学题了。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 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 80 分以上, 难度有 多大了吧?(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也叫做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 60 分以下的考试,不过这里美 国老师还是照顾面子,分数都写在第二页,这样大家就不会看见各自的成绩了)还好,我的高等 数学学得还不错, 计算基本功还行。 所有数学考试全部 95 分上下。 第一次微观经济学出了 3 道题, 到最后老师问谁做完了,好像就我们三个中国人,美国人大部分做了 2 道,还有做 1 道题的。不 过老师比较可气的是让大家把没做完的拿回家继续做,下周交上去。我们就白做那么快了。最后 我得了 89 分。 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

- 77第页 共 21 页 学马上说用哑元变量(dummy variable)试一下,结果成功,这样才基 本找到可用的模型,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 5 点。 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 66 分, 说是没有改造模型的异方差性, 明明我问老师如果 同时有异方差和误差项自相关怎么同时改造,他说先改造误差自相关后再检测异方差性,结果我 改造完检测后没有异方差性了,然后就按照老师说的没有改造,就交了,结果是需要检测异方差 性。我的心都凉了。因为这门课 90 分以上才是 A,80-90 是 B,80 以下是 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 低于 B,我这科很可能就 C 了。 不过我还幻想着估计老师最后会降低标准,感觉这门课不可能有学生最后总成绩在 90 分以上的。肯定会降低标准的。不过我还是没放松,最后总复习的时候把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 另两科就没复习。最后才有所收获,得了 85。那天见到那门课的老师,那老师说我的期末成绩令 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我做了加分作业和做了最后的加分题,最后给我 B,我想我又做加分作业, 又做加分题,最后又考的这么高,以为要给我 A 呢,结果还是 B,估计他的 90 分为 A 的标准没有 降低。 所以我庆幸最后把所有时间放在这科上了,否则如果考 80 以下,可能就真的 C 了,因为 老师没有降低标准(本来想老师会降低标准 70 分可以得 B,结果想错了)。我学这门课真的吐血 了,最后得的 B 没什么想法,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我上届的一个中国女的,去 年第一学期也是我学的这三门魔鬼课程,居然全 A,我很无语。 而且我们中国学生认为这门课最难,最讨厌那个老师,学得最不好,他们美国学生居然 这门课学得很好,很爱戴这个老师,那个华盛顿州立的女生想转到我们学校就是因为那个老师教 的好,我很无语。 说道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 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 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 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 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时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 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是大学校园,听美国学生说他们高中很简单):

- 9910页 共 21 页 线网在学校各个角落),就那样还是把网线接上和女友在图书馆 看网上电影,好像显得很有档次。 这个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些人喜欢在星巴克咖啡屋里装,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属于消费比较 贵的,我记得一个杯咖啡几十元人民币,我吃过一个冰激凌好像 40 元人民币,因为中国大部分人 消费不起,就这样被一些人很崇拜,天天到里面装“小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的这种恶 心的名词和这种恶心的人),我心想,星巴克的全球总部就在我们旁边的西雅图,我们这里到处 是星巴克咖啡屋,这里是个人都可以喝,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美国的农村,你想想大部分农民或者 农民的孩子在里面喝星巴克,这些国内人是不是就觉得土不喝了? 这里的咖啡是给普通人喝的, 我们计量经济学的教授每堂课都拿着一杯西雅图 best 咖啡 (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后来被星巴克收购)上课喝。星巴克在美国估计就和中国的大碗茶差不多, 都是地摊货。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 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 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 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的太紧,有极度的逆反心理和厌 学情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坚决不写,也不看。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 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课程,只有 3-4 个是研 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 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 3 门,他们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 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 4-5 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 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我们国内大学本科的的微积分,第一学期学的是一元变量的,感觉还行,主要是练习求 导数和积分的基本运算训练。第二学期学二元变量微积分,感觉就比较难了。来了这里发现经济 学是研究多因素的问题,n 元变量是家常便饭,所以所有的微积分都是 n 元变量。这个就比较难, 以前二元的还可以画出图像帮助理解(比如求极值可以看曲线的凸凹),n 元的完全是考抽象的 推理来运算了。 这里有一点在数学上和国内教学不同,就是他们先教线性代数,也就是矩阵的运算。然 后再学微积分。而国内是先学微积分,后

第- 1112页 共 21 页 小二乘法做就已经很繁琐了,所有数据(n 个数据)平均数和 方差的平方和等等运算。到 n 元的,你会发现纯用普通代数根本写不出来,最小二乘法干脆就是 用矩阵形式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根本不能用人工计算。 在国内没有人讲这个,即便讲了很少也有人出题,让大家练习这个,因为这个人工不能 运算。只能用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其实统计软件(SAS, Gauss 甚至 office 的 excel,我在国内工 作时经常用 excel,以为自己 excel 学得不错,到了美国来发现,他们居然还可以用 excel 来编 写简单程序, 我完全不懂, 我发现自己很渺小)中有很多都是有现成的函数进行标准最小二乘法的 运算和自动打印出方差分析表,可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这些运算和运算步骤加深理解,每次都是 让我们自己把最小二乘法的程序打出来 (这样, 虽然不用计算具体值, 但是等于你把题做了一遍) 。 我们讨论标准最小二乘法时, 主要讨论满足标准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是高斯马尔科夫定律, 当一个月学完 n 元的标准最小二乘法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违反高斯马尔科夫定 律的情况下会出现的异方差性,误差自相关性,多方程误差同时相关性,线性方程组估计的有偏 性。所以这门课主要研究辨别所有违反这个定律时的检测方法,和改造模型使之适应最小二乘法 的方法,也就是通用最小二乘法。 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去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 或 SAS 的程序 文件,和说明报告)。我们这个老师还算好,在每周五给我们加课学习 gauss 编程,据台湾的同 学说,他以前上的一门统计课,老师根本不教那软件怎么使,因为学那个软件是你自己的事情, 他不负责,如果你不写,那你的作业就没分,你看着办。所以他只能去自学。我们如果周五老师 有时间,会给我们补课, 补课这个词在中国只有中学才有,而且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 地方教育局都在查学校私自给学生补课。美国这里居然是学生要求老师加课。尤其是在考试复习 前,美国学生都要求老师加课。我这个人自学贯了,很讨厌老师加课占用自己的时间,不过美国 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 说道 Gauss 编程, 这个语言是一个专门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 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 这个除了矩阵运算很直接外,其他很 c 语言差不多。编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比较难,因为 国内计算机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由于我以前就酷爱编程,所以上手很快。最开始整理数 据都是用 excel 人工整理,后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

第- 1314页 共 21 页 即所有学科不能有下 90 分的,而且学得更难,考试也难。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比如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上博士的,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 C,那学期就一开始 给我们讲了一次作业(不要认为上课讲作业,是在给我们补课的时间讲,美国老师经常占用我们 的休息时间),后面就都是老师给我们讲作业了,当时我还以为老师很负责,亲自讲作业,后来 听说,他的助教由于上学期有 C,被开除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上博士的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 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横加指责过于武断了。 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 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我同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他说他的在国内上研究生的同学整天闲着没事干,咱们却在这里整 天一夜一夜不睡觉。而且据说有一个他的同学学计量,先学了一学期 gauss 编程课,我们这儿人 生地不熟的,上来就很难,然后还要自己看书学 gauss 编程,每次交计量的作业都比一次考试耗 费精力。有一次,我和那个同学写完作业已经凌晨 3 点了,这个时候,他的 QQ 上的也在美国留学 的同学都在 QQ 上,都还没睡觉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同学说: “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 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 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 excel 算一千遍”。一个在怀俄明的同学说:“第一次考试我 考了 50 多分,因为全班都考了 50 多分,结果老师都给大家加了 10 分。”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 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 对人要求太高了, 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 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自己说的时候也很没有底气,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有一种不管排名 谁高,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记得新东方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研报名,去考北京大学的 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袋去考他,竞争十分激 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 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 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们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

第- 1516页 共 21 页 全班最高 30 多分,就是我们上届 那个得全 A 的女的。上课老师基本不怎么讲,留作业都是他外面接的公司的工程,我心想理工科 的可以接工程,我们学得这个经济学也有公司信吗? 他说当然有啊。华盛顿州的渔民为了经营的更好,都是请他去做咨询。所以他留的作业 是最难的,和实际结合最紧密的,(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 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 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 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 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 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这学期学的计量后感觉 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的)学生们都不会做他的作业,但是不做又没有平时成绩,所以都被迫大家 一起课下约个时间,找个空教室一起研究题。 研究题的方法是大家坐一起,谁会哪道题,谁就去黑板上写出来,给大家讲,最后把题 都做完。那个台湾同学继续说我们没有赶上那个老师很遗憾。我们想我们一个计量经济学就够受 的了,如果再加上那个老师,非吐血不行。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计算机和电子科技产品。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 么聪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的控制芯片,内存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本韩国公司造的,中 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 乎全市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 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因此企业赚的钱都是很少的部分,这些电子产品的 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子产品不能和国内的农产品,普通小商 品一样有适合中国人的价格,而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国际价格接轨的。因为成本降不下来, 产品的主体成本,是外国厂商定的,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 20%的利润,所以降价空间很小, 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现在液晶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上是没有核心技术。为什 么没有核心技术?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 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

第- 1718页 共 21 页 多名的学校,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 只睡 2 个小时。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 排名 100 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而我在 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 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 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 本都讲不出来,我们这种国内中上游的高校(相对国内几千所高校)出来的人尚如此,更何况培 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力军还不能依考这仅仅的 100 多高校。 对比中美的高等教育,可以做一个体育上的类比,确实有一种像美国 NBA 与中国 CBA 的 差距,美国 NBA 打不上比赛的人,到 CBA 来就可以成为得分王,而且和中国第二名的差距还是十 分巨大的,我们的队员都是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但是如果说体育运动和人种有关,黄种人的肌 肉结构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如美国黑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完全是 我们认为可以控制的,对自己的大学生要求严一点,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的,为什么我们不改呢? 我们过去的经济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基于人的自觉性上,结果发现现阶段光靠人们自觉 还是靠不住的。而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仍然是是停留在靠学生自觉的基础上,再加上 我们高等教育要求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导致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技 术工作中有所作为(主要是跟国际先进水平)。记得前几天看在网上看国内 NBA 直播,苏群看见 一个球迷的手机短信, 说是他和他们宿舍的人逃课来看 NBA 的时候, 我回想起自己上本科的时候, 周围同学逃课看 NBA 或者重要体育赛事非常司空见惯, 对于国内学生来说逃课没有什么严重后果, 而在美国学生逃课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时苏群很无奈并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句,建议大家不要逃课看 NBA,现在不逃课看 NBA, 将来就有可能去 NBA 现场看。当时我第一反应还是在想,他很无奈,因为不能在电视中直接批评 大家,所以只能靠一些虚无缥缈的“美好前程”诱惑大家不要逃课,估计他说的是将来变成知名 人物,或者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可以亲临现场。后来又一想,不对,可以再简单一点,我不就是 其中一个吗?大学时没有逃课看 NBA,现在在美国上学,前几天去还真去看了一场 NBA 比赛,想 到这里不禁感慨颇多。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 1920页 共 21 页

第- 21 - 页 共 21 页

第5篇:在美国法学院感受“压力山大”

我是2012年申请来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Levin法学院攻读硕士的,今年5月获得了硕士学位。在这一年里,让我感受了异域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在美国法学院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但只要用心付出,回报给你的必然是充实的生活和专业的提升。

法学博士以前都没学法律

不同于国内的法学院制度,美国或者说英美法系的法学院不设学士学位。也就是说,要想申请就读美国法学院,必须已获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本科生不能学习法学。

中国的法学学位进阶和其他学科类似,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递进,代表学位的高低。而美国法学院的最主要学位是博士学位,即J.D.,学制三年。绝大多数情况下,录取本科学历以上但没有法学背景的申请学生就读,但是其他国家法学院本科毕业生仍然可以申请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所以,能就读法学院的美国人,虽不具备法学背景,但是至少已经拥有其他专业的本科背景,其中不乏许多已经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人。

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的法学博士作用相当于国内的法学学士,都是给没有学过法律的人学习的,但是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具备法学博士学位。学生因为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并且能够和法律工作相结合,能够胜任法律方面的工作。从这一点看,美国更加贴近实践。

美国法学院还设有硕士学位,即LL.M.,为期一年。这个学位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法学背景,所以申请者一般都是已经具备了法学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很多法学院会将法学硕士学位的课程定位成针对特定法学领域或部门的专业化课程,学生毕业后会被授予该特定部门颁发的硕士学位,如环境法、税法、国际法等。美国人申请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一般都是看重了法学硕士学位的专业定位。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学位外,美国法学院还设有较为学术化J.S.D或S.J.D学位。总之,J.D.是美国法学院基本的法学教育形式,而LL.M.是进阶的法学教育形式。

课本像砖头,拖着拉杆箱上课

在美国学习法学是公认较为辛苦的。法学院的课业压力非常繁重。在读J.D.课程的三年中,以学业而论最为辛苦的是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了法学当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合同法、侵权法、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物权法等,一般都要在一学年中全部修完。

读LL.M.课程,还要面对语言、文化以及不同法系制度的挑战。一个有趣而又悲惨的现象是,经常能够看见有同学在法学院里拖着拉杆箱上课,因为几乎每本课本都是“砖头”,教授往往又会要求学生配备一些其他材料,如法条汇编,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参考书,这样,有时候仅一门课就有几本“砖头”,每天上课就是在“搬书”,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体力活。

Levin法学院对此的便民措施是在教学楼内提供免费的储物柜,学生可以把每天的书暂时寄存在储物柜内,根据学习进度和时间表对课本进行调度。遗憾的是,储物柜数量有限并且是先到先得,每个秋季学期刚开始就会出现“抢柜大战”,成功占有者获得一学年的“合法支配权”。

美国法学院的教授通过案例教学来阐述法学理论,通常教授每天都会布置学生阅读两到三个案例,这仅是一门课的内容。学生自学案例和阅读教材的一些解释之后,教授会在下一堂课上随机提问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双方的主张及争论点、法官的推理等内容的理解,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发思辨来理解法律规则的教育模式。

除了每天几乎读不完的案例之外,对于有些科目,教授还会给学生布置写小论文、准备模拟法庭等作业,如果学生的课堂回答或作业表现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成绩,进而直接影响到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若用一句话概括,美国法学院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学生考前睡在图书馆

美国法学院的学生极其看重考试成绩,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律师事务所不仅看重学校的名气,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超乎想象地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律师水平的最直接体现。

在这里你可以观察到一些类似于在中国高考准备中出现的现象,如小团体复习、对参考资料的渴求、失眠崩溃等,临近期末,学生会想尽办法接近教授,一些从来不提问的学生开始不停地向教授提问、拜访教授的办公室,就是为了让教授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临考前学校的图书馆至少会开到凌晨甚至通宵,夸张一点讲,整个图书馆在考前可以用“尸横遍野”来形容,睡在图书馆的大有人在,任何法学院学生都无法回避来自考试分数的压力。

相较于复习时的人人自危,法学院为学生营造的考试环境却是较为宽松和人性的。考生可以在考试时随意去洗手间,这应该算是对基本人权的保护吧。考试时还有咖啡提供,如果学生不怕时间来不及的话,去喝杯咖啡聊聊天都可以。更重要的是,没有监考老师,但这并不是说学院不在意学生是否作弊,相反,如果学生违背这种信任而作弊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纽约州司法考试难度大

司法考试在美国被称为Bar Exam,与中国一样,是决定法律职业资质的专业化测试。不同的是,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不存在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法律工作者均以其所希望从事工作所在的州来划分决定参加哪一个州的Bar Exam。通过该州Bar Exam的法律工作者,一般而言仅能在该州执业。如果想在另一个州执业则一般需要再参加另一个州的Bar Exam。

要获得在美国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仅仅通过Bar Exam是不够的,申请人还需要另行通过一个全国统一的专业责任考试,称为MPRE,主要测试申请人将来作为一个律师或法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个人认为,纽约州司法考试整体难度高于中国的司法考试。除外国人无法回避的语言问题外,Bar Exam会测试联邦法、州法、普通法和成文法,这些法律互相之间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有不同的规定,而中国司法考试的考生只需面对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

第6篇:在美国亲身感受家校关系

国内近年来在家校沟通方面提得越来越多了,做得也越来越好。那么美国有没有家校沟通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与国内的有些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国内的家校沟通目的是老师家长合伙“督促”学生,学生是被监督、被管制的对象;而在美国,家长和老师的责任界限分明,不能逾越界限,更不能要求或指责对方。学生是受到充分尊重的。

以前常常听到国内的家长“替”学生联系学校,解决各种问题。这在美国学校是会遭受嘲笑的,至少学校不支持也不提倡,尤其是中学生。在这里,家长可以开导学生,提建议,但是如何解决问题是需要学生本人亲自去面对和解决的,无论对方是老师还是校长。如果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问题,也首先是学生自己解决,决不可能闹得双方家长介入。除非问题解决不了,才由学校介入。

通常,每学期,学校会开一次家长会,家长来不来是自愿的。家长会是老师单独与每个自愿登记要来的家长见面。家长可以选择只见一位数学老师或见数名全部课程的老师。我的儿子上高一,我每年签见所有老师。每位老师有十五分钟单独发言的机会,他们会把准备好的作业、考试、成绩单给家长,提出概括总结和希望提高之处。家长在此刻可以提出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也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此后,我不再联系老师,如有问题都是首先通过学生去和老师沟通。

以前,我也像国内家长一样每天上网查看孩子的分数,后来我感觉到自己像监控犯人的“领导”,没有做到尊重孩子,所以我改变了做法,不再亲自查看他的分数,而是请他自己告诉我最近的分数,以及分数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说到家长和老师的职责分界,老师的职责是教课、布置作业、考试。家庭作业因为是在家里完成的,因此就有了家长的责任。最理想的是学生自律性强,不用督促就完成作业了。但是如果学生不按时做作业,家长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鼓励他做作业。中国家长往往承担这个责任,不但承担得很好,而且往往过头,做完作业还不算,还把今后两年的作业都一起做了,这样还不算,还要再把奥数,甚至大学的题都做了。美国的家长大多数没有这样极端的,但却有反向极端的,Ron Clark所著《终止糖浆式教学》一书中讲到,有位美国家长的孩子,次日要考数学,他不做老师布置的复习题。家长也不督促,反而全家一起祷告:“愿主保佑Johnny通过考试。”第二天家长把他送到学校大门前,还对他说:“要自信,你会考好。”Johnny当然考不好。老师对这样的家长也不会“谴责”,更不会跳到学生家里去要求什么,那样都是过线的行为。但是老师会要求学生早来晚走,进行补课。

在美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很微妙,也很谨慎,双方对说什么、怎么说都很在乎,目的是避免法律纠纷。

从我自身的体会看, 美国家校沟通与中国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家长教师协会的设立和家长自愿去学校当义工。我在国内生活时,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学校有这两件事。而美国学校,全部都有家教协会。家教协会大概是最有效的家校交流渠道。家长有组织地义务协助教师举办各种活动,小到捐助文具,帮老师印材料,大到举办大型演出活动,组织体育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互相加深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在美国,家长去学校当义工很平常,我的大儿子七岁来美国上一年级,一句英语也不懂。幸亏一位学校的义工家长―― 一位台湾妈妈,每周来辅导他学两三次英语,经过半年,他就完全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了。

我是在小儿子上高中后才开始主动去学校做义工的。我想,去的目的,除了真诚想为学校做事外,也有好奇的成份,想看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我的工作是跟随乐队演出,帮他们打杂、发放服装、收服装、搬运瓶装水、送点心、搬运大型乐器等。乐队成员在烈日下表演的过程中,我会向学生嘴里喷水,让他们润喉。结果,好几次我也被当地报纸的摄影记者拍入了演出镜头。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我亲眼看到老师对学生友善尊重,关心爱护,同学之间也是互相帮助,从此我便十分放心。

第7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如何省钱

手机免费访问 外汇网 2012年03月09日 09:30 中国广播网

查看评论

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时宣布,将扩大中美留学生交流规模,并在随后公布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了双方在互派留学生层面的合作和计划。这是迄今为止中美两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声明中涉及留学政策的内容,成为美国留学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才华的优秀高中学生在择校时已不满足于国内的一些名校,负笈海外留学成为越来越多学子们的选择。而且,随着美国学生签证政策的日益放宽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美国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国。2011年美国依然稳居全球留学意向排行榜榜首。据专家预计,2012年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留学还会有20%至30%的增长。那么,选择美国留学时,学生和家长在资金方面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IDP教育集团资深留学顾问孙玙婧老师来为你整理了一些经验之谈:

第一课:资金担保 不能做假且需说明来源

签证时的资金担保是很多学生或家长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十多年以来,美国留学费用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许多大学一年的留学费用已超过3万美元,一些名校的收费更加昂贵,常常使众多申请就读甚至已获得录取的学生无可奈何。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美国留学生经济条件要求极严,须提供资金证明和担保才行,否则可能拿不到美国签证。

签证时,学生一般需要提供在美留学期间的总费用的资金担保证明,并且能够明确阐述资金的来源。

首先,不同的申请人需要资金额度不同,一般按全奖/半奖/自费,所去学校的费用及你赴美学习时间长短来准备。原则上美国签证要求资金存期达到半年以上,定期存款是最好的个人存款。存款的银行选择最好是大的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在定期存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父母不同的职业背景来加以补充说明;房产、车子、股票、基金都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提交,要求必须是原件,这样才真实可信。

另外,郑重提醒你千万不要作假,包括存单造假、税单造假、工资造假、工作证明造假等等,注意,如果签证官想调查的话,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轻松查证,而且签证官会用验钞仪当场检验你的存单及存款证明,一旦造假被查出,后果十分严重,甚至有可能永久拒签。因此,绝对不能造假。

第二课:支付方式:申办信用卡要提早,学费最好用汇票

留美学生在顺利获取签证后,在留学资金方面也需做好各种准备

首先要知道美国学校一般要求学生在校注册并选好课后才付学费。付费方式一般有两种:汇票和信用卡付费。学生可以在行前到银行开具两张汇票,一张汇票用于付学费,收款方为学校;另外一张汇票的收款方为学生本人,学生在到达美国后在美国当地的银行开户,并托收这张汇票,用于支付在校的食宿费和生活费。

家长同时也可为学生办理信用卡主副卡。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通过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消费短信得知学生消费的具体信息。但是用信用卡付学费,由于金额比较大,在交易时可能会碰到问题。所以,最好还是用汇票形式比较方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能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金。如果要带现金,美国的入境要求是低于1万美元的现金。

第三课:学费差异很大 1.5万美元至5万美元不等

一般认为美国留学的学费是最贵的,实则不然。以高等学院为例,美国大约有3000所大学。根据美国GYTB信息咨询机构提供的资料,其中按花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1.5万美元至1.9万美元。第二类:2.2万美元至2.5万美元。第三类:4万美元以上。

美国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普通私立大学本科课程每年的学费约为1.7万至2.4万美元,名牌私立大学则超过3万美元;公立大学每年学费约为0.9万至1.4万美元。如果就读研究生课程,法学、医学、商学和工科专业,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约为2.2万至2.9万美元,公立大学约为1.3万至2万美元;社会科学类专业,私立大学约为1.8万至2.5万美元,公立大学约为1.1万至1.8万美元;文科类专业,私立大学约为1.7万至2.4万美元,公立大学约为0.9万至1.4万美元。

当前在美国读大学,每年学费约为10万至15万元人民币;读研究生,每年学费约为15万至20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两项费用每年都在以一定比例增长,最近一次的涨幅约在5%至10%左右;有一些学校,例如加州大学的学费涨幅甚至达到了20%。

留学美国的学费是以一个学年计算,约从每年9月到来年5月,共9个月。一些大学学费是统一的,但有一些则根据学时收费;例如有些大学还提供暑期收费课程(6月至8月)。

另外,在学杂费方面,每个学校对外籍学生的收费有所不同。因为大多数的州立大学对在本州生活不满一年的“非定居”学生要收取更高的费用。外国留学生当然被视为“非定居”学生。学院董事会在美国学院国际学生手册上发布收费标准、考试要求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有时学生还要支付一些别的费用。例如大多数学校收取“学生活动费”,用于俱乐部及体育活动的开销。

如果要使用特殊的科学图书馆、艺术工作室及健身运动设施等还需另行付费。在学杂费中还有入学考试费,每次考试约收费100至200美元,大多数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考两次。每个申请入学者每校平均收申请费50至75美元,所以每学年在考试上至少要花费500美元。还有一项是书费和文具费,学生每年为书籍、笔记本及其他学习用具约需支付1000美元。买旧书可节约一些费用。有的学校不提供计算机,这一点应在择校时先问清楚。少数学校规定学生要自己购买个人电脑,但提供价格优惠。

第四课:生活费用 四级城市在3万至7.5万美元

一般而言,可以把美国城市按照生活指数(不包括买车、外出旅行、电话和娱乐等额外消费)分为四级:一级城市:指美国特大城市,如旧金山、纽约、费城等,其生活费为每月在1000至2000美元。二级城市:指美国大城市,如匹兹堡、西雅图、拉达斯等,其生活费在每月800至1000美元。三级城市:指美国南部、中西部、东南部一些州,如得州、威斯康星州等,其生活费在每月600至800美元。四级城市:指俄克拉荷马州、密苏里州等,其生活费在每月450至600美元。可见在食宿费用方面,一般每年约需3万美元至7.5万美元。有的学校收取额外的住房费,有的则预收伙食费。

到美国的外国学生,第一年一般住在学生公寓或宿舍,常常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住一间。不过,某些设在大城市中的学院、大学及语言学校等允许学生在校外找较便宜的住房。在校外租房一般要预付至少一个月的房租,再加相当于一个月房租的“押金”。其次是日常费用,用于支付邮票、牙膏、肥皂、报纸、洗衣、交通、医药及娱乐活动等。有的学校定期为学生公寓提供洗衣及干洗服务。有时可在公寓内或校园里找到自助洗衣处(投币使用的洗衣机和烘干机)。还有医疗保险,很多学校要求外国学生入学时就买好健康保险。

美国的医疗费用极为昂贵,校方对于其家庭不在美国健康保险范围内的外国学生安排了一种强化医疗保险策略。该项至少收费500美元的保险包括看门诊、医药、住院、外科手术、急救、X射线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费用。一名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险费每月至少200美元。此类保险不包括牙医、眼科检查及配镜。因此,需配眼镜或角膜镜的学生最好在赴美之前办妥。其他还有国际旅费约为500至2000美元;美国旅费约为300至700美元;零花钱约每年2000美元。

第五课:赋税项目 消费税等必报税种逃不开

不同的赋税项目是外征,税率各州不同,而且应课税之项目各州也不尽相同。有任何全职、兼职,甚至某些领取奖学金及各项补助者均须缴纳所得税。所得税一般分联邦税及州税两种,但有些所得充裕的州,可能不征应课所得税。

报税程序如下:每年一月底前,所得来源的单位会寄W-2的薪资所得扣缴凭单给你,领奖学金者则会领到另一种形式的扣缴凭单(1042S),应影印存档备用。联邦所得税的表格可向银行、邮局索取,最常用的有1040、1040A、1040EZ及1040NR,有时学校或小区图书馆,或外籍学生顾问办公室也会陈列一些,最好能早点取得表格,以免因表格缺货延误报税期限。州税表格及申报方式与联邦税报法大致相同。

详读报税说明,依其规定,仔细填报,若有利息所得者,不管是否已预缴所得税,都应一并申报(银行会寄来1099INT表,上列有你所获之利息所得及预扣金额Withholding)。通常外国人于开户前已有社会安全码,且填具W-8表声明不预缴税者,即可免除预扣所得税。填好表格后,仔细核对是否有误后,影印寄出。报税截止日期是4月15日。愈早申报,愈早退税,迟缴罚款甚重。

另外,F或J签证者,免缴社会安全税,若发现薪资单上被扣下此一金额,可向有关单位查询,更正并索回。

第六课:确实有“免费午餐”

人们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在美国免费的机会几乎到处都是。美国的中小学不收任何费用。如果他们的父母已经来到了美国,并有合法的居住权利和身份,孩子自然可以享受这份待遇,享受免费教育。在开学第一天,美国的许多学校都会送给每位新生一个印有校徽的超酷U盘,每人一本精美的日历记事本。另外,学校还会举办一些抽奖活动,人人都会拿到相关的礼品,如教科书、健身券、钥匙扣、笔和T恤等。在日常的节日、校庆或学生会活动时,各种庆典与晚宴活动不断,所有食用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另一方面是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很多免费项目是一直存在的,譬如免费电话、免费水、免费笔、免费报纸等。在美国的校园中,还有一个免费项目叫食物银行。时常有慈善机构将一些食品赠送给条件不好的学生。善于利用并享受美国校园的免费项目,不仅方便了留学生经济弱势这一群体,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确是一大善举。

第8篇:留学生如何在美国寻找打工机会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除了学业以外,打工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了解当地社会的手段,并且打工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减轻财务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不过由于很多留学生初到美国,对当地的就业情况和打工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尽量打校内工,在校园内寻找工作机会

学校其实是一个工作机会比较多的地方,如图书馆、体育馆和学校餐厅,很多地方都大量需要打工的学生。而中国留学生刚刚入学,对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校园的工作机会应当是重点争取的。校园工作的小时薪水虽然可能比外边企业提供的时薪稍低,但是校园工作的强度稍微小一些,面对的群体是学生和教职员工,素质相对高些,而校园的环境又相对比较安全。另外,学生到校园打工,路上来回的距离又比较短,所以在校园内打工是比较合算的。

二、尽量寻找能够利用自身优势的工作,体力工作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很多学生盲目地认为,打工就是餐馆或者是杂货店工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工作最好能和自己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这会使工作更有趣。例如有的同学非常喜欢宠物,在国内就做一些与此相关的工作。而在美国,到宠物店打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有些学生,有一定的体育音乐基础,做一些孩子的体育音乐启蒙教师,打这样的工也很有意义。每个人其实都会有强项,在寻找打工机会的时候,关键在于是否找到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强项的一份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强度会比餐馆等工作强度低,往往时薪也会比较高。

三、打工思路要多元化,不一定从事本地的工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工作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的。一些工作,完全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来进行。留学生应当考量自身,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工作可以选择,“身在曹营,工作为汉”也是打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打工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一种生活体验,不要耽误学业

很多留学生打工,尝到了甜头,一天八个小时下来,不仅挣到固定小时薪水,而且还获得了不菲的小费。这使得不少学生对通过打工挣钱的信心大增。不仅增加自己打工的时间,而且甚至不上课去打工。这样变得很得不偿失。虽然一个月的收入可能会挣到2000多美元,但是所换来的代价是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状况变坏。学生要有清楚的概念,想通过打工来挣到很多钱是完全不现实的,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还需要给学校交更多钱来补考或者重修。年轻的留学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把打工时间控制到自己的学习和身体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理性地进行打工。切莫为每月多挣几百美元来牺牲自己的前途。

更多留学信息可登入http:///

第9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里遇到的最大挑战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里遇到的最大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林晓东

前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杨,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学院刚刚录取的百位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之一。跟几个月前她给我的感觉不同,这次她看起来很紧张,表情里甚至带有几分痛苦。我关切地问她这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进展如何。她说:“嗯,怎么说呢,我很喜欢统计、编程、教育经济学之类的课,因为课上老师讲得很多,我也感觉很适应。但是,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我接着问她为什么讨论课让她这么痛苦。她说,“唉,我的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唉,我感觉自己特别笨,连别人的话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接着说,“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其实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讨论课程恐惧症”,您快帮帮我们吧。” 为什么美国的课堂喜欢讨论式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在他们看来,学习就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我问其缘由的时候,她说:“您从不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却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利用大好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您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您指定的阅读文章理解很不一样,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讨论来讨论去,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您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吗?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面对这位同学的问题和困惑,我首先表扬了她。因为她敢于和我交流、并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她不告诉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远无法帮助她解决眼前的问题和挑战。我告诉她,勇于交流绝对比默默放弃要好得多,跟某些从不跟老师交流就直接退课的学生来说,她的做法已经说明她具备了起码的沟通能力。接下来,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调整自己的定式思维和心态、尽力去适应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她的求学之路很可能会平坦许多。但是,这位中国学生后来的几句话却让我非常惊讶:“林老师,我之所以来找您,说出我的困难,因为您也是中国人,我猜想您一定会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难。如果您是一位美国教授,我会直接把课退掉,再去选一门我更习惯的课。”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像这位同学以及小杨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并非少数,他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就是典型的问题之一。而且,他们会错误地默认美国教授不会理解或帮助国际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中国学生往往只知道寻找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对象倾诉,寻求帮助。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论是同文化背景还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点,我在前几期的专栏中也讨论过。

确保在美学习成功的三大必要能力

前不久,我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两个问题。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第二,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第一: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二,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跟教授和同学。下面,我们对这三种能力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1)良好的写作能力

“坦率的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国学生觉得难,每一个学生都觉得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egal教授这样回答。我完全赞同他的这一观点。 但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微博]经济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给我们启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怎么写过这样的东西,老师也没教过该如何写学术的文章。”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来看,他们确实需要提高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好多学生要么无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证自己的看法。看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学阶段继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很多教授。他们都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告诉我,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Jonnason教授说,“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

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

(2)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这些教授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说, “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 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

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还是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事实说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难也跟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第三,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1)“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2)“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3)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我曾经这样鼓励班里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叫小洪学生以前从来不跟教授们交流,在我的建议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进行了30分钟的谈话。事后听小洪说,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听他谈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给予了深入的指导。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给小洪,请他阅读并指出文章里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小洪第一次尝到跟教授个别交流的甜头。逐渐地,他有了信心,开始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上面谈到的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中国的教育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时表现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学生所需要的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

(本文摘自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的新浪博客,翻译:李道全、史中琦。作者林晓东邮箱:xlin@tc.columbia.edu)

上一篇:八年级美术上册测试题下一篇:创新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