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常识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非典型肺炎的常识

非典型肺炎问题的社会学检视

摘 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一度暴发性流行,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检视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从发展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安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典”问题表露着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灾变疾患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必然王国”里的一对“悖论”,医科学共同体战胜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灾害疾病的使命仍无完结;同时需要我们适度推行威权治理、强化“责任政府”及其合法性、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走“善治”之路,需要我们加强危机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流动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培育成熟的国民心理;年内中国经济增长也变得扑朔迷离。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社会学;分析,检视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颜 烨

第2篇:非典型肺炎“黄祸论”与全球管治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有关话语已呈过度简化的二元对立。支持全球化的一方认为全球市场的整合将带来普世和持续的富裕。发展中国家只有跳上全球化列车,才有摆脱贫穷的希望。反对全球化者,则认为全球化只会使发达国的工作机会向低成本国家或新移民社群流失,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劳工成为跨国资本的剥削对象,也使各地传统文化受侵蚀。这种反全球化的态度,并非为一向关注社会公义的国际左派所独有。反全球化运动在一些西方国家与贸易保护主义甚至反移民的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发生共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助长了盲目排外、盲目反西方的宗教原教旨主义。

现在人类的处境,跟十九世纪初工业文明刚出现的处境,有不少相近之处。当时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工业文明和伴随工业化而来的自由资本主义乃人类的终极归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工业文明是万恶的妖魔,对之坚决排斥。很多浪漫主义知识分子,便幻想回到他们想像中的封建时代田园诗般的生活中去。由保守行会主导的工人运动,以砸机器为最常用的抗争手段。到了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等进步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工业化乃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它带来了苦难也带来了幸福。于是提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非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怎样逆转工业化的进程,而是怎样追寻一个能减小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和强化其正面效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应运而生。虽然工业主义的很多问题在二十世纪仍然持续,但我们不能否定,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全球工业文明,无论在资本主义阵营或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已比十九世纪进步和人道得多。

最近,国际上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也尝试摆脱非黑即白地对待全球化的狭隘态度,提出了能让我们更实事求是地面对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他们认为全球化发展至今,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确拥有为人类带来共同富裕的潜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和九十年代的印度通过掌握全球化机遇成功而崛起,即证明此点。要解决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诸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能更好地规范全球化的国际制度。

英国著名政治学者大卫·海尔德,近年与各国关注全球化的学者合作,研究在全球加速整合的环境下,“全球管治”及“世界民主”怎样成为必要与可能。他们的不少论点,已收集在《全球转变论文集》(Global Transformation:A Reader)一书中。

海尔德指出,现今的全球化,引致不少社会问题与危机,如跨国犯罪、生态破坏等,这些很难由个别主权国处理。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蔓延东亚、俄罗斯及拉美的金融风暴,便是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却又缺乏适当调节所造成。但对国际资本的流窜加以规范,绝非一国能力所为。因此,不同地区性及全球性管治机构(如欧共体、世贸、世卫、联合国等)的角色将日益重要。但作者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地区性及全球性机构,缺乏相互间的协调;机构的运作,受到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操控,因此它们的行动往往缺乏效率与合法性。怎样将这些机构加以整合及民主化,令它们能更有效、公正地处理种种复杂的跨国问题,乃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者认为,教育各国人民成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 Citizens)”,随时准备开放不同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的对话,乃建立世界民主的首要条件。同时,加强联合国与其他主要多边主义组织的权力,以及对其决策过程进行彻底改革,使发展中国家分享到更大实权,则是建立世界民主的重要一步。海尔德深信,建立一个更公开、公义的全球管治体系,将会是继中世纪以城邦国家为单位的市政民主及十九世纪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主权国民主之后,世界政治发展的第三次飞跃。

二○○三年春天肆虐全球的非典型肺炎,为我们反省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寻找减低这些风险的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世界不同地区爆发的传染病如艾滋病、伊博拉病毒和疯牛症等,令愈来愈多学者认为近年突如其来的连串疫症,并非出于偶然,而与经济全球化有关。“非典”只是这连串疫症中的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世卫通讯》在二○○一年九月号曾组织了一个专辑,请世界各地的医疗专家探讨世界市场加速整合对全球公共医疗体系的影响。

专辑指出,全球化的最直接冲击,便是传染病扩散的广度与速度随跨境人流与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而增加。人类历史上几次惨绝人寰的大疫症(如十四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遍欧亚大陆的黑死病和十九世纪末的多种传染病),都是在各地经济加速整合的大时代中爆发。此外,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正在进行市场过渡的国家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生存,加速开发人类仍未踏足过的生态系统,令多种新病毒走进当地社会,再而扩散全球。而且这些国家为了改善国际评级与吸引外资而激烈地减少公共开支。医疗服务的质量,往往是市场化改革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减轻财政负担下的牺牲品。

在全球化的年代,任何地区爆发疫症,其他地区都很难置身事外。专辑的专家呼吁各地政府将医疗卫生服务视为一个全球公共财产(global public goods),重新增加对公共医疗的资源投入,并开放各种疾病信息。他们建议各地区在开放边境时采取渐进的方式,确保本地医疗卫生机构在边境全面开放前已做足未雨绸缪的防范措施。

在“非典”刚爆发时,多位美国公共医疗界的专家在一个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不约而同地呼吁全球医学界在预防“非典”时,不应针对任何国家或地区。非典型肺炎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的全球问题。他们认为,这一疫症通过国际旅客的流动而迅速扩散,正体现了全球公共医疗系统的发展,远远追不上全球化的发展。重新增加各国对公共医疗的资源投入,促进各地医疗专家的交流合作,并完善各国边境检疫系统,是抗击“非典”和预防类似疫症的最有效方法。

曾著有《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Commanding Height: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一书(该书后来被改编成一套极受欢迎的纪录片)的Daniel Yergin,在一份畅销报上发表题为《全球化为新的危险敞开大门》(USA Today,二○○三年三月二十八日)的评论,呼吁各国“通过持续的合作和充分的结盟来处理在这个互相连接的世界中不断出现的风险”。他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坚信“若我们要好好享受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生活水平,我们便应该努力通过国际合作控制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灾害”。

在“非典”爆发期间,新加坡、越南和我国等亚洲国家及美国当时的防疫措施,充分体现了这种主张通过国际合作与信息开放对付跨国疫潮的国际主义。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各国的抗疫工作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非典”疫情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在亚洲完全得到控制,和美国在没有限制旅客出入境的前提下成功防止“非典”在国内爆发,都是这一国际主义的抗疫/防疫策略的结果。二○○三年全球抗击“非典”的胜利,可说是“以全球方法应付全球危机”的胜利。

但在“非典”肆虐全球期间,一些个别地区的个别机构或社区,也出现了一些与这种国际主义策略背道而驰的排外反应。例如在多伦多(该市乃亚洲以外“非典”爆发最严重的地区)的华人以至其他亚裔居民,便因“非典”而受尽歧视。据报道,一个华人社区组织在疫症爆发初期即收到一个匿名电话留言,指责“华人像老鼠般生活,像猪一样进食,并把疾病传至全世界”。当地一名小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他的爸妈与老师曾警告他应与华人保持距离,以免感染“非典”。更离谱的是,当地国会内的一些政客,竟然煽风点火,提出禁止一切来自亚洲疫区航机降落的建议。虽然不少政府官员都公开呼吁大家千万不要将“非典”与任何族群挂钩和做出歧视性的行为,但当地媒体仍发现,不少移民局官员在面试华裔入籍申请者时,均戴上口罩(但按法律规定,只有在加国居留超过两年的外籍居民,才有资格申请入籍,所以这些被面试者,肯定未曾在短期内到过疫区)。这些措施均受到当地媒体、民权组织与华人社团的严厉谴责。在太平洋的另一岸,台湾当局则在亚洲广泛爆发“非典”之初采取了自我孤立的措施来防止“非典”在岛内出现,并中断与海峡对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但在多伦多和台湾出现的这些反全球化排外反应,并没有帮助这两个地区成功防疫。相反,这两地区乃“非典”爆发极严重,受控速度较慢的地区。

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在“非典”期间,一个曾在十九世纪广泛流传,在二次大战后被扬弃的话语——由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戈比诺(Arthur de Gobineau)提出的“黄祸论”——又开始在部分西方媒体中重现。当谈及二十世纪前西方对中国的想像时,很多论者都喜欢提起十八世纪欧洲启蒙哲学家对中国的倾慕。但这些正面印象对后来西方中国观的影响,远不如戈比诺的“黄祸论”。戈比诺是一位法国的过气贵族,曾被称为“现代种族主义之父”。他对平等自由等价值深恶痛绝,更将种族主义带进科学领域。在其一八五三至一八五五年出版的四大卷《人类种族的不平等》(The Inequality of Human Races)一书中,戈氏指出白、黄、黑种人的差别属生物学上的差别。黄种人无一不缺乏想像力、贪得无厌和体力不振。他又认为源源不绝到欧美工作的华工正将各种传染病与坏习性带到白人社会。

他认为这些外来的“污染”,加上欧洲左派对弱者的同情,正在蚕食白种民族的优越性。代表人类文明顶峰的西方文明,将会被大量的“肮脏中国人”摧毁。基于上述论点,戈氏主张施行世界性的种族隔离,将黄种人隔绝于西方社会之外。戈比诺的理论不单为当时欧美的排华运动火上加油,更令种族偏见加速渗入科学家社群之中。在其理论影响下,伦敦神经学学会的官方期刊在一八九四年刊出论文《对一个中国脑袋的观察》,发表中国人的大脑结构比欧洲人更接近黑猩猩之观点。后来的纳粹运动,即将戈氏理论付诸实践,并根据其政治需要将犹太人取代华人在理论中的中心位置。

二次大战之后,戈氏的种族主义伪科学遭到全面否定,但其中对“黄祸”的恐惧,却遗留在西方文化的潜意识之中,不时发作而成为一些国家反华、排华的话语或行动。九十年代,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急速崛起,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部分人的不安。他们当中,更有一些人刻意散布中国威胁论,诬蔑中国在经济上“盗窃”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在军事上“盗窃”了他们的核机密。在“非典”期间,虽然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能以前述的国际主义态度面对该疾病,但“非典”却让十九世纪有关“华人乃大部分传染病之源”的伪科学话语死灰复燃。

一九九七年香港爆发禽流感,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专家对爆发全球性大型流感的忧虑,也重新引起了西方世界对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在全世界杀害了超过两千万青壮人口的神秘流感的兴趣。医学界对当年流感的起源仍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流感起源于美国肯萨斯州牧场中人类流感与动物流感的混合变种(即所谓的“基因洗牌”),也有人认为流感源自中国南方的农场。但无论如何,一九九七年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有关这次流感的畅销书、报刊专辑和纪录片,都异口同声地强调该流感乃一次世界大战的后遗症。根据这种理解,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来自各地的年轻人被长期困在拥挤、肮脏的战壕中。士兵们的肺功能更不断被弥漫在战场上的军用毒气所侵蚀。这样的环境,正为士兵从世界各地感染到的病毒提供了一个不断传播与变种的极佳环境。无论一九一八年全球流感的原病毒是来自南中国抑或是肯萨斯,它们应该是在一次大战的战场中,才进化成杀伤力巨大的高毒性病毒。战争结束后,这种新型的致命病毒便随着退役士兵传遍世界各地。(可参考Kolata Gina著《感冒:一九一八年世界大流感的故事和对其病毒的追寻》,Flu:The Story of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 of 1918 and the Search for the Virus that Caused it,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99)。

在“非典”肆虐之际,西方媒体进一步增加了对一九一八年大流感的兴趣。但有关报道除了出现量的增加外,还体现出质的变化。在“非典”期间及其后,不少西方媒体开始出现了“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大流感乃源自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论调。一些医学权威,纷纷在报章撰文,在缺乏科学证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华南农村地区人、畜、禽共处的生活方式,乃制造一九一八年甚至整个二十世纪的几次大型全球性流感病毒的罪魁祸首。这种“谴责受害者”的话语,自然令我们联想到八十年代当艾滋病初于西方出现时,西方(特别是美国)媒体曾大肆渲染艾滋病乃源自海地农村一种涉及猴子血的宗教仪式的话语。在此一话语下,美国的海地移民便被视作艾滋病爆发的罪魁祸首,到处受到歧视。后来这种有关艾滋病源头的理论在科学界遭否定后,媒体又将矛头指向同性恋者,甚至提出艾滋病乃上帝惩罚另类性取向人士的论调(见《读书》二○○三年第九期翁乃群的文章——编注)。

或许科学家在将来真的可证明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的大流感的确源自华南。但将导致疾病的责任完全放在一个地区、一个族群或一种生活方式之上,却肯定是不科学的。任何传染病从病毒形成到大规模爆发,均无一例外地须经历一个极复杂的病毒传播链,当中可能牵涉不同的地区、社群以及社会过程。例如引致一九一八年大流感的病毒,便从发源地传到欧洲战场,再经过士兵从战场散至全世界。二○○三年的“非典”病毒,则是从华南传至香港,再从香港传到我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及加拿大的大城市,再经当地受感染的医务工作者传到更广泛社群。而艾滋病在全球的散播,亦可以经过共用针筒者、性游客、性工作者、贫穷村落的卖血者、感染病毒的丈夫、染病的孕妇等多不胜数的社群扩散。可以说,在全球经济高度整合,跨国交往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根本没有可能预料下一波致命传染病的病毒,将产生于何地;一种新传染病一旦爆发,我们也不可能预料病毒将会通过什么社群扩散。有人说传染病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者”。病毒在侵袭一个人时,不会先过问他的种族、阶级与性别。每个人在传染病面前皆“生而平等”。因此,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对付一个现有传染病的最佳方法,乃各国或各地区间通过深入合作进行全球性的疾病监察与治理,而不是根据偏见将某些特定社群预设为必然带菌者,然后将之区隔起来或拒之门外。

非典型肺炎和其他跨国传染病的例子,和最近人类面对的其他跨国危机,包括世界经济波动、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一样,引证了全球一体化为我们带来不少发展机遇的同时,亦为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与危机。如果我们要在享受这些机遇时减少相应的风险与危机,便需建立一个开放和民主的全球管治框架,让各国在互相尊重、公平与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合作。

作者:孔诰烽

第3篇:非典型肺炎常识实习

sars传播途径 2005005-11-10 21:52 SARS传播途径

SARS主要传播方式是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大多数SARS新患者都是SARS患者的照顾者或同住者,或沾有传染性液滴的他人皮肤或物体,然后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SARS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将液滴喷到自己身上、或邻近的物体表面。另一种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过空气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广泛的传播。

传染源 目前的研究显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确的传染源。传染性可能在发热出现后较强,潜伏期以及恢复期是否有传染性还未见准确结论。2003年5月13日,日本冲绳生物资源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导致严重性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种鸟类病毒的变异形式。但动物是否是传染源,目前来说仍有争议。

传播途径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已经基本证实,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近距离的空气飞沫传播、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因为SA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以往未曾在人体发现。所以不分年龄、性别,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发病概率的大小取决于接触病毒或暴露的机会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病人的家属和到过疫区的人。

2003年5月17日,在WHO总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SARS流行病学专家会议。大会讨论认为SARS基本是通过大的飞沫侵入鼻或肺部的黏膜引起传播,而非粪(尿)——口途径传播。同时,专家们认为这一疫病已日趋得到控制。然而在中国仍有两个谜题悬而未决:病毒来源以及另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会议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先前SARS的感染与控制模式,同时也传达出疫病爆发得以控制的信号。WHO全球预警反应项目组协调人Michael Ryan说:“我们在流行初期制定的控制措施已经奏效,现在我们已能切断传播的环节……而且我们已看到每个病例的二级病例大幅下降,疫病正在控制之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主任Margaret Chan也宣布SARS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染。她还表示香港淘大花园300人的感染主要由不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造成SARS患者粪便及尿液气溶胶化所致。加拿大卫生部,免疫与呼吸疾病分部主任,Arlene King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她还指出:除了呼吸道飞沫,人们还能产生其它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如粪便或尿液的气溶胶也会被吸入进而造成传染。这种传播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粪-口传播途径,后者需要粪便污染的食品或水。

关于SARS病毒的动物源性宿主及其来源仍未确知,且相关研究进展甚少。但King认为,尽管这种病毒可在动物体表和体内检测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动物或昆虫传播此种疾病。

另一方面,通过对猴子的研究证实SARS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的研究小组表示,目前尚不能排除合并其它感染也会加剧SARS病情。来自Erasmus大学病毒研究所的负责人Albert Osterhaus也表示,尽管只有四只短尾猴用于试验,但其感染了冠状病毒后的病理改变与人非常相似,这些不能排除其它感染加重了SARS,但以目前有限的试验还不能妄下结论。 非典型肺炎的症状 2011-9-5 20:44 满意回答

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2~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

(1)发热及相关症状

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2)呼吸系统症状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出现咽痛。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胸闷,严重者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3)其他方面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非典型肺炎的资料 2009-4-22 16:5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的SARS,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始发期后,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依据报告病例计算的平均病死率达到了9.3%。

【病原学】自2003年1月以来,SARS疫情引起了众多中外科学家的关注。2003年3月17日,WHO建立了全球网络实验室,开始了SARS病原的联合攻关。经过全球9个国家13个网络实验室的科学家从病毒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及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4月16日WHO在日内瓦宣布,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并将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经典冠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包括三个群,第

一、二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为禽类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有两个血清型(HcoV-229E, HcoV-OC43), 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人类20%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因之一。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的基因与已知三个群经典冠状病毒均不相同,第一群病毒血清可与SARS-CoV反应,而SARS患者血清却不能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反应。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可被归为第四群。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 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 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王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较长而复杂,成熟病毒呈圆球形、椭圆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体在大小和形态上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出现很多古怪的形态,如肾形、鼓槌形、马蹄形、铃铛形等,很容易与细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颗粒从开始的400nm减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 nm。在患者尸体解剖标本切片中也可见到形态多样的病毒颗粒。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由RNA基因编码的多聚酶利用细胞材料进行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组装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细胞外。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 E6或Vero(绿猴肾细胞)细胞很容易对SARS-CoV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小时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1×106 pfu/ml左右。在RD(人横纹肌肿瘤细胞)、MDCK(狗肾细胞)、293(人胚肾细胞)、2BS(人胚肺细胞)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4℃ 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完全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由大约30 000个核苷酸组成,与经典冠状病毒仅有约60%同源性,但基因组的组织形式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基因组从5′到3′端依次为:5′-多聚酶S-E-M-N-3′。5′-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其后是72个核苷酸的引导序列。基因组RNA约2/3为开放阅读框架(ORF)1a/1b,编码RNA多聚酶(Rep),该蛋白直接从基因组RNA翻译,形成多蛋白前体,后者进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负责病毒的转录和复制。Rep的下游有4个ORF,分别编码S、E、M和N四种结构蛋白,它们从亚基因组mRNA中翻译,亚基因组mRNA以不连续转录的机制合成,其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TRS)启始,后者的保守序列为AAACGAAC。基因组3′端有polyA尾。

病毒包膜为双层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壳E蛋白。M糖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糖蛋白不同,仅有短的氨基末端结构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长而弯曲的螺旋状核衣壳结构由单一分子的基因组RNA、多分子的碱性N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组成。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约150 000~180 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冠状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间以及M和N之间有多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M和N之间还有少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果表明,这些潜在多肽与任何其他蛋白都没有序列的相似性。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现有资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最具传播力。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ARDS时传染性较强。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证据。

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同等传播效力,有的患者可造成多人甚至几十人感染(即超级传播现象),但有的患者却未传播一人。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不但较其他人容易感染SARS,而且感染后更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造成超级传播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肯定与所接触的人群对该病缺乏起码的认识以及防护不当有关。其中有一些超级传播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难以识别,当二代病例发生后才被回顾诊断。影响超级传播的其他因素还取决于患者同易感者的接触程度和频次、个人免疫功能以及个人防护情况等。超级传播者的病原是否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感染以显性感染为主,存在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并可能有隐性感染者,但较少见。尚未发现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性。一般认为,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已有本病的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报道,并在果子狸、山猪、黄猄、兔、山鸡、猫、鸟、蛇、獾等多种动物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或血清学检测获得阳性结果。有人检测发现,从果子狸分离的病毒与SARS-CoV的基因序列高度符合,因此推测本病最初可能来源于动物。但上述研究还不能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解释2002年11月后我国华南疫情初起时的疫源地多发的现象。

二、传播途径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CoV的气溶胶所感染。通过手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目前尚不能排除经肠道传播的可能性,尚无经过血液途径、性途径和垂直传播的流行病学证据,但在预防中均不可以掉以轻心。

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接触密切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治疗或护理、探视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在医院抢救和护理危重患者、吸痰、气管插管以及咽拭子取样时,很容易发生医院内传播,应格外警惕。医院病房环境通风不良、患者病情危重、医护或探访人员个人防护不当使感染危险性增加。另外如飞机、电梯等相对密闭、不通风的环境都是可能发生传播的场所。改善通风条件,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会使传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尚无证据表明苍蝇、蚊子、蟑螂等媒介昆虫可以传播SARS-CoV。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SARS症状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SARS的高危险人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根据WHO 2003年8月7日公布的疫情,全球共报告SARS临床诊断病例8 422例,死亡916例,发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病例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亚洲发病的国家主要为中国(包括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新加坡等。中国内地总发病数达5 327例,死亡349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其中北京与广东共发病4 033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75.7%。

2.人群分布:该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根据中国内地5 327例资料统计,主要发病年龄在20~60岁之间,占总发病数的85%,其中20~29岁病例所占比例最高,达30%;15岁以下青少年病例所占比例较低,9岁以下儿童病例所占比例更低。男女性别间发病无显著差异。人群职业分布有医务人员明显高发的特点。医务人员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高达20%左右(个别省份可高达50%左右)。在流行后期,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得力,医护人员发病数以及构成逐渐减少。有8.6%的病例为学生,均为散发,未发现学校学生集中发病的情况。早期广东省病例调查显示,部分无同类患者接触史的病例为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员,如厨师、采购员等。

3.死亡病例分布特点:2002~2003年流行中,我国SARS的死亡率为0.024/10万,病死率为7%。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6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为11%~14%,其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4%)。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也增加,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病死率高。 【发病机制】

SARS是一种新近由SARS-CoV引起的传染病,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还不清楚,所得到的一些线索主要来自SARS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资料、超微结构研究、核酸水平的SARS-CoV检测和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认识的许多方面仍属推测,而且不可避免地还会受到治疗措施的影响。

SARS-CoV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进一步引起病毒血症。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包括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可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的完整性,同时伴有炎症性充血,引起浆液和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集成纤维素,进而与坏死的肺泡上皮碎屑共同形成透明膜。

机体对SARS-CoV感染的反应可表现为肺间质内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基,进一步增加肺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诱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损的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到肺泡腔内可形成脱屑性肺泡炎,且肺泡腔内含有多量的巨噬细胞,增生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形成巨细胞。就巨细胞表型来说,主要为肺泡上皮细胞源(AE1/AE3阳性),少数为巨噬细胞源(CD68阳性)。巨细胞的形成可能与SARS-CoV侵染有关。因为体外实验证明,SARS-CoV感染可使Vero细胞融合形成合体细胞。肺脏的以上改变符合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DAD)的渗出期变化。病变严重或恢复不良的患者随后出现DAD的增殖期和纤维化期的变化,增生的细胞包括肌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产生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肠道上皮细胞和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被SARS-CoV侵染,一方面可解释部分临床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途径方面有一定意义。

由于DAD和弥漫性肺实变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常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SARS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特别是CD+4细胞数减少,而且有证据表明SARS-CoV直接感染淋巴细胞,可能与SARS-CoV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虽然SARS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似乎正常,但从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的角度看,SARS-CoV感染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SARS-CoV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SAR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至少意味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损伤的患者预后较差。 【病理改变】

有关SARS活检和尸检的材料有限,故对其病理改变的认识还很有限。基于目前的尸检和少量支气管活检材料,SARS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其他脏器如心、肝、肾、肾上腺、脑等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一般均明显膨隆、肿大,重量增加。除继发感染者外,胸膜一般尚较光滑,暗红色或暗灰褐色。胸腔可无或有少量积液。肺组织切面以均匀实变者居多,可累及全肺各叶,似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色红褐或暗紫。继发感染者可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形成。肺血管内可见血栓,部分病例可出现局部区域的肺梗死。在部分病例中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

脾:部分SARS病例的脾可肿大,而部分患者可见脾脏缩小。部分病例标本切面可见脾泥。显微镜下脾小体不清,脾白髓萎缩,淋巴细胞稀疏,数量减少;红髓充血,出血、坏死明显,组织细胞增多。

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部分病例可见到淋巴结肿大。镜下几乎所有检查的淋巴结淋巴滤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或消失,淋巴细胞分布稀疏,数量减少。血管及淋巴窦明显扩张充血,窦组织细胞明显增生。部分病例可见出血及坏死。

请问禽流感和非典型肺炎是否有疫苗可以预防? 2011-9-15

2011-9-18 21:26 安格斯旺 | 二级

都有疫苗啊!不过这两种都不建议你用,一是因为这些疫苗都不是很成熟,二是这两种疾病的传染性其实很低的大可不必担心!

第4篇: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第5篇:关于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

姚政发〔2003〕15号

签发人:杨金泉

关于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

紧 急 通 知

各村、辖区各单位:

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全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目前,我乡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各村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打好“非典”防治的保卫战。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村、各单位要克服一切困难,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购置杀菌消毒药品、药具。

二、各村、各单位要充分发动党员群众积极进行爱国卫生运

1 动,清理积存垃圾,清扫马路,重点清除渠道等卫生死角,并要喷洒药剂进行消毒。

三、对各村贫困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众,要给予照顾,组织人员帮他们进行消毒。有条件的村也可以对全村农户进行消毒灭菌。

四、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关心爱护(特别是近期从疫区回来人员),要建立个人档案,登记造册控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密切注意情况,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五、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非典”的危害性,加强防范意识。

六、对在防治“非典”工作中行动迟缓,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姚桥乡人民政府 2003年4月25日

第6篇: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

( 2003年04月01日 报道)

http://.cn 2003年03月31日22:11 北京晚报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烧、胸痛、咳嗽、咳痰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抗菌素治疗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香港等地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科病 毒引起的。由于已经肯定病原体,所以可以称之为冠状病毒肺炎。香港研究人员说,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间接接触传播,冠状科病毒可于体外生存数小时,用手接触眼、口及鼻,即会受感染。港大已发明出抗体测试及病毒基因测试,而其中基因测试可于数小时内知道是否染上非典型肺炎,并且可以将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类型的肺炎区分开来。非典型肺炎大多数人感染4天后发病,以发烧为首位症状,持续39℃以上数日。部分人可伴有头痛、畏寒、乏力、关节痛、全身酸痛、腹泻。呼吸道症状明显,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重则5天后出现呼吸加速、憋气等呼吸困难症状,极个别病人出现呼吸衰竭,如诊治延误可引起死亡。

上述症状像上呼吸道感染,因此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还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有近期到过该病流行区史或密切接触过病人;验血白细胞1万以内,甚至进行性降低;胸片有不同程度的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传播,家属及医务人员有可能经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感染。该病经及时治疗可以痊愈,而且是能够预防的,建议广大市民采取下列措施:

1.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档装修和使用中央空调的单位要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使用15%过氧乙酸熏蒸,7毫升/立方米,每天1至2小时);2.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3.缩短探视病人的时间,接触病人须戴16层棉纱口罩,四小时更换一次。最好隔窗探视;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5.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6.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据广东经验,续发的第二代、第三代病人的病原、毒力减弱,病情减轻,因此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不能阻止该病传播,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第7篇: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凼底乡小学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通知精神,积极有效地预防“非典”疫情。确保全乡学生与家长的身体健康、生命的安全,特制订全乡小学非典型肺炎防治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胡总书记、温总理有关“非典”工作防治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卫生部、省、市、区有关“非典”防治文件通知精神为内容,以防治结合为措施,确保“非典”肺炎在全乡小学无人产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二、 组织机构:

全乡小学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唐远亮同志为组长,

王世民、刘礼明、王守荣同志为副组长。刘礼明同志专管全乡小学“非典”防治工作;王守荣志抓全乡小学“非典”防治工作;邓子正、唐建富、唐杰林、邓礼勃、全明富为组员,负责各片、校“非典”防治工作,搞好上传下达工作。

三、 工作目标:

1、严防疫性使入,做到无一病例进入学校;

2、宣传到位。真正做到全体师生对非典型肺炎的知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让全体师生慎重对待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但又能出现恐慌情绪。

3、对外来人员一是认真了解,二是做好登记。

4、实行责任追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村小负责人,各班主任是

直接责任人;谁出现问题,将追究谁的责任。

四、 具体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全体师生对“非典”防治知识人人皆知,

家喻户晓。

2、

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开好全体教师会,全体学生会。定期、

不定期地对非典防治知识进行考试。

3、

认真搞好墙头、校园板报,班级板报宣传、书写好致学生家

长的一封信进行宣传。

4、

进行食品卫生检查每天均要对学生食堂、学校商店进行食品

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5、 各校、各班认真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一天有一小时的活动。

6、 学校要对寝室、厕所、食堂、教室进行消毒。

7、 保证经费投入,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8、

搞好学校卫生工作,保证学校食堂卫生、寝室卫生、厕所卫

生,坚决消灭卫生死角。

9、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体党员、全体教师,同心协力搞好

非典肺炎的防控工作,把防治非典肺炎作为第一政治责任,放在第一工作位置上来

凼底乡中心小学

2003.4.2

4“非典”广播专稿

凼底乡小学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通知精神,积极有效地预防“非典”疫情。确保全乡学生与家长的身体健康、生命的安全,特制订全乡小学非典型肺炎防治方案:

五、 指导思想:

以胡总书记、温总理有关“非典”工作防治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卫生部、省、市、区有关“非典”防治文件通知精神为内容,以防治结合为措施,确保“非典”肺炎在全乡小学无人产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六、 组织机构:

全乡小学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唐远亮同志为组长,

王世民、刘礼明、王守荣同志为副组长。刘礼明同志专管全乡小学“非典”防治工作;王守荣志抓全乡小学“非典”防治工作;邓子正、唐建富、唐杰林、邓礼勃、全明富为组员,负责各片、校“非典”防治工作,搞好上传下达工作。

七、 工作目标:

1、严防疫性使入,做到无一病例进入学校;

2、宣传到位。真正做到全体师生对非典型肺炎的知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让全体师生慎重对待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但又能出现恐慌情绪。

3、对外来人员一是认真了解,二是做好登记。

4、实行责任追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村小负责人,各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谁出现问题,将追究谁的责任。

八、 具体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全体师生对“非典”防治知识人人皆知,

家喻户晓。

2、

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开好全体教师会,全体学生会。定期、

不定期地对非典防治知识进行考试。

3、

认真搞好墙头、校园板报,班级板报宣传、书写好致学生家

长的一封信进行宣传。

4、

进行食品卫生检查每天均要对学生食堂、学校商店进行食品

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5、 各校、各班认真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一天有一小时的活动。

6、 学校要对寝室、厕所、食堂、教室进行消毒。

7、 保证经费投入,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8、

搞好学校卫生工作,保证学校食堂卫生、寝室卫生、厕所卫

生,坚决消灭卫生死角。

9、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体党员、全体教师,同心协力搞好

非典肺炎的防控工作,把防治非典肺炎作为第一政治责任,放在第一工作位置上来

凼底乡中心小学

2003.4.24

第8篇: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期间有关教学工作安排的紧急通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件

市电大发【2003】52号

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期间

有关教学工作安排的紧急通知

各学院、分校、工作站、教学班:

由于当前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给我校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保证近期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中央电大有关安排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现就我校近期教学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各教学点要根据上级党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非典”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从当地实际出发,对教学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尽量减少面授等集中教学活动。

二、在减少面授等集中教学活动的同时,各教学点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查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作用,更多地运用远程教育手段积极组织授课教师通过网上辅导、电话答疑,发放必要的辅导材料等各种形式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真等手段,保持与学生及校部间教学信息的沟通。

三、根据中央电大通知,⑴、从4月28日起,中央电大在中国教育

1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电大课程时间暂时由8:00-9:40调整为5:50-7:30;⑵、2002——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三个专业学位英语考试及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延期进行。各教学点要及时将此信息通知学生,并做好相应调整。我校在西安教育电视台播出课程时间不变,请进一步组织好学生收视。

四、校部近期将安排一系列网上答疑活动(具体时间见附件)。请基层单位及时通知学生参与。后续的网上教学活动将直接在网上公布,基层试点单位要通知学生密切关注。同时,中央电大“电大在线”也在近期陆续推出在线辅导,应通知学生积极参加。

五、近期校部暂不召开集中性的全系统会议,教学信息的传递采用远程方式进行。同时校部工作人员暂停到基层电大调研或开展工作,基层电大也应尽可能利用电话、传真、网络与校部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交流。

六、请各基层试点单位按照通知精神,安排好此阶段教学工作,并将具体实施方案上报教务处,如遇问题,请及时与校部联系解决。

附件1:近期网上答疑活动安排表

附件2:直属分校开放教育专业集中面授课暂停期间教学安排表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二00三年五月六日

主题词:非典型肺炎防治教学工作紧急通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5月6日

财经教研室网上答疑活动时间安排表

文法、艺术教研室网上答疑活动时间安排表

理工、医外教研室网上答疑活动时间安排表

直属分校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集中面授课暂停期间教学安排表

上一篇:化工企业41条禁令下一篇:苏宁电器经营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