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乡村振兴培训

2023-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局乡村振兴培训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情况及意愿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产生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农村新型经营管理人才。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的培育,由于目前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全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先行地区——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了解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员目前的培训情况,总结出其中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效能,为乡村产业储备更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描述性统计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而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对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农业职业经理人”概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中央政策号召,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成立了负责培训工作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遴选一批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参加集中培训,目前已经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而如何协调培训形式,如何精准对接培训,如何安排培训内容等还处在摸索阶段,尚无可以遵照执行的具体意见条例。本文通过调研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的受训者,从源头出发分析其需求,从而解决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业职业经理人正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匹配问题的有效办法,需要培养不仅具有生产经营还有管理技能的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2.2 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的各个部门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对于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在四川省农委的组织安排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持证的或正在培训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对他们的培训需求调查研究有利于提升培训效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模式,促进成都农业发展。

2 农业职业经理人概念界定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朱启臻等[1]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相对传统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重视农业的产出和市场价值,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简而言之,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意识。

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近几年提出的概念,相较之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的“领军人物”。董杰等[2]提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依托农业组织并代表农业组织,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经营和管理,并分享最终利润,成为职业化的农业组织经营管理群体。严蓉等[3]提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和资本,专业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属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晏志谦等[4]提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他们不但熟悉农业,而且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属于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的“白领”。

综上,本文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概念界定为具备一定生产技能、懂经营、擅管理,长期受雇于农业组织并从中获取佣金和红利的现代农业管理人才。这要求其除了要具备一般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还要具备经营管理等自身独有的特质,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时可参考新型职业农民,但必须考虑其特殊性[5-6]。

3 调查地区与样本特征

3.1 调研地情况

四川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承担着高新农业技术与制度的研发与实践的任务。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带头”“谁来服务”等问题,成都市自2012年起就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吸引了大批创业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到农业一线。到目前为止,成都市已有15 000多位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

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自2014年正式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指导帮助涉农协会加快发展的措施,加快完善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才信息库,建好农业职业经理人服务站,将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实力做强和品牌做响。

成都市温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积极响应成都市的号召,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工作。各市纷纷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对当地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乃至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1 数据来源

为了对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的培训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调研小组于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开展了以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培训学员为对象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温江区、都江堰市参加培训的学员(包括在当地经营农地或产业和从外地赶来参加培训的学员)。此次调查研究采取調查员分发并回收问卷、学员填写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14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33%和71.33%。

3.2.2 样本描述

在被调查的214位学员中,男性占67.44%,女性占32.56%。从年龄分布来看,参训学员以41~50年龄段的中年人居多,占47.91%;而年龄在18~30岁的年轻人占11.16%;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占0.47%。从文化程度来看,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本科及以上的仅占8.84%,而初中及以下的占到了31.63%。从经营类别来看,占比最多的是农民合作社,占样本总数的23.72%;其次是小种植户,占22.33%;占比最少的是种养大户,仅占样本总数的10.70%。从农业经营类型来看,占比最多的是经济作物种植,占样本总数的60.93%;其次是休闲农业,占20.93%;占比最少的是粮食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均占10.70%(见表1)。可见成都地区,农业仍以经济作物的种植业为主,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在成都地区也蓬勃发展。

4 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培训现状

4.1 培训情况概述

目前,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所开设的培训主要分为新增培训、更新培训、基地培训和项目培训这四种类型。新增培训针对还未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学员,使其能够在新增培训中学到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与销售的方法,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方针[7-8]。更新培训针对的是已经成为农业职业经纪人的学员,在新增培训考核通过后,培训者将取得经市农委和农林局年审合格后发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合格证。农业职业经理人可进一步参加协会组织的更新培训,进一步学习,提升各方面知识技能。当达到一定的收入、经营规模后,可向成都市农委提交申请,通过评审得到中级或高级证书。基地培训主要是组织培训者到大户的种植基地观摩学习,由大户们分享各自创业历程并相互交流,为培训者解疑释惑。项目培训主要来源于协会争取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定期开展培训课的组织权,开展农业双创、扶贫、产业发展、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4.2 培训课程满意度

从现有培训课程的满意情况来看(见表2),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的组织安排、讲师态度的满意程度较高,在214份有效问卷中,其非常满意的占比分别为70.23%、71.63%。而对讲课水平、时间安排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认为一般的占比分别为5.12%、4.65%。满意程度较高说明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在培训课程的安排、培训师资,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等方面做得较好,能够基本满足参训学员培训、提升的需要。而不满意的部分主要反映了协会在讲课方式、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培训学员或者培训单位的沟通。

4.3 对培训地点的看法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员都表示愿意接受本县内或成都市其他区县的培训,然而能接受到外市参加培训的学员较少,仅有7人。这体现出农业职业经理人因财力、精力有限等原因,对培训地点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4.4 对培训方式的看法

表3显示了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人对培训方式的偏好。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学员最偏好的是“生产现场教学”的模式,达67.64%,其次是“面对面授课”,占47.91%。对“单独个别辅导”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偏好程度较低,这两项分别占7.44%和6.51%,远小于另外两项所占的比重。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男女对培训方式的偏好差别不大,差距最大的是“远程网络教育”,男女之间相差5.51%。从年龄的角度看,随年龄递增“生产现场教学”的受欢迎程度递减。

从学历的角度看,中专及以下的人群更偏好“面对面教学”,而随着学历的增加,“生产现场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的受欢迎程度有一定的上升,体现出高学历人群更偏好信息化、便捷化的培训方式。

4.5 学员参与培训的收获

学员参与协会培训的收获与培训内容和经营类别相关。从培训的收获来看(见表4),本次调查的参训学员主要认为在人脉资源、信息交流平台方面有收获,其中男性参训学员认为在人脉资源上的收获最大,占比70.42%,而女性参训学员主要认为在信息平台方面有较大的收获,占比66.67%。通过协会培训,参训学员在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于政策的解读和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收获。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经营类别的参培学员所获得的参培收获也不相同,其中小种植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认为在人脉资源方面的收获较多,而经营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公司的参训学员认为在信息交流平台方面的收获较多。经营农业公司的学员在信息化平台和人脉资源方面的收获较多。

该结果表明:一方面,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经营主体,比如小种植户、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经营模式单一,对其他的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依赖程度较低。其注重通过人脉资源了解市场行情,帮助其扩大销售渠道和门路,占领市场先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内部经营主体较多,合作社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内部的协作功能,获取和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较多。加上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出了利于农村生产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制度和相关政策,迫切需要农村生产合作社负责人提高相关农业专业技能,加强对农业政策的解读;而农业公司的规模较大,其内部有一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对于农业产品市场销售的敏感程度较高,对国家和地方的惠农政策的掌握程度也较高。这导致农业公司对市场资源的需求程度较高,而协会的培训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5 存在的问题

综合调研数据,调研团队分析总结得出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的培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5.1 培训时间地点安排不合理

学员对协会培训的時间安排满意度相对较低,很多学员认为应当增加协会培训的次数和时长,培训地点也应尽量集中在成都市内,以便于集中参训,使协会培训的组织安排更有规律性和连续性。

5.2 实践教学不足

在调查中了解到,课程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生产实际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不足。由于参训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有一定困难,实践教学本应是促使其迅速理解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径,而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组织的难度大,协会在设置课程时对这方面内容考虑较少,占培训学时的比例极少。访谈及问卷调查显示,产业实用技术仍是学员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在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设置中,实用技术实践类的课程偏少。

5.3 培训内容与方式不合理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经营类别的参训学员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不同,而协会培训内容多为统一安排且较为单一,对参与培训主体的明确性不足,致使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欠缺针对不同参训学员需求的专业化培训,学员对讲课方式的满意度较低。

5.4 培训之后的跟踪反馈及评价缺失

通过对协会的调查了解到,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协会欠缺对培训的评价、意见及建议的收集。成都市相关负责单位也未制定相关规则,要求培训机构主动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缺少培训对象对培训实施的评价环节。该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必然会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从而降低培训效果。

6 对策建议

6.1 优化培训对象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学员情况差距很大,部分学员培养潜质不高。建议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应有所取舍。按照“自愿+ 推荐+审查”原则,重点将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除此之外,要广泛吸纳返乡农民工、毕业大学生等非本地人群参加培训,以期将本地学员在传统生产上的优势与非本地学员在智慧农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提高培训工作的资源利用效率,使不同来源的学员能够优势互补。

6.2 创新课程内容

根据调查发现,不同学员对于培训课程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改善培训效果,必须坚持因材施教,采取模块化培训教学,重点涉及农业法规、生产技术、规模经营等课程;结合从业背景,增加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品牌创建等模块。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开展农业开发(基地管理、合同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策划、人资管理、领导素质等培训,及时传达惠农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农业发展趋势等培训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各级各类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为实训教学基地,提高参与性和针对性。延伸培训工作链条,建立起由单纯技术培训服务提升到人员选择、培训管理、推荐使用的培养管理体系[9-10]。

6.3 改进培训方法

改进培训的硬件与软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能;使培训更加灵活便捷。同时改进培训大班授课的形式,推行小班课、师徒制等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以满足学员多层次的培训需求。优化培训师资队伍,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和有突出业绩的农技推广人员组建培训团队,满足学员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6.4 加强培训的评价跟踪

据调查发现部分参训学员在培训后不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没有将所学内容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无法对促进收入的提高产生显著作用。为此,协会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反馈机制,培养参训学员的积極主动意识,实行分级评级、动态管理的方法。政府将所辖地区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按照高、中、初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对已取得证书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每两年由市和区(市)县农业部门分别组织对其进行职业素养、业绩、诚信等情况的考核,考核合格和业绩突出的继续维持或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级,考核不合格的降低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级或取消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通过评价机制有效地追踪评价培训效果,保证经过培训学员的能力有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2] 董杰,张社梅.农业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崇州市的调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 40(2):24-27.

[3] 严蓉,杨洁.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实践——以成都模式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42(5):12-15.

[4] 晏志谦,姚利梅,王瑾瑜.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路径探索——以成都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24):281-283.

[5] 金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改革——以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 39(21):31-35.

[6] 韩文龙,谢璐.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机制与工资合约——基于崇州市农业“共营制”的现实观察[J].财经科学,2017 (6):58-69.

[7] 杨建宏,赵婵娟,熊泽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探索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196-19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 2018-01-12.

[9] 成都市农委办公室.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办法[Z].2015-09-17.

[10]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Z].2018-05-11.

收稿日期:2019-10-29

作者简介:阎鹏宇,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阎鹏宇 翁宗源 周 嫄 曾雪婷 王雨林

第2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方法

摘要:乡村振兴需要农业人才和技术作为支撑,有效的培訓模式能够为技术的获取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现有问题和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典型模式进行有效性分析,采集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个人访谈内容,运用扎根方法,探究生态农业培训主要模式及影响要素。研究发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可以归类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产业主导类3类;凝练总结出4个主范畴: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市场竞争。其中认知因素和技术支持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内在因素;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外在因素。现有的培训模式匹配于不同的产业和环境,缺乏一种通用的培训模式进行推广。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培训模式的形成条件、关键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创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生态农业培训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影响因素;扎根方法;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市场竞争

收稿日期:2021-10-1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2117);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编号:2017ZSJD002)。

作者简介:王 瑾(1979—),女,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教育管理研究。E-mail:wangjin5528@163.com。

通信作者:胡恩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E-mail:ehhu710519@sina.com。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不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着重解决农产品安全和突出的环境问题[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舒尔茨认为技术获取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然而培训是技术获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这也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各时期农业培训不同的内涵。生态农业培训不等同于传统农业培训,传统农业培训主要基于现实农民整体基础文化水平或是生产技能的提高,生态农业培训是为更好地培育现代农民,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相关院校及培训机构等结合过去的有效经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对农民开展培训以及短期、中长期教育(不包括基础教育),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获得较好的收益。由此得出,生态农业培训在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方式、培育内容、培育效果等诸要素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实践中,涌现和创造了大量的培训模式,然而,有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对经济、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适用范围不够广;有的模式需要的载体较多,但形式相似,各类培训主体发挥的作用差异明显。因此,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对现有问题和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典型模式进行有效性分析,对于开展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深入研究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扎根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以及影响因素。

1 文献综述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模式一直都是由政府主导,农机推广部门配合,自上而下开展培训的模式,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模式虽然功能齐全,但培训人员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专业水平不够高,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匹配[3]。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现行的培训模式还不能较好地适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在传统的培训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为辅的培训模式[4]。这些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由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培训人员与农户间在技术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模式仍没有得到高效推广。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5]、土地产权制度[6]、政策宣传与信息获取渠道[7]、财政支持[8]、收益和风险认知[9]、生产技术可获得性[10]、政府补贴政策[11]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生态农业培训的效果。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培训类别较单一,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经济等方面,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与此同时,现有大部分农业培训关注的重点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生态环境安全重视不够[12]。因此,研究发现参加过农业培训的农户与未受过培训的农户相比,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反而更低[13]。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的开发者、推广者及采用者往往会根据其所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行为决策调整,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生态农业技术才可以实现有效推广。张玲玲等结合“多中心治理”概念,提出生态农业培训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可以做到科学决策、资源整合、利益协调,同时构建了农民培训模式的3维度路径,提出了主体结构多元化、组织体系扁平化、治理工具多样化[14]。陈莫凡等提出通过政府补贴,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15]。王松良提出要培养能够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生态相融合的“新型农夫”,统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人才、科技支持[16]。因此,应加快改进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加强对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和应用推广,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由此可见,生态农业培训的高效实施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部门,建立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合理配置资源,助力我国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我国对生态农业培训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这一变量的文献还比较少见,鲜有文献对分析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阐述。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e于1967年率先提出,通过资料收集分析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此方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8]。另外,根据课题组的实地调查,由于政府、高校、行业内以及合作社等的人员理解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造成对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相关概念的把握不准,不适合设计结构化问卷方式开展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非结构化访谈对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扎根理论,对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并全面剖析影响培训的核心因素,以期探索出更有效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为政府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参考。

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挑选了在生态农业培训方面表现突出的一些培训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和熟人联系等方式,获得全国各地农业培训总结等相关材料,共计4.3万余字;其次,邀请农业知名专家、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等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共计9位,分别来自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生态农业培训开展较为成熟的机构,分别对他们进行3 h以上的深入访谈,重点谈论对生态农业培训的理解以及现有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并逐一记录整理;再次,通过搜索引擎和信息平台,获取了近10年来全国范围内有关生态农业培训的236篇新闻报道,保留了数据库中1997年以来有关生态农业培训相关的56篇CSSCI 检索和中文核心期刊以及32篇SCI/SSCI 检索范围内的英文文献,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相关资料来源涉及6类不同的培训主体,他们都在农业技术培训中传授生态农业技术,涉及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28个省(直辖市)不同地区和农业领域,极具代表性,适合进行专题性的对比。

3 范畴提炼及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即采用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对所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和编码,提炼出生态农业培训的相关主题,构建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编码过程见图1)。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编码是对原始的样本数据进行概念化、范畴化操作,用初始概念和范畴正确反映资料的真实意义与内涵。首先要摒弃“研究定见”与“个人偏见”,对资料本身状态进行编码[19]。打破、揉碎初始数据文本的内容,逐行标记编码,剔除与主题明显无关的节点,并对已有节点进行反复分类、归纳,得到初始概念;然后,通过分析初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具有相同或类似属性的概念进行分类重组和归纳整理,以整合聚拢得到副范畴。最终,初始概念被进一步归纳为38个副范畴,用符号an表示。表1列举了对部分文本的截取数据进行初始概念化与范畴化的示例。

3.2 轴心式编码

由于经过开放式编码得到的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还较为模糊,需要轴心式编码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重新归类。轴心式编码的目的在于深层次挖掘初始范畴之间的潜在相关关系,使初始范畴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轴心式编码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归纳、对比分析以发现并建立38个副范畴之间的潜在关联性与相似性,将其整合并归纳于更大的主范畴中,并确保主范畴能够囊括所有的副范畴和概念。最终抽象出16个主范畴,用符号An表示(详见表2)。其中,副范畴a1联结为主范畴A1培训意愿;a2~a9联结为A2牵头部门;a10~a13联结为A3培训客体;a14~a15联结为A4国家政策;a16~a18联结为A5培训内容;a19~a20联结为A6培训形式;a21联结为A7培训场所;a22~a23联结为A8培训主体;a24~a25联结为A9培训目的;a26联结为A10培训时长;a27~a29联结为A11导向宣传;a30~a31联结為A12培训资金;a32~a33联结为A13培训资源;a34联结为A14培训机制;a35~a36联结为A15培训效果;a37~a38联结为A16市场竞争。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性编码扎根于所有核心数据,发挥挈领提纲的作用[20]。本研究通过归纳与提炼主范畴,得到高度抽象、凝练的核心范畴与故事线来诠释资料的过程[21]。在选择编码阶段,先对抽象出的38个副范畴和16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剖析,将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并反复比较、梳理和修正范畴之间的潜在联系和相互关系,逐步提炼和挖掘能够统领所有16个主范畴的4个核心范畴,如副范畴中的“培训意愿”“培训目的”“培训客体”和“培训主体”等均具有目的、理念等的性质,可被归纳为主范畴“认知因素”;“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场所”“培训时长”“培训资源”和“培训效果”等属于对培训技术实施的描述,可被归纳为“技术支持”。基于“条件→现象→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的逻辑关系和脉络条件开发故事线,确定了“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这一核心范畴,并进一步形成以核心范畴为基础的典型关系结构,具体概括为:技术支持、认知因素、政策支持、市场竞争4个主范畴与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这个主范畴存在显著相关。

面临着国家农业生态污染严重的发展现状、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绿色产品市场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一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所等逐渐意识到想要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然而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受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市场竞争各层面条件的综合影响,由此得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作为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构建的饱和度,需要研究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不断补充、修正,直到完全不再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22]。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进一步检验结论饱和度,通过再次检索、通读相关新闻报道、期刊文献,再次重新编码、提炼,对比本研究结论,并未发现新的概念、范畴和关系。由此认为本研究结论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饱和。

4 结论阐释和政策路径

根据上述编码结果和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相关文献可知,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可以归类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产业主导类共3类模式。第一类是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高等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农广校、科研院所牵头的培训,由于这些培训都是来自于政府项目或中央财政的支撑和要求,所以这几种类型培训可以归类为政府主导类。这类培训的特点是普遍拥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和政府的推动,培训对象文化程度较高,形式正规、持久,成本低、易操作、保障力强、覆盖面广、农民收益率高,但该模式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培训过程效率低、自发性差、个性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贴合地方产业发展。第二类是生态农业园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有关部门或一些产业组织相互合作、共同承担的培训,可以归类为政企配合类。这类培训适用于科技、教育、产业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其人员积极性高,针对性强,农民易接受且周期短、见效快,易组织、示范带动力强,但这类培训对地域性要求强,人员要求较高,适用面不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培训内容范围窄,兼容性不高。第三类是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培训,可以归类为产业主导类。这类培训适用于合作社组织规模大、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地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也高,但受地方产业影响,培训范围较窄,适用范围不广。由此可见,这3种培训模式各有不同的适应性,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多元培训主体合作模式有效发挥了农业高校在科技、人才、教育等方面优势,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等方面优势,基层农技部门在人员和经验上的优势,以及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市场信息与品牌等方面优势,在生态农业培训中实现多元主体沟通协作、共同发力可以显著提升生态农业培训的效果。研究还发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4个维度16个因素,其中4个维度包括认知因素、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其中认知因素和技术支持是内在因素,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外在因素。

4.1 认知因素和技术支持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内在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培训意愿、培训目的、培训客体、培训主体4个初始范畴。认知因素要求培训主体和客体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生态环保和风险承担意识。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多领域达成共识,协同推进。生态农业的意识树立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农村基层干部,因为他们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只有他们先树立生态农业的意识,才有可能在政策制定、项目指南、立项等方面有所导向,带动生态农业的实践开展。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首先需要树立生态发展的意识,掌握必需的农业技术,最后才会投入生产实践。目前生态农业培训对象主要以农户、农业推广人员为主,但对管理、经济、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人员的培训缺乏。现在的农业专家到田间指导得少,培训人员实践水平不如農户,部分基层干部不懂农业,如有些驻村的“第一书记”不懂农业。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态农业发展意识对于农户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影响很大。

技术支持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关键,包含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培训时长、培训场所、培训效果6个初始范畴。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培训多是聘请有关专家或技术人员在培训班上给农户集中授课,培训时间多数是1~2 d,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农户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效果甚微。大多数培训表现出不系统、不宏观,层次低,站位不高。培训内容主要是根据需要,单个领域指导,比如草莓、葡萄、水稻、小麦等种植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减肥、减药等方面。现有的生态农业培训与农户的实际需求不相符,理论较多,实践少,大部分培训不是先调研当地实际需要,而是先定培训人员,不少培训都是发钱给农户,凑人数,真正“我要学”的农户并不多。此外,生态农业培训要重视规模化发展,如“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至少要到2 000亩(1亩=667 m2),规模越大的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高。可以采取先试点1~2个农户,利用 1~2 年时间一对一指导培训,然后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生产。

建议分地区成立生态农业培训专门的研究室,组织专业人员,如农业、经济、水利、土壤等专业知识的人员,跨专业组合,也可以由市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或他们委托相关部门以行政力量来推动,科研院所示范指导,高校在土壤、水利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伴随着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生态农业培训中的应用手段愈加丰富,应用领域愈加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工作针对性,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为农民培训远程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但目前远程式培训资源零碎,系统性不强;网络用户范围广,无法预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水平,不能切实满足培训主体的学习需要,网络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传统课堂或课件搬至线上,培训课程没有因地制宜地筛选,不能完全贴合地方产业发展,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产业共同开发实用性的培训资源,改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设置合理培训时长,才能使培训有成效。

4.2 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外在因素

政策支持包含国家政策、导向宣传、培训资金、培训机制4个初始范畴。由于受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地方财力等因素影响,各地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有些地区工作基础较好,农业劳动力占比小,扶持政策相对完善,工作推进的成效较为显著。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从业劳动力基数较大,培训任务较重,而农民教育培训见效较慢、公益性较强,一些地区积极性不是很高,整体工作推进相对较慢。模式的推广受地区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主导产业差异的影响,一个地区取得成功的培训模式,在其他地区并不一定适用。目前,大多地区并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培训的指导性意见或总体性规划,重视程度还不够,政策措施还不实。生态农业培训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一些地区采用的是短期纯技术培训而不是常态化系统性的培训,以完成项目任务、花完项目经费、完善培训过程作为评价标准,但对培训模式和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程度制约了生态农业培训效果。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生态农业培训相关意见和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不少地方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落地,仍停留在文件上,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多集中在培训方面,在认定管理和产业扶持上系统性不够,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合力,政策措施力度和宽度还不足,吸引力不够强。生态农业培训与农业合作社、农业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统筹和衔接还不够。

市场竞争包括消费者偏好和风险规避。由于从事农业收入较低,大量有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留在农村务农,农户呈现低文化、老龄化状况,刚开始对于生态农业的接受度较低,加之市场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辨别不清楚,因此要靠大量宣传引导,确保生态产品销售好,同时对于农户的损失政府要给予一定补贴,这样才能减少农户的后顾之忧,农户才愿意尝试。有研究发现,由于受到从众心理、生态环境政策、绿色生产重要性等8个因素的影响,农户实施有机肥意愿与行为会发生背离现象[23]。农户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更看中短期效益,对长远利益考虑得比较少,因此刚开始要通过培训传授技术进行“输血”,通过资金、技术扶持,打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通过生态农业的生产给农户带来实际收益,一两年后他们便能够接受生态农业相关的理念和技术,大规模投入生产实践,完成自我“造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竞争会给企业传递竞争威胁的信号,企业会在考虑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改革以适应市场需要;当企业发现生态产品能够带来更大收益,他们定会愿意采取改革加大投入,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企业组织的培训大多属于企业经销行为,主要是组织大户和经销商进行新品种推介,同时进行一些技能培训。企业如果能争取到成果转化项目,才会在项目中支出5%左右的经费用来培训和会务组织。由此可见,政策制定者应注重降低生态行为成本,一方面,从技术支撑、配套设施、行政管控等角度出发[24],制定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尽可能降低实施生态农业需要承担的社会风险,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媒介,突出政府行为的表率作用[25]。只有政府充分发挥主导统筹作用,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26-27],或直接参与生态农业培训,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增加对培训的补贴拨款,建立完善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28],生态农业培训才能有效持续开展。依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主导性,生态农业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领域较广,主要包括循环农业、生态农药、绿色防控等方面,因此生态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建立跨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培训模式,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促进生态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

5 结语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通过梳理影响生态农业培训的相关变量,归纳出生态农业培训的主要模式,凝练总结出4个主范畴: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市场竞争。然而现有的培训模式匹配于不同的产业和环境,没有一种培训模式适用于所有区域环境。后续需要进一步探究培训模式的形成条件、关键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创新培训模式,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生态农业培训政策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張伟华,周 迪,李玉峰. 农民合作社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讨[J]. 世界农业,2020( 9):20-28.

[2]杨兴杰,齐振宏,杨彩艳,等. 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稻虾共养技术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20(1):101-108.

[3]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 农业技术经济,2009,28(1):4-11.

[4]张 燕.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 农村经济,2011,29 (2):100-103.

[5]Lohr L,Salomonsson L. Conversion subsidies for organic production:results from Sweden and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2):133-146.

[6]王 昕,陆 迁. 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46.

[7]褚彩虹,冯淑怡,张蔚文. 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2(3):68-77.

[8]Lapple D,Kellry H. Understanding the uptake of organic farming: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ities among Irish farmer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3,88(7):11-19.

[9]Dianne H,Joost M E P,Andres T B. Understanding producers motives to adopt sustainable practices:the role of expected rewards,risk perception,and risk tolerance [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6):517-522.

[10]Bravo-Monroy L,Potts S G,Tzanopoulos J. Drivers influencing farmer decisions for adopting organic or conventional coffee management practices [J]. Food Policy,2016,58:49-61.

[11]李然嫣,陈印军.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7(11):80-91.

[12]应瑞瑶,朱 勇. 农业技术培训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评估[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100-105.

[13]田 旭,王善高. 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6(11):2106-2116.

[14]张玲玲,刘 霞.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7(1):35-37.

[15]陈莫凡,黄建华. 政府补贴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8(4):34-45.

[16]王松良. 协同发展生态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促进乡村振兴[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212-217.

[17]张 莉,张敬毅,程晓宇,等. 法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效、新措施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19(11):18-23.

[18]卢 珊,赵黎明. 政府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孵化器与创投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J]. 软科学,2011,25(11):69-72.

[19]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Sami J,Gause D.C. Using a grouded theory approach for exploring software product management challenges[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4,95(9):32-51.

[21]吴肃然,李名荟.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社会学研究,2020(2):75-98,243.

[22]马凤岭,陈 颉. 基于扎根理论的孵化器商业模式演进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30-136.

[23]余威震,羅小锋,李容容,等. 绿色认知视角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8):1573-1583.

[24]侯合银,葛芳芳. 创业投资辛迪加网络的结构、演化、治理和绩效[J]. 管理学报,2010,7(8):1179-1184.

[25]彭皓玥. 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模式影响因素及政策干预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软科学,2015,2,29(2):140-144.

[26]欧本谷. 政府补贴培训供需失衡及其治理[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5-49.

[27]曹雪萍. 乡村经济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28-32.

[28]孙 早,侯玉琳. 政府培训补贴、企业培训外部性与技术创新——基于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4):47-64.

作者:王瑾 胡彩红 胡恩华

第3篇:重视乡村教育 振兴乡村农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多次强调,要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要求出发,统筹积极协调推进实施农村农业振兴发展战略和“三农”各项工作,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乡村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建设是兴国安民之基、固国富民之本。农村的经济振兴归根到底还是要要依靠农村人才,而农村人才的教育培养必然要靠农村教育。乡村基础教育的振兴发展无疑已经是国家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部分。协调和推进发展中国农村学校振兴教育战略,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农业;现状;问题;举措

1对乡村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1.1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地位

为实地考察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20年6月中旬来到辽宁省丹东市前阳村前阳小学开展了为期3天的支教工作,发现了许多乡村教育现存的问题,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许多老师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设备更新速度慢,多媒体等必要教学设备老化,不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条件水平。学校寄宿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冬天没有热水,经常断水断电,生活条件比较恶劣。这3天我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为孩子们带去许多课外读物供孩子们传阅,孩子们大多数没有走出过这个村子,为他们介绍了许多外界新鲜的事物,以此打开孩子们的视野。村里的孩子们淳朴又热情,但是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几乎没有,没有太多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之一。

1.2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

实施现代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村基础教育。对我国农村而言,教育不仅具有承载着农村传播传统文化乡村知识、塑造文明乡村风尚的重要功能,而且还有可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人才资源,因此,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在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党中央把推进农村公共基础教育等社会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和提高农村公共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优先保障位置。致力于教育优先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振兴农村战略规划,科学合理推进具有标准化办学建设的农村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所在地必需的基本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公办寄宿制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致力于彻底解决优质农村教育资源质量短缺的现实问题,逐渐彻底缩小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最终彻底打破我国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以优质农村教育资源为大力振兴我国农村优质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的新动力。

实施新的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决确保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优先为新的农村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有关部署,促进义务教育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有效集成和综合开发,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重要引导作用,建立一个覆盖网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专业规范教学体系、特殊教育和知识普及体系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切实确保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一个公平的义务教育教学环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基于农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努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高职院校的重组,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密度,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来满足农村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教育应该培养新一代的新职业农民、理解技术,善于管理,支持新职业农民参与中等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除了需要搞好当地公立学校,民办学校,还要通过吸引更多一批合格的和热情的当地农村基础教育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以充分满足当地的农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提供我国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基础教育,增加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丰富多样性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是推动农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关键,必须我们优先注重抓好一支农村教师人才队伍的文化建设。教师培养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伟大灵魂。没有广大农村教师的不懈坚持和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逐步提高,振兴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战略目标很难真正实现。建设一支队伍素质优良的大型农村教师培训团队,加大对这支农村教师培训队伍的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振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我国农村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因此,应该要继续深入实施对广大农村教师的德育扶持发展计划,改善好对农村教师的德育教学发展条件,落实好对农村教师的教学薪酬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老师教学发展环境。

2对乡村农业的实践与研究

2.1振兴乡村农业的必要性

另外,中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在乡村地区教育不仅要被理解和接受,更要服务于农业发展。换句话来说,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只有将农业的发展规划得越来越好,整个中国的发展才会更好地向前迈进。2018年9月3日是我国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这个节日上对以后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那么,目前我国农业陷入了什么巨大的难题,又面临什么巨大的挑战呢?

2.2乡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在我们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以志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志愿劳动服务、实地实践劳动开展实践、发放志愿传单等系列活动之后,发现了许多一些阻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就想重点地来讨论两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基本面的问题,就是“科教兴农”实施工作力度不够。在我们这次带队下乡实地考察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关专业知识及高新科技在农业推广的应用过程中到一些农户手中已经完全走了样,从而可能造成专业技术不成熟或者仅仅是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上的错误从而造成的人在农业上的经济巨大损失。同时,由于目前乡村农民传播网络条件有限,也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好有线广播、封闭有线电视、报刊等农村仅有的几种传播网络途径,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的有线广播都已经处于高度瘫痪运行状态,在我们目前考察的这些地方有的大学图书馆广播可以算来说基本就是一种普通摆设,并未能够起到很好服务乡村农民以及传播农村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保障作用。作为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应届学生,面对这种传播途径遭到堵塞导致的信息無法传播的现象感到十分无力。面对这种现象,笔者只想呼吁,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让信息传播在农民之间能及时传播,得到有助于农业发展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下盲目地进行农业活动。

第二个基本技术问题,也就是现代农业的一些基础配套设施过于脆弱。尤其也正是近几年这种老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我们常年下乡打工去实地考察的一些地方,首先就已经发现了企业机器设备零件老化的重大问题,许多专业机械化的企业机器设备零件已经破损了被老化甚至是被废弃。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这些农业机器其实就是他们“打仗”的“枪”,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工具,如果说这些基础配套设施都不能及时得到充分保障,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好的条件可以去聊一谈现代农业化的发展呢?其次,还有很多干旱地区也正面临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老化,病毒化的水利工程非常多,抗灾防御能力弱的巨大难题。在我们每天走在乡间的路上时,也只是看到了一些大片的一大片的农民闲置的农田,经过一番询问才可以知道,有一大部分的闲置农民常年都是在外工地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都还只是一些家庭老人年幼妇女和小孩子等,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精力时间来全面的有效的规划去合理利用全部的这片土地,只是随意选择了一些由于地势地理条件好且相对于平坦,土壤排水肥力好的闲置农田,导致这些农田荒芜,土地严重浪费。

2.3振兴乡村农业的必要性及重要举措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都在于农业,只有把农业做好做大,才能谈到别的方面进步。近些年来,我国也是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所得出的不足和经验可以对完善农业产生一些建议和影响。

3结语

实施全国农村脱贫振兴发展战略,必须提出要坚决打赢农村脱贫打实攻坚战。这无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是加快实现全面融入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标志。教育必须共同承担着一起努力打破贫困地区代际文化传递的重要任务。为此,要继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农村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优势,广泛组织动员农村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激发面向贫困地区发展振兴农村教育的强大动力,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协调共同推进的大中小规模振兴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我国仍然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大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建设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部署的重要支撑阵地,城镇化进程发展越快,农村基础教育就越重要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机制支持和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和城鄉农村基础教育的各个多方面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更加好的平衡和优化的以及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真正不仅服务于整个农村而更服务于全体农民。这就必然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和所有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刻认清肩上的社会责任,充满自信,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党和国家促进农村教育振兴发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戎 (加)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农村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M].2005.

[3]杜学元,付先全,石丽君,等.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专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4]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仕勇,曹文扬.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报道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基于《人民日报》(2017-2018)涉农报道内容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5-93.

作者:金书颖 宋宜效 刘璇 宋丽丽

第4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品牌建设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应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王书记及学院的邀请,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国内外知名高校浙江大学,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研究体会和成果,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荣幸。我跟高校有割舍不掉的情怀,我曾在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过十年有余,我当过村干部、乡干部、县干部。16年前当过副县长、在省直机关工作了20多年,而今又在中字头的协会工作,中国体制内外干部的酸甜苦辣都尝试过,甚至还到老山前线支前参战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按时间来划分前10年跟乡村干部打交道,第二个10年是跟在高校工作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第三个10年在云南省政府扶贫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工作和挂职是跟官员和贫困人口打交道.在农大工作期间,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农业院校我都去参观学习过,还有幸和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一道在上海参加了上海农学院并给上海交大的合并仪。一转眼二十年就过去了。浙农刚并给浙大时,受理学院领导的邀请,也来参观学习过,我一直是浙大的粉丝,而今我们与浙大有很好的合作,我们王婉飞书记还是我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的副会长,特邀专家,还有搞品牌研究的贾枭老师,经常邀请我参加品牌发布会。 我们协会的会长朱保成,是河北正定人,他也是农业部的基层联系点的负责人,他联系的村庄是闻名遐迩的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众所周知,总书记曾经在正定县委当过副书记、书记,也曾多次骑自行车来过该村,偶遇洪水大时,曾晚起裤腿,蹚着滹沱河的河水来过该村。在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和担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后,先后两次到过塔元庄村,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很高兴,并抒发了对父老乡亲的思念情怀。近半月前,我们协会去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举办携手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开展这个主题活动意义重大。你们学院的王书记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我们协赴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举办携手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就向我发出邀请,要我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携手推进乡村振兴学习体会。虽受之有愧,但推之不恭,因此,我只得在此抛砖引玉了。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第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第三,民族民居民宿民乐与最美乡村建设。

第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7个战略中的第4个。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大的一次飞越。农民问、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特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始终如一,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三农”始终得到几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我们来回顾一下毛泽东怎么说和怎么做。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从1927年1月4日开始,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历时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公里,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毛泽东回击了当时对农民运动的责难,赞扬农民运动“好得很”,还指出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到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他还明确地提出:“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的问题有二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要立即实行的问题。”同时还“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版,第47页。]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毛主席最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农民运动好得很。充分强调了农民和农村的地位,我们党走过的道路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的。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看来是个伟大的创举。习近平同志当知青七年的梁家河我2015年底去陕西培训,在延安枣园接待并担任解说的习总书的党婕睿看是我的朋友,她请朋友开车送我到梁家河学习,听了介绍看了村村史馆,习近平同志知青是住过的几口窑洞,和沼气池,铁镰社,习总的多次入党申请书。深受教育。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合作化和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更本出路在于机械,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等等,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失,想信今后也永运不过失。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三农”及农村发展也有许多重要论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始终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他在1985年的一次讲话中总结说:“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按照邓小平同志这个思想,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维护还是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能够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并坚持下去;否则,就应当调整和改正。 在我国,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早在1926年,享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晏阳初就在河北定县开展了为期10年的乡村平民教育试验,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1931年,著名学者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改变农村面貌,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6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纲要》明确了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前,我国一些学者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刺激农村消费、消化城市过剩产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角度,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2012年9月1-2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别致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万钧,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我在也安排在会上的发言:根据会议主题谈4个观点:一是要认真落实城乡统筹的方针政策,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切实通过政策引导,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富于民。二是加大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实行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公民转性、农民转城。建立具有时代特点和特色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淡化村级行政体制,向公司化发展。三是加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版块化发展。如云南的城市上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转城等。四是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这是有效解决大中城市病,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经,这是引导广大农民工转移后回乡创业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当时是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财办副主任韩俊主持会议。当时要求会务组把我的这几条建议写入会议纪要向中央报告。

(三)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多次讲过这样深刻的话。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厕所革命。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怎样体现重中之重,报告中用了坚持、巩固、深化、构建、加强、培育的关键词。虽然字数不多382字,但为今后“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认真学习党十九大报告,关键就是吃透这些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论断,几乎是一句话就一个政策、一条措施。要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各自的实际,实现有效对接,培育和开发农业品牌产品,真正强化品牌引领,进一步发挥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农业品牌产品的覆盖面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在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三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七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怎么办。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科学把握“三农”工作的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要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入手,透过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整体把握“三农”工作新要求新任务,使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三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课题研究,这是农业部韩部长提出来的要求。认真学习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一句就可以报一个课题。相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的伟大事命题,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第

二、关于推动农业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是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品牌的培育、建设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列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品牌建设提出要求,指出“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名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我认为:实行民主政治立国,抓科技教育兴国,抓产业品牌建设强国。在国基稳国、国家强盛之机,产业与品牌必将变为进入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品牌建设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关键的是未来十到十五年,五到十年的时间,加上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品牌闪亮登场,跻身国际舞台,向世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大家知道,2016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品牌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产品(不仅是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究其原因是生产技术滞后,品牌意识不强,质差量少,服务水平不高,多头发布和多头管理缺乏必要性等。这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所以要充分认识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的重大意义。怎样才能通过培育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认为:一要增强发展品牌农业的意识,要在培育和提升品牌农业上下功夫。二要保护与创新结合,重点在有利于品牌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把品牌农业发展同步推进,形成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四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品牌影响能力和认知度和度可度。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长期以来把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己任,一是强化了顶层设计,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深入国内外考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中国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议、提案,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农业部等谏言献策,有很多建议和意见得到了采纳并应用,强化了顶层设计,如品牌日的设定,为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是组织和引导广大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致力于培育和保护自己的区域品牌,推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际品牌建设。三是致力于搭建交流合作共赢平台,举办了6届品牌农商大会和品牌农业国际(北京)论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4个国家进行了交流,提高农业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整合各类资源,以2468会员和20分支机构为载体和抓手把农业品牌建设落到实处。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规划研究。五是全媒体宣传推广。六是强化农业品牌的研究牵头农业类全国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发布。巩固现有成果,强化品牌建设。七是强化品牌认证,强规范品牌培育建设的标准,尽快完善品牌评价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品牌评价标准建设。

创造民族民居民宿民乐新品牌已成为人们新追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常唱的56个民族56朵花,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风景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常讲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情缘。由于我国民族众多,而民居也各具特点和特色,大家熟悉的白族的青瓦白墙,栗粟族的千支脚落地的房屋,瓦族的、彝族的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色。如果说民居是外观形态而民宿就是内部结构与装饰,这是体现特色与档次的重要环节。民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前三民的结果,归根结果要使国民安有所居,民有所乐。

总书记指出:“美丽的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2013年底农业部确定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重点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农民培训、农技推广、沼气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各类项目的建设,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投入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2014年2月,农业部又发布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障型、城市集约型、社会综合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十大创建模式。今年10月农业部又向社会公布了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全国共有150个村特色民居村、特色民族村、现代新村和“历史古村”4大类型。围绕古朴、特色、美丽、和谐的主线,形成了新的民族、民俗、民居新的时代特色。

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农村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上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目前也是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特点特色不突出,硬件与软件不协调,行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差,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还未形成,可持续性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我会也准备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重点推进此项工作。

当前,民族村建设与民宿经济成为最美乡村建设的支点,利用互联网思维把酒店产业链与打造美丽乡村民宿建设有机结合,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随着两者之间深度融合将为最美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这次会议会将开启新的征程。

民宿的灵魂在于“人”,特点“在于外土内洋|”,“土”就是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等乡土性元素,原汁原味原生态;“洋”就是管理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精细化、营销网络化,“民宿管家”正规化。

怎么把民宿文化、民宿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美乡村建设,实现有效无逢对接,提4条建议。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最美乡村建设力度,一大批美丽乡村在祖国大地崛起,为民宿文化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跟着走,与他们直接对接,值入民宿化的理念,找到结合点做到查缺补漏。

充分调研,了解现状,找准问题,制定规划,做到远景规划与当前发展有机统一。

抓住重点,实现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做到民宿文化、民宿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结合,按照十大最美乡村创建模式实施重点突破。 四是抓保护。尊重和保护提升民族特色和特点,加快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和民族特色乡村建设。首先在尊重和提升上下功夫。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上勇现了许多好的典型,例如:昆明市的寻甸县七星乡,曲靖市罗平县的钟山乡,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乡,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金平县的莽人,玉溪市华宁县的盘溪乡,文山州富宁县的谷拉乡以及山瑶族脱贫,楚雄州姚安县的左门乡,大理州剑川县的三河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克木人,迪庆的虎跳峡镇,双江县大文乡等几百个村的规划与实施等,扶贫开发及民族团结和美丽乡村建设。其次是强化保护意识。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红河泸西的子城都保护得比较好,现在通过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3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品牌建设、扶贫开发、民族民居民宿民乐与最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之一,感到很自豪,见证和看到农村面貌一新,农业的发展、农民因家乡的变化而露出笑脸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感到非常高兴和很有成就感。

第5篇:经验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X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X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第二,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第三,做优“环境”文章,优化乡村生态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做实“脱贫”文章,富裕乡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五、做强“组织”文章,加强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迅速形成压倒性态势。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第6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工农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向之一。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六个方面的重点:1.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2.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3.是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5.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6.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浙江经验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既有条件也有信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省和示范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按照走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两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试验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契机,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绿色美丽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化的宜居家园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丰富内涵实施好万村景区化的“新千万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高颜值、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三改一拆”等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水道等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工程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等为抓手,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大力推进乡村社会和兴工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大力推广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和花园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等经验。按照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大力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社会志愿者和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乡村生态绿兴工程力促绿色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加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染,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地,努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涵养基础,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大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障碍,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使“一城一乡”的投资、创业和消费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内需扩大的强大动能,努力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顾益康作者为省政府咨询委“三农”发展部部长,浙江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7篇:农业农村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X要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应该提升服务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真正的建立起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根据X实际,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建立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农业两区建设,切实保护和提升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优质的农副产品供给。

二、X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继续抓大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设施蔬菜基地的发展,X年新增露地蔬菜面积X亩,设施蔬菜面积X亩,培育X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级蔬菜产业项目X-X个,项目资金X-X万元。开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发展葡萄、蓝莓、杨梅、茶叶等特色农业。

(二)继续狠抓粮棉油生产。

抓好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和大规模连片种植工作,粮食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突破X万吨,棉花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吨,油菜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万吨;加大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开展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和集成技术、优化模式应用。做好科技抗灾、减灾工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粮经饲统筹发展等模式。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增规范化农业经营主体

X个。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深入引导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我县一区五园建设;争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农业产业园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X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X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X.X:X。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示范园。新增农业三品一标产品X个,确保农业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达到X%。

(五)强力推进科技服务。

科技培训组织X名技术指导员,培训科技示范户X户,建设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X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名。逐步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植保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监测、试验示范等工作,确保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X%以内。土肥工作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

(六)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大小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打造特大型生物天然气与有机肥循环综合利用工程亮点,优化小沼工程建设的升级版,加强后续服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有机肥;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市场执法力度,双管齐下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开展专业培训X人次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X份,重点整顿种子市场生产乱象、农药经营主体不规范行为,从严打击处罚假劣种子、化肥和假劣违禁农药销售行为,完善农资纠纷处理流程,摸索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处,做到市场检查覆盖率X%,双随机抽查率X%,案件结案率X%,农民投诉回复处理率X%。

三、工作举措

(一)引导“地”的流转,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X、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地”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X县土地平整、肥沃,但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民增收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路渠修不通、机械难掉头,技术、人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都无法进入田间、融入生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放心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X、加强耕地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进一步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棉、油)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在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丘陵地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

三是改善耕地质量。加快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促进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X、培育地域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就是这样的载体。立足

X的农业禀赋和发展优势,总结过去“一区五园”等好作法,为更好地出经验、拼实力、树牌子,今后农业发展要“布局三区、建设九园”。

一是精细农业发展区,要对接沿江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旱地作物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绿色蔬菜产业园、小池农民工创新创业园、城郊农业等旱地作物试验园等为重点支撑,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对接产城融合示范区,以综合种养提质增效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杨柳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康宏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乳业生态产业园为重点支撑,建设两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三是农旅一体观光区,对接禅文化旅游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蕴含禅文化的农副旅游产品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柳林玫瑰谷、杉木林苑科技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园,油茶、蓝莓产业园,鄂东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支撑,建设全域旅游的多样性、差别性旅游目的地。

X、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根据县境内区位、产业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区五园”)。

(二)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人”,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服务三农工作的人(服务者)。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

X、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业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

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业队伍。

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三)发挥“钱”的引领,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钱”。就是要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头上,而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订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X、适应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给予支持,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一个是“桥”的作用,即怎样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二是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协议等形式,把公司和农户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是“脑”的作用,即怎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挥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坚定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第一产业的调整,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发展优质品种,以适应加工增值,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二产业的调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重点,并通过关、停、转,并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等途径,改变生产过于分散的现状,形成更高的集约化生产。应以产前、产中、产后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为主,广泛发动并组建各种民营组织,把现在农村中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人员普遍发动和组织起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X、绿色生态为导向,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资源生态保护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稳步推进国内渔业价格补贴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农业补贴补偿政策,实现农业“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索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扶持政策,重点解决耕地重金属污染、地膜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

X、搞好项目规划,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应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良性的生态循环为主旨,搞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予以切实认真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就不予立项。通过总体规划和立项审查的两道关口,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充分起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者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合理调剂国内余缺,弥补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X、突出扶持重点,健全高效的市场调控机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一是发挥金融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当前重点是加快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尽快实现实质性运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二是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棉花补贴政策转型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优化龙头企业生产环境,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增强供给效率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支持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和统运统销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转变传统农业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8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一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破解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二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为我们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安吉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是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不仅环境优美宜居、经济富美宜业,而且景色秀美宜游、民风淳美宜文。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为我们树立了另一个标杆,该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势造景发展休闲旅游、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勤春来早,凡事贵在干。综观安吉县、德清县的建设改革成功实践,究其原因,概而言之,就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干、实干方能开拓先业、铺垫基业、成就事业、铸就伟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吉县、德清县的实际情况与全国各地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学习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得做到心中有“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定力,贯彻主略。安吉县、德清县之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一个根本缘由就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安吉县刚开始也是“脏乱差”的局面,但自2008年起,安吉在全县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基本路径,驰而不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态环境“美”如画、历史文化“韵”如诗、人居环境“净”如洗、经济发展“业”如歌。当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我们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的定力和决心,这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远大战略,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到我们当地的实际,细而化之,我们要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本地模式、路子、做法。水滴石穿,是因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对于乡村振兴该如何振、怎样兴,有了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之后,我们就要一心一意、一战到底、一举成功。

因地制宜,打造主业。乡村振兴,基础在于产业,关键在于产业。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兴旺,最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体现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主要产业,凝心聚力打造好、运营好、发展好。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上墅乡刘家塘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和蔓塘里自然村,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镇燎原村,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找准业、建好业的重要性。德清县莫干镇燎原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致力于开发清境文创园、郡安里度假区等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形成集创意办公、文化展示、论坛基地、精致西餐、艺术酒店、室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创智、创业特色基地,全力打造中西风格融合、民国风情彰显的莫干山门户,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海派风情文化名村。

人民参与,激发主角。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参与,乡村振兴只能是停留于口头上、文件中。光有政府唱独角戏的乡村振兴,不能称为振兴,也不能振兴。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推动者、实践者。无论是安吉县的经验,还是德清县的做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实践、推动。由此,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动力、伟力,这样,方能凝聚起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精心谋划,当好主导。千人千面,千村千貌。各地的乡情、村情、民情不一样,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路径、方法、策略等也应不一样。针对各地的差异性、特异性、具体性,政府要精心谋划,做好主导者。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好农村改革、绿色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风易俗,塑造主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与魂。乡村振兴需要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文化为乡村铸根立魂。因此,要加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建设与引导,破除、转变恶风陋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导向。当前,在农村,赌博现象、迷信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铺张攀比现象等不良文化风俗仍在一些地方存在,需要我们用健康、积极、正确的文化风俗去消解、破除那些病态、消极、落后的文化风俗。有了好的风俗,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三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省紧邻三峡大坝的许家冲村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各级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靠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念好“干字诀”,凝聚干的共识。实现乡村振兴,要凝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拼出来的,新时代更是奋斗者的时代。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铁人精神,摒弃“等靠”思想和“拖拉”状态,坚决克服等靠优惠政策、扶持资金等观望思想,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要积极主动作为,脚踏实地干事,像泰山“挑山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和韧劲,遇水架桥的办法和举措,靠奋斗扫除路上的荆棘,拔除阻碍的钉子,绝不能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行动不见雨。

唱好“众山歌”,明确干的方向。奋斗不是蛮干,要苦干、实干、巧干。要做好乡村振兴统筹规划,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一体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不能就农论农,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要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因地制宜抓产业、抓项目,杜绝照搬照套、千篇一律,更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各级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干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也干好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兼顾“显功”和“潜功”,干出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弹好“统筹曲”,汇聚干的力量。乡村振兴不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村”,不能各自为战,应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要发挥好党管农村政治优势,通过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筹划项目、规划产业要尊重群众意愿,多听取群众呼声,加强全面引导,不搞大呼拢、不搞一窝蜂、不搞一刀切,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储备一批带头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健全完善各类保障激励方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共同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陈希同志在北京中关村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热忱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热忱欢迎更多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如何培强领头雁、培养领头羊也为乡村振兴“聚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树梧桐,筑暖巢,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势适治而已”,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雁归兴乡”为本土人才的回归畅通了报效乡梓的渠道;“乡村振兴合伙人”为人才发展构筑了温床,提供了优异的“孵化环境”;“一库、一证、一补”为乡贤返乡创业建好了“人才公寓”、亮明了“身份”、提供了“支点”。谋实策、出实招、创新意,引进机制的创新实现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和政策舆论等“软”环境的打造,让引进的人才时刻感到放心、安心、舒心,进而实现其创业创新精神对当地影响和辐射效果的最大化。

明奔头,亮政策,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士必发于卒伍”,此番创新乡土人才评价、管理及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了“职称指挥棒”的作用,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破除了“隐形台阶”和“天花板”,用奔头引导人才更足的干头,为乡土人才“能上”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破除了“学历论”“专业论”等顽瘴痼疾,为实干型专业人才“能下”提供了招聘政策、创新了招聘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容错纠错并举,突出敢于担当、工作绩效指标权重,凭实绩用干部,真正做到了为干事创业者撑腰。

蹲青苗,沛水肥,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木有所养,则根本故而叶枝茂,栋梁之才成”,三个“百万计划”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新型农民技能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在吸引人才为基层“输血”的同时为其持续更新“造血干细胞”,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与关键,重点培养、鼓励、扶持民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引导和发挥他们在扶贫带富上的积极作用,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注入了新的底气与活力。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人才是第一动力,资源是第一前提。没有人才,再美好的蓝图构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没有资源,再多的人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聚人才、挖资源,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源泉。

聚人才,要抓好“引育用留”大文章。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人才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通过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把人才集聚到乡村周围,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大舞台。要重视大学生下乡,主动到各大高校去对接大学生,把有志于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引下去,同时协调各级各部门做好帮扶指导工作,让大学生在基层真正干出一番事业,通过打造一个先进典型,就能示范引领一大片人才到农村基层去。培育、使用、管理、留住是一个链条机制,抓好人才工作要坚持全链条推进,切实避免大力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消耗,更是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稳定投身乡村振兴。

挖资源,要打好“吹拉弹唱”组合拳。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资源并不集中,生产力相对较弱,贸易水平比较低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落差很大。但是,乡村也有其优势,与城市不同的是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民风非常淳朴,绿水青山到处都是,这就是广大乡村的金山银山。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依托农村青山绿水、农业产业等特色资源,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绿色生产的“产销一体化”全链条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大搞乡村旅游,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亲子游、体验游等游览项目,吸附城市人口在周末到农村休闲观光,在绿水青山间放松心情,体验乡村的惬意生活。

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要坚持抓住人才、资源开发打造,不断聚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让老百姓积极参与进来,分享乡村振兴的红利,从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缩小差距,让农村也成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吸附更多人才、更多资源下沉到乡村,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5篇

第9篇:信和大金融:新金融推动乡村振兴聚焦农业金融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的时间表。信和大金融认为,这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农民等群体,为乡村经济振兴发挥更大的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构建农村经济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农村金融更是重中之重。目前,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金融脱虚向实,资源逐渐向农村中倾斜,带给了农村金融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金融发展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补齐金融支持短板,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将打开农村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伴随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成熟,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助力。面对农村分布广泛,基础设施差等导致的运营成本高,以及农村信用不健全导致的风险高等难题,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填补农村金融的服务空白,助力农村金融的发展。 以“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打破信息壁垒、降低融资成本”为使命,信和大金融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察,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农业发展需求等做了精准调研,针对农村市场现有的相关金融产品包括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其他相关借贷类产品做了相关比较。信和大金融推出了小步快跑,逐步完善的发展战略。 首先,研发并上线农信借产品,即农村农业的传统型金融消费借款。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以短期为主,但这些并不能从最大程度上符合农业的发展,因为金融农业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专做某一个产品不可能完全满足农业的庞大市场。信和大金融通过农信借产品将撬动区域性农业市场。

后期,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信和大金融陆续推出农资购、供应链、土地流转三款产品。农资购产品是为农民减负而研发的,通过农资统购统销的形式降低农民负担。信和大金融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农资购业务的开展,一方面带动农民消费,另一方面也是为农户实实在在的减负。

在农业供应链方面,信和大金融通过把购买种子、生产物资、种植到生产、物流、分销、仓储等所有相关链条做成一个闭环,通过闭环来建设自己的农业供应链。供应链的终端企业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生产投入成本,第二是销售。这种农业供应链的模式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解决了企业经营的两大问题。

在土地流转方面,信和大金融也将研发新的产品。土地流转实际上是经营权流转,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可以提高投入产出质量,同时也确保了农民增收无忧、优化了土地利用资源。

“治大国若烹小鲜”,耕耘农村金融更需要精准施策。要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事业运行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信和大金融以普惠金融为使命,将继续植根农业供应链金融,根据农村市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完善,为中小企业及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金融投向“三农”等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篇: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下一篇:连锁酒店客房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