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教育研究

摘 要: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因其父母单亲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由其祖辈或他人监护的那部分孩子。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行为习惯;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时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

(2)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3)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品德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心理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

我校是农村学校,这里经济不是很发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谋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给他们以温暖、约束和管理,大多数学生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极差。

2.学校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兒童良好习惯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教育研究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更应该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给孩子温暖和关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作者:赵晓丽 张晓雅 王宁芳 王贤文 张玉芹 刘艳娟

第2篇:家长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策略研究

摘 要:好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而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要尊重孩子,多听取孩子的意见,要严格、尊重,但不能放纵。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讲求原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良好习惯;家长;养成;策略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品德塑造的启蒙阶段,是教育效果最有效、影响最深远的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好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应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以后漫长的成长道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本文对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进行论述。

一、养成好习惯,要讲求原则

教育不是“叫”育,家長在一味指责孩子的同时,只能让孩子更反感,失去自信心。家长应该认真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自己忽略了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或者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习惯的学校在家里,习惯的老师是父母”,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因为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课堂。家长只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对孩子的素质和品格的养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动作。从习惯的定义来看,习惯具有稳定性,一旦养成,就几乎定型,这决定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养成了好习惯,将是受用一生的;而一旦形成了坏习惯,那也将是受害一生的。习惯的养成主要有两个原则,其一,要尊重孩子,多听取孩子的意见,毕竟成长是他自己的任务。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其二,家长要严格,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孩子的溺爱,只会让孩子把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当成正确的,混淆孩子对事非的判断。对孩子的作息和生活上的要求,要长期坚持执行,不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随意放弃,半途而废。如发现中途终止,只会让孩子质疑这些习惯的可行性,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二、学习习惯将是孩子的终身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习惯、书写习惯、珍惜时间习惯、细心的习惯等,这些都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渐积累。

(1)注意力习惯的养成。一些孩子在学习时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对此十分苦恼。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正向关注,少用命令的口气指示孩子,多利用好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捡豆子的游戏,和孩子比赛把一个碗里的豆子用筷子捡到另一只碗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豆子换成更小的米,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度。家长还可以在闲暇时间,带孩子一起去图书馆阅读书籍,让安静看书的人们来影响他,培养孩子静心专注的好习惯。

(2)改变孩子的慢性子。家长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是个慢性子,写作业拖拉,做什么事都慢半拍。但孩子的拖拉习惯往往和老人的娇惯及父母的性格有关,因为慢性子孩子的父母往往性子很急,他们过分的催促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必须学会等待孩子,让他们多做,熟练了自然就能改掉拖拉的毛病。针对孩子写作业慢的毛病,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写作业计时,让孩子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家长还要给每次的完成情况打分,每周做总结,找出拖延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让孩子看到不拖拉的好处。

(3)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看到坏习惯是可以改掉的。人无完人,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有一些坏习惯,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交流,让孩子指出家长身上的坏习惯,并找出孩子的一个坏习惯,和孩子一起制定改变这些习惯的时限,让孩子监督家长,家长监督孩子。家长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感受到改掉坏习惯没有那么难,和孩子一同成长,体会并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

三、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升孩子品格

学习习惯往往来自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打牢生活的基础,孩子的学习习惯自然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概括为:按时起居、按时就餐,珍惜生命、健康生活,讲究卫生、科学饮食,热爱生命、有条不紊。父母应该帮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比如让孩子早晨一定吃早餐,睡前朗读一篇好文章,在睡觉之前完成当天计划完成的任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多塑造、少改造,对孩子的进步应多肯定、多鼓励。行为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品格塑造有深远的影响,包括了多方面的教育,如挫折教育、诚信教育、自主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

四、结束语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育人的最佳途径是习惯养成,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因此,家长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并以身作则,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苏爱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7).

[2]袁国彬.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3]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01).

[4]陈娟.家长进场: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6(34).

作者:姜春艳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具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而且也会对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方面狠下功夫。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这也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而且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要认识到,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不仅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而且也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而,应当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给予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教育。

一、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普遍与亲属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疼爱,教育管理工作也缺乏全面性,因而有一些不良的习惯,需要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方面狠下功夫,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科学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的意识更强,因而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比如,通过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能够找出和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显著提升,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特别是通过积极探索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效能性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进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等环境,同时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養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只有明确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现状,才能够结合目前存在着的问题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进行培养的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是不能不提的。具体来说,在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负责开展工作的部门并未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更不要说对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备。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到实践当中,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进行调查,导致无法明确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问题的重视,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所以很多留守儿童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学校则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对其良好习惯进行培养,导致现有的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如果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可谓堪忧。

(二)教育管理水平低

在合理的情况下,学校必须要担负起对学生良好习惯进行培养的责任。但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较为缺乏,教师意识不足,学校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很难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而且负责管理农村学校的教育部门大多数都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方面,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无法在现实情况中得到培养。农村学校的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具备某种程度上的正确性,但是却可能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埋下功利的种子,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只知道学习却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师也未能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全面的教育,导致学生习惯较差,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目前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人士虽然都较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管理渠道,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学校与社会组织缺乏联系,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缺乏沟通,这也致使其不能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进行掌握,制约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疏导缺乏

要想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就必须对其实施心理疏导,因为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都较为敏感、脆弱。由于长期无法与父母接触,其具备较强的叛逆心理,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持续下降,导致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而在现实情况中,学校也没有意识与能力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心理疏导的缺乏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较为叛逆,会特意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来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合理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才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三、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

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专业化的人员,进而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找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要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当中,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再比如,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方方面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体系,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性和效能性。要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计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强大的培养合力,比如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等应当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纳入工作体系当中,并加强与村级组织的合作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给予更大的保障。

(二)加强教育管理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还要在加强教育管理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最大限度地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要大力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应当切实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努力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发挥村级组织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的作用,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引导社会人士作为“志愿者”,通過“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能够发挥较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除了要发挥学校、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举措,比如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大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了解和掌握可能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进而能够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三)强化心理疏导

对于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来说,进一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不良习惯,主要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应当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努力使心理疏导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容错机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应当给予正确引导,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认真加以改进。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强化心理疏导的多元化、系统性和全面性。比如,应当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比如教师应当经常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并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互动,这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较大,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着眼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特别是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育管理、强化心理疏导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仲花.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6):195.

[2]宋小红.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87.

[3]卢凝香.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与探究[J].读写算,2018(9):181.

作者简介:

庄丽红,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县奎洋中心小学。

作者:庄丽红

第4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生活脚步也随之加快。许多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殊不知孩子的心灵弱小尚需体贴。在愉悦的情况中孩子的智力水平就会提高,反之会使孩子的智力发育迟缓,个性发展也出现障碍。所以情绪与孩子智力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呢?

1)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应一致。不能妈妈说这样,爸爸说那样,让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的爱应稳定,不能因自己不高兴,把气出在孩子身上。

2)愉悦的情绪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抚和科学教养。父母的体贴能够引起孩子的安全感,依偎感,这是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的基础。定时的饮食,适当的睡眠,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稳定平和的良好的情绪。

3)注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不过分强调缺点,更不要随时在别人面前谈论孩子的缺点,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对其缺点应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尽量压缩孩子的缺点,不要让孩子误认为成人的愤怒是因他的错误引起的。

4)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绪的榜样。父母应自然合理地表示个人的喜怒。此外,也要给予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而且要尽量倾听孩子的倾诉。

5)利用游戏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正常活动,是培养其良好情绪的时机。父母不要在孩子兴趣浓时,无道理的训斥孩子,也不要强令孩子终止游戏,否则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

6)多说我,少说你。在家教育孩子时,应该多说我,应该如何,如何……就好了,少说你又怎么怎么了……。如果这样做孩子是容易接受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5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情绪

(一) 认清自己当前的教养方式

1. 忽视型

2. 反对型

3. 放任型

4. 辅导型

(二) 提高对情绪辅导意义的认识

(三) 掌握情绪辅导的技巧,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

1. 温馨和谐——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2. 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3. 回归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也常常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让我们的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吧,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健康成长、身心快乐!

第6篇:如何培养托班孩子的良好情绪

小二班 陈莉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期。良好的情绪是形成婴幼儿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幼儿如果经常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养成活泼、开朗、善良、富于同情心等良好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如何使托幼班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呢?

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满足

1.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来到陌生的托班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让孩子适应从“家”到“园”这个短暂的过渡,孩子刚入园时,可以请家长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可以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摆弄这些熟悉的玩具过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绪也随之得到了放松。常与幼儿亲抱、交流、逗乐,尽力给予慈母般的关爱,从而让幼儿爱上你。

建立老师与幼儿良好情绪的互动

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与他们朝夕相处,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不给他们思考和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做,特别容易引起这些3岁以下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我们班上有4个小男孩,特别调皮好动,攻击性强,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们,老师也曾经一度看着他们就头大,有什么办法能改变他的顽皮呢?通过多次仔细观察,我终于发现了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好奇,对什么都想亲自探究一下。更让人感慨的是,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班上的孩子摔倒了,他们都会主动跑过去扶一把。另外一方面,他们自尊心都很强,有逆反心理,看到老师生气,他们反而觉得好玩。看准了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也迅速调整了自己以往的错误做法,反复叮嘱自己不管他们怎么胡闹都不要生气,而是静下心来和他们做朋友,蹲下来和他们交谈。孩子犯错误时,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指出他们错在哪里;孩子有什么好的表现,则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和他们之间终于实现了良好情绪的互动。

让孩子在自立尝试中找到快乐

儿童的天性越是得到充分的尊重,他的童年就越是富有审美情趣,就越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孩子穿衣、脱衣、吃饭等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尽可能鼓励他们自己去做。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逐步树立起什么都能自己干好的自信,更能培养起他们一种乐观、自信的良好情绪。这种自信,这种情绪,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帮助。

第7篇:如何培养儿童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礼貌是一种文明行为,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有礼貌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小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而且对一生的行为人心指导也起很大的作用。儿童时期又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对小儿有意识地进行有礼貌的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父母或成年人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从小逐渐培养.

首先,父母或成年人要有礼貌,身教大于言教。小儿模仿性很强,又无 辨别能力,父母或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声的教育,是他们仿效的榜样。父母或成年人必须自觉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都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来。比如,向别人要什么东西,应该说请把某某东西拿给我。别人帮助干完了事,应该说声“谢谢!”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的教育、练习、提醒和巩固,就会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言行时,也不能一味地训斥,要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帮助,使其改正。另外,培养儿童有礼貌最好多讲一些有礼貌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懂得应该向谁学习,不应该向谁学习。比如童话“小白兔学拉提琴”就能激起孩子们对不礼貌行为的厌恶和鄙视,也能使孩子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道理。

对儿童有礼貌的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尊重长辈、团队伙伴、见人主动打招呼、问早问好,在接受别人帮助或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请”、“对不起”,不影响或打扰别人工作,不随便插嘴或不讲不礼貌的话。

第8篇: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一章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声乐心理概述

1.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它以儿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 意志、兴趣、能力等为研究对象,为儿童从事各种实践和学习活动提 供心理依据,使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们有章可寻,正确地根据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1.2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作为研究儿童声乐心理的理论依据,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 概念分别是: 音乐心理学是指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 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 兴的边缘学科;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与记忆等诸多方面,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艺术规律,从而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并为广大学习声乐的学子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提供帮助。

3儿童声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儿童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2.1心理状态概述 (一)定义:心理状态是在一段具体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总的 特征2,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漫不经心、萎靡不振等等,是人对 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心理状态是由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构成的。一个歌唱者在演唱或练习一首乐曲时的心理状态受到他对 这首歌的喜好程度以及自身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 或放松愉快或紧张生硬等等各种各样的状态状况。

由此可见,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歌曲,才能够发挥正常。 (二)心理状态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受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客观世界就不可能 有人类活动。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没有客 观现实就没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具有客观性。例如:当一个人看到 某种事物而头脑里闪现出另外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这就是“睹物思 人’’,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环境的触动,产生内心情感的波动这就是“触 景生情"。“睹物"、“触景"反映的是客观现实,“思人~‘生情”则反 映的是一种心理活动,这些现象形象的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2、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包括成年人、老人、儿童、他们都z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251。 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三章儿童声乐课堂中良好心理状态培养的五个方面 3.1学习动机的培养

作为一名儿童声乐教师,光有精通歌唱的技能,技巧是不够的,还应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儿童学习声乐的动机,制定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动机稳定在积极状态中,并能根据动机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改进方法,策略,始终保持 良好的声乐教学课堂环境、师生互动、融合、协调在一起,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怎样激发儿童歌唱的动机呢? (一)开展教育启发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最初开始学习时,对任何一门课程大都无明确的目的性,家长、老师让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或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们学习唱歌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初并不是抱着我要把声乐学得怎么样好,我要把声音练得如何地美好的学习目的,而是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要把这种学习动机贯穿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开端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对儿童讲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的作用,还可以抒发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穷的欢乐等,这种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过场,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融洽师生关系,进入积极上课精神状态的必要之举。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儿童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种教育启发、渗透在儿童学习声乐的始终。 儿童卢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四章儿童声乐表演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调控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事声乐专 业的专门学习,随之出现了各种规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儿童声乐比赛、 演出、考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少年儿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 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 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专业演员来说可能相对容易, 但他们也难免会出现上台紧张的状况,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就更 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儿童嗓音音质很好,平时也受到正规的专业 训练,歌唱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台却由于心理状 态的紧张而产生恐惧,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轻者的歌唱 缺乏表现力,重者甚至会出现忘词,走音,失声,或者是头脑一片空 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紧急状态。在少年时代,如果由于舞台紧张失去 良好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做任 何事都没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台歌唱和面对观众。因此,作为从 事儿童声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上台演唱时的心理 特征,创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摆脱舞台上紧张的心理状 态。

4.1 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儿童在歌唱临上场前或上场后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 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口干舌燥。这是由于在紧张的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五章 儿童在变声期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

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

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

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

心,产生歌唱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

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

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

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

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

5.1变声期儿童发声器官的变化特点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快速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开始

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征,表现在发声器官上则是喉头、声带的急速

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男声的声带从幼童时的6-_8毫米长,逐渐增长到2卜24 毫米,并且在增长的过程中相对变宽变厚,喉结明显地突起,喉前后

增长1厘米。但又由于喉部软骨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声带的增长速

度,迫使发声时声带被动的拉紧伸长,造成喉部软骨同声带及软组织

儿童卢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结 语

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NJL童声乐教育在整

个声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我也

发现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于教师“教"的意义,培养学生良

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快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 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

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

态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经过对学生系统的、专业的心理

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由

于儿童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控制能力差,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很关键

的,它赋予每一位儿童声乐教师神圣的责任,激励着他们不断的研究、

探索、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声乐心理学知识,针对儿童特点,找到

灵活、有效的好方法。本篇论文是我这几年来从事儿童声乐教学的一

些体会和总结,希望能给从事儿童声乐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示,同时

也愿意听从教育界专家的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期刊类:

(1)廖家骅.儿童音乐心理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84.9. (2)文安平.影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几个因素.乐府新声,1990.3.

(3)刘沛.音乐与儿童智慧及儿童的发展.中华音乐文化教育,1996.2.

(4)黎国坤.谈声乐教育心理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4. (5)沙涛.论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

(6)杜蓓.儿童的歌唱方法与歌唱心理初探.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2.4.

(7)陈石萍.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

报.1999.1.

(8)叶淳.浅探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教学.人文社会科学.2006.2.

(9)姜文胜.声乐专业学生赛前准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交响一西安音

乐学院学报,2004.23.

(10)张益琴.变声期学生歌唱心理障碍的形成及解决对策.天水师范

学院学报.2005.25. 。

(11)叶蔚.谈如何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艺术教育,2005.3. (12)马东风.情感与音乐记忆简论.中国音乐教育,199.4. (13)周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人民音乐,1988.4.

(14)田传洋.浅谈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歌唱的自信心.滁州师专学报,2001.4.

(15)王岩淑.歌唱心理状态浅析.艺林漫话,2006.6. (16)唐明务.浅谈声乐表演中的虬医场”.美与时代,2006. (17)董晓.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河南教育,2003.7. (18)肖育军.论变声期声乐教学中的“轻唱"训练.《黔东南民族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

(19)王绍灿.浅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0.16.

(20)王海莲.儿童歌唱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周口师专学 报,1996.13.

(21)张德金.儿童声乐教学点滴.怀化师专学报,1994.13. (22)彭子华.声乐教学心理因素探索.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 版,1994.4.

(23)孙玉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安徽教育,1999.3. (24)张君仁.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与儿童音乐教学.祁连歌 声,1998.3. 著作类:

(26)吴雁泽.全国少儿歌唱考级歌曲集.新疆: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1.

(27)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28)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 (29)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30)卢合芝、李敏娜.音乐教育心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3. (32)曹理、廖裴言、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33)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4)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4.

(35)詹姆斯·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合著、章枚译.学校音乐教学心

理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6)罗小平、黄虹编译.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95. (37)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8)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39)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 (40)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育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8.

(4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4)刘朗.声音教育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5)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6)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7)秦和鸣.心理学浅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8)孙应康、凌培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1.

(49)klern,herman.singing technique.National music publisher, 1972.

(50)Garaude,vai l lant.methode complete de chant paris.1825.

第9篇: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培养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思考与实践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钟楼区蓝天第二学校)邱玲

一、 我的思考

【思考一】培养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合格“新市民”的必须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我校的大部分新市民子弟由于受家庭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严重缺失,甚至积聚了较多的陋习。为了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就成为了一件大事。

【思考二】认真调查分析,为培养良好习惯提供有效决策的导向素材。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现场观测,我们发现:

(1)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部分老教师在教育行为和教育习惯中比较偏重于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本采取的是号召式的,没有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一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和行为措施。从全校各学科组调查中发现整个学科组没有统一的学科学习习惯的要求与培养措施。

(2)从学生方面看,课堂学习时有良好倾听习惯(能听、能思、能发言)的少于5%,而不听、不想、不发言的多于50%;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约占40%,虽能完成但正确率低、书写潦草、卷面不洁的多于70%,回家能预复习的基本为零;朗读拖腔拖调,读不流畅的占80%;规定的背诵与默写合格率低于40%。

(3)从学校教学管理看,比较偏重于学科的考核分数,偏重于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专业能力的改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导向与评价。

(4)从家长调查结果看,家长对学生学习口头过问的内容大致两项:一是作业完成没有占40%,二是考试是几分占60%;关心学生在校课堂学习习惯的占5%;课外关注学生预复习的几乎为零。

二、实践探索

【实践一】建构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指标与具体要求的基本框架

1、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基础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而本课题研究需要构建的学习习惯指标必须从我校流动儿童现有的基础出发,所定的指标要能为流动儿童群体所接受,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起。

参照性

即每项指标从宏观到要求细化,要让师生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有参照。

阶段性

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把良好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分三个阶段分步展开研究。研究的基础阶段构建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指标与要素;发展阶段重点构建课外学习良好习惯指标与要求;深化阶段重点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评价指标,这样使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构建有针对性、重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为扎实。

发展性

对同一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科学习的通适性习惯向学科学习的个别性习惯发展,学习习惯从课内向课外发展,学习习惯要从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发展。

2、坚守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由教师个体到教师群体,由单一学科到学科综合,至下而上的思考、提议、讨论,初步形成试行稿;在试行过程中采取用评价调整来确定形成适合我校校情的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框架体系。

【例如】按“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对感知、情感、意识、行为、素

【实践二】探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策略】1行为提示策略 ①环境提示:

每个教室黑板上都有“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作业”的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每节课前一分钟默读黑板上的习惯要求,以自我提示执行习惯要求。

②自我提示:

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课题学习习惯基本指标与具体要求,让学生常读、常思、常对照,经常积极地自我提示。

③教师提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行为习惯控制困难学生弱势个体,一经发现不良习惯的行为表现及时予以表情提示、动作提示,让学生有效及时地纠正坏习惯。

【策略】2任务驱动策略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薄弱的特点,并针对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缺乏课堂学习习惯意识和行为控制困难等特征,教师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的策略及在解读文本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先提出相关问题的任务驱动策略,迫使和激活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收看、带着问题观察、带着问题倾听、带着问题思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被动倾听,被动思考,去辨析教师讲课及学生发言内容。日趋日渐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倾听、思考、发言向主动倾听、思考、发言转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思考、发言习惯。同时,以此提升教师、学生发言者与倾听者以及与教材文本、与技术文本之间的网状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3以有效教学设计吸引有效倾听策略

流动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情感等,但对于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更多的是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否吸引和调动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积极性。从现状调查的课例中我们发现将近70%的教师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较多的是用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甚至没有重难点。冗长的说教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师只管教,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越来越趋向不良。面对这一严重教学状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把以有效教学设计基于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养成良好习惯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立备课、组内议课、专家对话、零距离辅导”的三备两上的方式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其间特别强调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及生活化、趣味化、情景化、技术化,以连续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倾听的注意力,并以此来激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需求。

【策略】4“专项训练及矫正的策略”

①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然后交流反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课前两分钟专项倾听训练。

③专项训练凸显在学科教材阅读的训练与指导上。(例如数学作业审题的专项训练与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教情和学情的实际情况,选定其中的某几项策略在

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实践应用。

【策略】5情景吸引策略

有效的情景创设,能激活维持发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刺激学生思考和表述的需要。

情景有技术性情景和非技术性情景。技术性情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符合生活情趣的声像视觉情境信息,刺激儿童来倾听,从而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情感态度以及语言智能。这一策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非技术性情景策略指的是根据教学本身及学生认知心理需要,创设多元化情景,例如:课例《我叫足球》《统计》《第一次抱母亲》中的表演、猜谜、游戏、录像等活动情景„„促进生本、生生、师生互动。这其中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创设给予他们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没有顾虑,互动学习的氛围中自觉地专心倾听,给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真切的帮助和服务。这一策略在各学科、各年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策略】6情感诱导策略

首先探索教师体态语言感染策略,教师以自身良好的体态语言,丰富的教学情感以及童趣化、艺术化的语言吸引和诱导学生专心倾听、积极思考、热烈发言。

同时实施适时适度的鼓励性动态评价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这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是实施互动评价促进好习惯的养成策略。我们采用了课后四人组或者六人组进行课堂学习过程中倾听、发言、作业等好习惯养成情况的互评,评出好习惯的“进步星、示范星”;并开展教学班读书习惯周周评。 【策略】7科际年段协作策略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一个学科、一个年段所能完成的,它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整体养成环境和整体协作监督环境。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全体教师、全部年级、所有学科通力协作、同步开展、分层发展的协作策略。以黑板报、走廊标题、楼梯提示语、教室专栏营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整个校园环境。同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良好习惯周周评价,营造一个以先进树榜样、学榜样推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上一篇:保密工作基本制度下一篇:安全互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