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全球信息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给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巨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文章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下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一篇: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

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运用方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依靠审计软件开展工作。通用性的审计软件一般包括了数据的采集转换、审计项目作业管理、财务数据查询分析、进销存查询分析、通用工程审计系统、法規查询等,先进的审计软件甚至还配备了专家系统和审计实时监控系统。实际工作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特别是现场审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和数据分析两个核心环节。

数据的采集与转换。数据采集就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被审单位的数据信息进行迁移,按审计方案的要求以及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整理。

目前,通用的审计软件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解决了当前主流财务软件及数据库采集的问题,如中普审计管理平台,能采集几乎所有财务软件的数据,可以针对不通用财务软件,专门定制数据采集接口,利用网络技术,还能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通用性,拓宽数据处理的范围,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审计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将被审单位的财务、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结算等数据采集回来后,可以导入access2000、foxpro、SQLserver等数据库,利用数据库中可视化的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所需要的数据。对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更多地结合使用通用审计软件。通用的审计软件具有极其强大的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分析模块或工具,利用计算机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比对分析,使用起来也特别方便灵活。

我们以中普审计管理平台软件功能为蓝本,主要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一是利用审计软件的“对应科目发生分析”功能,发现不正常的会计分录。主要通过查看明细账、记账凭证,审查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发现不正常的会计分录。如:“实收资本”科目一般对应“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或者是“原材料”等资产类科目,如在查询中发现,有的对应科目却是“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就可将这种不正常的会计事项作为审计重点,经调阅有关的原始凭证和调查相关往来单位,容易发现虚列股本、转移国有资本、化公为私等情况。

二是利用“账户综合审计分析”功能,对科目余额表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关联科目进行智能疑点分析,对单个科目或多个科目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分析,发现疑点。以“生产成本”审计为例,将本期、上期生产成本各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必要时比较本期各月份生产成本,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所注明原因,必要时作适当处理。审计工作中,我们通过对生产成本各项目的构成、各个时间段成本的变化,特别是按照费用的变化率进行排序,很容易查出虚列成本、超计划列支、人为调节成本、转移利润之类的情况。

三是利用分类汇总、规划求解和拖动复制柄等功能,可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审查债权债务,对于有的单位往来款项多、金额大,若一个审计人员用人工查账法,按账龄分析其发生的现状,摸清其真实合法情况,需要几天时间。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在EXCEL电子表格中,按照“单位”、“账龄”等检索条件,一个小时之内就可查出三年以上的不良资产金额和往来单位的多少。在审查电价标准方面,我们首先将被审计单位用电量数据库采集过来,存为EXCEL电子表,售电量中分居民生活电量、农民排灌电量、优惠电量等,通过对电价、二次综合加价等电量收费分类汇总,再把每项价格的收取标准编制计算公式,定制为相同公式单元格,并使用规划求解模拟计算出二次综合加价、农网还贷等每项的收取总额,再与入账收入核对,以此可以查出违反电价多计收入之类的情况。

四是利用账套功能,可发现收入不入账等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行业性、系统性的审计中。尽管其中某些单位使用的财务系统版本不同,但只要我们使用通用审计软件,就可把多单位、多版本的电子数据,统一到一台电脑中,通过选择账套功能,调阅不同单位的电子账,关注关联单位异常的经济往来。抓住疑点,通过追踪查询、核实,容易查出单边挂账、收入不入账之类的情况。

五是利用报表分析,查证人为调整会计报表。会计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报表可以由账户系统自动生成,但是对生成后的报表允许手工修改,被审单位可能会基于某种需要手工修改报表某些项目数据。运用审计软件,可以生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经济技术指标表,系统内置了各行业的报表模版,可快速生成各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如生成“比较分析表”、“比较和百分比资产负债表”等,与被审单位进行比对,并可对其进行结构、趋势、比率分析,容易查出人为调节报表项目之类的情况。

此外,运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要重视运用其强大的二次数据加工能力,包括:升序、降序重序;按金额、科目、摘要过滤;再统计;快速数据运算等,通过数据的整合,查找数据变化的规律,从而查找数据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财务等数据的数学模型,由系统从数据的突变点直接找出可能存在的疑点。

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开展的一些新审计工作

1.开展IT审计。采用会计电算化后,计算机舞弊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被审单位在检查部门来之前基于某种目的,手工修改财务数据库,等检查完再改回去。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也就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电子”数据的正确性,即IT审计。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审计人员来说具体操作上难度太大。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审计软件的“重新记账”技术,将被审计单位的科目年初数及所有记账凭证、往来、项目等核算数据采集到审计系统中,再按照“财政部”标准的记账方法,重新记账,产生各种汇总数、明细账簿;然后利用财务数据本身的勾稽关系,从多个角度,对记账后的数据进行自身核对及与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校对,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准确地完成以上工作。

2.固定资产账卡审计。对于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有几万项,甚至十几万项,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一般比例都较大,固定资产折旧费占总成本比例逐年上升,对固定资产的账卡审计显得很有必要,而手工完整地对固定资产账卡进行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导入资产卡片数据,利用“固定资产专项调整工具”功能,重新计算固定资产增加减少,重新计提折旧费并与账户比较,按类别对比资产折旧率,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过程全部自动化完成,上万张卡片不过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折旧率的正确性、折旧费提取的正确性、固定资产分类的正确性、固定资产卡片增减变动与账户的一致性能够迅速地得到查证,大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3.抽样审计。由于审计的资源有限,对于企业较长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审计人员不可能每张凭证都审到位,所以审计抽样是常选的审计方法。而手工抽样在样本的选择上随意性大、对所有业务同等对待,无法控制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运用“现代统计抽样原理和技术”(分层属性货币统计抽样),帮助审计人员设计有效的抽样计划、衡量证据的充分性,并根据抽样条件,由系统自动计算出样本总量、样本量,指导样本的选择以及评价发现的问题,对重点业务,发生金额大的业务抽中的概率比较大,可以控制审计风险。审计软件还提供详尽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模版,采用量化技术帮助审计师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评价工作。强大、全面的审计分析工具再结合科学的计算机统计抽样技术,可大幅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审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及审计过程的规范化、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建立审计网络,通过审计网络,组长或审计部门领导可以对一个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审计报告阶段,实施全过程计算机管理与监控,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发现了哪些问题、疑点、做了哪些底稿可以一目了然;审计人员可随时调用法规系统,查看被审单位的财务处理是否合乎相关法规及会计准则;审计组长通过局域网、广域网,可实时了解及协调审计工作进程,审计小组成员共享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疑点与问题,轻松实现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及异地远程审计。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才较缺乏。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财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多属于会计或工程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局限在上网浏览、用WORD打字或是用EXCEL做图表上,远不能满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在岗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扩展和更新他们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IT审计人员,对他们进行审计理论和业务的培训,以满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需要。

2.计算机辅助审计受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制约。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是数据的电子化,从目前信息化建设来看,发展很不平衡,财务上基本实现了电算化,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一些电子数据难以取得,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要求我们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改变审计手段落后的局面,应随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一些单位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认识不深,没有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作保证。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时,有可能遇到被审计单位以各種理由,数据不让采集,不提供数据接口,数据多层加密,为审计人员数据采集设置障碍等情况;也存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提供必要装备,不组织人员培训和学习,软硬件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这些现象反映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不完善,软件和硬件都得不到保证,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因此,要统一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认识,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管理制度,切实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制度保证,以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4.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还较为单一,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研究探索得不够。目前的审计软件还不具备审查会计软件的功能,使审计在制止被审单位在恶意篡改程序、故意违反国家财经法纪方面还存在盲区;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策法规的应用方面还有待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中还有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作者单位:赣州供电公司)

作者:申南林 王瑞云

第二篇: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审计疑点的发掘

[摘 要] 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信息社会条件下审计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案例形式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掘审计疑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疑点;财务收支审计

[

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挥自身的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服务经营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践,就是通过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审计的目标任务。下面以某产品制造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为例,结合该单位联合开发的中油审计系统,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发掘审计疑点。

一、审计准备工作

该单位是典型的产品生产单位,审前调查中,审计人员通过走访供产销的各职能部门,从“合同签订—下达生产通知单—排产—报材料计划—生产记录—报产—送货—结账”各个环节,获得了部分财务数据的原始统计资料和部分非财务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资料存放在“审计准备—文档管理—审计单位文档管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审计人员信息共享。

2006年财务收支审计前,审计人员利用中油审计系统的报表分析功能,对该单位2006年的经营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并确定了审计重点。

首先是报表分析。在杜邦分析中,将2006年与2005年的杜邦分析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审计重点为: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成本是否合理、正确、完整;负债的完整性、正确性。在变动分析中,运用“综合分析—报表分析”功能,将变动较大的项目:存货、收入、利润、管理费用(资产减值)等确定为审计重点。

其次是收入分析。该单位共有5大类产品,收入总额2 370万元。利用“辅助库审计—产品中心明细查询”功能模块,分析各类产品的收入能力。通过分析,确定了审计的重点产品和监盘产品。另外,该单位近年来海外市场销售有大幅提高,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结算时间、手续与国内业务不同,收入成本确定时间往往有很大弹性,也是调节利润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审计人员把海外收入也作为审计重点。

再次是成本分析。通过“综合分析—科目结构分析—科目构成”功能模块分析其成本构成,可以看出材料成本占27%,确定重点审计材料费用。

二、审计实施工作

审计人员根据审前分析及调查所确定的审计重点和疑点,在对该单位实施审计时,查出下列问题:

问题一:该单位2006年1-10月份有102万元收入以油田公司“直达料通知单”为依据进行确认,实际结算开具发票时冲回原收入,根据发票金额再重新确认收入。至2006年10月末已冲回60万元收入,尚有42万元未冲回,并且没有相应成本与之配比。

分析查证过程:在2005年1-10月经营监控审计中,审计人员注意到,该单位2006年1-10月份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主营业务利润只增加4.3%。为什么收入和利润增加的幅度相差7.7个百分点,是收入不真实还是成本不完整?审计人员以收入为切入点,分析如下:

1. 收入总体状况。为了解2006年1-10月收入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在“综合分析—科目趋势分析”功能模块中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各月变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8月份收入异常突出,是平均收入的2.1倍,金额230万元,占1-10月份收入的22.6%,为什么8月份收入突然增加这么多?审计人员将8月份收入确定为审计重点。

根据以往审计对该单位的了解,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发生产品销售退回的情况较多,而且容易隐藏问题。那么,今年是否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2. 收入负值分析。应用“综合分析—负值分析”功能模块,分析收入的冲账、调账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该单位发生了发票退回、调整收入等负值收入60万元,审计人员再将这些收入中的主要两种情况“发票退回”、“调整已开发票”进行检索。其中“发票退回”34万元,占负值收入的56.7%;“调整已开发票”26万元,占负值收入的43.3%,而且调整的都是8月份发生的收入。为什么8月份取得的收入又在9-10月份陆续调出?如此大额的收入调整,其对应的成本是否也进行了调整?

3. 收入成本配比分析。审计人员又运用“综合分析—科目结构分析—科目配比分析”功能模块,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进行配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10月份收入与成本配比情况并不均衡。冲回的收入没有结转相应成本与之配比。

问题二:该单位2006年3月将2005年海外收入345万元、成本137万元计入本年,影响本年利润108万元。

分析查证过程:该单位的海外销售均通过国贸部,但没有进行单项核算,审计人员的审计步骤是:

1. 通过“综合分析—摘要汇总分析”功能模块,查找摘要中含有“国贸部”的业务。

2. 全年共有23笔海外销售业务,审计人员在现场逐一对其进行供产销各个环节的落实。

问题三:该单位某分公司有部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产成品对外销售并回款,收入、成本均已实现,但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67万元未转回。

分析查证过程:在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用“综合分析—科目结构分析—科目配比分析”功能模块,将存货跌价准备与相应存货进行配比分析,如在对某分公司进行审计时,发现存货余额为34万元,而相应的减值准备余额却为67万元,出现了违背常规的现象。审计人员带着疑点到现场进行落实,发现该分公司部分移库的主要产品没有转走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21万元;部分已对外销售并回款的存货,没有转回相应的减值准备46万元,形成了秘密准备,导致该单位当年经营成果不实。

问题四:会计核算问题。

分析查证过程:审计人员对材料费进行剖析时,结合生产定额分析了主要产品的材料成本构成,编制“材料消耗与定额对比表”。

1. 具有成本控制意义的产品定额与实际相差较大,以某型产品为例,定额主材12.7万元,主材率为12%,实际主材率17.6%左右;另一产品全年平均材料消耗比在20%以上,与生产定额相差较大。

2. 成本核算粗放,单台或单型号产品收入成本配比不清,生产车间对10几种型号的主要产品设置了单台核算,而会计核算只按一种产品结转,无法看出单台或某种型号产品的盈亏。

3. 会计核算中,占产品总收入17%、总成本14.5%的钻井产品,从车间到财务部门,均未设置单项产品核算,而是混在“其他”产品中,并且没有编制材料消耗定额。

问题五:该单位2006年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数量相差12台,其原因是将部分整机销售产品的发票变通为配件,金额113万元,至2006年末仍有10台未发货,代用户保管。

分析查证过程:审计人员从金额和销售量两个方面分析该单位2006年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

1. 从金额入手,在总体上把握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运用“辅助库审计—产品收入成本分析”功能模块,对各大类产品收入分析后看出:两类主导产品收入成本比例失调,主要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76%,成本却占总成本的92%,相差16个百分点;其他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4%,成本只占总成本的7%,相差17个百分点,审计人员把这种不配比现象作为疑点进一步审计。

2. 从销售量方面把握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根据审前调查所收集的被审计单位产品销售台账、产成品动态库存表及成本结转表,编制“主要产品收入成本对比表”,核对收入成本的配比性。

通过计算,全年销售主要产品87台,成本结转75台,相差12台,这一结果与该产品收入比例少于成本比例现象相吻合。

3. 从抽查重点和有代表性销售业务入手,确定收入真实性。审计人员通过编制分析模型,筛选销售额在1万元以上并且收入挂账的大额销售业务进行现场落实。对筛选出的大额销售业务逐一从“合同签订—下达生产通知单—排产—报材料计划—生产记录—报产—送货—结账”各个环节进行落实,最终查出该单位有5笔销售业务,涉及该产品12台,金额230万元,从“合同签订”到“送货”的有关记录显示,都是该产品的整机生产与销售,而在“结账”环节,没有找到对应的产品发票。经深入了解,该单位将其变通为零配件发票计入其他产品收入,成本在主要产品中按实结转,虽然这项业务没有影响利润的真实性,但造成该产品收入成本不配比及对方单位形成账外资产等问题。

三、审计调整过程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敦促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会计调整,从而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该单位2006年的经营活动成果。

作者:黄溶冰 刘 强

第三篇: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及防范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给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巨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文章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下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计算机在给审计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只有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才能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研究模型分析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IZ)×检查风险(Dlk),并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以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该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从理论上看,该模型不存在明显的不妥,但在长期的实务操作中却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第一,直接设定固有风险为100%。第二,评估控制风险不认真,有走过场的嫌疑,实务中控制风险(CR)评估为最高时只要求记结论,不记理由,问题很大。第三,原先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单独作为两个准则,使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没有跟风险评估有机结合,使了解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被重视。第四,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引认定层次的实质性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导致实质性测试没有目的性、方向感和针对性,进而必然会影响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第五,没有抓住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关键点”。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

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问题,国际准则以及我国审计相关准则都进行了修订。原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倡导以客户风险为导向,但实际未落实。新审计准则规定: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强调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并重。也就是说,新风险准则和风险模型以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总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的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其审计风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审计实务中,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评估包括三个阶段: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评估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审计程序”,具体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再评估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认定层的检查风险。应该看到,新审计风险模型与原审计风险模型相比有显著的理论进步,对CPA的要求更高、更严、更细。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审计风险分析

所谓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能公允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审计人员发布的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文按照现代风险导向下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就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方面来尝试进行分析。

1、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这样,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产生财务报表的认定层次的影响。

信息系统固然能提高企业财务处理的效率,但是它自身的一些特性却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或增加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电子数据的“无形”特性使得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相对于纸质信息更加容易被滥用、篡改、丢失或破坏。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增大,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行^生和可能新更大,使得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增加。第二,电子数据的存储集中程度高,数据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高度集中的存储和快速的处理对错误或疏忽造成的损失产生了放大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营风险,从而增大了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第三,信息化系统中软件及硬件自身的所存在的风险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成经营风险的一部分,此外信息化的会计核算环境为凭借计算机手段的非法接入提供了可能。所以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经营风险都会因此而有所增加。第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权限控制问题。在手工环境下,职责分离授权、批准是最常用的内部控制手段。虽然在信息化环境下仍然可以设置授权、批准功能,但是由于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人员可以同过的盗用授权文件或口令,而是控制失效。增大了经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使得总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第五,信息完整性异常的情况导致的风险。信息完整性异常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信息处理数据和业务传递资料的不一致,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失误;信息修改功能引发的数据缺失。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分析

通常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取了不恰当的测试程序,未能发现已存在的重大(实质上)错误的风险。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情况下检查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由审计软件的应用产生的检查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因而审计软件的更新速度与会计软件的适配程度,审计软件自身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的稳定状况都会影响到审计计算分析正确性。第二,历史数据查找困难增加的检查风险。由于信息系统使用的软件升级,平台迁移,导致了账套不能够兼容使得查找历史数据的难度增加,从而检查风险增大。第三,审计线索减少导致检查困难,从而引发的检查风险上升。信息化的被审计单位中很多传统环境下的一些传递环节所涉及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或者甚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自动消失导致取证的难度加大,并由此产生检查风险。第四,审计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的检查风险增加。在现有的审计实务中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各审计人员的独立的电脑中,审

计信息资料没有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或者说交流效率低下,导致检查风险增加。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防范

1、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首先,制定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要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下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进行控制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与管理层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系统深入了解。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要详细了解是指对其使用的财务软件要熟悉它的版本、业务处理流程等;针对信息系统则要在可能发生舞弊的环节注意管理人员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有没有对信息系统或财务系统施加不良影响,从而便于开展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工作。如果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审计人员就应当考虑要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做一个专门的IT审计,或者邀请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以专家身份加入到审计团队中,以确保审计工作开展时计算机辅助审计对象系统的可靠性、稳定信和有效性。对管理层和整个信息系统我们需要关注和防范的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以信赖程度,以及对管理层在信息系统下舞弊风险的评估。此外,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自身的特性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考察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时,同时也应当考虑使用该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影响。

其次,制定针对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制定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方面来着手。管理层对固有风险的认识和重视是降低固有风险的关键,因此为了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审计人员只有通过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切实沟通,增强他们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下固有风险的认识。使管理层认识到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固有风险仍然存在,信息系统的存在并不会使得固有风险消失,需要管理层给予足够重视。要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控制风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要注意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情况中内部控制的新特征,例如经济活动的中间记录可能会在交易完成之后就消失掉,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缺乏交易轨迹。除此之外职责分工的特殊性,同类处理的一致性都要纳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审计检查程序。在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之外,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来进行测试,争取有效地降低认定层次错报的风险。

2、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检查风险的措施

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寻找应对措施。宏观上,首要措施是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因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专业性强,而且内容多,不能仅仅靠短期的突击学习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机构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每位注册会计师长期不懈地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另外,加强审计软件的建设是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检查风险的另一有效措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审计要服务于审计实务,在开发和编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时除了要符合审计原理、准则外还要考虑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适配性和兼容性,要尽量减少因为软件问题引发的检查风险。微观上来看,有效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关键在于合理设计和实施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在确定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范围时要考虑:对被测试数据文件的选择;对抽取的样本量的选择。在设计数据文件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时,审计人员应关注:数据文件的保留时间;系统变化的时间。随着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化,数据文件保留的时间越来越短。要全面控制检查风险水平,被审计人员应在扎实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高效的审计软件切实的做好实质性测试工作,降低检查风险。

作者:邵燕平

第四篇:推进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思考

摘要:推进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是适应审计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就如何推进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以全力促进基层审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计算机审计;工作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不少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上,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实践不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而无法进行计算机审计;二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够,只把计算机用来处理文字、编辑文件、储存资料的工具等;三是明知能用或者已要求使用AO系统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的事项,不去积极地实践运用;四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五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离自己很远,有畏难思想等,这些问题必须迅速纠正和克服。为此,建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全面建立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各项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

一、建立“一考、二培、三交流”机制,大力营造计算机辅助审计浓厚氛围

(一)强化考核

第一,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项目中,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对于每个审计项目,凡具备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条件的,必须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必须使用审计署开发的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管理的财政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进行采集和转换,并且要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作为审计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和措施。

第二,制定出台AO现场审计系统运用百分考核办法。全面实施AO系统,不仅是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也是大力促进审计工作标准化的客观需要。为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制定出台相关考核办法,以促进AO系统的大力推广和运用。

第三,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优异成绩的审计项目、部门或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推广自已开发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或者技术的人员,以及取得计算机中级职称的人员和计算机学习成绩显著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条件较好,但未着手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提出批评。要把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年度优秀审计项目的重要评选条件,并纳入年度岗位责任制进行考评。

(二)加强培训

第一,明确培训目标,使培训内容能很好满足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需要。认真制定好每年计算机培训学习计划内容,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组织培训相结合、培训与考试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审计现场指导与个人专门请教相结合等培训学习方式,要经过短期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基本能达到以下水平:能分析建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采集数据,下载数据,导入账据;能整理数据;能转换数据;能分析数据;能形成审计结果。

第二,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排头兵”。机关每个科室至少要确定培养一名计算机业务骨干,对这些同志每年可以少安排一些主审项目,留部分空余时间让其钻研计算机审计业务。对这些重点业务骨干人员,短期内计算机审计业务至少应达到以下水平:能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能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能帮助审计小组制订计划,决定审计策略;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程序进行检查;能最终确定审计计划,按要求测试应用控制;能作为辅助手段,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测试。检查执行经济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有无非法和错误的处理和控制,客观地评价软件系统的现状,提示和惩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期诈与舞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责成和检查相关组织做出修正。

第三,加强自身钻研学习,新手要向老手多请教,老手要搞好传帮带,干中学、学中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业务技能、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

(三)搞好交流

要及时组织机关内各科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情况交流总结,每年年终,每个业务科室至少要提交一个典型计算机运用案例项目进行全局演示交流,互相启发,成果共享,为尽快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整体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二、强化运用、积极探索,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工作

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根本目的,也是关键所在。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全面推行AO现场审计系统,增强计算机审计实践能力。要求所有年度审计计划项目都要运用AO现场审计系统,从审前调查开始到审计档案归档,审计全过程都必须使用这一系统。所有优秀项目都必须使用AO系统审计,否则取消参评资格;其他项目在短期内也应全部使用,这不仅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也是推动计算机审计实践工作的需要。只有由浅入深、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

第二,严格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流程,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在促进审计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规范化提出了新要求。在审计署尚未制定出台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的情况下,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计算机审计操作规程》,明确计算机审计原则、实施方案、系统测试与风险评估、审计程序、电子数据保管等具体规定,督促审计人员规范运作,防范审计风险。

第三,不断探索,开发适应自身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自身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一方面,要克服片面追求大型、全面、综合的错误观念,重点围绕财政预算资金和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从宏观监督的角度,尽快建立有关审计对象和审计情况的大型数据库群,满足于审计线索的快速检索与查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第四,认真总结摸索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步骤和方法。精心做好审前准备,切实搞好现场审计,重点摸索掌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计算机审计基本方法,全面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

三、改善条件、夯实基础,大力增加计算机辅助审计软硬件投入

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软硬件的配置和管理。在硬件配备上,保证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并适时进行更新;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在业务培训学习方面,将挤出部分经费专门用于这方面的投入;在电子数据保管方面,必须严格规范管理,明确审计人员对于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各类电子数据及技术资料负有保管和保密义务。审计工作结束后,采集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计算机审计处理的审计结果数据(原始数据包、AO数据包)以及获取的技术文档资料,应及时打包报给机关档案管理部门,由其年终统一制成数据光盘并统一存入档案室,一式两份。

四、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组织领导,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成立计算机审计工作小组

审计机关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负责人和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为成员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小组,具备条件的应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审计处室。其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搞好全局计算机审计工作规划和有关具体措施的拟定;制定年度计算机培训学习计划,组织计算机培训学习和交流;抓好计算机审计情况的考核评比,搞好AO系统实施情况的检查;每年集中选择几个计算机审计基础条件较好的审计项目,重点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搞出特色,抓出成果,以点带面,搞好推广。

(二)建立计算机审计兴趣小组

成立由精通计算机审计的同志任组长、各科室推荐一名重点培养骨干为成员的兴趣小组。其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每年全局重点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攻关和实施,同时要求每个业务科室每年至少要搞一个比较好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每月至少搞一次交流研讨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实践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组织业务骨干人员有重点地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只有这样,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大力推进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严玉红,江苏省射阳县墙体改革管理办公室;张程,江苏省射阳县监察局;蔡海燕,江苏省射阳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心)

作者:严玉红 张程 蔡海燕

第五篇:基层审计的计算机辅助要略

在基层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人

员少而审计任务重、工作效率低等矛盾。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缩短现场审计实施时间,简化审计取证和资料的整理汇总,规范审计工作流程,进而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覆盖面,对解决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的内在矛盾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起步较晚,又受经费不足、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在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并加以解决。

准确全面的思想认识

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践中,基层往往存在目标不够清晰、方向不很明确、概念比较模糊、着力点把握不准等情况。有的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期望过高,甚至认为能自动审计查出问题,傻瓜式完成任务;有的则存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无用思想。对此,必须以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忠告和要求进一步加以明确:“计算机审计是当今审计工作的发展潮流,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研究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必须要提高审计的科技含量,改进审计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要让全体审计人员认清当前被审计对象普遍信息化的现状。据统计,淳安县有90%以上部门、单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各单位、部门广泛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已成为现实。同时,通过对典型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案例讲解,使审计人员了解什么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怎样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并提高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辅助审计的兴趣和意识。尤其重要的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将计算机审计作为重要日程落到实处。

力量到位的技术支持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首先是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但现状是各级审计机关都普遍缺少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浙江省审计机关引进和调配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只有38人,仅占审计人员总数的1.62%,这就造成了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支持能力严重不足。其次是适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由于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市场上的审计软件存在种类缺乏、功能不够完善、无法直接与被审计单位数据建立连接、运行容易出错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功能比较完备、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审计的通用软件。其三是硬件的投入。由于经费原因,基层审计机关人均计算机占有量较低,许多还是已经淘汰的落后机型,给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因此,要保证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平台稳定运行,一是要充分依靠上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技术力量。鉴于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现状,计算机专业技术方面需要依靠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力量。如地税征管系统中征管数据导入转换就需要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还有就是审计对象信息库的建设、法规库的建设等。二是要统一配备使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会计核算软件的多样化,它直接造成了审计软件采集转换数据的困难和审计人员掌握多种软件查账功能的困难。为此审计署开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并开设了专门服务网站,给广大基层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做好网络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基层审计机关要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强网络以及硬件的配置,并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上级审计机关加大投入的同时,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将计算机审计经费纳入地方预算中。

严格务实的人员培训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是人。在被审计单位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已面临“审计技术老化”、“审计知识老化”和“审计监督能力弱化”的问题。目前,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时,使用得最多的是对数据进行汇总筛选,如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汇总和排序,利用ACCESS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为此,有的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而无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有的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够,只把计算机用来处理文字、编辑文件和储存资料的工具;有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知识,但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

因此,要造就一支适应计算机审计的审计队伍,必须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别开展计算机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学用结合,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在普及培训方面,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对全体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以及基本网络知识教育,目前主要结合人事部门开展的公务员计算机普及教育进行;二是要进行计算机审计基本知识培训,重点学通用透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包括计算、排序、筛选以及分类汇总等功能, 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三是AO的应用进阶培训。通过普及培训使基层审计人员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基本审计作业。

通过普及培训后,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选派一定数量基础较好的审计人员参加中级培训,主要针对数据库应用技术、VB程序设计、网络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和审计软件应用等内容进行培训。使之做到“五能”:一能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二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导出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并转换成审计人员可阅读的数据格式;三能使用具有查询分析功能的通用软件或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数据;四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局域网;五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

此外,针对审计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技术问题,进行专项或者专题培训。可以通过成立计算机审计技术攻关组等方式,达到培训和审计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在上级审计机关分级成立计算机审计技术攻关组,其成员从各业务处室(各区县局)抽调审计人员兼任。技术组可分为人员精而少的技术一组和人数较多的推广普及二组。一组负责研究攻关,二组负责攻关成果的传、帮、带。通过这样的以点带面,层层传递,既保证了技术攻关的需求,又解决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培训辅导。

2010年9月,杭州市审计局就成立了这样的审计技术攻关组,组织技术交流、技术攻关、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技术成果评审等,并提供全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持,担负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指导任务。

规范实施的制度保障

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被审计单位由于信息系统保密等各种原因不愿提供信息系统,不愿开放数据接口。另一方面,计算机审计的方案、实施程序与手工审计的方案、实施程序也不尽相同,制度规范滞后的问题已日益显现。

规范的审计工作行为依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笔者以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一是操作规范制度。根据《审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8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一批规定审计主客体权利义务关系及进行审计业务操作的制度和规范,确保计算辅助审计有序开展,合法进行。

二是目标考核制度。为激励基层审计人员自觉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应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项目中,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并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競争态势。

三是培训制度。为了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能持续顺利开展,必须建立计算机培训制度,在继续再教育制度中加入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内容,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总之,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项新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广大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工作,基层审计机关要采取“软硬兼施,扎实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的原则,逐步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

(作者单位:淳安县审计局 淳安县县委办)

作者:徐亮平 钱红建

上一篇:会计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计算机word论文